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52|回复: 9

【泰之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2-2010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二月,秦伯纳公子……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济之矣,何不济之有!”……〔1〕


  “泰之八”——韦昭注曰:“遇泰无动爻,无为侯,泰三至五震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故得泰之八。〔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2-2010 06: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人尚秉和先生就集中批判了他们的说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左传》‘艮之八’,《国语》‘泰之八’,‘贞屯悔豫皆八’,杜预韦昭注皆不能自圆其说,杜注艮之八云《连山》、《归藏》以七八占,故曰‘艮之八’,然何无言七者?……是《连山》、《归藏》不占变,故不曰艮之随,而曰‘艮之八’,凡言八者,皆用《归》《连》占也。然何以公子重耳既占得屯又变为豫,是明明用《周易》占变矣,而何以亦曰八也,是杜氏之说不可信也,且皆八皆字殊费解。韦昭云震二阴在贞在悔皆不变,故曰‘皆八’,推是说也,艮之随,艮六二阴爻在贞在悔亦皆不变,史不曰‘贞艮悔随皆八’乎?且屯之豫,屯上六亦不变也,亦八也,胡独于屯六二六三之不变而谓八乎?是韦注亦自相抵牾也,不可信也。韦注于‘泰之八’云,泰无动爻,筮为侯,泰三至五震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夫泰既不动,则内卦三阳爻皆七也,数爻当自初起,何不曰泰之七,而必曰泰之八乎,是亦不协也。

       
▅▅ ▅▅
▅▅ ▅▅
▅▅ ▅▅
▅▅▅▅▅
▅▅▅▅▅
▅▅▅▅▅

【地天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九州龍吟 于 27-12-2011 07:35 PM 编辑

我是这样听回来的......

【推/背/】有预言台/湾/回/归/问/题/
169-172-出生君,是指邓小平,邓小平原名,先圣,希贤,
【170贤,172圣】177行和178行,是指战争,很中国有关。
而烧饼歌174行开始描述【宫女勤针望夜月】,
其象是指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交会。
173【八面夷人进贡临】全球来中国敬仰。

174【宫女勤针望夜月】
【针】织神舟
【女】太空人在天,王/亚/平
【宫】【勤】太空游,实验,天宫空间站
【望月夜】地月外基地

175【乾坤有象重黄金】天地开拓似黄金重要。

但很奇怪的是,从【宫女】至最后一句,
距离相差2000年,我老师说不知道刘伯温为何如此仓促?
那个时候,圣/人/在【推/背/】第57象,
名字,和姓......我老师已经推算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朋的演讲提纲

探究《周易》本原

——2004-2009《周易》研究工作汇报

古今易学研究基本情况和典型言论:

根据上世纪山东省图书馆的统计,见于著录的民国以前的易藉总数约为6000种,1900年以前出版或成书的现存易藉为2810种。1911年至1991年共出版易学专著140多部,论文1230多篇。

朱熹向人传授读《易》的秘诀是:“熟读正文,莫看注解。”清代著名经学家皮锡瑞说:“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顾炎武说:“尽天下之书皆可以注《易》,而尽天下之注《易》之书不能以尽《易》。”金景芳:“我研究了70多年《周易》,有很多问题至今还没有搞清楚。”高亨感慨:“读者遍览千家之言,反坠入五里之雾。注家自己走入泥潭,也引读者走入迷途。”潘雨廷:古今各家所注,包括朱熹等大家,其十之八九与《周易》卦爻辞本身含义无关。[①]刘长允:“十家说易九家失”。廖名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周易》之所以影响最大,就在于它问题最多,最大。”王先胜:“几乎所有有关《周易》或易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甚至具体到一卦一爻之系辞、字句,都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的说法,历史上是这样,在现当代仍然是这样。”廖名春:“易学著作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也是有目共睹的。总的说来是有见解的少,重复的多;严谨的少,信口开河的多;平允的少,走极端的多;重考据的少,空谈大道理的多。”[②]

易学研究两种基本径路:

一、求真——《周易》是什么,它在说什么,它是怎样写就的?——核心问题:卦象与卦爻辞的关系——二者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其基本态度:批判各种学说,寻找问题答案;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任何对《周易》的解说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二、弘教——孔子(或者是儒家易经学)在讲怎样的人生道理?历史上这些道理是怎样被详细讲解的,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讲?怎样讲才能更好地教化人?

其基本态度:整理和接受各家易说,完善补充,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释;凡是有利于阐发人生哲理的内容都要吸收借鉴,努力寻找、阐发其现代意义与价值内涵。

笔者的研究属于第一种径路。

基本概念的解释:

一、区分《周易》和《易经》这两个概念

人们一般习惯把《周易》也称为《易经》,但是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从字面含义来讲,《周易》是指周代之《易》,是周代以来流传下来的一部典籍,而《易经》则是指五经之中的《易经》,是汉代经学的一部分研究内容。“《易经》”这一名称无疑晚于“《周易》”这一指称,而且二者所代表的研究思路有着明显差别。所以准确地讲,“《周易》”或“《周易》研究”代表着第一种研究径路:实事求是,还本溯源,而“《易经》”或“《易经》研究”则代表着第二种研究径路:弘扬教化,微言大义。

二、区分《周易》的两种内涵

广义的《周易》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64卦、386爻和450条卦辞和爻辞组成的《周易》经文或《周易》古经,第二部分是由孔子及其门徒编纂成集的解释性著作《易传》。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书所说的《周易》或《易经》都是狭义的,是指广义的《周易》之中的第一部分,即由六十四卦卦象符号、64条卦辞和386条爻题爻辞组成的《周易》经文或《周易》古经。

所谓“易学”,就是对广义的《周易》进行研究的学问。从古今学术发展的脉络来看,“易学”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古代儒家义理向当代易学哲学的转化,二是古代象数、数术与当代科学易的探索,三是古代文字训诂、考据和当代文献学、考古学的结合。

  

本人的研究思路

从最原始的《周易》解说材料入手——《左传》、《国语》中《周易》卦象解说十五例。

下面是本人著作的题目和目录,并在其中选取六段(分别用A、B、C、D、E、F注明)进行引述讲解:

春秋易象

——《左传》、《国语》卦象解说发微

导言

一、《易》及易学

二、本书研究方法、研究方向

1、探根寻源

2、分期断代

3、卦象为本

4、文化还原

三、本书研究纲要

1、春秋易象通论

2、春秋易象疏证

上篇 春秋易象通论

甲、前辈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左传》、《国语》中《周易》应用二十二例

1、专题专论

《师春》

毛奇龄:《春秋占筮书》

李镜池:《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

尚秉和:《左传、国语易象释》

杨树达:《周易古义》

高亨:《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                     ———— A

刘大钧:《〈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2、易学史中的相关论述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

廖名春:《易学研究史》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

3、其他各类专著中的相关论述

吴前衡:《〈传〉前易学》

金景芳:《易论》

吕绍纲:《周易阐微》

张瑛:《〈左传〉、〈国语〉方术研究》

周山:《解读周易》

二、探求《周易》新的解读方法

陈应润:《周易爻变易蕴》

温少峰:《周易八卦释象》

朱兴国:《三易通义》

卢泰:《周易筮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乙、“八卦取象比类”,春秋时期《周易》卦象的首要解说方法

一、“八卦取象比类”的含义及其基本应用

1、象

2、八卦之象

3、八卦取象

4、八卦取象在《周易》解说中的基本应用

二、八卦取象是《周易》爻辞的解说根据

例一:《国语·晋语》“贞《屯》悔《豫》”

例二:《左传·宣公十二年》“《师》之《临》”           ———— B1

例三:《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大有》之《睽》”

例四:《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遇《观》之《否》

例五:《左传·昭公五年》“遇《明夷》之《谦》”

例六:《左传·闵公元年》“遇《屯》之《比》”         

小结一                                             ———— B2

三、八卦卦象,是《周易》解说的核心

例七:《国语·晋语》“得泰之八”

例八:《左传·昭公元年》“谓之《蛊》”

例九:《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曰《大壮》”

例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遇《困》之《大过》”

例十一:《左传·僖公十五年》“遇《归妹》之《睽》”

例十二:《左传·成公十六年》“遇《复》”

例十三:《国语·周语》“遇《乾》之《否》”

例十四:《左传·闵公二年》“遇《大有》之《乾》”

例十五:《左传·僖公十五年》“遇《蛊》”

小结二                                             ———— C

四、“八卦取象比类”是春秋时期《周易》卦象的首要解说方法

1、应用“八卦取象比类”法解说《周易》的基本步骤    ———— D

2、关于“爻象”、“半象”、“互体”、“覆卦”

3、关于“伏卦”

4、“八卦取象比类”是春秋时代《周易》的首要解说方法。

丙、春秋易学的学理特征与《易传》的分期断代

一、《说卦》的主要内容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

1、春秋《周易》解说与《说卦》具有一致性

2、八卦取象是《易传》展开论说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3、《说卦》文本被窜进一部分内容

二、春秋易学与春秋易学的学理特征

1、春秋易学

2、春秋易学的学理特征

三、《易传》各篇在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1、《易传》成书的复杂性

2、孔子解说《周易》的学术理路

3、后代儒者解说《周易》的学术理路

4、《易传》的分期断代

①、《说卦》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②、《系辞》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③、《大象》、《小象》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④、《文言》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⑤、《彖》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⑥、《序卦》、《杂卦》学理上的分期断代

⑦、总结                                        ———— E

丁、《周易》占筮的成卦与解卦

一、成卦:大衍之法与九六之爻

二、解卦:春秋时期《周易》文本体例

三、解卦:朱熹“变占”法

四、解卦:《周易》八卦推理模型

1、象——形而上的事物存在

2、八卦——初阶推理模型                        

3、六十四卦——中阶取象推理模型

4、本卦·之卦——高阶推理模型                     

5、总结                                          

五、解卦:关于“八”及“之八”

六、占筮与《周易》文本生成

下篇 春秋易象疏证

《周易》全部卦爻辞八卦卦象通解

卦一  乾   初九,潜龙勿用。                                 ———— F                                          

A

高亨: 《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

于《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一文之开篇,[③] 高亨先生对这一专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精当阐说:“《周易》古经原来是一部筮书,写于西周初年。当时必有解说”,“《左传》、《国语》中有不少春秋时人用《周易》占事或论事的记录,这是春秋时人的《周易》说”,而战国时代的《十翼》理当有“前代易说为之基础”,所以“必须先研究《左传》、《国语》中的《周易》说,然后和《十翼》的《周易》比较一下,才能看出《十翼》作者对于春秋时人的说法,承袭了哪些,引申了哪些,扬弃了哪些,尤其是《十翼》作者有哪些创造。”

基于这个非常明确的出发点,高亨先生对《左传》、《国语》中二十二条讲论《周易》的记载逐一作了非常详尽而且具有创造性的疏解,然后做出了重要的归纳和总结。在此文的结语中他说:“把《左传》、《国语》的记载综合起来,可以看出春秋时人的讲《周易》,要讲下列八项:①本卦卦象;②之卦卦象;③本卦卦名;④之卦卦名;⑤本卦卦辞;⑥之卦卦辞;⑦本卦变爻爻辞;⑧之卦变爻爻辞。”当然,这是对二十二个例子的总体统计而言的。实际上对每一条筮例解说而言,讲解者不需要对八项之中的每一项都详细讲解,一般仅仅是讲解八项之中的一项或两三项而已。

在仔细分析这八项总结之后,高亨先生承认“根据《左传》、《国语》有关《周易》的记述,虽然看不出春秋时人的《周易》说的整个面貌和体系;但也反映了几种比较重要的情况”。在对这五种比较重要的情况进行列举说明时,对于第二种情况,他说:“《左传》、《国语》反映出来,春秋时人讲《周易》,最喜欢谈卦象,不仅谈本卦卦象,而且谈之卦卦象;有时只谈卦象,有时根据卦象来解释卦名、卦辞和爻辞。这和《十翼》不大相同,《十翼》只讲本卦的象,不讲之卦的象,似乎把讲之卦的象的一个环节扬弃了,这是一个异点。《十翼》大讲每卦各爻的爻象和爻数,而《左传》、《国语》不讲爻象和爻数。不妨说:根据爻象爻数来解释爻辞,是《十翼》作者的创造。这又是一个异点。”

高亨先生所总结的这两个异点非常有意义,基本上说明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周易》卦象解说方法的重大变化。这一点无疑有着重大的易学史意义。对于这一重大意义,高亨先生曾经再次申述:“……至于《左传》、《国语》记春秋时人用《易经》以占事或引《易经》以论事,则多谈卦象,不仅谈本卦卦象,而又谈变卦卦象,但不谈爻象与爻数,这大概是先秦易学的一派,似乎是春秋以前的旧易学。《易传》则多以本卦卦象与爻象爻数解《易经》,而不谈变卦卦象,这大概是先秦易学的又一派,似乎是战国时代的新易学。”[④]

所以就《左传》、《国语》中二十二个例子的解说而言,无论是整体论述还是细节分析,高亨先生的研究都堪称是最为全面和最为深入的。他把春秋时期《周易》卦象解说与战国时期产生的蕴含在《易传》之中的《周易》爻象爻数解说在学理上基本区分开来,使得“春秋易学”这一概念隐约而可见,呼之而欲出。就这一点而言,高亨先生已经见识卓著,直超先贤。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论说就是以高亨先生的研究为基础,可以说是在高亨先生已有研究成果上的大步迈进和全面展开。

现在看来高亨先生的总结还是显得有些简单,他没有深入原始材料对春秋时期《周易》卦象解说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也就没有对八卦卦象进行详细说明和讨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高亨先生对于占筮以及春秋易象解说抱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轻视或排斥的态度。比如他认为这些春秋时期易象解说“失去《周易》的原意”,“牵强附会”,“巧于牵强附会”,“不免生拉硬扯,是春秋时人讲《周易》的通病”,“真是尽穿凿附会的能事”……[⑤]在这种颇显武断的否定之下,高亨先生自然也就不会再对占筮的解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在其后期的著作之中,高亨先生说明了他采取这种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

易经的卦爻辞自然有些语句和象数有联系。然而决不是句句都有联系。象数乃筮人用以欺世的巫术。我们研究易经,目的在考察上古史实,能读通卦爻辞,洞晓它的原意就够了,追求古代巫术没有什么用处,我认为注释易经应当排除一切象数说。[⑥]

正是由于高亨先生对于“象数”一概否定的坚定观念,他也就没有进一步对《左传》、《国语》中的《周易》解说进行理论提炼,最终没有把春秋易学真正地建立起来。

B1

例二:《左传·宣公十二年》“《师》※之《临》※”

夏六月,晋师救郑。……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谓之《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

在这里晋国知庄子(荀首)引用《周易》说明彘子(先縠)违反军队纪律必然导致战争失败而招祸祸患。他举出《周易》的《师》之《临》,即师卦初六爻辞来说明这一问题。师卦是坎下坤上,临卦是兑下坤上,《师》之《临》的卦象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坤  ¤坤

¤坎  ¤兑

师卦的初爻由阴变阳,即师卦的下卦由坎变兑。坎为众(例一:《国语•晋语》“贞《屯》悔《豫》”中也有:“坎,众也。”可以参照),兑为少女,[⑦]为“弱”,所以坎变兑是“众散为弱。”《说卦》有“坎为水”,所以坎又为“川”。《说卦》有“兑为泽”。因此,坎变为兑又是川变为泽之象,所以是“川壅为泽”。“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师卦坎下变为兑下是“否臧”。[⑧]坎为“律”,[⑨]兑为“竭”,所以是“且律竭也。”坎为“盈”,为“夭”,[⑩]兑为“竭”,为“不整”,所以坎变兑又是“盈而以竭,夭且不整。”军队没有纪律,势必众散为弱,正如川壅为泽,所谓“师出以律,否臧,凶”[11]就是由于有这样卦象才得出来的。进一步就临卦的卦象来讲,临卦是兑下坤上,即上地下泽。泽在地下,其水不流,所以说:“不行之谓临”。

由此可见,知庄子根据师卦和临卦的卦名、卦象,特别是八卦卦象坎到兑的这一变换来解释《师》卦初六爻辞,而根据上文例一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师卦和临卦的卦名、卦象也是从其八卦卦象(坎、坤、兑、坤)取象得出的。这样以来,这一句爻辞之中的“师”或“师出”也就是从坎、坤取象而出。所以我们可以说,“师出以律,否臧凶”这条爻辞完全是根据师卦、临卦的八卦卦象(坎、坤、兑、坤)特别是坎到兑之间的变换而得出的。这也是一个关于春秋时候《周易》卦象解说方法的典型例子。

在这个例子里使用的八卦取象(包括意象与物象)有:

坤:无。

坎:众,川,律,盈,夭。

兑:散,弱,壅,泽,竭,不整。

使用的六十四卦取象有:

师:师。

临:不行。

B2

                      小结一

在对以上六条《周易》卦象解说实例进行详尽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对其做出一番统计和总结。在以上六个例子之中,讲解者都对本卦与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进行了解说和阐释。我们关心的是,讲解者对本卦与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的讨论是否就是针对于本卦与之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而做出的解说。我们将统计情况列入表格,即表一。其中“○”代表讲解者基于本卦与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的讨论对《周易》文本的五个部分——本卦卦象、本卦卦辞、之卦卦象、之卦卦辞、爻辞——之中的某一个做出了解说。对于卦辞或爻辞而言,无论其解说是全部还是部分,都记为“○”。


       

八卦卦象

       

本卦卦象

       

本卦卦辞

       

之卦卦象

       

之卦卦辞

       

爻辞

例一

       

坎  震

震  坤

       



       



       



       



       

等效替代

例二

       

坤  坤

坎  兑

       


       


       


       


       



例三

       

离  离

乾  兑

       


       


       


       


       



例四

       

巽  乾

坤  坤

       


       


       


       


       



例五

       

坤  坤

离  艮

       


       


       


       


       



例六

       

坎  坎

震  坤

       


       



       


       


       



累计

       


       



       



       



       



       



表一

<formulas />

本卦和之卦的四个八卦卦象
<formulas /><formulas /><formulas />

《周易》三百八十六条爻辞

本卦卦象

本卦卦辞

之卦卦象

之卦卦辞

                      表二

C

从以上对各个实例子的详细讨论可以看出,以本卦以及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为基础,

1、可以解说六十四卦卦象,如:例一(2个)、例七、例八、例九;

2、可以解说六十四卦卦辞,如:例一(2个);

3、可以解说三百八十六爻爻辞,如例二、例三、例四、例五、例六、例十(补充)、例十一(补充):[12]

4、可以解说非今本《周易》的卦爻辞,如例十一(补充)、例十二(补充):

5、可以解说各种《周易》占筮的断语、判词,如例十、例十一、例十三(补充)、例十四(补充)。

既然以本卦以及之卦之中的八卦卦象为基础,通过八卦取象比类可以解说《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和所有关于《周易》的文句,那么本卦以及之卦的八卦卦象就是《周易》解说源头和阐释核心。所以通过以上十五个例子的详细分析阐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本卦以及之卦的八卦卦象是《周易》解说的核心。

因为无论是解说六十四卦卦象、卦辞,还是解说《周易》爻辞、各种非今本《周易》爻辞,以及各种占筮的断语、判词,本卦以及之卦的八卦卦象都是最最根本的解说根据。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制成下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表三

D

通过以上对《左传》、《国语》中十五个易例的详尽解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古人在解说《周易》卦象与卦名、卦爻辞之间的关联时,或者说是在讨论“象”与“辞” 之间的关系时,其核心内容是本卦和之卦的内外卦的四个八卦卦象,其解说方法是:严格按照本卦和之卦中上下四个八卦卦象的对应关系,通过对这四个八卦取象的类比推理来讨论和辨析卦象的涵义,进而推导出《周易》卦名、卦爻辞以及各种判词断语——这种解说方法可以称之为 “八卦取象比类”的解说方法。[13]从《左传》、《国语》的记载来看,这种解说方法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和稳定性,[14]所以这个“八卦取象比类”的解说方法是完备的、系统的,与《周易》文本是浑然一体的。

应用“八卦取象比类”法解说《周易》的基本步骤:

类似于数学上的代数研究方法,可以用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本卦与之卦的内外卦,这样《周易》三百八十六爻之中任意一句爻辞的卦象根据就是这样一组八卦卦象:

乙  丁

甲  丙

这时候“甲”与“丙”不同,或“乙”与“丁”不同。在“甲”与“丙”相同、“乙”与“丁”相同的时候,这一组八卦卦象其实就是:





这时候与之对应的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一句卦辞。

由于“八卦取象比类”是具有开放性的模型思维或系统思维的方法,而本卦和之卦的四个八卦卦象的具体取象又非常丰富,以之对应着变化莫测的实际情况似乎可以妙用无穷,所以春秋时候的占筮解说者总是可以找到最为恰当的“据象说理”的八卦卦象根据。当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有了相当多的经验积累,《左传》和《国语》之中的解卦者往往是先说出结论,再由简单到详细,一步一步地对本卦和之卦中内、外卦的前后联系和变化加以具体说明。

E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基本完成了对《易传》的分期断代,这样就得到下面这一张图表,其中符号“○”表示有部分内容属于对应的种类:


       


       

《说卦》

       

《系辞》

       

《象》

       

《彖》

       

《文言》

       

《序卦》

       

《杂卦》

第一类:自古流传的思想资料

       

第一种:文字资料

       



       



       


       


       


       


       



第二种:口头资料

       


       



       


       


       



       


       



第三种:占筮资料

       


       



       


       


       


       


       



第二类:孔子的思想资料

       

第四种:孔子直接言说

       


       



       


       


       



       


       



第五种:弟子记录整理

       



       



       


       


       



       


       



第三类:晚出的儒家思想资料

       

第六种:卦象为义理根据

       


       


       

《大象》

       



       



       


       



第七种:爻象为义理根据

       


       


       

《小象》

       



       



       


       



第八种:义理解说卦序

       


       


       


       


       


       

《序卦》

       

《杂卦》

F

乾  乾

乾  巽

初九:潜龙,勿用。

[象释] 乾卦初爻九变为八,也就是乾之姤:乾卦变成了姤卦,乾下变成了巽下,乾上没有变。

《说卦》有“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长女”是大女儿,也可以说是岁数已经比较大就要开始衰老的女子,《道德经》有“物壮则老”,女子即将衰老,所以姤卦卦辞说“女壮,勿用取女。”[15]“勿用取女”,就是不应该进行聘娶女子之事。所以乾卦变成了姤卦的卦象也有“勿用”之意。

乾卦是纯阳之气,乾“为龙”,[16]所以用龙这种动物[17]来取象。乾卦下面的内卦乾卦变为姤卦的内卦巽,《说卦》有“巽,入也”,所以龙这种水生动物要进入水中潜藏起来,所以有“潜龙”之意。而从例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遇《困》之《大过》”的解说来看,既然“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那么也应该有“龙从风,风陨,龙潜而勿用也”。

[今译] 潜在水中的龙,不可有所为。

潜,在水下面活动。《诗经·小雅·鹤鸣》有“鱼潜于渊,或在于渚。”

“潜龙”以喻象,“勿用”是断占之辞,切于人事之用。《说文解字》有“用,可施行也。” “勿用”即不可以施行。所以“潜龙”与“勿用”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按:为了更好地说明观点,这里选取一些古今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对于“初九,潜龙勿用。”的解说,以资比照。

1、尚秉和的解说如下:

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潜,隐也。阳息初复,一阳伏群阴之下,故曰潜。物莫神于龙,故借龙以喻阳气。《复》子,时当冬至,一阳初生,伏藏地下,故曰勿用。又坤位初为土,未出世之君子,德亦如此也。[18]

2、朱熹的解说如下:

初九者,卦下阳爻之名。凡画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为“初”。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潜龙勿用”,周公所系之辞,以断一爻之吉凶。所谓爻辞者也。“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为“潜龙”。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变者,当观此象而玩其占也。余爻放(效)此。[19]

3、刘大钧、林忠军的解说如下:

初九:每一卦第一爻皆称“初”。《周易》六十四卦凡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凡阳爻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阴爻为:“初六”、“六二”、“六三”、“***”、“六五”、“上六”。

潜龙勿用:潜伏之龙,不可轻举妄动。潜,潜伏、隐藏。龙,乃中国古代吉祥之物,指春神,又说为雨神者。故先民有祭龙以求雨之俗,龙的原形,有人认为是蟒、蛇、晰蜴、鳄鱼等动物,也有人认为来自自然之象——虹。《周易》取象于龙比喻阳气和君子。[20]

4、周山的解说如下:

解读:龙潜藏于水中,耐心地等待时机。

象释:初九为“地爻”之下方,处于最底层,象征阳气刚在地下发生,尚未形成气候。

义理: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受崇敬的三栖神物,能潜于水、行于陆。腾于天,且有隐现无常、变幻莫测的特性,以此象征人事进退的规律。德才兼备的强者,在邪恶势盛而自己的力量刚刚积聚的时候,不宜过早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勿用”者,兼有不可用、不能用、不必用之意,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辩易九六论

  乾之爻皆九而坤六,何也?世之儒曰:吾闻诸孔颖达云:阳尊复兼乎阴,阴不能兼乎阳也。他日,余与董生言及《易》,生曰:吾闻诸毕中和云:举老而称也。请征诸揲蓍。夫端策者,一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五;再变而遇少,与归奇而为四;三变如之:是老阳之数。分措於指间者十有三策焉。其馀三十有六,四四而运,得九是已。故《易系注》云:「乾一爻三十六策也。」一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九;再变而遇多,与归奇而为八;三变如之:是老阴之数。分措於指间者二十有五策焉。其馀二十有四,四四而运,得六是已。故《易系注》云:「坤一爻二十四策也。」借如一变而遇少,再变三变而遇多,是少阳之数。分措於指间者二十有一策。其馀二十有八,四四而运得七。一变而遇多,再变三变而遇少,是少阴之数。分措於指间者十有七策。其馀三十有二,四四而运得八。故九与六为老,老为变爻;七与八为少,少为定位。故曰举老而称,亦曰尚变而称。

  且夫筮为乾者常遇七,斯乾矣;常遇九,斯得坤矣。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坤矣,常遇六,斯得乾矣。在左氏《国语》有之。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八非变爻,故不曰有所之。案坎二世而为屯、屯之六二为世爻;震一世而为豫、豫之初六为世爻。屯之二、豫之初,皆少阴不变,斯非八乎?卦由老数而举曰六,筮由蓍数故斥曰八。在《左氏〈春秋〉传》有之,曰:「穆姜薨於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夫艮{ⅶⅶ}(艮下,艮上)之随{ⅲⅲ}(震下,兑上)唯二不动,斯遇八也。馀五位皆九六,故反焉。筮法以少为卦主,变者五而定者一,故以八为占。艮之六二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史以为东宫实幽也,遇此为不利。故从变爻而占,苟以说於姜也。何则?卦以少为主,若定者五而变者一,即宜曰之某卦,「观之否」、「师之临」类是也。变与定均,即决以内外。今变者五,定者一,宜从少占,惧不吉而更之,故曰「是谓艮之随」。「是谓」之云者,苟以说也。故穆姜终死於东宫,与艮会耳。而杜元凯於此注,以为杂用《三易》,故有遇八之云,非臻极之理也。
刘子曰:余与董生言九六之义,信与理会,为不诬矣。余又於左氏二书参焉,若合形影然。而世人往往攘臂於其间曰:生之名孰与颖达著邪?而材孰与元凯贤邪?历载旷日,未尝有闻人明是说者。虽余愤然用口舌争,持貌从者什一二焉。嗟乎!由数立文,所如皆合,昭昭乎若观三辰,其不晦也如此。然犹贵听而贱视,??(五奸反)然莫可更也。矧无形之理、不可见之道邪!余独悲而志之,以俟夫後学。初董生言本毕中和,中和本其师,师之学本一行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指(馀一益三,馀二益二,馀三益一,馀四益四)。第二指(馀一益二,馀二益一,馀三益四,馀四益三)。第三指(与第二指同)。

  右挂从下起,指亦自下始。第一指法地,故益成偶。第二法天,故益成奇。第三人极法天,故同。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遇三遇二,并谓之少,与一同)。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三指俱遇少,通计十三策。其馀三十六策,四四运之得九,为老阳。故《易系》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注》云:「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有六。」

  第一指(遇四益四,与挂一为九)。第二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第三指(遇四益三,与挂一为八。遇三亦同)。

  右三指俱遇多,通计二十五策。其馀二十四策,四四运之得六,为老阴。故《易系辞》云:「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一百四十有四。」

  第一指(遇一益三,并挂一为五)。第二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第三指(遇四益三,并挂一为八)。

  右初指少,第二、第三指多,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四益四,并挂一为九)。第二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第三指(遇一益二,并挂一为四)。

  右初指多,第二、第三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通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少,谓一二也。并止於五)。第二指(遇多,谓三四也。并止於八)。第三指(又遇少,谓一二也。并止於四)。

  右初指少,第二指多,第三指又少,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第一指(遇多,谓四也。止於九)。第二指(又遇多,谓三四也。止於八)。第三指(遇少,谓一二也,止於四)。

  右初指第二指并多,第三指独少,以少为主。通计二十一策。其馀二十八策,四四运之,得七,为少阳。

  第一指(遇少,止於五)。第二指(又遇少,止於四)。第三指(遇多,止於八)。

  右初指二指并少,三指独多,以多为主。通计一十七策。其馀三十二策,四四运之,得八,为少阴。

  △右揲蓍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0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穆姜薨於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

  夫艮{ⅶⅶ}(艮下,艮上)之随{ⅲⅲ}(震下,兑上)唯六二爻不动,馀五尽变。变者遇九六也,二不动者遇八也。

  「晋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夫屯{ⅲⅲ}(震下,坎上)六位尽,不遇六九,故不动。既无所之,即以世爻为占。桉屯是坎宫二世卦,故以一为占,则遇八。夫豫{ⅲⅲ}(坤下,震上)是震宫一世卦,以初六为占,亦遇八。韦昭於此注云: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为屯,坤下震上为豫。言得此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为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所以筮史占之,谓「闭而不通者,爻无为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谓阳爻九,一爻三十六策,六爻当二百一十六。言三十六者,举老阳也)。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谓阴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当百四十有四。言二十四者举老阴也)。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六十四卦都三百六十四爻,阴阳相半,各一百九十二爻。阳爻一爻三十六策,合为六千九百一十二。阴爻一爻二十四策,合为四千六百八。

  △右六九之数

  一行《大衍论》云:「三变皆刚,太阳之象也。三变皆柔,太阴之象也。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也。一柔二刚,少阴之象也。少阳之刚有始、有牡、有究,少阴之柔有始、有牡、有究。因综四象之变,而成八象焉。八象之位,而八卦之本列矣。」注云:「太阳始动,施於太阴而生震象之七(谓少阳之七,为震初九)。再动於牡而生坎象之七(谓再索而得男也)。三动於究而生艮象之七(谓三索而得男也)。太阴始动,施於太阳而生巽象之八(谓少阴之八,为巽初六)。再动於牡而生离象之八(谓再索而得女也)。三动於究而生兑象之八(谓三索而得女也)是以九六七八分为八象。」

  △右论大衍

  《国语》又云:「董因迎公於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韦昭云:「泰三至五震象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与贞屯悔豫义同。」刘子曰:昭此说用互体有震。桉董因之言天地配亨,是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爻。夫泰,乾坤体全,内外位正,内为身,外为事。卜得国事也,以外卦为占。六五居尊位,故统论卦下辞曰:「小往大来。」爻遇归妹,故曰天地配亨,何必取互体也?

  △右与董生言《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命理运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6-2024 10:11 PM , Processed in 0.06102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