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德源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 增支部3.4.35 (三位天人)一个很多人都看过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4-2008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萨荼!萨荼!萨荼!

请楼主继续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4-2008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18-4-2008 11:12 PM 发表
萨荼!萨荼!萨荼!

请楼主继续分享。


有时间一定会继续。但是,有可能会改变方法,也就是把达摩悟陀长老开示过的增支部讲座翻译放在这里。

长老的讲座的好处就是会增加一些对经文的解释,而非如现在所贴的只是单纯的经文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8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 1.1.1 – 1.1.10 (男人女人)


这是从达摩悟陀长老的增支部讲座翻译而来的。


如是我闻,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外,抵树给孤独园,世尊跟比库们说:比库们!比库们回应:世尊。世尊说,我知道没有任何一种的目标可以真正的捉住男人的心有如一个女子的身体。比库们,一个女子的身体真正的捉住一个男人的心。


比库们,我知道没有一种声音可以好像女人的声音那样捉住一个男人的心,同样的,没有一种的香好像一个女人的香,没有一种味好像女人的味,没有一种的触好像女人的触那样捉住一个男人的心。


我知道没有任何一种的目标可以真正的捉住女子的心有如一个男人的身体。比库们,一个男子的身体真正的捉住一个女人的心。


比库们,我知道没有一种声音可以好像男人的声音那样捉住一个女人的心,同样的,没有一种的香好像一个男人的香,没有一种味好像男人的味,没有一种的触好像男人的触那样捉住一个女人的心。

从这经,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东西可以真正的捉住一个男人的心就是女人。而最能捉住女人的心的还是男人。男人和女人就好像磁铁一样,黏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好修行,如果是男人就要照顾这个,不要太靠近女人。一个女人要修行的危险也是不要太靠近女人。在四十二章经里,这是最早翻译来中国的经,佛说,一个修行者就好像干的草,而女人对于这修行者就好像烈火一样。当火靠过来,就会烧起。所以,意思就是说男人要修行就不要太靠近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5-2008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NGUTTARA NIKAYA 8.39

Abhisanda Sutta

奖励


佛陀:“比库们,在这世间有八种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导向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那,怎样获得此八种功德呢?

佛陀:“如果,有多闻的圣弟子们皈依佛,这是第一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如果,有多闻的圣弟子们皈依法,这是第二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如果,有多闻的圣弟子们皈依僧伽,这是第三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接着说:“在此,有五种施舍,五种极大的施舍,即原始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与纯净的。它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纯净的,是公开不被怀疑的,是永远公开不被怀疑的,是被有智慧的行者与教士所知见的。

佛陀:“因此,当多闻的圣弟子们戒除杀生,夺取他人的性命,就这样,他给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在他给与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的同时,他也可以分享免于危难,免于憎恨,免于压迫。这是第一种施舍,第一种极大的施舍,即原始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与纯净的。它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纯净的,是公开不被怀疑的,是永远公开不被怀疑的,是被有智慧的行者与教士所知见的。这就是第四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因此,当多闻的圣弟子们戒除偷盗,夺取不给与的东西,就这样,他给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在他给与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的同时,他也可以分享免于危难,免于憎恨,免于压迫。这是第二种施舍,第二种极大的施舍,即原始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与纯净的。它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纯净的,是公开不被怀疑的,是永远公开不被怀疑的,是被有智慧的行者与教士所知见的。这就是第五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因此,当多闻的圣弟子们戒除淫邪,过着不淫邪的生活,就这样,他给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在他给与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的同时,他也可以分享免于危难,免于憎恨,免于压迫。这是第三种施舍,第三种极大的施舍,即原始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与纯净的。它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纯净的,是公开不被怀疑的,是永远公开不被怀疑的,是被有智慧的行者与教士所知见的。这就是第六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因此,当多闻的圣弟子们戒除妄语,不说不真实的话,就这样,他给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在他给与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的同时,他也可以分享免于危难,免于憎恨,免于压迫。这是第四种施舍,第四种极大的施舍,即原始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与纯净的。它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纯净的,是公开不被怀疑的,是永远公开不被怀疑的,是被有智慧的行者与教士所知见的。这就是第七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因此,当多闻的圣弟子们戒除令人麻醉的饮料,不喝导致麻醉的饮料,就这样,他给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在他给与免于危难,他给免于憎恨,给免于压迫于所有无限量的众生的同时,他也可以分享免于危难,免于憎恨,免于压迫。这是第五种施舍,第五种极大的施舍,即原始的,长久的,传统的,古老的与纯净的。它从开始的时候就是纯净的,是公开不被怀疑的,是永远公开不被怀疑的,是被有智慧的行者与教士所知见的。这就是第八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佛陀:“就是这八种有功德的奖励,那就是,善巧的奖励,有福的奖励,天界的奖励,是导向于快乐的奖励,是导向于天界的奖励,导向如愿的奖励,是极享受与吸引的奖励,是导向幸福与快乐的奖励。

das:这篇关于持守五戒可获得回报的经典,可以得生天界,更不用说八戒。

[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6-5-2008 08:3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8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3.3.23 (恶、善、善恶参半)

这是从达摩悟陀长老的增支部讲座翻译而来的。

佛说,比库们,这世间有三种人,是那三种人呢?比库们,这里,一些人所造的身、口、意是恶的,所以他出世在恶道的世界,当出世在恶道的世界后,恶的五根目标接触他。就是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气味、味道、触的目标等等。所以,他得到很痛苦的感受。就如地狱众生的感受那样。

还有,比库们,一个人所造的身、口、意的业是善的。所以,他出世在善道的世界,出世在善道的世界后,善的五根目标接触他,所以他得到很喜悦、很快乐的感受。就如这些四禅偏净天那样。

还有,比库们,一个人所造的身、口、意的业是善恶参半的。所以,他出世在善恶参半的世界,出世在善恶参半的世界后,善恶参半的的五根目标接触他。所以,他得到苦和乐的感受就如人、一些天人、一些地狱的众生的感受。

这就是这三种人在这世间。

我们造什么样的业就带我们出世在那一种的世界。就好像一些人所造的都是恶业,他就去一种的世界所有人都是恶的。因为他去那个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是恶的就好像地狱众生那样,这些其他的众生看到他或捉到他就要害死他,或者要虐待他,或者要使他感受很大的痛苦,因为他是这样的恶,造种种的恶业,所以要跟这些恶的众生一起。

一个人如果他造种种的善业,那么他就会出世在每一个众生都是善的世界里。所有的众生都是好的。但是,多数人是有造善业也有造恶业,所以会出世在一个有苦也有乐的世界里,就好像人间,一些的天人,他又说一些地狱的众生,为什么说一些地狱的众生呢?因为地狱有很多种不同的地狱,而地狱也有它的王。这王就是当我们死后进入地狱,会到他的面前。这王我们称为阎罗王。我们多数以为阎罗王是一个,但是一些书说阎罗王有很多个,因为有不同的地狱,一些人的罪很深的就会去到大的地狱,而他遇到一种的阎罗王。一些人的罪也是重但是他没有下去无间地狱而去另一种没有这么苦的地狱,那里也有它的王,我们称为阎罗王。所以佛陀说一些地狱的众生,也就是说他们有时侯有苦、有时候也有快乐。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我们就要好好照顾我们的业,我们要造多一些的善业,不要造恶业,希望说我们以后出世在一个都是好的众生的世界而不会使我们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8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四集 10.10波達利亞經》

《波達利亞經》

此時波達利亞沙門來會見世尊,來到時禮貌地問侯世尊,在禮貌地互相問侯之後,他坐在一旁。

他坐在一旁時,世尊向波達利亞沙門說:

「波達利亞,世間上有這四種人。是哪四種人?

(一)在此,波達利亞,有人適時說實話,非難不值得讚嘆之事,卻不同樣地讚嘆值得讚嘆之事。

(二)再者,波達利亞,有人適時說實話,讚嘆值得讚嘆之事,卻不同樣地非難不值得讚嘆之事。

(三)再者,波達利亞,有人適時說實話,既不非難不值得讚嘆之事,亦不讚嘆值得讚嘆之事。

(四)再者,波達利亞,有人適時說實話,既非難不值得讚嘆之事,亦讚嘆值得讚嘆之事。

如今,波達利亞, 在此四者之中,你認為誰最值得敬仰與稀有?」

「喬達摩大師,在此四者之中,我認為既不非難不值得讚嘆之事、亦不讚嘆值得讚嘆之事的人最值得敬仰與稀有。為什麼呢?喬達摩大師,因為他的平等心值得敬仰。」

「波達利亞,我說既非難不值得讚嘆之事、亦讚嘆值得讚嘆之事的人最值得敬仰與稀有。為什麼呢?波達利亞,因為他適時的分辨力值得敬仰。」

「善哉,喬達摩大師!善哉,喬達摩大師!喬達摩大師以種種方式顯示佛法,猶如使向下覆蓋之物翻轉向上,使隱藏不顯之物展露顯現,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在黑暗中擎舉明燈,使明眼人得以見物。我歸依喬達摩大師、歸依法、歸依僧。願喬達摩大師憶念我為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

《增支部.四集.波達利亞經》


Potaliya Sutta

Potaliya Sutta To Potaliya the wandering ascetic

Wandering ascetic Potaliya approached The Blessed One, exchanged friendly greetings and sat on a side, then The Blessed One said thus to him:

Potaliya, four persons are evident in the world. Which four?

Here, Potaliya, a certain person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appreciate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Here, Potaliya, a certain person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depreciate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Here, Potaliya, a certain person neither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nor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Here, Potaliya, a certain person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Potaliya, of these four persons evident in the world, which one is the most excellent and exalted?

Good Gotama, these four persons are evident in the world. Which four?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appreciate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The person who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depreciate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The person who neither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nor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Good Gotama, of these four persons evident in the world, the person who neither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ly at the right time nor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ly at the right time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exalted. What is the reason? Good Gotama, because he is advanced in equanimity.

Potaliya, these four persons are evident in the world. Which four?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appreciate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The person who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depreciate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The person who neither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nor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Potaliya, of these four persons evident in the world,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ly at the right time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exalted. What is the reason? Potaliya, because he knows what should be told at the right time.

Good Gotama, these four persons are evident in the world. Which four?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appreciate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The person who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does not depreciate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The person who neither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nor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 thfully at the right time. Good Gotama, of these four persons evident in the world, the person who depreciates the depreciable really and truly at the right time and appreciates the appreciable really and truly at the right time is the most advanced and exalted. What is the reason? Good Gotama, because he knows what should be told at the right time.

Good Gotama, I understand it now, it is as though something overturned is reinstated, as though an oil lamp is lighted for those who have sight to see forms. Thus good Gotama has explained the Teaching in various ways. I take refuge in good Gotama, the Teachintg and the Community of bhikkhus. Remember me as one who has taken refuge.

Anguttara Nikaya IV.10.10 Potaliya Sutt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5-2008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第七集.無記品第七集.無記品56 56

具壽金毘羅向世尊如是言:「大德!有何因、何緣,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不得久住耶?」
金毘羅!此處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1.不恭敬不尊崇師而住,
2.不恭敬不尊崇法而住,
3.不恭敬不尊崇僧伽而住,
4.不恭敬不尊崇學而住,
5.不恭敬不尊崇三摩地而住,
6.不恭敬不尊崇不放逸而住,
7.不恭敬不尊崇承迎而住。

金毘羅!依此因、此緣而於如來般涅槃之時,正法乃不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8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第四集.160經

諸比丘!此等四法,能忘失正法,使之隱沒。四者為何?
1.諸比丘! 世間有比丘,誤解經,倒誦念文句。諸比丘!文句被倒置,其義亦難了知。
2.諸比丘! 或有比丘,惡口具罵詈性,不容忍,逆解教誡。
3.或有比丘,多聞而持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而於他人不說經。於彼等過世後,於經斷絕根本,失所依。
4.有長老諸比丘, 生活豐富、[ 三學]緩慢,以銷沉為先導,於遠離廢精進,不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
從彼人等亦隨[ 其] 見而墮,彼等亦生活豐富、[三學] 緩慢,以銷沉為先導緩慢,於遠離廢精進,不精勤為未得之得、為未達之達、為未作證之作證。

諸比丘!此等之四法,能令正法忘失、隱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5.25.250 (执着于一位比库的害处)

这是从达摩悟陀长老的增支部讲座翻译而来的。

佛说:比库们,一个在家人太执着一位比库有五种的坏处。什么是这五种害处呢?
如果在家人太执着一位比库,而当那比库犯错时,僧团处罚他,隔离他,不跟他谈话,不跟他一起用餐,不跟他一起。那样,这在家人会生气,而不想要靠近其他比库,如果他不要靠近其他比库,他就没有机会听正法。这样,他就离开正法。这是第一个坏处。

又或者,那比库犯错,而僧团给他坐最尾端。这样,这在家人也生气,离开其他比库,离开正法。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如果你看我们比库吃饭时坐一排,那些出家较久的比库会坐在右手边。因为根据印度风俗,如果你尊重一个人,你的右手要向他。所以,你看佛经,一些在家人或出家人来拜见佛陀时,当他要顶礼佛陀时,他会打开右手的衣服或袈裟。当他要离开佛陀时,他的右手也要向着佛陀。意思是说他尊敬。所以,出家人坐一排,出家最久的就坐在右手边然后排下去。有时侯,你看到一位比库坐在第二第三位,有一天,当他犯戒的时候,犯戒后,他却需要坐最后一位,最左手边的位子。有时侯,在家人会好奇,为什么这位比库以前坐这样高,现在却坐最后的位子。但是,别的比库不敢讲,因为这是有关系到这比库破戒。如果你去多数的寺庙,他们没有这样做。但是如果你去一间寺庙,那里的比库都是有持戒的,守戒的,那么你就可能看到这样的情形。

然后,佛陀又说,又或者这比库去远方,那么,在家人也不喜欢来庙,接近其他的比库。又或者那比库疯了,这在家人也是不要跟随其他的比库。又或者这比库死去,这在家人也不喜欢跟随其他的比库学习正法。

这就是那五种坏处,如果一个人太执着一位比库。

还有一个在这里没有被提到的,就是那比库还俗,回家,脱袈裟。如果在家人太执着于他,那么当他脱袈裟时,在家人就不喜欢来庙,来听经,听法。

所以,我们来学佛,在家人要明白,我们归依是归依佛、法、僧。佛陀没有叫我们真正的归依一个师父。我们会跟随一位师父是因为他可以教导我们东西啦。如果你有看经,佛陀说,如果你要跟随一位师父,你要看三样东西。他的戒律比你好、他的定力比你好、他的智慧比你好,你跟他才能学习到东西。如果他不在时,你就找其他的可以教导你的出家人。这样,你就可以继续学习,走这善道。你做你的责任就是你支持比库僧团。你布施食、衣、药、住就是做你的责任。佛陀说,不要太执着一位比库而已。


(德源:执着于一位比库,不管他说的是对是错,也要一味的奉行,这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一不小心,可能就失去学习正法的机会。

佛陀已经给予我们这样的警告了。)

[ 本帖最后由 德源 于 4-6-2008 03:4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4-6-2008 03:33 PM 发表
如果你要跟随一位师父,你要看三样东西。他的戒律比你好、他的定力比你好、他的智慧比你好,你跟他才能学习到东西。


如果看得到,那還用跟師傅學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4-6-2008 03:36 PM 发表


如果看得到,那還用跟師傅學嗎?


有时侯,一个人喜欢找借口而已。

试问,当你想要守戒的时候,你会每天跟一位花天酒地的朋友在一起吗?

如果你想要一下子就找一位圣人来学习,当然是比较难。

但是,你就连找一位在这方面比你好一些的榜样来学习,也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吗?

当然,在你更深入了解后,你对于这方面的判断能力不也会增加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4-6-2008 03:49 PM 发表

有时侯,一个人喜欢找借口而已。
试问,当你想要守戒的时候,你会每天跟一位花天酒地的朋友在一起吗?
如果你想要一下子就找一位圣人来学习,当然是比较难。
但是,你就连找一位在这方面比你好一些的榜样来学习,也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吗?
当然,在你更深入了解后,你对于这方面的判断能力不也会增加的吗?


找藉口代表違佛義?
跟花天酒地的朋友在一起並不一定守不了戒,不是嗎?
如果沒有深入的接觸,大概不會瞭解一個人吧?人心隔肚皮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到是因为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4-6-2008 03:56 PM 发表


找藉口代表違佛義?
跟花天酒地的朋友在一起並不一定守不了戒,不是嗎?
如果沒有深入的接觸,大概不會瞭解一個人吧?人心隔肚皮咯。


找借口应该也算违佛义。佛陀不是教我们要观事实真相吗?面对事实真相吗?找借口不是有违这原则吗?

中部经里,佛陀给予恶的定义是对自己和对他人有所伤害的就是恶。找借口而使自己没有机会进步应该也算是恶吧?

在增支部5.213里,佛陀说守戒有五种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声誉良好。不过如果你每天都和花天酒地的人在一起,就算你真正的守好你的戒,我觉得你的声誉也不会好到那里。因为,瓜田李下,很难令人相信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比喻,戒德可以保护我们。我所指的这种保护如保护我们免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就算是守戒但却又不远离一些是非之地、人。有时候,也难免会遭牵累。

深入了解是必要的。但是,也要有智慧来分辨。这佛陀也在增支部里有教导了。

其实,佛陀在增支部里有一些教导,让我们如何分辨法师。在这帖里也有一些,如帖#57、#59。帖#35也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真正的观察到一个人真正的戒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08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4-6-2008 08:47 PM 发表


找借口应该也算违佛义。佛陀不是教我们要观事实真相吗?面对事实真相吗?找借口不是有违这原则吗?
中部经里,佛陀给予恶的定义是对自己和对他人有所伤害的就是恶。找借口而使自己没有机会进步应该也算是恶吧?
在增支部5.213里,佛陀说守戒有五种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声誉良好。不过如果你每天都和花天酒地的人在一起,就算你真正的守好你的戒,我觉得你的声誉也不会好到那里。因为,瓜田李下,很难令人相信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比喻,戒德可以保护我们。我所指的这种保护如保护我们免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就算是守戒但却又不远离一些是非之地、人。有时候,也难免会遭牵累。
深入了解是必要的。但是,也要有智慧来分辨。这佛陀也在增支部里有教导了。
其实,佛陀在增支部里有一些教导,让我们如何分辨法师。在这帖里也有一些,如帖#57、#59。帖#35也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真正的观察到一个人真正的戒德。


還真被你找到一個藉口把事情清楚了。不過,能觀到你用藉口,不是也在觀事實真相嗎?
很有意思,你提出對藉口的說詞。。。我喜歡。
那佛陀有沒有在增支部那裡教弟子如何對待一個所謂的不合規格的法師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08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4-6-2008 10:37 PM 发表


還真被你找到一個藉口把事情清楚了。不過,能觀到你用藉口,不是也在觀事實真相嗎?
很有意思,你提出對藉口的說詞。。。我喜歡。
那佛陀有沒有在增支部那裡教弟子如何對待一個所謂的不合規格的法師呢?


这要看你是什么样的弟子了。

在帖#57里,不合规格的法师也有不合规格的弟子。

听过舍利弗尊者的故事吗?

当舍利弗尊者邀请他的前一位老师一起去拜访佛陀时,

他老师问他,这世上傻子多还是聪明人多?

舍利弗尊者(那时称为优婆提舍)回答,傻子多而聪明人少。

他老师说,那么聪明的人就到乔达摩沙门那里吧。傻子就来跟我这傻人吧。

如果你是一位合规格的弟子,那么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吧?就好像舍利弗尊者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6-2008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4-6-2008 11:07 PM 发表
这要看你是什么样的弟子了。
在帖#57里,不合规格的法师也有不合规格的弟子。
听过舍利弗尊者的故事吗?
当舍利弗尊者邀请他的前一位老师一起去拜访佛陀时,
他老师问他,这世上傻子多还是聪明人多?
舍利弗尊者(那时称为优婆提舍)回答,傻子多而聪明人少。
他老师说,那么聪明的人就到乔达摩沙门那里吧。傻子就来跟我这傻人吧。
如果你是一位合规格的弟子,那么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吧?就好像舍利弗尊者那样。


原來是這樣,有道理有道理。
那些不合規格的法師會不會是合格的法師不小心教出來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4-6-2008 11:16 PM 发表

原來是這樣,有道理有道理。
那些不合規格的法師會不會是合格的法師不小心教出來的呢?


也有可能,佛法本来就是靠自己修的。

老师只是指点道路。有人选择要跟随这道路走,有人选择不跟。

就算佛陀在世时,也是有问题比库。如果,你看比库戒律,你会发现一些戒律的产生都是这些不爱修行的比库搞一些事而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08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5-6-2008 09:19 AM 发表


也有可能,佛法本来就是靠自己修的。

老师只是指点道路。有人选择要跟随这道路走,有人选择不跟。

就算佛陀在世时,也是有问题比库。如果,你看比库戒律,你会发现一些戒律的产生都是这些不爱修行的比库搞 ...


那如果那些合規格的法師教出來的不合規格的的弟子以後當了老師而他們只教他們從合格老師那裡學回來的佛法呢?可以被接受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5-6-2008 10:12 AM 发表


那如果那些合規格的法師教出來的不合規格的的弟子以後當了老師而他們只教他們從合格老師那裡學回來的佛法呢?可以被接受嗎?


照帖#4里教导的,他的教导都要拿来跟经和律做比较,如果跟经律没有冲突,那么他的教导应该可以被接受。

至于要用什么经和律来做比较呢?当然是用最原始的经和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1:14 PM , Processed in 0.06844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