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570|回复: 18

探讨净土宗一心不乱的分歧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5-2016 03: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3-5-2016 03:50 AM 编辑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明蕅益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一心亦有二种。谓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为理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为二边所乱。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號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由於專心念佛,即能達成禪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再深一層說,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前。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事一心」屬於禪觀、禪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禪悟的層次,這都是禪淨雙修的結果。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因此净空法师这样解释:论功夫,‘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伏除煩惱,煩惱沒斷,只是你這句佛號得力,能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了。這個通常我們叫它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很淺的事一心,算是事一心了,事一心功夫淺的。假如把見思煩惱斷掉,那是事一心功夫深的。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開是講開悟,就是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本性佛’,見性就是見本性佛,禅家叫見性,這個地方叫見本性佛。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本性,這個都叫理一心。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我是净土宗的门外汉,昨天看到这个觉得很不解,因为这和楞嚴經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很不一致,禅宗把见性称为理悟,悟后起修才是事修,但禅宗是事理不二,天台宗则说,理悟破的是见惑,事修灭的才是思惑。没错的话这和声闻说的一样,思惑尽灭了就是阿罗汉了,因为思惑就包含了全部上下五分结了。

因此净空法师说假如把見思煩惱斷掉,那是事一心功夫深的。在他教看来事一心就等于身证究竟涅般了,还要理一心来顿悟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5-2016 11:29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思先尽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5-2016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5-2016 02:57 PM 编辑

我是净土宗的门外汉,昨天看到这个觉得很不解,因为这和楞嚴經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很不一致,禅宗把见性称为理悟,悟后起修才是事修,但禅宗是事理不二,天台宗则说,理悟破的是见惑,事修灭的才是思惑。没错的话这和声闻说的一样,思惑尽灭了就是阿罗汉了,因为思惑就包含了全部上下五分结了。

因此净空法师说假如把見思煩惱斷掉,那是事一心功夫深的。在他教看来事一心就等于身证究竟涅般了,还要理一心来顿悟什么呢?

----------------------------------

应该这么说吧,净宗说的事修是指大乘见性的悟前修,而禅宗的事修是指大乘见性悟后起修,两者说的“事”不是同一件事情。禅宗的见性有三关,真正要过了三关才叫彻悟。初关除见思惑,重关除尘沙惑,末后牢关是除无明惑(参考如本法师的开示)。据我了解,元音老师说,破了初关已经开始悟后事修了,但是破初关还不是法身菩萨,按照净界法师的资料,要成就空假中三关,破除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之后才是圆教初住菩萨。

禅宗的这个初关是破见,按照藕益大师的判教,至少同于《楞严经》修行的受阴尽的水平,要到八信、九信、十信菩萨才断尘沙惑。依照您上面引用净空大德的开示,他也说了事一心只是把烦恼伏住,不过你可能没读到净空法师在别的地方说,他说事一心见思烦恼断了,尘沙和无明惑烦恼没断。他所谓的烦恼伏住,据我理解是指尘沙和无明惑未断,而不是见思惑,这个比初关的水平更高。依照大乘教理,声闻乘的修行只是断见思烦恼,然后就入涅盘,不受后有,不再回来轮回,所以他不需要断尘沙和无明二惑。(大乘却提到要真正明心见性才是彻底的断无明,这点跟声闻乘的道理不同)。事一心若是按照定性声闻的来看,这个相当等于《楞严经》5阴修行的第49位了,要是按想阴尽的水平,那么至少也在5阴修行的第30位。因为大乘的修行是为成佛的,断了见思烦恼之时,他发愿成佛,不入涅盘,就像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的时候,能入涅盘而不入涅盘,于是获佛授记继续轮回至到我们的时代才成佛。

至于理一心是什么程度呢?净空法师说是法身菩萨,那么至少也要圆教初住以上。元音老人说,理一心是生死涅盘不二,无有二相,应该属于中观的层次了,那么就是末后牢关了。所以理一心和事一心的程度非常高,我们一般人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证得事一心了,这样会犯严重口业。其实念佛可以达到功夫成片已经是不容易了。

最后声闻果位和菩萨果位的修行本来就是不同的目标,路途风光也不完全一样,要完全拿来对比,其实也不尽相同。大乘菩萨修行对见思惑的修行次第和声闻有很大不同,声闻乘是断尽所有见思烦恼和爱取,不再回来轮回。菩萨却是从空入假,借假修真继续回来轮回直到成佛,所以从声闻的角度,菩萨的见思烦恼未断,但是从菩萨的角度,声闻的尘沙和无明二惑未断,并没有彻底的明心见性。这些教理是各有各说,实在难以同比,硬要放在一块,难免就会混淆。


以下资料欢迎同修交流和参考。若有错误,还望指教。感恩合十。

空观、假观、中观是名三观。空观是观诸法空无自体;假观是观诸法但有缘生假相;中观是观诸法非空非假, 亦空亦假之中道实相。修此三观,能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列表说明如下:1.三观(破三惑、证三智、成三德、破三关); 2.修空观(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破本参、转凡入圣); 3.修假观(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重关、转圣入凡); 4.修中观(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牢关、凡圣不二)--如本法师,《佛学问答》

“明心见性了,就是说,身心世界都化空,打开来见到本性,生死没有了啊。就是说,第八识种子还在,要在事上磨练,就是要透三关。明心见性了,这是初关,打开来,见到本性,第一关打破。第二关,在事上锻炼。”———— 元音老人开示

要以蕅益大师的判教,是断了三界的见惑。这一段是佛陀预先的指示受阴穷尽的相状。————————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事一心者: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谓之事一心(即摄心归一)。———元音老人,《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净宗心要

若理一心,直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净秽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平,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至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总成戏论,二六时中,毫发许异相不可得。西方即在当下,十方不异西方,无生即生,生即无生。是名理一心。———元音老人,《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净宗心要

这个理一心念佛是什么时候?妄想分别执著断了,那个时候念佛都叫理一心;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都是属於事一心。事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事。所以理跟事,理一心是谁?法身菩萨念阿弥陀佛就是理一心,这要知道。理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理一心不乱,生什么地方?生实报庄严土。他不是在凡圣同居土,也不是在方便有余土,所以你要知道这个道理。那是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自己所证的果位就是《华严经》初住,他到这个地位,不是在十信位。十信位里面诸位都知道,从初信到六信是凡圣同居土,七信到十信是方便有余土,初住以上才实报庄严土,那就清楚了。———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百零七)》     

十住——发心住:“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的菩萨,以真方便,他大开圆解以后称性起修,以空假中三种智慧的方便成就了十信的功德。进一步,心精发晖,因为他前面的智慧又加上禅定,又加上菩萨三聚净戒的帮助,所以使令他的心精,他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发晖增长广大,十用涉入,依止十信所成就戒定慧的功德,涉入于初住的本位。前面的十信是修智慧、修禅定、修菩萨的戒法,这时候用十信里面所累积戒定慧的功德,慢慢的涉入初住的本位,而圆满成就一心真如,名发心住。发什么心呢?发起一念的清净心,也就是说他整个无明黑暗当中,他出现了一丝的光明,正式的破一品的无明,就是发心住。心精发晖指的是空假中三观,他以空观来破见思惑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尘沙惑成就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成就法身德,空假中三观转三障而为三德。 ————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净宗讲一心不乱有三个层次,最高的是理一心,其次的是事一心,再其次的就是功夫成片。说实在话,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 理一心不乱,烦恼断了,那就是法身菩萨,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等於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见思烦恼断了,往生就自在,想什么时候往生就往生,想在这个世界上再多住几年没有关系,他确实有这个能力。这都不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我们能做到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什么叫功夫成片?心里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杂念,这是功夫。妄想、杂念没有断,但是佛号得力,佛号确实把妄想、杂念伏住,像石头压草一样,他真压得住。这种功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根性利的,佛经上讲的,七天可以做到;功夫差一点的,根性差一点的,我想七年总没有问题,应该可以做到,是真的。————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  

所以放下一切执著,执著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证阿罗汉果,事一心不乱。其次再放下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那功夫就更高,那是权教菩萨所证得的。再把起心动念也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了,叫理一心不乱。就是《思归集》里头这段话的境界,理一心不乱,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所以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这个都不容易,实在讲都难。我们今天的功夫是最低的,要求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控制住,伏住,这就是一般讲功夫成片,这个样子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八)》

整个十信当中,蕅益大师作一个总结说:初信到七信,是先观真谛之理,到七信的时候断了四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所以在初信到七信,是念念观照随缘不变的真谛之理,到八九十的时候是观俗谛理,破尘沙惑修假观,再观不变随缘的妙用。————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佛陀预先指示想阴破除以后,它的相貌是什么?"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想阴尽有二个情况,首先要消灭的是浮想销除。这时飘浮在内心表层的种种的想像要完全的消灭。这地方指的是第六意识妄想的现行来说的,他平常日常当中已经没有任何的起心动念。第二个,若动念尽,动念尽指的是心中这种妄想的种子也被破坏了。种子跟现行都破坏以后,讲出一个譬喻: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念觉了光明的心,这时候它表层的灰尘跟污垢已经完全清除干净,这时候叫想阴尽。你平常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没有啊!平常都没有任何的念头,清楚的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想阴一旦穷尽,这时他的内心会出现什么相貌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这一句话是说明他的行阴正式现前,他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他一期分段生死当中,他最初是怎么受生的,最后又是什么样的死亡,对整个生到死的过程是圆满的照了,而这正是行阴生灭的根源,这时候行阴现前。所以这叫阴穷尽而行阴现前,这样的一个人他已经断除三界的思惑,他整个烦恼没有了。————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5-2016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5-2016 02:33 AM 编辑

嗯!开头的文章应是圣严法师的开示,把净宗的念佛法门和禅宗的证悟画上是同一等级,所以说不要轻看念佛法门,以为念念佛号,没什么好修证的,其实这是诸佛的微妙法,唯有佛与佛才能了知究竟。

再说念佛法门不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但却包含八万四千法门,这也说明念佛法门是特别殊胜的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能同等摄受,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功夫成片”,“事一心”和“理一心”是净宗的用语,念佛念到“事一心”,也就是说断了见思烦恼,相等于证阿罗汉果了,再进一步提升念佛念到“理一心”,也就是说断了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大徹大悟相等于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

至于 大大的话“在他教看来事一心就等于身证究竟涅般了,还要理一心来顿悟什么呢?”,楼主的“他教”,没说错的话应是声闻教吧!

在大乘教来看阿罗汉所证的是“偏真涅槃”,不是“究竟涅槃”,只断三界的分段生死,没能断变易生死,还有“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要破,断尽才是“究竟涅槃”。

最后还是要讲一句,念佛法门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有真信切愿,临终念一句十句佛号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等于成佛了,若无信无愿,就算念到一心不
乱,还是不能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6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ong91 发表于 3-5-2016 11:29 AM
见思先尽是什么?

聲聞乘者,譬如校制之小學;因聞佛之聲教,明了苦空無常道理,修「四諦」法,斷見思惑,而證阿羅漢果,故曰聲聞乘。見思惑者,三界內生死根本,分見惑與思惑;見惑,又名見所斷惑,是迷理(諦理)之惑,以見道時,見真諦理,能斷此惑;思惑,又名修所斷惑,是迷事(事境)之惑,須修道位中,重慮緣真,方斷此惑。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6-01/03-0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3-5-2016 01:21 PM
我是净土宗的门外汉,昨天看到这个觉得很不解,因为这和楞嚴經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很不一致,禅宗把见性称为理悟,悟后起修才是事修,但禅宗是事理不二,天台宗则说,理悟破的是见惑,事修 ...

我开篇说的有些乱也有错,其实解脱道可以有很多,所以天台宗的三惑说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是这里说的重点。这里的问题是基础的定慧学。

像明莲池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得非常清楚:{疏)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疏)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12 卍续藏T33,445上


这里已经很清楚的说事一心者是定学,理一心者是慧学但兼得定,而見惑思惑在三乘都承认是属于慧学的。

依於大乘唯識之法相,則以分別俱生之二起而分之。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為見惑,俱生起之煩惱所智二障為修惑。然稱為見者,有二義:一、為照見真理時所斷之惑,故云見惑。二、見為推度之義,此惑以推度為性,故云見惑。又,思有二義:一於一旦見真理斷見惑上,更思惟修習真理,以斷此惑,故云惑。二為思惟世間誣妄事物而起之惑,故云思惑。然此二惑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斷此二惑,始免三界之生死也。斷之有次第,先斷見惑,次斷思惑。見惑者其性猛利,故有見斷如破石之說。見諦理之時,一時盡斷之。思惑者,其性鈍昧,故有思斷如藕絲之說。數數思惟諦理而漸漸斷之也。斷見惑之位,謂之見道;斷思惑之位,謂之修道;斷了二惑之位,謂之無學道。天台結歸一切之妄惑為三種:一見思,二塵沙,三無明。見思為涅槃之障,塵沙為菩提之障,無明為中道實相之障。佛學大辭典

净空法师解释在这里就把定学和慧学放在应该属于定学的事一心,当然会出现问题。 论功夫‘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伏除煩惱,煩惱沒斷,只是你這句佛號得力,能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了。這個通常我們叫它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很淺的事一心,算是事一心了,事一心功夫淺的。假如把見思煩惱斷掉,那是事一心功夫深的。


念弥陀说这句话是圣严说的,那就解释了我的一部分问题。[明蕅益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一心亦有二种。谓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为理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为二边所乱]


照止禅来说,念佛念至一心,就是功夫成片,最少是属于九住心的等持,因为止禅是需要下功夫去事修的。嘴巴念佛是概念法,念佛要转到观禅,就要定慧双运才行,我认为这里就需要以愣严经的耳根圆通来观念佛的闻性,这样绝对合理。耳根圆通就是属于愣严大定,如果把它说成事一心或理一心,我认为是不符合经典的。


其实昨天我有看到另一篇文章有解释到这些问题,虽然并不足够。原因就是,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里说:  为调和禅净的争执,莲池大师倡理一心说以会通他。14。  其实禅净各有重心,由于执一概全,才有争执。若着眼于全体佛教,即用不着冲突。莲池大师所以特提理一心说,作禅净的调和。15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4091


但这样的一心说好像更不调和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5-2016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4-5-2016 06:11 PM 编辑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4-5-2016 05:14 PM
我开篇说的有些乱也有错,其实解脱道可以有很多,所以天台宗的三惑说也是可以的,这些都不是这里说的重点。这里的问题是基础的定慧学。

像明莲池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得非常清楚:{疏)事一心者,如 ...


为了学习方便和破除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把各法门的教理做一个整理、分类、比较和调和,自然是可以的。只要我们要记得,各法门的修行偏重有不同,例如一间屋子他从不同的门进来,角度不同,过程自然不会完全一致。所以藕益大师说他的讲法和莲池大师不同,都是为开方便门。所以我们为利便概念上的理解,所作归类和对比也都是方便法。只要我们不生执着,对学习修行确实有帮助,若要仔细去挑问题,那么任何调和都变戏论,都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都是方便说。我从《楞严经》的理解就是不要去生执着,不同法门有不同的修法,本来就不适合来同比。我的见解认为是如此,欢迎指教。合十。

“诸位要知道,说法是不得已的,既然是开方便门,那这个门就很多,你看我们这个房子,你可以从那个门进来,他可以从那边进来,每一个人说法的方便之门,他的角度就有所不同。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很清楚,说我的讲法跟莲池大师不同,莲池大师说法跟幽溪大师也不同。蕅益大师说,通通都对,经是无量义,既然是开方便门,他说这《阿弥陀经》本来是我们都没有资格说的,那是佛陀甚深的境界。但是没有人说就没有人知道,那只好开方便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都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但每一个人都没有离开庐山。莲池大师比喻的更妙:讲经像瞎子摸象,没有一个人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他摸到象脚,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头,但是重点是大家都没有离开象。讲法是开方便门,每一个人的开显就有所不同。

所以有些人在整个生命当中的即空、即假、即中,为了对治你的执着,佛陀会讲空性这一部份,强调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断灭,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师说:妙答无生,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但是你产生执着,统统都是戏论,观念在这里。”


摘自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16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4-5-2016 07:44 PM 编辑
念弥陀 发表于 4-5-2016 02:27 AM
嗯!开头的文章应是圣严法师的开示,把净宗的念佛法门和禅宗的证悟画上是同一等级,所以说不要轻看念佛法门,以为念念佛号,没什么好修证的,其实这是诸佛的微妙法,唯有佛与佛才能了知究竟。

再说念佛法门不 ...

讲到你的本行,你说的还是头头是道。但除了第一段。

你说开头的文章应是圣严法师的开示,请问这是出自那里的?


上面我回复谷成的不知你有何意见?


对于净土宗说的,能所双亡,是属于事一心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你每一次回复的第一段落不止跟主题没有干系,而且都在贬低他,抬高净土宗。这就是经典里说的褒揚自我,貶低他人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5-2016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4-5-2016 06:10 PM
为了学习方便和破除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把各法门的教理做一个整理、分类、比较和调和,自然是可以的。只要我们要记得,各法门的修行偏重有不同,例如一间屋子他从不同的门进来,角度不同,过程自然不会完全一致 ...

究竟法当然是统一的。净土宗说的自性弥陀,跟六祖说的一模一样,和为什么需要方便法,我对这些理见是有如实知见的,所以并没有疑惑。但是修道问题,却不可含糊以方便,调合带过,而令佛理自相矛盾,这是我人所不应取的。当今汉传佛教人才凋零,修汉传大乘的人到最后不是流入密教就是声闻,就是在修道上找不到清楚的道路。这些也是我现在遇到的问题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5-2016 08:2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4-5-2016 07:19 PM
究竟法当然是统一的。净土宗说的自性弥陀,跟六祖说的一模一样,和为什么需要方便法,我对这些理见是有如实知见的,所以并没有疑惑。但是修道问题,却不可含糊以方便,调合带过,而令佛理自相矛盾,这是我人所不应 ...

可以理解你说的学佛人的困境,毕竟汉传佛教的内容体系太过庞大,真的要调和起来实在不容易。要找一门和自己相应的法门,真的需要一些因缘和福报,这个有时是急不来的。我过去十多年来也在不断学习和寻找,目前来说,与我最为相应的就是《楞严经》了,因为这部经我读了最为法喜,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就是对它有信心,慢慢的变成我的主修了。我希望很快您也能找到与你相应的法门,一个能让你可以死心塌地去修持,并能释解疑惑的法门。衷心的祝福你。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5-2016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5-2016 01:24 AM 编辑
讲到你的本行,你说的还是头头是道。

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你说开头的文章应是圣严法师的开示,请问这是出自那里的?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著     25~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http://bailinsi.net:60001/05wsbl/04wcl/02cswd/sy/sy-xfqy/25.asp

对于净土宗说的,能所双亡,是属于事一心吗?

是理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上面我回复谷成的不知你有何意见?

这个嘛。。。话说末学贴黄念祖大居士【读《角虎集》有感】时对这句话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卡住了,忘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哪里知道看了 谷成 大大 回复 楼主的话,刚好有净界法师讲述这句‘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含义,再去找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上净下空老法师讲记,细读一下,正好明白了箇中的意思了。

【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土。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蕅益大师为便利初机作此要解有独到之见解,故其内容亦无须乎与以上莲池幽溪二位大师相同。侧看成峰,横看成岭二句,借用苏东坡游江西庐山时所作诗中的话,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意义是他已经见到庐山真面目,亲证西方净土的境界。(上净下空老法师)

嗯!原来楼主的问题是基础的定慧学。

莲池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得非常清楚:{疏} 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楼主好像漏了一个重要的字“初”啊!

{疏} 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演】事理雙備者。如來以權實二智。證真俗二諦之理。凡說法時不離二諦。依俗諦說法故有事。依真諦說法故有理。所依之諦。真俗不二。故一字一語。事理雙備也。

信力成就者。事一心人。不修理觀。唯憑信力。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古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念投於散心。散心不得不一。

屬定門攝者。定有世出世。與大小乘。及事理諸禪定不同。而要之定者無散之謂。今念念相續。無有二念。則心不散亂。故屬定攝。

然彼體究無間。至如靜夜鐘聲。澄潭月影。若未得冷灰豆爆。囫地一聲。亦屬定攝。亦即是事一心。而疏鈔專以事一屬憶念。亦一亂言耳。

未有慧故者。以即就憶念無間。念到連念脫落。頓入無念即屬慧門。古云。只一直念去。亦有悟日是也。今工夫始成片段。尚未契入本心。故止屬定門也。
。。。。。。。。。。。。。。。。。。。。。。。。
现在看回莲池大师的{疏}和【演】:初事一心者。。。。。,就没有疑惑了,是功夫成片层次,属定功所摄,然而念到深事一心不乱,这里头肯定有戒定慧三学,相等于证阿罗汉果了。所以上净下空老法师把定学和慧学放在事一心,是没有问题。

至于莲池大师所说的“慧”,末学的看法是真实慧,清净慧,见真如自性,照见五蕴皆空是那个层次,不是基础的戒定慧三学,用来断见思烦恼是没问题,但要契入本心还再向上提升到闻思修,三慧,菩萨所修,破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

然而一句佛号里头具足三学和具足三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蕅益大师说念佛可以从事持达到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为理一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觉,你每一次回复的第一段落不止跟主题没有干系,而且都在贬低他宗,抬高净土宗。这就是经典里说的褒揚自我,貶低他人之过。

嗯!这是大大的错觉,看错了,其实不是滴,这是对净宗不甚了解才有这种想法,看法,说法,事实是法门殊胜不是贬低他宗,抬高净土宗,而且这法门是十方诸佛如来共同所赞叹滴!

譬如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要断烦恼才能证果,没有一个是例外滴,没证果就出不了六道轮回,然而念佛法门和通途法门是不一样,是门余大道,没有次第,如先要断见惑思惑,好比虫在竹子里头,一节一节从往上咬,然而当咬上一节时,竹子又长高了,要出去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念佛法门只需从竹子旁边咬出一个洞,就出去了,当然不是说不用功夫去咬,还是需要信愿行三资粮,其他通途法门需要做到一百分断烦恼才能一节一节往上升,我们只要有二十分的功夫咬功就成功了,这成功是大白牛车,不是羊车、鹿车、牛车,真正不可思议。

话说要断一品烦恼如截四十里流,试问末学每天生活做工都累得像死人一样,哪里有能力去截流,真的没有办法,不是利根人做不到,当然我们也随喜赞叹个人个修的法门,相应契机就好。

感恩!依末学的看法 大大 所要的指路明灯全在黄念祖大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6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6-5-2016 03:06 AM 编辑
谷成 发表于 4-5-2016 08:26 PM
可以理解你说的学佛人的困境,毕竟汉传佛教的内容体系太过庞大,真的要调和起来实在不容易。要找一门和自己相应的法门,真的需要一些因缘和福报,这个有时是急不来的。我过去十多年来也在不断学习和寻找,目前来说 ...

楞嚴經有一段時間也是我常refer的,基本上他從六根上著手,而50陰魔章就是它的理論核心,從六入處的觸處到五蘊的滅盡的行道,這是和阿含經一致的,我愛的就是它對五陰有詳細的解說。單單第一句,汝坐道場,消落諸念,就是修九住心了,第二句更高了,其念若盡,若諸離念,這裏應該是講等持了。動靜不移,億忘如一。這裏開始已定力取觀照了。當處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這是進入禪定,應該是近行定了。這裏的大幽暗並不是形容詞,而是真的會出現大幽暗。進入這個詞也是實際發生的。

你看單單消落諸念,很多人都做不到了,更何況後面還有那麼多的功夫要修,能寫出這樣精美高明的作品的人,修為多高根本不能想像,又怎麼會造偽經,退一萬步說,就算不是佛說,也絕對是佛法。只是人們自己程度太低,無法鑑別而已。

也就因為它太高深了,沒有身觸到這些境界之前,你根本不會明白它講什麼,所以要完全的依靠它來修,我看真的很難。單單前行的戒學就夠嚇人了,我想很多人修了一輩子色陰都沒看到,而後面還有其他四陰呢。所以我只是把它當成重要的refer book而已。

雖然我深受菩薩們的大恩,所修的也是這個路子的,但當開始看到今生有希望能解脫證果時,很多想法就會不一樣了,因為菩薩道實在太長了太沒有把握了,你甚至根本不知道下輩子還能否遇到佛法。今生這一身知見,雖然不高,但得來也不容易,也要很多機緣來促成,怎麼能讓他跟着進墳墓。我一直是發願往生彌勒內院,但解脫道卻越來越吸引了。
謝謝你的祝福,也祝福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6 03: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6-5-2016 03:59 AM 编辑
念弥陀 发表于 5-5-2016 11:40 AM
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学佛群疑》圣严法师著     25~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http://bailinsi.net:60001/05wsbl/04wcl/02cswd/s ...

嗯我明白了。為了禪淨調和,事一心是屬於先定後慧,斷見思惑,理一心是屬於淨土的證道,永斷三惑。所以理一心就能把淨土和聲聞道分開來了。

所謂一心不亂必能往生,但這樣說理一心就是身證佛果了,為甚麼還需要往生淨土再修行呢?如果是以事一心來往生,那是要斷見思惑的,那也太難了啦,都能證阿羅漢了,還需要求往生淨土嗎?就單單念佛,也沒看到菩薩道應修的六度萬行和五十二位階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16 08: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6-5-2016 08:34 AM 编辑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6-5-2016 02:46 AM
楞嚴經有一段時間也是我常refer的,基本上他從六根上著手,而50陰魔章就是它的理論核心,從六入處的觸處到五蘊的滅盡的行道,這是和阿含經一致的,我愛的就是它對五陰有詳細的解說。單單第一句,汝坐道場,消落諸 ...


同修,你这么详入解释这些细微的禅事,足见您是真的下过苦功,在下随喜和赞叹。

正因为《楞严经》不容易,所以需要有人去发心护持,一来让大家知道,大乘佛法也有禅修法门,也有完整的禅修次第,看得懂的自然就会契入,暂时看不懂的也不妨先结缘;二来可以帮助拣魔辩异,从进入色阴开始,行者就开始上战场了,这里面的色光尘事很多,到处陷阱重重,要是没有清晰的指南,恐怕绝大多数的人都迷惑于其中,修行不成恐着魔。所以佛陀在经中叮嘱说“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

用《楞严经》的原则来修行,简单来说,就是对过程中的所有境界妄想都要否定,否定否定再否定,就是不做圣解,这样才能层层突破直到明心见性,最后来转回来肯定,这就是所谓的否定门入、肯定门出。没有读过《楞严经》,很多禅修者就难免会太早肯定自己的禅修经验和知见,这一肯定就障在那一层境界,很难再上去了。所以学习楞严经,重要就是放下一切妄想,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是修一个明了心,却不要去着于任何的想法,没有想法就不会着魔。

即便此生无法达到明心见性,也要立志修到想阴尽的目标,真能修到这点功夫,做到"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起码这个人就没有烦恼了。所谓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就对生死圆照了,怎么来,怎么去,去哪里,都一清二楚,尽管继续轮回,也就不会轻易再迷失了。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目标。要是努力了修不到这里,就不如专心念佛吧,求生到阿祢陀佛的净土继续修行,或是弥勒菩萨的净土也都很好。同修若是今世发心于声闻法得解脱,也是很好的修行目标,末学一样随喜赞叹。

暂时先写到这里,现在要去赶飞机了,迟点再聊。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6 0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5-2016 11:50 PM 编辑
所謂一心不亂必能往生,但這樣說理一心就是身證佛果了,為甚麼還需要往生淨土再修行呢?如果是以事一心來往生,那是要斷見思惑的,那也太難了啦,都能證阿羅漢了,還需要求往生淨土嗎?就單單念佛,也沒看到菩薩道應修的六度萬行和五十二位階啊。

嗯!这问题问得很好


首先末学要厘清一点的是念佛法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要事,这也是念佛人的信愿行,就算今生证得事一心或理一心,没有说不要往生西方净土,除非不是专修净土啦。

再者事一心,理一心,是净土法门当生修行证果的层次,往生淨土品位就高,事一心是中三品,理一心是上三品,但最重要的是凡往生净土,不管生哪个品位,都得阿弥陀佛48愿威神力加持,都做阿惟越致菩萨,待遇是平等,相好,威德,智慧,神通力道都和阿弥陀佛差不多一样,这地方怎能不去,不去就大错特错了叻。

同样的问题许多禅宗大德大彻大悟之后,最后也要求生西方净土,再看看华藏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同时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毗卢遮那佛看到都欢喜,这也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有它无比殊胜的功德果报地方啊!

关于“佛果”,以天台六即佛位来说,依圆教初住就证得佛果,是分证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再提升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妙觉是究竟即佛

话说从圆教初住证一分法身开始修到十地(法云地菩萨)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多长难以想象,然而往生到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48愿威神力加持,修到等觉果位最多十二劫,修行之快难以想象,这也是为什么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能快速的证得究竟圆满之佛果。

如果是以事一心來往生,那是要斷見思惑的,那也太難了啦,都能證阿羅漢了,還需要求往生淨土嗎?

净土法门不求参禅开悟,或断烦恼证果才能往生,行人一品烦恼也没断只要真信切愿持名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所以称为“易行道”,难在“信”,谁不会念阿弥陀佛?三岁小孩都会念,众生就是信不及啦!

表说 大大不信,这还算是正常现象,然而连阿罗汉,缘觉,权教菩萨,都不敢相信有那么好康的事,这些圣者们修了无量劫千辛万苦才有今天的果位,现在说一往生极乐世界,就位齐等觉菩萨,等于成佛了,所以说这是不可思议法门,真正难信之法!

当然凡夫的我们要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是相当难,如果说要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才能往生,这就不是“易行道”是“难行道”了。

但起码功夫成片我们还能做到一点点,这就有把握往生了,再低一点万缘放下,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谓“万修万人去”。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就單單念佛,也沒看到菩薩道應修的六度萬行和五十二位階啊。

老实讲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

藕益大师开示: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起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念阿弥陀佛名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性德)(妙觉),一切菩萨的名号(修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统统都包括尽了,也就是说五十二位阶级都在里头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成就究竟圆满之佛果。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16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20-5-2016 01:39 PM 编辑
谷成 发表于 6-5-2016 08:08 AM
同修,你这么详入解释这些细微的禅事,足见您是真的下过苦功,在下随喜和赞叹。

正因为《楞严经》不容易,所以需要有人去发心护持,一来让大家知道,大乘佛法也有禅修法门,也有完整的禅修次第,看得懂的自然 ...

用《楞严经》的原则来修行,简单来说,就是对过程中的所有境界妄想都要否定,否定否定再否定,就是不做圣解,这样才能层层突破直到明心见性,最后来转回来肯定,这就是所谓的否定门入、肯定门出。没有读过《楞严经》,很多禅修者就难免会太早肯定自己的禅修经验和知见,这一肯定就障在那一层境界,很难再上去了。所以学习楞严经,重要就是放下一切妄想,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是修一个明了心,却不要去着于任何的想法,没有想法就不会着魔。


我以为,想法本身不是问题,想也好,不想也好,这都是执于2边。所谓超越,就是要遍知而无取,想也好,不想也好,本来都不会制造问题,想只是想,不想只是不想,真正制造问题的是两者之间的执着。痛只是痛,不取那里会有苦?不取那里来的我在想,我在不想?

克里希那说我们要质疑一切,把妄想都否定掉,剩下的就是真的了。阿姜查说,把一切都丢到苦,无常,无我的范围里。我认为这都是要了知,了知了就绝不会被欺骗了。

近来生病生到七彩。。。祝你wesak节安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5-2016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20-5-2016 02:12 PM 编辑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简单的说明,那你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里清清楚楚的指出: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而这更难,只有成正觉才能心不颠倒呢。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一心不乱是很关键的,到底一心不乱是指事一心还是理一心,是定是慧,大有分别。至于有信愿就能往生,阿弥陀经里是没有的,是在另外净土2经里提到吗?

如果一心不乱是指见思惑尽,那往生净土根本不是易行道了。我认为念佛是方便道,但不是易行道。所谓的方便只是容易开始而已,方便迷人慢慢契入佛法,念佛如果不自净其意,念佛只会变成念魔,到处卡阴。念佛到最后还是回到三十七道品里的,还是要修到证悟才行。这可以说这是上品上生,至于靠信愿往生的,我没有时间去研究了。

祝你wesak节安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5-2016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5-2016 06:07 PM 编辑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20-5-2016 12:46 PM
如果你不能简单的说明,那你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阿弥陀经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 ...


师兄,首先你必须先搞清楚,往生西方净土,有圣凡二众之分。根据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说,事一心不乱者,是断见思惑的圣者,往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者是法身大士,往生实报庄严土,妙觉等觉和佛的境界,则是常寂光土。但是元音老人说,土就是心,心就是土。所以不是心外另外有一个净土,所以修净土其实就是修心。

你说的事一心和理一心,属于已经有不同深浅证悟的圣人的往生处。至于凡夫,则是往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土就有三辈九品之分。上三品的是比较浅的一心不乱,叫功夫成片,就是还没破身见,但是念佛已有得定的人。净空法师说,只要功夫成片以上,都是自在往生,那些可以预知时至的通常都是这些人。

所以三辈九品都是凡夫,我看到香光庄严网站这样分类:1.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凡夫);2. 上品中生(大乘次善凡夫);3. 上品下生(大乘下善凡夫);4. 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凡夫);5. 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凡夫);6.中品下生(世福上善凡夫);7. 下品上生(十惡輕罪凡夫);8.下品中生(破戒大罪凡夫);9.下品下生(五逆重罪凡夫)。这些都是依照《观无量寿经》的内容分类出来的。

对三辈九品来说,藕益大师说: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些人主要靠信愿往生,但是往生的品位,则靠念佛功夫的深浅而定。越上面的就越有把握往生,越是下面的,要是临终遇善缘助念,对净土生起信念不疑,还是可以往生。但是难就难在这个信愿。净空法师说,真有信愿真能往生的人,临终不会迷糊,就是说这三辈九品众生。还有一种不在九品之内,经上说是「边地疑城生因」,净空法师解释说他是真干,但是没有全信,他还有怀疑,这样的心态也能得生,生到疑城。

所以说念佛是易行道就是这个道理。

以下资料请你参考。合十。


《要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往生方便有余土的条件和标准...「见思任运先落」念佛能达到事一心不乱,见思惑自然就断掉了。「则生方便有余净土」有这种念佛功夫的人,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李文祥居士白话记述,修学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要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往生实报土的条件和标准。「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不但断了见思惑、尘沙惑,而且还破了一品无明...「乃至四十一品」无明共分四十二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从破一品的圆教初住菩萨到破四十一品的等觉菩萨,皆属分证位,皆是法身大士。(四十二品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则生实报庄严净土」能达到以上功夫的念佛人,生实报庄严净土。————李文祥居士白话记述,修学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亦分证常寂光土」此土有分证,有究竟证。分上中下三品。依《维摩经略疏卷一》说,妙觉法身所居之土为上品寂光土。等觉之一生所居之土为中品寂光土,圆教初住以上所居之土为下品寂光土。若按天台宗智者大师的讲法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生实报庄严土,直到破四十一品无明,唯佛四十二品无明断尽,而破四十一品则入等觉位,所以也分证中品常寂光土。————李文祥居士白话记述,修学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再说,参禅的人用功,心地空净了,那就是净土。因为心就是土,土就是心。佛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清净了,佛土才净,此时你发愿生西方,定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往生。————元音老人开示

藕益大师说: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寂灭法师:净土修行的层次》


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人功夫成片,我们努力都能做得到。他见思烦恼断了没有?说老实话一品都没断,但是他的功夫得力,功夫得力的意思是烦恼虽然没有断,它不起现行,烦恼是有,但是不起作用,身见没破,烦恼没断,可是自私自利的念头完全被控制了,绝对不起作用。起心动念一定是利益众生、利益佛法,他决不想自己,这叫伏烦恼,没断烦恼,就是说他功夫得力了,他警觉性高。古大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觉得快,他的觉有力量,把自己一些不善的烦恼习气,他统统能控制得住,而且控制得很自然,决定不让它发作,这样的人就能自在往生,他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就可以往生。--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48集

净宗讲一心不乱有三个层次,最高的是理一心,其次的是事一心,再其次的就是功夫成片。说实在话,一心不乱我们这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功夫成片是可以做到的。 理一心不乱,烦恼断了,那就是法身菩萨,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等於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断。见思烦恼断了,往生就自在,想什么时候往生就往生,想在这个世界上再多住几年没有关系,他确实有这个能力。这都不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我们能做到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最浅的念佛三昧。什么叫功夫成片?心里除了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没有其他的杂念,这是功夫。妄想、杂念没有断,但是佛号得力,佛号确实把妄想、杂念伏住,像石头压草一样,他真压得住。这种功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根性利的,佛经上讲的,七天可以做到;功夫差一点的,根性差一点的,我想七年总没有问题,应该可以做到,是真的。————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     


问:第一个,具足信愿行的念佛人,临命终时迷迷糊糊,可以往生吗?答:这个问题,如果真的他是具足信愿行,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不迷糊;临终若是迷惑颠倒,他信愿行里头出了问题,肯定出了问题...善终就是他走得好,清楚、明白。你想想看,哪一个清楚、明白的人会去选择畜生、饿鬼、地狱道?不可能。凡是投胎到畜生、饿鬼、地狱,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头脑清楚的人决定在人天。西方极乐世界比人天殊胜太多了,所以糊涂是不能往生的,这个道理要懂。———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十四)》

问:底下一个问题,《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说法相矛盾? 答:不矛盾。功夫成片是你可以自在往生,具足信愿,散念能往生,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散念是什么?散念是没有定课。我一天要定的功课,这就不是散念,不定功课是散念。他有空就念佛,有事就办事,这叫散念。信愿坚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能!祖师讲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高下。四土三辈九品,那是念佛功夫的上下,如果讲往生,真信切愿,这个人决定往生。这《要解》里讲的,印光大师非常赞叹,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但是信愿,真信切愿就不多。一般人这个信愿,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对於这个世间有贪恋,这是假的。世缘没有放下,争名夺利,他怎么能往生?真信切愿的人是什么?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不关心,全放下。身体在这个世间的时候,总是随缘,什么都好,决定没有丝毫计较,没有丝毫执著,这个决定往生。你对这个世间你没有看破,这个世间,《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上尤其讲得透彻,「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真正明白了,彻底放下,没有一样不是随缘的。譬如讲教学度众生,随缘,有缘就做,没有缘就不做,不是一定要做;一定要做,你就执著了。———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六)》  

「边地疑城生因」,这是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什么?对极乐世界怀疑,也能往生。这是什么人?怀疑不能往生!他怀疑能往生,它有个道理。到底是真是假没搞清楚,反正人干我也干,那能往生就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这样的心态也能得生,生到疑城。不错!比一般人强多了,这是侥幸的心理,但是他真干,他不是假的,真修真干。可是他的信心里头打了有问号,反正真干不吃亏,有更好,没有就算了,这么样一个心态。生到疑城,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到极乐世界去也是莲花化生,但是他见不到佛,他闻不到法,在那个地方的享受比忉利天还要好。时间多长?五百岁。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算的,我们人间大概五百年,他的疑问就化解,就真信,他就见到佛,就能见佛闻法。只要还带着疑,他见不到佛、闻不到法。这都说得很清楚,边地疑城的生因。————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五四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16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5-2016 11:28 AM 编辑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简单的说明,那你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幻觉)。

嗯!万法归一,识得一,万事毕。
这里清清楚楚的指出: 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而这更难,只有成正觉才能心不颠倒呢。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所以一心不乱是很关键的,到底一心不乱是指事一心还是理一心,是定是慧,大有分别。至于有信愿就能往生,阿弥陀经里是没有的,是在另外净土2经里提到吗?
其实hor。。。。。《佛说阿弥陀经》里的一心不乱,鸠摩罗什大师是意译的,不是依照着原文翻译,话说基本鸠摩罗什大师已经翻译过的经书玄奘大师都不再翻译,只是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看到经里面有些重要的经文没完整翻出来,所以再重新翻译一次,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

所以说要我们自己念到一心不乱太难了,我们是很难做到的,但系念不乱,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念,基本我们还有能力做到,等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了,佛光一照加持,就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也就是说这时我们入某种三昧能做到一心不乱的念,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是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蕅溢大师)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生彼国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今发、当发,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者,应当发,生彼国土。’

如果一心不乱是指见思惑尽,那往生净土根本不是易行道了。我认为念佛是方便道,但不是易行道。

净土法门称为“易行道”是跟八万四千法门相对比较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要断烦恼才能出三界,是“难行道”,此法门是不断烦恼,只需把烦恼伏住,像石头压草,把它压住就行了,所以容易,人人都能做到,再加上真信切愿持名,完全依靠佛力,就能脱离六道轮回,横超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是真实慧。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法门,方是方法,便是便利,便宜,也就是说适合自己根基的修行,好比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然而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话说凡夫的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还是有修三十七道品里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不同的是现在我们换了一个清净殊胜修学环境,是法性土,人人都是无量寿,同参道友都是等觉菩萨,无有一切障缘,一生就能成就圆满究竟的佛果。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祝个个大德 卫塞节快乐 吉祥安康!
nmt55_zps1efa4e9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5-2024 12:22 AM , Processed in 0.08501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