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k

證嚴法師說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4-2008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身體力行的法師

    古時,大陸深山的一座寺院裡,有位明惠法師,品德與道業都非常卓越。

    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三、四歲時,母親也往生了,他成了小孤兒,寄居於伯父家。

    到了八、九歲,伯父打算送他到深山古寺去修行,可是從家裡到古寺,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於是伯父請了一位馬伕送他去。

    幾天來,小男孩所騎的那匹馬,一直不斷地往前走,即使天氣很熱,牠還是不休息;若看到湖水,牠就沿著湖邊,邊走邊喝水。小男孩心想:「為何這匹馬都不休息呢?到底為什麼呢?噢!可能是想要趕快到達目的地吧!」

    由此他體會到:必須精進不退,才能儘快達到目標。

    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之後,他們終於到達那座古寺。由於他很可愛又很聰明,思想也比一般小孩成熟,因此寺裡有位老師父常講故事給他聽,尤其是佛陀本生故事,內容都是佛陀過去生中勇於捨身救度眾生的經過。

    他聽得很感動,尤其對佛陀「捨身飼虎」的故事,印象特別深刻──

    佛陀在過去生中,曾是一位很慈悲的王子。有一天,王子在山林中,看到一隻母虎帶著七隻虎子,找不到食物,虎子餓得哀哀嚎叫,而母虎也餓得幾乎連虎子都要生吞吃掉。王子覺得很不忍心,便毅然投身飼虎。

    這段故事讓小男孩很感動,他下定決心,也要培養這分捨身救人的慈悲和膽量。

    此後,他經常一個人到寺外,找塊大石頭,在上面打坐,訓練自己的膽量。直到他十六歲時,有天傍晚,他又向寺外走去,老師父問他:「太陽已經偏西了,你還要去那裡呢?」他說:「深山裡有很多猛獸,我要去試試自己的膽量。」

    老師父阻止他,認為這樣做太危險,他就從身上拿出一本《佛陀本生經》,說:「老師父,您常講佛陀的本生故事給我聽,也鼓勵我要有毅力和勇氣。人生終有一死,不管是年輕或年老,總是有這麼一天。如果不去親身體驗、面對生死,如何訓練勇猛精進的心念?所以還是讓我去吧!」

    老師父平常確實是這樣教導他,現在他要親自去嘗試,如何能阻擋呢?只好默默地看著他往山林走去。

    在那深山裡,有許多可怕的熊、狼、虎、豹,不過他不斷勉勵自己:「要鎮定,要把勇氣拿出來,人生終有一死,要勇於面對無常生死。」他一步一步不斷地往前走,走到最荒僻的地帶,找了一塊大石頭坐下來。

    此時太陽已下山了,星星、月亮在天空閃閃發光。他默默地念佛,由於心念寂靜,所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外境的訊息,不管是昆蟲、鳥獸之聲或山泉潺流之音,都聽得非常清楚,甚至也聽到熊、狼等野獸的腳步聲慢慢靠近;但是,他學習佛陀「大無畏」精神的意志很堅定,所以非常冷靜。

    突然,他看到樹叢裡有兩個閃閃發亮的東西,再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大黑熊的眼睛。他仍舊安然不動,那隻黑熊靜靜地從他的身邊走過,他的心一點兒都沒有被驚動。不久,天邊出現曙光。

    遠遠的樹林那端,似有人影,仔細一看,噢!原來是老師父。老師父來到他的面前,慈祥地說:「你的心願應該達成了吧?」他心想:天剛亮,師父就來到眼前,可見師父也是半夜就趕路到山上來。他深受感動,更下定決心要好好精進,誓願達成自己修行的志向,以不辜負師父的愛護與教導。

    後來這位年輕人成為大名鼎鼎的禪師──明惠法師。

      ※   ※   ※

    身是載道器,唯有善用自己的體力與才智,才能為社會人群做很多事。

    這篇故事的涵義,並非鼓勵大家捨身於猛獸之口,而是強調誦經要誦於口、入於心,更要身體力行,才能體會實際付出時需要的那分勇氣和毅力,進而盡力發揮自己的生命良能,為社會大眾服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08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不飲酒戒」的由來

學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堅持善行,斷除惡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淨,成就信實誠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時,曾於某年的「結夏安居」結束後帶著弟子們遊化各地;他們到達某個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見到佛陀都很恭敬。

當佛陀帶著弟子們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時,這些敬重佛陀的民眾關心地告訴佛陀說:「那個拔陀越村去不得啊!因為村裡有一所修道院,院裡盤據著一條毒龍,一靠近就會有生命危險,千萬去不得啊!」佛陀微笑表示謝意,不過還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隨從弟子中有一位善來長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龍的神通本領。他自告奮勇要去修道院伏龍,佛陀默許。

於是,善來長老獨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內某個角落,靜靜地打坐。沒多久,毒龍果真出現了,牠口吐毒氣要傷害善來長老,而善來長老則聚精會神地加以對抗,僵持一段時間後,毒龍終於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他弟子隨後也來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為毒龍開示佛法要義及皈依意旨,然後帶領一行人回到村裡。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無恙地回來,都很高興地歡呼,以為是佛陀的威德降伏了毒龍。佛陀告訴村人是善來比丘降伏的,大家聽了,都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敬禮,並向善來長老行禮,表達敬愛和感恩之意。

    村民紛紛表示願供養佛陀和善來長老,佛陀默然,善來長老也沒回答,雖然如此,大家還是很用心地準備好要供養佛陀的齋食,另外也有許多村民請善來長老到他們家中受供,並且以「無色酒」來供養他。

    善來長老喝了很多酒,當他離開村人家裡,搖搖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們受供後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來長老躺在地上,比丘們趕緊將他扶回精舍,然後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讓他躺在地上,頭向著佛陀。

    酒醉中的善來長老,翻來覆去,翻到後來變成腳朝向佛陀。當他醒來,發現自己的腳向著佛陀,感到很慚愧,馬上起身頂禮佛陀。

    佛陀問比丘們:「以前的善來長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    「是!」佛陀又問:「現在他的腳朝向我,這樣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已失去恭敬了。」佛陀再問:「他降伏毒龍時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後,有沒有辦法降伏一條蚯蚓呢?」弟子們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強調:「喝酒會讓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會破壞莊嚴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絕對不能喝酒,要潔身自愛。」從此,比丘僧團中就有了不能飲酒的戒律。
      ※      ※      ※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嚴持戒律,才不會失去杜絕惡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來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龍,但幾杯酒下肚後就變得糊里糊塗,酒戒豈可不慎?

    精進奮勇地行持戒律、遵守規範,努力行善、斷惡,是人人的本
分。如果能把持戒守規的本分做好,則一切的法都容易通達。大家要多用心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神气 + 8 精品文章,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4-2008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撿栗子

    天地宇宙之間,所有生命群居之處,必定要求得一個「和」字。譬如:國家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們需要和睦。

    有一則日本童話故事──

    山裡,有一棵野生栗子樹,突然一陣風吹來,許多成熟的栗子掉了下來。

    一群猴子看到栗子自動掉下來,非常高興,趕快拿籃子來撿栗子,除了自己要吃的,也多撿一些帶回去給其牠同伴享用。

    當牠們正在撿的時候,樹上的栗子又掉下來,其中一隻猴子向同伴們說:「我們撿夠了就好,剩下的栗子留著,狐狸等一下會來撿。」因此,牠們撿了一籃栗子後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真的來了,看到地上有栗子,也很高興地撿拾。撿了一會兒,牠心想:「還是留一些給夏鼠撿吧!」於是,牠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

    果然,幾隻夏鼠也跑來撿栗子。牠們看看四周,好像沒有其他動物會再來了,於是把地面上的栗子撿乾淨,然後離開了。

    沒想到有一隻鼬狸也來了,牠看地上沒有栗子,嘆息地說:「為什麼我跑得那麼慢呢?已經沒有現成的栗子好撿了。」牠抬頭看到樹上有很多栗子,自言自語道:「不是自然掉下來的果實,可以摘取嗎?還是要守規矩啊!」

    此時,有一隻烏鴉飛過來,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就飛到樹上,用頭在枝葉間搖啊搖,樹上的栗子就一粒粒掉下來了。鼬狸很高興地撿栗子,烏鴉看到鼬狸那麼歡喜,牠自己也很快樂!

      ※   ※   ※

這雖然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人與人之間只要有這分「和敬」,就是多麼祥和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5-2008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莊周的故事──葫蘆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人來世間,都有各自的使命,唯有盡量發揮自己的優點,為人群服務,才能展現生命的妙用。

戰國時代有位哲學家莊周,有一天,莊周的朋友惠施告訴他:「魏王給了我一些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們拿去種,長出來的葫蘆果然很大,可以容納五升的水,但是裝滿水後拿起來就破了。既然無法裝水,我就把葫蘆剖成兩半當勺子,可是因為它太寬,深度又淺,所以也不方便使用。我一氣之下就把它打破了。」

莊周聽了,惋惜地說:「哎呀!多可惜,既然不能用來裝水,那你為何不編一個網把葫蘆網住,然後繫在腰間,這樣不就可以在水上載浮載沈、悠哉游哉嗎?多逍遙自在啊!若懂得使用它,它就是很好的東西,可惜你不會用,竟然把它毀壞了。」

莊周說的這番話,和人生的道理很相似,人各有優缺點,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優點在那裡,盡量發揮它的妙用來為人群服務,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所以,能夠真正認識自己,才是最有用的人生。所謂「欲知人,先知己」,若不認識自己,只想了解別人,是本末倒置,也是很痛苦的事。想認識自己,就要反觀自心,一定要多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5-2008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莊周的故事──大樹

有一天,莊周和朋友聊天時,說了一篇大道理,朋友聽了,覺得這篇大道理不知要用在那裡?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我家門口有一棵大樹,那棵大樹長在馬路邊,大得足夠讓很多人合抱,但是,沒有人會去砍伐,因為樹身都是樹瘤,無法做器具。剛才你說的那些話,就像那棵大樹一樣,大而無用,讓人煩惱!」

莊周說:「其實,你並不需要為大樹的大而無用而煩惱。如果將大樹移到較寬廣的地方,它可以為人遮陽,讓大家在樹下逍遙自在地乘涼。這樣就可以轉無用為有用,你既不必為大樹而煩惱,大樹又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常覺得佛法很深奧,不知如何將那些大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只要善用短短幾句話,即可受用無窮。但是,如何才能體會佛法的要義,將它的功能發揮在日常生活中呢?必須擴大心量,用心思惟,身體力行。總歸一句話,想要領受佛法的妙用,當然還是要多用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8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驕傲的猴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是言語動作或待人接物,都要很謹慎,就
像在學走路的人,一個腳步都不可踏錯,方向也不能有一點偏差,因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在一座深山裡,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
。其中有隻猴子特別精靈,什麼事都想帶頭當領導,但是,其他猴子卻都離牠遠遠的。這隻猴子常認為,「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為什麼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沒有你們,我也生活得很好。」牠依然故我,非常驕傲。

    一天,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於是走向前去。所有
的猴子都嚇得一哄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隻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牠的聰明。

    獵人張開弓箭向牠射去,但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
無意射殺猴子,誰知猴子卻調皮地一直捉弄他;獵人被氣得怒火中燒,於是指示同行的一群獵人說:「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儘管那隻猴子非常精靈,仍逃不過眾人同時射出的箭,結果身中
好幾支箭死了。

                        ※   ※   ※

    在生活中若能群居和睦,就能相安無事;假如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自以為優秀或孤芳自賞──認為「我很聰明能幹,別人都是愚昧無
知……。」這樣的人生是很痛苦的啊!

    好比那隻猴子,牠若能和整群猴子和睦相處,有人來侵犯時,也
隨著猴群同進退,就可以保平安啊!可惜牠自以為靈巧,賣弄小聰明,卻因而喪命,實在令人惋惜。

    待人處事,必定要「聲色柔和」,不可誇耀自己的才華或驕傲自
大。若不謹言慎行,往往會招來他人的嫌怨,明明在群眾中,卻會被人排斥、距離拉得很遠,因此覺得孤單寂寞。像這樣實在是很不快樂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人生;而這都是因為自己的過失,所招惹來的眾怨。

    人不能離開群眾而獨居,能得到人人的歡喜讚歎,才是真正的成
功者。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5-2008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守財狗

佛陀最關心眾生的心念,所以應機施教、化導眾生;在佛經裡面,佛陀常常提起眾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為教導我們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從杜提長者的門口經過,探頭一看,這位長者不在家,但見長者家富麗堂皇,所用的東西都是很舒服的,還在大廳旁放著一張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長者家中養了一條狗,他非常寵愛這條狗。平時,大廳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這隻狗三餐都會爬上這張椅子吃飯,他們甚至用很漂亮的碗裝著很好的食物餵牠。

佛陀經過時,剛好狗在吃飯,這隻狗看到佛陀探頭進來,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很兇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沒有辦法靠近。佛陀對著狗說:「你就是這分貪瞋癡念不去除,過去生這樣,現在生也是這樣,還是這個習氣不斷啊!」然後就轉頭離去。

狗聽了佛陀說的這些話,就悶悶不樂地趴在地上。沒多久,杜提長者回來了,這隻狗也不像平日般歡喜地前後纏著,仍然趴在地上不動!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甚至從表情來看,也是很不高興的樣子。

於是主人就問佣人,是誰得罪了牠?為什麼牠會不高興?佣人就向主人報告說,剛才佛陀來過,這隻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大聲吠叫,佛陀講了幾句話,牠就靜了下來,連飯都沒有再吃。

這位長者愛狗心切,馬上去找佛陀,問說:「您是那麼慈悲,但為什麼從我家經過,卻罵我的狗,讓牠悶悶不樂呢?」

佛陀回答:「你那麼關心這隻狗,是因為這隻狗過去生是你父親,所以你關心牠,牠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

杜提長者聽佛陀這麼說,難免心中生疑,於是問道:「用什麼方法來證明牠是我的父親呢?」

佛陀說:「他有守財執著的習氣。在你小時候,他怕財產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財物;因為他執著的念頭很重,死了以後,還不放心這些金銀財寶,所以又再回來投胎到你養的母狗胎內。一出生牠就特別愛你,平時也沒有離開牠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問牠,過去所藏的財物在哪裡?」

這位長者聽了之後,就回去了。回到家後,他真的摸摸這隻狗,蹲下來向牠說:「你若真的是我父親,就帶我去你埋藏財物的地方。」

結果,這隻狗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並且用爪子一直扒。長者看到這隻狗的舉動,半信半疑,於是叫工人移開椅子下的地磚,然後慢慢地挖啊挖的,果真掘了一尺多深就發現許多裝金銀財物的甕,還有珠寶箱,全部都藏放在這張椅子的地下啊!

這位長者看到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地說:「可怕!心念執著實在可怕!我的父親為了守這些財物,竟然在往生以後,還回來投胎生為一隻守財狗啊!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怕!」

※  ※  ※

所以說,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了,則習氣不只在今生,還要帶到來生去啊!

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將來即使捨了這個身體,來生還是會被這條鍊子鎖在這分最煩惱的業障裡。所以,學佛要自我訓練,洗除染著的習氣,鍛鍊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08 1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看了几页,真的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5-2008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行善要及時

莊周生活貧困,家裡經常缺米糧。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後,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聽了監河候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乾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

「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乾了!』」莊周的生活非常貧困,他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
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飢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他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

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牠再多的水,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太少,永遠不滿足,也吝於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許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東西而已!若不肯及時幫助遇到困難、逆境的人,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悔恨。佛法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貴在誠意、貴在量力而為,也貴在隨緣布施。

學佛是要學習簡單、樸實的人生真理,唯有身體力行,將「佛法生活化」,才能落實慈悲喜捨的精神,造福人類。

總之,行善要及時,「渴時點滴如甘露」;若不能時時刻刻把握因緣,或不願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這種錯誤的觀念,將會誤人誤己,甚至誤事,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會造成損害。

「不因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能適時付出點點滴滴的愛,關懷他人、幫助他人,如此才會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買智慧

有一個國家很富有,擁有全天下的東西,但是他們的國王卻仍然感到不快樂,因為他想要的東西都已經得到了,生活中沒有期待,也沒有驚喜。

有一天,他對一位大臣說:「你們到別的國家,想辦法買一種我們國家沒有的東西。」這位大臣心想:「天下所有的東西我們這裡都有了,還要到哪裡找一樣這裡沒有的東西呢?」

不過,國王既然這樣說了,他只好派遣一位貿易商出國尋找。這位貿易商也很煩惱,到底要買什麼東西呢?他到處遊歷,還是沒辦法找到自己國家沒有的東西。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長者坐在象背上,喊著「賣智慧!賣智慧!」他心想:「奇怪,智慧也可以買得到嗎?」於是走過去問長者:「你要賣的智慧在哪裡?」長者說:「能稱重量、量長短的有形之物,價值都可限量,我賣的智慧無形體、無法稱重量、量長短,這才是真正的無價珍寶。」

貿易商說:「那好,我要買,你要給我什麼?」長者說:「我告訴你幾個字:『凡事多思惟,切莫猝瞋怒,今日用不上,必定有用時。』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好好地思考人生的真理,時時把道理放在心中,不能一碰到外面的境界就轉動自己的心、粗暴地發怒,如此將後悔莫及。」貿易商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沒有拿到有形的東西,但是他把那些話聽進了心裡,並且交給長者五百兩黃金,算是「買智慧」的費用,然後啟程回國。

他回到家時,剛好是八月十五日深夜,月光很明亮地照入屋內。他輕輕推開房門,突然看到架著蚊帳的床下有兩雙鞋,蚊帳裡的這兩個人,其中一個是他太太,另一個是誰呢?

他很生氣,拿了一根棍子,正當要衝向前時,突然想到:「我要冷靜點,不能太衝動。」就在此時,一位老婆婆掀開蚊帳走出來,原來是他的母親。

他很訝異地問道:「媽媽,您怎麼在這裡啊!」

「你太太感冒發燒,我是來照顧她的。」

他放下棍子,自言自語地說:「很便宜,真的很便宜!」「你買什麼東西那麼有價值,怎麼一直喊很便宜呢?」他就對媽媽說:「我遇到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我用有量有形的五百兩黃金換來無量無形的智慧。假如不是他教我要時時冷靜,不可衝動,我剛才已做出傷天害理的罪孽了。

※   ※   ※   ※

人生的真理、價值無形無量,如何才能得到呢?必須用心思考道理,時時謹記不忘失,還要將生命的良能盡全力發揮出來,如此才能體會那分心安理得與歡喜自在,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至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6-2008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真假故鄉

    戰國時代,有一位在楚國長大、原籍燕國的人,年歲增長後,常常惦念著自己出生的地方,想要落葉歸根。剛好有位朋友要去燕國做貿易,他就與朋友結伴同行。

    過了幾天,他們來到某個地方,朋友告訴他已經到燕國了,就快要到他的故鄉。

    又走了一段路,他們看到一間廢墟,朋友說:「你看,這就是你以前家族的宗廟。」他看到自己家族的宗廟破爛不堪,心很悲切。

    後來又走到一個墓地,朋友說:「這是你的祖先和父母的墓地。」他一看到自己祖先、父母的墳墓,愁緒湧上心頭,哭得非常哀痛,可是朋友卻站在旁邊哈哈大笑。

    他很生氣地說:「這幾十年來我一直思念故鄉,今天回來,看到家廟破爛不堪,又在荒郊野外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墳墓,你知道我有多傷心嗎?為什麼你在旁邊笑得這麼大聲!」

    朋友說:「唉喲!我和你開玩笑的!這個地方根本不是燕國。」他一聽,滿腔悲傷頓時消失,心想:這裡又不是我的故鄉,我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哀?

    兩人繼續前行,經過幾天後,真的到了燕國,看到他的家廟,也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墳墓,可是這時他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很平靜地憑弔。

    一般人常在日常生活中,隨著境界起伏而煩惱不安,沒有用心審察人事物的真相,就像那位思鄉的人,只憑著朋友的幾句話,就情不自禁悲傷痛哭。

    學佛,就是要學習把人事物看清楚,透徹了解之後,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值得我們貪戀、瞋怒或癡迷。所以,學佛就是在學「真」,透徹了「真」,就可以空掉一切煩惱,這就是「真空」。

    雖然在人群中難離人事是非,但將煩惱淨化,就可以將是非昇華成教育,這就是「妙有」。

    奧妙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什麼事情,都要用心看、用心聽、用心體會,如此才能透徹了解萬物真相,達到自在、輕安的「真空妙有」境界。

[ 本帖最后由 leessearle2004 于 21-6-2008 04:1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08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窮書生的傳家寶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有位書生以教書維生,但是家鄉環境貧困,教書所得很微薄,他只好遠離家鄉到遙遠的都市教書。

二十年後,好不容易積存了一些錢,他帶著這些錢,和一位同鄉結伴啟程回鄉,想用這些錢讓妻子、小孩過好日子。

路途很遠,要花費很多天的時間。有一天,他們在郊外看到遠處有一間茅屋,他覺得非常口渴,就對同伴說:「前面有一間房子,我們去要一些水來喝。」

兩人走到茅屋前,聽到裡面有人在哭,他們好奇地進屋探看,原來有位婦人在床邊傷心啼哭,床上躺著一個人。他們問:「這位大嫂,為什麼哭得這麼淒涼呢?躺在床上的這位,是你的什麼人?」婦人回答:「他是我的先生,病得很重,可是我沒錢為他請大夫,看來只好賣身換些錢來醫治他的病。」

書生聽了很不忍心,就對同伴說:「我們每人出一些錢來幫助她,好不好?」同伴說:「怎麼可以!你和我二十年來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可以帶回家鄉讓家人過好日子。我們若把錢給她,回去怎麼向家人交代?這我做不到。」

書生聽了,也覺得有道理:花了二十年的長久歲月,才存了這些錢,若給了她,就和二十年前一樣空無一物,要拿什麼回去給家人呢?他反覆思量,猶豫不決。婦人又開始哭了,他實在很不忍心,只好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對婦人說:「這位大嫂,我只有這些錢,你趕快拿去請大夫,這樣就不用賣身了。」婦人驚喜萬分,伏地叩謝救命之恩。

書生和朋友趕回家鄉時,年關將近,人人正忙著採購年貨。書生兩手空空,又餓又累地回到家。太太看到先生終於回來了,滿懷希望,以為今年能過一個豐裕的年,孩子有新衣服穿,也有豐富的年夜飯可吃。

但是書生垂頭嘆氣地對太太說:「有什麼東西可吃嗎?我很餓。」太太說:「我正等著你買米回來,現在家裡沒有半樣東西可吃。」「不管什麼東西,只要能喝、能吃就好。」太太看到先生餓成這樣,趕快到屋外摘一些菜葉煮給先生吃。

太太問先生,是不是在路上發生了什麼事?先生就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太太。她聽了之後,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讚歎先生。

「我真有眼光,嫁到這麼善良的先生。我就是再吃多少苦都願意,只要我命還在,不管你多窮,我都要跟著你!」

先生聽了實在很感動,於是夫妻倆相互鞠躬、讚歎。三個孩子看到父母品格這麼清高,也非常感動,於是對父母說:「爹娘請放心,我們不嫌家窮,一定會用功讀書,不辜負您們。」三個孩子發憤用功,長大後事業有成,並成為很虔誠的佛教徒,經常布施行善。

能為人付出就是福,這分付出,就是對子女的一番教育,能讓子女懂得奮發上進、樂於助人,這才是給他們最真、最好的財產。

如是因、如是果;不種好因,哪能得好果?付出愛心是做人的本分,只要無所求地付出,心靈必定輕安、愉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08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小鳥與阿育王

印度有一個古老的小故事──

某個安適的午後,人們正在樹下乘涼、聊天時,突然聽到一隻小鳥奮力鼓動翅膀的聲音,以及哀淒無奈的叫聲。

仔細一看,原來有隻小鳥飛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來;再一次掙扎著飛起來,卻又掉了下來,看來非常痛苦的樣子。可是有一群小孩卻很興奮地追逐牠,大人們看到了,也當成好玩的事,哈哈大笑。

這時,一位身穿樸素白衣的人走過來,擋住那群小孩,並且彎下身,雙手小心地捧起小鳥。噢!原來小鳥的脖子綁著一條繩子,繩子尾端綁著一粒石頭,難怪牠飛不起來啊!

白衣人心生憐憫,想救這隻小鳥,那群孩子卻說:「小鳥是我們的,還給我們!」「那我把小鳥買下來,要多少錢呢?」孩子們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就把小鳥賣給他。

白衣人輕輕地鬆開繩子,小鳥非常歡喜地展翅飛翔,在白衣人頭上繞了好幾圈,叫聲變得很快樂、很好聽,令人心曠神怡。

白衣人摸摸孩子們的頭,說:「你們看,小鳥自由飛翔、快樂唱歌,這樣是不是很美呢?每個生命都有其生存的價值和權利,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小孩們低下頭來,旁邊的大人們也覺得很慚愧。白衣人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然後向前走了。

大家望著他的背影,都覺得他氣度不凡,說的話也很有道理,不像個普通人。一個孩子突然大叫:「我想起來了!他是我們的國王!」小孩所說的國王,就是「阿育王」。

當時正是阿育王的時代,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愛民如子,經常穿著白衣走入人群,了解民情,在鄉村陋巷親手救濟貧民。

仁德之人才知道生命之美,也才知道要及時付出愛心、護惜生命。希望大家好好地體會天地間生命之美,培養對一切生靈的疼惜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7-2008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留个脚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7-2008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牛兒團團轉

以前有位居士,在大陸的一座古寺裡修行。一段時間後,他心中生疑,懷疑自己選擇學佛這條路對不對呢?懷疑自己有沒有修行的天分?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

他也懷疑寺裡的出家人──看他們每天似乎都很悠閒、無所事事,到底有沒有在修行、懂得多少道理?

有一天,他走出古寺,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牠想要離開,可是掙脫不了,便一直繞圈圈。他心想,可以用這件事當題目來考一考寺裡的老師父。

他回古寺找老師父,問:「為何團團轉?」老師父答:「因為繩未斷。」他聽了嚇一大跳,心想:「我看到那頭牛被繩子綁住,在那邊團團轉,但是老師父沒出去,為什麼知道呢?」

老師父看到他表情驚慌,問說:「居士,什麼事讓你這麼震驚呢?是不是我答錯了?」「不是,不是,您沒答錯。只是我所看到的,您應該沒看到啊!為什麼您能回答出來呢?」

「那你看到什麼?」「我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綁在樹幹旁,沒辦法脫離、在那邊團團轉,而您沒看到,竟然能回答出來。」

老師父笑了笑,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一理通就萬事徹,事理皆圓融。你說的是那頭牛被繩子綁住;我答的是──你的心被『無明(註)』這條繩子綁住,使你在煩惱中團團轉。」

居士聽了,趕快跪地求懺悔,他說:「我不該對佛法、對出家人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我信佛,卻懷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我信僧,卻懷疑僧的品格、智慧;我信法,卻沒有用心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有信,但是起了疑惑,所以產生障礙,無法精進。我應該把內心這條疑惑之繩剪斷,真誠地依教奉行。」

這故事雖然簡單,卻說明了「事理圓融」之理。內心無「疑」,心境明明朗朗的,看事情就能看得真切,也才能信受別人所說的道理。

「疑」與「信」都由心生起,大家要好好地照顧自己的信心,莫要生疑;若能如此,「道」就在我們身邊。請諸位要多用心!

註:無明──愚癡,不明白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08 04: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公平分配,求一缺九

一位家財萬貫的長者在臨終前,交代族裏一位長老為他分配遺產給兩個兒子。這位長老心想:「財產如果沒有公平分配,兩兄弟都會有話說。」

為了公平分配,這位長老想到一個方法──將每樣東西都分成兩份。桌子鋸成兩半、碗及盤子敲成兩半、衣服剪成兩半……,所有的東西都分割成兩半,以示公平。

想想看:為了要爭到完全公平,最後的結果居然是兩敗俱傷。這是真正的公平嗎?這是愚癡啊!人再怎麼追求,都是求一缺九啊!

人世間要求與人平等、高人一等,實在很難!

相同的東西,只因人心有分別,所以才有不同的價值。何謂公平、何謂不公平?真的很難定論。只要我們的心知足了,一切就公平;心知足了,就會覺得一切富足。學佛就是要時時心安、了解道理;這個道理如果能看透,就沒什麼好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7-2008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人間空幻,彷如水中撈金

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結束,誰也不知道;一生力爭得來的物質、財產,到底有多少時間能享用呢?又有那些能永遠擁有呢?

佛經裏有一段譬喻──

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他看了很高興,趕快跳進水裏撈取。但是,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筋疲力竭、全身既濕又髒的他只好上岸休息,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金塊又顯現了。

他想:「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裏呢?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撈不到呢?」於是他又跳下去撈,還是徒勞無功,他實在很不甘心!

這時,父親出來找他,看到兒子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問道:「到底發生什麼事?」兒子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

父親看看平靜的水面,再抬頭望著樹,說:「你看,金塊不是在水中,而是在樹上!」

這則故事是在譬喻凡夫總是為名利、空幻的東西奔波、辛勞,而這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有的人是因為「人生很苦,要趕快找到解脫的方法」或「我要求神通」所以才修行,但是修行若沒有正思、正見、正念、正業,路就會走偏。所以,學佛就是要了解道理,了解人間空幻猶如水中的金塊一樣。

我們要常保知足的心,對人事物善解、包容、感恩,如此才能圓融、圓滿,才不會一直想要爭平等。

世間難有平等,幸福的人生一切從心起,要時時多用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08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把牛奶「存」在牛肚裡

    有一位養牛的人,他養的牛,乳汁特別多,他覺得自己養牛的技
術比別人好,因此很驕傲,逢人便說:「我養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說:「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麼多,你應該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說:「當然可以!幾天後,隨便你們幾個人來,我
都能供應你們新鮮好喝的牛奶!」

    為了多儲存一點,讓大家都可以喝到鮮美的牛奶,於是他趕緊去
擠牛奶;可是隔天卻發現,昨天的牛奶都酸掉了。

    當時還沒有冰箱,無論怎麼收藏,都會很快酸掉。於是,他心想
:既然這樣,倒不如囤積在母牛的肚子裡,那就不必擔心了。他仔細盤算,一隻母牛一天可以擠五桶牛奶,五天就有二十五桶,乾脆等五天後再來擠。

    這期間,他把小牛牽走,不讓小牛吃奶,又讓母牛一直吃草,增
加營養。五天後,他高高興興地要去擠奶時,卻發現一滴也擠不出來!

    就像人類哺育一樣,媽媽哺餵孩子母奶,如果孩子每天按時吃,
時間到了媽媽自然就有乳水,孩子也能吃得很飽;如果孩子幾天不吸奶,媽媽的乳水就沒有了。牛也是一樣的情形啊!

                        ※  ※  ※

    人有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力量,但是有時會因一些想法或因素,
讓人面對工作時,想要「等一等」,當下不做,要累積多一點再一起做。於是,工作囤積多了,簡單的事也變得複雜、不好處理;加上工作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得特別挪出時間去做,無端增加工作時間。

    更重要的是,人的力量也像牛乳一樣,當下不去利用的話,這分
力量是無法「儲存」到以後再用的。

    所以「今日事,今日畢」,只要善於利用瑣碎的時間把事情隨手
做好,就能免除許多「後患」,不但利人利己,也是真正在享受人生的使用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008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悲智雙全的小猴子

    在一座山林中,有隻小猴子,非常天真、無邪、清淨,對天地萬
物都很喜愛,不管是一棵樹或一個石頭,都很認真地觀察,經常情不自禁地讚歎:「好美啊!」聽到大地萬物的聲音,也說:「奇妙啊」看到每種動物,不論是兇猛的老虎或柔弱的小鳥,也都覺得很可愛。

  有一天,山林起火了,猴爸爸和猴媽媽催促小猴子趕快逃命。
小猴子跑到半路,想起心愛的包包和書本忘了拿,於是折回頭去。當牠拿了東西,往逆風方向逃時,看到一隻鼬貍老婆婆因為年老走不動,正著急著。小猴子很不忍心,就教老婆婆趴在牠的背上,然後很快地再向前跑。

    不久,又看到一隻鼷鼠害怕地高喊:「誰能帶我離開這裡呢?救
救我的命啊!」小猴子問牠為何不趕快跑呢?牠說:「我白天看不到東西,晚上才看得見,所以現在不知道要往哪裡跑?」小猴子說:「來,你躲進我的包包裡,我帶你逃走。」鼷鼠果真跳進包包裡,小猴子就揹著老婆婆和鼷鼠,繼續朝著逆風方向一直跑。

    跑到盡頭時,卻發現前面是很深的懸崖!「如何才能逃到對面山
坡呢?如果掉下去,必然粉身碎骨!該如何是好?」

    眼看大火濃煙漸漸逼近,小猴子很著急,抬頭看看四周──啊!
有了!有一棵松樹長在懸崖邊,樹枝向對面伸得很長,雖然離對岸還有一段距離,但可以用藤條綁著樹枝跳過去。

    小猴子教老婆婆抱緊牠的背,又教鼷鼠躲在包包裡不要出來,然
後拉住藤條,一鼓作氣全力一跳,果真跳過去了!老婆婆很感動地說:「小猴子啊,你真的很勇敢、很有愛心!森林發生火災,大家都只顧著自己逃命,而你卻冒險解救與你素不相識的我及鼷鼠。你真是這座山的愛之神,是眾生的活菩薩!」

                       ※   ※   ※

    清淨無染的本性,是一切生命所共同擁有的,即使是獸類,也有
這分智慧和愛心。眾生只要將心中的五毒清除乾淨,這片心地就是世間最美的境界。

    像那隻小猴子,不管聽到什麼聲音,都覺得很奇妙;不論看到任
何生命形態,都覺得是天地之間的美景;有災難發生時,不僅自救也願救人,這就是真正的本性。

    人心與佛心、菩薩心一樣,都有圓滿的大愛,我們時刻多用
心,保護好這分世間最珍貴的自性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08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愛吵架的夫妻

    有對夫妻開了一家糕餅店,因為生活忙碌又欠缺涵養,兩人經常稍不順意就發脾氣,每天過著吵架、打架的忙亂日子。左右鄰居被吵得沒辦法過一天安寧的生活,於是請鄉長想辦法,鄉長說:「我也知道必須想辦法解決,但這對夫妻實在很沒修養,愈去勸他們,他們吵得愈厲害,真讓人傷腦筋!」

    有一天,鄉長外出散步,遠遠就看到那家糕餅店前圍著一群人,他心裡明白又發生了什麼事。他來到店門口,穿過人群走進店裡,看到先生很激動地對太太說:「你如果再不聽話,什麼事都反對,我就要拿刀殺你!」太太也大聲說:「殺啊!殺啊!反正我也不想活了。」鄉長上前將兩人拉開,說:「外面圍了那麼多人看你們吵
架,你們難道不覺得慚愧嗎?」

    這對夫妻往外看,果然很多人,但是,他們不僅不聽鄉長勸解,反而罵得更大聲,動作更激烈。鄉長看他們這樣,故意不理他們,往外大聲叫說:「來啊!來啊!所有鄉親趕快來,這裡有很多糕餅,大家儘量拿去享用吧!」

    夫妻倆聽了,急忙問鄉長為何如此!鄉長說:「反正你們一個想殺人,一個想要死,被殺的人死了,殺了人要被抓去關,留這些糕餅有何用!」

    兩人聽了,靜默無言,鄉長就說:「夫妻倆不要動不動就吵架,家和萬事興啊!有緣才能結成夫妻,應該要相互尊重,用感恩心來化解對立。你們聽到大家要搬糕餅,感到心疼,這表示你們對努力得來的成果很看重,既然如此,就不要輕易毀掉這個家啊!」

    夫妻倆冷靜下來,覺得鄉長的話很有道理,答應以後願意好好相處,不再吵架打架了。
                       ※   ※   ※
    為了維繫家庭,「工作」是家中每個人的本分,只要認清自己的責任,安守本分,即使終日忙碌,心仍然會很平靜。如果覺得──要不是為了你們,我何必這麼辛苦!或認為自己付出的比別人多,則情緒就不平衡了,心中的無明會不斷產生,動不動就對家人發脾氣,使家庭氣氛緊張不安。

    心不冷靜,就容易產生無明的念頭,所以學佛就是要學習讓心時刻保持平靜,不要讓無明遮住智慧,如此才不會與人起衝突,使自己和對方身心都不得安寧。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用心,隨時注意自己的心境是否安詳清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6-2024 12:53 AM , Processed in 0.08120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