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474|回复: 25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T-X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8-2004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

[台] 满族老姓包括:台尼堪,即满洲旗下为清朝戍守边台的汉人及汉军八旗下的“台丁”。他们完全满化后,改姓台、谈、唐等。

[邰]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台楚氏(蒙古族)等。

[泰]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等。

[谈] 满族老姓包括:台尼堪,以及加入满族的谈氏(汉族)等。

[谭]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他塔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坦开氏(蒙古族)、谭氏(汉族)等。

[唐] 满族老姓包括:唐佳氏、塔塔喇氏、董鄂氏、唐尼氏、唐达氏、唐古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图罗鲁特氏(蒙古姓)、唐氏(汉族)、台尼堪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唐聚五(1899—1939)黑龙江省双城人,字甲洲。历任辽宁陆军步兵中校团副、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区总指挥、辽宁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中将。1939年,与日寇作战负伤,以身殉国。

[汤]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汤氏(汉族)等。

[陶] 满族老姓包括:陶佳氏、托和罗氏、绰络氏、托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陶氏(汉族)等。

[田]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呵不哈曰田。
老姓包括:田佳氏、韩楚哈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田氏(汉族、朝鲜族)等。

[铁] 满族老姓包括:色勒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铁氏(汉族)等。

[仝]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夹古曰仝。
    老姓包括:喀尔库氏等。

[佟]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明铁岭女真秃鲁兀卫千户参哈、阿芦等,以佟为姓。
    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佟佳氏、佟启氏、栋阿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佟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佟麟阁(1892—1937)河北省高阳人。历任冯玉祥部师长等职,1937年,芦沟桥事变,佟麟阁奉命以29军副军长衔在北京抗敌,不幸被敌机炸死。

[童]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
老姓包括:佟佳氏等。

[图] 满族老姓包括:图佳氏、图尔佳氏、喜塔喇氏、图普苏氏、图们氏、图克坦氏、图色里氏、杜奇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图氏(汉族)等。

[屠]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屠氏(汉族)等。

[徒] 满族老姓包括:图佳氏等。

[佗]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等。

W

[瓦] 满族老姓包括:瓦色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瓦氏(朝鲜族)等。

[万] 满族老姓包括:图们氏、万琉哈氏、舒穆禄氏、瓦色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万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万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完] 满族老姓包括:完颜氏等。

[汪]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古里甲曰汪。
    老姓包括:完颜氏、瓜尔佳氏、瓦勒佳氏、汪佳氏、汪扎布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汪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汪笑侬(1858—1918)近代戏剧家,长期在上海从艺,自成“汪派”,代表剧目有《桃花扇》。

[王]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明代女真建州右卫指挥使王兀堂、杲,哈达部长王台等,以王为姓。
    老姓包括:完颜氏、伊喇氏、王佳氏、爱新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王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王俊(?—1923)北京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二七”大罢工的领导者。王苏娅:天津市人,知名影剧演员,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
王奇:新疆奇台县人,曾任《团结报》总编辑。

[卫] 满族老姓包括:卫氏。清太宗有满洲镶黄旗三等轻车都尉叫卫寨桑,姓卫,世居察哈尔,任多尔济昂邦,似为蒙古族。

[魏] 满族老姓包括:倭彻赫氏、魏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魏拉依尔氏(鄂伦春族)等。

[温]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温迪罕曰温。
    老姓包括:温都氏、温特赫氏、温彻亨氏等。

[闻]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闻氏(汉族)等。

[文] 满族老姓包括:文札氏、文达氏、文德氏、喜塔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文氏(朝鲜族)等。

[翁] 满族老姓包括:翁尼哩氏、翁钮络氏等。

[倭] 满族老姓包括:倭彻勒氏、倭彻库氏等。

[乌]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乌雅氏、兀扎喇氏、乌色氏、乌裕氏、乌雅拉氏、伊尔库勒氏、乌库里氏、武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礼苏氏(达斡尔族)等。

[吴]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兀扎喇氏、武佳氏、乌苏氏、乌苏占氏、乌雅氏、吴札库氏、吴尔锡氏、吴灵阿氏、乌拉氏、吴穆氏、乌尔瑚济氏、乌苏哩氏、乌色氏、乌尔古宸氏、乌尔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礼苏氏(达斡尔族)、吴扎氏(索伦)、吴克定氏(赫哲族)、乌恰尔坎氏(鄂伦春族)、乌济奇特氏(蒙古族)、吴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吴阶平(1917—)江苏省常熟人。当代著名医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吴克仁(1894—1937)黑龙江省宁安人。历任奉系炮兵团长、师长、军长,1937年奉命率67军死守上海松江县3日,撤退时被中弹落水捐躯。

[武] 满族老姓包括:武库登吉氏、武佳氏、乌苏哩氏等。

X

[西] 满族老姓包括:锡克特里氏等。

[希] 满族老姓包括:喜塔拉氏等。

[郗] 满族老姓包括:锡克德氏、锡克特哩氏等。

[奚] 满族老姓包括:锡尔弼氏、锡克特里氏、喜塔腊氏、奚哈氏、奚尔佳氏等。

[熙]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等。

[席] 满族老姓包括:锡强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席鲁特氏(蒙古族)。

[喜] 满族老姓包括:喜塔拉氏、瓜尔佳氏等。
著名人物:喜晓峰:瓜尔佳氏,又名喜麟。官至大理寺丞,撰《寻扯集诗稿》。

[夏]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夏氏(汉族)等。

[线] 满族老姓包括:鄂罗氏。此外,清初正白旗汉军人有“线”姓,如线应琦,随多铎南征,以军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向]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向氏(汉族)等。

[萧]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石抹曰萧。
    老姓包括:舒穆禄氏、伊喇氏、石穆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萧氏(汉族)等。

[霄] 满族老姓包括:留佳氏等。

[肖] 满族老姓包括:伊喇氏、 舒穆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肖氏(汉族)等。

[谢] 满族老姓包括:萨察氏、苏拉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谢氏(汉族)等。

[辛]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辛氏(汉族、朝鲜族)等。

[新] 满族老姓不清。20世纪20年代全国四大名旦之一、“坤伶首席”新艳秋为“新”姓。曾任中国剧协江苏省分会副主席,代表剧目《锁麟囊》、《青霜剑》。

[邢] 满族老姓包括:性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邢氏(汉族)等。

[熊] 满族老姓包括:克勒氏等。

[修] 满族老姓包括:休佳氏等。

[徐] 满族老姓包括:舒禄氏、舒穆禄氏、徐佳氏、徐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苏密尔氏(蒙古族)、徐氏(汉族、朝鲜族)等。

[许] 满族老姓包括:顺布噜氏、徐佳氏、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许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许淑英(1934—)辽宁省辽阳人。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学学会副会长,主要表演的舞蹈《红绸舞》、《采茶捕蝶》。

[薛]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薛氏(汉族)等。

[宣]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宣氏(汉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8-2004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 Y-Z

Y

[雅]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雅氏(汉族)等。

[鄢] 满族老姓包括:完颜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鄢氏(汉族)等。

[严]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严氏(汉族)等。

[阎] 满族老姓包括:布雅穆齐氏、雅佳氏、颜扎氏、颜济哩氏、巴克桑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阎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阎文儒(1912—)辽宁省义县人。考古学家,中国石窟研究权威。

[颜] 满族老姓包括:完颜氏、颜扎氏、舒穆禄氏、尼玛奇氏、颜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颜氏(汉族)等。

[杨]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著名人物有功德将军、诗人杨泰师、辅国大将军杨承庆。明朝开原女真酋长杨木答兀,以杨为姓。
老姓包括:尼马察氏、尼玛奇氏、扬佳氏、杨那氏、扬额理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尼满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伏尔哈氏(赫哲族)、杨氏(汉族、朝鲜族)、易穆查氏(?)等。

[姚] 满族老姓包括:纳喇氏、耀佳氏、禹尔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姚氏(汉族)等。

[叶]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叶赫纳喇氏、那木都鲁氏、叶赫氏、叶赫勒氏、叶库哩氏、叶墨勒氏、叶穆氏、尼赫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叶氏(汉族)等。

[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伊] 满族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伊尔库勒氏、伊佳氏、伊尔佳氏、伊苏氏、伊拉里氏、伊穆图氏、伊尔哈氏、伊克得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伊氏(朝鲜族)等。

[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等。

[异] 满族老姓包括:毕噜氏等。

[宜]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宜氏(汉族)等。

[殷] 满族老姓包括:殷佳氏等。

[尹] 满族老姓包括:章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尹氏(汉族)等。

[袁]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袁氏(汉族)等。

[英]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察氏、赫舍理氏、章佳氏、英佳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英华(1866—1926)北京人,天主教仁笃大学校长,支持戊戌变法,在天津创办《大公报》。
英若诚(1929—2004)北京人,赫舍理氏。著名表演艺术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其子英达,为当代著名电视剧导演、演员。

[瀛] 满族老姓不详,大连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尤]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尤氏(汉族)等。

[猷] 满族老姓包括:猷格理氏等。

[佑] 满族老姓包括:佑祜鲁氏等。

[于]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哈氏、布尼氏、于佳氏、玉库勒氏、尼玛奇氏、裕瑚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于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于非闇:建国初期国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于岱岩:布尼氏,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余]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尼玛哈氏等。

[鱼]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尼忙古曰鱼。
    老姓包括:尼马察氏等。

[俞]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哈氏、哈尔察氏、佟佳氏、玉尔库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俞氏(汉族)等。

[榆]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察氏(专图呢吗察氏)等。

[虞] 满族老姓包括:虞佳氏等。

[雨] 满族老姓不详,大连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禹]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玉]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等。

[裕]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裕容龄(1882—1973)天津人。舞蹈家,初为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号“寿山郡主”。北京总统府女礼官、晋察政务委员会交际员,解放后任国务院文史馆馆员。

[岳] 满族老姓包括:西林觉罗氏、鄂济氏、岳察氏、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岳氏(汉族)等。

[云] 满族老姓包括:特济氏等。

Z

[臧] 满族老姓包括:札思瑚里氏等。

[曾]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扎] 满族老姓包括:札思瑚里氏等。

[詹] 满族老姓包括:扎拉里氏、瞻楚浑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詹建俊(1931—)辽宁省盖县人。油画家,代表作《狼牙山五壮士》。

[占] 满族老姓包括:兆垒氏等。

[张]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阎盏曰张。
老姓包括:扎库塔氏、扎拉理氏、爱义氏、韩楚氏、彰锦氏、颜扎氏、完颜氏、赫舍理氏、纳喇氏、章佳氏、扎拉氏、札苏哩氏、尼马察氏、札思瑚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张氏(汉族、朝鲜族)等。
黑龙江省双城市联兴满族乡农民张全柱家谱称,元始祖为开辟大金国兀术,父扎克当阿,伯父扎克隆阿,又称“惟四太子萨呢口函伯乐金末白山落户,然后随龙进京,住齐户门里正白旗四甲喇,色楞格佐领下,一户满洲汪姓。”因父辈名字头谐音改张姓。
该姓著名人物有:张寿崇,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姓叶赫那拉氏)之孙,北京市民委副主任。

[章] 满族老姓包括:章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章氏(汉族)等。

[仉]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障] 满族老姓包括:尼马察氏等。

[兆] 满族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兆佳氏等。

[赵]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准曰赵。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领锁罗骨,以赵为姓。
     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呼伦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察拉觉罗氏、通颜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嘉穆瑚觉罗氏、格林觉罗氏、哈尔哈觉罗氏、舒善觉罗氏、兆佳氏、兆尔佳氏、董鄂氏、鄂卓氏、鄂岳氏、喜塔喇氏、刁落氏、觉尔察氏、蒙鄂络氏、乌喇纳喇氏、希卜鲁氏、塔察觉尔察氏、吴鲁哩氏、钮祜禄氏、伊拉里氏、佟佳氏、巴雅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赵罗特氏(蒙古族)、赵禹特氏(?)、卓特氏(蒙古姓)、赵氏(汉族、朝鲜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
赵洵(1917—)女,吉林市人。历任翻译、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副所长。翻译的主要作品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
赵文隆(1920—)又名赵振东,河北省易县人。历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二厅厅长、河南省人大副主任。
赵师兴(1939—)又名爱新觉罗·溥仙,北京人。国画家,代表作《和平颂》。
赵承金(1901—)辽宁省海城人。辽宁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肇]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觉尔察氏、肇佳氏等。

[哲] 满族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哲尔德氏等。

[郑] 满族老姓包括:郑佳氏、舒穆禄氏、纪里氏郑以及加入满族的章氏(汉族、朝鲜族)等。

[钟] 满族老姓包括:钟吉氏、宗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钟氏(汉族)等。

[种] 满族老姓包括:钟吉氏等。

[周] 满族老姓包括:周延氏、周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周氏(汉族)等。

[朱]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兀颜曰朱。
    老姓包括:珠佳氏、吴雅氏、珠格德氏、珠尔齐特氏、朱锡哩氏、珠雅拉氏、珠尔苏氏、珠尔根氏、珠尔奇氏、扎库塔,以及加入满族的朱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朱川(1917—)辽宁省辽阳人。1938年入党,历任静乐地委书记、辽东省委宣传部长、辽宁省副省长。

[祝] 满族老姓包括:喜塔喇氏等。

[庄]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等。

[卓] 满族老姓包括:卓佳氏、卓津氏等。

[宗] 满族老姓包括:宗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宗氏(汉族)等。

[邹] 满族老姓包括:邹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邹氏(汉族)等。

[祖]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组佳氏、喜塔喇氏等。

[左] 满族老姓包括:哈思琥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8-2004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老兄!难为你了!

这样的资料都给你找出来!

共加40分以资鼓励!

不过将来会把它们合并成一个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04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甘 于 6-8-2004 11:52 PM  说 :
哇!老兄!难为你了!

这样的资料都给你找出来!

共加40分以资鼓励!

不过将来会把它们合并成一个主题。


谢谢,过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or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0-8-2004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資料啊!謝謝您哦!
怎麼沒有"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04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ory 于 10-8-2004 02:03 AM  说 :
好多資料啊!謝謝您哦!
怎麼沒有"黃"呢???


有阿,请见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Dor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1-8-2004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有啦!

A-C,D-G,然後你就跳到M去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4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ory 于 11-8-2004 03:52 AM  说 :
哪有啦!

A-C,D-G,然後你就跳到M去了呀!


以下是汉人的:

  树有根,水有源。姓氏是文明的曙光,是血缘的标志,是婚烟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中华民族文明之根,深深扎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和坚固凝聚力。做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姓氏文化,便是这强大生命力和坚固凝聚力的营养基与粘合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使用姓氏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而炎黄子孙繁衍出一万二千余姓氏。他们跨地域、跨国界,甚至渗入异族而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之一。
  姓和氏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最初是作为一个部族(部落)的族号。但并不是部落的每个成员都可以拥有、使用姓的资格,只有贵族和平民(其实在原始社会所谓平民极少)才有资格拥有和使用,奴隶是不具有"人"的资格,无权拥有和使用他所在的这个部落的姓。氏是部落的总头目主给他属下支派分别命氏赐氏。对氏的拥有权和使用权比姓更严格,不单奴隶不能用,平民也同样无资格使用。
  做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的黄氏,发祥早,根源深,她的主流,是一个以国得姓的姓氏。根据族普记载:上古时,颛顼帝的曾孙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为姓,派衍到现在,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也即唐人编的《元和姓纂》记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福建莆田人、著名学者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一书中也云:"黄氏赢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诚。(鲁)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根据《竹书纪年》、《括地志》等文献记载,黄国乃公元前21~22世纪夏启所封的子爵侯国,故又称黄子国。所谓"黄氏赢姓",即陆终乃是黄帝的儿子颛顼的后代。颛顼被黄帝赐以赢姓。所以说黄姓人属于黄帝系统,属于黄帝的直系子孙。所谓"陆终之后",即陆终的次子南陆公,他得祖荫受封于黄地作为食邑,这个黄子国大概存在1500余年,至公元前648年,也即是鲁僖公十二年,被强大的楚国所吞并。这个黄子国从此就不存在了。至今在河南省的潢川县,还可以找到当年黄子国的都城城墙遗址。国家虽然不复存在,但黄子国的臣民百姓仍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家园,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以那个已不复存在的国号为姓,一方面可以以志不忘,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一方面给后代的子孙们缔造出一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力量也冲不垮扭不断的精神纽带。因此,自从公元前648年开始,中国便有了"黄"这个姓氏。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姓氏加入黄姓行列的现象,但只是个别案例,不像其他姓氏那样所占比例较重,完全可略而不计。
根据文字学家和考古家的研究,现在的黄字,原来不是表示黄色,而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我们的祖先,既喜佩玉器,又精工制造玉器,更特别喜爱黄色,是个崇拜黄色、用凰鸟作徽记的氏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
  我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地名、山名和水名用黄作名字,例如:内黄、外黄、黄冈、黄梅、黄山、黄水、黄池、黄河等等,历史上大都是我们黄族住过的地方,并且常常不止一个,例如黄城,除潢川县的古黄诚遗址外,还有山东的两个黄城和古国孤竹的都城黄洛城。黄山除闻名于世的安徽黄山外,尚有六个黄山、河北一、山东三、陕西一、江苏一;广东潮汕有三个地方叫黄金塘(两个在饶平,一个在潮安)和三个黄岐山(分别在饶平、潮安、揭阳),饶平的黄金塘和黄岐山仍是黄氏的聚居地。内蒙古东部的辽河上流西拉木伦河,古代称黄水,后称黄水。根据现代考古家的探究,我们黄族最早住居地就是在潢水一带,后来辗转迁移,经现在的河北到黄河下游的山东,再移住黄河中游两岸的广大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三个黄国,一在山西的太原附近,一在河南的潢川县,一在河北的宜诚县东南。晋以后,我们祖先又再向江南和东南沿海迁徙,并很快繁衍起来,成为现在人口众多的黄氏子孙,遍布于全世界。
  潮汕黄氏是当今居住在潮汕土地上一个人口众多的姓氏,其位置排列在第五位与第六位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8-2004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好像"黄"族故事??

没有其他姓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4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reylee 于 11-8-2004 02:05 PM  说 :
怎么好像"黄"族故事??

没有其他姓氏吗?


是的,黄姓还有一两个来源,但是全都和黄帝拉上关系。有的说黄姓出自黄夷族,后来这东夷部落与黄帝结盟。慢点我会贴上更多的资料。

您想要什么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4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传四千多年前,我国领域内居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黄帝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一个部落的首领,姓姬号轩辕氏,也称熊氏。
这时候,我国制陶工艺已经有了发展人们看到土经过火烧变成陶制品,因此把土看得非常高贵,兼之西北高原一带的泥土为黄色,所以称部落首领为黄(皇)帝。
皇天对应词为后土,闽南称土地公。皇天和后土是最尊贵的,以土德为始,以黄帝为先。黄色代表了天子、王公贵族的色彩。古代皇宫、祭坛和庙宇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插在天子队伍前面的旗帜是黄色,甚至连在内宫侍候天子、王妃的官员,所穿衣服也都是黄色的。
古代人们在我国的西北黄土高原过着穴居、半穴居的生活,在他们看来,这里的黄土、黄水养育了他们,对黄色的推崇也代代相传。直到今日,人们还高唱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把黄帝称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始祖,是有根据的,从广义上讲,中国人都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都是黄种人,黄有着醒目、庄重、光辉、高贵、忠诚的个性,这是每个黄姓子孙的骄傲。
黄姓,按人口统计位居第八,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愿天下黄姓子孙以先祖为荣,以“黄”姓标识自尊,追他们的源与根、枝和叶。
远古时期,在洪荒的中国东郊,生活着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他们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这里自古就是各种鸟类集栖之地。
原始人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慢慢地从长弓射鸟的夷人,发展到以鸟为图腾的崇拜,并以鸟作为民族、部落的标志名称,再发展到为姓氏。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历史上叫做九夷,也就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和阳夷。其中的黄夷就是今日千千万万个黄姓成员的最古老族姓之源。 黄夷是东夷族鸟夷的一支,因崇拜一种鸟而得名。那时候,在燕山南面古幽州一带,栖息着许多美丽可爱的小鸟,它的羽毛多显色泽鲜艳的黄色,古人称它为黄鸟, 黄鸟又叫黄鹂留,也就是今日的黄莺。这种小鸟,长得美丽可爱、精灵小巧,叫声清脆婉转。正是这些可爱的小鸟,陪着长期在山林中采集、狩猎的原始先民们,给 他们唱歌、跳舞,清除他们的辛勤劳作的紧张和疲累。渐渐地,黄夷族便对这种小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由喜爱尊敬发展到顶礼膜拜,黄夷族也就黄鸟族、黄氏族, 简称黄夷、黄族、黄人。
今日的黄山、黄丘、黄阜和黄县、就是远古黄族活动栖之地。
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黄人由内蒙东闻向东南迁徙,加入东夷集团。渐渐地黄人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并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落集团以凤夷民族的少吴金天氏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黄夷与凤夷结成婚姻民族。凤是一种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神鸟,叫皇(后来写作凰),皇鸟是凤鸟的配偶,黄夷是凤夷的婚姻民族,黄人用凰鸟来取代原来部落民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黄人图腾由小鸟变金凤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黄人的进化。
野蛮时代中期炎黄之世,东方黄夷部落的一些成员相继内迁到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所居之地,以黄命名,今日河南的黄沟、黄池、黄亭、内黄、外黄等地,都是因黄帝时黄人分布而得名的。
夏至商周,黄人溯淮而上,商代中叶,有一支黄人南迁到河南潢川,建立黄国。黄国故城在今潢川县西十二里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4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国为伯益族所建,其子孙以国为姓,后世黄、赵、江、秦等数个姓氏都尊益为始祖。后来,黄国为楚国并吞,子孙流散四方,而伯益之后的这支黄氏,就成为当今黄姓的正宗族源。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仍留在潢川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有的沦为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袭变,他们获得新生,以征战、做官和讲学的形式,重振黄姓家族的声威。直至战国晚期,黄歇公为代表的黄氏族姓在沉沦了半个世纪之后首次崛起。
歇公是古光州黄国遗民的后代。亡国后,申君黄歇在楚烈王门下做官,他一心想获得楚王的信任,好伺机报亡国之恨。
当时的楚王荒淫过度,却没有本事生养,他利用这个机会用移花接木之计,将怀自己儿子的李园的妹妹嫣嫣献给楚王,这样,楚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在歇公后代手中。
歇公去世后,李园为了夺权,派人要杀尽春申君的全族。 黄姓宗族为了避李园之祸,纷纷逃散匿迹,族姓的发展跌入低潮。直到秦汉之际,大批英雄豪杰乘虚而起,临江黄氏家族从此又站了起来。
江夏黄氏传到黄琼之孙黄琬时,更臻于昌盛。黄琬官至孙尉,封阳泉乡候(今安徽霍丘县)。黄琬之后,江夏黄氏 的子孙纷纷散向四方。黄琬的第三子、四子龟寿和山寿,世居江夏;次子椿寿一支,迁至江苏无锡一带;第五子江寿一支,传六代后,徙居江西庐陵发迹;第十、十 一子黄权、黄保为射避郭、李等人的追捕迫害,二人相携逃难入四川阆中县,传两代后,又自巴西向东迁徙至江西上饶,后裔支分江西、福建等地。
此外,南阳、零陵、淮南、沔阳黄氏,都是江夏分支,今日,江夏黄氏已遍布世界各地。
黄氏子孙,自春秋战国以后,就迁居长江流域,黄氏族众,无论是做官还是平民,散居还是聚居,都在江夏这个区域。
汉时的江夏郡,就是现在湖北省属的随县、安陆、云梦、应山、应城、潜江、天门、汉阳、沔阳、汉川、孝感、黄陂、黄梅、武昌、汉口等地。
东汉以后,中原动乱,黄巾起义,给东汉政权以沉重的打击。东汉政府联合地方武装,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人民不堪兵连祸结之苦,纷纷迁地避难另求生路。
至西晋后期,五朝十六国入侵中原,元帝渡江,汉民族迁徙东南。李唐末叶,流寇为祸,战乱连年,民不聊生,人民又纷纷迁避。黄氏族众,亦于当时由鄱阳湖向东南行,或越武胜关而至福建,或越蕉岭而至广东,开基创业。
由于当时的迁徙,百般艰辛,至使南下的人民受到摧残,直到今日,我们的脚趾头小末指,竟没有一个是好的。相 传因为当时流放时被敲扁,致使末指变了形;又传说是长途跋涉,烂了末指。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我们祖先是吃尽了苦头。经受了千般磨炼,黄氏终于在南方开创基 业,生齿繁盛。
至近代,黄族发展,更超前贤,足迹遍及五大洲,赫赫称盛。
至今,黄氏子孙,仍以江夏黄氏自称。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遗民仍留在潢川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有的沦为亡国奴,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经过袭变,他们获得新生,以征战、做官和讲学的形式,重振黄姓家族的声威。
到了战国晚期,申君黄歇公在楚烈王门下做官,他一心想获得楚王的信任,好伺机报亡国之恨。为了让楚王有个后 代,他曾献上好几个美女,但荒淫过度的楚王,却没有本事生养,急得他想不出主意,叹气出神。歇公的心事被赵国来的门客李园发现了。李园原想将自己的妹妹献 给楚王,又怕他照样不能生养,白费心机。 于是,李园想出个办法,把自己的妹妹嫣嫣送给了春申君歇公。不到三个月功夫,嫣嫣有了身孕。李园和妹妹商量后,将嫣嫣献给楚王,这样,楚国的大权实际上落 在歇公后代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ory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2-8-2004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UH~簡直是太棒了!謝謝您哦!真的讓我受益不淺.姓"黃"姓了二十多年,還是首次那麼了解"黃"的族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8-2004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知道"李"家的历史~~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4 08: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reylee 于 13-8-2004 09:41 AM  说 :
我想知道"李"家的历史~~

谢谢~@@


李在中国排行第二位,来源很复杂,李姓源出有三: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县,也是老子的故乡。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历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
       经》。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
       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
       神。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
       仙"。

李  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
       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
        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4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三大支:赢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高阳氏颛顼,出自嬴姓。颛顼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到了唐尧时代,颛顼部落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嬴。治水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因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 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楯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第三支出自赐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当权者的赐姓和崇仰汉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频繁更迭、外族不断进入中原,李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基因。发生外族流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西域各国等族,以及犹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鲜人等外国人。之后这种融入从未间断过,北宋西夏国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明清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纷纷改汉族姓,尤以李姓为首选。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在当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王朝赐与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8-2004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的来源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 《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4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当时,还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以李氏为己姓。例如,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古之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李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李元谅,德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玉,玄宗时赐姓名;唐朝大臣李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李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李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孙,因有功于唐,被赐李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宁夏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李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李氏。
    代北李氏居现山西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李。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赵雁门郡地。秦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李嗣源、李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李克宁、李克让、李克修、李克恭、李嗣肱,都很著名。
    这支来自今新疆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的沙陀部落,紧接陇西李氏,创立了十多年的李氏帝业,取国号为“后唐”,为李氏家族增添了不少光辉。
    奚族李氏分布于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本称库莫奚,后归附唐,被赐姓李。
    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朝时期,奚族首领大酣归附唐朝,被封“饶乐郡王”,赐以李姓。当时与契丹被称作“两蕃”。唐末有一部分奚人西迁妫州(治今河北省怀来县),此后奚人渐与契丹人融合。
    唐朝时,有范阳(治今陕西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张忠士(张琐高养子,冒姓张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姓名李宝臣,为司空清河王。李宝臣有子李惟岳、李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李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李琐高;另外还有李日越、李归国、李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李姓或袭李姓。
    渤海李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吉林的一部分。渤海李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李姓,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李氏如李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李姓;靺鞨人李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李氏,为李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李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
    党项李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李。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李氏的李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李氏中还有李谅祚、李继捧、李乾顺、李继冲、李继周、李继瑗、李继筠等知名于世。
    西域匿识国王讫俱设伊鼻施被大唐赐姓李氏,其他西域国家得李氏的也颇多。
    唐乾元元年(758),西域匿识(《唐西域传》作识匿)国王讫俱设伊鼻施来朝,被大唐赐姓李氏。李氏在唐朝贵为国姓,赐李姓自然时髦于世。赐姓对象的广泛及次数的频繁,正好是唐朝兴盛历史的真实写照。
    唐朝有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忠臣被赐姓李,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李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李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突厥沙陀族李存勖,建立了割据政权,便以唐朝后继者的面目出现,称“后唐”。他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唐朝赐李姓给他祖父,他承袭李姓,自称为唐王朝的传人。他奉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七庙,此足以见其以李唐国姓为荣耀之心理。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到国内上十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赐姓、改姓、冒姓(主要是赐姓),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时期,李姓人数得到空前的增长,翻开《中国名人辞典》,就会发现其李姓中,唐朝时期人物占很大比重。仅《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所载的各少数民族李姓名人,就达125人。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这与李唐王朝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中央成为全国各民族的向往中心是绝对分不开的。因为这个原因,使李氏宗族的包容量无法估计,它吸收了不同姓氏的生机和活力,使自己更加昌盛和繁荣。
    正如王世贞在《荣泉李公族谱序》中所说:“李氏之先为黄帝理官,一日:李官其后非李而人者,有指树、有赐国籍,系李而他姓者。”在李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中,唐朝颁赐国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此,李姓宗族支庶更为繁茂,迅速发展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首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4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支流〗

1. 苗族李姓         2. 瑶族李姓         3. 畲族李姓
4. 壮族李姓         5. 白族李姓         6. 高车李姓
7. 土族李姓         8. 賨人李姓         9. 回族李姓
10.犹太李姓         11.朝鲜李朝         12.越南李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04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苗族李姓

    李姓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普遍能见到,其原因,除了唐朝大量赐给异族姓名外,还有少数民族本身汉化的问题。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中,李姓被多个民族所接纳、使用,并世代传袭,从而使李氏宗族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百万以上的大族,有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贵州高原,其余分布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
    苗族本来没有姓氏,在清代之前,其称谓一直是"子父连名制",即以本名加父名。例如确波,"确"是本名,"波"是其父名。至清代,苗民普遍有了汉姓,这是在清朝改土归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清朝官府在编制户籍、登记造册时,往往以汉姓之音来代替苗名,例如户主(男性)名"务收",负责登记的官员就将"务"译为 "吴",于是就成了"吴收"。还如"郎"被译成"梁";"枉"被译成"王";"掌"被译成"张",如此等等,汉姓大量出现在苗民中。
    苗族之李姓,最初也是从苗名中转化来的,是苗语名字"拟"的讹写,"拟"是苗语水牯牛之意。按照"子父连名制",现今苗族的李姓,其苗姓为"孟恩路"。今黔西威宁地区的七大苗姓中,就有李姓。
    苗族李姓还来自汉苗通婚及子女的老师为其改汉姓。

瑶族李姓

    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的第五男姓李,名应瑞,是瑶族李姓的先祖。
    有关瑶族十二姓的传说,据《过山榜》所载,盘瓠与评王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得赐十二姓。其中五男姓李,名应瑞,封本司仆射郎官、紫金大夫,食邑1000产。
    现湖南江华湘江竹市及广西罗城等地有《十二姓瑶人来路祖途》存件,据其记载:平王一十八年寅卯岁,景定元年1206四月初八,洪水泛滥,淹没天门,七天七夜,人民尽绝,平王派发二男,与天子三女(伏羲兄妹),以槐阴树为媒,拜结为夫妻,于是繁衍出百家姓。盘王自然是百家姓中的一姓,他的六男六女,又分赐十二姓:盘、沈、鲍、黄、咛、邓、周、赵、胡、唐、雷、冯。
    五男李应瑞,在随十二姓瑶人八月十五日飘湖过海后,先与其他七姓瑶人为避官祸,会合在上五堡京子村居住,至嘉靖十三年(1534),又与其他七姓瑶人,到江华龙山开垦落业,李姓总管江华龙山七里岭一段,为山主。其子孙有李锡韩、李锡进,号名李目郎、李九郎。其后世系不详。著名的瑶族李氏,有清代广东八徘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清代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等人。


畲族李氏

    唐朝光启二年李姓畲族随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
    在畲人的《开山公据》中,也记载了其祖先盘瓠的传说,其内容与瑶人《过山榜》大同小异。在赐姓方面,畲人主要得姓为盘、蓝、雷、钟,但仍有李姓。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载:光启二年(886),盘、蓝、雷、钟、李等姓畲族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由海道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居罗源大坝头。至今,畲族人民中,除雷、蓝、钟为大姓外,还有不少姓李的。
    著名的畲族李氏,有元代畲族农民起义领袖李志甫,据漳州起兵反元,曾击败宋将搠思监。



壮族李氏

    壮族一直使用汉文,其李姓也来自汉文化。
壮族,主要使用汉文,其汉姓来自汉文化。在约一千多万的壮族人口中,李姓占有重要的地位。
    著名的壮族李氏,有明代官吏、学者李璧(?-1525)。李璧科举出身,曾在金陵(今南京)讲学,颇受崇敬,被受教者称为"今之胡瑗"。著有《剑门新志》、《琼敌录》、《名儒录》、《剑阁集》及《燕京乐谱》。李文彩(?一1872)清广西壮族农民起义首领,曾提出"官租民租一概免交"的口号,深得人心。太平天国起义时,先后配合石达开、张秀眉作战,曾活捉清总兵、游击等将领。此外还有李锦贵(?一1862),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壮族农民军领袖;李开芳(?一1855),为太平天国将领。壮族李氏为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白族李氏

    白族李氏与杨、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
    白族,这个自古生活在云南大理境内的民族,在一千余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姓氏。
    早在三国时期,白族酋长中不少人被赐汉姓。《白僰古通记浅述》载:诸葛亮南征大理,"册封仁果九代孙龙佑那为釆地主,赐姓张氏,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
    至明代,白族人自称为"白人"、"僰人"。《洱海丛谈》记载:"僰人至明初,其人多姓李,姓杨,谓之民家……民家皆操蛮语。"
    正是由于汉白两族文化的长期交融,李姓与其他汉姓才在白族姓氏中,有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白族数十种汉姓中,李姓居于前三位,人口众多。
    当然,在今云南境内,除了白族李姓外,还有不少是从外地迁徙至云南的李姓汉人。据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考证,在诸葛亮南征后,虽不留汉人、汉兵,但实际上在云南出现了不少汉族大姓,其中李恢就是内地汉族移居云南而成为地方上拥有实力的大姓,李恢旧籍为俞元(今澄江),在当地为大姓。像李恢这样迁入云南的汉族李姓,当然不止一个。
    唐将梁建方曾在贞观年间自越(崔乃)率兵讨西洱河蛮,他看到的当时西洱河的情形是:"其他杨、李、赵、董等数十姓,各据一州,大者六百,小者二三百产,无大君长,不相统一,语虽小讹,其生业风俗,大略与内地同,自云本皆华人。"在这些"自云本皆华人"的汉族大姓中,李姓宗族整族而迁、聚族而居的情况,清晰可见。
正是由于汉白民族的融合,至今云南李姓,谁是汉族,谁是白族,已经无法分辨了。真可谓异族同宗。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要姓人物很多,如宋代大理国大臣李紫琮,明代白族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理学家李元阳,清朝白族学者李倬云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上著名的白族李氏很多,如清代诗人李于阳(1784-1826),善诗词,同戴纲孙等人一起被誉为"昆华五子"。著有《苍华诗文集》、《紫云集》、《游子吟》、《杜声录》,其《即园诗钞》被收入《云南丛书》,流传甚广。还有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任江阴郡守时,打井修堤,解决民困,百姓命井名为"李公井",以示纪念。曾校刻《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和《杜氏通典》,又编纂《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为王守仁性理学在云南的奠基人之一。
    李根云,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有《过十八滩》、《瑞雪行》等诗,流传于世。
    李倬云,为清代白族学者。专攻史志,擅长诗文,编纂咸《鹤庆府志》26卷,流传至今的诗文有二十多篇。
    李崇阶,也是清代白族学者,进士出身,学识渊博,特别对儒学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儒学正宗》、《圣学宗传》、《正学录》等书及诗集《釜水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4-2024 07:37 PM , Processed in 0.06771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