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德源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 增支部3.4.35 (三位天人)一个很多人都看过的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article_id=11109923

AN.8˙19 Paharada Sutta 波呵羅經

導言

  本經等同南傳小部.《自說經》(Ud. 5. 5)及律藏.小品(Cv. 9. 1);等同北傳漢譯中阿含35《阿修羅經》、中阿含35《瞻波經》、增一阿含42-4《須倫經》、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二經》(大正2786上);五分律卷28(大正22180)、西晉.法炬譯《恒水經》、《法海經》(大正1817上、818上)、後秦.鳩摩羅什譯《海八德經》(大正1819上)。

  譯文原由林欣節譯,補譯全文。內容記述波呵羅阿修羅王前來拜訪佛陀,與佛陀談論到諸阿修羅所喜聞樂見的大海具有八種奇妙特點。當時,佛陀即善巧地以大海爲喻,宣說如來的正法、律同樣具備諸比丘所喜聞樂見的八種奇妙特點。

經文

  有一次,世尊住於毘蘭若國的那鄰羅賓洲曼陀羅樹下。當時,波呵羅阿修羅王前來拜訪世尊,在禮敬世尊之後站立於一旁,世尊向波呵羅阿修羅王詢問:
  「波呵羅!諸阿修羅是否樂於大海呢?」
  「大德!諸阿修羅樂於大海。」波呵羅阿修羅王回應世尊。
  「波呵羅!大海有何奇妙特點,因此諸阿修羅樂於大海呢?」
  「大德!因為大海具有八種奇妙特點,因此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世尊聽了之後接著詢問:
  「波呵羅!是哪八種奇妙特點呢?」

大海八種奇妙特點

  波呵羅阿修羅回答世尊:
  「大德!大海者,從下至上漸漸傾斜,緩緩向上,以成於岸,而不是突然傾斜,陡似峭壁。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一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大海者,潮漲潮退,始終保持一定的限度。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二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大海者,不能容納死屍,一旦海中出現死屍,即把它沖到岸邊、陸上。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三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閻浮提洲中的五大河——恒河、閻牟那河、阿夷羅婆提河、薩羅菩河、摩希河,皆流入大海,既然匯於大海,即放棄原來的名字,皆稱爲大海。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四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陸地上所有的河流皆流匯入大海,天上的雨水落入大海,然而大海卻無所謂滿與不滿。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五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大海水皆同一味,即鹹味。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六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大海中蘊藏著無量珍寶,諸如珍珠、摩尼珠、琉璃、硨璖、璧玉、珊瑚、金子、銀子、紅玉和瑪瑙。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七個奇妙特點。

  大德!復次,大海中生活著許多巨大的生物,諸如提麋魚(大魚名)、提麋耆羅魚(巨魚名)、提糜羅頻耆羅魚(深海巨魚名)、阿修羅、龍及乾達婆。於大海之中有身長有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之眾生。大德!這就是諸阿修羅喜聞樂見的第八個奇妙特點。」

  「大德!因為大海有這八種奇妙的特點,因此諸阿修羅樂於大海。」

如來正法、律八種奇妙特點

  接著,波呵羅阿修羅王詢問世尊:
  「世尊!諸比丘是否樂於如來正法、律?」
  「波呵羅!諸比丘樂於如來正法、律。」世尊回應波呵羅阿修羅王。
  「世尊!正法、律有何奇妙特點,因此諸比丘樂於正法、律呢?」
  「波呵羅!因為如來正法、律具有八種奇妙特點,因此諸比丘於樂正法、律,是哪八種奇妙特點呢?」
  「波呵羅!猶如大海,從下至上漸漸傾斜,緩緩向上,以成於岸,而不是突然傾斜,陡似峭壁。因此,波呵羅!於如來正法、律中,也是漸修漸學,漸盡漸證的,而不是突然證悟。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一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猶如大海潮漲潮退,始終保持一定的限度。因此,波呵羅!於如來正法、律中,如來爲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制定禁戒,他們乃至命終,也不違越。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二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猶如大海不能容納死屍,一旦海中出現死屍,即把它沖到岸邊、陸上。因此,波呵羅!於如來正法、律中,聖衆清淨,不能容納邪惡、污穢、鬼鬼祟祟、假比丘,不修梵行、假修梵行、腐化墮落的人;一旦發現這樣的人,即把他逐出僧團。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三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猶如閻浮提洲中的五大河——恒河、閻牟那河、阿夷羅婆提河、薩羅菩河、摩希河,皆流入大海,既然匯入大海,即放棄原來的名字,皆稱爲大海。因此,波呵羅!無論刹帝利種性、婆羅門種性、吠舍種性和首陀羅仲性,於如來正法、律中,皆剃除須髪、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即然放棄原先種性,皆稱作比丘、釋迦子。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四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猶如陸地上的河流匯入大海,天上的雨水落入大海,然而大海卻無所謂滿與不滿。因此,波呵羅!若許多比丘於無餘涅槃界中般涅槃,無餘涅槃界也無所謂滿與不滿。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五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猶如大海水皆同一味,即鹹味。因此,波呵羅!於如來正法、律中,也唯有一味,即解脫味。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六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猶如大海中蘊藏著無量珍寶,諸如珍珠、摩尼珠、琉璃、硨璖、璧玉、珊瑚、金子、銀子、紅玉和瑪瑙。因此,波呵羅!於如來正法、律中,也蘊藏著無量珍寶,諸如: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聖道。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七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大海中生活著許多巨大的生物,諸如提麋魚(大魚名)、提麋耆羅魚(巨魚名)、提糜羅頻耆羅魚(深海巨魚名)、阿修羅、龍及乾達婆。於大海之中有身長有百由旬、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百由旬之眾生。因此,波呵羅!於如來正法、律中,也生活著許多聖衆偉人,諸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現證者、斯陀含、向斯陀含果現證者、阿那含、向阿那含果現證者、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現證者。波呵羅!這就是如來正法、律中,諸比丘喜聞樂見的第八個奇妙特點。
  「波呵羅!因為如來正法、律中有這八種奇妙的特點,因此諸比丘樂於如來正法、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article_id=2388251

AN11‧16慈愛經

比丘們,修習慈心友愛,經常練習它和培養它,養成為習慣,奠定為基楚,堅持於它、熟練它,徹底遵守它,由此而得到開放的心可以有十一種利益。

哪十一種呢?

睡得香甜;
快樂地醒來;
沒有惡夢;
人們覺得他親切和善;
非人們覺得他親切和善;
受天人保護;
火、毒藥、刀劍不能傷害他;
心容易專注;
容光煥發;
死亡時不慌張糊塗;
如果未證阿羅漢果,則死後生於善處福地。

比丘們,修習慈心友愛,經常練習它和培養它,養成為習慣,奠定為基楚,堅持於它、熟練它,徹底遵守它,由此而得到開放的心可以有十一種利益。



Metta Sutta
Good Will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For free distribution only.

"Monks, for one whose awareness-release through good will is cultivated, developed, pursued, handed the reins and taken as a basis, given a grounding, steadied, consolidated, and well-undertaken, eleven benefits can be expected. Which eleven?
"One sleeps easily, wakes easily, dreams no evil dreams. One is dear to human beings, dear to non-human beings. The devas protect one. Neither fire, poison, nor weapons can touch one. One's mind gains concentration quickly. One's complexion is bright. One dies unconfused and -- if penetrating no higher -- is headed for the Brahma worlds.

"These are the eleven benefits that can be expected for one whose awareness-release through good will is cultivated, developed, pursued, handed the reins and taken as a basis, given a grounding, steadied, consolidated, and well-undertake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Add1-5-5.htm

《增支部》一.五.五經
蕭式球
比丘們啊,假如池塘的水受到攪動、混濁和充滿泥濘的話,一個有眼睛的人站在岸邊便看不到池塘裏的貝類動物、沙石和魚?的游動。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啊,因為池水受到攪動的緣故。
比丘們啊,這就正如一位比丘的心受到攪動的話,他沒有可能明白到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沒有可能體證超凡的聖者知見。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啊,因為內心受到攪動的緣故。

《增支部》一.五.六經
比丘們啊,假如池塘的水清晰、透澈、沒有受到攪動的話,一個有眼睛的人站在岸邊便可看到池塘裏的貝類動物、沙石和魚?的游動。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啊,因為池水沒有受到攪動的緣故。
比丘們啊,這就正如一位比丘的心沒有受到攪動的話,他便能明白到自己的利益,他人的利益,自己和他人雙方的利益;能體證超凡的聖者知見。這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啊,因為內心沒有受到攪動的緣故。


這兩篇經文以兩個比喻來說明當內心受到攪動時便不能看清人生的真正利益,不能體證真理;相反,若內心不受攪動時便能看清人生的利益,能體證真理。
什麼東西會攪動人心,令內心混濁不清呢?經中常提到 五蓋──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 是心靈的覆蓋物。
當內心清澈時,明白到些什麼利益呢?不是金錢上的利益,物質上的利益,而是心靈上的利益,智慧上的利益。
心靈和智慧的利益才是人生真正的利益,這個道理其實並不複雜,但若內心非常混濁的人,即使是這個簡單的道理也不能看得清楚;相反,一個人的心靈越是清澈,就越能看清四聖諦,越能明白得到心靈提昇才是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覺悟解脫才是人生最圓滿的目標。當一個人看清這一點的時候,他的人生自然會朝向善,朝向解脫的方向前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Add2-2-9.htm

《增支部》二.二.九經                    蕭式球

            “比丘們啊,捨棄不善行。捨棄不善行是能夠做得到的,如果捨棄不善行是不能做得到的話,我便不會說:
比丘們啊,捨棄不善行。因為捨棄不善行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說:
比丘們啊,捨棄不善行。

            “比丘們啊,如果捨棄不善行會帶來傷害和苦惱的話,我便不會說:
比丘們啊,捨棄不善行。因為捨棄不善行能帶來利益和快樂,所以我說:
比丘們啊,捨棄不善行。

            “比丘們啊,修習善行。修習善行是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修習善行是不能做得到的話,我便不會說:
比丘們啊,修習善行。因為修習善行是能夠做得到的,所以我說:
比丘們啊,修習善行。

            “比丘們啊,如果修習善行會帶來傷害和苦惱的話,我便不會說:
比丘們啊,修習善行。因為修習善行能帶來利益和快樂,所以我說:
比丘們啊,修習善行。
’ ”



這篇經文所指的善與惡是身、口、意的善惡行為,即指十善業與十不善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2007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bs.jcedu.org/redirect.php?goto=newpost&tid=4870


正信的三宝弟子——《增支部·五集·175经》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何等为五?
即:无信、无戒、侥幸瑞相、信瑞相而不信业,又,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旃陀罗、优婆塞之垢、优婆塞之最下劣。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何等为五?
即:有信、有戒、不侥幸瑞相、信业而不信瑞相,又,不外求可供养者,以事彼为先。
诸比丘,成就此等五法之优婆塞,是优婆塞之宝、优婆塞之红莲华、优婆塞之白莲华。


【附】白话译本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贱种在家信徒、污秽的在家信徒、可厌的在家信徒。是哪五种?
他没有信心、他没有戒行、他相信迷信的征兆、他依靠征兆而不是依靠业、他需求在此之外【那就是在佛教之外】的宗教师而且先向该处致敬。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贱种在家信徒、污秽的在家信徒、可厌的在家信徒。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如宝在家信徒、如红莲花在家信徒、如白莲花在家信徒。是哪五种?
他有信心、他有戒行、他不相信迷信的征兆、他依靠业而不是依靠征兆、他不寻求在此之外的宗教师,而且先向此处(三宝之处)示敬。


诸比丘,拥有五种素质的在家信徒是如宝在家信徒、如红莲花在家信徒、如白莲花在家信徒。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13-12-2007 10:2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07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5.193 五盖的比喻。

在增支部里有关于五盖的比喻,五盖是禅修的五种障碍,克服它们后将能入禅定。

Brahmin, like a water surface mixed with lacquer and dye of colours red, yellow, blue and brown, in which a man wanting to see his face, would neither know his face or see it. In the same manner Brahmin, at a time when your mind is overwhelmed with sensual desires, you do not know or see the escape from arisen sensual desires as it really is, you do not know your own good, the good of others, or the good of either as it really is. At such times you do not remember to recite scriptures recited long ago, more so those, that you did not recite.

这个比喻是用已经被漆和染料所污染的水面来比喻被感官的欲爱所污染的心。这水面已经染成种种的颜色了。所以一个人是无法从这水的表面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倒影。同样的,当心被感官的欲爱所污染时,人们是无法看清楚如何可以逃离这污染,他也无法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在那种情况下,他也难以有清明的记忆。

Brahmin, like a heated water surface which has expanded, in which a man wanting to see his face, would neither know his face or see it. In the same manner Brahmin, at a time when your mind is overwhelmed with hate, you do not know or see the escape from arisen hate as it really is, you do not know your own good, the good of others, or the good of either as it really is. At such times you do not remember to recite scriptures recited long ago, more so those, that you did not recite.

这个比喻是用已经被煮沸的水面来比喻被嗔恚所污染的心。这水面已经在沸腾,所以一个人是无法从这水的表面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倒影。同样的,当心被嗔恚所污染时,人们是无法看清楚如何可以逃离这污染,他也无法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在那种情况下,他也难以有清明的记忆。

Brahmin, like a water surface covered up with moss and leaves, in which a man wanting to see his face, would neither know his face or see it. In the same manner Brahmin, at a time when your mind is overwhelmed with sloth and torpor, you do not know or see the escape from loth and torpor as it really is, you do not know your own good, the good of others, or the good of either as it really is. At such times you do not remember to recite scriptures recited long ago, more so those, that you did not recite.

这个比喻是用已经被苔藓和叶子所掩盖的水面来比喻被怠惰和昏沉所污染的心。这水面已经被苔藓和叶子所掩盖,所以一个人是无法从这水的表面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倒影。同样的,当心被怠惰和昏沉所污染时,人们是无法看清楚如何可以逃离这污染,他也无法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在那种情况下,他也难以有清明的记忆。

Brahmin, like a water surface moved by the wind would be swaying and arousing waves, in which a man wanting to see his face, would neither know his face or see it. In the same manner Brahmin, at a time when your mind is overwhelmed with restlessness and worry, you do not know or see the escape from arisen restlessness and worry as it really is, you do not know your own good, the good of others, or the good of either as it really is. At such times you do not remember to recite scriptures recited long ago, more so those, that you did not recite.

这个比喻是用已经被风吹起波浪的水面来比喻被和烦躁和懊悔所污染的心。这水面已经被风吹起波浪,所以一个人是无法从这水的表面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倒影。同样的,当心被烦躁和懊悔所污染时,人们是无法看清楚如何可以逃离这污染,他也无法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在那种情况下,他也难以有清明的记忆。

Brahmin, like a water surface disturbed stirred made muddy and with darkness setting, in which a man wanting to see his face, would neither know his face or see it. In the same manner Brahmin, at a time when your mind is overwhelmed with doubts, you do not know or see the escape from arisen doubts as it really is, you do not know your own good, the good of others, or the good of either as it really is. At such times you do not remember to recite scriptures recited long ago, more so those, that you did not recite.

这个比喻是用水中的泥巴被搅拌的水面来比喻被疑惑所污染的心。这水面已经被水中的泥巴所混杂了,所以一个人是无法从这水的表面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倒影。同样的,当心被疑惑所污染时,人们是无法看清楚如何可以逃离这污染,他也无法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在那种情况下,他也难以有清明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12-2007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3-12-2007 01:20 PM 发表
增支部5.193 五盖的比喻。

在增支部里有关于五盖的比喻,五盖是禅修的五种障碍,克服它们后将能入禅定。

Brahmin, like a water surface mixed with lacquer and dye of colours red, yellow, blue and  ...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Bali/BaliAdd3-65.htm

《增支部》三‧六十五《羇舍子經》                                            蕭式球

我這樣聽聞:
有一次,世尊與一大群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說法,去到羇舍子市鎮伽藍磨人居住的地方之中。在羇舍子市鎮的伽藍磨人聽到這個消息: 沙門喬答摩聲名遠播,他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出家;他是一位阿羅漢、無上正等正覺、明行足、善說、世間解、無上的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他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言之有物、有意義、圓滿、展示達至清淨的修行道路。他來到這裏了。 去拜訪這樣的阿羅漢是很有益處的。
之後,羇舍子的伽藍磨人一起去拜訪世尊。他們去到世尊處時,一些人禮敬世尊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和世尊善意交談一會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對世尊合掌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到世尊跟前介紹自己之後,然後坐在一邊;一些人保持肅靜之後,然後坐在一邊。當羇舍子的伽藍磨人全都坐好後,對世尊說:
尊者啊,有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他們演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責難、看輕、藐視、摧毀其它的教義。尊者啊,當另一些沙門婆羅門來到羇舍子,他們都是同樣演說自己的教義,讚揚自己的教義,但責難、看輕、藐視、摧毀其它的教義。尊者啊,這真使我們猶豫,這真使我們疑惑,不知道在他們之中誰說的是真理?誰說的是謊言?
伽藍磨人啊,你們的猶豫是適當的,你們的疑惑是適當的。面對使人猶豫的事情,猶豫便會生起;面對使人疑惑的事情,疑惑便會生起。
伽藍磨人,聽啊,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善的,這些東西是錯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譴責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尊者啊,是有害的。
伽藍磨人啊,一個貪欲的人,內心受貪欲所壓服、受貪欲所纏擾,使得他去作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行為。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損害和苦惱呢?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瞋恚…… (與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愚癡…… (與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這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尊者啊,是不善的。
是錯還是對的呢?
尊者啊,是錯的。
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尊者啊,受智者譴責的。
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還是不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呢?
尊者啊,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
伽藍磨人,聽啊,因此,無論我們說什麼,你們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不善的,這些東西是錯誤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譴責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損害和苦惱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捨棄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聽啊,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這些東西是對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貪欲,這是有益還是有害的呢?
尊者啊,是有益的。
伽藍磨人啊,一個不貪欲的人,內心不受貪欲所壓服、不受貪欲纏擾,使得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是否會為他長期帶來利益和快樂呢?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瞋恚…… (與不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一個人的內心若持續生起不愚癡…… (與不貪欲的經文相同) ……尊者啊,是的。
伽藍磨人啊,你們認為怎樣,這是善還是不善的呢?
尊者啊,是善的。
是錯還是對的呢?
尊者啊,是對的。
受智者譴責還是受智者讚揚的呢?
尊者啊,受智者讚揚的。
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還是不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呢?
尊者啊,作出這些行為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
伽藍磨人,聽啊,因此,無論我們說什麼,你們不要靠傳統、不要靠傳承、不要靠傳言、不要靠宗教典籍、不要靠邏輯、不要靠推斷、不要靠表面外觀、不要靠個人的偏好、不要靠可能性、不要靠沙門和老師。伽藍磨人啊,無論任何時候,當你自己知道這些東西是善的,這些東西是對的,這些東西受智者讚揚的,這些東西當接受之後會帶來利益和快樂的,那麼你們便應該採納及受持這些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慈心向一個方向散發開去;同樣地,持續向第二個方向、第三個方向、第四個方向散發開去;還有持續向上方、下方、四個角落等所有方向散發慈心,散發於所有眾生身上及所有事物之上。他帶著廣大、成熟、沒有限量的慈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悲心……(與慈心的經文相同)……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喜心……(與慈心的經文相同)……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一位聖弟子止息了貪欲和瞋恚,沒有困惑,內心警覺,不失念,持續以捨心……(與慈心的經文相同)……持續向外散發開去。
伽藍磨人啊,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在現生之中,他能體悟到四種安穩。他知道: 若是有來生,若是有善惡業報的話,當我身壞命終的時候,我會投生於天上善趣之中。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一種安穩。

若是沒有來生,若是沒有善惡業報的話,我也能在此生之中沒有憤恨、瞋恚、敵意,過著快樂的生活。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二種安穩。


若我不對他人作惡行,也沒有作惡行的想法。我怎會受苦惱困擾呢?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三種安穩。


若我不作惡行,不管惡業會有積聚還是惡業不會有積聚也沒有關係,我都能清楚明白到我所過的就是清淨的生活。
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四種安穩。

伽藍磨人啊,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沒有瞋恚、沒有污染,內心清淨,在現生之中,他能體悟到這四種安穩。你們認為是嗎?
世尊啊,是的。善說啊,是的。尊者啊,這位聖弟子因他的內心沒有憤恨……(與之前數段的經文相同)……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一種安穩……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二種安穩……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三種安穩……這是他所體悟到的第四種安穩……他能體悟到這四種安穩。
尊者啊,妙極了!尊者啊,妙極了!尊者啊,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到東西。尊者啊,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尊者啊,願世尊接受我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Kesaputta 羇舍子是一個市鎮的名稱。            
  Kalama
伽藍磨是一個種族的名稱。經文中的伽藍磨人是住在羇舍子市鎮中的伽藍磨族人。
  由阿羅漢至世尊是佛陀的九種品德,這九種品德分別如下:
      Arahaj 阿羅漢──完滿了修行的人;值得受人供養的人。
      Sammasambuddho 無上正等正覺──以自己的能力,無師自證的人。
      Vijjacaranasampanno 明行足──智慧和品行均具足。
      Sugato 善說──善巧的說法者。
      Lokavidu
世間解──對世間徹底瞭解。
      Anuttarapurisadammasarathi 無上調御者──最高的教導眾生者。
      Satthadevamanussanaj  天人師──天和人的老師。
      Buddho 佛──覺悟的人。
      Bhagava
世尊──勝利者。
      在以上九種品德之中,有的把第六種無上調御者分作
無上士
調御者兩種的品德。在中國的傳統裏,就是說十種品德的,稱為如來十號,是指佛陀十種不同的稱號。
     

  Ariyasavaka 聖弟子是指在八正道中的修行者,包括出家和在家的人。     
  四個方向是指東南西北或前後左右四方。

這篇經文可和漢譯本《中阿含經》十六《伽藍經》互相對照。在經中伽藍磨人其實提出了一個極難解答的問題。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各種不同的宗教師,而各宗教師都一致地說只有自己的才對其他的不對,使伽藍磨人陷於困惑之中。而佛陀亦是眾宗教師的其中之一,但他不與其他宗教師那樣一般見識,他的答案不但出人意表──無論我們這些宗教師說什麼,不要靠……;無論任何時候,當你知道是不善的便捨棄這些東西,當你知道是善的便接受這些東西──而且還替伽藍磨人清除了他們長期在心中的困惑,更為他們帶來一個用自己的能力來判別事物這個新方向。
佛陀是一位很開通的導師,他從不約束和限制人們的思想,他只是幫助人們開發認清善惡、改善行為的能力。這種開放的態度在宗教界裡是絕無僅有的,這是因為他能徹底看透真理,對自己有充份信心的表現。
一個持戒和修習慈心的人,他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善的,是清淨的。即使是沒有善惡因果,沒有今生他世這回事,他在現生之中都能快樂及有意義地生活;若是有善惡因果,有今生他世這回事,他自己知道來生將會投生於善趣之中。由此可見,佛教雖說有今生他世,但重點還是著重於現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07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9.7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

I have heard that on one occasion the Blessed One was staying in Rajagaha, on Vulture Peak Mountain. Then Sutavan the wanderer went to the Blessed One and, on arrival, exchanged courteous greetings with him. After an exchange of friendly greetings & courtesies, he sat to one side. As he was sitting there, he said to the Blessed One: "One day recently when I was staying right here in Rajagaha, at Giribbaja, I heard it in the Blessed One's presence, learned it in the Blessed One's presence: 'Sutavan, an arahant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who has reached fulfillment, done the task, laid down the burden, attained the true goal, totally destroyed the fetter of becoming, and who is released through right gnosis, cannot possibly transgress these five principles.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intentionally deprive a living being of life.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take, in the manner of stealing, what is not given.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engage in sexual intercourse.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tell a conscious lie.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consume stored-up sensual things as he did before, when he was a householder.' Now, did I hear this rightly from the Blessed One? Did I learn it rightly, attend to it rightly, understand it rightly?"
"Yes, Sutavan, you heard it rightly, learned it rightly, attended to it rightly, & understood it rightly. Both before & now I say to you that an arahant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who has reached fulfillment, done the task, laid down the burden, attained the true goal, totally destroyed the fetter of becoming, and who is released through right gnosis, cannot possibly transgress these nine principles.
"[1]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intentionally deprive a living being of life. [2]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take, in the manner of stealing, what is not given. [3]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engage in sexual intercourse. [4]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tell a conscious lie. [5]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consume stored-up sensual things as he did before, when he was a householder.
"[6]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follow a bias based on desire. [7]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follow a bias based on aversion. [8]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follow a bias based on fear. [9] It is impossible for a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to follow a bias based on delusion.
"Both before and now I say to you that an arahant monk whose mental fermentations are ended, who has reached fulfillment, done the task, laid down the burden, attained the true goal, totally destroyed the fetter of becoming, and who is released through right gnosis, cannot possibly transgress these nine principles."

这就是阿罗汉不可能犯下的九种错。
1.        他不可能特意杀生。
2.        他不可能偷。
3.        他不可能有性行为。
4.        他不可能妄语
5.        他不可能像在家人那样收藏享用的物品。
6.        他不可能因为贪而作出任何不当的行为。
7.        他不可能因为嗔而作出任何不当的行为。
8.        他不可能因为恐惧而作出任何不当的行为。
9.        他不可能因为痴而作出任何不当的行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陀说阿罗汉是不可能因为恐惧而作出任何不当的行为。所以,如果有人指阿罗汉还有怖畏;就是一种很不当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07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读这部经典方能修正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07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 AN4.6

爲何相争?

婆羅門阿羅摩南達走近大迦旃延尊者, 與他互致友好問候, 接著問他:“迦旃延大師, 爲什麽剎帝利[貴族武士]與剎帝利相争、婆羅門與婆羅門相争、家主與家主相争?”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感官欲樂、流連於感官欲樂、執取於感官欲樂、沈溺於感官欲樂、迷戀於感官欲樂、緊抓住感官欲樂, 致使剎帝利與剎帝利相争、婆羅門與婆羅門相争、家主與家主相争。”

“迦旃延大師, 爲什麽沙門與沙門相争?”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觀念[見]、流連於觀念、執取於觀念、沈溺於觀念、迷戀於觀念、緊抓住觀念, 致使沙門與沙門相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07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AN1.17

見的過患

“比丘們,我不見任何事使未升起之不善法[不善巧素質]升起、使已升起之不善法增長、擴大,甚于妄見。對持妄見者,未升起之不善法升起、已升起之不善法增長、擴大。

“比丘們,我不見任何事使未升起之善法[善巧素質]不升起、使已升起之善法消退,甚于妄見。對持妄見者,未升起之善法不升起、已升起之善法消退。

“比丘們,我不見任何事使衆生身壞命終時重生匮乏境界、惡趣、低等域界、地獄,甚于妄見。衆生持妄見,身壞命終時重生匮乏境界、惡趣、低等域界、地獄。

“比丘們,對一位持妄見者,凡是他按照該妄見所行的身業、語業、意業,凡是他按照該妄見所發出的動機、心願、願望、意志,皆趨向不樂、不欲、不良,趨向傷害、苦痛。爲什麽? 因爲那個見是惡的。正如楝、苦瓜、苦葫蘆的種子植于濕土,把從土壤水分中獲得的任何養料都轉化爲苦、辛、不良之味,一位持妄見者更如此。爲什麽? 因爲那個見是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07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樣判斷真法?

“喬達彌,你了解的素質/法(dhammas)中,‘這些素質趨向欲求、非趨無欲;趨向束縛、非趨解縛;趨向堆積、非趨褪脫;趨向自大、非趨謙虛;趨向不滿、非趨滿足;趨向糾纏、非趨退隱;趨向懶惰、非趨勤奮;趨向沈贅、非趨輕松’: 你可以確認‘這不是法(Dhamma),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

“至於你了解的素質/法中,‘這些素質/法趨向無欲、非趨欲求;趨向解脫束縛、非趨束縛;趨向褪脫、非趨堆積;趨向謙虛、非趨自大;趨向滿足、非趨不滿;趨向退隱、非趨糾纏;趨向勤奮、非趨懶惰;趨向輕松、非趨累贅’: 你可以確認‘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
                                                                ——AN8.53 (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優波離,你了解的素質中,‘這些素質不趨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止息、甯靜、直觀智、自覺醒、也不趨向解脫’: 你可以確認:‘這不是法,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

“至於你了解的素質中,‘這些素質趨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止息、甯靜、直觀智、自覺醒、解脫’: 你可以確認:‘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
                                                                ——AN7.80(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2007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1]“‘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長期以來,此人在行爲上一直有破有壞、有瑕有疵。他的行爲並不一致。他對戒律的修持未能始終如一。他不講原則,不是一個有戒德、有原則的人。’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共同生活,因此了解:‘長期以來,此人在行爲上一直不破不壞、無瑕無疵。他的行爲始終一致。他對戒律的修持始終如一。他是個有戒德、講原則的人,而非不講原則的人。’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2]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與人單獨交往時有一套方式、與兩人交往時又是一套、與三人交往時又是一套、與多人交往時又是一套。他先前的交往方式與後來的交往方式並不一致。他的交往方式並不純淨,是不純的。’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交往,因此了解:‘此人與人單獨交往時的方式、他與兩人交往、與三人交往、與多人交往時的方式,是相同的。他先前的交往方式與後來的交往方式是一致的。他的交往方式是純淨的,而非不純。’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3]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卻不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巴利文字面意義爲自我狀態)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哀傷、悲痛、歎息、捶胸、痛心。再者,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則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不哀傷、悲痛、歎息,不捶胸、痛心。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

[4]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混淆。爲什麽?他的言談並非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不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遲鈍、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小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小魚,而非大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混淆。”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爲什麽?他的言談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不遲鈍、不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大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大魚,而非小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AN4.192 (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 AN3.70
布薩根本經

坦尼沙羅尊者英譯,良稹中譯
原文版權所有© 1997 坦尼沙羅比丘。僅限於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

中譯版權所有©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在舍衛城附近的東寺彌诃羅母堂[1]。其時爲布薩日,彌诃羅之母毗沙卡於日中往詣薄伽梵,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薄伽梵對她說:“毗沙卡,你何以日中前來?

“世尊,我今日持守布薩。

“毗沙卡,有這三種布薩。哪三種? 有牛倌的布薩、有耆那的布薩、有聖者的布薩。

“何爲牛倌的布薩? 正如牛倌夜晚把牛群趕回主人家時,他想:‘今日牛群在那處、這處遊蕩,在這處、那處飲水; 明日它們將在那處、這處遊蕩,在這處、那處飲水。'同樣地,有這樣的情形,某人修持布薩時想:‘今日我吃了這類副食、那類主食。明日我將吃那類副食、這類主食。'覺知爲該觊觎所浸染、爲該貪婪所浸染,他度過了那一日。毗沙卡,牛倌的布薩即是如此。持守這等牛倌的布薩,是無大果報、大利益,無大榮耀、大光明的。

“那麽,何爲耆那的布薩? 有稱爲尼乾子的沙門(指耆那教徒)。他們命弟子如此修持:‘如此,善男子。對居於東面一百多裏的有情放下棍杖……對居於西面一百多裏的有情……對居於北面一百多裏的有情……對居於南面一百多裏的有情放下棍杖。'如此,他們命弟子對某些有情、但不對其他有情施以仁慈與同情。

“布薩日時,他們命弟子如此修持:‘如此,善男子。把你的所有衣服脫去,說:“對於任何依賴或隸屬之事而言,我什麽也不是。因此沒有什麽依賴我或隸屬我。”'盡管如此,他的父母識得他:‘這是我們的孩子。'他識得他們:‘這是我的父母。'他的妻兒識得他:‘這是我們的丈夫、父親。'他識得他們:‘這是我的妻兒。'他的雇工與家奴識得他:‘這是我們的主人。'他識得他們:‘這是我的雇工與家奴。'因此,在他應被勸誡持守真語時卻被勸誡持守妄語。夜盡時,他恢複對自己所有物的享受,盡管它們並未歸還給他。我告訴你,這算偷竊。毗沙卡,耆那的布薩即是如此。持守這等耆那的布薩,是無大果報、大利益,無大榮耀、大光明的。

“那麽,何爲聖者的布薩? 它是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弟子如此憶念如來:‘的確,薄伽梵是一位阿羅漢、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薄伽梵。'隨著他憶念如來,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心漏)被棄絕,有如頭部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頭部如何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 使用軟膏、黏土與適當的人力。頭部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即是如此。那麽,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憶念如來……隨著他憶念如來,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因此他被稱爲修持梵天布薩的聖者弟子。他與梵天[=佛陀]同住。是歸功於梵天,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中凡有雜染皆被棄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即是如此。

[再者,聖者的布薩]是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弟子如此憶念法:‘法由薄伽梵善說,即時即地可見、無時相、邀人親證,向內觀照、由智者各自證知。'隨著他憶念法,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有如身體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身體如何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 使用擦球、浴粉與適當的人力。身體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即是如此。那麽,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憶念法……隨著他憶念法,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因此他被稱爲修持法布薩的聖者弟子。他與法同住。是歸功於法,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中凡有雜染皆被棄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即是如此。

[再者,聖者的布薩]是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弟子如此憶念僧伽:‘世尊的聲聞僧伽弟子行道正善……行道正直……行道有方……行道卓越——換句話說,他們是四雙、八輩聖者。那便是世尊的聲聞僧伽弟子——值得布施、值得禮遇、值得供養、值得尊敬,是世界的無上福田。'隨著他憶念僧伽,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有如衣服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衣服如何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 使用鹽土、堿水、牛糞幹與適當的人力。衣服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即是如此。那麽,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憶念僧伽……隨著他憶念僧伽,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因此他被稱爲修持僧伽布薩的聖者弟子。他與僧伽同住。是歸功於僧伽,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中凡有雜染皆被棄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即是如此。

[再者,聖者的布薩]是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弟子如此憶念他自己的戒德:‘不破不壞、無暇無疵、利於解脫、受智者贊揚、清淨無染、趨向正定。’隨著他憶念戒德,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有如鏡子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衣服如何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 使用油、灰、軟皮與適當的人力。鏡子藉適當的技能被洗淨,即是如此。那麽,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憶念自己的戒德……隨著他憶念自己的戒德,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因此他被稱爲修持戒德布薩的聖者弟子。他與戒德同住。是歸功於戒德,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中凡有雜染皆被棄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即是如此。

[再者,聖者的布薩]是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17-12-2007 10:4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2-2007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弟子如此憶念天神:‘有四大王天的天神、有三十三天的天神、有夜摩天的天神、有兜率天的天神、有化樂天的天神、有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有梵衆天的天神、有高於其上的天神。他們擁有何等信念,此世逝去時得以重生於該()界,同樣的信念我也具備。他們擁有何等戒德,此世逝去時得以重生於該界,同樣的戒德我也具備。他們擁有何等學問,此世逝去時得以重生於該界,同樣的學問我也具備。他們擁有何等布施,此世逝去時得以重生於該界,同樣的布施我也具備。他們擁有何等明辨,此世逝去時得以重生於該界,同樣的明辨我也具備。’隨著他憶念天神,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有如金子藉適當的技能被提純。金子如何藉適當的技能被提純? 使用熔爐、鹽土、紅土、風管、鉗與適當的人力。金子藉適當的技能被提純,即是如此。那麽,如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有這樣的情形,聖者的弟子憶念天神……隨著他憶念天神,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的雜染被棄絕。因此他被稱爲修持天神布薩的聖者弟子。他與天神同住。是歸功於天神,他的心平靜下來,喜悅升起,心中凡有雜染皆被棄絕。藉適當的技能,淨化被汙染的心,即是如此。


“再者,聖者的弟子如此觀想:‘阿羅漢們終生離殺生、戒殺生。他們已放下杖、放下刀,爲著一切有情的福利,謹慎、仁慈、有同情心。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殺生、戒殺生。我放下杖、放下刀,爲著一切有情的福利,謹慎、仁慈、有同情心。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不予而取、戒不予而取。他們只取所予、只受所予; 非以竊取而生,而是清淨而活。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不予而取、戒予而取。我只取所予、只受所予; 非以竊取而生,而是清淨而活。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性事,操行貞潔,安住離欲,戒除村俗之人的性事。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性事,操行貞潔,安住離欲,戒除村俗之人的性事。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妄語、戒妄語。他們講真語、不離真語,堅定、可靠。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妄語、戒妄語。我講真語、不離真語,堅定、可靠。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戒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戒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一時而食[2],戒夜間進食、離非時而食。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日食一餐,戒夜間進食、離非時而食。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戒歌舞、音樂、觀看演藝、佩戴花環、以芳香與美容品美化自己。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戒歌舞、音樂、觀看演藝、佩戴花環、以香水與美容品美化自己。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高廣華麗的床與座位、戒高廣華麗的床與座位。他們以簡陋的床具或草鋪臥於低矮之處。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高廣華麗的床與座位、戒高廣華麗的床與座位。他們以簡陋的床具或草鋪臥於低矮之處。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毗沙卡,正是如此修持布薩八戒,有大果報、大利益、大榮耀、大光明。有多大的果報、多大的利益、多大的榮耀、多大的光明?




“假定某人君臨、統轄、坐鎮充滿七種寶藏的這十六個大國──即,鴦伽國、摩竭陀國、迦屍國、拘薩羅國、拔祇國、末羅國、支提國、盤沙國、拘樓國、般闇羅國、婆蹉國、蘇羅西那國、阿梭迦國、阿般提國、鍵陀羅國、劍洴沙國: 如此仍不值這布薩八戒的十六分之一。爲什麽? 人間的帝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人間五十年,是四大王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五百天年,爲四大王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四大王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一千天年,爲三十三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三十三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人間兩百年,是夜摩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兩千天年,爲夜摩天天神的壽命……


“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四千天年,爲兜率天天神的壽命……


“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八千天年,爲化樂天天神的壽命……


“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一萬六千天年,爲他化自在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人應當不殺生;
不取未予之物;
不說謊;
不飲酒,
不作性事淫行;
不非時而食;
不戴花環、不飾芳香;
以草席地鋪爲床:
──因爲這是佛陀教導的布薩八戒,
它趨向憂苦的止息。




美麗的日月
所行之處,驅散黑暗,
閃耀天空、照亮四方。
此間的寶藏:
珍珠、鑽石、綠玉、
金塊、鉑金、與名爲荷踏卡的細金,
它們與布薩八戒相比,
好似衆星之光與月光相比,
不足其十六分之一。



因此,凡持布薩八戒,有此戒德的男女,
以修持的功德,
與喜樂的果報,
無可責咎,升入天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07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 AN10.46
釋迦經
一時薄伽梵住於迦毗羅衛附近的榕園。其時衆多釋迦族的居家弟子於布薩日往詣薄伽梵。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薄伽梵道:“釋迦人,你們可持布薩八戒?”

“有時持、有時不持。”
“釋迦人啊,在這如此爲苦難威脅的人生裏,在這如此爲死亡威脅的人生裏,你們有時持布薩八戒、有時不持,對你們是無益的、是不利的。”
“釋迦人啊,你們以爲如何: 假定某人,憑某種專業技能,無一日不善巧,掙得半個卡哈巴那。他可值得被稱爲有主動性、有能力者?”

“是的,世尊。”
“假定某人,憑某種專業技能,無一日不善巧,掙得一個卡哈巴那……兩個卡哈巴那……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一百卡哈巴那。他可值得被稱爲有主動性、有能力者?”

“是的,世尊。”
“那麽,你們以爲如何: 某人日掙一百、一千卡哈巴那,積攢收入,活一百年,結果是否得到大財富?”

“是的,世尊。”
“那麽,你們以爲如何: 此人由於那筆財富、出於那筆財富、以那筆財富爲因,是否可以接連一天、或者一夜、半天、半夜,住於不息的喜樂之中?”

“世尊,不能。爲什麽? 因爲感官之樂本質上無常、空洞、虛假、有欺騙性。”
“釋迦人啊,有這樣的情形,我的一位弟子,遵照我的教導修習十年,能夠接連一百年、一百世紀、一百千年,住於不息的喜樂之中。他可以成爲一還者、不還者、或者至少成爲入流者。
“且不說十年,有這樣的情形,我的一位弟子,遵照我的教導修習九年……八年……七……六……五……四……三……兩年……一年,能夠接連一百年、一百個世紀、一百個千年,住於不息的喜樂之中。他可以成爲一還者、不還者、或者至少成爲入流者。
“且不說一年,有這樣的情形,我的一位弟子,遵照我的教導修習十個月……九個月……八……七……六……五……四……三……兩月……一月……半月,能夠接連一百年、一百個世紀、一百個千年,住於不息的喜樂之中。他可以成爲一還者、不還者、或者至少成爲入流者。
“且不說半個月,有這樣的情形,我的一位弟子,遵照我的教導修習十晝夜……九晝夜……八……七……六……五……四……三……兩晝夜……一晝夜,能夠接連一百年、一百個世紀、一百個千年,住於不息的喜樂之中。他可以成爲一還者、不還者、或者至少成爲入流者。
“釋迦人啊,在這如此爲苦難威脅的人生裏,在這如此爲死亡威脅的人生裏,你們有時持布薩八戒、有時不持,對你們是無益的、是不利的。”
“世尊,從今天起,我們將持布薩八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07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7.70

人生短暫

“比丘們,過去曾經有名爲阿羅迦的一位導師、一位宗師,已脫離感官貪欲。他擁有數百位弟子,他對他們如此傳法:‘婆羅門啊,人生微不足道─—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日出時草尖上的一滴露水,迅速消失,不能久住,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露水─—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雨神降大雨時泛起的一個水泡,迅速消失,不能久住,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水泡─—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木棒在水面劃出的一條水線,迅速消失,不能久住,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水線─—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遠行、急行、下行的一條山溪,沖走所載,無一時一刻一瞬的靜止,淌流、湍流、奔流而去,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山溪─—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壯漢在舌尖蓄起的一滴唾液,不費氣力一吐而棄,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唾液─—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火燒整日的鐵鍋裏投入的一塊肉片,迅速消失,不能久住,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肉片─—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如被牽向屠宰場的一頭母牛,每走一步,是在趨近宰殺,趨近死亡,同樣地,婆羅門啊,人生如母牛─—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然而,比丘們,在那個年代,人們的壽命有六萬年,姑娘們五百歲可以出嫁。而且那時(只)有六種病: 冷、熱、饑、渴、排糞、排尿。然而即便他們如此長壽、如此久住、如此少病,那位導師阿羅迦對弟子如此傳法:‘婆羅門啊,人生微不足道─—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

“比丘們,如今,一位正語者當然可以說:‘人生微不足道─—有限、微小、苦多、絕望多。人當如聖賢一般,接觸這個真相,行善巧,修梵行。因爲凡在那裏出生的,逃脫不了死亡。’比丘們,如今一個人長壽也就是活一百歲或者略多。活一百歲,等于活三百季: 一百冷季、一百熱季、一百雨季。活三百季,等于活一千二百月: 四百冷月、四百熱月、四百雨月。活一千二百月,等于活二千四百雙周: 八百冷雙周、八百熱雙周、八百雨雙周。活二千四百雙周,等于活三萬六千日: 一萬二千冷日、一萬二千熱日、一萬二千雨日。活三萬六千日,一個人吃七萬二千餐: 二萬四千冷季餐、二萬四千熱季餐、二萬四千雨季餐─—把母乳與飲食有障礙的餐數也估算在內。飲食有障礙是指這些: 當他因嗔怒而未吃、當他因痛苦而未吃、當他因患病而未吃、當他守布薩未吃、當他因貧困而未吃。

“因此,比丘們,我把百歲者的一生作了估算: 我估算了壽命、估算了季節、估算了年、估算了月、估算了雙周、估算了夜、估算了日、估算了餐數、估算了飲食的障礙。凡是一位導師─—爲著弟子的福利、出于對他們的慈悲─—應做之事,我已爲你們做了。那裏有樹樁; 那裏有空靜處。比丘們,去修禅那。不要失慎。不要以後有悔。這就是我們對你們大家的告誡。

这是佛陀最好的告诫.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7-12-2007 04: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07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爲己爲人修持者最崇高

比丘們,世上存在這四類人。哪四類? 既不爲己也不爲人修持者; 爲人但不爲己修持者; 爲己但不爲人修持者; 爲己亦爲人修持者。

[1]如一根來自火葬堆的木條──兩頭燒焦、中間爲汙糞覆蓋──村落、野外皆不能用於取火,我告訴你們,這個比喻指那既不爲己也不爲人修持者。

[2]爲人但不爲己修持者在兩者中更爲崇高、精純。

[3]爲己但不爲人修持者在三者中最爲崇高、精純。

[4]爲己亦爲人修持者在四者中最重要、最突出、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正如從奶牛得牛奶; 從牛奶得凝乳; 從凝乳得黃油; 從黃油得酥油; 從酥油得酥奶油; 這其中,酥奶油堪稱最突出──同樣地,這四類人中,爲己亦爲人修持者最突出、最重要、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此爲世上存在的四類人。

                                                               ——AN4.95 (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依法修持法、了解法、了解法義的兩人之間──一位既爲自己、也爲他人的福利而修,一位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福利而修──那位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福利而修者,當爲此受批評,那位既爲自己、也爲他人福利而修者,當爲此受稱贊。

                                ——AN7.64 (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7-12-2007 04: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3:44 PM , Processed in 0.07151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