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德源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 增支部3.4.35 (三位天人)一个很多人都看过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6-2008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5-6-2008 10:35 AM 发表


照帖#4里教导的,他的教导都要拿来跟经和律做比较,如果跟经律没有冲突,那么他的教导应该可以被接受。

至于要用什么经和律来做比较呢?当然是用最原始的经和律。


恩,第一句通情達理。

第二句,我要問:最原始的經和律加上了自己的詮釋,還算原始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5-6-2008 10:42 AM 发表


恩,第一句通情達理。

第二句,我要問:最原始的經和律加上了自己的詮釋,還算原始嗎?


自己诠释过后有可能跟原来的经义或许有些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看回原经,或以原经为根源。

但如果,手上的经根本就是诠释,诠释,再诠释而来的。那么,就算自己诠释的跟手中的经义有多准确也好,但跟原始教义相差有多远的难于估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08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5-6-2008 11:10 AM 发表


自己诠释过后有可能跟原来的经义或许有些不一样。但还是可以看回原经,或以原经为根源。

但如果,手上的经根本就是诠释,诠释,再诠释而来的。那么,就算自己诠释的跟手中的经义有多准确也好,但跟原始教义相差有多远的难于估计了。


我很喜歡你講的

如果我沒搞錯,SUTTA原門是PALI對嗎?那從PALI直接翻譯還是同過英文再轉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5-6-2008 11:14 AM 发表


我很喜歡你講的

如果我沒搞錯,SUTTA原門是PALI對嗎?那從PALI直接翻譯還是同過英文再轉中文?


这是南传经典的一个好处。巴利经典还是存在。如果一个人不同意任何的翻译都可以直接回到巴利文看看。

中文的多数由日文或英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一些个别经文由个人从巴利文直接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08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5-6-2008 11:37 AM 发表


这是南传经典的一个好处。巴利经典还是存在。如果一个人不同意任何的翻译都可以直接回到巴利文看看。

中文的多数由日文或英文翻译而来的。也有一些个别经文由个人从巴利文直接翻译。


那翻譯出來的經文,可靠度有多少呢?

我知道西藏人當時翻譯經文時,是由梵文翻成藏文,然後從藏文在翻回梵文,這樣來來去去好幾次來檢驗準確度的,SUTTA被翻譯時,有類似的檢驗手續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08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5-6-2008 11:42 AM 发表


那翻譯出來的經文,可靠度有多少呢?

我知道西藏人當時翻譯經文時,是由梵文翻成藏文,然後從藏文在翻回梵文,這樣來來去去好幾次來檢驗準確度的,SUTTA被翻譯時,有類似的檢驗手續嗎?


所以,我说这是南传经典的好处。你不需要去相信任何权威来安抚你的怀疑心。

因为,你可以找到多种从巴利原文翻译的同一经文。你可以从中做比较,自己去认识它们翻译的对错。

再不行,你就自己学习巴利文自己去看巴利原典。

你是如何知道西藏人當時翻譯經文時,是由梵文翻成藏文,然後從藏文在翻回梵文,這樣來來去去好幾次來檢驗準確度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6-2008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5-6-2008 12:03 PM 发表

所以,我说这是南传经典的好处。你不需要去相信任何权威来安抚你的怀疑心。
因为,你可以找到多种从巴利原文翻译的同一经文。你可以从中做比较,自己去认识它们翻译的对错。
再不行,你就自己学习巴利文自己去看巴利原典。
你是如何知道西藏人當時翻譯經文時,是由梵文翻成藏文,然後從藏文在翻回梵文,這樣來來去去好幾次來檢驗準確度的呢?


我沒有想以權威來安撫疑心,也沒有疑心,只是好奇譯經過程而已。
我有唸過西藏史和做研究時有和西藏難民接觸過,所以知道他們的譯經過程。
我覺得那們那樣的作法,可以除去一定程度的偏差咯,就好比同一句話,你用英文說,然後用中文說,是不是有把意思保存下來?是一個很有趣的語文發展過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來世將會出現的五個危機

诸位比丘!有五种的祸害,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发生。但是,在未来的日子,这些祸害将会出现,将会发生。诸位比丘!你们必须要对这些祸害有所醒觉,并且要儘力的去预防,阻止不让这些祸害出现、发生。到底这五种祸害是什麼呢?
1.
在未来的日子,将会有比丘不修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当他们没有修行,而又授予其他的人剃度出家,这些比丘将不能够正确地指导跟随著来出家的善男子学习培养训练增上戒、定、慧三学。因此,这些跟随著来出家的善男子将不懂得怎样去修行。继而同样的,这一些出家之后的善男子,也将会授予其他的人来剃度出家,他也同样的不能够正确地指导跟随著来出家的善男子学习培养训练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三学。因此,这一些随著来出家的善男子也同样的不懂得怎样去修行。由於这样的原故,涂改、歪曲、抹杀、勾销法与律的事情,也就跟著出现。
2.
同样的在未来的日子,将会有比丘不修行。当他们没有修行,那他们怎麼可能成為跟随著来出家人的依止呢?也同样的不能正确的指导跟随他来出家的善男子关於熏习培养训练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由於这样的原故,涂改、歪曲、抹杀、勾销法与律(经典与戒律)的事情也就跟著出现。
3.
在未来的日子将会有比丘不修行。当他们没有修行,而又向他人宣说经、戒、律与论,他们往往会错误地误导其他的人而又不知觉。因此,涂改、歪曲、抹杀、勾销法与律的事情,也就跟著出现发生。
4.
在未来的日子,将会有比丘不修行。当他们没有修行,而如来所觉悟的真理,是深妙,是甚难於领悟、难於理解的,是超越世间法的。当有人宣说像这样的法,这些比丘就不会用心聆听。他们也将不会去追求探讨,或者不认為这种法是应该研究学习的。不过,他们却对於其他的诗人或学者所撰写创作的经,而认為这些经所採用的词句是美丽顺耳的。这些撰写的有一些是外道,有一些是佛教追随者的谚语、箴言或格言。当这样的经被宣说时,这些不修行的比丘就会用心聆听,用心学习,并且去追求探讨,或认為是应该学习研究的。就因為这样的原故,涂改、歪曲、抹杀、勾销法与律(经典与戒律)的事情,也就跟著出现。
5.
在未来的日子将会有比丘不修行。当他们没有修行,这种长老比丘将会贪得无厌,他们将成為违犯佛陀教诲,迷惑的领导者;他们将拋弃寂静安乐的事务;他们将不再勤奋精进於证悟尚未证悟的法及明了那些还未明了的法。往后的比丘僧们也将以他们為榜样,也同样的贪得无厌,不严格於持戒修行,也同样的成為常违犯佛陀教诲,迷惑的领导者。他们同样的也不喜好於寂静安乐的事务,不再精进勤奋於证悟明了那些尚未证悟明了的法。由於这样的原故,涂改、歪曲、抹杀、勾销正法与律的事情就出现了。
诸位比丘!虽然这五种祸害到目前為止还没有出现、发生,但是在未来的日子裡,这五种祸害将会出现。因此,你们对这五种祸害要有所醒觉,并且要尽力的预防、阻止,去除这种祸害。
----《增支部五集。79


[ 本帖最后由 佛国的祝福 于 9-6-2008 12:1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6-2008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繫縛

诸比丘!女人以八相系缚男子。是哪八相呢?
1.女人以色相来系缚男子;
2.女人以嬉笑系缚男子;
3.女人以言说系缚男子;
4.女人以歌吟系缚男子;
5.女人以啼泣系缚男子;
6.女人以仪态系缚男子;
7.女人以华果(礼物)系缚男子;
8.女人以“触”系缚男子。
诸比丘!女人以此八相系缚男子。依此,有情被绳套所缚了。」
                                            --《增支部八集。17


诸比丘!男人以八相系缚女人。是哪八相呢?
1.男人以色相来系缚女人;
2.男人以嬉笑系缚女人;
3.男人以言说系缚女人;
4.男人以歌吟系缚女人;
5.男人以啼泣系缚女人;
6.男人以仪态系缚女人;
7.男人以华果(礼物)系缚女人;
8.男人以“触”系缚女人。
诸比丘!男人以此八相系缚女人。依此,有情被绳套所缚了。」
                        --《增支部八集。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大海般奇妙的正法律

此法与律,有八种希有、未曾有之法,见此而诸比丘乐于此法与律。是哪八项呢?
1.譬如大海渐渐趣向、渐渐倾向、渐渐临入,而无有忽然险峻。同样的,于此法与律,有次第的学习、有渐进的所作、有渐进的行道、而没有忽然了知通达(成阿罗汉的)。这是法与律的第一项奇妙稀有之处。

2. 譬如大海恒常稳定不越过岸边,同样的,我为诸弟子所制之学处,诸弟子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亦不会超越诸学处。这是法与律的第二项奇妙稀有之处。

3.譬如大海与死尸不共住,如果大海有死尸,则迅速冲上岸。同样的,如有人之破戒、恶法、不清净、有让人怀疑的行为、他对其所作有所隐覆、不是沙门称为沙门、不是梵行者称为梵行者,内心腐烂、行为卑劣,如此僧伽将迅速集会以摒弃此人。这样的人即使坐于比丘众之中,他也与僧伽远离,僧伽亦与他远离。这是法与律的第三项奇妙稀有之处。

4.譬如有如恒河等诸大河到了大海,就会舍去之前的名字而只成为“大海”。同样的,有剎帝利、婆罗门、 吠舍、首陀罗之四阶级,当他们来到如来所说之法与律中出家,就会舍弃之前的名字阶级,而都成为“释迦之子”。这是法与律的第四项奇妙稀有之处。

5.譬如世间的河流流入大海,天上的雨掉落大海,但是大海也不会有增减。同样的,众多的比丘于无余涅盘界般涅盘,然而即使如此无余涅盘界亦不会因此而有增减。这是法与律的第五项奇妙稀有之处。

6.譬如大海只有一种咸味。同样的,在法与律也只有一种味道,那就是解脱味。这是法与律的第六项奇妙稀有之处。

7.譬如大海里有许多珍宝,同样的,在法与律中也有许多宝。那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是法与律的第七项奇妙稀有之处。

8.譬如大海是大众生(大鱼、龙等)之住处,同样的,法与律也是大众生(四双八辈)之住处。这是法与律的第八项奇妙稀有之处。

----《增支部八集。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甚麼要叫增支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1# 佐竹 的帖子

增支部經典是將經藏大分為五部其中的第四部。「增支」即相當於滿譯的「增     一」,又稱為增支阿含。這是因為所說之法的主題,名目的數目有一法,二法,     三法等種種的數量所致。所以今即將一至十一的種種法數名目分類集錄之,再     依一集至十一集的順序,一支分一支分的將多數的名目彙集成書,所以名之為     「增支」,而漢譯的「增壹」即以其支數方面得名。如此,各一法數的講說為一     經計算,總計即有九千五百五十七經之數。經的題號,南北所傳雖是同一義,     但是增支部經在內容上跟《增壹阿含經》符合的並不多,反而在漢譯的中阿含,雜阿     含裏面有不少的增支部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8-6-2008 10:50 PM 发表
增支部經典是將經藏大分為五部其中的第四部。「增支」即相當於滿譯的「增     一」,又稱為增支阿含。這是因為所說之法的主題,名目的數目有一法,二法,     三法等種種的數量所致。所以今即將一至十一的種種法數名 ...


原來如此,那這些編排是依據甚麼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號碼。
一集二集。。。。
contoh contoh:
一集:
a,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捨已生之不善法者。諸比丘!此即發動精進者。
b,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捨已生之不善法者,諸比丘!此即善友者是。

二集:
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云何為二法?是慚與愧。諸比丘!此等二種法是白。
諸比丘!此等二種白法,可護世。

三集
諸比丘!此等三種人,存在於世間,云何為三耶?糞語人、華語人、蜜語人。

四集
「諸比丘!此等是四攝事。四者為何?
        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
        諸比丘!此等是四攝事。」
依此類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6-2008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8-6-2008 11:41 PM 发表
號碼。
一集二集。。。。
contoh contoh:
一集:
a,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捨已生之不善法者。諸比丘!此即發動精進者。
b,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捨已生之不善法者 ...


每一集都那麽短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8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5# 佐竹 的帖子

都說是contoh-contoh..
但是,真的是蠻短,直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6-2008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之怖畏

有五项未来之怖畏,即能不放逸、用功与坚定,以达到尚未达到的,证所未证。是哪五项呢?比丘应如此思维:
1.“我現在少壮、发黑,正是最美好的第一盛年期。然而,衰老總有一天會困擾這個身體。到時就難於思惟佛陀的教導,难于住在林中。因此,在這讓人不喜歡的情況發生之前,我要好好用功修行,以达到尚未达到的,证所未证。那麽,以此法,即使我老了也能夠活得安詳。
2.“我現在无病无苦恼,能夠很好地消化,不过冷,不过熱,中庸而能安忍。然而,病痛總有一天會困擾這個身體。到時就難於思惟佛陀的教導,难于住在林中。因此,在這讓人不喜歡的情況發生之前,我要好好用功修行,以达到尚未达到的,证所未证。那麽,以此法,即使我生病了也能夠活得安詳。
3.“目前,食物丰富,施舍来之容易。即使拾掉在地上的落穗也能夠生存。然而飢荒會來臨的:到時食物有限,施舍不易得,連拾掉在地上的落穗也難以生存。当有饥荒,人们会聚集食物丰富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這樣聚集密密地住在一起,是不容易憶念佛陀教导、不容易的居住在孤立的森林或荒野的住處。因此,在這讓人不喜歡的情況發生之前,我要好好用功修行,以达到尚未达到的,证所未证。那麽,以此法,即使飢荒時也能夠活得安詳。
4.“目前,人們都活得和谐友好而無争吵,像牛奶混合水。然而當有危险和野蛮部落入侵時,到處一片動亂。那個時候,人们將会聚集到安全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這樣聚集密密地住在一起,是不容易憶念佛陀教导、不容易的居住在孤立的森林或荒野的住處。因此,在這讓人不喜歡的情況發生之前,我要好好用功修行,以达到尚未达到的,证所未证。那麽,以此法,即使危難怖畏時也能夠活得安詳。
5.“目前,僧伽和合安樂,没有争吵,生活安穩。然而,當僧伽分裂時,当僧伽是分裂時是不容易憶念佛陀教导、不容易的居住在孤立的森林或荒野的住處。因此,在這讓人不喜歡的情況發生之前,我要好好用功修行,以达到尚未达到的,证所未证。那麽,以此法,即使僧伽分裂時也能夠活得安詳。

                                                                                 ----《增支部五集。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8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之危機

诸位比丘!有五种的祸害,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发生。但将会出现,将会发生。诸位比丘!你们必须要对这些祸害有所醒觉,并且要尽力的去预防,阻止不让这些祸害出现、发生。是哪五种祸害呢?
1.在未来将会有比丘希望得到优质的袈裟,他们如此的期望,将会拒绝废弃穿粪扫衣,废弃住于林中幽僻之处,他们将会移到村里城中或是大城市里住。为了得到袈裟,他们将会作出种种不好不恰当的行为。
2.在未来将会有比丘期望得到美味的食物,为了得到美味的食物,他们舍弃托钵乞食的行持与放弃住在林中幽僻之处,他们将会移到村里城中或是大城市里住,寻求至上的美味食物。为了食物,他们将会作出种种不好不恰当的行为。
3.在未来将会有比丘希望得到美丽之住处。为了这美丽舒适的住处,他们将废弃放弃住在林中幽僻之处,他们将会移到村里城中或是大城市里住。为了住处,他们将会作出种种不好不恰当的行为。
4.在未来将会有比丘与比丘尼、正学女及沙弥尼密切交往。当这些比丘如此做时,可以预料到的是:他们将不乐于梵行、犯下粗罪、乃至还俗。
5.在未来将会有比丘与寺院里的净人与沙弥密切交往。当这些比丘如此做时,可以预料到的是:他们将会储存种种物品、进行农作耕种。
----《增支部五集。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8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国的祝福 于 9-6-2008 12:03 AM 发表
都說是contoh-contoh..
但是,真的是蠻短,直接的。


那很好咧,直接看得懂

對了,你們貼這個上來,版主沒有說你們浪費論壇資源?還是你們的有特別的地方,我想瞭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6-2008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支部4.95

比丘们,世上存在这四类人。哪四类? 既不为己也不为人修持者; 为人但不为己修持者; 为己但不为人修持者; 为己亦为人修持者。
    [1]“如一根来自火葬堆的木条──两头烧焦、中间为污粪覆盖──村落不能用作燃料、于林亦不会作为木材用,我告诉你们, 这个比喻指那既不为己也不为人修持者。
    [2]“为人但不为己修持者在两者中更为崇高。
    [3]“为己但不为人修持者在三者中最为崇高。
    [4]“为己亦为人修持者在四者中最重要、最突出、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正如从奶牛得牛奶从牛奶得凝乳; 从凝乳得黄油; 从黄油得酥油; 从酥油得酥奶油; 这其中,酥奶油堪称最突出──同样地,这四类人中,为己亦为人修持者最突出、最重要、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此为世上存在的四类人。”


Chavalata Sutta  (Wood from a Pyre)

"Monks, these four kinds of persons are to be found existing in theworld. Which four? One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neither his own goodnor in promoting the good of another; one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another's good but not in promoting his own good; one who is engaged inpromoting his own good but not in promoting the good of another; andone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his own good and also in promoting thegood of another.

"Just as, monks, a piece of wood from a pyre, burnt at both ends and inthe middle fouled with dung, serves neither for fuel in the village norfor timber in the forest, so in the same way, monks, is such a person,I say,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neither his own good nor inpromoting the good of another.

"Monks, there is the person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the good ofanother but not in promoting his own good. Of these two individuals thelatter is superior. Monks,there is the person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his own good but not inpromoting the good of another. Of these three individuals he is superior. Monks,there is the person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his own good and alsoin promoting another's good. Of these four individuals he is theforemost, the chief, the principal, the best and the supreme.

"Just as, monks, from a cow comes milk; from milk, curd; from curd,butter; from butter, ghee; from ghee, the skimmings of ghee, and thatis reckoned the best; even so, monks, among these four individuals theperson who is engaged in promoting his own good and also the good ofanother is the foremost, the chief, the principal, the best and thesupreme. Monks, these are the four individuals who are to be foundexisting in the world."

——AN4.95

[ 本帖最后由 Vajira 于 9-6-2008 08: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1:05 AM , Processed in 0.06556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