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44|回复: 46

巴利圣典里面的大乘思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8-2016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读巴利圣典的经籍【长部】【中部】,发现里面有好多大乘思想,也发现里面有“伏笔”。这“伏笔”却在大乘经里面得到扩充和解释。
我对大乘佛法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两大条件:
1.立愿灭度一切众人入无余涅盘。
2.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上面两大条件包括:大愿,智慧(无相),以及行一切善法,三项。
再简化就是:大愿,六婆罗蜜,两项。

我知道一些人把大乘佛法说成是:
在世间尽可能影响人们进入佛教(其他教不行,就是要进佛教)
修大乘佛法就是长时间持咒(越厉害的咒越好),这样就可以开启智慧。
不然就是专注念佛,也不用理会佛教各种教导和概念,一心发愿往生到净土世界就是目标。

可是在大乘经里面,以上的说教(教人进佛教,念咒,念佛)在庞大经典中仅仅只是占小比例。尤其是教人进佛教,这种自身还是凡夫却去”度“其他凡夫,我暂时还没在经典看到有类似的说法。

念佛往生到净土是佛陀大方便法门,经典已经清楚明白说明。
至于持咒,经典说是陀罗尼门。这法门我相信有。

法门是什么?恐怕不是大家所想那样:八万四千法门,把佛经编成歌曲,又或者用以毒攻毒的手段教人悟道,各式各样凡夫可以想象的方法,用欲望来引诱他人入局,可是这欲望却不能增长善根。

法门是什么?我现在理解的法门是:说教,比喻,推论,就是法门。我们读大乘经读到最后,诸参与法会的人会询问佛陀,这部经该如何命名?经就是法门。
佛陀所说的教法,如理的推论,比喻,就是法门。
外道所说的教法,推论,比喻,就是外道的法门。


所以什么是法门?说教,比喻,推论就是法门。佛陀的说教用文字记录就成为经典。经就是法门,法门就是经。


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说教,比喻,如理的推论。如果佛陀有足够长的寿命,那么针对各种众生不同的根性,说种种说教和对治的方法,这就是八万四千种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种烦恼。


所以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说教,如理的推论,比喻,这包括如何修习禅定等等。八万四千种法门不是好像一些人想象那样,把佛经编成曲子,或跳舞,或自己发明和创造所谓的方便法门。如果知道佛教法门是佛陀的说教,说的比喻,如理的推论等等,那么佛教法门也只有佛陀宣说的才算数。任何人自创的”法门“(编歌曲之类度人)都不算是佛教法门。


陀罗尼门,就是借助咒力去达成某些目的,净化心灵,消除业障,乃至于生出神通。有没有可能?我认为有!但是这和了知法dharma,应该是不同的领域。心仍然是主导。
如果心不净那么咒力就没成效,这是指正道的咒。如果是邪派人士的咒语,那么就是用恨意,血,恐惧等等来施咒,心反而要更加邪恶。所以这陀罗尼法门,也许是辅助法吧?


再谈念佛往生净土法门,这是方便法门,经典已经说明。

讲到这里,令一些人感到无法适从的大乘佛法可以归类为三种:

1. 现代人自创,自己想象,自己以为度人的『八万四千种各式各样的法门,自自己想象可以对治八万四千种烦恼』。
2. 陀罗尼门
3. 念佛法门 (真正的方便法门)

可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却是我所说的二项,三项:
二项就是愿力,六婆罗蜜。
三项就是愿力,智慧,行一切善法。
二项,三项都是一样。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巴利圣典看到大乘思想,正确的定义大乘就是以成佛为目标之道。

佛陀在无佛法的世界说法,能度脱非常多的众生。这里所说的度众生就是把凡夫教化成圣者。如果是阿罗汉对众生说法,成功得度的众生没佛陀多。以成佛为目标就是大乘 --- 大车,可以载多人的缘故。


我们一直认为大乘和小乘有所区别,这个区别就是『宗派法门的区别』。一个人投入大乘法门就是大乘人,投入小乘法门就是小乘人。可是一个人心向佛道,又或者要尽快解脱轮回都是他自己选择。既然巴利圣典有大乘思想,我想任何宗派的人只要发心以成佛为目标,他在那个宗派都可以找到明确的路。所以大乘小乘已经不是派别之分,而是一个人的发心。


成佛是漫长遥远的事。就算当生思想有所分歧,来生也不一定不会找到更适合的路。所以在当生去争论大小乘根本就没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6 08: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30-8-2016 02:25 AM
我在巴利圣典看到大乘思想,正确的定义大乘就是以成佛为目标之道。

佛陀在无佛法的世界说法,能度脱非常多的众生。这里所说的度众生就是把凡夫教化成圣者。如果是阿罗汉对众生说法,成功得度的众生没佛陀多。以成 ...

谢分享。
得空可否 引用 一些南传经教里的大乘思想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6 08: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听一个南传师父说过,一个缅甸和尚,他已经可以跨入阿罗汉境界了,可以这一世就入灭了,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留在人间,他想等弥勒降世。 这么说来,不是和菩萨不入灭很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6 08:32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30-8-2016 08:29 AM
我听一个南传师父说过,一个缅甸和尚,他已经可以跨入阿罗汉境界了,可以这一世就入灭了,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留在人间,他想等弥勒降世。 这么说来,不是和菩萨不入灭很像吗。

金刚经说如果证阿罗汉果了是不会说自己已证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6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hong91 发表于 30-8-2016 08:32 AM
金刚经说如果证阿罗汉果了是不会说自己已证果的。

哈,如果你一直逼问他,他又不可以犯妄语戒,不就透露了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8-2016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0-8-2016 09:35 AM 编辑
chong91 发表于 30-8-2016 08:32 AM
金刚经说如果证阿罗汉果了是不会说自己已证果的。

金刚经是说阿罗汉没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并没有说,他就不可以宣告已得阿罗汉道。

《金刚经》云::“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有冲突吗?我们用凡夫的分别妄想执著来想,就肯定会有冲突,忍不住会就会去谤经。其实这些经文处处透着禅机,需要我们静心来参。

我们不妨这样问,“阿罗汉最后证了什么?得了什么?”————不就是一个“无所得”吗?

结果得到了什么?没有。果真没有得到吗?确实是有所得的,就是得到一个“无所得”。

所以你说有冲突吗?


名为「至得」,实即无得。《金刚经》云:「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这也跟《心经》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义理相同。——《禅与悟》,圣严法师著

真正四果的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如果你还有空的境界,就落在边见了。如果说你是无边,则又落在见取见了,这都是见地不真。——南怀谨,《金刚经说什么》

什么是开悟呢?六祖惠能对开悟的说法是‘开佛知见,悟无所得。’,这就是对开悟最简明扼要的解释。——郑鸿祺居士,《静坐问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6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知道楼主在巴利经典发现到的大乘思想是什么。

希望楼主可以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0-8-2016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我和我妈妈谈起大乘小乘,她也说小乘经典里有大乘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8-2016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30-8-2016 09:33 AM
金刚经是说阿罗汉没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并没有说,他就不可以宣告已得阿罗汉道。


有冲突吗?我们用凡夫的分别妄想执著来想,就肯定会有冲突,忍不住会就会去谤经。其实这些经文处处透着禅机,需要我们静 ...

Sanditthiko” 一字可以直接解释金刚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30-8-2016 10:43 PM 编辑

北传佛教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应该是出自【华严经】
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话通俗而言就是:『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因妄想执着而不能成佛。』
再通俗点再正面点的看法就是:『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

现在看巴利圣典【中部第85经】(菩提王子经)(台湾-庄春江翻译)


世尊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说的话:王子!我這麼想:『被我證得的這個法是甚深的、難見的、難覺的、寂靜的、勝妙的、超越推論的、微妙的、被賢智者所體驗的。然而,這世代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又,對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的世代來說,此處是難見的。』


“Tassa mayhaṃ, rājakumāra, etadahosi– ‘adhigato kho myāyaṃ dhammo gambhīro duddaso duranubodho santo paṇīto atakkāvacaro nipuṇo paṇḍitavedanīyo. ālayarāmā kho panāyaṃ pajā ālayaratā ālayasammuditā. ālayarāmāya kho pana pajāya ālayaratāya ālayasammuditāya duddasaṃ idaṃ ṭhānaṃ yadidaṃ–


巴利文:
ālayarāmā kho panāyaṃ pajā ālayaratā ālayasammuditā.
汉语翻译就是:這世代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


学习大乘佛教就知道,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世间染法。相对于阿赖耶识就是清净佛性。无论是【巴利圣典】的阿赖耶,又或者是【华严经】的如来智慧德相,都说明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却沉迷在阿赖耶中欢乐,以致无法证得佛果。


这【巴利圣典】的阿赖耶,在大乘佛经里面得到全面解释。这就是我说的伏笔。

这是【巴利圣典】里面有大乘思想的其中一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30-8-2016 11:03 PM 编辑

同样是【巴利圣典】第85经,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原本不想向世人说法。经过梵天王请法后,世尊说了这偈:


『不死之門已對他們開啟,讓那些有耳者捨[邪]信,
惱害想的熟知者,梵天!我不在人間說勝妙法。


我查过英译版本也是说『我不在人间说胜妙法。』

为什么世尊为众生开启了不死之门却说不在人间说胜妙法?难道人间的法,【巴利圣典】还不够精奥?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是这样想:

1)所谓不在人间说胜妙法是指不在凡俗世间说胜妙法。但是实践梵行的出家人就不算是俗人而是相当于梵天,所以就仅对天,或梵行者说胜妙法。

2)胜妙法是指精奥的大乘佛法。有些大乘经是在天界,或在入定的世界宣说,比如说【圆觉经】,【华严经】等等。

3)佛陀曾经以肉身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南传佛教相信甚深【阿毗达摩藏】就是世尊在天上的说教。

你会倾向相信那一个见解?见仁见智呗!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具有十力,四无畏,这都是圣弟子所不全具备的特质。

多部大乘经提及如来具有十力,可是却没有解释清楚。


【菩萨地持经】卷十这样解释十力:
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禅解脱三昧正受智力。四者诸根利钝智力。五者种种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至处道智力。八者宿命智力。九者生死智力。十者漏尽智力。


这样的说法也许因为文言文关系,显得精简。



很详尽的解说如来的十力,要属【巴利圣典】【中部】【狮子吼大经】


舍利弗!有这如来的十如来力,具备了这些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哪十个呢?


舍利弗!这里,如来如实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受持业的果报之道理与原因,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受持业的果报之道理与原因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导向一切处之路,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导向一切处之路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世间的许多界与不同界,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世间的许多界与不同界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众生的不同志向之状态,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众生的不同志向之状态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其他众生、其他个人的根之优劣,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其他众生、其他个人的根之优劣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如实了知禅、解脱、定、等至的杂染、明净、出定,舍利弗!凡如来如实了知禅、解脱、定、等至的杂染、明净、出定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那里,而在那里又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这里。’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舍利弗!凡如来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一生、二生、……(中略)像这样,他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者,舍利弗!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斥责圣者,邪见与持邪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苦界、恶趣、下界、地狱,或者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不斥责圣者,正见与持正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善趣、天界。’像这样,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舍利弗!凡如来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斥责圣者,邪见与持邪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苦界、恶趣、下界、地狱,或者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不斥责圣者,正见与持正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往生到善趣、天界。’这样,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者,舍利弗!这也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再者,舍利弗!如来以诸烦恼的灭尽,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舍利弗!凡如来以诸烦恼的灭尽,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者,这是如来的如来力,由于此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舍利弗!这些是如来的十如来力,具备了这些力,如来自称为最上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



如来十力竟然在【巴利圣典】,【阿含经】得到详尽的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6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大乘经又或者是【巴利圣典】都有否定真我的论述。【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是真菩萨。』

【巴利圣典】【长部】第1经【梵网经】有很精彩的破斥外道的说法,这也包括真我的破斥。但是我认为更精彩的在于【长部】第15经【大因缘经】


真我之安立

      阿难!当安立真我时,在什么情形下安立呢?阿难!当安立真我时,安立有色的、少量的:‘我的真我是有色的、少量的。’阿难!当安立真我时,安立有色的、无量的:‘我的真我是有色的、无量的。’阿难!当安立真我时,安立无色的、少量的:‘我的真我是无色的、少量的。’阿难!当安立真我时,安立无色的、无量的:‘我的真我是无色的、无量的。’


  阿难!在那里,当安立真我时,凡安立有色的、少量的者,当安立真我时,现在他安立有色的、少量的,或者,当安立真我时,来世他安立有色的、少量的,或者,他像这样而想:‘虽然现在不是真实的,我将令其成真。’阿难!这样,‘真我为有色的、少量的之随见成为烦恼潜在趋势。’这是适当的言说。


  阿难!在那里,当安立真我时,凡安立有色的、无量的者,当安立真我时,现在他安立有色的、无量的,或者,当安立真我时,来世他安立有色的、无量的,或者,他像这样而想:‘虽然现在不是真实的,我将令其成真。’阿难!这样,‘真我为有色的、无量的之随见成为烦恼潜在趋势。’这是适当的言说。

  阿难!在那里,当安立真我时,凡安立无色的、少量的者,当安立真我时,现在他安立无色的、少量的,或者,当安立真我时,来世他安立无色的、少量的,或者,他像这样而想:‘虽然现在不是真实的,我将令其成真。’阿难!这样,‘真我为无色的、少量的之随见成为烦恼潜在趋势。’这是适当的言说。

  阿难!在那里,当安立真我时,凡安立无色的、无量的者,当安立真我时,现在他安立无色的、无量的,或者,当安立真我时,来世他安立无色的、无量的,或者,他像这样而想:‘虽然现在不是真实的,我将令其成真。’阿难!这样,‘真我为无色的、无量的之随见成为烦恼潜在趋势。’这是适当的言说。



对于此,我深深的向世尊,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的佛陀顶礼。
我深深的向南传上座部,结集,流传和翻译【巴利圣典】的先贤,大德,尊者,贤友们顶礼。

少量的真我是指有界限的我,就好象我们认为这身体发肤是我,其他人,器,物都不是我。无量的我就是外道时常宣说的宇宙大我。无论哪种情况,一旦安立认知真我就会成为烦恼潜在趋势,极高智慧之言。善哉!善哉!善哉!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吉祥如意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6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8-2016 12:08 AM 编辑

Visuddhimagga XII-79



Bhagavā majjhe maṇimayena sopānena otarati, chakāmāvacaradevā vāmapasse kanakamayena, suddhāvāsā ca mahābrahmā ca dakkhiṇapasse rajatamayena.

世尊由中央的宝珠所造之阶下来,六欲诸天在左侧的金阶,净居天与大梵天在右侧的银阶。

(XII,79): The Blessed One descended by the middle flight of stairs made of crystal; the deities of the six sense-sphere heavens by that on the left side made of gold; and the deities of the Pure Abodes, and the Great Brahmā, by that on the right side made of silver.  

Devarājā pattacīvaraṃ aggahesi, mahābrahmā tiyojanikaṃ setacchattaṃ, suyāmo vāḷabījaniṃ, pañcasikho gandhabbaputto tigāvutamattaṃ beḷuvapaṇḍuvīṇaṃ gahetvā tathāgatassa pūjaṃ karonto otarati.

帝释天王替他拿衣钵,大梵天拿三由旬大的白伞,须夜摩天持牦牛尾的拂,健闼婆之子五顶持三伽鸟多大的毗罗梵崩陀的琴,奏乐以供如来。

The Ruler of Gods held the bowl and robe. The Great Brahmā held a three-league-wide white parasol. Suyāma held a yak-tail fan. Five-crest (Pañcasikhā), the son of the gandhabba, descended doing honour to the Blessed One with his bilvawood lute measuring three quarters of a league.  

Taṃdivasaṃ bhagavantaṃ disvā buddhabhāvāya pihaṃ anuppādetvā ṭhitasatto nāma natthi.

那一天看见世尊的人,实无一人不希望成佛的。

On that day there was no living being present who saw the Blessed One but yearned for enlightenment.




上文摘自南传《清净道论》第十二:说神变品,说的是世尊从天上下来,请注意上面的蓝字,中文翻译说“实无一人不希望成佛”,但是对照英文的翻译,“成佛”则变成是“yearned for enlightenment”了。我没学过巴利文,但是在巴利原文中,确实有一句“buddhabhāvāya”,如果查字典(见此),Buddhabhāvāya 的解释是 resolve to become a Buddha。由此看来,中文翻译“成佛”而不是追求觉悟,应该是比较正确的。

《清净道论》说,佛要从天下来的时候,他示现了神变,这时“多千的轮回世界,忽然开朗,如一广场。如是见西方、北方及南方,亦如见东方的一样开朗。他见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咤(色究竟)天。他们说那一天实为世间的开显日。人能见天,天亦见人。并不是说人向上望,诸天向下望,一切都是对面相见的。”

可见那时候,许多不同空间、不同的世界的众生,都在这一天都看到了佛陀示现神变,看到佛陀从珠宝所造的天梯走下来。这些无量的众生,都在那一天发愿成佛。这一段文其实指出了早在那个时代,就有很多人发愿走菩萨道,发愿将来成佛,而不是我们现代被教育的,只有很少数的人才会发愿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8-2016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说的是【巴利圣典】【中部】第一经【根本法门经】,是不是大乘思想见仁见智呗。这部经谷歌下就可以看到,我就不转帖了。

【巴利圣典】也多次提到世尊说法,初,中,后都是善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是这样想象的:

1) 世尊对人说法有渐次之分,先说布施,十善等法门,然后才进入圣道。

2)【解深秘经】所说的三时教判,就是先说小乘,然后空宗,有宗。

是不是这样?见仁见智呗。

最后我要说分宗派去界定大小乘是很不智的想法。如果把南传佛教/巴利圣典都说成是小乘经典,把北传和藏传经典都说成是大乘经典,这是很不智的想法。巴利圣典有大乘思想,北传佛教也有小乘思想。如果认为宗派决定一个人的志向,这说不过去。


我个人比较相信佛陀平等说教,众人不同领悟。同样的说教,在某些人看是小乘,某些人看是上乘,某些人蒙蔽看不到,某些人看得清楚明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hong91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8-2016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30-8-2016 08:29 AM
我听一个南传师父说过,一个缅甸和尚,他已经可以跨入阿罗汉境界了,可以这一世就入灭了,但是,他没有,他选择留在人间,他想等弥勒降世。 这么说来,不是和菩萨不入灭很像吗。

出家人证得阿罗汉果不会死的,除非是俗家子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6 0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30-8-2016 10:42 PM
北传佛教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应该是出自【华严经】
世尊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句话通俗而言就是:『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因妄想执着 ...

这个东西需要你发掘?1959年的Rahula已经说了吧。反驳他的人大有人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6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lpsfeel 发表于 30-8-2016 11:26 AM
是的,我和我妈妈谈起大乘小乘,她也说小乘经典里有大乘思想

上座部得经她读了几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6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31-8-2016 12:03 AM
Visuddhimagga XII-79



Bhagavā majjhe maṇimayena sopānena otarati, chakāmāvacaradevā vāmapasse kanakamayena, suddhāvāsā ca mahābrahmā ca dakkhiṇapasse rajatamayena.
世尊 ...

既然你不会巴利文你有资格下结论吗?你为什么不去研究古泰缅锡兰的翻译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alpsfeel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07:39 PM , Processed in 0.08166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