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26|回复: 11

四念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5-2016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四念处修到一个阶段是可以这样的

对于苦受禅修者可以接受它,禅修者可以远离它

对于乐受生起时,禅修者也是可以选择接受它,或者远离它

无论苦乐受生起,禅修者可以选择接受它或者远离它,又或者把它转化成舍

四念处修到某种程度,就可以转化成禅修者他自己喜欢的境界

请问法友们的业处老师是否有提到关于这种禅修境界,是否可以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5-2016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到某种程度,就可以转化成禅修者他自己喜欢的境界???   愿闻其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5-2016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7-5-2016 08:17 AM
修到某种程度,就可以转化成禅修者他自己喜欢的境界???   愿闻其详

详细的地方不就是我所说的

禅修者可以在一个可意的事物生起可意的境界中,对此可意的事物住可意想或者不可意想
他也可以在一个不可意的事物所引起的不可意境界,对此不可意的事物住可意想或者不可意想
又或者当事物引起境界时,他选择住住离开可意不可意的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修四念处的人在生病,有病痛的时候可以住于安忍
佛陀在般涅槃的时候身体遭受巨大的痛苦也可以进入四禅
修行者可以淡化痛苦甚至把痛苦转化,以下是阿那律在世尊般涅槃时所说的gatha

净灭诸贪欲,
心安救济者,
得证般涅槃,
牟尼寂灭时。

决定心不动,
善忍诸痛苦,
犹如灯火灭,
心解脱亦然。


如果你要问的是四念处要修到哪种程度,要到这种修为个人觉得至少是三果圣者才能够做到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Quest716 + 3 劲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6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是從極苦中鍛煉成為行者。
見苦已不是苦,樂有何樂可樂。
談佛法容易,實踐困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16 06: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你讀過以下經文嗎,也許不完全符合你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值得參考。


長部28 能淨信經
大德!哪一種神通是無依著與無煩惱的,這被稱為『聖的』呢?

大德!這裡,如果比丘希望『願在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上都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與厭拒上都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大德!這種神通是無煩惱與無依著的,這被稱為『聖的』。

中部152 根修習經
  而,阿難!怎樣是聖者的已修習根?

  阿難!這裡,比丘以眼見色後,生起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與不合意的。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上都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與厭拒上都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再者,阿難!以耳聽聲……以鼻聞氣味……以舌嚐味道……以身觸所觸……以意識知法後,生起合意的,生起不合意的,生起合意與不合意的。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上都住於不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不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不厭拒與厭拒上都住於厭拒想』,在那裡,他住於厭拒想。
  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阿難!這樣是聖者的已修習根。

增支部5.144 低耿達伎經
  有一次,世尊住在娑雞多城的低耿達伎林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比丘們!」
  「尊師!」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世尊這麼說:
  「比丘們!比丘能時常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那就好了!比丘們!比丘能時常在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那就好了!比丘們!比丘能時常在不厭拒與厭拒上住於厭拒想,那就好了!比丘們!比丘能時常在厭拒與不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那就好了!比丘們!比丘能時常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那就好了!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呢?『不要我在會貪染的法上生起貪。』比丘們!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不厭拒上住於厭拒想。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呢?『不要我在會瞋的法上生起瞋。』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不厭拒上與厭拒上住於厭拒想呢?『不要我在會貪染的法上生起貪;不要我在會瞋的法上生起瞋。』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不厭拒上與厭拒上住於厭拒想。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厭拒上與不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呢?『不要我在會瞋的法上生起瞋;不要我在會貪染的法上生起貪。』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厭拒上與不厭拒上住於不厭拒想。
  比丘們!比丘緣於什麼利益應該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呢?『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會貪染的法上生起貪;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會瞋的法上生起瞋;無論何處、無論如何、無論何事,不要我在會變癡的法上生起癡。』比丘緣於這個利益應該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16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28-5-2016 06:40 AM
不知你讀過以下經文嗎,也許不完全符合你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值得參考。


長部28 能淨信經
中部152 根修習經

增支部5.144 低耿達伎經

我看过以上的经文,本来我是想讨论比较深入一些的时候才引出来

还是逃不过师兄的眼尖,话说在整部经典也只有七八篇片段的提到过,这样也被师兄发现

师兄平常阅读经典格外细心

我其实比较有兴趣学pak auk禅法如何解释上面的现象

我看过师兄的回复,想必也是知论者,能否分享论对于这些法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5-2016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礙解道》有解释上述可意,不可意,舍

這部論的解釋是

於可意事修不淨、無 常觀;於不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不可意、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可意、非可意事修 不淨、無常觀

眼見色不喜不憂, 捨、念、正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5-2016 07: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pradyota 发表于 28-5-2016 10:40 PM
《無礙解道》有解释上述可意,不可意,舍

這部論的解釋是

於可意事修不淨、無 常觀;於不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不可意、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可意、非可意事修 不淨、無常觀

眼見色不喜 ...

請問譯文是摘自“初期佛教「捨受」(Vedanupekkhā)之研究”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5-2016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radyota 于 30-5-2016 12:27 PM 编辑
jezz 发表于 30-5-2016 07:38 AM
請問譯文是摘自“初期佛教「捨受」(Vedanupekkhā)之研究”嗎?


是,google找来的。觉得很奇怪,难道这些可以算是四念处的“支分”?
@moon_boy还是wawasan2020法友,解释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16 07: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1-6-2016 08:02 AM 编辑
第二 发表于 28-5-2016 04:24 PM
我看过以上的经文,本来我是想讨论比较深入一些的时候才引出来

还是逃不过师兄的眼尖,话说在整部经典也只有七八篇片段的提到过,这样也被师兄发现

师兄平常阅读经典格外细心

我其实比较有兴趣学pak auk ...

其實也是碰巧,之前為了理解這些經文,讀過陳明信先生(Piya Tan)對于AN5.144的注釋,里邊就提到了上述經文、無礙解道和清凈道論等。他也同樣提到無礙解道中的觀不淨、無常、慈心等。

我認為可以配合《中部20/尋之止息經》的方法訓練心的方向。其實該經里的第一個方法“應該作意其它有關善的相”已經等于這里說的觀不淨、無常、修慈、捨了吧?觀不淨或無常之時,也要保持正確心態,不要反而變成苦受了。心訓練到某個階段后,不善相一升起,立刻被移除,猶如水滴在炙熱煎鍋上,立即蒸發。

感謝pradyota,因他而讀《初期佛教「捨受」(Vedanupekkhā)之研究》,獲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16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可意事修不淨、無 常觀;於不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不可意、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可意、非可意事修 不淨、無常觀.

眼見色不喜不憂, 捨、念、正知」

如果以清靜道论来看,这样的境界是属于行捨,捨离所有的行法.

以具体操作方面来讲,可意事上会生起贪,不可意事会生起嗔.
所以可意事上要修不净,无常等观来对治贪.
不可意事上要修慈悲观等对治嗔.

执取可意事和不可意事就是有痴,痴是因邪见而生,无常执常,无我执我,要破除邪见就是要如实观照世间的名法.

当观照名法刹那刹那生灭变迁,当行者观到世间的名法都是快速坏灭而会生起佈畏,对世间的名色有着強烈的捨离,这捨离是离欲灭苦的善法.
善法亦是行法,诸行无常,无常即苦,这捨离的本質也是苦的,当捨离世的名色法之后,这捨离最终也会被捨离.

连捨离也被捨离之后还剩下什么?面对可意事/不可意事,没有佈畏和捨离的心,即没有了情绪的干扰,能以平靜的心,不偏不倚的如实认知和感受事物,有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強的正念.

这就如经上所说的;「如果他希望『願在厭拒與不厭拒兩者上都避免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在那裡,他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16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3-6-2016 11:47 AM 编辑
wawasan2020 发表于 3-6-2016 01:10 AM
「於可意事修不淨、無 常觀;於不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不可意、可意事修 慈遍、四界分別觀; 於可意、非可意事修 不淨、無常觀.

眼見色不喜不憂, 捨、念、正知」

如果以清靜道论来看,这样的境界是属 ...


我对这样的解说有疑虑,在实际操作是否能行。

我个人修四念处并没有修习四梵住的慈遍,没有修习不净观(观自己身体的不净)

比如一个人眼看到是可意的,他修不净或者无常,下一刻听到不可意的难道转去慈遍四界分别?

如果一个人在可意境成就无常观,下一刻遇到不可意境应该不需要转观,他只要在这无常观基础下对不可意境建立无常想就可以

再者经文中称这种修习视为“圣的”,但是如果解说成为行舍智是否合适?

我个人是以四念处身受心法是配合七处观运作(集灭味患离)而不是观察五蕴生灭

没有因缘观的智慧在实际操作上就不能现观四圣谛,观生灭不是因缘观的智慧。

比如说观察受生起,受灭去这种应该是你说的观生灭,因为生灭所以受不是我

因缘观的观法是观集灭,如实了知受(受如实知),观察受是由触而来(受集如实知),观察受灭,因触灭而受灭(受灭如实知),在乐受生起的时候你贪爱乐受(这是味如实知),知道贪爱生起就应该离(受离如实知)。

所以四念处要配合因缘观才能现观四圣谛,但是如果依照论这般说法,是否可以导致现观四圣谛,我个人有所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12:09 PM , Processed in 0.080899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