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isaachiew

關於易經的問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1-2010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牛也来鸡婆一吓~

当你看着一粒石头一个小时没人动它,有变吗?
但是,如果你用显微镜来观察那粒石头,一秒钟里面就有好多变化在里面。
同样一粒石头,可以变;可以不变。

但是,如果那粒石头放着十年到五十年后再看,比较回原本的,好像又完全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刚刚那一秒的微妙变化累积出来的~

这就是,变与不变的微妙关系~
很多人也是用酱的原理来赚大钱(股市界、银行界)、管理政治(民主、共产)、搞教育(夏山、宗教)、推动文化(霸权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1-2010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过程都是不简单的,有些甚至流血、丢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1-2010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生就有死。
有光就有暗。
每样东西都有正面和反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0 06: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源于圆
一个圆形你在哪里点上一个点,那里就是起点,同样的那里也是终点
humor.losers 发表于 21-7-2010 06:17 PM


虽然序卦传有始终,我和你一样都是把观点放在周与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11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邊的版主說易經只是占卜之書。
不宜在此版
大家認爲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011 0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moon_boy


你對易經不只半桶水 ,而且心肝很臭 .  

你應該要有耐心的跟版主解釋.


雖然易經是偽科學 ,

但是易經類似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 Metaphysic,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果版主不同意,

那易經也可以降級一點 ,勉強歸納為西方哲學的 "現象學"Phenomenology ----------無立場預設性的探討.

你看你是不是苯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8-2011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8-2011 11:00 AM 编辑
這邊的版主說易經只是占卜之書。
不宜在此版
大家認爲呢?
moon_boy 发表于 1-8-2011 11:02 PM


你讀他那篇《完整論》抄襲易學知識,陰陽來說
他人喜以版主權勢壓制網民,類似現今政府政策。
人家哲學教授都認為易學是一種哲理,他不認同而已。

完整的世界觀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627527&highligh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11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8-2011 01:42 PM 编辑

古代還未有文字,是用畫“象”代表意思,一劃,代表陽爻,一分二,代表陰爻。
三陽爻,代表乾卦,三陰爻代表坤卦。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代表父、♂,坤代表母、♀,乾男坤女交媾,為天地交合,萬物生長。
抽象為陰陽交感,此是周易哲學陰陽的逻辑诞生。
陰陽范畴的形式方面,则是結構思维方法,也可從静或动态,两者之間掌控分析出來。
易的陰陽代表,是會隨著環境產生變化。
易中的八卦符號系統,只有陰陽爻兩種構成。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內部分化為三百八十四爻,都是通過陰陽組合,盛衰消長來體現出來。而所有的卦象顯現陰陽對立而產生統一體的。
陰陽對立,可以生滅。比方醫學界常提到絕癥。絕癥在醫學領域,暫時是找不到針對絕癥病菌的方法,但並非代表沒有方法去醫治。
若找這種專門針對這種病菌藥物(滅),這是新的藥方誕生。(生)
因此,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對立,而分類都是一種不同卦象意思,可以讓人啓發學問。
所以讀懂易知識,找不到針對方案,就要忘記易的之前知識,才能夠重新再找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8-2011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看似“不能被接受”...是从“什么都没有”到有的...跟宇宙大爆炸一样让人无法接受...也跟佛家思想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11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8-2011 02:06 PM 编辑

傳貼:
张其成,著名易学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易和书院院长,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主编了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

张其成教授:學易經,“死进去,活出来”
几乎在所有公众场所,张其成都是以一身黑色盘扣中装亮相。这次来参加“全球通名家讲谈”,他仍是这副老行头。张其成出身中医世家,虽然如今在易学界他已是名头响亮,但仍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授课。在他看来,学中医却不懂易经阴阳之理,怎么能成为好大夫呢?不知何时,易经成为都市流行的文化之一。张其成在大学国学班里执教易学,不少来上课的学生都是卓有成就的企业家,张其成和他们闲聊:“学得怎么样了?”得到的回答大多是:“一头雾水。”
   《易经》不易,大多数人对易经不过是一时好奇,浅尝辄止。易学仿佛罩着一层面纱,远远地看上去很美,却少有人靠近。

【中华文化史的第一桩冤案】

    一次外出演讲前,张其成接受媒体采访。当地记者对他以“八卦”为题做讲演感到为难:“张老师,这是封建迷信,不能写。”张其成觉得很意外,“韩国把八卦当国旗,怎么到你这儿一巴掌打成封建迷信了?”回想这则小插曲,张其成不由得感慨:“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史第一桩冤假错案,今天我要为八卦正名。”

    中国人尊神龙炎帝和轩辕黄帝为祖先,其实在炎帝和黄帝之间还有一位始祖——伏羲氏。按照中国史料记载,伏羲氏在甘肃天水,法天地万物,始做八卦,中华文化便从此发源,所以伏羲被称为三皇之首。伏羲氏距今有7000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发现7000年前的出土文物当中有八卦。2006年5月,考古人员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个距今4500年的黑陶的陶片,上面清晰地刻了一个八卦中的离卦。虽然对伏羲氏是不是创造了八卦,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但时至今日,八卦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文化符号。而张其成向大众传播的,便是这个符号所蕴藏的能量和智慧。

    现在的易经出自三位圣人之手。自伏羲氏之后,周文王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出了64卦,孔子又将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写成了十篇文章,称为《易传》。“《易经》,号称有字天书,非常难懂。其实别说我们,2500年以前的孔夫子一开始都看不懂,他在易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反复研读,‘韦编三绝’就出自这个典故。”经过伏羲氏,周文王和孔子这“三圣”的阐释,才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易经》,中国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多通过解释《易经》来展现自己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懂周易肯定不懂国学。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周易的精髓就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如果我们的中华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八卦这个民族文化的基因符号,就是树根。”

【中国人的源精神】

    孔子认为,《易经》最重要的是表示周期,64卦是一个大周期,每一卦又是一个小周期,这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懂得应变,千万不要抱着一个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去适应天道的变化,不要一天到晚想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一定要适应这个天道的变化。‘易’就是变化,为人谋事的大智慧就在不断的变化中。”

    在繁体汉字“易”中,上面是日,下面为月,构成“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易是讲天地的。周易还有一层含义叫“简易。”我们今天有一个词叫“容易”,太简单了,可易经却是自古以来五经里边最难懂的一部经。

    “‘不易不变’,周易讲变,同时又讲不变。这个我跟老外讲半天都解释不清,我们中国人一听都明白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这个变化的本身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

    周易所展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是中华民族的源精神。现在倡导和谐社会,“和”字又是易经的核心精神。如果一个社会要在大环境上达到和谐,就需要身处其中的人达到一种泰和的境界。张其成所认为的人生泰和,要符合三个方面:健康、快乐、智慧。“国学的最大用处,可能在于两点,一是修练心灵,二是开启智慧。如果说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左脑,那么以易为核心的国学思维方式就偏向于右脑,而右脑潜藏了大量的潜意识,所以说易经是一种开发潜能和智慧的好方法。”

    张其成讲学时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观众听完课呼啦一下围住讲台,递上生辰八字请求张先生给算一卦。“照生辰八字算命怎么能行呢?”张其成颇为无奈,每次都费尽口舌,“易术的源精神是整合的,必须把天地人整合起来才能找到人的本源,如果出生时间就决定了一切,我们费这么大的事来研究智慧做什么?”

【千万不要执著】

    两个小时的演说显然无法把一部易经阐释周全,台下的观众们也不依不饶,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深思熟虑,大有难倒老师傅之势。“您刚才说到易经精神,这跟构建和谐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张其成听完便叫好,“这问到点子上了。《易经》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阴阳’,人的阴阳和谐之道,第一与自然和谐,第二跟社会和谐,第三与人和谐,第四内在身心和谐。这四个方面都达到了,就是大和。”张其成曾在电视上看过一位老先生访谈的片断,一直记忆犹新,老人说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只教给自己一个准则:做任何事情,都有三条路走,不要走右边的,也不要走左边的,只走中间的就可以。“这就是守中,只要守中,往往就能达到‘和’。对于‘和’之道,周易的大和精神还有一个涵义是合作。现在‘大和’是日本民族的名字,人们常说‘一个日本人是一条虫,三个人是一条龙’。这个大和的精神源于中国,现在我们该好好思考它的意义了。”

    又有观众出难题,要张其成现场展示易经智慧在生活中趋吉避祸的能力。张其成没有立即回应,“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生发展有大量的偶然性,偶然性里肯定有必然。如果有两个偶然同时都发生了,这两者间可能会有必然联系,这就需要掌握规律,而周易提供给我们的是对天道人道大规律的描述,有很多人从中分析并掌握了预测的方法,”这时他把话题转了回来,“对预测的问题我们要理性看待。总有人问我,你能不能预测一下,预测是不是科学?所谓科学必须符合三个基本特征,第一逻辑推理,第二数学描述,第三实践验证。中国古代的这些预测方法,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便不是科学,因为我们的预测方法跟西方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民间也有一些高人,能够预知未来一些事,我认为这是潜意识开发的结果,是潜能。”

    “因为人不总是越来越聪明的,准确地说人的左脑越来越聪明,但人的右脑不见得如此,反而越来越笨。”张其成以2004年印度洋海啸为例,也给现场观众抛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原住民几乎没有伤亡?非常简单,他预感到了。就像每一次地震老鼠不会死一样。人和老鼠的基因90%以上都相同,人也有潜能,主要集中在右脑,越是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潜能越弱化。因为他左脑逻辑思维用得太多。人的右脑是直觉思维,是悟性思维,而国学恰恰就是悟性思维。”对于易经智慧,张其成总结了6个字送给现场的观众,“‘死进去,活出来’,千万不可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11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從歷史來評估易經的作用。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故能弥论天地之道。
故老相传孔子传易于商瞿,五传而至田何,又三传至施雠、孟喜、梁丘贺等,世称三家易。学为治世之用,故又名为儒家易。
老庄出世,援易以谈玄出世,又有道家易之称。
黄帝、张仲景出,又以易为医用,渐渐出现了医家易。
继了管辂、郭璞等出现,以易通术数,又有术家易出现。
如是,则一部周易,却别分四家。
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叙文》,又有两派六宗之说──“易之为画,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讥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点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地扬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余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
以说明之──

两派六宗:
象数派 非象数派
象数宗──孟喜、梁丘贺等宗之
讥祥宗──焦延寿、京房等宗之
穷造化宗──陈搏、邵雍等宗之
儒理宗──周敦颐、程伊川等宗之
史事宗──李光地、扬万里等宗之
非象数宗──王弼、韩康伯等宗之
两派六宗,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互相驳訾攻击,而易说越辩越繁。
易经六十四卦,俱教人以君子之道。故六十四卦大象中,皆有“君子以”之句,用意是授人依象数而明其用。倘非明象数,空事玄谈义理,实无益于社会;而明象数,又不为道为器,亦不切实际。

“易者,象也。”易者,非理也。故执着于义理者,肯定非易学本义。

《说卦传》说“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说明观变以发挥和顺,从而尽性至命是也。

“圣人之所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即顺性命之理,取法乎天地阴阳,使互相配合。是以卦有卦象,爻有爻数,是即取法象数、卦爻以观变发挥。若离象数,则一切易学基础完全动摇,如何能观变以作发挥,如何能顺性命之理,如何立天地人之道?又如何能为道为德取法取则邪?
宋项世高之《周易玩辞》谓:“易之道四,其实则二──象与辞是也。”
“变则象之进退也,占则辞之凶吉也。不识其象,何以知其变?不通其辞,何以决其占。”是也。

宋儒丁易东《易统论》整理易学,除医家易不列入之外,将历来重要之易学分作十二类别,十二类别,即为“理、象、变、占、数、律、历、术、人事、心道、释”等学理依据来论易。

1.以理论易 如胡安定、程伊川、张横渠辈,然皆莫如程子之精且详。但既详于论理,则略于论象,故伊川自谓止说得六七分。

2.以象论易 如李鼎祚、朱子发、郑少梅辈,然鼎祚集解失于泥,子发集传则伤于巧,少梅别成一家,且又失之过杂。以三家言之,子发最胜,但于卦止用三爻,既有未通,且牵合杨子云太玄并阴阳家术数,不免失之于冗。

3.以变论易 如沉该、都洁是。其说本左氏爻易,如干初爻变为姤之类。沉氏既用变卦,又用卦爻,若干变为姤,则变爻为巽。都洁但论变卦,则多以取义,于本卦反略。夫变卦诚不可少,然爻爻以“之卦”言则不通。

4.以占论易 如朱熹、蔡伯静、冯仪是。然朱子蔡氏专主于占面于象之难明者,尚多阙疑,虽彖言变而有所未尽。

5.以数论易 若邵康节、张文饶、刘志行是。夫易之生数止于加一倍法(从程子说),其着数止于大衍五十,若康节之说,则四四而变归于皇极经世,别成一家。文饶虽本康节而又取太玄及司马氏潜虚卫元嵩元包之数,而失之冗杂。志行又祖述列子一变为七七,再变为九九为一之说。至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与太极列而为五,杂又甚焉。

6.以律论易 若郑康成注周礼六律六吕是。其说以黄钟为干初九,以大吕为坤上六,以阳爻配六律,以阴爻配六吕可也。然而泰卦不得为寅月而为辰,否卦不得为申月而为卯,则又与辟卦不同。

7.以历论易 若京房卦气,以干初九为子月,以坤初六为午月,辟卦是也。夫十二月卦,始复终坤,论其大体可也,至若始于中孚而终于颐,每以六日七分应一候,仅合“七日来复”一语,而于他卦,无所发明。至于僧一行之说,则又以起历二始二中二终之数附会大衍,不但于易义无所取,于易数亦未尝合。

8.以术论易 若易林轨革是。易林之繇,既自别成一家,而不合于易。至于轨革则以值年值事归之一定之数,而人事可无与可乎?

9.以人事论易 若于宝晁子止杨廷秀是。夫以人事言,若“帝乙归妹”“箕子明夷”之类,易固有之。干宝专以三代实爻爻证之,多失之凿。近世晁子止又以后事证之,亦失之拘。诚斋能融化史宝为己用……先儒谓三八四爻,岂止三八四事哉。

10.以心论易 若杨敬仲钱子是。黄景元之说。其学本于象山,故以本心为主。凡“爻之”爻象大率皆归于心,夫易固圣人所以说心,若爻牵合俱以心言,有失本旨。

11.以老庄论易 若王辅嗣、韩康伯程泰之说。其于易不可谓无所得。但辅嗣以形为累,康伯以一为无,泰之于易为通于老,则非圣门之学。至若魏伯阳作参同契,又以是而为内丹之火候,虽崆峒道士尝取之。盖假易以论丹,非易之有待于彼也。

12.以释道论易 若孔颖达所引江左义疏,所谓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为教于空门。若唐李通玄作华严论,至于文殊表艮少男,而近世语录亦有华严可当艮卦之论。盖借是以明各止其所之义,非真谓其无异旨也。借此以明彼则可,以彼即此为不可,易论人事,岂彼所谓出世法哉﹗

宋儒丁易东的这种分类法,大体上亦可说是较扼要而平实。但摒弃了医家易,似乎亦有所偏颇。易学对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

中国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会援易为说,或援以入易,或多或少地与易学扯上了一种亲缘的关系。

学者宜直接读古人书,不宜读近人著作。等到有了相当进度与心得之后,再多方采撷,察其得失,观其会通,从而在原理上能运化自如,法则上可通变达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11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读懂《易经》者不会自杀不会郁闷

易学家张其成妙解“八卦”,揭示传统经典在当下的“无用之用”

人物简介

张其成:著名易学家,国学管理创建人,博士生导师,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

张其成首次提出“国学管理”的理论,是国学心智管理模式的首创者。其成功研发“修心开智管理系统”、“知变应变决策系统”、“五行识人用人系统”,并主编了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

张其成教授在“名家讲谈”上以简洁易懂的方式解读《周易》、揭开八卦之秘,带领听者在奇妙的符号与文字中领略古圣先贤的深刻哲理,感悟阴阳之道的应用,体验太极元亨的乐趣。现场听众争相提问,张教授一一巧妙作答,教学相长。

现场内容


   有了八卦,才有了中国文化

  很高兴在这个充满现代气息的地方追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源头。《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华民族的原点。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但千万不要忘记,在炎帝和黄帝之前还有一位伟大的始祖———伏羲氏。按《周易》的说法,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称为五帝,其中前三位是三皇,而伏羲氏则是三皇之首。如果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伟大祖先是亚伯拉罕,那么中华民族的第一祖先就是伏羲氏。相比亚伯拉罕,伏羲氏同样为人类奉献了一种原精神,这种原精神充分体现在八卦之中。

  《周易》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说,伏羲氏抬头观天文、低头察地理,中间通人事。通过三种观察,他悟出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再经融会贯通,就成了“八卦”。有了八卦,才有了中国文化。所以说,中国人的第一位人文始祖,准确地说是伏羲氏。

  伏羲氏虽然可能只是一个文化象征,一个符号,但他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与出发点。

  宣扬迷信?这是“冤假错案”

  各位知道“八卦新闻”中的“八卦”是什么意思吧?人们口中所说的“八卦”,是虚假、编造、迷信的代名词。纯粹将八卦、《周易》看作迷信,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桩“冤假错案”。

  根据历史记载,《周易》是由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相继创作而成的。如果说伏羲氏作八卦还有待确证,那么周文王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则是确凿无疑的。大约3000年前,殷纣王一怒之下将周文王囚禁在羑里。虽然身陷囹圄,但周文王的心却是自由的,他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并作成卦辞、爻辞。

  现在很多人都说读不懂《周易》,认为这是“天书”。这不奇怪,因为2500年前的孔子刚开始也读不懂,后来下了很多工夫。《史记》里记载孔子学《易经》叫“韦编三绝”。突然有一天孔子看懂了,这个时候,他已经50岁了。《周易》不是算人命的,而是可知天命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孔子为自己的一生下了如是定论,正因为50岁读懂了《周易》,因此也“知天命”了。为了让更多人看懂《周易》,孔子写了十篇文章,叫《十翼》。这十篇文章为《易经》插上了翅膀,飞了起来,使其完成从巫术文化到理术、人文文化的飞跃。

  伏羲氏作八卦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那么《周易》则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周易》里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讲宇宙周期的变化。仅从“周易”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看,“周”表示周期,“易”表示变化,“周易”是讲大规律,讲天道的;其次是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不要抱着人定胜天的想法,要适应“天道”变化;第三,《周易》是讲“变”的,也是讲“不变”的。宇宙万物是变化的,而变化的规律、变化的本身是永恒不变的。

  “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树,那么树根就是八卦,树干就是易道,就是《周易》所阐述的道理、思想、精髓。另外这个树干上长出三个枝,一枝儒家、一枝道家,还有一枝是中国化的佛家。这个树干上面还有一些小枝,其中有一枝现在还是绿的,所谓“绿的”就是现在还在用的。中医是其中之一。

  领悟“易道”,可提升幸福感

  “易道”是宇宙生命的本体理念与生成结构,是天人同构、时空合一、中正和合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易道”构成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

  在当代,我们当然要提倡新的易学,就是在伏羲氏做八卦的基本上,再赋予它时代的精神。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就是一例,这种“和”就是平和、太和、合和。

  作为社会中的个人也应该达到合和、太和的境界。学习国学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让心灵找到归宿。学习国学的最大用处就是修心、开智。“修心”可以让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快乐的心灵;“开智”则表现在,国学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右脑,不同于现代科学主要偏向左脑。由于右脑影响人的直觉与感悟,学习国学能开发人的潜能,开启人的智慧,使人更容易从潜意识状态进入潜能的技法状态,感受、认知宇宙万物。

  21世纪初开始,国内兴起一股“国学热”。这一方面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人自身的需求。在过度追求物质需求而造成心灵的匮乏与信仰缺失的情况下,很多人找不到幸福感,觉得郁闷,甚至有的还选择自杀。如果能读读《周易》,学学国学,相信这样的人不会自杀、不会郁闷、不会痴呆。因为它告诉你如何去寻找自己的“元”,明确终极目标,找到精神支柱;然后懂得放空自己,不断归零,用传统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记者采访

  “八卦”至今仍然适用

  羊城晚报:《周易》与古人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出行、征战前都要先占卜问卦,趋吉避凶。而今天,《周易》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在哪里?

  张其成:很多古代的东西是超越时代性的。“易贯古今,道配天地,易道主干,德合无疆。”去年9月,我去了趟甘肃天水祭祀人文始祖伏羲,专门写了篇祭文,里面就有这么一句。其实,古代人除了不用面对现代人的巨大生活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等,与现代人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终极性的东西都是相同的,没有变。《周易》中有64个卦,每个卦都不同,代表着模拟的64个人生情境。要看的话,不能像有些人占卜,占到哪条才看那一卦,那就把东西看“死”了。要把东西看“活”,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原因、过程。比如家庭之间的关系,那就要看家人卦;如果看当领导,这就要看临卦。

  “经”乃通往国学之“径”

  羊城晚报:《周易》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难懂。如何普及国学?“法门”在哪?

  张其成:个人认为,要学国学,首先要读好五本书:《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这五部经典是中国易、道、儒、佛、医家的精华。“经”也是“径”,就是通往众妙之门的法门所在。其中《易经》无疑是中国的第一经典,第一智慧,所以更应该好好学习,好好领悟。当然,《易经》很难懂,读不懂没关系,只要去读就好,慢慢就能参悟,孔子也是到了50岁才读懂。要更好普及,需要一些国学老师参与进来,现在这方面人才比较缺。

  国学的最大用处是“无用”

  羊城晚报:为什么您强调中国人、特别是孩子需要学习国学?

  张其成:国学的最大用处是什么?就是“无用”!因为无用,才是最有用的。国学让人会作文、做人。做人要开心、快乐!可现在很多学生的口谈禅就是“郁闷”。有段顺口溜这么形容:“事业进入迷茫期,工作进入转型期,夫妻进入凉拌期,孩子进入叛逆期,心灵进入困惑期”。《周易》里有说“物极必反”,老子也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实人生是一个美丽的过程,有喜有福、有坎有坷。人都是哭着来,终极也都是走向死,而死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笑着走,一种是哭着走。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哭着来,笑着走。国学就是教我们这些东西的。你说有什么用?可同时,这些又多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的哲理是有帶人性化處世的關係,比方”易“,認為世界上是沒有永遠的黑暗。黑暗中孕育著光明,光明的前奏就一定是黑夜,就好像《坤》卦中孕育《震》卦,《坤》是黎明前的黑暗,黎明並非四大天王的黎明或大馬黎明姨,是陽光初起的時期。

《坤》代表黑暗,也代表人生最黑暗時刻,消極、痛苦時候,人會用很多負面情緒來解決自己痛苦;了結生命。人唯有進入另一階段或方法,就是”震“。

從痛苦之中振奮,”震“也是一種推動力,人開始夢醒時候,開始要實行。《震》就是雞啼人夢醒時分,震動了沉寂的大地。要在痛苦的環境振奮。古語有云:人不在痛苦中新生,就在痛苦中滅亡,就是這種意思。人的生活如果沒有嘗試痛苦或黑暗,是不願意改變現實生活的。

  《震》是爲了生活去闖通新的生活的,以及新的關口,不堪忍受痛苦,才會堅定勇敢闖入新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疑点。
老庄之论易,怎会是易经之易?
若是有看透老庄,应知内里并无论及易经内容,甚至任何卦象。

如果你不能证实易传里面是孔子所言,
严格来说,孔子也没有论易。
此外,没有任何文字及史料表示孔子到了50岁才读懂易经。
而单单凭“知天命”三字,
是不足以佐证孔子是读易经了才知天命。
因为他也可能是因为人生际遇才知天命。

严厉谴责易学家滥用诸子来吹捧易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该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讀他那篇《完整論》抄襲易學知識,陰陽來說
他人喜以版主權勢壓制網民,類似現今政府政策。
人家哲 ...
boobanzhu 发表于 3-8-2011 10:52 AM



阴阳是易经专属吗?
任何经典有提到阴阳难道都是抄袭易经?
除了阴阳二字,我对阴阳的解说和易经上一样吗?

虽然你个人喜欢以有限知识来诬蔑他人,
但请别随便指责别人抄袭。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8-2011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句子Sentence


大人有大量 .

從 boobanzhu 帳號的發音來看,有點像是 "卜版主".


您干脆邀請他去"玄學論壇"幫幫忙 ,兩全其美 ,

這才能夠突顯凸現"哲學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1-8-2011 07:41 PM 编辑

【易经】自古就有学者研读,古今不止多少易经学者。易经又被尊之为六经之首,何以一部占卜书能有如此评价?这不是不学无术的人所能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素还真

认同你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11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素还真


老大 ,

""-------不是這樣子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5:04 AM , Processed in 0.06673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