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76|回复: 1

轉貼:也谈华语的规范与协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5-2005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10日

● 张从兴

  无论是中国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乃至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世界各地华语,都是
“地域化”的华语,不存在以何者为尊的问题。


  汪惠迪和郭熙两位先生在《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一文中,针对中国普通话和新加
坡华语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协调的关系,而
不是以前者来规范后者的关系。

  笔者完全赞成《华语的规范与协调》提出的协调论点,只是想就规范的问题提出
一些“狗尾续貂”的补充看法。

  首先要探讨的是,为什么新加坡华语的规范问题会在近些年来显得如此突出?我
想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互联网,二是新移民,三是“语言原教旨主义”。


改写传统社会的游戏规则


  自从打破疆域界限的互联网在90年代兴起后,整个人类社会为之一变,改写了传
统社会的许多游戏规则,语言的游戏规则就是其中之一。一时之间,原本各自为政的
不同华语社区,如中国大陆华语社区、港台华语社区、新马华语社区,等等,都涌进
以电脑为平台的互联网华语社区里来了。

  就以联合早报电子版为例,它是较早上网且能为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地华
语社区的“华语用户”阅读的华文电子报先驱之一。上网固然提高了《联合早报》的
知名度和影响力,却也带来了一些麻烦,其中之一就是早报编辑部经常接到来自中国
大陆及其他华语社区的“读者来函”,指责早报的这个词用得不对,那个词用得不规
范,使得早报编辑部面对了极大的“语言压力”。

  另一方面,自从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中国人前来新加坡求学、工作、生活,其
中有不少选择定居、入籍,成了狮城的新移民。他们是在中国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下长
大的,自然会对新加坡华语感到有些不适应,因此偶尔也会针对新加坡华语“不够规
范”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第三是一些信奉“语言纯洁性”的社会各界人士,只要一发现到媒体上有哪些词
语“偏离正轨”,就马上抬出《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大兴讨伐之师。对于此
种现象,无以名之,只好强名之曰“语言原教旨主义”。

  如果说,新加坡华语是中国普通话的分支或支流,那么经过一番努力,回归主
流,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新加坡华语的发展史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19世纪末的滥觞
期,其书面语是文言文;(二)20世纪初至战前的酝酿期,本土化的白话文运动在这
个时期出现了,半文半白的任公体或新闻体相当流行;(三)战后至独立前后的发展
期,白话文基本成型,“隆帮”、“沙爹”、“罗惹”、“礼申”、“必甲”等富有
地方色彩、忠实反映群众用语的词汇大量进入书面语;(四)独立至今的成熟期,由
于新加坡政府决定向中国看齐,采用简化汉字方案,并在华语教学中引进了汉语拼
音,形成了向普通话靠拢的新加坡华语。


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靠拢


  要注意的是,新加坡华语只不过是向普通话靠拢而已,是一个主体向另一个主体
靠拢的关系,两者之间并非从属关系。因此,笔者并不赞同《华语的规范与协调》文
中认为“新加坡华语是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的区域变体”的观点。

  另一点要强调的是,成熟期的新加坡华语,虽然因为政府大力推动讲华语运动的
关系,而在书面语中淘汰了一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马来语、英语借词和方言词(如
“隆帮”、“礼申”),但还保留了许多,如“沙爹”等;同时还增补了一些新的外
语介词和方言词,如“显”、“怕输”、“亚细安”等。此外,新加坡华语还保留了
一些早就被普通话淘汰的文言词或罕见汉字,例如“报聘”(文言词)、“峇峇”的
“峇”字和“榴¤”的“¤”字”(均为罕用字)。

  以上提出的几个例子,足以说明新加坡华语是有其本身的发展轨迹和地域特色
的,而其充满地方色彩的词汇,只能说是丰富了华语,而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污
染”了华语。

  笔者并不反对新加坡华语以普通话作为规范的参照体系和标准,只是认为没有必
要在词汇方面进行严格的规范。况且,在新词语大量涌现(据中国国家语委语言应用
研究所今年8月27日公布的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调查,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平
均一天出现三个以上)的背景下,要对词汇进行规范谈何容易,我相信连中国也做不
到。

  从哲学的高度看,规范问题其实是华语在“全球化”和“地域化”这对矛盾下的
产物。而在“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无论是中国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乃至包
括新加坡在内的世界各地华语,都是“地域化”的华语,彼此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不存在以何者为尊的问题,而要如何处理这些不同华语社区的“华语”之间的关系,
我想只能通过协调。

  我想,以“万隆会议”所提倡的“求同存异”精神来处理不同地区华语之间的问
题,应该是上上之策。


·作者是《联合早报》国际新闻组主任助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0-2012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认同结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4:25 PM , Processed in 0.05660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