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8-2015 12:59 PM 编辑
淨修捷要報恩談
黃念祖老居士講解
《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哪。
所以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序」。《淨修捷要》一開始這一篇,就知道是「序」。(《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
佛教,這個天親菩薩呀,是「五念法門」哪,這個《淨修捷要》裡頭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就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的功課(《五念簡課》),就有兩個名字。所以現在,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
總之,圓瑛法師啊,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
那麼我這個第三次也比前兩次一比呀,因為它這個老本子,這個裡頭也有一些記錄。這一比之下呢,覺得老的裡頭,上一次談得很不足,認識很不夠啊。就感佛之恩哪,所以現在我們今天談的名稱,就是《淨修捷要報恩談》。這些談話是因為知道有恩哪,感恩哪、報恩哪,這麼來談的。
這個「序」裡頭,我們不全部把這個「序」統統的介紹完,我們側(重)它這個重要的部分。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
這一上來它就說:「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呀,是難信哪,所以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哪。佛的教法稱為「教海」呀,如汪洋大海,不知邊際。
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裡面,親自去探討,(就)要入大海呀,不是在這個岸邊上待一待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麼能夠可以入啊、可以度啊,怎麼樣可以……它的邊兒有多廣大呀,無邊哪,這種就不知道了。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
雖然《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你要學教,到最高峰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最後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嘛。所以淨空法師一直到處講經,到處講經,到後來講到《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歸淨土了。
這個最高的經典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最後就是「十大願王」都勸眾生一起往生極樂世界呀。
所以就是說,現在淨空法師就是一個例子,就是從這個「十大願王」也把他導歸極樂了,指到的啊,他就是這樣。(編者按:此處呼應前文「十大願王」指明極樂世界為歸宿,故「指到」表示依止「十大願王」之指歸而到達極樂世界之意。)
教海裡面,他(淨空老法師)也說這個「教海算沙」很難得出來呀。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歸宿啊。雖然《華嚴經》是這樣了,有給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這個「五念」作為法門。
「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讚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迴向。所以,全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啊,這是「五念」。
天親菩薩以這個「五念」作為「門」哪,一個指了「歸宿」,一個指了這個「門」哪。有門就有門可入,把門告訴了大家了。
可是「末法淺學」,現在到了末法了,佛滅度已經是兩千多年了,按真正的那個佛曆來計算,算是三千年了。
現在大家所通說的是二千幾百年哪,那是按印度的那個「貝葉經文」那個點兒數出來的。它集結一次,一年集結一次點個點兒,數點兒數出二千五百多個。
但是印度淪為殖民地,外國統治,經過很多、很多戰亂,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點兒?不一定,這個點的點兒的那一部分是不是有損失?也不一定。所以它這個(看起來)好像是很證據確鑿,實在是有很大的問號。
但是中國這三千多年怎麼來呢?從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那個當時的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時候,是咱們周朝什麼什麼年,什麼什麼年。中國用這個天干地支、甲子丙丁這麼排下來,永遠沒有錯的,自古以來沒有錯。那個時候兒折合是對的,到現在應該還是對的。所以就是按中國那個時候兒折合,就是在講佛的出世到現在是三千年了。
大家流行啊,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根據那個「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過去集結,後來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曬一曬,作為一次工作,點個點兒,一年一次,數這個點兒數的結果。
所以現在是到了「末法」了,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哪,所以這個是(法並沒有完)。但是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根機愈來愈差。
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你這個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哪。所以就是說,現在有很多自稱為「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還都沒有深入。怎麼才能深入呢?
「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必須熟讀大經」。所以現在的法師有幾位是熟讀大經的?很少啊,很稀有啊!所以,淨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讚歎哪!並不多啊!他帶了個頭,「熟讀大經」而且倡導。
「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你才能夠略略的明白一點這個淨土法門的「綱要」啊,它的綱領、它的重要之點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義,這樣只是略(明),「熟讀大經」只是「略明」啊。
《淨修捷要報恩談》(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