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素还真

明心见性 VS 读经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7-2012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你读完所有全部经典。。对不起,,,你也不会开悟的。。因为佛陀也没有读那些经典而开悟的。。。当ARJU ...
johnchan 发表于 10-7-2012 10:16 PM



   看经典 开小悟还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12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有人在这里数落刚刚过世不久的赛巴巴。。先声明,,我不是他的弟子。。但我必须承认。。他是一个真的老 ...
johnchan 发表于 10-7-2012 10:26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敢发誓认为你说的就是禅宗,楞伽宗,佛心宗观点吗?想好好才说。
素还真 发表于 10-7-2012 10:36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你几时看到大师说。。这个已经是开悟的人。。去找找看吧 !!!
从来都没有。。那里还 ...
johnchan 发表于 10-7-2012 11:03 PM



    如果是佛就会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就是因为听闻【金刚经】而开悟。

佛陀当然不可能读经典而开悟,因为佛陀是在没有佛法的时代以自 ...
素还真 发表于 10-7-2012 11:42 PM


文殊菩萨是众佛的老师,宇宙智慧最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当今还是有活着的大师在传授这些技巧。。只是你没有遇上吧了。。即使是遇上了。。你也认 ...
johnchan 发表于 11-7-2012 01:46 A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7-2012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qi2009 于 12-7-2012 08:45 AM 编辑
明心見性是慧見,身見,智見和心見。合起來就是身心智慧見。
royallam 发表于 11-7-2012 07:41 AM



     

大师啊~你想多啦~

正法眼藏,花开见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时代是靠口传法,口传既是无字经典。
今天我们有了现成的经典,这经典可以让我们对佛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
凡夫不能解 发表于 11-7-2012 10:00 A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12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uqi2009


簡單有效的方法 .

由我選人 ,不是人選我 .


至於你.....我認為-----Out xia O ...
guilimen 发表于 11-7-2012 03:57 PM






哈哈~

省省吧,

我11年前就已经找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12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1-7-2012 05:36 PM 编辑
文殊菩萨是众佛的老师,宇宙智慧最高
fuqi2009 发表于 11-7-2012 04:09 PM


你以为是七龙珠咩?不读经,不理解正确的大乘佛教,什么怪理论都会出现。外道思想也可以和大乘佛教参杂一起,这就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以为是七龙珠咩?不读经,不理解正确的大乘佛教,什么怪理论都会出现。外道思想也可以和大乘佛教参 ...
素还真 发表于 11-7-2012 05:22 PM



    你慢慢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7: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以为是七龙珠咩?不读经,不理解正确的大乘佛教,什么怪理论都会出现。外道思想也可以和大乘佛教参 ...
素还真 发表于 11-7-2012 05:22 PM


读经好啊,念经也好啊,

不了解本心都是外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啊~你想多啦~

正法眼藏,花快见佛
fuqi2009 发表于 11-7-2012 04:21 PM

我寫了四種見,那你見了幾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在吉隆坡的一间观音庙大门。。它的墙壁上有四个很大的字。。迴光反照。。另外四个字在另一边我没有看到。。那时巴士在行驶中。。我老师启蒙给我静坐的技巧。。就是把我们通常向外的注意力。。现在把它倒转回来。。reverse..转向内在。。to experience what is already the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tw.myblog.yahoo.com/dolay ... &l=d&fid=98
找到一个赛巴巴说自性的文章。。里面也提了迴光反照。。不晓得大哥们有兴趣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4# johnchan


迴光反照 ----這個句子,是這樣子用的嗎?

我這裡有一個網路詐騙例子 ,跟你的用詞異曲同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7-2012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11-7-2012 10:30 PM 编辑

回复 93# 素还真

   
你所解说的禅宗,我特意贴出来引用的部分:我是认为是不符合经典的。

禅宗思想本就是如此,若是你那样说,那你就是认为禅宗不符合经典了。

我在这个论坛写了不少看法,我相信一些人也包括你从中获得启示。

你的看法没有启发到我,反而我看了你发表的东西,觉得你的理解得还不足够接近本门的正统,甚至还有所误解而否定别人。

你说见性即见了佛性,就是跟佛所见完全一样。我说句话是没有意义的。
你说这一念跟佛完全一样就成了佛。下一念如果跟众生一样,那你又是众生。跟佛相应是佛,跟众生相应是众生。这句话同样没有意义,而且充满错误知见。

有的人见性以后能保持一段时间没有烦恼,有的人保持很久,甚至一生都没问题。

见性后保持一段时间没有烦恼,后来又有烦恼,这句话耐人寻味。

上面也已经解释过了,就禅宗而言,开悟的人虽没有将烦恼断尽,他还有烦恼,但是在定中见法性时,则一点烦恼也没有。就如天上虽有乌云,但打一下雷,闪一下电,就只看到光而没看到云,可是云还在的,只是闪电的光使你感觉到没有看到云而已。

禅宗本来就不讲证果、菩萨阶位、修定次第,只管开悟悟入佛之知见,与佛相应。顿入佛知见,实际上是慧解脱的一种,就如六祖惠能般闻法而开悟,因为只有利根的人才能做到。打坐、修定并不是“禅”的方法,次第禅法才有打坐的修定的必须,如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六妙门》即是次第禅法。

不过,毕竟没有方法是实在太难,因此四祖开始就有方法了,例如公案、话头或默照,也是方法。现代要求人人闻法即顿悟,根本是难以想象的事,所以现代禅宗门派都有教次第禅法,借用天台宗的《释禅波罗蜜》、《小止观》、《六妙门》等等,净土宗的念佛,或其它例如经行、拜佛。

假如你真的敢发狮子吼,立下誓言又何妨呢?就只有去到最尽(发誓),就才会发现你很多想法都是靠猜测,不然就是听别人说的。

别那样唑唑逼人、先入为主地以偏见判断及衡量别人。
发誓我是不会的了,不过那怕有一天你将会发现我说的东西是否正确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12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素还真

    禅宗思想本就是如此,若是你那样说,那你就是认为禅宗不符合经典了。


你的看法 ...
Svaha 发表于 11-7-2012 10:27 PM


麻烦你贴经典来证明你的说法,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8# 素还真

叫禪宗拿出經典 (月亮代表我的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7-2012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12-7-2012 12:15 AM 编辑
麻烦你贴经典来证明你的说法,谢谢。
素还真 发表于 11-7-2012 10:29 PM


那好,你自己看看吧。
以下部分都取自《六祖坛经》,若你认为有断章取义之嫌,大可自己自行阅读全经全文。

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共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鐃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二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後,真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禅宗二入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曰: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脱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6-2024 03:40 AM , Processed in 0.0572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