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尉迟恭

中国历史上最丑陋最卑鄙最无耻的王朝 -- 顺治康熙乾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0-2009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ice 于 28-10-2009 01:40 AM 发表


其实可以看成是两个观点
之前写过了,继承者有责任去收复前朝的所有区域,
基本上每个朝代都会做的,北宋是因为战败才没能成功收复罢了
北宋河西走廊,还没研究过相关历史,不清楚


不清楚可以google一下,西夏政权你不会不知道吧?

重点是难道因为宋朝收复失败,然后就可以否决掉在他境内安定兴盛时期?

在打个例子吧,假如中华人民共和过在一个达到安定兴盛,但他没有收复台湾?你可以否定掉他的安定兴盛吗?

[ 本帖最后由 凌晨时分 于 28-10-2009 01:4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10-2009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凌晨时分 于 28-10-2009 01:43 AM 发表


不清楚可以google一下,西夏政权你不会不知道吧?

重点是难道因为宋朝收复失败,然后就可以否决掉在他境内安定兴盛时期?

在打个例子吧,假如中华人民共和过在一个达到安定兴盛,但他没有收复台湾?你可以否 ...


西夏知道,不过还没仔细的研究
我较喜欢买书,回来研究,南宋就ok的

现在中国如果没和台湾开战,当然可以看成安定兴盛,
重点还是人民活在战火中不能看成是过着安定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09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ice 于 28-10-2009 01:54 AM 发表


西夏知道,不过还没仔细的研究
我较喜欢买书,回来研究,南宋就ok的

现在中国如果没和台湾开战,当然可以看成安定兴盛,
重点还是人民活在战火中不能看成是过着安定的生活,


但宋朝为了收复燕云跟辽国战争跟收复河西走廊跟西夏战争,在大大小小的战事或边境骚扰中但这期间境内都可以达到安定兴盛,请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09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凌晨时分 于 28-10-2009 02:01 AM 发表


但宋朝为了收复燕云跟辽国战争跟收复河西走廊跟西夏战争,在大大小小的战事或边境骚扰中但这期间境内都可以达到安定兴盛,请问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上张贴写的不清楚吗?我都没研究过相关历史,
年份/地点/主要将军/战役全部都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09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ice 于 28-10-2009 02:06 AM 发表



上张贴写的不清楚吗?我都没研究过相关历史,
年份/地点/主要将军/战役全部都是?


你没看清楚吗?叫你google。

忘了说,请你不要理亏了就说要等买书来看的理由来逃避,舍近求远来逃避不是学习应有的态度。拜托,可以请你有品一点可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09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凌晨时分 于 28-10-2009 02:09 AM 发表


你没看清楚吗?叫你google。

忘了说,请你不要理亏了就说要等买书来看的理由来逃避,舍近求远来逃避不是学习应有的态度。拜托,可以请你有品一点可以吗


你在请问我对北宋的看法,
我已写了不清楚,

难道你问的问题,我一定要回答,
现在在玩常识比赛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10-2009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ter-ice 于 28-10-2009 01:52 PM 发表


你在请问我对北宋的看法,
我已写了不清楚,

难道你问的问题,我一定要回答,
现在在玩常识比赛吗?


好一个诡辩家,我几时说北宋的看法,是打个例子问你,宋朝拿不下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与云南但他境内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达到安定兴盛,请问依你的标准可以否定掉这些吗?请你看清楚回答改否定掉还是不该,别一句不清楚就逃避。

不清楚可以google去求证,别理亏了就说不清楚来逃避或诡辩来说一堆理由,这样只能显出你没品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09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鏡花歲月 于 8-12-2009 01:39 AM 编辑

回复 8# Heinrich

看標題就大概知道這討論串的內容一定是充滿了大漢族沙文主義史觀的論點,然後內容是極度扭曲歷史,然後強調漢人至上的觀點。其中的錯誤就不一一指出了,在許多的帖子之中我已經說了很多。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中國史地那邊的許多有關明清史的帖子中看看。基本上,從第一句說努爾哈赤是明朝官員就是一個錯誤。雖然他有明代官員冊封的頭銜,但是實際上不如說他是明代邊界地區上的一個獨立勢力。地位大概和越南朝鮮等接近。這個可以去翻一下濱下武志有關朝貢貿易的書籍就可以明白。此外清代進關之後的確是有在華北地區圈地,但是很快地這個事情就因為破壞太大而被制止。清代根本沒有鎖國,在打敗鄭成功家族之後,就開放海禁此外中國內部的移民從明代就已經開始,而這與中國近代的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有關中國移民,在Philip Kuhn﹝此人是中國是研究的大腕﹞的新書Chinese aming others之中就把中國近五百年來的移民史做了一次很清晰的梳理。如果對此問題有興趣,可以自行參閱。此外,在文化方面是一直互相滲透的,從很早到現在都是如此。這點在余英時對於漢代貿易的研究之中就指出了這點。許多地方的漢人並沒有被完全滿化,也沒有地方的名字被改成滿文。反之,滿人的漢化反而較為明顯。再補充一點,各地接受文化的程度也有不同,你這樣的說法,根本就是過度簡化。

說回來。你在其他地方被我說破你的許多論點之後﹝尤其是中國史地﹞,就跑來這邊再度亂放肆詞。是不敢跟我正面交鋒,而擔心自己的缺陷和偏激爆光嗎?﹝有興趣的人看看中國史地的有關明清史的討論就知道﹞

故意扭曲史料,然後主要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而不是研究的對象的環境出發,你這種態度和手法根本沒有資格討論歷史。



果然很會以偏概全或詭辯,你不是說自己是”學術界“的?難道你不知道到康熙五十四年(1717年)又重新禁海,并持续了一百二十多年。你不說出這原因只有2個,一是你很無知與偽稱自己是來自學術界的,二是你根本是沒有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這十分有違你在前面說到很偉大之類說什么要撥亂反正與讓我們知道什么學術歷史之類的高尚情操。

另外關于你的剃發易服見解有很有問題,你以偏概全拿某書說的江南農村特殊風氣來代表全國證明說什么清政府在服飾方面的影響度是很小根本狗屁不通。你不知道在很多明代都是的平常百姓穿的常服禮服款式都在清代被禁穿,你睜大眼睛說瞎話,自立偽稱自己為學術界分子然后把不利你的真正的學術界的學者說法全否定掉。你做學術界分子是做不了了,你當詭辯家就很不錯,黑的也能說成白的。

關于明朝还是清朝?!的主題已經滿樓了,所以我順便在此回復那主題的199樓問題
看看以下的文章
http://bbs.tiexue.net/post2_3438756_1.html
“康乾盛世”时期的政策失误

前些年,阎崇年与他人合作以《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为题目,向美国一所大学申请课题经费,不过没有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理由是“康乾是黑暗时代而非黄金时代”。在国内,对“康乾盛世”提出置疑的也越来越多,可见,“康乾盛世”远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那样得到广泛的认可。笔者不是历史专家,没有从总体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能力,只能就某一方面做有限探讨。


满清统治稳定后,就开始恢复农业经济,经过几代努力,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增涨,人口繁殖加快。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经济方式开始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满清政权出于维护其统治的目的,采取严厉的法律措施进行压制。




一、严格限制私人开采矿业


中国是个地下矿藏比较丰富的国家,开采矿产由来已久,满清统治稳定后,人口增加,土地有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矿产开采。康熙中前期,曾对民间开矿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所以,私人开矿规模较大,如商人何锡,康熙年间在广东海阳县的仲坑山开矿,全盛时期“矿工注册者,凡十三万余人”,“每年获利不下八、九万两。”广西南丹锡矿有矿井四十余处,从业者过万,四川、湖广、贵州等地也有不少私人从事矿产开采,到康熙五十一年,全国大型矿厂达到六十六个。清政府也从中抽取大量税款,仅云南一省,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一年间,收矿税银八万一百五十二两,金八十四两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少在满清统治者看来很不安的情况,最突出的就是“易聚难散”,不容易控制,“恐生事端”,实际是怕聚众造反,所以,从康熙后期开始,满清政府采取严厉措施,限制私人采矿业。康熙五十年,广东海阳何锡的矿厂被封闭,不久,湖南铅矿被永行封禁,五十二年,康熙帝派兵将四川一碗水地方上万开矿者驱散,五十三年河南省有矿地方,“停其刨挖”,到康熙末年,广东、湖南、四川、河南等地私人矿业全部被禁止。有的矿场被禁的理由十分可笑,如北京附近几十座煤矿,以“风水有关”,被勒令“拆毁填平”。对于少量允许开采的私人矿业,也采取极为严格的措施加以控制,如云南铜矿,原来允许矿主将余铜自行出售,到康熙四十四年,改由官府全部垄断,重处私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官府压低价格、任意剋扣,使许多私人开采者破产倒闭,到雍正元年(1723年),税银只有二万两,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四分之一。对于铁矿的开采和运销,也规定凡采铁、冶铁处,炉座的数目、产量、厂主姓名、履历要详报官府。乾隆九年规定铜矿税率三分之一,铁矿为五分之一,在这样的重税之下,更多矿业关闭停产,到乾隆时期,全国合法铁矿只剩九十三处。


二、实行禁海,阻挠海外贸易


禁海始于明代,清初则更加严格,“寸板不得下海”,当时是为了打击沿海南明势力,特别是防范台湾郑氏的反攻。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四省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焚毁沿海城池房屋,凡越界者立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着台湾的平定,满清政府决定开海,沿海地区与日本及南洋各国的贸易猛增,内地商品交换也随之活跃。但到康熙五十四年(1717年)又重新禁海,并持续了一百二十多年。这次禁海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防止内地汉人与海外反清势力联合,虽然不是禁绝一切船只下海,也不绝对禁止所有海外贸易,但规定严格,处罚畸重,如马匹、军器、粮食、生铁、书籍、生丝均不得出口,制造商船、渔船均须官府发给执照,船只出海,要编队具连环保。如果将船只雇给他人运输番货,船主发近边充军。如私造海船夹带违禁货物出海私自交易,正犯比照谋反已行处斩枭首。如果将海船卖给外国,造船者、卖船者均斩立决。而外国人来华贸易,也不能与内地商民自行交易,乾隆时期开“十三行”,外商只能在官府严密的监视下,通过洋行代办有关业务,违者按律治罪。这些措施客观上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极大危害,结果是“土货滞积,而滨海之民半失业。”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就与禁海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从长远意义上,造成了中国与外界的隔绝,使满清王朝上下对外部世界缺少起码的了解,到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甚至都不知道地球的概念,更不要说别人了。



三、扩大禁榷范围,高税重卡,限制商业


从汉朝开始,历代都对一些重要商品实行专买,清代的禁榷不但包括明朝时的盐、茶、铁,还将金、银、铜、锡、硝纳入禁榷范围,由政府垄断经营。《大清律•户律》规定对违反者施以重处,如对贩私盐者:“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若有军器者加一等;诬指平人者加三等;拒捕者斩,盐货车船匹并入官,引导者及窝藏寄顿者杖九十,徒二年半;挑担驮载者,杖八十,徒二年”,“凡贩私茶者同私盐法治罪”。


满清王朝把从商视为“末业”,认为商业既不合祖宗成法,也对国家无利。雍正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有清一代,广设榷关,也称钞关,重征商税,税目的关税、牙税、落地税、盐税、茶税、酒税等,专门征收商税的就有户部二十四关、工部五关。时人视从商为险途,所以,清中前期商业凋零,与同时代西方国家重视工商业形成鲜明对比。


四、抑制商品性农业和其他副业的发展。


东南地区,号称“鱼米之乡”,物产丰盈,一向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清朝初年,江浙一带大量种植桑蚕、烟草等经济作物,已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叶、棉花、甘蔗、苎麻等商品性作物也得到较大发展。由于这些商品性农作物的经济价值较高,所以对粮食作物的种植产生冲击,对于这种情况,满清政府没有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而是进行严格的限制。乾隆八年(1743年)规定:“民间种烟一事,废可耕之地,营无益以妨农功,向有原来禁例。……自应通告禁止。”种植甘蔗、茶叶、果树,则被认为是舍本逐末之业,全部加以限制,甚至连种棉也有严格规定:“若一顷以上,只许植棉一半,其余一半,改种稻田。”对于农村手工业,清初规定民间纺织作坊机户不得超过一百张,每张纳税当五十金。近海渔船只许造单桅,远海渔船不得超过双桅。


满清统治者采用专制手段,力图把全社会保持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对商品经济进行限制和压抑,使广大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步履为艰,动辄犯法,这不但造成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也充分暴露出满清政权的反动性。对比文景、开元之治时期留下的国富民强的记载及文人的歌颂诗篇,康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当时就没有多少赞誉之词。而清初平民思想家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这样评价:“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赀,居官者去官而无以为家,是四空也。”此话可能有所偏颇,但也能看出当时的国计民生并不乐观,至于英国人马戛尔尼对乾隆年间满清社会的描写就更加不堪。


实事求是的说,满清采取的上述措施大多并非其独创,而是沿习于明朝,“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基本国策,但这决不能成为开脱其责任的理由。


首先,满清统治者的各项政策,包括经济政策在内无不从其狭隘的观念出发,防备任何对其政权造成危胁的可能发生,康熙称说:“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最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以禁海政策为例,最根本原因就是防范海内外汉人借机联合反抗满清,它与后来满清闭关锁国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满清所处时代与明朝已经有了很大不同,面对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大变命,满清政权为一已之私,非但不积极应对,反而采取消极对策,关上国门,自行孤立于世,继续实行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自然经济政策,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明清史学者顾诚先生说:“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乾盛世。正是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


通过上述探讨,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大变乱之后平稳时期的重演而已,在经济领域,其成就也是乏善可陈的。对此,就连康熙帝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晚年自我总结说:“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特别是在这个时期,满清最优秀的三位皇帝,对世界大势毫无认识,眼界狭窄,重内轻外,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不但导致满清末世的无比屈辱,也造成中国的百年积弱,可见,“康乾盛世”是名不符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12-2009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有其他關于“康乾盛世”的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d4df0100g8kg.html
清朝如此衰落:清朝极其龌龊的十大弊政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进入中原后,在统治中原时,往往都有一个逐步适应汉族农耕文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都伴随着对农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对汉族人民的野蛮民族压迫。鲜卑建立的北魏、契丹建立的辽、女真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莫不如此,清廷也不例外,在入关之初,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压迫政策及其他弊政,给广大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使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不光采的一页。笔者简要归纳了一下,清朝共实施了十大弊政,依次如下: 
  一、“圈田”
  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英国,在封建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而在十七世纪中叶的中国,也曾发生过一场“圈地运动”,只是两者的性质和影响有着天壤之别: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转变,并于十六世纪中期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日不落帝国”开始昂首崛起,步入辉煌;而同时期勃兴的大清王朝的圈地运动则是一次对社会生产力不折不扣的巨大破坏,毫无历史进步性可言。入关后的满清统治者大规模把北京周围五百里内汉人的土地圈占给八旗将士,而汉人则被扫地出门。实行的方式是“跑马圈地”,即让八旗将士快马加鞭跑到哪里,那个距离范围之内的土地就全归其所有。大规模的圈地共有三次,第一次,顺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颁布圈地令,将凡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及明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死于战乱留下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兵丁。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圈地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直隶的顺德府、山东济南府、德州、临清、江苏的徐州、山西的潞安府、平阳府、蒲州因驻扎八旗兵,这些地方的无主荒田也分给他们。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范围在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约十六万余倾。据史书记载,“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史惇《恸余杂记.圈田》)而广大失地的汉族农民则流离失所,四处流浪!
  二、颁行“逃人法”
  缉捕逃人是清初满洲贵族推行的另一项恶政。尽管它引起汉族官民的激烈反对,清廷统治者为维护满洲利益却顽固地坚持,成为朝野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逃人问题的出现由来已久。明朝末年清军在辽东和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多次战役中,俘获了大批汉民,他们被分赏给旗下充当奴仆。被驱迫为奴的汉人本身既过着毫无自由的牛马生活,子孙也难以摆脱世代受奴役的命运。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因走投无路而悲愤自尽,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康熙帝也说:“必因家主责治过严,难以度日,情极势迫使然。”而更多的人则走上了逃亡之路,其中不少是在战争中被掠为奴的汉人,思家心切,盼望有朝一日能挣脱枷锁,同家乡亲人团聚。于是,旗下奴仆的大批逃亡在清前期华北等地愈演愈烈。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在谕兵部时说:“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旗下奴仆的大批逃亡直接影响到满洲各级人等的“生计”。清廷为维护满人利益和自身统治,严厉地推行“缉捕逃人法”。雷厉风行地缉捕逃人,给汉族百姓造成了无数灾难,民间骚动不安,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史料记载:“国初最重逃人。逃人,旗下逃避四方者也。一丁缉获,必牵一二十家,甚则五六十人。所获之家固倾家而荡产矣;其经过之处,或不过一餐,或止留一宿,必逐日追究明白,又必牵连地方四邻。故获解逃人,必有无数无辜者受其累。凡地方获逃人,先解典史录供,然后解县。县官视逃人如长上,不敢稍加呵叱;惟严讯株连之人,夹者夹,桚者桚,监禁者监禁。逃人亦暂寄监,奉之惟恐不至。蠹吏狱卒,更导之扳害殷实有家者,于中攫取货财。逃人高坐狱中,而破家者不知其几矣。” 
  三、颁行“投充法”
   1645年春,摄政王多尔衮颁布投充法。规定:第一、允许八旗官民招收贫民役使;第二、被投充的人是奴仆,主人可以买卖他们。投充法造成的结果是:满洲贵族才不管这些汉人是否是贫民呢,他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就去任意逼迫汉人为奴。因此,任意逼迫汉人为奴的现象也随之日渐严重。凡在京城三百里内外,八旗庄头及奴仆人等,将各州县村庄汉人逼勒投充,特别是各色工匠务令投充,以致民心不安,唯思逃窜。此举在各地汉族人民中间引起了巨大的骚动,激化了满汉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清初为害最烈的当属圈地、投充法、逃人法这三大弊政。 
  四、颁行“剃发令”
  清初发布的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发的命令。满洲习俗,男子均将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余,中间保留长发,分成三绺编成长辫一条垂于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四周剃去的头发,除为父母守丧或国丧外,不准养长,应及时剃除,名为剃发,或谓剃头。清入关前即令降清汉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剃发,以示归顺。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后,山海关城内军民皆剃发归降。清兵进入北京后,颁令剃发。因入关未久,根基尚未稳固,剃发令执行并不严格,往往听任降者自便。千百年来,内地汉人都留头发,无剃发习惯,强迫剃发是让他们遵从满洲习俗,被认为是一种民族压迫、民族侮辱、遭到激烈反抗。顺治二年元月,大顺军受挫,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全国各地,限定 10 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清世祖实录》卷 71),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韩菼《江阴城守纪》上)。这加剧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内地汉人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江阴人民发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在 24 万清军攻击下,苦战 81 天;嘉定人民也组织乡兵,据城不降,最后遭到残酷屠杀。各地人民的反剃发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颁布“禁关令”
  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满洲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满洲长城,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满清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直到历史已经进入到了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于是,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源源不断地“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到了清末,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俄对东北虎视眈眈。在此形势下,清廷不得已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至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新中国成立前夕达到近4000万人。
  六、残酷的屠城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异族进攻汉族统治区时,往往遭遇激烈抵抗,为报复和泄愤,也为了慑服汉族人民,经常对被征服地区的汉人实行极为野蛮的屠杀政策,最为惨烈的莫过于元初蒙古统治者和清初的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的大屠杀。在清朝军队对于中原地区的征服过程中,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百姓如不顺从清王朝,敢于抵抗的,破城之后,一概将百姓屠杀殆尽。最有名的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外还有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常熟之屠、苏州之屠、海宁之屠、广州之屠、赣州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四川之屠等等。杀戮情形,目不忍睹,惨绝人寰!有史料记载,明朝万历时候官方纳税人口数接近六千万,纳税人口不包括妇女儿童以及文官和军人,所以保守的估计全国人口在两亿人左右。到清顺治年间纳税人口数(丁)在两千五百万左右,总人口充其量也就在八千万左右。巨大的人口损失除明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外,相当大一部分是由清初的屠杀政策造成的!
  七、大兴文字狱
  清朝南侵以来,对中原汉族不但在军事上予以残酷杀戮,经济上大肆掠夺破坏,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更是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量炮制文字狱,大搞文化压迫。早在清军入关不久,清廷就开始了对汉族文化的压迫摧残。1649年,清廷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这就是最早的言论审查专制。文字愈多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总数不下百十余起。康熙(1661—1722年)时期,先后发生20多起文字狱。这其中震动比较大的是庄廷垅《明史》案,1711年戴名世《南山集》案。总的看来,康熙当政时期对知识分子采取怀柔和宽容政策,统治者还没有把文字狱当作镇压反清知识分子或者汉族士大夫思想的一种有意识的政策。当时刊行的顾炎武诗文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都有明显的强烈的民族情绪,都未被追究。雍正皇帝在位(1723—1735年)时间虽短,有案可查的近20起。雍正即位初期,几起文字狱都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副产品而出现的;雍正后期,几起文字狱转向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此后的文字狱出现了两个新的动向:一是文字狱被有意识地用作压制汉族知识分子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讦蜂起,多数文字狱都是自下而上的举发。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为邀功之路。乾隆皇帝在位(1735—1795年)时先后发生文字狱100多起,尤其集中于乾隆中期,是三朝中文网最密、文祸最多的时期。乾隆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借此彻底消除汉人的反清民族意识。实际上,大多数因文字狱受害人并没有传播反清思想。一部分人只是一时性起抒发对剃发易服的一丝不满,对明朝的一些眷恋,对自身境遇的悲叹。更多的受害者纯粹是统治者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的结果。乾隆朝的文字狱达到疯狂、残酷与荒唐的地步。文字狱的危害:一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之学。二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思想、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09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迁界禁海
  迁界禁海是清朝初期实施的又一项暴政,主要是在康熙年间,时间大致在顺治末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左右。由于清朝统治者的刻意隐瞒,这方面的历史资料相当缺乏,即便有个别涉及也是大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记得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曾有涉及,有一段福建总督姚启圣动员福建沿海居民迁移的镜头。)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郑氏手里夺回台湾。为孤立台湾,清政府规定沿海30里的居民内迁,片板不准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实行,后又推广到广东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最初的濒海三十里左右,到后来的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有敢不迁移的,杀无赦,有敢越界的,也杀无赦。总之,让距离海边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一个无人区。按照《南明史》的记载“广东迁徙沿海居民在康熙元年二月,清廷派科尔坤、介山二大臣巡视海疆,“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折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民”。康熙二年“华大人来巡边界,再迁其民”。“甲寅(康熙三年)春月,续迁番禺、顺德、新会、东莞、香山五县沿海之民”。“初立界犹以为近也,再远之,又再远之,凡三迁而界始定”。沿海迁界的过程也不象现在的三峡移民那样,先安置好移民的落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偿,然后再一步步把居民迁移出去,沿海迁界的过程与其说是移民,不如说是一次残酷的驱赶、屠杀和掠夺。(与美国驱赶、屠杀印第安人的“西进运动”颇为相似!)东南沿海地区从宋朝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国最富庶最繁荣的地区,而在清廷的这一暴行下,顷刻间,几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生产力化为乌有,人力也消灭殆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一个沿海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它所造成的破坏和后遗症远远超过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唯一的收获就是使台湾经济一时陷入困境,为后来的康熙帝一举平台奠定了基础。
  九、捐官制度
  康熙时,官吏已多贪污 。对于一般的贪污现象,康熙帝以为难以根绝,每以宽大为政,不做深究。他曾说:“诸臣为秀才,皆徒步布素;一朝得位,便高车驷马,八驺拥护,皆何所来赀?可细究呼!?”在这种优容宽纵政策之下,康熙晚年以来,吏治逐渐败坏,官吏贪剥肆无忌惮,以致各省仓库亏空动逾千万。其后虽经雍正皇帝大刀阔斧,严刑峻法,惩治贪风,但因其统治时间太短,成效有限。到了乾隆、嘉庆时期,官场则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吏治败坏已极,局面不可改易。因之遂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乾隆朝更是产生了一个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贪官——和珅。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清朝实行的捐官制度。康熙十三年因平“三藩”叛乱,实行捐纳制度,以补军费之不足,3年内捐纳的知县500余人。为防止冗官扰民,规定:“捐纳官到任三年,称职者具题升转,不称职者题参”(《清史稿》卷87选举志七),但在实际上无法贯彻。雍正(1723~1735)时,道府以下各官均可捐纳,乾隆时文官可捐至道、府、郎中,武官可捐至游击。捐官制度虽然为清政府补充了一项临时财政收入,但是使封建官僚机构恶性膨胀,花钱买来的官自然不可能廉洁,此举遂成为招致清朝吏治败坏的一大弊政。
  十、闭关锁国 
  上文说到,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这种海禁政策地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但是到乾隆前期,针对英国等西方国家贪得无厌的要求,清政府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他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道光时鸦片战争前夕。所谓闭关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主要内容有三:限定一口(广州)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这种政策的原因亦有三: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三是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任人宰割,百年国耻,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闭关锁国当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对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我们都应本着辨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是非功过一分为二的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一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关外游猎民族能够把握历史的机遇入主中原并统治泱泱中华近三百年,自有其超越前代的独到之处;同时作为占总人口极少数的统治民族,统治数量超过自己几百倍的汉族及其他各族民众,采取了一些非常甚至是极端的政策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似乎也可以理解。不管怎样,那些简单的将清朝完美化或妖魔化的思想和言论都是不理性的和不负责任的。我的观点是,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清帝国,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历时最久的中央王朝,其功也大,其过亦彰,功过大致可以相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09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禁海令略论

中国的禁海政策始于明朝。由于政治需要,从朱元璋起,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直至明末,这种禁阻私人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时紧时松,但始终不曾撤销。清朝始建,由于郑成功等人雄踞海上,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无力海上制胜,于是承继了明朝的禁海令,进一步申

严海禁,以封锁沿海水陆交通联系来遏制郑成功等反清力量。另外,限制民众出海外迁也成为清朝禁海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清政府颁布《广东平定恩诏》,明确规定“广东近海,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自此,清代的禁海令率先在广东实行。顺治十三年六月,清廷禁海令从广东一隅全面扩展开来。清廷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地督抚,严厉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出海,一旦有人“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缉者,俱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者,皆论死。凡沿海地方大小船只及可泊船舟之处,严敕防守,“不许片帆入口,一贼登岸”(《清世祖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但顺治帝的这一敕谕实行了五年多,并未能彻底割断海内外联系,沿海各地对郑成功等“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江日升:《台湾外记》卷5)。因此,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清政府又采纳郑成功叛将黄梧建议,推行迁界令,它是禁海政策的扩大和补充。为了孤立郑成功,清政府将江、浙、闽、粤、山东、直隶六省沿海居民内徙,要求必须在10-15日内迁离海边30-50里,寸板不许入海,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毁焚烧,以暴力制造出一个无人居住区作为隔离带。“至是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阮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对于近海岛屿也同样坚壁清野,不留人迹。“(顺治)十八年十二月,令定海总兵牟大寅率兵巡海,见岛屿而木城草屋者,悉焚毁搜斩。”(《李之芳传》,载于《清史列传》卷6)同时,清廷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清廷以全副力量禁海、迁界,其中广东等地“凡三迁而界始定”,“功令既严,奉行者惟恐后期,于是四省濒海之民,老弱转死沟壑,少壮者流离四方。”(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禁海、迁界给六省特别是江、浙、闽、粤四省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沿海居民世代依海而居,以出海捕捞和贸易为生。禁海令一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计,而迁界令一出,更剥夺了他们的生存基础。“被迁之民流离荡析,又尽失海上鱼蜃之利”(钱仪吉:《姚启圣传》,载于《碑传集》卷十五),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谋生无策,丐食无门,卖身无所,辗转待毙,惨不堪言”(陈鸿、陈邦贤:《莆变小乘》),“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仅粤东八郡死亡人数就达数十万。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取台湾,实现了全国统一。在此形势下,康熙帝于次年谕令各省,认为海氛廓清,先前所定海禁处分条例可尽行停止,海禁遂开。然而,康熙虽然认为“船只出海,有裨民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588页。中华书局版),开海可使“穷民易于资生”(《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592页),但这一政策并未维持下去,他出于政治考虑,仍长期以“海禁不可轻开”为念(《清圣祖实录》卷77,康熙十七年九月丙寅),并且一直担心南方汉人与海外相通,所以后又一再“诏如顺治十八年例,迁界守边”(《郑芝龙传》,《清史列传》卷80),概不批准任何请求放宽海禁的奏请,对海船出洋严加限制,其律令且逐年严密,不许民间建造双桅以上海船,擅造二桅以上大船和运载违禁货物出洋贸易者皆处斩枭示,全家发边卫充军。后虽允许打造双桅船,但却有着种种限制,民间使用的渔船商船,严格限制在五百石以下。   海禁重开后,深受海禁之苦的沿海人民纷纷出国谋生,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居留南洋。清政府因担心汉人出洋日多会危及统治,并认为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清圣祖实录》卷270,第16页)。于是,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再颁南洋禁海令,规定内地商船不准到南洋吕宋(今菲律宾)和噶喇吧(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处贸易,南洋华侨必须回国,澳门夷船不得载华人出洋。同时加强海路限令,严令沿海炮台拦截前往船只,水师各营巡查,禁止民人私出外境。禁航令颁布后,东南沿海民生凋敝。福建士绅蓝鼎元道:“闽粤人稠地狭,田园不足耕,望洋谋生十居五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沿海居民,富者贫,穷者困。”(蓝鼎元:《鹿州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直到雍正初年,福建、广东等省才又陆续开禁,但清廷同时下谕称,贸易外洋者多系不安本分之人,嗣后外出应定期限,若逾期不回者,是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之后不许再回内地。   与禁海政策相一致,清朝亦长期限制海外贸易,并对外国人严加防范。尤其在乾隆年间,由于担心“民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活动,因而清廷一再严申“华夷之别”,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还正式发布谕令,仅限广州一口通商,所有外国船只仅在广州停泊、交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之前。
  禁海令是清政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和封建专制日益加强的反映,它通过一种自我封闭和摧残,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统治者从以农为本的思路出发,对工商业充满了恐惧,亦很少考虑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需求。清朝正值世界贸易迅猛发展时期,而禁海令则严重隔阻了中外之间的商品、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严重破坏了沿海经济,也造成了民众长期生活在一种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状态之中,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埋下了悲惨的祸根,其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09 0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鏡花歲月 于 8-12-2009 01:44 AM 编辑

连年饥荒、饿殍遍野的“康乾盛世”

以下摘录可不是来自什么山林野史,而是来自满清遗老遗少自己编写的《清史稿》哦。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四年春,曹州、兖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六年,应山饥。七年,无极大饥。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十二年,乐亭大饥。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十四年,东光饥。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十七年秋,曲江饥。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

  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二十四年春,沛县饥。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城大饥。二十六年,博兴大饥。二十七年秋,蔚州饥。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三十三年,沙河饥。三十四年,毕节饥。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城饥。秋,大埔饥。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

  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四十年,靖远饥。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兖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

  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沾化饥;兖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四十九年,阜阳饥。五十年,通州饥。五十一年,古浪饥。

  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五十六年春,天台饥。五十七年,广济饥。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兖州府属饥。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五年冬,江陵、崇阳饥。七年,寿州饥。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十年,崇明、海宁饥。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十二年秋,武进大饥。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三年秋,平阳饥。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九年,高邑大饥。十年,正定、赞皇、无极、★城、元氏等县饥。十一年春,沾化饥。夏,庆云、宁津饥。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

  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十五年秋,广信饥。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十九年,罗田饥。二十年,溧水、通州饥。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

  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 饥。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四十二年秋,陆川饥。

  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四十七年,滦州、昌黎、临榆饥。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

  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五十二年,临榆大饥。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五十四年夏,宜都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五十八年春,常山饥。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清史稿.灾异志)

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康乾盛世”几乎无年不饥,而像“大饥”、“人相食”、“民死大半”、“死者枕藉”、“死者以千计”、“鬻男女”、“鬻子女者无算”、“饿殍载道”、“民多饿死”、“父子相食”这些描述触目惊心,尤其是所谓“明君”康熙统治期间,居然发生了四次“人相食”的大饥荒,这就是所谓的“明君”吗?这就是所谓的“盛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2009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始忘了 于 27-12-2009 03:11 PM 编辑

回复 84# Heinrich


   
很好玩的是,在我做出各種的糾正之後,一些人退出了,一些人偶爾來個游擊,也有一些人敗陣之後,不久又重來。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始終無法證明許多我說的東西是錯誤的。面對我的糾正,有些人就如同開始忘記一樣,一直耍嘴皮。或者一些人就一直重彈老調與故步自封,沒有進步


我寫了對你的錯誤糾正已經3個月了。這期間夠你找資料與查證來反駁了,怎么那么長時間都沒看到你,不出來交代一下嗎?
請看這里第411樓的文章
http://cforum5.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300231&extra=page%3D1&page=17
這里有對你一直拿來當擋箭牌來詭辯避開所有不利你的學者言論的那本《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的反駁,不知道你是誤讀還是有意故意誤導人,哇哈哈!從你這么大的錯誤就可以看出你之前很喜歡拿書名來反駁人,但不愿提供相關文章或圖片的資料根本難以令人信服也不足為信,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你無論道德上還是學識上都不配談學術,你只是卑鄙無恥的詭辯家而已。


在那里前面你有很多對我污蔑羞辱的言詞,尤其是說誰瞎掰之類的,現在事實證明你才是瞎掰,有興趣的人可以從前面看到后面去。,看看我們的heinrich先生世上最卑鄙無恥的詭辯作為吧,真的是黑的也能說成白的,這樣的人也配談學術?

什么學者的話不能信,只有你的話才是有權威的,惡心死了,還自稱自己為學術界分子,笑死人了

說什么滿清對服飾的影響很小,簡直是荒謬,睜著眼睛大言不慚地詭辯,你本身的立場就很有問題,本來各人有各人立場是沒錯,但還打著學術界的招牌來詭辯妖言惑眾就很有問題,你一心昧著良心來為清朝的惡行辯護甚至把黑的說成白的印證一個網友對你的評價“看你的言论就知道你是满清遗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1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意提醒一下:Hein兄读书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0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始忘了 于 1-1-2010 08:43 PM 编辑
善意提醒一下:Hein兄读书去了~
JunJun04035 发表于 1-1-2010 12:25 PM


这没什么关系,他逃避就是逃避,做了历上最大的笑话不敢出来见人了?读书就不能上网来交代一下?他去非洲还是太平洋岛屿的偏远的地方读书?没互联网吗?
我对关于他的剃髪易服的观点反驳是发表于 16-9-2009 03:25 AM ,他最后登入是请看下面,由此可以看到我发言早早先于特最后登入,有趣的是不只是巧合还是他。。。。他最后发言是在我发表文章的前一日,也就是说在我那文章发表后他就没发言了。。。

Heinrich
  • (UID: 58633)
性别:
生日:27-07-1983
自我介绍:


用户组: 支柱会员
  • 注册日期: 22-5-2005
  • 上次访问: 23-10-2009 02:41 PM
  • 最后发表: 15-9-2009 01:27 AM
  • 发帖数级别: Cool Poster
  • 阅读权限: 5
  • 帖子: 403 篇(占全部帖子的 0%)
  • 平均每日发帖: 0.24 篇
  • 精华: 0 篇
  • 页面访问量: 180


在线时间: 总计在线 1146.67 小时, 本月在线 0 小时 (升级剩余时间 14 小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2010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总总迹象表明清朝的康乾盛世是被吹出来的。

以当时清朝的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和对外海禁(没有大量的资金内流)的情况下,3亿的人口是没有办法富足地分享当时的财富量的。

而文字狱的产生也很明显是用来压制当时对清朝政府不利的新闻。如清兵入管的暴行(据说比日本皇军还残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等等等),人民生活贫困等劣迹。而他也导致了平民文化和新的哲学思想发展不起来。

还有,从一处论坛摘要,看到了康乾时期,饥荒在全中国都发生。单康熙一代,几乎每年至少有2-3个地方有"XX饥"的官方记载。最高潮的时候一次有6-7地方,而且有些还"XX大饥,人相食"的问题。

还有一项。可以发现"康乾盛世"时期,没有任何盛世产品的发展。文化上没有,哲学上没有,科学也没有。而如果客观思想,其实原因很简单。人民吃不饱饭,根本没有办法把这些民间文化高上来。反而看明朝被描述为黑暗时代,却文化,科技,艺术,哲学百花齐放。难道这不是很大的疑点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2010 08: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6# Junghwantey

大哥,要不爬贴,要不看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0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7# JunJun04035


    刚进来这里,贴很长,不好爬。自认没有读很多资料。相信各位也没有。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没有办法读前人文言文的历史文献的能力。即使有,也不相信大家有地方可以找。毕竟这里不是中国。

所以,除了读读洋人(洋人也没有阅读地一手资料的能力)的书,还有看看中国历史学家的解释。我们很难建立起自己的观点(观点是被第二手资料影响的)。

而我做的,就是比较理性观察当代政府实施的政策而最后影响当时社会结果。
比如说,康乾时期,世上没有出现过什么思想家,科学家,画艺。
还有,曾经在网上看过旅清的外国画家素描的清朝社会情况(乾隆末期):

1-平民的辫子头是所谓的鼠尾,细的刚过铜钱。
2-社会情况比较凋零。

而清代的人对颜色彩绘属于大红大紫型的。而一般公认汉族对一贯对颜色的彩绘是很自然很HARMONICAL的。例子,可以观察宋代,明代的绘画(到过台湾故宫博物馆,明代的绘画艺术实在高明)。而观察清代的绘画(比如清代<清明上和图>的仿制本,用色太亮太死板)还有朗世宁的绘画(依照皇帝的颜色绘画喜好),皆是用色过度而死板的产品。

清代对颜色的不高明也照旧了华人近代非常难看的颜色艺术,比如马来西亚的极乐寺,北京故宫城墙难看的深红色,还有各种文化产品。

就到此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0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Heinrich


    <明朝那些事>虽然写法通俗。但是他对历史事迹的描述是依照历史文献翻译成白话文描述过来。所以是一手很重要的历史参考书。

还有一点。你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你肯定不会有这样的论点的。建议你去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10:15 PM , Processed in 0.07402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