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清池

大乘密教的概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1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11:44 AM 编辑

回复 16# Svaha


    要求LZ解释日莲的‘即身成佛’是达到什么程度的‘佛’,现今这世界能即身成‘究竟佛’就只有释迦佛这么一位(实际上也不是即身,而是多世修来的,也被佛授记过)。


正等正觉的究竟佛只有佛陀

广义说各修学者的心境都能达到十法界中的佛界

说过了在日莲系的内圈是承认他达成自受用身的佛身
其教义是用一生成佛,不是用即身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9-2011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清池
先别急着说不对,得看清楚再下判断回复。而且那些都是印顺、圣严的观点,你也别盲目的反驳他们老人家才是,他们老人家可是读遍大藏经、东西大小著作而做出的结论。或许你自比佛理比印顺、圣严还清楚。

《印度之佛教》——印顺

如來者,一切有情有如來性,無不可  以成佛。如來性真常不變,即清淨本具之心體。離幻妄時,證覺心性,而圓顯如33p7來之本體也。此真常淨心,易與婆羅門之梵我相雜,而其時又適為婆羅門──印度教復興,梵我論大成之世,佛陀漸與梵天同化矣。其見於辯論者,有生滅心與真常心之諍;有唯心與有境之諍;有性空與不空之諍;有三乘與一乘之諍。此第四期之佛教,可曰「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千年以降,佛教漸自各地萎縮而局促於摩竭陀以東。以如來不可思議之三密為重點;立本於神秘、唯心、頓入之行解,為一切學派、內外思想之綜合,為一切秘密、迷信之綜合。唱一切有情成佛,不復如大乘初興之重於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奄奄六百年,受異教者之壓迫而衰滅。此第五期之佛教,可曰「如來為本之梵佛一體」。印度佛教凡經五期之演變,若取喻人之一生,則如誕生、童年、少壯、漸衰而老死也。

————————————————————————————————————————————————
「行部」與「瑜伽部」之成立,在融攝世俗邊,可謂佛梵之綜合,此於「胎藏界」、「金剛界」之曼陀羅可知。惟其中有可注目者,即以在家菩薩(天人)形之大日如來為中心,以金剛手等護翼之,釋迦及阿羅漢等,則退列於外圍。蓋33p314以密者之見,印度之群神,自其本地言之,並佛、菩薩之示現,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大眷屬。應化身之釋迦及其眷屬,轉望塵而莫及。以在家菩薩為中心,本大乘佛教必至之勢。顯教之文殊、淨名,以及諸大菩薩,無不有越出家聲聞眾而上之之概。惟秘密者以在家佛教之立場,不能發為入世濟眾之行,而融合世俗之神教,猶敢輕究竟之解脫道,唱釋迦不得成就,請教於天上之大日如來而後能證入之說,不能無感於尊卑之倒置耳!舊傳羅睺羅跋陀羅,即婆羅門學者娑訶羅,而龍智亦一長壽婆羅門。此時之佛教,常以佛化之婆羅門學者為其先導,其精神固已非僧非俗,亦佛亦梵矣!
————————————————————————————————————————————————
印度教學者以梵我論為本,予人格神以論理之根據,增強濕婆、毘紐、梵天之信仰;下至一切世俗迷信,無不兼收並蓄,蔚成時代潮流。以反吠陀而興之佛教,對此能無切身之感乎!聲聞之解脫行,不足以應群機,亦不足以暢佛懷。入世之菩薩行,雖理論已極於性空緣起,而菩薩僧之不立,政教形勢之限制,亦難以成入眾利濟之行。大乘唯有趨於隨機適應,專精禪思發通以濟眾之途。自性空以入形而上之妙有,自力以入他力,緣起以入唯心,無神而入有神,固有意無意而開始轉變者。馴致形成梵佛之綜合,一反根本佛教之精神。然創始轉化者,似未嘗不知之。『深密經』明說為五事不具之鈍根,說依他自相有。『楞伽』明真常唯心,而謂:「若說真實者,心即無真實。言心起眾相,為化諸愚夫」。『大日經』明秘密法,而謂:「劣慧不能堪,且存有相說」。古人非不知之,特欲以此為方便,攝世俗以向佛耳。其如始簡終鉅,真常、唯心、神秘之說,與生死心積習相應,乃一發而不可收拾也。
————————————————————————————————————————————————
佛灭一千零三十四年,戒日王卒,中印復大亂。婆羅門教  學者,如前彌曼薩派之鳩摩利羅,後彌曼薩派之商羯羅,同出十一世紀,融攝佛教之理論而大成其學。印度教之復興,至此而大成。孔雀王朝而後,佛教在印度,雖多受嫉視,然以哲理之發揚,猶見重於時。33p287迨婆羅門哲學大成,佛教僅有之特色,亦消失無存。不探古以創新,則因循荏苒,阿世取容以苟存而已!(中國佛教,會昌法難而理論衰,特色猶有禪在;理學興而佛教之特徵失,寺院經懺之佛教,其何以自存乎)!
————————————————————————————————————————————————
商羯羅嘗至藩伽羅(八世纪),與佛徒辯,其時法將無聞,竟莫有能敵之者。道場二十五處被焚掠,五百比丘  被逼改宗。東至歐提毘舍亦然。南印度以鳩摩利羅派之隆盛,佛弟子莫能勝之,民間乃多改其信仰。即佛教最高學府之那爛陀寺講學之制,亦因之略變,凡無力折伏外道者,可於內室講授,不得公開云。
————————————————————————————————————————————————
玄奘之時並無密教(純密),當時的唯識和中觀早已成熟完整。后来佛教也开始把唯识、中观系统地密化,直到纯密的出现,这都是为了应付婆罗门日以浩大的势力。

那烂陀寺是佛教最高研究中心,这我不否认。那烂陀寺先是唯识学派盛行的学府,后来即成为密教大乘的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学方式,一向公开,不过在密教兴起后,至此,因为无力降伏外道,只好改在内室讲授。

后期大乘(密教之时),的确是日渐没落,时受外道压迫,人才缺失,辩论能力也不如外道了。因为婆罗门教不断吸收佛教长处壮大自己,佛教则吸收和掺杂婆罗门教而神密化,也导致自己逐渐失去佛教的特色,和婆罗门外道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也导致了佛教的没落和衰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vaha




正等正觉的究竟佛只有佛陀

广义说各修学者的心境都能达到十法界中的佛界

说过 ...
清池 发表于 13-9-2011 11:41 AM
你还未答到重点,到底是日莲是究竟即佛/分证即佛/相似即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吉祥

我只是对Svaha 开解对台密的误会
清池 发表于 13-9-2011 11:34 AM
谢谢清池耐心地解释,不过也应该应版主的要求,交代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1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06:32 PM 编辑

回复 22# Svaha


    玄奘之時並無密教(純密),當時的唯識和中觀早已成熟完整。后来佛教也开始把唯识、中观系统地密化,直到纯密的出现,这都是为了应付婆罗门日以浩大的势力。

那烂陀寺是佛教最高研究中心,这我不否认。那烂陀寺先是唯识学派盛行的学府,后来即成为密教大乘的学府。那烂陀寺的讲学方式,一向公开,不过在密教兴起后,至此,因为无力降伏外道,只好改在内室讲授。


玄奘(602年-664年),
义净(635年~713年),
善无畏 (Śubhakarasimha,637年-735年),
金刚智 (梵语:Vajrabodhi,669年-741年),
不空(梵语:Amoghavajra,705年-774年),

你看上面的时期就会更明白了,他们五人的时期相近,金刚智的741年到玄奘的602年,不相差从一百四十年。
义净在673年循海路赴印度印度烂陀寺学法,在他的书献上就有说他知密法,他也翻译过不少密经。
经在南洋诸国(古代的印尼马来西亚)在社会上的大乘密法已经盛行了,在印度烂陀寺的大乘密法也已经很盛行了。
开元三大士的三位印度僧人来唐时间(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所带来的各种密教经典和密法都已经很完善了
这些没有几百年的实践是不能这样完善的。哪还能这样子正式的传到唐朝朝廷呢?
史书记载这三大士还多次应朝廷求雨成功,应验其法事。
所以说玄奘在印度烂陀寺也可能方知晓那里有密教的初型。

你去看大正藏的密教部 就有573部密教經(0848~1420)
若没有几百年以上的累积,哪来有这样多经典,而且大都是来自唐代的,在汉地已成了只留经文,但无传承。
http://www3.fosss.org/DZZJian/ShowClass.asp?ClassID=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密戒就是要对根本上师缺对信从,若空海大师成了传教大师的根本上师,他要传教大师舍去天台法脉或同化天台法脉是可能的

那么最澄吩咐去汉地修密的弟子,那弟子有舍去天台宗?

拿菩萨戒跟娶老婆没有关系,从传教大师时期到明治前,那里的只拿菩萨戒的大乘僧人大多数都没娶老婆。但是菩萨戒却是僧俗的共法,没有僧俗之分别。

舍掉声闻戒,就必然加速佛教的腐败。明治后,又没人改革,所以更加腐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9-2011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bz,大宝法王 karmapa不是葛举派白教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1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03:11 PM 编辑

回复 26# Svaha

那么最澄吩咐去汉地修密的弟子,那弟子有舍去天台宗?


开始那一批到没有,但在后批的认为他们已和东密相等了,也得到朝廷贵族们的拥护,开始也要全密化了

但因为日本天台的各长老们都可自由的学习各法门。一部分的长老们是对显学佛理都有很深的认知,很拥护显教的。所以内部常有不同派系的争仪。有一些时期也有偏密,但后来也改正过来以法华为中心。。

所以日本天台才会产出鎌倉時代各显教的开山鼻祖,百花齐放的时代。

舍掉声闻戒,就必然加速佛教的腐败。明治后,又没人改革,所以更加腐败了。


不对,其实古代印度的大乘僧人也不是全有拿声闻戒的

再说大乘的布道对象是普通的在家大众,又不是那些小部分的圣职者,
若普通的在家民众他们都起菩萨心,拿菩萨戒,行菩萨道,那大乘在社会就是很成功了。
那就造就万人佛菩萨的境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9-2011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清池
不对,其实古代印度的大乘僧人也不是全有拿声闻戒的

如何不对?这是佛的观点来的?持戒不严,就会导致僧团腐败,佛法没落,甚至灭亡。

印度、中国都不曾抛弃比丘戒。马鸣、龙树、提婆、无着、世亲等,都没有一边娶妻一边证空。

据我所知,密教的祖师就只有藏传的莲花生大士是有妻子,没拿比丘戒,唐密的金刚智、善无畏、不空都不曾舍掉比丘戒。连比丘戒都持不好,还妄想舍弃,而持菩萨戒,是本末倒置的作法。须知道日本佛教是一开始就准许僧人娶妻,直接拿菩萨戒,而不顾虑那修行者是否能做到事事无碍的程度,这就导致了日后的泛滥、腐败和没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清池
金刚智的741年到玄奘的602年,不相差从一百四十年。
140年能发生很多事情,佛灭后100年就分裂出二十个部派。佛教成为密教,可谓是突如其来,也可谓是渊远流长。所谓突如其来,因在释尊的时代反对神秘,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非释尊所喜。早期的咒语只限于治病、驱蚊、防蛇等,和解脱、即身成佛不相关,到了大乘密教,更进而以密咒哲学化,完成了高深的理论基。

这些没有几百年的实践是不能这样完善的。哪还能这样子正式的传到唐朝朝廷呢?史书记载这三大士还多次应朝廷求雨成功,应验其法事。
求雨成功就能验证一个人是否有成就,这不是佛教主流观点。
所以说玄奘在印度烂陀寺也可能方知晓那里有密教的初型。你去看大正藏的密教部 就有573部密教經(0848~1420)
若没有几百年以上的累积,哪来有这样多经典,而且大都是来自唐代的,在汉地已成了只留经文,但无传承。
最近,我也读了一点印度佛教史的书。我就尽我的分析能力解释给你听。玄奘之时,是戒日王朝,佛教尚未完全密化,也只有杂密。当时,佛教的势力还是在外道之上,所以没有必要纯密化。戒日王朝崩溃,波罗王朝出现,此时,出现了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商羯罗和印度教弥曼差派学者——鸠摩利罗,这两人有能力吸收佛教长处,再反过来把佛教驳倒,当时那烂陀寺/他方佛弟子竟没能胜过他们的议论,导致很多道场被毁,500比丘被逼改宗。

所幸当时波罗王朝信奉佛教,波罗王朝也不断资助那烂陀寺和超戒寺,由於王朝资助,虽和外道的辩论不断处于下风,佛教总算是受到保护。佛教面对诸多外道的攻破,不得不吸收外道思想,建设密教理论。那烂陀寺和超戒寺有王朝资助,学者非常多,建设密教理论自然有效率得多。波罗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密教,胎藏、金刚界均出于此王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之前说印顺导师的观点不对,有劳你指出来,顺便再引据,我要看看你的意见。

《印度之佛教》——印顺

如來者,一切有情有如來性,無不可  以成佛。如來性真常不變,即清淨本具之心體。離幻妄時,證覺心性,而圓顯如33p7來之本體也。此真常淨心,易與婆羅門之梵我相雜,而其時又適為婆羅門──印度教復興,梵我論大成之世,佛陀漸與梵天同化矣。其見於辯論者,有生滅心與真常心之諍;有唯心與有境之諍;有性空與不空之諍;有三乘與一乘之諍。此第四期之佛教,可曰「傾向如來之菩薩分流」。千年以降,佛教漸自各地萎縮而局促於摩竭陀以東。以如來不可思議之三密為重點;立本於神秘、唯心、頓入之行解,為一切學派、內外思想之綜合,為一切秘密、迷信之綜合。唱一切有情成佛,不復如大乘初興之重於利他,而求即心即身之成佛。奄奄六百年,受異教者之壓迫而衰滅。此第五期之佛教,可曰「如來為本之梵佛一體」。印度佛教凡經五期之演變,若取喻人之一生,則如誕生、童年、少壯、漸衰而老死也。
————————————————————————————————————————————————
「行部」與「瑜伽部」之成立,在融攝世俗邊,可謂佛梵之綜合,此於「胎藏界」、「金剛界」之曼陀羅可知。惟其中有可注目者,即以在家菩薩(天人)形之大日如來為中心,以金剛手等護翼之,釋迦及阿羅漢等,則退列於外圍。蓋33p314以密者之見,印度之群神,自其本地言之,並佛、菩薩之示現,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大眷屬。應化身之釋迦及其眷屬,轉望塵而莫及。以在家菩薩為中心,本大乘佛教必至之勢。顯教之文殊、淨名,以及諸大菩薩,無不有越出家聲聞眾而上之之概。惟秘密者以在家佛教之立場,不能發為入世濟眾之行,而融合世俗之神教,猶敢輕究竟之解脫道,唱釋迦不得成就,請教於天上之大日如來而後能證入之說,不能無感於尊卑之倒置耳!舊傳羅睺羅跋陀羅,即婆羅門學者娑訶羅,而龍智亦一長壽婆羅門。此時之佛教,常以佛化之婆羅門學者為其先導,其精神固已非僧非俗,亦佛亦梵矣!
————————————————————————————————————————————————
印度教學者以梵我論為本,予人格神以論理之根據,增強濕婆、毘紐、梵天之信仰;下至一切世俗迷信,無不兼收並蓄,蔚成時代潮流。以反吠陀而興之佛教,對此能無切身之感乎!聲聞之解脫行,不足以應群機,亦不足以暢佛懷。入世之菩薩行,雖理論已極於性空緣起,而菩薩僧之不立,政教形勢之限制,亦難以成入眾利濟之行。大乘唯有趨於隨機適應,專精禪思發通以濟眾之途。自性空以入形而上之妙有,自力以入他力,緣起以入唯心,無神而入有神,固有意無意而開始轉變者。馴致形成梵佛之綜合,一反根本佛教之精神。然創始轉化者,似未嘗不知之。『深密經』明說為五事不具之鈍根,說依他自相有。『楞伽』明真常唯心,而謂:「若說真實者,心即無真實。言心起眾相,為化諸愚夫」。『大日經』明秘密法,而謂:「劣慧不能堪,且存有相說」。古人非不知之,特欲以此為方便,攝世俗以向佛耳。其如始簡終鉅,真常、唯心、神秘之說,與生死心積習相應,乃一發而不可收拾也。
————————————————————————————————————————————————
佛灭一千零三十四年,戒日王卒,中印復大亂。婆羅門教  學者,如前彌曼薩派之鳩摩利羅,後彌曼薩派之商羯羅,同出十一世紀,融攝佛教之理論而大成其學。印度教之復興,至此而大成。孔雀王朝而後,佛教在印度,雖多受嫉視,然以哲理之發揚,猶見重於時。33p287迨婆羅門哲學大成,佛教僅有之特色,亦消失無存。不探古以創新,則因循荏苒,阿世取容以苟存而已!(中國佛教,會昌法難而理論衰,特色猶有禪在;理學興而佛教之特徵失,寺院經懺之佛教,其何以自存乎)!
————————————————————————————————————————————————
商羯羅嘗至藩伽羅(八世纪),與佛徒辯,其時法將無聞,竟莫有能敵之者。道場二十五處被焚掠,五百比丘  被逼改宗。東至歐提毘舍亦然。南印度以鳩摩利羅派之隆盛,佛弟子莫能勝之,民間乃多改其信仰。即佛教最高學府之那爛陀寺講學之制,亦因之略變,凡無力折伏外道者,可於內室講授,不得公開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可参考全文。。。

印度之佛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11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LZ总是逃避我这道问题?
日莲是什么定义的佛(随便天台的六即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11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Svaha


    为什么LZ总是逃避我这道问题?
日莲是什么定义的佛(随便天台的六即佛)?


是这样说的,
天台大师说 [此六即者。始凡终圣]
就是说六即从理到行整个过程,开始是凡夫,最后证到究竟才是真正的圣人。
日莲系内圈称日莲为大圣人,这就是究竟即佛位

天台大师也说学佛法也会分总和别,
从佛教的总观来说-究竟佛是指佛陀,日莲是分证即佛位
但从各宗的别观来说,日莲也是究竟佛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1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清池
日莲系内圈称日莲为大圣人,这就是究竟即佛位

天台大师也说学佛法也会分总和别,
从佛教的总观来说-究竟佛是指佛陀,日莲是分证即佛位
但从各宗的别观来说,日莲也是究竟佛身
原来如此,日莲宗居然会那样认为。无论如何,还是谢谢你的解答

佛教的总观(包括我)当然不会那样认为,因为只有释迦佛是究竟佛,有八相成道,三十二相,能转法轮,作狮子吼,具足十号,具十力,具四无所畏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1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清池

日连能成有转轮圣王吗?? 不能对吗??
那成什么佛?? 附佛的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9-2011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日连能成有转轮圣王吗?? 不能对吗??
那成什么佛?? 附佛的佛??
三法印 发表于 14-9-2011 12:21 AM
以主流的观点,就算是龙树也只能是菩萨阶位(分证即佛),分证即佛是指初地至九地菩萨,你们上座部的初果也能说是相似即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1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Svaha

主流的观点谁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11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vaha

主流的观点谁定的???
三法印 发表于 14-9-2011 12:33 AM
大乘主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11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的四果阿罗汉只得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清淨,斷除見思惑,制伏無明 - 当然是[ 相似即佛 ]


六即佛者的定义: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善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佛』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清淨,斷除見思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真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即佛雖因智情之深淺,迷悟高低,而有六種差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024 09:51 AM , Processed in 0.06060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