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821|回复: 5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举办词语译名规范工作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5-2008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举办词语译名规范工作营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曾在网上及传媒发表本地食品、水果、吉隆坡路名等译名资料,也获得公众人士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为使我国词语和译名之规范化工作能更臻完善,理事会决定举办词语译名工作营,希望更多有兴趣的公众人士积极参与,以集思广益。

    工作营当日将由理事会副主席兼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会长吴恒灿致开幕词。副主席兼文字词语小组主任杨欣儒将在营会上谈词语译名的原则,较后进行分组讨论工作。参与者将在工作营举行前2周通过电邮获取工作营需讨论的资料,请自行做好准备工作。当天必须携带相关工具书、资料出席工作营。

    由于场地有限,有兴趣参与的公众人士请尽快报名,将中英文姓名、工作单位与性质、电话与电邮通过以下方式报名,获录取后,理事会将发出正式邀请函。

词语规范工作营时间、地点、报名方式如下∶

日期∶200872日(星期三)
时间∶上午八时三十分至下午五时正
地点∶吉隆坡联邦旅店
            The Federal Hotel

            35, Jalan Bukit Bintang,

            55100 Kuala Lumpur.

报名时间∶即日开始至2008613
报名方式∶
1.致电华语规范理事会执行秘书刘小姐,电话03-90564553 分线366
2.将报名所需个人资料传真至 03-90564313,写上Attn∶华语规范理事会
3.通过电邮报名,a_bowl83@yahoo.com.tw
4.将报名所需个人资料邮寄至华语规范理事会秘书处∶
      Wisma Edutech, No.38, Jalan 4/146,

      Bandar Tasik Selatan,

      57000 Kuala Lumpur
报名费∶免费 (将提供茶点及午餐)

工作营之流程表

8:30          报到
9:00          副主席兼译名小组主任致开幕词
9:30          茶点
10:00        副主席兼文字词语小组主任谈词语译名规范原则
10:30        分组讨论   A 本地水果译名
                                       B 本地食品译名
                                       C 政府机构译名、内阁名单译名
                                       D 吉隆坡地名译名、本地物品译名
12:30        午餐
2:00-4:30  各组代表提呈报告,共同讨论
4:30          茶点



[ 本帖最后由 a_bowl 于 30-5-2008 10:1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5-2008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兴趣报名的人也可以把个人资料PM给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7-2008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窗亮话:新的译名须规范化 2008/06/29 17:35:05
●杨欣儒

我们每天都可以在华文报章上看到各国和我国各族的姓名、地方和事物的译名。这些非源自华语的外来词的译名,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音译: 例如彭亨、吉兰丹;

2 、意译:例如单轨火车(monorail);

3 、半音译半意译:例如冰激淋(ice cream );

4 、借形:一种是采用西文字母,例如DVD 、ISO ;另一种是借用日文,例如道具、取缔、日本人的名字。

在我国,各族的人名、地名、路名等已经沿用了许久。这些译名如果分析起来,并不准确,也没有规律可循。以下为我国译名的几种方式:

1、通名音译。通名如路(Jalan )和巷(Lorong)音译成“惹兰”和“罗弄”,例如JalanPerak 和Lorong Perak就给译成“惹兰霹雳”和“罗弄霹雳”,殊不知我们华语本来就有“路”和“巷”。有一些更是叠床架屋,音译意译都出现,变成了“惹兰霹雳路”;还有一种直接从方言般过来的音译通名,例如Perak Road和Perak Lane就给音译成“霹雳律”和“霹雳冷”。这种音译绝不可取。以后我们要做到的是通名尽量都要保留汉字。其他通名如Persiaran 、Cangkat 、Medan 、Tingkat 等,是否有华文的相对应词语,或是要音译,则要由对本地路名非常了解以及马来文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了。

2、通名音译意译皆有。Gunung Tahan译成大汉山,通名意译, Gunung Rapat 的华文译名是昆仑喇叭,通名音译。其他如 sungai 的通名,就有意译的“河”和音译的“双溪”两种,例如柔佛的兴楼河(Sungai Endau)和吉打的双溪大年市(Sungai Petani )。

3、专名根据方言念法音译。这种例子俯拾即是,几乎所有本地的地名和路名都是根据方音转译成汉字的。地名如Bidor 和Gua Musang的华语音译应该是“碧都”和“瓜木桑”,不过本地人却根据方音译为“美罗”和“话望生”。笔者认为那些已经约定俗成,沿用很久的地名路名,我们不宜修订,应该继续保留,以免造成混乱和不便。不过以后新出现的地名路名,我们必须根据华文的念法音译专名。用方言音译,有时译得很失败。

要兼顾信达雅原则

独立不久,我国的第一任首相,北马人根据闽南方言把他译成“东姑鸭都拉曼”,因为闽南话的“鸭”念为“阿”。这的确是非常不雅的译名,所以译名还要兼顾信达雅的原则。

用方音来翻译外来词,中国自开放以来曾出现一些,主要是从香港进入的外国企业,译音根据的是粤语的发音,例如必胜客(Pizza Hut)、万客隆(Macro )、屈臣氏(Watsons )。这些外来词的译名,和华语的念法有着天渊之别。所以这种以方音来进行译音的方法我们不应该鼓励。

对于外国人名的译音,我们不妨参考中国。中国对英美人名的译音,主要是根据新华通讯社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CCN 主持人Jack Cafferty ,本地华文报就有两种译名:卡弗蒂和卡佛提。

根据新华社的译名,我们应该将之译成卡弗蒂。希望我国的华文报章能根据新华社的译名手册,一致采用统一的译名。对于外国地名,我们也没有一套遵循的原则。例如New Zealand译成“纽”西兰(全音译),印度首都New Delhi 却给译成“新”德里(半意译半音译)。

中国的译名就有原则,New 一律采用意译,译为“新”。中国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我们将来为新出现的人名、地名、路名等,可以参照中国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所规定的几个原则,它包括:科学性原则、单义性原则、简明性原则、习惯性原则、中文特性原则和国际性原则。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即将举办规范词语译名工作营,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根据学术方法,积极参与,为我国的译名做出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8 07: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方回响:乔治市路名译法刍议 2008/10/31 19:15:24
●杨欣儒

欣闻槟城州华人大会堂图书馆、报界俱乐部与中文报记者协会将于11月初联合举办“乔治市路名译名工作营”。

这个工作营对槟城州政府在乔治市设立中文路牌的倡议,肯定有积极的意义。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曾今年于7月2日,在首都联邦饭店举办了“词语译名工作营”(包括吉隆坡路名译名),这个工作营可以说是第一个州属响应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的活动。希望其它州属的华人大会堂或报界俱乐部也将响应类似的活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乔治市人,笔者从小就耳熟能详各街道的路名。所以这里想提出刍议,以供工作营参与者的参考。

首先是乔治市路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英(或者也可以说华巫)的路名驴唇不对马嘴。从头条路到七条路,马来文的路名不是Jalan Satu到Jalan Tujuh,反而是Jalan Magazine到LebuhCecil。吉隆坡和其它州属也的确存在这种名异实同的路名。对待这类路名,我们只能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保留原有的中文路名,不音译或意译。

有华文名不音译

工作营将制定“乔治市路名译名表”,该表是按英文专名的字母排列,斜线后列Jalan,Lorong等通名。这些通名我们可以按对号就座原则,不一一翻译,只译专名。照理Lebuh(Street)的华文通名是街,而Jalan(Road)则要译成路。不过目前通名的译法有些却不一致,例如Lebuh Campbell译为新“街”,而LebuhNoordin却译成二条“路”。关于通名的译法,笔者向来都坚持凡是华文已经有的,就不宜用音译。例如Jalan就必须采用“路”,而不是“惹兰”或方言的“律”;Lorong是“巷”,不是“罗弄”,也不用方言音译的“冷”(Lane)。对于一些方言的路名,如果违反华语的构词原则,也应该改正。例如 “姓李桥”“姓周桥”,华语就应该称为“李氏桥”“周氏桥”。其它如LorongMadras译为“油较巷”就让人莫名其妙,因为华语根本就没有“油较”这个词儿。

“华盖街”有贬义

乔治市许多路名仍然保留殖民时代色彩,根据英国人的名字而取。这种路名的译法宜根据新华通讯社编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四版)(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因为我国主要的华文报翻译外国的英语姓名时,也是参照这本书的。有些音译很失败,例如LebuhFarquhar的华文译名为“华盖街”,殊不知华盖有两个义项,其中一个是贬义,指“迷信的人认为运气不好,是有华盖星犯命,叫交华盖”(《现代汉语词典》。鲁迅的《自嘲》诗就有“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句子,意思是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所以华盖并不适合作为道路的译名。如果根据《英语姓名译名手册》,这条街的正确译名是“法夸尔街”。

至于从华文翻译为英语的,也有失败的例子。西南区的“立信花园”是个很有意义的名字,不过翻译为英语“Lip Sin”就显得逊色,因为lip是唇,sin是罪,lip sin成了唇舌之罪。难怪该区的教会不取此译名,反而采用汉语拼音的Li Xin了。

工作营在讨论乔治市路名的译法时,相信会面对其它问题。不过如果几个大原则确定好了之后,路名定名的工作将会很顺畅地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08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天窗亮话 -          
       
天窗亮话:语言是活的! 2008/10/29 18:04:12
●刘树佳

我们不能老是用“规范”来局限新词的产生,其实,在不影响汉语纯正性的情况下,中文使用者应该以乐观和开放的态度看待和接受音译词,而不是一味排斥之。

读了丁家奴君回应吾文的《中文是英文的音译?》,笔者在此作出以下几点补充说明。

其实,《酷又何妨?》一文只是针对大马中文广告用语而言。由于广告语言不像书面报告、公函和学术论文等属于较“严肃”和正式的语体,因此,广告语言很多时候都讲求创意创新,以及如何以文字吸引读者。鉴于此,在中文广告句中夹杂一两个外来词是其中一种吸引消费者的写作手法。譬如:“我们拥有最in、最新、最好的铃声和彩照!!”中的外来词“in”,不但突出有关商品富时代感的特征,而且“in”在整则中文句中与其它汉字的不统一性起着吸引读者的作用。

限于广告语言世界

若把“in”写成“入时”,虽然可以避免“语言污染”,可是,与前一句相比,整则广告句反而显得干巴巴。当然,我们应该让语码夹杂的现象只停留于广告语言的世界中,不能让它走进中文教科书或学术文献中,否则这将误导学习中文者,后患无穷。

另外,广告语言讲究精简易懂,且着重于准确地把商业讯息传达给消费人。笔者发现本地广告撰写人常把简缩了的字母词如“VCD”和“DVD”融入中文广告,反而不用“激光视盘”和“数字影碟”。这些简短的西文字母词不但使整则中文广告句更加简明,读者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有关广告传达的讯息。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外来词简短易念而在中文句中大量使用字母词,否则这将导致中文句变得不伦不类。

由于马来西亚是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因此,本地华人在口头谈话中夹杂使用其他语言或方言是无可厚非的。语言是方便沟通和表情达意的工具,若是过度要求规范和统一,可能会对某种语体(如广告语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另一方面,若是任意在任何中文语体中夹杂其他语言,这亦将给学习语言者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语言污染。

比纯汉语词汇好用

还有,部分由汉化了的“英语字母+汉语词素”构成的外来词,也显得比纯汉语的词汇好用。譬如知道“IP地址”的中文使用者一般上不会用“互联网协议地址”;知道“SIM卡”者未必晓得中文叫“用户身分识别卡”;而“pH值”比“氢离子浓度指数”更简短易念。一般上,人们不会用冗长的中文对应词。这些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是一种语码夹杂的“产物”。

若如丁君所言,中英语夹杂是一种严重的语言污染现象,难道上述的字母词都不规范?不过,这些字母词却被收入于语言学家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另外,早前这些中英夹杂的词语可能是不“规范”的,可是,由于使用它们的人越来越多,于是,这些词语便约定俗成,成了“规范”词语。其实,词语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异之中,况且规范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勿因规范局限新词

有趣的是,笔者发现大马中文广告中出现不少任意拼凑减缩和颠倒词素的生造词,如“热旺”、“灿旺”、“ 居宅”、“劲销”、“尽享”、“尽减”、“净白”等。目前,这些生造词是被规范的对象。不过,若是大多数本地华人都这样用,这些生造词极可能约定俗成、积非成是,直至成为规范词语。因此,我们不能老是用“规范”来局限新词的产生,况且,语言规范的划分很难都是一分为二,它往往是三分甚至多分的。

目前多数被收入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词语(音译词),如“拜拜”(音译自bye-bye)、“酷 ”(音译自cool)、“拷贝”(音译自copy)、“杯葛”(音译自boycott)原本在某些人眼中是不规范的。其实,“酷”的本义是“程度深的”或 “残暴”,可是它却成了形容洒脱个性和时尚服饰的用词。由于中文需要这个形容词,因此,它被规范化了。另外,中文词库中本有“再见”、“复制”和“抵制 ”,可是,却再造音译词“拜拜”、“拷贝”和“杯葛”,而这些音译词不但丰富了中文的词库,而且为中文使用者提供更多选择。其实,在不影响汉语纯正性的情况下,中文使用者应该以乐观和开放的态度看待和接受音译词,而不是一味排斥之。

音译词富本土特色

马来西亚华语里头有不少音译词,如“巴刹”、“菲林”、“沙爹”、“德士”、“巴士”、“罗里”和“巴仙”,多数本地人在口头和书面语中使用这些音译词。反之,本地华人却较少甚至不用普通话的“菜市”、“胶卷”、“烧肉串”、“出租车”、“公交车”、“卡车”和“百分之”。由于大马华语与中国普通话因地域而有所差别,这直接导致某些词语有所不同。丁君指出“表音”的中文词本身没有承载任何信息的作用,且不符合中文表意的特征。

难道上述之大马中文词(音译词)是不规范的?若不规范,为什么多数音译词语被纳入中文教科书和被普遍使用?笔者倒觉得这些音译词富本土的语言特色。

另,丁君就“随心所浴(浴缸广告)”、“百衣百顺(电熨斗)”和“饮以为荣”等广告句批评中国广告界乱搞成语。笔者觉得丁君似乎不懂得仿拟和谐音手法。若是广告句总是规规矩矩而不用修辞手法,那么,整则广告句将显得平淡如白开水,更谈不上有创意。难道新诗、散文、小说中的仿拟修辞格也是一种用语错误?另外,我们也不能为了避免误导中文学习者,而禁止撰写人在本地中文广告中运用谐音和仿拟手法。至于初学者会否被这些仿拟了的成语“荼毒”,那就有赖于他们的中文导师教导他们辨别哪些是“纯正”的成语了。

语码夹杂自然现象

由于使用语言者是活人,因此,语言是活的。若从广告语言的角度来看,大马中文广告中的语码夹杂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这是在我国多语接触并存并用后留下的非物质文化产物,很难以对错来划分衡量这种现象,更不能与渗入三聚氰胺的毒奶相提并论。不过,笔者还是要强调,这种语言夹杂的现象不应该走入中文教科书、学生的作文、报章新闻报道、学术研究报告等的世界,否则我族的华语将变成“啰惹”语。

(作者是现代语言研究硕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0-2012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或是明年还有进行类似的规范工作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6-2024 04:09 PM , Processed in 0.06283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