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九州龍吟

論卦,分析,探討,易之秘密.(不占,志在論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0-5-2008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东方文化之奇葩(轉載)

一、《周易》——东方文化之奇葩

  (一)《周易》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部“天书”。

  (二)《周易》产生的历史,是一个奇迹。《汉书·艺文志》就称它是“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杰作。传说上古伏羲氏画出八卦,中古文王和周公重卦系辞而演为六十四卦的《易经》,近古孔子阐发其义理,写成“十翼”,是为《易传》。《周易》是一部占筮之书,演变成哲学典籍,经历了数百年之久,其酝酿成型而丰富完善的过程,为任何其他古代典籍所不可比拟。

  (三)《周易》的文化思想价值,异常突出。早在西汉时期,它就被列入学官,视为“六经之首”,同《诗》、《书》、《礼》、《乐》、《春秋诸经不同,它不只提供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识,尤其为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提供教材,为一切学术研究者所重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周易》又驾乎《老》《庄》成为“三玄之冠”,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抽象思维能力,发挥过重大影响。三千年来,研究《周易》,揭示其象数奥秘,阐发其精深义理者,代不乏人,各有著述,形成了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易学”。易学史上,学派甚多,《四库全书》将其概括为“二派六宗”。

  (四)称《周易》为东方文化之奇葩,尤在其玄妙的义理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特殊的宇宙演化模式,即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

  《周易》哲学的另一特点,在于建立了”三才“统一的宇宙论,主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三才之道的统一,涵盖了宇宙之阴阳消长,万物之刚柔变化,人生之道德准则,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二、《易经》的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周易》一书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经乃占筮之书,编成于殷周之际,为上古巫史文化的遗存;传乃战国中后期作品,为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

  《易经》结构特殊,体系井然,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周易》的符号系统,由八经卦(三画卦)和六十四别卦(六画卦)组成。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都由阴(--)、阳(——)两个符号依不同次序组合。
   八卦指: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中物质性的东西。远古之人认为这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八种基本物质要素。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分别由两经卦构成。
  《周易》的文字系统,包括六十四节卦辞,三百八十四节爻辞。
   卦辞断一卦之吉凶,爻辞断一爻之休咎,卦、爻辞中,包括取象之词,叙事之词,断占之辞等不同组成部分。
   文字系统的特点,在于古奥的词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这些形象所表述的思想,除极少记述特殊历史事件外,大都超越时空,没有固定所指,它同符号一样,也类似一些“空套子”,可以任人拟议,这些词句向无确诂,而富有极大的再诠释性。符号系统与文字相互诱导,相互启发,演成极为繁复、言人人殊的理解义。

        
         三、《易传》对《易经》思想的发展

  《易传》是阐发《易经》思想的论著,古称“十翼”,它是研究《易经》的十篇辅助资料,是到战国中后期才写成的第一部易学专著。古人认为它是孔子一人所作,近代学者考证,它决非一人所写,而各篇写作时间也先后不一。
  《易传》对《易经》的重大发展,在于它将一部占筮之书,改造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哲学著作。……《易传》在哲学史上的价值,在于它营造了一个比较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宇宙观,更可贵的是其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首先,《易传》建立了“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的宇宙发展观。……《易传》将自然和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视为普遍规律,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应当同这一普遍规律相适应。它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
  前次,《易传》提出了可贵的“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变化因论。
  再次,,《易传》明确地论述了“穷上反下”、“革故鼎新”得矛盾转化思想。
《易传》阐述的天地人“三才”统一原理,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成为一脉相承的东方思维模式。

        四、易学及其发展历史

  《周易》问世厚,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672年。
  近三千年得易学发展史,大体上可分为六个各有特色的历史时期。
  先秦易学。——奠定易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两汉易学。——开辟了《周易》象数学传统。
  晋唐易学。——开《周易》义理派之先河。
  宋明易学。以程朱易学为代表,沿义理派发展,将易学伦理化,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兴起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象数学派将河图、洛书引入易学,使《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同江湖术数混杂。
  清代易学。——王夫之等易学大师,将象数与义理结合,做出重大贡献。后来受汉学影响,着重清理中断多年的汉易,力图回到汉学易统。
  五四以后,学者们在新的科学方法指引下,打破汉代以来“以经解经”的传统研究方法,恢复《易经》和《易传》的本来面目,开创了《周易》研究新局面。

       五、《周易》蕴涵的民族意识特征

  《周易》尤其以雄伟的气概,博大的情怀,哺养了中华民族意识,对涵养我们人民坚强的凝聚力,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精湛易学思想的深层结构,可谓国魂之典范,其基本要领,表现为以下三端。

  突出的主体意识,此其一。“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提倡刚健自强的名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

  强烈的忧患意识,此其二。《易传》云:“做《易》者,其有忧患乎?”又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系辞下》)

  坚定的革新意识,此其三。《易传》主张“革故鼎新”,宣扬“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新的思想,贯穿《周易》全书。

      六、《周易》——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首先,《周易》哲学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先进的思维方法。它帮助科学家建立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建立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建立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论原则;建立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周易》阐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宇宙观,较之西方中世纪的科学家们的宇宙观,不能不具有优越性。

  其次,《周易》象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有益的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方法是《周易》特有的思维方法。它借助《周易》的卦象和爻象,进行形象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以推动理想思维的发展。

  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是象数思维的致思原则;整体思维,是象数思维的合理内核;注重节律性,强调序列性,是象数思维的突出特点。

     七、《周易》对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启迪(略)

     八、《周易》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八卦起源问题。
  郭沫若认为“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诱导物”,先有文字,后经改变方位、减省笔画而成八卦。冯友兰认为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高亨认为八卦中的阴阳爻象象征占筮用的两种竹棍,八卦是有节和无节两种竹棍的不同排列方式。李镜池认为阴爻和阳爻象征古代结绳记事中的小结和大结,古人用结绳方法记录占筮之数后来衍化为八卦。诸种说法均缺乏文物验证。1980年,张政烺提出一种新假说:八卦由古代数卜记录符号演化而来(根据各地出土卜甲、残简),这一发现对探讨八卦起源,筮数同卦象的关系,打开了新思路。

  关于《易经》成书年代。
  多年的探讨,形成三种观点。郭沫若答李镜池书,主张春秋战国说,认为《易经》不会早于春秋时期。张岱年认为《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年,其成书不应晚于成王时代。萧疌(上草头)夫认为《易经》乃殷周之际作品。

  关于《易经》的性质。
  有人认为只是占筮之书,够不上思想体系;有人认为《易经》有严整的思想体系,从来就是古代哲理著作。《易传》是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人所公认。关于它的哲学性质,认识却大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唯物主义宇宙观,有的认为它是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冯友兰认为:《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它一讲”流行”,二讲“对待”。若加上一个原则,就是“发展”,这样便可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的宇宙代数学。

  关于易学发展史。
  近三千年的易学史,以往人们很少专门研究。六十年代初,刘惠孙最先提出古代易学发展史当分五个时期,即作为占筮之书的早期阶段;符号、文字结合的《周易》定型时期;渗入五行学说的战国秦汉时期;玄学化的魏晋时期;理学化和江湖术数化的宋元明清时期。潘雨廷认为易学发展应分为“三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明易、清易、现代易七个发展阶段。朱伯昆(上山下昆)认为,一部易学史当分为先秦时期、汉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他已完成多卷本《易学哲学史》巨著。

  关于《周易》象数学。(略)

                                    ——唐明邦主编 《周易评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5-2008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天災連連,根據四川大地震發生時間,真的顯示兇像嗎?!

占事:四川大地震
起卦方式:時間起卦
起卦時間:2008年05月12日14時28分
起卦農歷:戊子年四月初八日未時
立夏:2008年05月05日11時50分   中華預測網
芒種:2008年06月05日16時12分 http://pp.zhycw.com
神煞:天乙—卯巳 福星—卯 日祿—亥 羊刃—子 驛馬—寅 桃花—酉 華蓋—辰
干支:戊子年 丁巳月 壬子日 丁未時
旬空:午未  子丑  寅卯  寅卯


六神  伏神    震宮:震為雷(六沖)     巽宮:火雷噬嗑
         【本 卦】           【變 卦】
白虎       ▅▅ ▅▅ 妻財庚戌土 世 → ▅▅▅▅▅ 子孫己巳火  
滕蛇       ▅▅ ▅▅ 官鬼庚申金     ▅▅ ▅▅ 妻財己未土 世
勾陳       ▅▅▅▅▅ 子孫庚午火     ▅▅▅▅▅ 官鬼己酉金  
朱雀       ▅▅ ▅▅ 妻財庚辰土 應   ▅▅ ▅▅ 妻財庚辰土  
青龍       ▅▅ ▅▅ 兄弟庚寅木     ▅▅ ▅▅ 兄弟庚寅木 應
玄武       ▅▅▅▅▅ 父母庚子水     ▅▅▅▅▅ 父母庚子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08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易數排盤

起卦方式:時間起卦 占事:四川大地震
起卦時間:2008年05月12日14時28分
起卦農歷:戊子年四月初八日未時
立夏:2008年05月05日11時50分    中華預測網
芒種:2008年06月05日16時12分   http://pp.zhycw.com
干支:戊子年 丁巳月 壬子日 丁未時
旬空:午未  子丑  寅卯  寅卯


   坎為水     山雷頤     水風井     離為火     坎為水     
  ▆▆ ▆▆   ▆▆▆▆▆   ▆▆ ▆▆   ▆▆▆▆▆   ▆▆ ▆▆
體 ▆▆▆▆▆   ▆▆ ▆▆   ▆▆▆▆▆   ▆▆ ▆▆   ▆▆▆▆▆
  ▆▆ ▆▆   ▆▆ ▆▆   ▆▆ ▆▆   ▆▆▆▆▆   ▆▆ ▆▆
  ▆▆ ▆▆ 動 ▆▆ ▆▆   ▆▆▆▆▆   ▆▆▆▆▆   ▆▆ ▆▆
用 ▆▆▆▆▆   ▆▆ ▆▆   ▆▆▆▆▆   ▆▆ ▆▆   ▆▆▆▆▆
  ▆▆ ▆▆   ▆▆▆▆▆   ▆▆ ▆▆   ▆▆▆▆▆   ▆▆ ▆▆
   [本卦]     [互卦]     [變卦]     [錯卦]     [綜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08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門遁甲排盤

方式:轉盤奇門超接置閏法
中華預測網 http://pp.zhycw.com
時間:2008年05月12日14時28分
農歷:戊子年四月初八日未時
干支:戊子 丁巳 壬子 丁未
旬空:午未 子丑 寅卯 寅卯
谷雨:2008年04月20日01時29分
立夏:2008年05月05日11時50分
本節氣上元第一天為:2008年5月9日己酉
立夏:上元第4天  丁未時旬首為壬
陽遁四局 值符天任落一宮 值使生門落二宮
┌──────┬──────┬──────┐
│  六合  │  勾陳  │  朱雀  │
│  開門 癸│己 休門 丙│  生門 辛│
│  天英 戊│禽 天芮 癸│  天柱 丙│
├──────┼──────┼──────┤
│  太陰  │      │  九地  │
│  驚門 戊│      │  傷門 庚│
│  天輔 乙│     己│  天心 辛│
├──────┼──────┼──────┤
│  螣蛇  │  值符  │  九天  │
│  死門 乙│  景門 壬│  杜門 丁│
│  天沖 壬│  天任 丁│  天蓬 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08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六壬排盤

占事:四川大地震
時間:2008年05月12日14時28分
農歷:戊子年四月初八日未時
谷雨:2008年04月20日01時29分
小滿:2008年05月21日00時51分
干支:戊子 丁巳 壬子 丁未
旬空:午未 子丑 寅卯 寅卯
月將:酉   http://pp.zhycw.com
 
   朱 合 陳 青
   未 申 酉 戌
  蛇午       亥空
  貴巳       子白
   辰 卯 寅 丑
   后 陰 玄 常

   后 玄 陰 常
   辰 寅 卯 丑
   寅 子 丑 壬

  官鬼 甲 辰 后
  妻財 丙 午 蛇
  父母 戊 申 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5-2008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乙神數排盤

2008年 5月 12日 14时28分
戊子年 丁巳月 壬子日 丁未时 日空亡:寅卯空

┌── ── ─┬── ── ─┬── ── ─┬── ── ─┬── ── ─┐
│定参     │君基     │合神     │太岁     │始击     │
│       │民基     │客大     │计神     │地乙     │
│      巽│      巳│      午│      未│直符    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辰│      九│      二│      七│      申│
├── ── ─┼── ── ─┼── ── ─┼── ── ─┼── ── ─┤
│       │       │       │       │客参     │
│       │       │       │       │       │
│      卯│      四│      五│      六│      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寅│      三│      八│      一│      戌│
├── ── ─┼── ── ─┼── ── ─┼── ── ─┼── ── ─┤
│太乙 主参  │文昌     │臣基     │       │主大     │
│定目 定大  │       │天乙     │       │       │
│五福 四神 艮│      丑│      子│      亥│      乾│
└── ── ─┴── ── ─┴── ── ─┴── ── ─┴── ── ─┘

        乾宫:风地观          乾宫:山地剥    
六神 伏神   本    卦          变    卦
白虎      妻财卯木 ▅▅▅▅▅      妻财寅木 ▅▅▅▅▅  
螣蛇 兄弟申金 官鬼巳火 ▅▅▅▅▅   ○→ 子孙子水 ▅▅ ▅▅ 世
勾陈      父母未土 ▅▅ ▅▅ 世    父母戌土 ▅▅ ▅▅  
朱雀      妻财卯木 ▅▅ ▅▅      妻财卯木 ▅▅ ▅▅  
青龙      官鬼巳火 ▅▅ ▅▅      官鬼巳火 ▅▅ ▅▅ 应
玄武 子孙子水 父母未土 ▅▅ ▅▅ 应    父母未土 ▅▅ ▅▅  

庚子元 阳8局  主算 1 客算 22 定算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5-2008 1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唔留手 的帖子

书上说流年的干支互相冲克,那一年必定多灾多难,似乎有些道理。戊子年,天干戊土,克地支子水。土代表土地,代表肠胃。水代表江河雨雪,代表肾,代表流动行业。雪灾。藏独。肠病。撞火车。地震。天地打架,夹在中间的人能好过吗?己丑年也许平静点,天地比和。庚寅辛卯年,天干金,克地支木,也许兵灾,肝肺病···

    生命很脆弱,三分钟不呼吸就离去。一瞬间,沉默几万生灵。如果死亡现前,还争个什么?狂妄之人爬上珠峰,就说已征服,征服了什么?乾坤轮转,又有几人悟得?一部《时间简史》,没把上帝看透。人间太多苦,祈福等于无助。来的会来,走的会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8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梅花易數的排盤,再看書里的解卦,的確不好~而且看似與地震有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5-2008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看太多书了。“慨念性”太强了。难道这些书,资料不能是假的吗?为什么不怀疑“易经”这本经?在宋朝,有一部经,“疑经”。直接推翻易经,直接回去“先天易象”,根本不看易经这本经。邵康节就是其中的一人。“人为天地之心,易是无门之名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8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唔留手 的帖子

不会吧,下个月会有病魔来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8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祈s 的帖子

哦,奇門遁甲排盤的顯示?!
哎,真是天災連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8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祈s 于 14-5-2008 03:00 PM 发表
不会吧,下个月会有病魔来临....
嗯,早就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8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唔留手 的帖子

噩运连连....应该是高峰期要来了吧(17日)....真希望5月快点过去...
缅甸的灾情也是令人担心的....由于乙奇入墓(之前的盘)乙奇主医药但不能直达到目的地....如今病魔克乾宫....又休门克宫...有关单位彼以奔命..反吟..有反复发生之相....

[ 本帖最后由 祈s 于 14-5-2008 08:2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08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災多難的0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5-2008 08: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了,請問誰有研究,推背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5-2008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從《天機變》那連續劇里了解它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5-2008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提要】帛书、竹简《五行》虽各有优劣,但在次序、结构上却以帛书本为优;竹简《五行》并非最早的传本;《五行》前后部分在内容上存在差异,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德之行”,后半部分则讨论“行”,目前学界流行的帛书本打乱圣、智之论的说法不能成立。

    【关键词】 五行 帛书 竹简 圣智

    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五行》分别在马王堆汉墓和郭店楚墓中两次出土,说明这部后来曾一度遗失的典籍在当时却颇为流行,在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使我们能够对二者的文本进行比较,以搞清《五行》的抄写、流传情况,并最大限度恢复其原貌。简、帛《五行》的最大差别是帛书有经、说两个部分,而竹简有经无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因为说是后人对经的解释和阐发,竹简抄写时它尚未完成,因此,经、说可以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而没有必要将其混为一谈。单就经的部分而言,竹简与帛书在结构和次序上也存在一些差别,考虑到经文应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那么,竹简与帛书哪个更为合理,哪个更接近《五行》的原貌,便是我们这里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一)

    简、帛《五行》经文虽在抄写上有一些出入,但最大的差别却集中在帛书(以庞朴先生整理为准,见《帛书〈五行〉篇研究·校注》,第43—90页。)的经十至经二十之间,也即是竹简的经十九至三十六简之间。为讨论方便,先将帛书和竹简的次序分列于下。帛书本的次序是:

    【经十】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

    【经十一】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

    【经十二】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无礼。

    【经十三】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经十四】颜色容貌温,变①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

    【经十五】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经十六】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恭而博交,礼也。

    【经十七】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

    【经十八】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②,智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

    【经十九】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义也。行而敬之,礼也。仁义,礼智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和则同,同则善。

    与帛书相比,竹简的不同主要有两处,一是将原属于帛书本第十三章的“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一段前提到第十章“不变不悦……”以前;二是与此相应,把原属十七、十八、十九三章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前提到第十四章“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前。如果借用帛书的章节,竹简的次序为:经十三、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七、经十八、经十九、经十四、经十五、经十六、经二十。可以看出,这一处文本的差别在于二者对仁、义、礼与圣智的关系理解不同,帛书先谈仁、义、礼,后谈聪明圣智,而竹简则先谈聪明圣智,后谈仁、义、礼。那么,这二者哪个更为合理呢?从表面看,先谈仁、义、礼,或先谈聪明圣智,似乎并没有一定的必然性,二者均可以成立。但如果考虑到“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一句较特殊,特别是结尾的“不安不乐,不乐无德”在前面曾多次出现,它往往具有结论性的作用,那么,帛书将它放在“不变不悦……”、 “不直不肆……”、“不远不敬……”后,显然更为合适。更重要的,诚如庞朴先生所言,由于竹简将“不聪不明……”一句前提,随即将解释、说明这一句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闻君子道,聪也……”、“见而知之,智也……”等章也同时前提,而这几章分论五行和四行,实际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总结,竹简“把一个总结性的论断提到了不前不后的中间位置,便未免进退失据,露出马脚了”③。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五行》这一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出了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那么,变、直、远具体何指?这便是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帛书在十一、十二、十三章提出“不变不悦……”、“不直不肆……”、“不远不敬……”,接着又在第十四、十五、十六章解释何谓变、直、远,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紧连在一起,这种处理在文理和逻辑上显然是合理的。而竹简由于在二者之间*入“未尝闻君子道……”的一大段论述,则多少将原有的文义打断了,使人们不容易明白变、直、远究竟具体何指?为什么能由它推出仁、义、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5-2008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丁四新博士的看法也值得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在楚简《五行》中,‘金声,善也;玉音,圣也……’与‘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 ’二者是共章的,或者说它们被划到了一个共同的逻辑段落中。然而这样的一个段落划分并非合理,实则‘金声,善也’语段与‘不聪不明’语段,截然两分,不可缀属。这应当说是帛书编纂者改动文本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帛书的文本挪动在今天看来又是否合理呢?帛书编者将‘不变不悦,不悦不戚’语段挪前,将‘不聪不明 ’语段挪后,依愚见看来,实较简本更为合理,因为挪动后的文本上句‘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玉振之’与下句‘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从论乐之作用来看多少可以衔接起来。这样,我们才能说二者真正可以共章了。”④说帛书编纂者对文本进行了改动,似还可以再讨论,但认为帛书优于竹简,则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很可能是竹简被进行了改动,而帛书至少在这一部分则更为合理,更接近经文的原貌。

    以上所论应该说是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但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根据是:一,楚简《五行》可分为两个部分,从一号简“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到二十号简“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帛书第九章)为第一部分,从二十号简“不聪不明,不圣不智”到篇末为第二部分。这两个部分都贯穿着“圣智”的线索,而第二部分的“‘聪明圣智’之论,有着承上启下、贯通全篇的核心作用,帛书作者将其置于‘仁’、‘义’、‘礼’、之论后,显然未解此句‘圣智’之论的深义”。二,“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帛书二十、二十一章)与前面的“……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帛书十一章)存在思想上的联系,“或者说,仍是在解释‘不简不行,不行不义’等等的意义。显然,这些内容原本是属于‘颜色容貌温,变也’一段的内容,两者本是意义相续的一个整体,”“在楚简中,‘颜色容貌温,变也’一段与‘不简,不行’一段前后相接……是非常合理的有机整体,”而“帛书本将往复论述‘圣智’之说的‘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一段,移至‘颜色容貌温,变也’段后”,“不仅割裂了‘颜色容貌温,变也’段与‘不简,不行’段之间的关系,而且支离了《五行》全篇的‘圣智’之说”⑤。如果真如论者所言,那么,竹简无疑要优于帛书,但问题是以上看法本身是有疑问的,《五行》前后两个部分并非是划在“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而玉振之”,而是应在帛书的十九章“见而知之,智也……和则同,同则善”。我们先来看《五行》的内容:

    《五行》首章(仍以庞校本为准,因为这一部分帛书与竹简次序相同,故不作区别。)提出“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并将其归为“德”与“善”,这是全篇的总纲。

    第二章提出“中心之智”与“中心之圣”。《五行》确实十分重视圣智之论,这同它区分“德之行”与“行”或“德”与“善”密切相关,在《五行》中,德、善往往是指实践、认知的对象,而圣、智则指实践、认知的主体,二者具有一种对应的关系。

    三、四章提出“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照应前面的德、善之论,同时提出“思”,为下文的过渡作准备。

    五、六章通过“思”分论仁、智、圣,把仁、智、圣看作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

    七、八章讨论“慎独”、“为善”与“为德”,九章提出“金声而玉振之”,对德、善进行概括。

    可以看出,第九章的“金声而玉振之”确实有小结的作用,但它是否就如论者所言,将《五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是否在《五行》中已占有这样一个突出地位,却是大有疑问的。在《五行》的下半部分,也即是帛书的的二十一章,也有一段与此类似的论述:“君子集大成。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也,各止于其里。”这里的 “集大成”显然也即“金声而玉振之”,《说》也是这样理解的:“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因此,“君子集大成”一段与“金声而玉振之”应当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而它在《五行》的后半部分只起到过渡的作用,并没有总结全文。所以,单就“金声而玉振之”一段的内容而言,尚不足以成为划分《五行》的标准,这是其一。另外,“金声而玉振之”一段后,《五行》接着讨论仁、义、礼,虽然其具体论述形式与前面的仁、圣、智有所不同,——这一定程度上是由圣、智与义、礼自身不同的性质造成的——但就其都被看作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二者则无疑是一致的。因此,《五行》有关仁、圣、智与仁、义、礼的论述应该是前后照应,处在同一个思想单元中的。更重要的,只有讨论了仁、义、礼,“五行”的内容才算是全部登场,也才能谈到“五行和”、“四行和”的问题,所以,庞朴先生主张应该按帛书本的次序,把十七、十八、十九章看作是对前面的总结,无疑是正确的。而若按竹简,“五行和”、“四行和”一段被嵌在仁、义、礼的论述之中,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与其说是帛书“支离了‘圣智’之说”,不如说是竹简扰乱了仁、义、礼的次序。其实,不论在帛书中还是竹简,有关圣智的论述都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次序发生变化。论者认为帛书“失落‘圣智’大义”,主要同他对《五行》的理解有关,而如果把“聪明圣智”一段不是看作第二部分的开始,而是第一部分的总结,那么,就这一部分而言,圣智之论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被强化了。

    当然,论者认为竹简优于帛书,根据不仅仅是“圣智”之论,更重要的,乃是他认为第二十章“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以下内容仍是在解释前面第十一章的 “不简不行,不行不义”,是前面内容的延续,而这一看法同样值得商榷。其实,《五行》在第十一章提出“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后,紧接着在第十五章“中心辩然而正行之,直也”一段中即对此作了解释:“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贵贵,其等尊贤,义也。”那么,它还有什么必要用这么大的篇幅再来对其进行说明呢?而且第二十章“不简,不行”后接着是“不匿,不察于道”,而这一内容在前面根本就没出现过,它又是在解释什么呢?人们之所以认为这一部分是前面内容的延续,主要是看到其中有个别雷同的字句,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五行》这两个部分虽然都提到“不简,不行”,但在思想倾向上却存有差别。我们知道,《五行》的基本思想是将仁义礼智圣区分为“形于内”的“德之性”与“不形于内”的“行”,前者是内在道德律,是主体自觉,后者是外在道德律,是客观规范,这样它实际是用一组概念在表达两种思想。《五行》前十九章主要谈“形于内”的“德之性”,把仁义礼智圣理解为由内而外的显现过程,其中对仁、义的论述是:“不变不悦,不悦不戚,不戚不亲,不亲不爱,不爱不仁。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简,不简不行,不行不义。”(第10—11章)仁、义分别是由“变”(经文云:“颜色容貌温,变也,以其中心与人交悦也。”)“直”(“中心辨然正行之”)的外推、显现过程。而第十一章的“不简不行”乃是义自我扩充、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是由内而外的表现,具体内容是“不以小道害大道,简也。有大罪而大诛之,行也”;第二十章以下《五行》则主要谈“不形于内”的“行”,这一部分虽然也谈到仁、义,但在具体理解上与前面已有所不同:“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有大罪而大诛之,简也。有小罪而赦之,匿也……简之为言犹练也,大而晏者也。匿之为言也犹匿匿(慝)也,小而轸者也。简,义之方也。匿,仁之方也。”(第20章)“简”指从事实出发,对客观、公正原则的贯彻实行;匿则指从私情原则出发,对小的罪行的赦免。简、匿分别为义之方、仁之方,即仁、义的具体原则。作为君子就要在大的原则(“大而晏者”)和小的灵活性(“小而轸者”)方面分别从简、匿的原则出发,这样才可由外而内,集善成德,上达君子之道。可见,这里的“不简,不行”与前面是有所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5-2008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除此之外,《五行》前后两个部分还存在着诸多差别,《五行》前半部分非常重视“思”,重视内在情感体验,论述仁、圣、智时如此,论述仁、义、礼时亦如此,只不过仁、义、礼没有直接说到“思”,而是提出作为内在情感、理性活动的变、直、远,由变、直、远推出仁、义、礼,而这同样是建立在情感体验基础之上的,与仁、圣、智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而《五行》后半部分则提出“目(侔)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的类比、归纳法,以此作为探求、认知仁、义的手段,表现出将仁、义外在化、对象化的特点;另外,《五行》前半部分多谈论圣、智,并以圣、智对五行、四行作一总结,始终贯穿着圣、智的线索。而后半部分从二十章到篇末,圣、智之论则根本没有出现,所谓帛书《五行》“支离了全篇的圣、智之说”,似值得重新考虑。因此,“不简,不行;不匿,不察于道……”以下各章并非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发挥,而是另起一个角度对仁、义重新展开论述,《五行》前后两个部分存在着思想倾向的差异。在帛书本中,这两部分的区别是清楚的,因而它的次序更为合理,更接近《五行》的原貌;而在竹简本中,由于将“聪明圣智”之论前提,仁、义、礼的内容被一分为二,显然是改动过的痕迹。而竹简本之所以这样作,可能如前引论者一样,是误解了二十章与十一章的关系,以为后者是对前者的解释,故不惜改变原文的结构,以使这两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但这样以来,《五行》原有的思想大义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为照顾开篇“形于内”、“不形于内”之论,而在前后两个部分表现出来的不同思想倾向也隐而不彰,这不能不说是竹简不及帛书,而帛书优于竹简的地方。

    (二)

    除上面一段外,帛书、竹简其它部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帛书第二章:“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无中心之圣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竹简则只有前面一段,略去了后一段 “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在帛书本中,智、圣对举,显然更为合理,竹简本只谈智不谈圣,与文中的“聪明圣智”之论已不相符,所以帛书本应该是《五行》的原貌,而竹简本的缺省乃是它在抄写过程中的遗漏。

    帛书首章论及仁义礼智圣五行时,称“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而竹简圣一行作“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与前面的表述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竹简抄写者看到,圣在《五行》中主要是指“形于内”的“德之行”,若说“不形于内谓之行”,多少与圣的内容显得矛盾,故对原文作了改动。竹简抄写者看到《五行》的表达方式与仁义礼智圣自身的性质存在矛盾,是正确的,但由此改动原文却大可不必。因为《五行》虽然对仁义礼智圣分别作了“形于内”、“不形于内”的规定,但这只是一种表述形式,不可过分拘泥。《五行》的本意是说,仁义礼智圣五行中有一些是“形于内”的,另有一些则是“不形于内” 的,但是由于它把仁义礼智圣五行看作是一个整体,已无法按其自身的性质来进行分类,而只好象目前这样,一方面说它是“形于内”的,另一方面又说它是“不形于内”的。这样在五行概念体系与“形于内”、“不形于内”的主张间实际存在着表述上的矛盾,因为仁义礼智圣五行中有一些如“圣”只能是“形于内”的,不可能是“不形于内”的,说它“不形于内”,只是表述上的需要。所以《五行》在对仁义礼智圣做了“形于内”、“不形于内”的区分后,接着说“德之性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说明自己主要还是将仁义礼智圣分别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讨论的是德之行与行也即德与善的关系,认为二者分别具有“形于内”与“不形于内”的特点,这样上面的表述就只是一种形式,理解它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帛书本的表述上下一致,故是《五行》的原貌,而竹简本圣“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一句与前面无法协调,显然是改动的结果。另外,帛书首章论述“五行”的次序是仁、智、义、礼、圣,而竹简是仁、义、礼、智、圣,二者有明显的差别,这一点,竹简整理者已经指出。但问题是帛书与竹简哪一个是原貌?哪一个又是后来的改动?还有,这一文本的差别是否具有特殊意义?从表面看,竹简的次序显然更为合理,特别是仁义礼智以后基本成为一个固定的说法。但帛书本的次序是否就完全就没有根据呢?帛书本中仁、智相连,这在先秦典籍中时有所见,如“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也常常仁、智对举,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论语·里仁》)“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5-2008 05: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靠近结尾处论“目而知之”一段,帛书与竹简的叙述也有不同,帛书的顺序是:目而知之,譬而知之,喻而知之,几而知之;竹简的顺序是:目而知之,喻而知之,譬而知之,几而知之。譬而知之与喻而知之的次序被调换了,但这个调换诚如庞朴先生所言,“只是用语上的不同,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差异……即使不是传抄之误或笔误,也很难说有优劣之分。所以似乎可以忽略不计”⑥。此外,帛书与竹简互有讹字、脱字、衍文、脱文现象,可以互相参照、补充,前人对此已多有论述⑦,故不再赘述。

(三)

    对于《五行》经的部分,现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是子思的作品,或至少是子思学派的作品,这一看法应该说是有根据的。首先,早在二十年前马王堆帛书研究中,庞朴先生已指出,仁义礼智圣五行即是荀子所批判的思孟学派的“五行”⑧,揭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这次《五行》与《缁衣》等相传是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无疑证实了以前的判断,并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首倡五行的子思。试想,这部名为《五行》的儒家著作,曾在战国中期以后的时间里如此广泛地流传,而子思又曾“案往旧造说,以为五行”(《荀子·非十二子》),以至引起荀子的激烈批评,那么,虽不排除成书于他人之手的可能,但如果把它看作是子思的作品,可能性无疑是最大的。当然,要确立《五行》与子思的关系,《五行》的写作年代无疑是另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前面关于《五行》经文的讨论,可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判断。现学术界一般认为郭店一号楚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三世纪初,不晚于公元前三○○年⑨,考虑到《五行》流传过程中的复杂情况,特别是竹简并非《五行》最早的传本,那么,它的书写时间可能还会更早,虽不排除完成于子思弟子的可能,但基本可看作是子思(前483—402)的思想。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有些学者注意到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有“案往旧造说,以为五行”一句,又看到郑玄在《中庸》“天命之谓性”一章后注曰:“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于是认为子思的五行应该是借用了古代的思想资料,是与水木金火土相配的,而《五行》没有水木金火土的痕迹,因而只可能是子思后学的作品。其实,郑玄这里主要谈到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而仁义礼智信成为固定的说法乃是较晚的事情⑩,所以郑玄明显是以汉人的观念附会古人的思想,对于理解子思的五行说并没有太大价值,就目前的资料来看,还是将《五行》看作子思的作品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2024 02:59 AM , Processed in 0.06453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