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hew2293

卡通版弟子规 (另外分享佛教视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2-2014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佛住世」,当我们看到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礼请他教化一方,所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已渐跻」;「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当我们去亲近仁德之人,也是在请佛住世。

而当今的众生要能得到法益,必然要做到「长时熏修」才行,他假如听两、三个小时就能开悟,那实在是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整个人他忘失了做人根本,我们今天要唤醒他的理智,觉悟,必然要长时熏习。所以我们请佛住世,一定要能够长期在一个地方讲课。

  我在海口讲《弟子规》,诸位同修,你看一本《弟子规》要讲多久?讲了半年,每个礼拜固定跟家长、跟老师讲课。我们也发现有些朋友来,来了一个多月,脸色还是不好看,还是有很多怀疑。到了二、三个月以后,他开始对一些道理融通了,理得心安,整个气色都不一样。

今天假如我们立志要来弘扬《弟子规》,我们也要制造机会,让众生来长时熏修。那你要劝请朋友发心来做这件事,也要告诉他,一定要长期的讲学才能达到效果。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今天众生要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必然要从他的家庭开始落实起。而当今他的家庭最需要的是什么?因为我们常常在介绍佛法给朋友的时候,他会感觉好像我要四十岁、五十岁以后再来学习,这个情况应该是满普遍的。

当我们把经典介绍给他,他能够马上得利益,他那种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而早上我们也提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家庭里面最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当我们所说是他最需要的,他就很欢喜来学习、来熏修。

  我们一开始都谈「入则孝」,这些家长很欢喜,同时每个礼拜也固定开小孩的课,让小孩也来熏习圣贤教诲。当他的家长还有小孩一起学习,整个家风的转变就会很快速,慢慢的他就体会到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真实不虚。

所以,诸位同修要介绍佛法,也要随身携带一本书,叫《弟子规》,因为这是现在每个家庭都需要的法宝。所以我们「恒顺众生」。

  最后「普皆回向」。我在杭州讲课,刚好有一位长者,他是在天目山念佛求往生,因为他已经八十岁了。刚好我们那五天的课程,在念佛堂也有把它转播出来,这位长者听了几天之后,他从念佛堂就走到我们讲课的地方。刚好我们吃完饭走出来,这位长者突然双膝就跪下去。因为我在大学时候是打羽毛球,我是羽球校队,羽球有个反射动作,就是要蹲下去救球,都是双膝扑过去。我在那个当下也没有其它念头,马上就滑过去,刚好跟这位长者同时跪下去,把他扶起来,我说:老菩萨,我们有话起来说。

  这位长者告诉我,他说蔡老师,你要答应我两件事情。他说第一件事,你们一定要到我的故乡新疆乌鲁木齐讲课,因为在那里听不到老祖宗的教诲。诸位同修,这位长者已经八十岁了,他的孩子在大学里面任教,他这一生已经没有任何的匮乏。但是他这一求,为谁求?为众生求。这位长者念念为众生,当他有这样的心境,这才是真正的普皆回向。所以这位长者教诲了我们所有参与课程的老师,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位长者接着又说:你讲课的录相带一定要给我一份。长者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确实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2-2014 01:0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2014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同修《弟子规》就是在落实普贤十愿,《弟子规》到底是世法还是出世法?当我们用不分别、不执着,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境来落实《弟子规》,那《弟子规》也是出世之法。

当我们用分别、执着来修学大乘佛法,那大乘佛法也会变成世间法,也会变成轮回业。

所以世出世法只在觉跟迷而已,觉悟的时候,一切法皆是佛法;迷惑的时候,出世法也会变成世法。

我们今天要学习《弟子规》,就要以为佛法、为众生的心来落实、来推广,所谓「学贵立志」,要立定这个志向。

  我们在海口第一期教师课程,面对所有的老师,我们一起立了一个志愿,叫「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诸位同修,我们听到这样的志向,有没有觉得压力很大?其实很多事情它的困难是想出来的,当你真正去做,就没有这么困难。

我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读了一篇孟子的教诲,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为什么要这样「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考验才会让他的能力提升起来。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告诉自己,要不要当圣贤人?一定很苦,所以不要。

你看,我们面对这些教诲,假如形成错误的认知,可能这个希圣希贤的因缘就断送掉。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人一定要把圣贤的意境开显出来。

  后来我在海口从事中国文化的推广,每天确确实实披星戴月。早上很早出门,因为上课都是在晚上,上完课再跟这些家长、老师做些互动,也都十点多、十一点才回家。然后弄一弄,上床都十二点左右了。人假如很充实、很累,都不会打妄想,躺下去就睡着。有些家长就会跟我说,他说蔡老师,你辛苦了!我在那一段时间突然体会到,人不怕身累,就怕心累。身累,睡六、七个小时,起来又是一条好汉;但是心累,很苦。

当我们面对孩子,面对家人,不知道如何帮助他,那才真苦。

当我们看到整个社会,整个文化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却只能袖手旁观,这个时候才真苦。

所以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我们了解到很多事情应该做,必须做,而我们却没有能力。

当我们能够遇到佛菩萨教诲,遇到圣贤教诲,内心非常欢喜,刚好又遇到因缘,可以推展中国文化,愈走愈踏实。

所以忽然对孟子这一句教诲有了新的领会,因为这些磨炼是要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当我们的能力愈提升,才能真正把我们应该做的事做好,做圆满。

所以面对这些挑战、这些磨炼,内心是甘之如贻。

所以圣贤人苦不苦?一点都不苦,而且说实实在在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我在高中时代,对于圣贤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误解。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2-2014 01:5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14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海口这些老师,确实也是抱持着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而这两句话互为因果。

我们常常在求世界和平,万世能开太平,这样求有没有用?开太平是结果,因要人心向善;而人心要向善,必然要透过教育,透过能学习圣贤教诲。

所以,要能为往圣继绝学,是种对了因才能开后世太平的生活。

这些老师因为有这样的志向,所以学习特别认真,所谓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所以他们上课也都没有缺席过。

当上课上到一、二个月以后,我也会邀请他们,说下一次上课,你上来讲十分钟。这些老师都会说:不要,我不敢。都是这样千请万请,才把他们请上去。结果很有意思,这些老师上台上去讲,一讲就下不来,还要我在后面给他比「时间到了」。突然体会到真感情,好文章。

因为他们确实用在自己的修身,用在自己的齐家。不只在家庭里面用,到了学校去还以身作则,带领孩子深入圣贤教诲。

所以这些老师他修身。到学校去,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然后他就打开《弟子规》,打开《孝经》,开始读诵。

学生一进教室,本来还拎着早餐打算慢慢吃,结果一看到老师已经在那里正襟危坐的读书,孩子马上低下身去,快步坐下来,把什么拿出来?经书。

所以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什么?真的不复杂,以身作则。

因为他们班上带得很好,学业成绩从排在后面,几个月的时间攀升到学校的前面;不只学习成绩变好,整个班级对一切的老师都非常有礼貌。

我们也从这里印证到,有德行的孩子,学习一定会好;有孝心的孩子,学习不用人家操心,这是从根本解决了学业问题。

假如孩子没有孝心,没有德行,要父母拿着鞭子在旁边督促,请问父母要督促到什么时候?那枝鞭子可能要鞭到他长大,甚至于鞭到父母眼睛都快合起来了,都还放不下心。

所以落实孩子的德行,是让孩子的人生从根本救起,从根本扎根。

由于有这样的表现,他们的校长就主动问这个老师,他说你是怎么样教小孩的?老师就说,我请了古圣先贤一起来教学生。因为他们每天还跟孩子讲两则、三则德育故事,每天讲解的过程,让这些圣哲人都变成孩子的老师,孩子的好榜样。

由于他有这样带班的效果,他的校长还邀请我们到学校去跟全校老师讲课,这就是治国,不只是一个班,还延伸到整个学校。因为非常认真的学习中国文化,也非常认真的去落实,累积了很多处事待人的经验,跟教学经验,所以这些老师又跟着我们到大江南北讲课。

所以诸位老师他们后来在做的工作是什么?周游列国,所以治国、平天下。

而这些老师所做出来的好的例子,我们也带着它到东南亚,现在带到澳洲,往后还要带到美国,带到其它的地方去,所以他们也在平天下。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3-2014 01:1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14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同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是四桩事情?几桩事?一桩事。

所以《大学》里面有一句教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根本,这句教诲我们一定要深深记在心上。

任何世间的成就,只要不是以修身为本,迟早都会垮下来,没有偶然的。

我们中国人说富不过几代?现在这句话要改一下,三代太久了。富不过几代?一代都难保。因为现在人连做人的本分都忘失掉了,所以上行下效,错误的榜样一传给下一代,钱再会赚,也禁不起不肖子孙花,所以一下子就败光。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风光一时,你不要羡慕,只要他不是以修身为本,迟早垮下来。但是只要我们对家庭、对事业都是从修身下手,齐家、治国就是自然而然会推衍开来。所以我们学贵立志,不要小看自己的影响力。

再来「学贵力行」。我们学《弟子规》,学一句一定要落实一句,这个态度相当重要。

我到深圳去讲课的时候,刚好有个幼儿园他们都是读诵经典为主,也读了两年的时间,当地的老师就找我跟他们小朋友讲一堂课程。我只会一样东西,我只会讲《弟子规》,所以我就说那我给他们上《弟子规》。

结果一进去,我就跟这些小孩(他们才六岁)说:来,今天老师跟你们上《弟子规》。所有的学生马上异口同声:老师,那个我们都学过了,我们都会背了。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小孩才六岁,对学问已经轻视了,会背就是会了。

所以我接着(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就跟小朋友说,中国字充满智能,全世界的文字只有中国字能够把人生的哲学、人生的智慧显露出来。

我们看这个字,「道」字,我们读诵经典就是要当一个有道德之人。你看这个道字,右边一个「首」,左边一个「辶」部,这个「辶」部代表要实践的意思;我们看看「前进」,有这个「辶」部都代表要力行。

所以有道德之人就是首先能够力行、能做到,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

诸位小朋友,请问《弟子规》哪一句话你做到了?突然他们一想,很会背父母呼」本来头是抬高来,突然统统头都低下来。

小孩子其实很单纯,他们习性都不重,最重要的你是要把正确的态度告诉他,他很快就转过来。所以那一天我们就教了几句经文,引导孩子要落实在处事、待人跟生活之中。

有一个孩子当天回去写日记,第一句就写:蔡老师今天跟我们上《弟子规》,蔡老师说《弟子规》是拿来做的,而不只是拿来背而已。

当这个正确的态度在孩子的心中扎了根,终身受益。这个孩子在过年期间,刚好参加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你通过几个关以后,就能够得到奖品。其中有一关是绕呼拉圈,你一定要绕到几圈之后,他就证明你过关。

这个孩子刚好离这个标准差几次而已,当场这个阿姨就说:没有关系,我给你打勾。这个孩子马上说:不行,这样就是不守规矩,这样就是骗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孩子只要我们从小把对的扎下去,他就会终身不改。

后来另外一个小朋友,她隔天就站在她父母的门口,等父母一走出来,这个小女孩就鞠一个躬,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吗?她父母当场就愣了一下,赶快给幼儿园打电话,他说昨天发生什么事?这样的父母很有责任心,很有敏感度,知道一定是老师有教了孩子做人,他要赶快了解,进一步可以跟老师好好配合。

所以孩子不难教,今天假如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习《弟子规》,在做了,我们一定要好好跟老师配合。

你可不能摸摸妳女儿的头说:女儿,你今天是不是发烧了?那就反教育,这样就不好。现在很多家长跟孩子太随便了,在那个随便当中可能都反教育,我们为人长辈要非常有敏感度。然后透过《弟子规》的教诲,落实在家庭当中,让《弟子规》变成我们的家规。

诸位同修,你们家里有没有家规?没有!那孩子都已经十来岁了,我们这十年当中播了什么种子?十年以后,我们又收割什么?所以,教育要深谋远虑。古代老祖宗都有家规,他们的家风能够承传几千年不衰的都有。

所以诸位同修,你要你的家族承传多少年?现在也要立志。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5.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3-2014 01:1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3-2014 0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3集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我们上一节课提到学贵立志,学贵力行,学习也贵在能够掌握纲领。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都会集在《大藏经》之中,我们假如直接去看《大藏经》,也很难掌握纲领,所谓佛经是浩如烟海。

善导大师也提到一个人成就与否「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得到师父上人的教诲。

记得我打开《认识佛教》,前面第一页有一段师长他修学佛法的体悟,把它整理成短短的一篇开示,诸位同修应该都有印象。

第一句话提到,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所以第一句话就已经点出来,佛教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宗教。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

这段开示当中,也把修学的纲领把我们指出来。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达到这个目标。

最后,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佛之教化能事毕矣」。

  所以,师长在《大藏经》当中选出了五个最重要的修学纲领,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让我们马上就知道掌握纲领,找到下手之处,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诸位同修,您是为人父母,您希望你的孩子这一生的成就是比你差还是比你好?诸位同修?你为人长辈,为人父母,一定是把你一生的经验全心全意传给你的孩子,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减少你走过的冤枉路,能够让人生更有成就。

我相信为人长辈都是这样的存心。师长把他几十年的经验也全盘托出,教诲我们,所以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长绝对不愿意我们在跟他学习的时候,抱持的心态是我们一定不可能学得比师长还好。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珍惜师长这几十年宝贵的经验,应该勇猛精进,这样才能回馈师长对我们的恩德。

所以行有根本,我们找到了这五个纲领;心有根本,师长也告诉我们,心的根本是菩提心。

师长用五个心,让我们能够契入菩提心的境界,这五个心我们比较容易去领会,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心行一如,我们的存心一定表现在行为之中。我们看看,如何真诚?当我们面对父母讲话的时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都要以一分至诚的心奉养父母。

《弟子规》里面有提到「亲憎我,孝方贤」,父母无理对待我们,可能情绪很不好的时候,我们也要不忘失这一分真诚的孝心。因为父母的恩德是报不了的,这一分恩我们时时放在心上。

而且做人的态度是,不管别人对不对,我们自己要做对。假如父母的态度比较不好,我们马上就情绪化,这就不是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

  在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就过世,父亲又娶了个继母,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给他做衣服,后母也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了棉袄,却拿芦苇、芦花帮他做衣服。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大很蓬,但是不保暖。

刚好他的父亲请他驾马,带他出外,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他衣服又不保暖,所以就开始发抖。他的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你衣服都已经穿这么厚,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你的后母?生气之余,就拿着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才了解到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闵子骞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对他的后母还是一味的真诚。跪下来以后,就跟他的父亲说:父亲,你不能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但是母亲假如走了,我两个弟弟也同时都要挨饿受冻。

在这种情急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惭愧之心,因为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处处替她设想。

所以闵子骞这一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让家庭从此幸福安乐。

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这分真诚就能够不忘失,能时时提起。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8.html
http://www.xuefo.net/czbt.asp?cz=弟子规&page=3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3-2014 01:3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3-2014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视频分享 (最近上传:2014-3-27)推荐观看: 淨空法師答同修提問:需要學瑩珂...

念弥陀 发表于 27-3-2014 01:25 AM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3集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阿弥陀佛师兄 _/\_
我刚才正在搜索旧帖子,偶然的看到这个2011的帖子浏览率特别特别高~
感到非常的惊讶!

原来有位菩萨在这里守护者帖子,从2011一直到现在都一直在守护着帖子,
还时常分享佛法把帖子顶上来。每个分享还很用心的把字体加亮,让别人容易看明白,这真的很不容易!
我深深的感到非常非常的感动和感激你!谢谢你!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4-2014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礼旭老师.jpg
            尊敬的蔡礼旭老师: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3集

清净心,清净就是不染着,不被七情五欲染着。五欲当中,财、色、名、食、睡,《弟子规》里面教诲,「财物轻,怨何生」,所以我们不贪财;还有「闻誉恐,闻过欣」,所以我们不贪名;「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所以我们不贪食;最后一个不贪睡,「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所以我们的清净心,都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要提得起来。

污染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自私自利,而当一个人有孝弟之心、有仁慈之心,他就能够一点一滴放下自私自利,所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再来,平等心,「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我们用一种同理心去对待他人,我们了解到父母的恩德很大,父母非常辛劳,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很多的贡献。相同的,别人的父母对他的家庭,对整个社会,也都是尽心尽力付出,所以也值得我们去尊敬。所以,平等心也落实在《弟子规》这些教诲之中。「勿谄富,勿骄贫」,这都是平等心;「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其实平等心也要建立在诸法实相。我们都了解到「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每个人都有真如本性。

我们期许自己,「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同样也是对待一切人都是用这样的态度,相信他「圣与贤,可驯致」。

  正觉心,觉悟就是不迷惑,就是能够用理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弟子规》这部经典就是建立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正确的态度。最后慈悲心,我们也从「泛爱众」的教诲当中,可以体会到,慈悲心一定是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与人相处,「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当别人有很好的能力、经验,我们去嫉妒、去障碍,就会让很多的人失去这些机会跟帮助,这就不慈悲

「人不闲,勿事搅」,
慈悲是落实在处处替人着想。当我们要跟他人谈话的时候,要先观察一下他现在是不是正在与人交谈,或是正在处理事情。假如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先等待他忙完,交谈完,再进一步跟他说话,这样是处处替人着想。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当我们谈论人家的是非,当对方听到的时候不知有多么的难受!所以俗语讲「背后之议」,在背后议论人家的短处、缺点,「受憾者常若刻骨」,当他了解到我们在私底下都这样批评他,他听到这个消息,就好像有一把刀在他的心上刻下了烙痕,所以俗话讲「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所以我们在言语当中也要处处慈悲,不要常常讲人家的缺点、短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些教诲确实也都是落实慈悲之心。

  心有根本,行也有根本,我们落实在行为当中,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要孝养父母,首先一定要从孝道下手。俗话又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我们有责任把小孩教好,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父母,还有对得起历代的祖先、祖宗。

如何把孩子教好?这就很重要。印光大师也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句教诲,要「敦伦尽分」。敦伦,伦就是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敦「父子有亲」这一伦就至关重要。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4-2014 01:28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5-2014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真正把教育做好,把家教做好,孩子才能够有健全的人格。诸位同修,什么是教育?假如今天我们走在田间小道,刚好看到一个农夫他在种稻子,我们趋向前去请教他:请问如何种稻子?这位农夫会不会告诉我们说:你等一下,我想半个小时以后再告诉你。会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那是他每天都在做的事,他是如数家珍,都不用打逗号,你想听三个小时,他就跟你讲三个小时。他可以长讲也可以短讲,因为他太熟悉了。

诸位同修,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每天都在教孩子,每天都在教育,假如我们对教育不清楚,那不知道每天下的是什么种子?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教育的真正意义搞清楚。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当中有提到「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这个叫教。现在普遍为人父母者,对「教」这个字有没有正确认识?他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谁的事情?老师。他已经忽略掉,上行下效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在胎中就已经在学习了。

所以「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真正做到了,有身教了,子女自然就会起而效法。假如教育子女都只是用嘴巴讲,自己并没有做到,「言教者讼」,当说一套做一套,到最后一定让家庭会出现争讼;比较不严重是起口角,比较严重父子兄弟都得告上法庭去。

  很多家长他在教育孩子当中,他们现在都有个观念,就是孩子一定会有逆反现象,会有叛逆期。诸位同修,这段话对不对?在这个时代当中,知识爆炸,每几年时间,知识量会倍增一倍,所以有太多错误的观念统统混杂在里面,到最后会积非成是。

有中学它在开班亲会的时候,面对家长就会跟家长说,你们现在孩子十二、三岁,正值龙卷风时期,所以孩子一定会叛逆。父母本来还不紧张,听完之后,每天在那里看我儿子叛逆了没有?我儿子叛逆了没有?突然有一天会怎么样?心想事成。

我们要回想一下(现在西方东进,可不能照单全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没有出现逆反现象?在史书上没有看到。

为什么几千年产不出来,几十年马上就产出来?原因到底在哪里?因为这几千年来统统有孝弟的教导,不只家里面教孝,整个邻里乡党都是有孝顺的风气。

哪一家的孩子对父母讲话不恭敬,不只他的父母会教他,连隔壁的邻居都会过来好好的教诲他。所以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有孝道去传承。

  而近代这几十年,中国文化出现断层,没有教孝道了。孩子没有长孝道,会长什么?会长自私自利,所以对父母就没有恭敬之心。我们要思考一下,现在的家长言行一不一致?假如家长言行不一致,那孩子对家长就没有恭敬之心。

当我们告诉他说,你对大人讲话要很有礼貌,结果我们自己对父母讲话很大声,这个给孩子的认知就会出现矛盾,不只没有生恭敬,对父母就会觉得不认同。慢慢这种不认同一直积累,有一天当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拳头比你还要大的时候,他还会不会听你讲?他就不会听你说什么。

所以,逆反现象取决于大人言行不一致,孩子对长辈提不起敬畏之心。再加上整个社会没有孝弟的教导,才造成这几十年来这些年轻人都出现逆反现象。

  我们自己回想,我还针对这个问题去问我母亲,说:母亲,我有没有逆反现象?我妈妈想了一下,说没有。因为从小父母在我们的心目当中都是最尊敬的,对父亲都是很敬畏,因为父母都把孝道、把做人演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心目当中对父母都是很尊敬。所以上行下效,才叫教。而这个教确实是无所不在,我们的言语、行为对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样的体会是我在从事教育的这几年过程愈来愈强烈的感受,父母的一言一行确实对孩子的影响甚深。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5-2014 12:34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6-2014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回外婆家,刚好坐出租车的过程,出租车司机技术比较不好,所以车子掉到水沟里面去。因为那个水沟是水泥地,把他的排气管撞摇晃了,所以后半路途就是这样一直叩叩叩叩,这样到了外婆家。

结果一下车,我的母亲就把车费递给他,另外还拿了五百块钱塞给这个司机。母亲这个动作是很真诚,而这个动作却留在她的小孩的心中。而且那一幕我还自己打了字幕,这个字幕上写着「因为母亲觉得劳动阶级的人赚钱不容易,这五百块对我们来讲不多,对他们来讲可能一个月的生活都要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能力之余,多多帮助别人」。所以母亲真诚的动作感动了她的孩子,这种仁慈之心就种在我的心里面。

所以我们家三个小孩跟人家吵架都吵不起来,确确实实父母在我们的面前从来没有批评过任何一个人。这种上行下效,确实是无所不在,潜移默化。

  这个「育」「教子使作善也」,所以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养成好人,养成善人。而我们为人长辈,自己脑子里要非常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善。

《礼记.学记》里面,对教育也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义,「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所以教育两大主轴,这一句话就点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善要长;但是「苟不教,性乃迁」,所以要救失,这两个大的纲领就抓出来,长善,救失。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因为假如过失、坏习惯不改除,就好像一个水桶底下破了好几个洞,我们虽然拼命把水加进去,到最后都漏光了。

我们要救失,要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他的问题、他的坏习惯在哪里?我们愈清楚才能够对症下药。

诸位同修,您觉得现在的孩子问题在哪里?自私。还有没有?懒惰。再来,竞争,自私当然会竞争。还有没有?没有家教,这个答案太大。浪费。再来,没有礼貌。还有没有?任性,就是脾气很大!还有没有?大家不要客气,尽量提。没有志向。还有没有?善变。没有志向当然善变。还有?没有耐性。

我在海口,我们成立一个国学中心,所以很多家长他有些教孩子的问题,都会到中心跟我们一起讨论。因为中心很宽,办公室又在里头,从门口走到办公室也要走几十秒。一边走,这些家长按捺不住,对孩子的抱怨就开始,「孩子很自私,孩子又懒惰,孩子又没耐心,孩子又善变、任性」,一路都不用打草稿。

  到了办公室,我说你一定很口渴,我帮你倒一杯水。给他倒了一杯水,喝下去以后,我们接着就引导他,说:请问孩子自私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孩子很任性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我们就这样一个一个从他对孩子的抱怨,反过头来问他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家长的表情虽然没有言语,我看得懂,他的意思就是说:怎么我活这么大,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

当家长能够省思到原因出在哪,他才能真正把孩子的行为从根本开始引导正确。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在果相上下手,一定要从因地下手,把正确的因重新种下去。

自私是根本问题,我就会问家长,您夫妻跟孩子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大家围一桌,请问你那个菜夹起来,第一口先给谁吃?我都会借一个东西给他们,就是小叮当的时光穿梭机,让他们能够回到从前,思考一下,孩子那个时候才二、三岁。

很多家长,我们这么一讲,他就露出了尴尬的微笑,我看到他们的心里可能想到:夹错了!

夹菜也有学问。我们《大学》里面讲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夹菜的顺序对了,你就教给孩子为人子之道;假如夹菜的顺序错了,那为人子的孝道,孩子就没学到。

没有学到孝道,学到什么?你看,妈妈还特别跟他强调,这道菜是妈妈特别煮给你吃的,菜还帮他夹好。爷爷奶奶也不甘示弱,说:乖孙子,这几道也很好吃。统统往孩子的碗里夹菜。

诸位同修,这个家里面谁最大?很明显谁最大?孩子最大,所以你看,小皇帝出现了,小公主也出现了。俗话讲「伴君如伴虎」,所以下一代脾气不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你看很多爷爷奶奶,孙子说:奶奶,我好口渴!奶奶马上很高兴:我的孙子终于想到我。毕恭毕敬把茶给他端好:赶快喝,不要噎着了。统统侍候他。所以虽然已经没有奴婢了,但是新一代的奴婢产生了。

所以孝子、孝子,以前是孝顺父母叫孝子,现在是孝顺谁?顺序都颠倒了,所以现在下一代的行为必然也颠倒。所以不能怪他们,不能气他们,我们家长对于教育的敏感度严重不足。

我的大学师范院校的老师,有一次站在师范院校的校门口,旁边就是附小(附属小学),这个附属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这些讲师、教授的孩子。

刚好有一台车子(名贵的轿车)开过来,那天下雨,我的老师刚好一步一步走过。突然门口,车门打开,一个妈妈拿着雨伞走出来,她的女儿站在校门口对着她说:你白痴,现在才来!

我的老师本来是在走路,愣住了,站在那里没动,结果更夸张的话出来了,她的母亲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来晚了。

我们为人长辈一定要很谨慎,不能把孩子宠成这般模样。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6-2014 12:4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4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诸位同修,以后夹菜也要有智能,先后顺序要夹对。我们记忆当中,父母把水果拿出来,一定先给谁?先给爷爷奶奶吃。

那时候我们年纪还小,当父母做出来是孝、是德行,孩子内心会怎么样?很欢喜,进而会模仿。所以当我有资格打开冰箱的时候,自然而然拿出来的水果先给谁?爷爷奶奶吃。

所以我现在很感谢我的父母,水果拿对了,不然我就没有办法从事教育,我一定是败家子。

你们看得出来吗?因为我是独子又是长孙,我的爷爷也是长子,所以我是长曾孙,三千宠爱在一身!幸好我的父母跟爷爷、奶奶很有教育敏感度。

我记得小时候我犯错,我爸爸要处罚我,我的爷爷都会马上带着我奶奶,然后告诉我:做错事,被处罚是活该,走!带我奶奶就上楼去了。

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只觉得他们非常绝情。但是自己从事教育才知道,我的爷爷真有智慧。假如爷爷、奶奶不走,孩子的心思摆在哪?搬救兵!自己做错什么都忘了,只想到躲在谁的后面就可以逃过一劫,而不是承认错误。

  所以我们来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做错事情,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是不是马上说我错了,有没有?都在察言观色。所以家庭里面,假如夫妻的教育原则不一致,这个孩子好不好教?不好教。夫妻跟公公婆婆的教育不一致也很难教导。

我曾经在学校里面对家长演讲,有一位老师很聪明,她就把她婆婆一起带来。结果听完课以后,这个婆婆走向前来说:我媳妇教对了,我教错了。

她也感觉到太宠孩子会爬到她的头上去。所以教孩子要「易子而教」,有些话可以透过这些亲朋好友来讲,可以透过一些好的老师来替你把这些观念传递出来,这样你就可以借力使力,就不费力。

  所以,自私的原因在我们并没有把孝道演给孩子看。还有些妈妈买了很好的水果,回到家里还要很谨慎把它藏起来,等公公婆婆都上去睡觉了,然后才把它拿出来。拿出来以后,还跟她儿子说:这是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

孩子一定会学得很彻底,他买了水果给谁吃?我们用好恶的心教孩子,他所养成的就是好恶的心,他往后买水果一定给谁吃?给他自己的孩子是以后的事,一定给他女朋友吃,给他老婆吃。

所以,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要循道而行,循正道而行,这样才是最正确、最省力的教导。

孩子不自私,自然能替人着想;孩子假如自私,他就处处要别人配合他。假如你不顺从他,他马上脾气就来,所以他就很任性。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当孩子无理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教育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叫「慎于始」。

当孩子一开始错误的时候,你马上给他导正,他下次就不敢胡来。有个母亲,他的孩子上街看到玩具就要买,不买给他他就在那里吵闹。因为当场人很多,所以这位母亲也很会观机,在这里教不方便,东西也买给他。一回到家里,把门锁上,棍子一拿出来,狠狠教训了一顿。

这个教训要提醒他,绝对不能用情绪威胁父母、威胁大人,这个手段绝对达不到目的。这一顿一打下去,这个孩子往后到商场,看到玩具都会先退三步,慎于始!

  孩子浪费、偏食也都是第一次没有纠正。假如孩子在那里吵:这个我不想吃。你就跟他说:拜托!再吃一口,这一口吃下去,礼拜天带你去吃麦当劳。他马上把它吃完。

所以孩子从小就学会谈判,有没有?父母是节节败退,他是攻城略地,把父母的最后底线摸得一清二楚。

卢叔叔他就跟我提到,他儿子第一次不吃饭,在那里吵,他的太太就要过来劝他的儿子。卢叔叔就用眼睛告诉他太太,意思就是说:你退下,让我来。夫妻两个也很有默契,太太就到旁边去,没有再过来低声下气劝儿子。

后来大家都吃完了,他儿子还别着一张嘴不吃,卢叔叔马上说:来,统统收掉。当天半夜,他儿子饿得受不了,起来自己翻冰箱吃冷的东西。

下一次还敢不敢?不敢胡闹了。所以第一次至关重要。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6-2014 01:21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7-2014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很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里?诸位同修,有没有看到孩子一、二岁就很懒惰?躺在那里都不想动,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小孩?假如有,要去检查,一定有病。

所以孩子都是很活泼,那为什么到最后会很懒惰?现在很多家长都跟孩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其它的事你都统统不用管。这一句话教出来的孩子会不会很勤劳?不会。

很多的太太都很抱怨先生很懒惰,都不帮忙:跟我一样,我也是工作一整天,为什么家里的活都我干?对先生也颇有微词。但是她却把她的痛苦建筑在往后的一个女人身上,因为她教自己的孩子,也是告诉她的孩子说:你啥事都不用管,把书念好就好。

所以她的孩子以后也会很懒惰,也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怎么样?所以大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就回想到,在我外甥差不多两岁左右,有一次他母亲在那里擦桌子。小孩最强的能力是什么?模仿。所以小朋友过来,刚好母亲离开一会,他就拿起抹布在那里擦。结果我姐姐后来走过来,就对他说:俊玮,这么小就懂得帮妈妈擦桌子,真是个孝子!这句话讲完,孩子抬头挺胸,擦得更起劲。接着又跟小孩讲:我们擦桌子,假如又把边边角角四个角都擦干净,那你这个桌子就擦得很圆满。一来成就孩子的孝心,再来藉这个机会教导孩子如何把事情做好。什么时候教?一岁、二岁都能教。当他养成习惯,从小就很勤快,其实我们已经帮孩子奠下非常好做人做事的根基。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很多的小孩脑筋特别好,交代他办事特别灵活,这样的小孩往往在家里都很认真帮忙做家事;因为当他做事的经验愈丰富,他的脑筋就得到愈多的锻炼。

  所以我们会跟家长沟通,做家事会长孩子非常多好的善根。第一个从小劳动他才知道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所谓「习劳知感恩」。我刚好有机会到海口去,在去海口这段期间,因为举目无亲,所以饭菜都要自己煮,拖地、洗衣服统统自己来。突然一边洗衣服一边有一首歌曲就响起来,哪一首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突然回想到父母帮我们做了多少的事情,感恩心油然而生。

  一般的小孩,现在生日第一个念头想到什么?想到要去哪里开party,想到能够获得多少礼物。我们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老师,会抓住这个机会教诲孩子,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应该要好好的替父母做些事。有个小孩,她回去以后没有要礼物,她跟母亲说:我要亲手煮一道菜给妈妈吃。妈妈当然也很高兴。这个小女孩一进到厨房,因为身高不够(她是四年级的孩子),就拿了一个板凳站上去。

诸位同修,你让孩子做事,他的脑筋随时都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他会自己想办法。站上去以后,油一倒下去,喷得太高,所以她马上拿了个大手套套在手上,继续煮菜。因为小黄瓜放下去,油溅得更高,她有危险,所以她又跑到她父亲的摩托车上,把安全帽拿过来套在脸上,这是名副其实的全副武装,终于把那道菜炒好。

当她汗流浃背把那道菜端出厨房,我相信在那一剎那之间,她的心境已经转变了。从今以后,她再吃母亲所煮的每道菜,会不会挑三拣四?不会!她会感谢母亲的付出,所以习劳才知感恩。

  做家事除了让他懂得感恩,进一步养成习惯,非常勤快。诸位同修,你喜欢跟懒惰的人在一起做事,还是勤快的人?所以勤劳的人人际关系一定会好。在很多大专院校,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多孩子都退学。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当这个孩子看到别人在打扫公共的区域,自己都在那里看电视,不帮忙,别人对他的感受是什么?一定不舒服。假如他的生活习惯又不好,又把公物放东放西,让人家常常都找不到,他的人际关系就在这一点一滴当中愈来愈差。所以勤劳、做家事影响甚深。这一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边,谢谢。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8.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7-2014 01:3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14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礼旭老师.jpg
尊敬的蔡礼旭老师: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4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早上好!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刚刚我被罚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以前做错太多事,所以要罚站一下。昨天我们也提到,做家事对于一个人的很多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养成。昨天也提到,能够知感恩,能够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提到人际关系会很好。

我因为从小很少做家事,诸位看得出来吗?因为我是独子,假如我过去洗碗,我的奶奶一定会走过来,我奶奶一走过来,我的妈妈又走过来,我的妈妈走过来,我两个姐姐又走过来,所以我是人在江湖。那是找借口!一个人一生该干的活,你还是得干,都逃不掉。

假如你年轻的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老的时候就要来干,老的时候来干就很辛苦。所以我们要趁年轻多做、多积福,把福报放在晚年享。

  为什么有这个体会?因为我到学院来学习的时候,终于把二十几年来少洗的碗,少洗的锅,一并一次把它洗够。那时候,我们几个礼拜就要轮一次,那个煮汤的锅都很深,都要整只手伸进去刷。洗的碗盘,真的是每次都要洗几十个人吃的,连做馒头都要做八百个到一千个。

所以我每次去帮忙做馒头,都很不好意思,很多师姐从头做到尾,都没有坐下来休息,我都要休息好几次。而且休息的时候都要走到旁边,不要被他们看到,因为年纪最轻,但是体力最差。所以活要多干,身体才会强壮。

  常常很多朋友,那时候我跟父母一起住,他们都会说:你真孝顺,在家里照顾父母。我听到这话都很汗颜,也觉得很不好意思,其实哪是我照顾父母,都是父母照顾我。因为我父亲从小就干活,在农地里帮忙,所以体格比我壮硕很多。

常常我跟父母出去旅游,我爸爸都会常常问我:你累了没有?我爸爸开车是从来不累的。因为我们的上一代从小就劳动,所以体格很壮硕;我们这一代从小养尊处优,体质就没有他们好。

老子说「祸福相倚」,我们这一代看起来好像很有福气,事实上换另外一个角度看,都把福气折掉了,身体也不好,一些很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形成。所以,我们这一代的晚年确实堪忧。

  刚好我在洗碗的时候,卢叔叔从我后面走过去,突然他就停下脚步对我说:看你洗碗,就知道你太好命了。诸位同修,连一个人洗碗,底细都被人家看出来,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光是看你的举手投足,你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秤出你有几两重。

我们的孩子假如很勤奋,假如应对进退都很得体,当他到公司去,一定会得到有远见、有慧眼的长官提拔。从他所流露出来的言行,这些有经验的人就可以断出一二。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希望孩子往后能有贵人相助,最重要的要让他勤奋工作,还有我们之前也提到,一定要养成有礼貌的态度。有这些好的特质,保证他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提拔。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8-2014 12:5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4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家事也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力有相当大的磨炼,诸位同修有没有感受到,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扛责任?好像有一点压力就受不了。因为从小没有做家事,从小没有负责一些事情,所以他就很习惯依赖。

记得卢叔叔曾经跟我说过,他二十九岁就当总经理了,当然这个总经理不是自己给自己挂的。听说现在假如台风来了,广告牌掉下来,都可能会砸到好几个总经理,代表现在总经理很多。

他这个总经理是有两排的股东直接质询他,针对企业可能遇到的人事问题、财务问题,很多的实际状况给他提出问题来,他要马上给予解答。

当所有的问题都解答完了,股东开会一致通过说他的能力没有问题,才聘他当总经理。所以,他这个总经理是专门替企业解决问题,所谓企业的医生。

他就跟我说到,每次他在面临很大的压力的时候,都会突然回想到小时候,他的母亲叫他去把隔壁家阿姨水缸里的水挑满。

诸位同修,现在您会不会叫你的孩子,去帮隔壁家的阿姨家里水缸的水填满?有没有可能?那时候卢叔叔因为对父母也很尊敬,父母这么一要求,当然也没有第二句话,马上提着水桶就到溪边提水。而且这个路途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又不是一趟可以提满,必须提两次,两次加起来也要三个小时左右。

那个时候已经四、五点钟了,等提回来都八点多,所以提回来可能吃饭都是吃剩饭,吃冷饭。在他提水的过程当中,也是很辛劳,很辛苦。但是只要他面临工作上很大的压力,他的脑子里都会浮现一个影像,就是他当初在挑水的影像。常常他想放弃的时候,他就会感受到就像提这个水一样,一步一步也要把它跨过去,不能够停下来。

在这个劳动过程,他的意志力不断的提升。训练孩子的意志力,也是从劳动、从服务他人开始建立起。所以从小让孩子做家事,有相当多的益处。

  我们要跟家长做这样的沟通,他才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在教书当中,曾经遇到一个学生,从小,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次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诸位同修,优不优秀?优秀!但是他分配到的扫地工作,常常都混水摸鱼不做。因为同学的抱怨的声音都传到我的耳里来了,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处理。

当天我就打了一通电话给他母亲,他母亲接的。诸位同修,我们打过去的时候,要不要马上就跟她说:你的孩子分配到的扫地工作都不认真做。要不要这样讲?假如这样说话,就犯了兵家大忌。一开始接到就是说她孩子的不是,她会很不舒服。

所以我们教书或者处事待人,很重要的见到了别人要夸,对别人的孩子也要先予以肯定,他为人父母才觉得欢喜。

  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因为在学校行为比较有状况,我就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到了学校,一进门,其实家长的心里也是有点惶恐,因为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心里也可能觉得孩子有些状况,老师才会找我到学校来。

当家长坐下来,我们首先就先称赞他的孩子,就跟他提到,上个礼拜我交代你的儿子去负责哪一件工作,做得很好;昨天他跟同学去办哪一件事,也很尽心尽力,就把最近他孩子表现好的这些实际的例子讲出来。他听了以后也很欢喜。

当我讲了好几件他的孩子的好,这个家长突然就说了,他说:老师,我的孩子没有这么好!我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写作业,我的孩子在家里都怎么样怎么样。所以家长自己把孩子的问题讲出来了。诸位同修,从我们的嘴巴讲出他孩子的过失,跟他讲出来一不一样?不一样。

  当他把孩子一些实际状况讲出来,我们马上就跟他家长说:你的孩子很善良,只要我们给予他正确的引导,他一定很快会改善。所以我们两个只要好好配合,他在家里有什么情况,你马上用联络簿跟我联系,我们一起努力把孩子教好。

当我们这样去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会觉得我们跟他是一起在帮助他的孩子,帮助他的家庭。家长要离开的时候都是非常欢喜、非常感谢。所以,我们谈话的顺序就很重要。

  当我打电话给这个学生的家长,我们也首先肯定这个孩子在学校好的表现。肯定完之后,接着我们也没有直接说她孩子扫地工作做不好,我就提到做家事的重要性。

当把这个重要性讲完之后,这个家长也说:蔡老师,你的教育观念很不错。结果隔天这个学生到学校去,他就对我说:老师,都是你害的!我说什么事?他说都是你害我的,我母亲今天就要叫我做家事,然后我不做,我母亲就修理我。

结果我说:那你活该!在家里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个分子的本分,都应该多多付出,帮父母承担一些工作。当人的观念一转变过来,自然而然就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去生活。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8-2014 01:3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4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昨天有提到教育是长善、救失,在救失当中,昨天我们也从孩子为什么会自私?孩子为什么会懒惰?还有种种的情况,我们都从原因上去下手,才能够对症下药。

昨天还有提到哪些情况应该要导正的?昨天提到孩子没有礼貌。我遇到很多家长,他都跟我说,他说我这个孩子天生就没礼貌,天生就不会问长辈好。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所以人都把责任一句话都推得一乾二净。

  有个孩子才两岁多,刚好到我们的中心去,他的母亲就说,这个孩子都不跟你问好。然后我就跟家长说,你假如觉得孩子从小有礼貌很重要,那今天我们两个配合一下,你就先到外面去,我跟这个孩子沟通一下。

我就对她的孩子说:今天假如不跟蔡老师问好,不能回家。结果他就开始流眼泪了,我就赶快叫他妈妈离开他的视线,他就开始放声大哭。

我就马上把他抱到房间里面去,把门关上,然后我就把他放下来,我说:今天你假如不问好,铁定不能回家。

他看我这么坚定,愈哭愈大声,这个时候你不要跟他发脾气,我就找了一张椅子坐下来:来!你尽量哭,没有人会救你。

他开始不只哭,双脚开始在那里踏地板,这时候要考验我们的耐性,不然他那些哭闹在探你的底线到哪里。

那个孩子就大哭大闹,还在房间里面跑来跑去。突然就从他的嘴巴里面冒出一句话:蔡老师再见!我那时候真是快要笑出来。

这时候不能笑出来,还是要很严肃,告诉他:你看,当个听话的孩子,一点都不吃亏,我们学的东西就要马上做到,要跟长辈问好。接着我就把这个孩子抱出去,他就跟他母亲回去了。

这个孩子第二次再到我们中心来,一看到我就问好,然后走到哪里,眼睛的余光都在看我的态度。

为什么教孩子要恩威并济?一定要有威严,孩子才不会造次,才不会目中无人。

我们回想到小时候,父亲很有威严,当我们的举止有些不妥之处,父亲嘴巴都还没有讲话,眼睛瞪一眼,我们就知道要收敛。

现在孩子不好教的原因,是因为家里没有黑脸,我们以前黑脸都是爸爸扮演,因为男属阳,女属阴,男生比较有阳刚气。

结果现在的父亲他没有演黑脸,因为他工作比较忙,对孩子他自己心里有愧疚感。又不能常常跟孩子碰面,一看到孩子就希望孩子是笑脸对待他。所以父亲常常回到家里,就拿着手上的玩具,跟他说:儿子,来,爸爸帮你买的玩具。都要演白脸。孩子一看到玩具很高兴,跑过来:爸爸谢谢你。把玩具拿回去。

然后每次出去出差,回来都是给孩子带玩具,带了几个月以后,孩子可能跑过来:爸爸,你回来了。眼睛不是看爸爸,看哪里?看玩具!爸爸你回来了,玩具拿了就走。

突然有一天你忘记买玩具回来,孩子跑出来:爸爸,你怎么这样就回来了?当都用物质跟孩子互动,到最后孩子就是物质化,这个我们都要很谨慎。

因为父亲都是扮白脸,就没有人扮黑脸,所以孩子对待父母,很可能都会骑到父母的头上去。所以女人现在不只要扮白脸,还要扮黑脸,有时候要发脾气,有时候又要疼惜小孩,她时时情绪都要转来转去,相当辛苦。

所以,我们现在女性有个病特别普遍,叫内分泌失调,因为她的情绪常常要起起落落。

因为我的外甥他常到我的家里来,他坐月子也在我们家,常常孩子会有些行为偏颇的时候,我姐夫不在,我就变扮黑脸。

诸位同修,你看我扮黑脸适不适合?不适合!人生如戏,演什么要像什么。我第一年教书,刚好学生比较顽皮,我就给他们训斥了一番。

从教室走到办公室,一进门,所有的同事就看着我,他说:你还会发脾气?他们都很惊讶。其实学生也好,晚辈也好,该凶的时候我们不凶,那就不慈悲;慈悲应该是处处替他着想。所以,当我们对他严格是对他有帮助,这时候也必须现怒目金刚相。

  有一次刚好在吃饭的时候,我那个外甥他拿筷子是拿在底下,拿在底下筷子就脏了。所以我马上就跟他说,我说:伟伟,筷子要拿在上面,不然你的手会把筷子搞脏了,这样吃东西就不健康。

跟他讲完以后,我就继续吃饭,这个孩子看着我,又把手往下一抓,我又不厌其烦跟他说:这样筷子会脏掉,我们要把它拿在上面。

他又看看我,又把手往下一抓,来回三次,怎么办?孩子是公然向你挑战,不受教。

这时候我们也二话不说,就把这个孩子抱起来,往我的房间走。结果我妈妈就说:大过年,就别打了!为什么要抱进去?让他没有任何的援兵,这是从我爷爷那边学到的。

  结果一抱进去,他哭得更厉害,我们就跟孩子宣示,你哭的愈大声愈没有用,你绝对不能用情绪来威胁别人。说完以后,我这个棍子就打下去,其实他会不会痛?他不会痛,因为他有尿布;但是最重要的是你那个气势要把他压下去。

所以我们就非常严肃抽了他两下,他也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马上他就不敢这个样子。当这个威严把他压下去以后,他慢慢收敛了,我们这时候也不用那么凶,赶快给他谆谆教诲,给他引导,让他建立一些正确的态度。

我开始把声音放缓以后,他的情绪也比较没有那么紧张,就放松下来。结果一放松下来,他就尿裤子了。尿了裤子,因为他一开始的时候很紧张,后来就尿出来,因为是在我的房间里面,所以尿裤子都会尿在哪?就尿在我的床上,所以我突然体会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个情况,我把他训斥完以后,我就出去了。我的姐姐很会配合,她马上就走进来,所以黑脸跟白脸要密切配合。一走进来,孩子因为被处罚完,就会比较撒娇,马上就抱着他母亲。

我姐姐马上就会把他抓起来说:刚刚犯了什么错,自己讲!让孩子的情绪不是停留在被处罚,而是要认清自己错在哪里?当我姐姐这么样做的时候,孩子还是会撒娇,又跑过来,我姐姐很坚持,又把他抓起来:你错在哪?自己讲!

等孩子自己讲他错在哪里讲完,我姐姐就说:去跟舅舅道歉!所以处罚完,后面的收尾很重要,要让孩子整个心是落在知道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能跟长辈承认错误。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2014 05:5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14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在家里,长辈教育小孩这个搭配就至关重要。

隔天刚好我带着外甥,还有我父母去爬山,我走在前面,这个外甥从后面走过来,就把我的手牵住。我的气还没有消完,他已经都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而且很重要一点,当你打他、处罚他是真正有道理的时候,事实上他自己心里清不清楚?他很清楚,他知道他自己错了。

所以孩子才两岁多,就有这么大的脾气,就被自己的习性所主宰。我们为人长辈一定要帮助小孩,从小把这些坏习惯把它改除掉。

假如这些坏习惯没有改除,孩子一生将成为什么的奴隶?成为他所有习性的奴隶,他的人生就不能够自主,不能够随顺自己的性德去生活,所以至关重要。

  我们提到礼貌,昨天也提到孩子没有志向。我们也要反思,我们长者有没有表现出有志向的态度?而孩子要有志向,也要有环境的熏习才行。

我记得我在高中的时候念书,对于中文也是很惧怕。因为在念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刚好发了一篇作文模板,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这些初一的学弟妹做参考,这是初三的学长(学姐)写的。

突然我的老师看了这篇文章,上面作者叫蔡蓉青,看完以后,我们老师就说,他说同一个家庭里面教出来的孩子,语文程度为什么差这么多?这个蔡蓉青是我的二姐,我是她弟弟。老师这句话一讲,对我的内心是很大的一个冲击。从此我上国文课,头都抬不起来,都是低着。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人,不能用这种很犀利的言辞对待学生,因为会伤害他的自信心。

  我从念初中,一直对语文就没有信心。上了高中,有一次上课,我的老师就叫着我的名字,他说:蔡礼旭,你站起来,你假如在上国文课再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

确实在这求学过程的语文,一直都不好。但是在学习古文当中,其中有两篇文章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有一句话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然本来还不大清醒,听到这句话觉得好像眼前一片光明。这个光明差不多几十秒以后就熄掉了

后来又读到孔明的「出师表」,里面有句话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到这句话我的眼前也放光,但是几十秒又不见了

这个光芒没有持续,十多年以后才重新又接触到圣贤的学问。所以一定要有机会让孩子去熏习圣贤的这些风范,他才会有远大的志向。

  我在想,假如从小老师就是把这些范仲淹的故事、孔明的故事告诉我,那我今天成就一定更不一样。因为我们都是在升学主义,应试教育之下长大的,愈读心量愈狭窄。

我们回想到求学过程,看到同学考得比我们高,内心不舒服。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之下,把我们心胸愈变愈小。在深圳有些孩子从小就读经典,让他们都熏习圣贤这种胸怀。

刚好一天,他们的老师就问他,假如你有一亿你要做什么事情?

孩子回答,第一个我要盖一间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圣贤的教诲;第二个我要盖一间医院,能够让很多病苦的人得到好的医治;第三个他说他要成立一个电视台,能够播放好的教育,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他说第四个他以后要当蔡老师。因为这个孩子才六岁多的时候,我到深圳去,他常常都来听课。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9-2014 08:1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14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同修,您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志向?为什么这个孩子有这样的志向?环境的熏陶,环境的教育。因为他的父母让他所接触的,都是这些学习圣贤学问的长辈,还有小朋友,自然而然他就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教育有言教、有身教、还有境教,环境的一种熏陶效果。

结果他的母亲听他这么讲,也没有表现得好像很高兴,她很有敏感度,马上就跟她孩子问。

她说:你一定要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这些事情吗?让孩子去思考,这些事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有钱的时候才能来做?

接着他的母亲又跟他说,请问蔡老师有没有一亿?当然孩子就明白,很多事你当下觉得可以做的,就要马上着手去做。所以,我们引导孩子立志,绝对不是让他立得很遥远。

我们会告诉他,你可以当下立志做个孝子,当下立志做个好的学生,当下立志做个好的公民,这些都是让孩子有个人生的目标,他就会积极学习。

  刚好有一次,我们带着几个孩子走在路上,这些孩子都抢着捡地上的垃圾,抢到以后觉得很欢喜。刚好在他们的前方,有几位初中生走过来,手上还拿着泡沫红茶,还拿着咸酥鸡这些吃的东西,边吃边丢。

孩子一路这样捡过来,这些大哥哥们一看到,突然,本来要丢的东西停在空中,然后有一位大哥哥就对其他的同学讲,他说这么小的孩子都在捡垃圾,我们不要丢了。就对其他的人讲,用广东话讲,刚好孩子听到了,所有的小朋友里面只有一个广东人。

他们一回到教室去,这个广东籍的小朋友就对其他的同学翻译,告诉他们,刚刚这些大哥哥说,因为看到我们在捡垃圾,所以他们就不丢了。

当孩子讲出这一番话,他体会到什么?我们的行为可以影响别人,可以影响社会,让孩子觉得他所学的东西都可以马上去落实,马上可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当孩子从小都有这样的定位,这样的志向,相信他整个求学的过程也会非常积极,非常扎实。这是我们提到从小孩子要有志向,我们大人要引导,要给他塑造环境。

  救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就是要长善,把孩子的善良引发出来。诸位同修,在长善方面,您觉得什么善必须要赶快扎根、赶快培养?哪些善?行孝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在这几十年的人生过程当中,我们所看到在家庭、在事业当中很有成就的人,到底他们具备了那些特质?现在这个要赶快教。长善,教孝道。还有没有?勤俭,尊师,兄弟和睦,就是能够尊敬长辈,敬长。怎么样?礼让,谦虚,满招损,谦受益。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0-2014 07:3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2-2014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跟家长开班亲会的时候,我会跟他们沟通,教孩子一生正确的态度、观念重要,还是把孩子从九十八分变成一百分重要?是前者重要,还是后者重要?大家都会讲前者重要,因为正确的态度、观念是影响一生。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家长是在做前者的工作,还是在做后者的工作?后者。为什么会这样?观念也对!那个观念在知道,还没有到悟到,还没有做到,才是真正得到,都是表面上的知道而已。但是因为大洪流都是在把孩子推向什么?赶快念知名大学,念研究所,能念多高就念多高。好像认知就是说,有学历以后,人生应该就会有发展,他这样的认知还是比较根深蒂固。虽然觉得做人很重要,但是并没有摆在最重要的位子。

  我们要来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学生从大学毕业,从研究所毕业,请问他毕业出来以后有没有好的工作?现在是高学历高失业率。每一年从这些大专院校出来的学生这么多,所以人才够不够?产品这么多,为什么销路这么差?所以生产出来的,不是真正需要的。

我们接触一些企业家,他们都觉得找不到人才,因为人才是真正懂得做人,懂得这些正确的态度。比方说诚信,比方说能够承担责任,这些都是要从小扎根起才行。所以企业里面需要的是懂得做人的人才。我们这一次也听到一个讯息,一些企业家都到台中莲社去找人,因为台中莲社长期都是讲授儒、佛的教诲。

  在这几十年来,管理学最注重的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他们觉得只要把产品做好,企业就会管理好,就会赚钱。比方说这个杯子,他把杯子做好,他就觉得他的事业可以成功。但是因为在这一、二十年当中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企业家开始一些很重要的思考。

一九九五年,新加坡霸菱银行的一个期货员,因为挪用公款,让霸菱银行的财务出现危机。这个霸菱银行已经两百多年的历史,因为一个期货员的操守有问题,挪用了公款,两百多年的基业宣布倒闭。

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每年的营业额数千亿美金,也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当中做手脚,所以这么大的公司也宣布倒闭。让企业界重新正视有一个比产品更重要的东西要去注意,就是员工的伦理、道德、品德的这种态度,比产品更重要。

  现在很多全世界连锁性的大企业,他员工招进来,要先培训一段时间。教他什么?教他这些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好了,观察一阵子,可以用了,才录用。所以未来的企业,要的是真正会做人、做事的人才。

诸位同修,假如我们从小教孩子,就是打他做人、做事的根基,其实已经让孩子的一生往后会立于不败之地,你就不用担心他以后会不会找不到工作。

我们规画孩子的人生,应该要深谋远虑,不然我们一味的只是让他在学业当中努力,而忽略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学习,终究他也无法把人生经营圆满,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2-2014 07:4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4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和教育其实是两回事,何时和拼在一起了?

教育 = 在于雕塑一个人在世间的行为,处事方法
佛法 = 出世间法

然而,我们要的是佛法,并非他人的故事,后期的故事捏造程度令人乍舌,真实性低,可信度不高,一旦被拷问,往往漏洞百出。
我们可以参考马云的故事,但是,参考过后,我们还是我们,不能成为马云,要是每个参考马云的故事后都能成为第二个马云,那马云将不再是马云,而成为马神。

以前我们都研究世界首富 Bill Gate 的创业史,几十年过去了,Bill Gate 依然只有一个,并没有第二个,同样的,每个人的故事只属于那个人的,不能被模仿,命运不同,如果我们学他放弃学业,可能下场比目前还要惨,谁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2015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1-2015 04:07 PM 编辑

我在台南讲课的过程当中,有一位朋友他拿了一封信给我,他说因为在课堂当中讲到,从小做家事劳动的重要性。因为他有个同学有个实际的例子,跟这个观念很相应,所以他就把这封信交给我,希望我能够把这个事例在课堂当中讲出来。

因为他的同学从小念书都很优秀,都是名列前茅,而且下课的时候也不会出去玩,都在那里看书。后来考上大学,是前五个志愿,很优秀,师大英文系。读完大学,第一年实习就嫁给一个医生,诸位同修,这样的人生好不好?相信她在出嫁的时候,父母可能非常高兴。

  后来,因为在家里很少做家事,她的先生也默默把一些她没有做好的事做了。但是日子久了以后,先生内心的不满开始出来了。因为从小只知道读书,跟人也不会沟通,所以跟婆婆之间,跟这些亲人之间,慢慢出现一些磨擦。到最后她的先生跟法院声请离婚,结果胜诉,她先生胜诉,就离婚了。


在这一段婚姻的挣扎期当中,她的父母很无奈,常常打电话劝他的女儿,但是他的女儿都不听。她的母亲就提到,她说从小她在上学的时候,都是她父亲每天中午带饭去给她吃,晚上都是她父亲亲自开车去把她接回来;从小到大,也没有让她拖过一次地。

「我们对她这么样的照顾」,她的父亲还掉着眼泪说:我对她还不够好吗?她怎么会这样子对待我们?

  问题就在对她太好了,才会造成这个结果。虽然她有学业上的成就,但是人生绝对不是单一方面的努力而已,人生应该是全面的学习,全面的圆满。这些应该学的做人做事,孩子没有学,他人生的旅途当中,还会出现相当多的瓶颈。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人生,应该要有长远的规画。人生假如像一盘棋一样,假如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常常都会举棋不定。但是我们在下棋的过程当中,能够先看到三十步,能够先看到五十步,这样的人生才会走得从容不迫。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让孩子能够具备这些正确的态度,那他往后成就一定会很不错。我们回想一下,之前提到救失的问题,孩子自私、孩子懒惰的这些问题。事实上只要孩子有孝心,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他有孝心,会不会自私?不会,他会为父母着想。当他会为父母着想,他又知道别人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也会为别人的父母着想。

所以,孝是一个人仁慈之心的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会扩展到对一切人的爱敬。

所以《孝经》里面有提到,「教以孝(你教他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你教他尊敬长辈,「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他也会敬一切人的长辈;「教以臣」,你教他为人部属的态度,他就会「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所以一个人正确的对人态度,都是从家庭里面培养出来。

所以,孟夫子才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亲爱父母、亲爱家人,延伸到对一切人能够设身处地;他对人能够有仁慈之心,进一步会对天地万物都会珍惜。好,这是一个人德行的次第,我们应该要掌握。

(转自学佛网: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2-2015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2-2015 12:22 PM 编辑

孝道以外,勤俭,当他对父母有孝心,他从小懂得帮忙,他会勤劳。当他了解父母工作辛劳,他会不会很奢侈?不会,他也会节俭。

我们父亲那一代都能感受到生活贫困,父母赚钱辛劳,所以长辈们都很节俭,吃东西一定都要吃的干干净净。

再来,尊师。尊师也要透过父母的教导,这个很重要,因为一个孩子的德行根本,就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所以,为人父母要教孩子尊敬老师,而老师很重要的职责,要教学生孝顺父母。


现在孩子懂不懂得尊师?懂不懂?问题出在哪里?父母有没有教?现在还有情况是,孩子在学校老师批评他几句话,回去跟父母讲,父母隔天带着律师去找校长。

这个态度做了以后,谁得到最不好的影响?小孩子!他这一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对老师一没有恭敬心,有没有可能学业会有成就?不可能!

我们小时候,假如在学校被老师处罚了,回到家里敢不敢讲?不敢讲!但是因为父母跟我们很亲,一看我们的脸色不大对劲,就追根究柢。之后了解被老师处罚,父母会怎样?再骂一顿,再打一顿,隔天还会拿着礼物去学校感谢老师,谢谢老师对我的孩子严加管教。

当父母跟老师是这样的配合,孩子在学校、在学习绝对不敢造次。父母对老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小孩,所以父母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不可不慎。

再来「尊敬长辈」,这也是要从小让他养成跟长辈行礼、问好,甚至于在生活当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当他养成习惯了,在他落实这些教诲的过程当中,他也会慢慢内化。


所以诸位同修不要小看,让孩子鞠这个躬,虽然是外在的行为,这个躬鞠久了,内化以后,恭敬心时时会放在心上。好,我们这节课先讲到这边,谢谢。

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60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6-2024 07:50 PM , Processed in 0.08864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