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hdcyng

中史外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句话说尽中国千年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

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 夏:

  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又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大富豪排名

1、 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2、 子贡:孔子高徒,经商致富的能人。《史记。货值列传》载其“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曾自费乘高车大马奔走于列国,说齐、存鲁、霸越、亡吴。儒家学说后来得以发扬光大、流传百世,其功甚伟。如颜回、原宪辈连自己都养不活,徒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限于名额,暂不入选。
3、 白圭:战国初期周人,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李悝曾向他求教过致富秘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即是他首创的经商名言。《史记》推其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经商哲学理论著作问世,可惜失传。暂不选。
4、 卓氏:战国时期赵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大王”。秦灭赵后,“迁卓氏”,史载“夫妻推辇,致之(四川)临巩,凭炼铁业累致巨富,西汉时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即其后人。作一提名。
5、 吕不韦:战国时期阳翟大商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据说连秦始皇都是其“掉包”的私生子,应该说,凭此传奇业绩挤身“十大“次席当之无愧!
6、 寡妇清:秦朝初期巴蜀人,其祖辈凭开“丹穴”致巨富,守成有术,曾受到过秦始皇的嘉奖接见。作为难得的女富豪代表,提上一笔。
7、 邓通:西汉文帝宠臣,凭借与汉文帝的特殊关系,垄断当时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旋失宠,被收。限于名气之大,想不入选都难。
8、 董贤:西汉哀帝宠臣,成帝时即为太子舍人,真正的靠“陪太子读书”一举挤进“富人圈”的典范,贵至“与帝同车”、权倾天下,后遭王莽诛杀。不能不作提名。
9、 梁冀:东汉外戚,两个妹妹皆为皇后,广敛财富,鸩杀皇帝,时称“跋扈将军”。汉桓帝时被收,缴得家财30亿多。曾挤身于《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的中国巨富行列,合当入选。
10、 石崇:西晋著名富翁,其财富来源系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也毫不夸张。盖因不懂“外不露富”的古训,终为一才妓绿珠破财,最后连命也搭上。限于名气之大,当然获选。
11、 孔灵符:南朝官吏,利用职务之便广敛民财,据说私建一别墅方圆三十余里。作一提名。
12、 萧宏:南朝梁武帝弟,史载其人爱钱如命,被时人讽为“钱愚”。利用广开旅馆、大放高利贷疯狂敛财,据说仅存钱的房屋就达三十余间,“但见满库,不知多少”。作为“皇商”的著名代表,建议入选。
13、武三思:唐武则天时宠臣,靠卖官鬻狱广敛钱财,作为唐朝代表性贪官,作一提名。
14、 田令孜:晚唐僖宗时宦官,凭控制盐业敛财,干涉朝政,但相比后代宦官富豪则类“小巫”,故不选。
15、 蔡京:北宋末大奸相,利用职权,搜刮天下,时称“六贼之首”。当然提名。
16、 贾似道:南宋理宗时宠臣,其姊为理宗妃。贪赃受贿,家财巨万。不能不作提名。
17、成吉思汗家族:《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列铁木真及其孙忽必烈为世界级的强盗大富翁。其家族凭抢劫起家,从亚洲掳掠到欧洲,横行1300万平方公里,累为世界巨富。但个人感觉如选其入“十大”之列,则有悖“历代帝王不选”原则,故暂不选。
18、 阿合马:元代忽必烈时宠臣,曾任诸路转运使,利用管理全国财赋之便,搜刮经商,广占民田。后被太子党人矫诏以铜锤击毙。限于名额,不选。
19、 沈万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个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费用。其孙卷入蓝玉之案被充军云南,财产没收。其财富来源一说为海上贸易所得,可能算是历史上最早得国际贸易商人。建议入选。
20、 严嵩:明代嘉靖朝大奸相,利用职权,卖官鬻爵,侵吞军饷。有明一代贿赂公行、吏治大坏,最终招致亡国,其罪实难辞焉。限于名额,不选。
21、 刘瑾:明代正德朝大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列为世界级富翁。其收受贿赂所得据说合为33万公斤黄金、805万公斤白银,而李自成打进北京时收缴崇祯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仅为白银20万公斤,此人不选,是无天理。
22、 和珅:清代乾隆时大贪官,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其事迹不再赘述,仅提一句,嘉庆抄家时所获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国赋税收入,难怪时谚要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了。此人不选,此评当废!
23、 伍秉鉴:商名伍浩官。清代广东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称有资产2600万元(一说为2600万两),西方学者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财,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300万元外商债务,他独自承担100万。同年在广州病逝。建议入选。
24、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红顶商人”,近代“徽商”的杰出代表。因与左宗棠结交,借协办福建船政局、兰州制造局之机,靠包办湘军军需物资业务致巨富。资金最高曾达两千万以上,后受洋商排挤破产。胡庆余堂即为其创办知名企业。作一提名。
25、 盛宣怀:清末官商代表人物,总办全国电报业务,承办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实业,个中中饱私囊,累为巨富。建议入选。
26、 张謇:近代著名的“状元商人”,创办大生纱厂与垦牧公司致富,兴办教育,鼓吹立宪。作一提名。
27、小德张:据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宦官,凭其服务宫中搜刮之钱财,晚年曾在天津广置田产、开办当铺,小有名气。捎带提一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

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至于建文帝的下落到底如何,以上两种说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7.李自成的生死之谜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他家境贫寒,但有勇有谋,大仁大义。他当过驿卒,当过边兵,最后加入了反明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不断壮大,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终于推翻了政治腐败、经济崩溃、摇摇欲坠的明王朝。但因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李自成领兵退出北京,转战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有人说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 《明史》的结论是, 自成已死,尸朽莫辨。
它的根据是,当时追击李自成的清朝靖远大将军阿济格给朝廷的报告说,李自成兵尽力尽,仅带亲信20人,窜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缢而死。他派人前去验尸,而尸体已经腐烂,无法辨认了。还有一个根据是,南明王朝驻湘将领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报告称,他的部众已将李自成斩于九宫山下,只是丢了首级。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一直是官府的死敌。

无疑,他是清王朝或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他的生死绝对是当时的重大事件。而阿济格报告中说是“尸朽莫辨”,纯属浮夸不实,清王朝怎能相信?何腾蛟的报告简直就是马后一炮,谎报战功,南明王朝也不会相信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退居湖湘时,他的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说他仅带20名亲信与事实明显不符。况且,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罢休?九宫山能平静吗?

然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那么,为什么有“遇难”说,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据推测,这是李自成与其部下放的烟幕弹,一个缓兵之计。一方面,扬言李自成已死,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下一步可能联合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心腹之患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也有人说李自成在夹山寺隐居。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琼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相见恨晚,视为知己。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方丈已死。

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那方丈就是威震天下的闯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替死的是他的部将孙某。乾隆初年,澧州知州何某亲赴夹山寺调查李自成的下落,在寺中他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据称,叫“奉天玉和尚”。1981年,在石门夹山寺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据考查,在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但这一说法仍有不同意见。

有人说,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就是李自成。又有人说,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不是李自成。因而,李自成隐居于夹山寺一说,也成不了定论。李自成的生死之谜至今仍成为史学家探讨不休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華民族”的來歷

一、流動的原始人群
遠古時期,人們的生産力極其低下,主要采食野果,而且不知儲存——“饑即求食,飽即弃餘。這一地區的可食物采盡之後,人們不得不再向別處轉移,到處流浪——“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幷
那時,人民少而禽獸泷,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構木爲巢,以避群害,曰有巢氏
在製作巢穴和工具的過程中,木與木相摩”“錯木作穴,錯出的木屑生出火來。燧人氏鑽燧取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臊”“令人無腹疾,極大地豐富了食物的來源,還延長了人的壽命,促進了後腦的發展。
後來,又發明了漁網、弓箭,人們的漫游速度慢了下來,可以在一個地方多住幾年。把吃剩的獵物暫時養起來,等以後再吃,從而發明了畜牧業;今年傾倒在室外的植物殘骸,明年看見發芽成長,從而發明了農業;在改進住室的過程中,經常揉和泥巴,從而發明了陶器,手工業發展起來。
但是,人們還不知使用肥料。一塊農田,耕種幾年之後,地力就乏了,人們還得繼續向前進。

二、華夏民族的形成
蒙古,在太古的一個時期,曾經爲熱帶,孕育了原始人類。後來,蒙古的地層和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蒙古人類紛紛逃散。逃向東北的,其中一支沿海往南游徙,到達山東,形成商族,再沿黃河西進。逃向西的,其中一支游徙到陝甘一帶,曾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華山爲中心而得名華族,再沿黃河東進。
夏、商兩大游牧部落在黃河腹地的山西、河南一帶發生了衝突。商族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生産力水平較高,因而阻止了夏族的東進。夏族的一部分被征服,一部分被驅回西北,一部分流入豫魯平原,一部分從河南西部進入湖北。
後來,西北的黃帝、南方的炎帝、東部的蚩尤,三大部落又發生了劇烈的衝突戰爭,終于融合爲華夏民族。至此,中原地區的大規模的部落整體遷徙停止了,人們的生活基本上安定下來,互相寬容、溝通、交流,農業、建築、制陶、冶金、醫藥、文化等迅速發展。

三、中原是最適合人類的地區
古代的中原,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茂盛,水系縱橫,動物繁多,土質疏鬆,最適合農耕。無嚴寒,無酷暑,無山嵐瘴氣,毒蛇猛獸比較少,只有幾個蚊子和老鼠,因此,中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
中原又是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衝突後互相阻止前進的交彙處,因此成了人們的最終歸宿——入主中原,不肯離去。
中原地區氣候穩定,變化緩慢。相比之下,北歐、蒙古又發生了多次氣候大變化。變壞的氣候逼迫人們逃散;變好的氣候催發他們壯大,譬如蒙古、女真的突然崛起。因此,又有多少個部落漫游到這裏,多少個部落向往到這裏。蒙古人種,馬來人種,歐羅巴人種;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匈奴,鮮卑,拓拔,羯,氐,羌,奚,突厥,吐蕃,樓蘭,契丹,女真,滿洲……。他們都融入了中原、中國,最後,統統融合爲偉大的中華民族。
陝北的黃土高原,直到明朝,還是森林成片,土地開闊。明末清初,這裏聚集了許多反清複明志士,滿清進行圍剿,多次放火燒林,才弄成了支離破碎、溝壑縱橫的慘狀。現在的中原,已經失去了太多的植被和地表水,氣候冬冷夏熱,變化很大。

四、黃種人最優秀
黃種人,不白不黑,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臉部表情豐富明顯,最符合中庸之道。因爲進化最快,遮雨的眼眶不再突出,順水的體毛幾乎退掉。
漢語簡捷、精練,助詞極少,便于思維;辭彙可以隨意組合、拆分,變化無窮無盡。
譬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助詞也沒有。用英語就得加上3個助詞“The ’s of”
一輛汽車的零件,用漢語表述非常簡單,用英語,需要創造多少個專用單詞!
英語的時態變化很麻煩。日語是膠著語,時態變化在句尾,更麻煩。
所有語言,都不如漢語。
可是,竟然有人主張把漢語、漢字,進行字母化,真是愚蠢!真是洋奴哲學!

五、北京人哪里去了?
天上的恒星,距離地球都在幾萬光年以上,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這些恒星的樣子,是它們幾萬年以前的事情了,其中有些恒星已經毀滅了。
元謀人、山頂洞人、北京人,也和其他原始人群一樣,早就不知漫游、散落到哪里去了。
現在的中原人,可以說,都是外來戶,都曾經是少數民族,都被漢化了,融合成一個民族了。
只要中原的經濟騰飛起來,生産遙遙領先,形成全國統一的自由市場,那揦,幾百年後,邊緣的、邊疆的其他少數民族,也必將被漢化,56個民族就融合成了1個民族——中華民族。

六、劃分民族的危害
1、關于回族
民國時期,蔣介石認爲中國內地只有漢族,回民僅是宗教信仰不同的國民,是居住在內地的具有特殊信仰的漢人。馬鴻逵、白崇禧等回教領導人,也堅痩反對把信奉回教的國人改爲不同于漢族的另一個民族回族。理由是,不能以國人的宗教信仰來劃分民族。不然,信奉基督教的就成了基督民族,信奉佛教的就成了佛民族……,這樣一來豈不造成中國的大分裂嗎?
今天的回民,很多人連色倆目都不知道,豈可稱爲回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隊5年勘探沒發現 秦代阿房宮或屬虛構
(北京訊)“西楚霸王”項羽燒毀秦代阿房宮的說法流傳2000年,但中國專家經過5年的考古研究,發現除了尚未完工的前殿建築外,並沒有發現傳說中的阿房宮。

《北京晨報》報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毓芳在湖南省龍山縣一場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說,考古隊經過5年艱苦而細緻的考古,仍然沒有發現與阿房宮有關的遺跡。

李毓芳表示,考古隊在北至渭河、南至漢代昆明池北岸、東至皂河、西至沛河的135平方公里範圍內進行大量的調查、勘探和發掘,其中主要遺址有14處,包括傳說中的烽火台、上天台及磁石門遺址等。

他說,這些遺址均為秦漢上林苑建築,與秦始皇修築的阿房宮毫無關係。最新考古表明,除了沒有完工的前殿建築外,阿房宮並沒有建成其他建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廉吏酷吏与忠狗
古代的酷吏,多半是廉吏,即老百姓所说的清官。司马迁酷吏传所列人物,张汤、杜周之流,治官治民严苛无比,杀人如麻,但就是一个小钱也不贪。张汤位列三公,属于帝国最大的高干,死的时候家产不过五百金;杜周为廷史,只有一匹马,还是瘸的。这种传统,到了清朝,也没有断了种。康熙时大大有名的清官赵申乔,就是一个典型。

赵申乔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他的清廉程度,历史上大概只有海瑞可以跟他媲美,在担任浙江布政使的时候,耗羡不取(所谓耗羡,即征粮征税过程中多征的部分,名义上是弥补征收过程的损耗,实际上远远超过,往往被官员半合法地占有),连衙门的例行公费,也剩下来,离任的时候封存留给下一任,凭他那点可怜的工资(每年155两),一家大小如果人口不多的话,活是能勉强活下来,但官场的来往应酬肯定是谈不上了。况且,自家布衣蔬食,官服带补丁,同僚看了就浑身不自在。

清廉而且简朴的赵申乔,在当时,却是个人见人怕的"官屠",从浙江巡抚到湖南巡抚再到左都御史(清代监察部门的头子),一路走来,参掉的官员无数,多半是因为官员那些潜规则下的灰色收入--文官私自吞掉的耗羡和武将吃的空额军饷。其实,这种收入,在某种程度上,是每个地方官只要想过个体面的日子,就必须要有的,单靠官俸,大概只有海瑞和赵申乔这种万里挑一的人受得了,老娘过生日,买两斤猪肉,都得掂量掂量。只是,耗羡收入和空饷有多有少,多和少,有质的分别,征得狠了,拿得多了,实际上就不是灰色收入,而等同于贪污。真要抓的话,主要应该针对后者,然而赵申乔眼里不揉沙子,只要让他碰上,拿多拿少,都没好。最令人不堪的,是他还冲汉人士大夫下手,大兴文字狱,康熙年间最大的文字狱,戴名世的《南山集》和《孑遗录》语涉"不敬"和"大逆"案,就是他在左都御史任上的杰作。此案牵连三百余人,士大夫破家者无数。

当然,赵申乔也做过一些对百姓有利的好事,比如建议某些地区征粮改收银两,免去运输之苦,支持地方官遏制旗丁圈地等等,连寻官员的霉头,从理论上讲,也是对百姓有利。但在当时情况下,官员千里做官为的是财,想要官员都做海瑞势必情与理都不可能。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参将起来,旧的去了,继任者又不大可能不在税收上做手脚,饱肚子的走了来个空肚子的,未必是百姓之福。这就是为什么清代的百姓,口碑上的清官,有彭公和施公,却没有地位高得多的赵公。

赵申乔实际上是皇帝的一条忠狗,忠心耿耿,专以咬人为己任。一生的事业,无非是替皇帝看住其他官员,一不许他们有贰心,连私下的牢骚都不能有,若有,就用鼻子嗅出来,像戴名世一样,满门抄斩。二不许他们多浪费皇家的银子,少花钱多干事,最好是马儿跑,马儿又不吃草。

然而,问题是,被看住的官员,其实也是皇帝的狗,是皇帝看家护院,维持秩序、征收钱粮的狗,虽然说,这些狗子没有赵申乔这样的忠心赤胆,可以过苦日子还屁颠屁颠地东奔西走,不辞劳苦,但也都是皇家离不开的,皇家的天下,就是靠这些人支撑着。因此,赵申乔如此这般咬将起来,其实属于狗咬狗,一只对皇帝没有多少私心的狗,咬那些比较有私心的狗,咬狠了,大家紧张,自然是引起众怒,众狗之怒。众怒难犯,连皇帝也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不时地告诫赵清官,切不可"恃廉而矫激",不能容人。

赵申乔的儿子赵凤诏,由于有个清官爹,而且特受皇帝宠的缘故,进入官场,升迁相当顺利,很快做到太原知府。赵凤诏自知在行为上跟他老子没法比,于是功夫用在了理论创新上,他对康熙说,官员受贿,就跟大闺女失节一样,为人不耻。政治贞操这种说法,据我考证,大概赵凤诏属于首创。

犯了众怒,而又能安居高官者,大都靠的是皇帝的宠信,清朝的皇帝几乎都有这种毛病,他宠信哪个之际,大伙越是反对,他就越是宠信,非要跟众臣对着来。但是,皇帝宠信大臣,就跟宠爱妃子一样,长不了,时间一久,难免腻了,这个时候,宠臣倒霉的日子就到了,赵申乔也是如此。一旦大伙发现此老不那么吃香了,就一拥而上,在他身上找不到毛病,就冲他儿子下手。于是,有一天,赵凤诏被上司参奏,说是受贿三十万,不知道真的受贿这么多,还是中了圈套,哑巴吃黄连,反正赵凤诏自己说不清,皇帝闻此大怒,痛骂赵凤诏是天下第一贪官,下令追赃斩首,此赐,正好跟他爹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遥遥相对。在追赃的时候,赵申乔没少受折辱,虽然皇帝开恩不加牵连,但此老经此事变,忧愤成疾,不久就翘了辫子,随他倒霉的儿子去了。

高明的皇帝,为了让臣子为他卖力,而且不怀贰心,总喜欢用些乐于乱咬的狗,就像在鲫鱼塘里放上一条狗鱼一样,为的就是使这些个鲫鱼紧张起来,保持活力,吃的时候新鲜,但是,忠狗咬多了,激起太多的众怒,事情就走到了反面,这时,皇帝又必得忍痛打狗,甚至牺牲狗命,换取众臣的安心。因此,凡是这种忠狗,命运都不怎么样,汉朝的张汤、杜周,唐朝的周兴、来俊臣,还有这个赵申乔,虽然很有一段时间得意,但最终都落得个被烹的下场,被烹之日,甚至未必需要等到兔子死了。

养狗尤其是养忠狗,是为了咬人,但咬出事来,养狗人却非打狗不可,嗟乎,做狗难,做忠狗,难乎其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也称「八九民运」(民主运动)、「八九学运」(學生運動)、「六四屠杀」、「六四风波」、「八九民主运动」、「八九学潮」、「天安门屠杀」、「天安门事件」等、中國共產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則称之为「六四动乱」,「反革命暴乱」,近些年也改称为「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在此简称为「六四」,是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间及其后一场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政治事件,以宣佈改革開放為基本國策、發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在反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爭論為背景,在大规模的学生、民众的的游行和示威运动中开始,但是学生团体和政府之间在交涉中未能达成共识和政治妥协,最后以政府召集军队武力镇压造成若干(具体数字不详,存在从几百到上千的各种说法)市民和学生死伤而告终。一般认为事件的中心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此外上海等很多城市也在这一期间进行了表达各种政治主张的示威游行。一般政治评论家认为此次事件导致了自1978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改革步伐的停步甚至倒退。而事件中的众多争论时至今日也尚未解决。


背景1976年9月9日,在毛泽东逝世之后,中国开始由自由化知识分子、领导阶层的具有改革思想的人士和广大民间共同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人民对其有莫大的憧憬,希望摆脱十年文革的混乱及过去的贫穷。1985年,政府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遣返私营企业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场经济中的许多观念,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同时亦在原有计划经济理论遭到抛弃的情况下引发了国内民众的思想混乱。及后各地国营企业关闭,全国约有数百万工人失业,在当时中国政府受到了极大冲击。同時亦引發貪污腐敗物價升漲等問題,在民間造成一定的不滿。

20世纪80年代,世界正处于冷战的最后阶段。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新思维」运动,在社会主义阵营内产生广泛影响。被北京政府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西方民主思潮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很多人认为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理念的引入,宣告中国共产党背弃了马列主义的基本信条,中国已不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具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1988年,公开呼唤「蔚蓝色」西方文明的政论电视片《河殇》在中央电视台公开播出,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成为六四运动的思想前导。随着中国的开放,中国人开始更多地接触西方民主人权思想,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公开提倡人权与民主,许多学生更是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这方面的诉求。从世界范围内看,六四运动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时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内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六四事件发生的同一天,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推翻社会主义制度。随后不到一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发生和平演变,两年后苏联亦宣告解体,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这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不到5年的时间中发生了政权轮替,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体制。

1987年1月,原本被鄧小平選定為接班人的胡耀邦被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違反黨的集體領導原則,在重大政治問題上失誤。1月16日,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胡耀邦請求中央批准他辭去總書記的職務;同時,中共中央下達(1987年)1號文件,號召全黨全國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起因4月15日,胡耀邦因病逝世,终年73岁。中共中央表示哀悼,并称他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军队杰出的政治领袖,长期担任党的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事件导火线是由于中国学生自发的 悼念中国共产党前总书记胡耀邦(中共文件显示,1987年,胡耀邦因对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纵容而被中共元老们要求辞职),但很快学生的纪念活动就演变成为一场反对「官倒」,反对腐败,争取民主、争取自由的抗争。事件的起因有着更为深刻和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与当时中国国内、国外势力的斗争和较量有关联。

4月16日,北京高校学生以及各界人士自发前往胡耀邦家庭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上海大学生进行了街头游行活动,表示哀悼。


扩大4月17日,天安门悼念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开始有学生到广场游行,纪念胡耀邦。当天下午,第一支游行队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的约500名学生在人民大会堂东门举行悼念活动,活动中曾有警察试图驱散群众,但是没有成功。整个活动在下午6点半和平结束。活动中有外国记者和外交人员在广场照相,部分学生还接受了采访。到当天晚上,广场上已经聚集上千人,除了政法大学的学生外,还有其他高校学生和普通市民。

4月18日凌晨,又有一批约3,000人的学生队伍从北京大学出发,向天安门广场游行,沿途又有近千名清华大学学生加入。据称队伍中有9辆外国使馆车辆和一些外国记者随行。[来源请求]清晨,数百名学生聚集在人民大会堂前静坐,要求人大常委接见,并向人大常委提交了一封请愿信,提出7点要求:

。重新评价胡耀邦同志的功过是非、肯定其“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观点。
。严惩殴打学生和群众的凶手,要求有关责任者向受害者赔礼道歉。
。尽快公布新闻法,保障新闻自由,允许民间办报。
。要求国家领导干部向全国人民公开其本人及家属的实际财产收入,严查官倒,公布详情。
。要求国家有关领导人就教育政策的失误对全国人民作出正式检讨并追究责任,要求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提高知识分子待遇。
。重新评价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并为在期间蒙受不白之冤的公民彻底平反。
。强烈要求新闻机构给予这次民主爱国运动以公正如实及时的报道。


上午8时,国务院信访办的一名官员出面,接见了学生代表郭海峰、王丹。两人要求人大常委接见学生,这个要求在当天下午5时30分得到满足。此期间学生们继续静坐,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在广场聚集、静坐。学生们的口号是“民主万岁”、“自由万岁”。到晚上9点,广场已经聚集大约2万名学生。

当天在北京的几所大学出现了约700多份有关胡耀邦的大字报。在上海,情况比较稳定,只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数千名学生在市政府前聚集,但是在18日凌晨就已经散去;在南京,有南京大学等高校的1万名学生在鼓楼广场举行悼念活动,但是也很快恢复平静。在全国其他地区,主要是大城市,虽然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但是多很快在平静中收场。

但是在北京,情况正在失去控制。据称,18日深夜,由于在新华门静坐的学生只剩下数人,武装警察将他们拖走时动手打人,被打学生回校广播控诉,次日凌晨,千余名学生开始向新华门聚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19日凌晨,有学生要求进入中南海献花圈,并提交之前7点要求的请愿信,武装警察筑成层层人墙,阻挡学生进入。有人高喊“李鹏出来”,并开始冲撞警方的人墙。[来源请求]赵紫阳在接到报告后,下令武警不得带刺刀,避免伤害学生,但是同时要保卫新华门。当时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亲自前往新华门部署有关事宜。同日,中共中央决定,4月22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举行胡耀邦同志追悼大会并向遗体告别。19、20日两天,新华门外学生继续聚集,并且发生严重的警民冲突事件。

4月20日,北大民主沙龙开会,学生们决定自己组织学生会,废除原先接受政府和校方领导的北京大学学生会,组建“北京大学团结学生会筹委会”,由丁小平、王丹、杨涛、封从德等七名学生领导。他们希望能够团结全北京市其他学校的学生,统一领导学生运动。会议还通过了《告北京高校书》,提议进行非暴力、不抵抗抗争,采取罢课的形式争取民主。当天,新华社就学生游行和新华门外的冲突首次发表评论,称“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大局”;次日,《人民日报》也发表社论,批评新华门外学生静坐事件。

4月21日,北京大学学生开始罢课,抗议两天前一名学生被武警打伤的事件,也有一些罢课学生阻挡另一些学生上课。当天在天安门广场,继续有学生抗议,当天晚上广场上的学生人数剧增,达到20万人。广场上有人发表各种政治演说,要求民主与自由。与此同时,由诗人北岛发起、150名学者连署的一封表达支持学生的请愿信送交全国人大,但是未获接受。在全国,各地的示威活动升级,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试图进入北京声援,但是大多被阻拦,只有36人冒充工人身份进京。当晚,数万北京学生们提前进入天安门广场,包括数百天津骑自行车来京的大学生。

4月22日,胡耀邦的追悼会,前一天晚上,北京19所高校学生组成“临时行动委员会”,组织学生悼念活动。学生们提出3点要求:

请求灵枢绕广场一周,让同学们瞻仰胡耀邦遗容;

与总理李鹏对话;
官方报纸报道学生悼念活动。

学生这些要求最终都未能得到满足。上午12时45分,三名学生代表获准将学生准备的花圈送入人民大会堂,之后有3名学生周勇军,郭海峰,张智勇跪在人民大会堂前国徽下,中间的那个学生举着一个很大的纸卷,据称是7点要求。有人高喊“人家都跪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没人理”等话语,更多的广场学生齐喊“站起来!”。曾有工作人员试图将学生扶起。在追悼会期间,广场上坐满了等待一夜的几十万学生,为防止学生和武装警察的冲突,担心警力不足,从外地调来军队维持广场秩序,学生们在接近一昼夜的静坐后无结果,情绪激愤,由于将近傍晚,担心入夜出事,广场上的学生代表作出撤离广场并无限期罢课的决定,但学生对赵紫阳极大赞美胡耀邦的追悼词基本满意,随后学生们呼喊“通电全国,无限期罢课”口号,开始从广场撤离。

4月23日,赵紫阳按原定计画出访朝鲜。同一天,“北京市高校学生临时高联”向北京和全国各高校倡议,举行无限期罢课活动。他们称,整个事件已经转变为全面争取自由民主的运动。这场大规模游行的焦点从“悼念胡耀邦”转变为“争取自由民主”。当天,北京《科技日报》突破政府的新闻封锁,在头版发表有关学生游行的活动,第四版又全版报道学生游行,称“学生的行动代表了十亿人民的呼声”。日本右翼报纸《产经新闻》将这次事件与匈牙利和捷克的革命相提并论,日本共同社则称,若工人也加入到学生队伍中,可能迫使政府使用武力镇压。

4月25日,清华大学“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提出与国务院、北京市委的领导对话,双方同意由15名学生代表与国务院副秘书长刘忠德、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缪等人对话,可是最终因学生内部存在分歧,认为清华不应该单独与官方对话,双方对话流产。在上海,上海市委没收了当天出版的30万份《世界经济导报》,该报有批评中央决定让胡耀邦在1987年下台的决定并同情学生游行等内容。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要求该报更换有关文章后出版,但是遭到总编辑钦本立抵制,最终该报在原文处留白出版,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

同日,李鹏、杨尚昆等人到邓小平住处汇报学生运动的情况。


戒严5月20日,北京开始戒严,外地军队接到命令,开赴北京参加戒严。北京市民和学生一起走上街头,阻止军队进城。但此时在北京郊区已经有了些零星的流血冲突。戒严期间,北京市区内也在许多交通要道口设置路障,市内交通出现不正常情况。由于军队受阻,在市郊水泥墩、翻倒甚至被点燃的汽车等路障面前,军车队排起了长龙。并陷入了市民与学生的包围中,在市民和学生的劝说和宣传之下,年轻的士兵显得不知所措。后来据称有军长级干部因拒绝执行戒严令而被撤职。阻拦军车进城的过程也发生多次冲突,而解放军方面,据中国官方说法:由于严格执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命令,在冲突中多人被打伤。

5月21日,天安门广场上出现数架军用直升机,低空往复飞行,撒下大量用大号字印刷的李鹏讲话传单,引起了广场上学生的骚动。

5月22日,正在加拿大访问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在多伦多表示:“要坚决保护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要坚定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5月23日,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再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5月24日,北京市急救中心公布,自学生绝食请愿以来的11天中(截至5月24日18:00),北京市各大医院共救治学生9158人次,留院观察8205人次,无1人死亡。

5月25日,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公安、铁路等部门坚决制止学生冲击铁路、强行乘车进入北京。

5月26日,由于天气炎热,天安门广场上的许多学生开始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前的树荫下。而同时,大量戒严部队仍在北京市区周边休整待命,准备随时进城。

5月28日,天安门广场上支起了一批从全国各地捐赠来的新帐篷。

5月29日,静坐学生开始安装大型塑像“民主女神”。

5月3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余名师生集体创作的雕像“民主女神”被安放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天安门管理处为此发表声明说,这是极其不严肃的行为,并称雕像所处的位置历来是重大节日期间矗立孙中山巨幅画像的地方,这样做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和践踏。

6月2日,刘晓波、周舵、高新、侯德健宣布在天安门72小时有限绝食。

6月3日晚19:00,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戒严部队紧急通告“戒严部队、公安干警和武警部队有权采取一切手段强行处置,一切后果由组织者肇事者负责。”



天安门清场6月3日晚10时16分,北京市政府和戒严部队指挥部联合发出了措词更为严厉的第叁项紧急通告,声称“解放军部队一定要按计划执行戒严任务,任何人不得阻挡。如遇阻挡,戒严部队将采取多种自卫措施和一切手段予以排除”。[12]中国官方资料称,在此通告之后,天安门广场内一部分人迅即离开,但广场内仍有数千至数万人滞留不去。这也与部分录像资料显示的情况相一致。

6月3日午夜11时至6月4日清晨,上街阻拦戒严部队的大学生和北京市民与戒严部队在北京城区和市郊多处发生冲突,冲突中军队开枪射击,中枪的包括徒手阻拦军队的平民、用石块袭击军队的人士以及旁观的民众,也包括一些试图对伤亡市民学生进行救护的医务人员和救护车。另外,也有目击人声称双方存在对等对抗,戒严部队开始并未使用武器,而一些民众首先使用抢夺的武器开火。和平撤出天安门广场回校途中的一队学生(包括北京体育学院学生方政)被军队坦克辗压 ,至少五人被压死,九人被压伤。此后若干天内,军队开枪射击民众的事件仍有发生。}}大多伤亡者被市民送往医院,也有死亡人士的遗体被戒严部队埋在各处(包括二十八中墙外)。有录像资料和图片资料证明解放军枪杀了数目不详的北京市民。另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有多名战士被残害致死。而另一方面,香港报章报导有杨尚昆旗下的军队因为拒绝执行任务,与一支从外地调来的军队在长安大街对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2-2008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粥粉麵飯 于 25-12-2008 04:28 PM 发表
很多不為人知的"外傳".
謝謝樓主精彩分享~


谢谢! 捧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8 03: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盗墓史上令人吃惊的奸尸现象

与死人复生现象一样,盗墓中出现奸尸行为也是让人惊讶的;与死人复生现象不一样的是,奸尸行为在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什么不可信,更非什么不解之谜。

在《
中国盗墓史上六宗罕见“辱尸”事件》一文,其中的一宗“辱尸”事件,就是赤眉军“奸吕雉尸”。这一历史记载出现在《后汉书》里,“列传”中的第一传是刘玄、刘盆子两人。在“刘盆子传”下,细述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之一赤眉军当年的作战行为,其中就有此事:

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彻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引兵而西。过祠南郊,车甲兵马最为猛盛,觽号百万。盆子乘王车,驾三马,从数百骑。乃自南山转掠城邑,与更始将军严春战于郿,破春,杀之,遂入安定、北地。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


从中可以看出,赤眉军当年盗掘西汉帝王陵寑时,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合葬陵长陵也未能幸免。吕雉死后遭遇到了奇耻大辱,尸体让赤眉军奸淫了。而且,除了吕雉这位当年天字一号女人外,其它被掘开帝王陵内的皇后宠妃们的尸体,赤眉军也没有一具能放过,奸尸行为令人发指。这些当年只有帝王一人能“幸”的后宫女人,肯定是死也没有想到会被一群农民性侵犯。

《后汉书》编撰者范晔在书中还交代了引起赤眉军淫兴的原因,这些女人身着金缕玉衣,死了多年仍栩栩如生。试想,这些能进入皇帝后宫的女人,生前应该是非同一般的美,难怪那些整天在男人堆里的起义军会如此这般。当然实际原因不可能是生理动机一条,其辱尸心理应该很复杂。吕雉死时已是61岁,活着时身体也应该没有光鲜了,再美又能美到哪?何况至赤眉军盗墓时已逾200年了,应该很丑了。所以说,辱尸泄恨应该是直接动机。此事发生在两千年前,可见中国盗墓贼的奸尸行为,还是颇有历史渊源的。


也许有人说,《后汉书》所记未必真实,联系一下当年的现实就可知道几分真相。人吃人应该是最不可能的吧,但赤眉军起义年代,偏偏这样的事情就颇常见。“时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赤眉虏掠无所得,十二月,乃引而东归,觽尚二十余万,随道复散。”当年闹大饥荒,这“人相食”不就是人吃人嘛!对比起来,赤眉军的“奸尸”算是小事一桩了。

《搜神记》卷十五中讲了17则与墓冢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是讲冯贵人死后七十余年尸不腐颜如故一事:“汉桓帝冯贵人,病亡;灵帝时有盗贼发冢,七十余年,颜色如故,但肉小冷;群贼共奸通之,至斗争相杀,然后事觉。后窦太后家被诛,欲以冯贵人配食下邳陈公达;议以贵人虽是先帝所幸,尸体秽污,不宜配至尊,乃以窦太后配食。”

汉桓帝是东汉第十位、倒数第三位皇帝刘志,皇后为窦氏。当时外戚梁冀专权,在毒死了年仅9岁的汉质帝刘缵后,梁冀扶只有15岁的刘志当皇帝。从公元146-167年,共当了22年的皇帝,刘志当政时政坛腐败,他政绩平庸,还不听忠言;且好色无比,生活奢逸,36岁时病死,葬于宣陵。史书记载,刘志后宫有嫔妃五六千人,冯贵人即是其中之一。从《搜神记》的文字中,可以知道,死了七十余年的冯贵人尸体不只颜色如故,而且还有一点体温,这些盗墓贼见色起淫,先后轮奸了她。奸尸时,盗墓贼争先恐后,因为先后顺序问题,互相之间大打出手,残杀了起来,这才导致盗墓事发。

这则故事表述的真实性值得推敲。···························由于,中国古代盗墓史上,盗墓贼“奸尸”的现象很多,这方面的情节也被大量地移植到了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去,成为一种有趣的创作类别。《醒世恒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世情小说“三言二拍”中“三言”里的一册,系明代文人冯梦龙所著。其中卷十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朱真盗墓”的情节写得十分详细逼真,为研究盗墓学者们津津乐道,有兴趣的网友不仿翻阅之。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徽宗年间的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18岁的富家小姐周胜仙与开酒店的范大郎弟弟范二郎一见钟情,回家后就患了相思病。周胜仙的父亲不同意这门亲事,结果气死了周胜仙。周家将周胜仙生前所用、房内细软,都陪葬了。这事让一个盗墓贼上眼了。周家请来的挖坟筑穴人中有个叫朱真的,出生于盗墓世家,公开身份是“打坑子人(挖墓穴者)”,暗里身份是盗墓贼。知道周胜仙的陪葬丰厚,便在筑坟时多留了一个心眼,做好手脚,以便盗掘。
朱真的母亲听说后,竭力阻止儿子的盗墓行为。她告诉朱真,他父亲就是因盗墓而被吓死的。二十年前,朱父盗墓时了发生了一桩奇事,当揭开棺材盖后,棺内的尸首竟然朝着朱父笑了起来(有可能是传说中的“诈尸”现象)。经这一吓,事发四五天后朱父就死了。但朱真不听劝,乘下大雪,于半夜二更天,悄悄离家往坟场去“干活”了。


对朱真的盗墓细节,冯梦龙笔下生花:
抬起身来,再把斗笠戴了,着了蓑衣,捉脚步到坟边,把刀拨开雪地。俱是日间安排下脚手,下刀挑开石板下去,到侧边端正了,除下头上斗笠,脱了蓑衣在一壁厢,去皮袋里取两个长针,插在砖缝里,放上一个皮灯盏,竹筒里取出火种吹着了,油罐儿取油,点起那灯,把刀挑开命钉,把那盖天板丢在一壁,叫:“小娘子莫怪,暂借你些个富贵,却与你作功德。”道罢,去女孩儿头上便除头面。有许多金珠首饰,尽皆取下了。只有女孩儿身上衣服,却难脱。那厮好会,去腰间解下手巾,去那女孩儿脖项上阁起,一头系在自脖项上,将那女孩儿衣服脱得赤条条地,小衣也不着。那厮可霎叵耐处,见那女孩儿白净身体,那厮淫心顿起,按捺不住,奸了女孩儿。
原来那女儿一心牵挂着范二郎,见爷的骂娘,斗彆气死了。死不多日,今番得了阳和之气,一灵儿又醒将转来。朱真吃了一惊。见那女孩儿叫声:“哥哥,你是兀谁?”朱真那厮好急智,便道:“姐姐,我特来救你。”女孩儿抬起身来,便理会得了:一来见身上衣服脱在一壁,二来见斧头刀仗在身边,如何不理会得?朱真欲待要杀了,却又舍不得。那女孩儿道:“哥哥,你救我去见樊楼酒店范二郎,重重相谢你。”朱真心中自思,别人兀自坏钱取浑家,不能得恁地一个好女儿。


这个盗墓贼朱真是财色双丰收,盗墓得了一大笔财宝,还赶上“奸尸”这茬艳事。不过,话说来,如果没有朱真的盗墓,周胜仙也复生不了。但可惜的是,在周胜仙复生后去找情郎范二郎时,范二郎却将她当鬼打死了。
为什么盗墓史上“奸尸”现象出现很多?除了因为盗墓贼的变态和女性容易遭受性侵害这一传统性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女尸不腐的比例相对高于男性也有直接关系。从现****古发掘报告中可以发现,出土的完好尸体多是女性,如近年发现的历2000年而不腐的长沙马王堆和江苏连云港两具汉尸(见下图),均是女性。

从盗墓中的现场情况分析,也是这样。位于清东陵内的惠陵是清朝同治皇帝载淳与皇后阿鲁特氏合葬陵,1945年遭兵匪盗掘。民国政府闻讯后派员去地宫查看,发现载淳的尸体早烂得仅剩一尸体骨架,阿鲁特氏被抛尸棺外,但尸体完好未腐,面容如生,其时距她下葬已七十年。顺便说一下,据称盗墓贼听说她是吞金而死,在第二次光顾惠陵时,将她的衣服全部扒光了,开膛剖肚······如果她的尸体与载淳一样,早早成了一堆枯骨,这种不幸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


华北出版的《时事白话》中有一起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孙殿英打开慈禧墓之后,见尸体还栩栩如生,有个士兵在其他士兵的鼓噪与怂恿下准备奸尸,因为这个士兵是仵工出身,即做收拾尸体的事,他奸污年轻女性的尸体已成习惯。于是,这些士兵纷纷剥去尸体的衣服,还围着细看了一会儿。但是过了不久,尸体和绣袍见风就化,顿时慈禧的面孔萎缩成骷髅状态,那个意欲奸尸的士兵就兴意阑珊,停止奸尸。










[ 本帖最后由 hdcyng 于 28-12-2008 03:2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8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盗墓史上的第一奇事

当年被刘邦封为“长沙王”的吴芮之墓被掘开后的情形,也让人惊诧不已。吴芮秦时被封为番阳令,楚王项羽封之为衡山王。刘邦即位,将临江改长沙,加封他为长沙王。史载,吴芮为官一方,深得民心,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公元(前201年)病死,被厚葬在长沙城北。吴芮的墓很高大,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湘水注》记载,“县北有吴芮墓,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及佳憩也”,墓旁还建有祀庙。但在曹丕在位时黄初末年(公元226年)出现了一件怪事,孙权攻下长沙,下令掘拆吴墓为父亲孙坚建庙,掘开后在场人看到吴芮“容貌如生”。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有类似描写:“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塼于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

更奇怪的是,一位当年参与湖南吴芮墓发掘者在安徽看到吴芮第16世孙吴纲时,竟然认出了,说吴纲只比吴芮矮了一点。看来,称这事为中国盗墓史上的第一奇事倒是颇有道理的:“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吴纲十分诧异,问是怎么一回事情,“‘(吴芮)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余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就是这次“更葬”,吴芮被迁葬家乡瑶里(今天安徽省休宁、江西景德镇一带),遗迹尚存。吴芮墓被掘一事,正书、野史、地方志、族谱等史书多有记载,实是中国古代盗墓史上的一大离奇之事,至今称奇。

近代藏书家、学者丁传靖编辑录的《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北宋被灭后,北宋皇陵区从此无专人看管,在北金国扶植下成立的“大齐”政权伪皇帝刘豫丧心病狂,成立“淘沙官”,对北宋帝王陵进行毁灭性盗掘上行下效,民间盗墓之风赵刮越盛,盗墓贼趁火打劫。当时洛阳有一伙盗墓贼,为首的姓朱,绰号“朱漆脸”。这绰号就源于他盗掘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时的奇闻:在他撬开棺木后,看到赵匡胤尸体上束有玉腰带,想取下来。因为赵匡胤的尸体太沉,硬取不得,“朱漆脸”便想出了一个法子,用绳索拉起来尸体:绳子一头束在尸体肩下,一头套在自己的身上。面对着将尸体拉离棺底,乘势把玉腰带解下。不料,尸体受到挤压,竟喷了一股黑色粘液,正喷到脸上,从此无法洗掉,“朱漆脸”从此在盗墓圈内传开了。“朱漆脸”一伙后来被被官府逮住了,最后以盗掘皇陵之罪被砍了头。赵匡胤死于公元976年,至“大齐”政权1137年灭亡,葬下时间已有161之久,尸体不腐,嘴里还能喷出粘液,也是一奇了。

南宋在位时间最长(40年)的皇帝理宗赵昀,生于公元1205,得重病死于1264年。1279年,元人灭了南宋后,任命外来和尚、一名西域僧人杨替真珈为江南释教总摄。杨辇真伽丧尽天良,辱污道行,来到江南后,将所有南宋帝王陵盗毁一空。在掘开理宗赵昀的永穆陵时,出现异象,竟然有一股“宝气”(白色气体)冒出来,发现赵昀虽然死了15年,但尸体一点没有腐烂,“尸如生”。据说,赵昀死后,做了尸体防腐,在入殓前用水银进行浸泡。杨辇真伽听说后,将其尸体从棺内拖出,束着双脚,倒悬于陵外树上沥取水银三天三夜。随后又将头颅弄下来,带回大都(北京),加工成盛酒的酒具使用(后有人说做成尿壶,如李敖在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中即持此观点,但史上明确记载,是制成“饮具”)

乾隆年间编修的《绍兴府志》记载了此事,“理宗之陵所藏尤厚,启棺之初,有白气竟天,盖宝气也。理宗之尸如生,其下皆藉以锦,锦之下则承以竹丝细簟,一小厮攫取,掷地有声,视之乃金丝所成也。或谓含珠有夜明者,遂倒悬其尸树间,沥取水银,如此三日者,竟失其首。或谓西番僧回回,其俗以得帝王骷髅,可以厌胜,致巨富,故盗去耳。”如果赵昀的尸体早早腐烂,未用水银处理过,或许也能避免死后“头颅盛酒”之世间罕见、最没有人性的惨剧发生。这事也透露出帝王家处理尸体秘技:从秦始皇开始,剧毒的水银就是帝王们死后保证尸体“千年不腐”的重要材料。

现代盗墓史上也发现过“活见鬼”现象,不少人死后下葬多时却尸体不腐。清惠陵是慈禧太后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公元1856-1875年)与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墓,虽然是晚清帝王陵,死后才开始营建,仅花三年时间,但耗资同样巨大,共花白银436万两。惠陵前后被盗三次,最早的一次是1945年,后两次分别是1946年、1948年,系同一伙匪兵所为。这伙盗贼盗宝盗红了眼,将人性全扔了,把同治和皇后阿鲁特氏的尸体都拖了出来,只见同治的尸体已腐烂成一摊骨头,阿鲁特氏的尸体竟然完好如初。

阿鲁特氏(1857-1875),蒙古正兰旗,清状元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迫于压力,慈禧封她为皇后。因她是“辛酉政变”中被赐死的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又不顺慈禧,慈禧视之若仇人,同治死后不满百日,她愤然自杀于储秀宫,1879年与同治帝同葬于惠陵。据说,这伙盗墓贼剥光阿鲁特氏的衣服,寻找宝物,最后不死心,又剖开她的肚子。原来传说阿特鲁氏是吞金自杀,遂引起盗墓贼寻宝邪念。后来有民国政府调查人员进入惠陵地宫后看到,阿鲁特氏的尸体被扔在地宫的东南角,肠子淌在外,双目微闭,面容完好。整个尸体尚未失水、萎缩,肌肉富有弹性,关节可以正常转动。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尸体未发现做过任何防腐处理,为什么70年不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8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慕容熙--最荒唐皇帝奸尸前后

慕容氏属鲜卑族。后燕与慕容皝(huàng)所建的前燕(公元337-370年)相对应,慕容熙是慕容皝的第五个儿子慕容垂的“少子”。公元383年,前秦宣昭皇帝苻坚,亲帅大军攻打东晋,惨败于淝水,北方各族遂纷纷独立,慕容垂便于此时图谋恢复前燕。公元384年,慕容垂自称“燕王”,两年后称帝,定都于中山(今河北定县),统治区域有河北、山东、山西诸省,河南、辽宁的一部分,史称“后燕”。

后燕从公元384年建国,到公元407年灭亡,前后仅24年。但出现了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慕容熙四位皇帝。

慕容熙是慕容垂的小儿子,前皇帝慕容盛本已有太子。那慕容熙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这里有一个历史插曲。后燕建立后,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公元398年4月,第二任皇帝慕容宝让鲜卑贵族、亲家兰汗杀掉了。作为庶长子,已26岁的慕容盛于同年同月即位,即位后又将自己的丈人、为他当皇帝铺平道路的兰汗杀掉,称“长乐王”,同年十月称帝,尊父亲慕容宝妃丁氏为皇太后。公元400年去帝号,改称“庶民天王”。次年,即29岁那年,慕容盛在兵变中被部下射伤死亡。太后丁氏以“国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打算把年幼的太子废掉。许多朝臣支持拥立慕容盛的弟弟慕容元为皇帝,而丁氏则力推时年17岁的“河间王”慕容熙即天王位。慕容熙就是这么当上皇帝,走到历史前台的。

太后丁氏为什么让慕容熙当皇帝?这里也有故事,是一段绯闻。

丁氏与慕容熙的关系与《水浒传》中潘金莲与武松的关系一样,是嫂嫂与小叔叔子的关系。不同的是,武松心无邪念,潘氏多次引诱未成,潘、武之间没有风流。丁氏与慕容熙之间却很龌龊,暗中勾搭成奸,用俗话来说,就是“有一腿”(有人称是慕容熙为当皇帝而主动勾引嫂子的)。有了这样的关系,丁氏当然要让“小情人”慕容熙当皇帝了。

当了皇帝后,慕容熙大兴后宫,开始冷落丁氏,重新物色了不少佳丽进入后宫。慕容熙特宠一对“姐妹花”,原中山尹苻谟的两个女儿苻娀娥、苻训英,史称“并美而艳,好微行游宴”。公元402年,慕容熙封苻娀娥为昭仪、苻训英为贵嫔。这引起了丁氏的强烈怨恨,醋意大发。丁氏遂与自己的侄子丁信密谋,欲废掉慕容熙。但不想事情泄密,走了风声。慕容熙知道消息后大怒,你不仁我不义,当即逼丁氏自尽,并将丁信诛杀。

自此,慕容熙的天王之威更无人敢违,大兴后宫的同时又大兴土木。《晋书·慕容熙载记》(卷124)记载,慕容熙“大筑龙腾苑,广袤十余里,役徒二万人。起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又起逍遥宫、甘露殿,连房数百,观阁相交。凿天河渠,引水入宫。又为其昭仪苻氏凿曲光海、清凉池。”

当时正处盛夏时节,大家却不能停工休息,许多人中暑死亡。有一次,慕容熙在城南游玩,走到一棵大柳树下,似乎听到树中发出“大王且止”的声音,劝阻他不要再劳民伤财。慕容熙一气之下,把这棵大柳树锯倒了,树中钻出了一条丈把长的大蛇。

慕容熙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纵情享乐,讨好苻氏姐妹。姐妹俩中,慕容熙尤其宠爱小的,后立她为皇后。姐姐苻昭仪生病后,慕容熙急得不行,四处寻医,龙城一个叫王温的人,自称能治好她的病。但没有几天,苻昭仪还是病死了。慕容熙立即把王温抓来,肢解后焚烧掉,理由是王温吹牛皮。苻皇后喜欢外出野游,慕容熙有求必应。有一次大冬天,慕容熙陪苻皇后出来打猎,害苦了当地百姓不说,随从士兵被豺狼伤害的冻死的有5000人。

慕容熙似乎一天也不能离开女人,去哪都把苻皇后带着。连攻打高句骊、契丹这样的战事,也要苻氏作陪。甚至为了与她同坐一车,不惜改变作战方案,延误战机。一次攻打契丹,见对方兵力雄厚,慕容熙打算收兵。但苻皇后不听,想取得点战果。慕容熙为让苻皇后高兴,便命令部队绕道三千里,改攻高句骊捞点便宜。结果路上被冻死饿死的士兵不计其数,最后大败而返。

慕容熙专门为苻皇后盖了一座超豪华的房子“承华殿”。时典军杜静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为了一个女人,皇帝的行为过了,便“载棺诣阙,上书极谏”。就是带着一具棺材上朝,冒死谏劝。慕容熙对杜静行为极为恼火,“成全”了他,真把杜静斩杀了。

苻皇后很娇贵,嘴刁,喜欢吃反季节食物,比如夏天要吃冻鱼脍。这在今天来说,就太容易了,但那时很困难的,不好搞。但搞不到麻烦就大了,对下人来说很糟糕,会被暴虐的慕容熙处以死刑。

苻皇后病死后,慕容熙“悲号躃(bì瘸脚)踊(yǒng,舞蹈的动作,跳),若丧考妣”,大意是比死了父母亲还要伤心,像疯了一样在跌跌爬爬痛哭。他把苻皇后的尸体抱在怀里,喃喃自语,“体已就冷,命遂断矣!”。因为伤心过度,慕容熙竟然昏死了过去,身体直直地倒在了地上,过了好久才醒过来。

慕容熙苏醒来,将苻氏的尸体收殓入棺。但之后却发生了令人想不到的荒唐事件——“大敛既讫,复启其棺而与交接。”苻皇后已收殓入棺,慕容熙却重新打开棺材盖,当着大家的面,爬进去与苻皇后尸体做爱——奸尸,完全丧失了为君之尊!

荒唐之外还有荒唐,慕容熙接下来命令所有官员到宫内哭丧,还派人督查。如果哭出眼泪了,表明忠诚孝顺,没有眼泪则将治罪,吓得群臣没有敢不流眼泪的。慕容熙的嫂子张氏,人长得有几分姿色,慕容熙便让她给苻皇后殉葬,找个理由把她赐死了。有不少大臣也很害怕被殉葬,右仆射韦璆等人甚至洗好澡等死。

或许慕容熙对苻皇后真有一定的感情,后来还为她造了豪华的墓园“征平陵”,周围达数里。并嘱工匠“善为之,朕将随后入此陵。”据说,一直到苻皇后的尸体发出腐臭,慕容熙才不得不让下葬。但在下葬时又弄出了一个特大荒唐,慕容熙如孝子般为苻氏披头散发,鞋子也不穿,赤着脚步行送葬,彻底丧失了一个皇帝的尊严。因为灵车太高大,出不了城门,慕容熙下令把北门拆毁。当时有老人就私下议论,“慕容氏自毁其门,将不久也。”
   
果然,在公元407年7月,中卫将军冯跋、左卫将军张兴等不满暴政,与万泥等二十二人结盟,推慕容云(即北燕始主高云,高句骊王族,为慕容宝收养,起名“慕容云”)为主,反叛起事。抵挡一阵大败退回宫的慕容熙,换上便衣逃跑,后被人抓住。慕容云将其杀掉,时年仅23岁。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慕容熙,与他的后燕一起,就此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2008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最专业的盗墓者


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行为都掺杂有官方性质。但设专职,设“盗掘办公室”,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门研究、执行盗墓,曹操堪称中国历史上是最专业的盗墓者。
曹操的底细大家都清楚,三国时期魏国一号人物,《三国演义》主角之一。本来就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人,近年来因为易中天在CCTV“百家讲坛”的讲论,让曹操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在易中天的眼里,曹操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英雄,但在民间传说里,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奸臣形象。曹操最不光彩的地方,其实不在于他的奸,而是其盗墓行为。据说,在他打天下之初,为了筹集军饷,曹操想到陪葬甚丰的王陵,遂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独出心裁,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打到哪盗到哪,哪座陪葬多盗哪座。

曹操盗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构建规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刘武是刘邦的孙子,其父是汉文帝刘恒,哥哥是汉景帝刘启。刘武正处“文景之治”、国富民丰的年代,可以想见刘武陪葬的丰厚程度。刘武于汉文帝二年受封为梁王,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其地卑湿,徙治睢阳(今商丘)。刘武抵御“七国之乱”有功,一度有夺景帝帝位的念头。在王位23年,公元前144年10月病逝,葬于永城芒砀山,谥梁孝王。

刘武的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部分组成,设有完备的排水系统。经现代考古测量,墓室总容积大达1367立方米,与皇帝享用的规制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么大的空间,陪葬品该要多少啊。史上具体记载了曹操的盗墓行为,在陵墓打开后,他亲临现场,指挥取宝。《水经注疏》记载:“操发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室数万斤。”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可见盗得财宝之巨。而让考古专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系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那时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曹操手下靠什么打开陵墓,盗得这些财宝的?

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掘墓,盗墓都是一种罪过。项羽盗掘让刘邦找到了攻击的理由,曹操则让袁绍抓着了小辫子,成为挨伐的一大罪状。袁绍在攻伐曹操前,让手下很有才华、后世称“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起草了一份讨曹“檄文”:“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立中郎将、摸全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就是这份檄文,让后世了解到了曹操盗墓真相。

顺便说一下,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秘葬。《三国志· 魏书》中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不只如此,为防盗掘还做了好多疑冢。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同一时期罗大经著作《鹤林玉露》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史又称,曹操实际葬在高陵,又称西陵,但高陵在哪,至今仍是让考古界困惑的一个谜团。看来,曹操防盗墓与盗墓都很专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08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是如何评说中国历史上14位帝王的?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

  1958年11月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的很坏。它的俘虏政策做的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3、“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

  (1)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

  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

  在古代社会,出身和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卑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主张。最能体现刘邦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记载了。

  4、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

  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项羽)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我们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5、“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

  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强调: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更是腐败。毛泽东: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6、“这个案可以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7、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彧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萧衍

  (1)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2)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9、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10、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英主。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11、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2、“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4、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009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袁世凯与明成王后有染?历数中国帝王的洋情人

       曾在大陆热播的韩国历史大戏《明成王后》以正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三韩国母闵妃的一生,但是该片应该是故意漏掉了一段恋情,那就是明成王后与袁世凯的一段感情。
跨国恋情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属产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乏“中西合璧”的跨国恋情,比如明成祖朱棣、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是袁世凯,都曾经有过“洋情人”……
古代历史上的跨国恋情:明成祖朱棣与“权妃”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六朝古都南京。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多次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圣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樉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其孙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仲夏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因此明成组朱棣就是世人常说的永乐皇帝。



朱棣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同时着手疏通南北大运河;迁都和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五百余年的首都地位;并组织学者编撰长达三点七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创造了大明王朝的永乐盛世。明成祖虽然因发动靖难之役倍受争议,但他仍不失于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在朱棣的神功圣德碑上写下“治隆唐宋”四个大字,也算是后世帝王对它的公正评价。
朱棣去世后,人们不是为他创造的永乐盛世歌功颂德,就是谴责他所发动的靖难之役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但很少有人过问他的感情生活,而对他曾经有过的一场跨国之恋更是无人问津了。
这场跨国之恋的男主角自然是明成祖朱棣,而女主角则是来自朝鲜的女子权妃。权妃是朝鲜国家工曹典书权永钧的女儿。名门望族的闺秀,书香世家的千金,出落得自然是兰心慧质,知书达理。加上她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少女时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
从元朝开始朝鲜就被迫向中国朝廷进献美女,明初仍是如此。明朝开国时,太祖朱元璋的后宫中就有不少朝鲜妃嫔,成祖朱棣便是朝鲜人硕妃所生的朱门之后。也许是有一半朝鲜血统的缘故,也许是希望从朝鲜美女的身上找到自己年幼时死去的母亲的影子,总之,成祖在登基以后,不断地下诏派人到朝鲜选秀女入宫。权妃便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中国的宫廷。
公元1408年,也就是永乐六年,成祖派内使黄俨等人出使朝鲜,赏赐朝鲜国王花银一万两、丝五十匹、素线罗五十匹、熟绢一百匹,作为对朝鲜国王向大明的朝廷献马的回报。同时要求朝鲜广选美女,晋献北京,以充后宫。于是朝鲜国王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大选美女,以备进献。当时,朝鲜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离家数千里的异国去做宫女的,因此选上来的都是些不漂亮的一般女子。黄俨看了很不满意,便责令朝鲜王廷重新挑选。朝鲜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加大选拔力度,同时通告各地方官府,凡大小守令、品官、乡吏、日守两班、乡校、生徒、百姓各户之女,如有姿色,一律选送上来。倘或躲藏或用针灸、断发、贴药等方法逃避挑选的,一律国法处置。通过这一强制手段,总算选出了一批美貌秀女,黄俨等人亲自过目后,从中挑选中五名,第一个便是权妃,当时十八18岁;其他是:仁宇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任氏,十七岁;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李氏,十七岁;护军吕贵真之女吕氏,十六岁;中军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崔氏,只有十四岁。她们连同十二名侍女、十二名厨师一起被送往数千里之外异国都城。离开家乡时,被选淑女的父母、亲戚哭声载道。五名朝鲜淑女频频回首,珠泪滚滚,从此家乡将只有在梦中出现,万里一别永分离!
这五位朝鲜淑女入宫后,权妃被册立为贤妃、任氏为顺妃、李氏为昭仪、吕氏为婕妤、崔氏为美人。他们的父兄也都被授予了明朝的官职,如权妃的父亲就被授予光禄寺卿,但俸禄却是由朝鲜王廷拨给的。同时被册立的还有汉族的贵妃张氏和王氏。
在明宫中的这五位朝鲜妃嫔中,权妃最为成祖朱棣宠爱。成祖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便被她出奇的清丽文雅所吸引。成祖问她有何特长,权妃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起来,箫声悠扬窈渺,听得成祖如痴如醉,于是把权妃选拔在众妃之上。因当时掌管后宫的徐妃已经去世,成祖便让权妃接管后宫之事。
权妃聪慧美丽、优雅迷人。每当成祖忙完朝政,拖着疲倦的身子,走进权妃宫中,权妃美妙的箫声宛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将成祖的疲劳吹得无影无踪。自从权妃走进明朝的皇宫之后,果敢、刚毅、男子气十足的成祖就一直深爱着这位柔顺、温宛、妙不可言的朝鲜女子。权妃不仅宠冠后宫,而且很少离开成祖身边。
公元1410年,也就是永乐八年十月,权妃随侍成祖北征蒙古。自明朝建立以来,北方边境一直遭受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边患严重。洪武后期以来,蒙古部落相互混战,分裂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成祖即位后,继续实行分化打击和封贡恩威并重的策略,边患一度缓解。永乐五年元裔本雅失里势力崛起,与鞑靼太师阿鲁台一起图谋统一蒙古各部。永乐七年二月,成祖派使臣赴鞑靼,要求与之修好,不想使臣竟遭杀害,成祖大怒,便于当年七月派淇国公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由于对鞑靼力量估计不足,加之指挥失当,十万人马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成祖为保住大明皇帝的尊严,只好亲征。成祖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在斡难河,即鄂嫩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大军,最后本雅失里仅以七骑西逃。
明军获得第一场胜利后,权妃的美妙箫声一时传遍千里草原,这使征尘扑扑的成祖朱棣心旷神怡,精神倍增,接着成祖便乘胜追击,又一鼓作气地击破阿鲁台大军于兴安岭下,阿鲁台带着家人远遁到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这次北征以明军的大获全胜告终,于是成祖率军班师回朝。权妃随成祖返回京师,走到山东临城时,突然不幸身得重病,最后不治身亡,这一年权妃猜二十二岁,可谓红颜薄命!成祖顿失爱妃,一时不免伤痛,后来竟然伤痛成疾。成祖就地将她葬在山东峄县的土地上,并下诏当地官府出役看守坟茔。权妃死后,成祖不仅对她的家人非常厚待,而且对她的音容笑貌刻骨铭心。在一次见到权妃的家人时,竟然悲痛得泪流满面,一时说不出话来。
权妃猝死,死因可疑,宫中谣传权妃是被毒死的,因此竟酿成后宫一起大冤案,被无辜杀害的妃嫔、宫女无数,这可能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最早版本。成祖朱棣在处理这一案件时,手段残忍,令人发指,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成祖对权妃的十分宠爱和无限思念之情。由于明成祖朱棣因发动靖难之役和滥杀无辜之事,也使他的累累功绩多少年来一直被淹没在一片漫天的指责声中。
韩国国母明成王后与袁世凯有一段情
曾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大戏《明成王后》以正剧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三韩国母闵妃的一生,但是该片应该是故意漏掉了一段恋情,那就是明成王后与袁世凯的一段感情。
1882年,袁世凯随淮军将领吴长庆进驻朝鲜,当时袁世凯23岁,年轻英俊,一点也不象后来的矮胖子,在吴1885年去世后,升任为大清国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袁世凯设计帮助韩王和王妃明成王后也就是闵氏除掉政敌大院君,得到了朝鲜最高统治者的赏识,当时执掌朝鲜大权的其实是闵妃,她听从袁世凯建议,组建义勇团,并任用袁世凯为练兵大使,使义勇团成为维护闵妃统治集团统治的重要力量。


当时闵妃美貌无比,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称,她感激袁世凯帮其除掉大敌,又仰慕袁世凯的风采,于是以身相许,袁世凯也是一人不甘寂寞,两人随即私通了,但为了不引人怀疑,闵妃想出一条计策,便回母家将其妹妹碧蝉介绍许配给袁世凯,碧蝉虽姿色不如其姐姐,但也是倾国之貌,且立志非英雄不嫁,在王妃的鼓惑下,同意了这门婚事。过门之后。闵妃几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来袁世凯家,不久便被其妹发现,碧蝉知道之后气愤无比,向袁世凯哓以厉害,袁世凯也担心与一国之母私通之事暴露之后会影响甚大,便又按照碧蝉的方法,从河南带回自己的一个姨太太,谎称正室,主持家务,闵妃对此恨之入骨,便联合那个姨太太一起算计碧蝉进行报复。
后来日军开始进攻朝鲜,袁世凯回国,随同带上了闵妃和他的两个婢女,回国之后,袁世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将两个婢女也收为侧室,并按年龄大小分别成为二四两姨太太,碧蝉仅排为第三,原想成为正室的碧蝉现在还经常受到大姨太太的打骂,终日郁郁寡欢,喜怒无常,袁世凯自认有愧于她,也就随着她,对她的待遇比其他几位姨太太要特殊一些。


闵妃与大院君的生死恩怨
闵妃和大院君的经历,是100多年前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朝(因王族姓李,故俗称李朝)未期一段动荡历史的写照。闵妃是高宗的王妃,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闵妃(即明成皇后)的生存年代、弄权经历及历史地位酷似我国清末的慈禧太后。而大院君与中国清末恭亲王奕訢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当多的近似处,但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面,大院君与奕訢二人却大相径庭。奕訢是以经办洋务著称,而大院君却以闭关锁国而闻名。
大院君摄政
闵妃生于1851年,被日本人惨杀于1895年,得年44岁。不过她在世时的名号不是“皇后”而是“王妃”(朝鲜的君主是国王而不是皇帝,剧中称高宗为“皇上”、称闵妃为“皇后”是不合当时规制的),当时人们称之为“中殿”;因她姓闵,故一般后世史书称之为“闵妃”。
闵妃降生时,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国460年,尽显末世景象。此时西教开始传入,在李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新旧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而且,此时的李朝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虚弱到连儿子也生不出的地步,在长达50年间,王宫中未闻婴儿啼哭声。这种情况被王族出身的李应(即大院君)看在眼里,他心中难免暗暗盘算。
我们再来看看男主角大院君的真实情况。李应天分很高,但年轻时名声不佳。在他青年时代,为在王室势力倾轧中求得自保,他故意装作胸无大志、浪荡不羁的样子,整日“竹杖芒鞋”,与市井无赖交相冶游。1863年哲宗国王去世,无嗣,储位出空。李应立即显示其非凡本色。他暗中结交各派势力,频频展开“公关” 活动,终于使其子----12岁的李熙入承大统,他就是朝鲜王朝第26代王高宗。于是,李应自然而然地入朝摄政。按制,以旁系入承大统的国王之生父得号大院君,因此前他已有兴宣君名号,故历史上称之为兴宣大院君。
大院君执政后立即使出霹雳手段。他改组ZF,消除控制政权的戚族势力,打击党争,加强王权。由于当时西方殖民势力已进入东亚,中国、日本先后被迫开国,面对此复杂局面,他采取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所必然采取的传统对策:闭关锁国。对叩门的西方势力他一律视为“洋扰”,坚决打击,对经“明治维新”开始对外扩张的日本,他视之为“洋倭同类”。
大院君这种强硬的对内对外政策使他的政治对手们开始勾结起来。这其中最为棘手的便是闵妃集团。


[ 本帖最后由 hdcyng 于 17-1-2009 06: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1-2009 06: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闵妃进宫
其实闵妃集团的形成是他一手造成的。到1866年,高宗即位已三年,他虽然仍是一个童稚未脱的15岁少年,但在王室看来却已到大婚的年龄。执政的大院君根据多年来外戚专政的教训,提出王妃候选人的苛刻条件,即其本家须人丁萧条,无外戚专政之虑,候选人本身要温顺贤淑,无干预政务之心。这样一来,众多的豪门闺秀便被划到了圈外,因为豪门望族哪家男人不是三妻四妾、儿孙满堂?
寻来觅去,他的视线盯住了妻家远支的一个孤女。这位姑娘年方二八,是大院君的闵氏夫人远支族人闵致禄的女儿。闵家原本是望族,但此时已经没落。 1851年农历九月廿五日,闵致禄在四面透风的草房里得一女。这是他的独生女儿。女儿八岁时,闵致禄在贫寒中撒手人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孤苦零丁的闵氏女为生活所迫,很小年纪便到京城几家亲戚家走动求助,自然对世态炎凉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这种处境造就了她机巧多思、从容处事的本领。这多少有点像大院君,也可能就是她进入大院君视野后立即被选中的原因。然而,其中也隐伏着二人难以兼容的宿命结局。
1866年3月,朝鲜国王要大婚。闵氏女正式成为王妃,这年她16岁,高宗15岁。
翁媳倾轧
入宫最初三年,闵妃严守国母仪制,克尽为媳孝道,很得翁婆满意。但令她不安的是,她的小丈夫对她有点敬而远之,而对另一个女人李尚宫却显示出情窦初开的少男热情。于是,妻妾争宠的好戏开始了。帝王家的后宫争宠总是弥漫着血腥味。
在当时的朝鲜王宫,围绕在国王身边的、有机会得到王幸的女人,除去其正职妻子王妃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副职、副副职,色彩缤纷一大片。这些女人在名份上不能与王妃争位,但只要得到国王喜欢,便可以晋级。如果肚子争气,能产龙子,而更幸运的是她儿子被选为王位接班人册封为世子,那么母以子贵,有朝一日她可能会成为后宫大腕----王大妃。
闵妃内心产生了隐隐的危机感。但她从小炼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从来不把内心的忧虑和忌恨挂在脸上。她埋头读书,排遣内心的郁闷,她将《春秋左传》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经典读得烂熟于心,为日后弄权御国打下了基础。
闵妃埋头读书,国王和李尚宫一对青春男女打得火热,不久便有了享乐的结晶:李氏得子。这是1868年4月的事。
高宗国王高兴得手舞足蹈,其父大院君更是满脸喜色溢于言表。因为长孙出世,在大院君看来,这是王族血脉复旺、国祚延绵的显示。于是,在一片欢呼声中,这个婴儿被赐号完和君,未来的东宫世子即此婴无疑。
这对闵妃是一个沉重打击。熟读本朝故事的闵妃,每每想起那些成为宫廷阴谋的牺牲品的女人,就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自己手中就要有决定命运的权力。而此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的大院君因得庶孙而欢喜若狂的情景在刺激着闵妃,她暗下决心,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懦弱丈夫的王位,她一定要夺权。为此她开始悄悄地行动了。
她组织自己的人马,不动声色地把闵氏子弟安插到政府各个部门,再拉笼大院君的亲旧部下,又结交清议寻找“枪手”。当时儒林中不乏对大院君铁腕统治不满的人,如名震一方的巨儒崔益铉等,就经常纵论大院君之失。闵妃立即指使亲族前往联络。
这样,一度被大院君视为后宫小女子的闵妃,就在他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反对派势力。
1871年闵妃终于得子,她兴奋异常,认为这下可有以嫡夺庶、清除头上阴影的机会了。谁知此婴儿一连数日大便不畅,大院君进山参医治,服药三天后竟然夭折,这使闵妃的期望顿时化作了清烟。她痛不欲生,更加坚定地认为这是大院君有意所为,遂暗中切齿。
此时朝鲜王朝正经历着空前的内忧外患。北方天灾,边民外逃;美国武装商船入侵被民烧毁,扬言报复,派舰来攻;德国人潜入朝鲜企图盗掘大院君父南延君墓未果;民间有人煽动造反;国家粮仓失火,损失惨重。更为危险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扩张,“征韩论”甚嚣尘上。
闵妃认为条件成熟了,开始出击。他首先离间国王父子关系,说服20岁的高宗临朝亲政,然后鼓动言官臣僚上疏弹劾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强劲的倒大院君风潮。
大院君被这突如其来的波涛打得不知所措,一时难以找到说得过去的理由阻止业已成年的国王亲政,遂被迫隐退云岘宫私邸。这样,大院君苦心经营了十年的政权,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儿媳颠覆了。是年1873年,闵妃23岁。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首唐诗常常激起先贤后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一世风流的遐想。“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杨贵妃——杨玉环,让大诗人白居易挥就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
如今,著名文史专家、文物杂志总编辑葛承雍先生经过研究发现,杨贵妃外,唐玄宗的姬妾中,还有一个“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篷舞”的胡旋女,一个来自中亚的“洋贵妃”!




野那:“最喜欢的人”
唐玄宗有29个女儿、30个儿子,记录在案的皇后嫔妃有刘华妃、赵丽妃、钱妃、皇甫德仪、武惠妃、柳婕妤等20人,还有一些嫔妃失传,其中最令人蹊跷的是“曹野那姬”。《新唐书》的《诸帝公主传》仅载:“寿安公主,曹野那姬所生。”
葛承雍说:“对于寿安公主的生母‘曹野那’,学界长期无疑无考。但是,随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逐渐深入,中亚的粟特人与古代中国的密切关系日显重要。”
在魏晋隋唐时代,“姬”是人们用来称呼年轻貌美女性的,是代表女性身份的一种称谓。“野那”是外来语,而“曹”姓是出身中亚曹国的粟特人入华后改用汉姓时常用的姓氏。“曹野那”是不是来自中亚曹国的人?
据记者了解,曹国是中亚粟特地区的一个国家,地跨今日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隋唐时期,中国一般对来自粟特地区的人以国命名,著名者如“昭武九姓”。与米氏、史氏、康氏、安氏等以国为氏一样,来自曹国的曹氏是进入或居住在中国境内最常见的粟特姓氏之一。
葛承雍说,敦煌吐鲁番文书透露出丰富的姓名信息,大大扩展了后人对“曹”姓的研究。吐鲁番出土的文书记载有曹延那、曹野那等粟特人名,桂林西山石室有唐代景龙三年(709年)安野那题名。
“曹野那姬的名字无疑是汉文转写,曹是以曹国为姓氏的粟特人通例称呼,‘野那’二字明显是一个粟特人常见的名字,其粟特语原意是‘最喜欢的人’,俊男靓女都可用此名,无非是男的长相精神,女的长相漂亮。”葛承雍说。
葛承雍说:“曹野那的名字没有改变胡音,说明她汉化尚不深。一般说来,如果外来粟特人在取名习尚上多用汉名,则说明汉化已经很长很深,那就很难判断她是不是粟特人。
曹野那:中亚的胡旋女?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其中一名名叫“曹野那”的女人,曾经是唐玄宗一度迷恋的姬妾。那么,作为一名外国女子,她是如何来到中国,且有机会接近唐明皇的呢?
根据历史文献的线索和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入华粟特文化的深入研究,入华中亚女性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
首先,来源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婢贩卖。唐代龟兹和于阗都置有女肆,西州继承高昌遗留下来的奴婢买卖市场兴盛,尤其是买卖胡人奴婢特盛。葛承雍说,当时京城长安奴婢价格相当高,每人合绢250匹,而西州才40匹,长安是西州的6倍,刺激来往中原的行客和兴生胡们购买胡婢带往关中、江淮地区。
其次,是长安粟特胡人聚落的粟特女子。中亚九姓胡流寓迁居长安的人员较多,特别是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胡人,常常以到长安为贸易中转枢纽或目的地,后来,他们多客居长安。
史载,长安西市作为唐长安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商品集散地,其主力军就是胡商,他们开设铺肆,坐商经营牟利,行商奔波供货,一般皆有家口寓居长安,娶妻生有子女,出现有许多“土生胡”,即胡人血统二代或三代的移民后裔。长安酒肆中美貌如花的“胡姬”中可能有曹姓胡人女子。
此外,皇家梨园中有不少胡人艺术家,胡姓曹家的女子作为乐户身份入宫有可能被选为皇帝姬妾。但曹野那姬如果是出生于长安胡人乐户家庭,一般不会再使用“野那”这样的粟特名。
第三,是来源于中亚粟特人进贡的“胡人女子”或“胡旋女”。中亚昭武九姓胡与唐王朝正式交往经常通过“贡”与“赐”作为手段,而且次数可观,种类繁多。
长期致力于中西交流史研究的蔡鸿生教授根据《册府元龟》统计,唐代九姓胡从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到代宗大历七年(722年)计100年间,共入贡 94次,其中曹国8次。特别是八世纪上半期阿拉伯帝国向东不断军事进攻,对中亚诸国步步进逼,迫使他们向中国求救,唐玄宗时代就占了一半以上,天宝四载 (745年)曹国国王哥罗仆禄呈贡表,明确希望从阿拉伯人威胁下挣脱出来,愿做一个唐朝的小州。如此一来,进贡胡旋女也是自然的。
葛承雍说:“史载,开元期间俱密国进献胡旋女子,康国进贡胡旋女子,史国多次进献胡旋女子,米国曾经一次进献胡旋女子3人。作为传统惯例,曹国进贡胡旋女等自是应有之意。”
“作为能歌善舞、仪态万方的漂亮女子,胡旋女是外国女性中最容易接近皇帝的。曹野那应该是开元年间曹国进贡的胡旋女,因色艺赢得玄宗喜爱进入后宫。这和靠‘善歌舞,晓音律’迎合玄宗大悦的杨贵妃是一样的。”葛承雍说。

[ 本帖最后由 hdcyng 于 17-1-2009 06:5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2009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4事件
少了黄雀行动的记载
应该要让大家记得这群幕后功臣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2009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ice 于 23-1-2009 01:58 AM 发表
64事件
少了黄雀行动的记载
应该要让大家记得这群幕后功臣的名字



你帮忙贴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009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dcyng 于 23-1-2009 05:13 PM 发表



你帮忙贴喽。。。

怕贴错误人子弟
我只觉得黄雀行动展示人类光辉的一页,楼主放64事件,不应漏了这群幕后英雄
至于找资料,还是交给楼主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12:11 PM , Processed in 0.09279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