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心心小孩

认识觀世音菩薩(加了新动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1-2011 1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1-2011 12:40 PM 编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不当作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

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桩事。

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

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

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

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

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注解。

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

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桩事,我们不能领会,我们把这四项看作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

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1-2011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1-2011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11-2011 01:38 AM 编辑



第一句色不异空,
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

现象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

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

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

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

在华严经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

知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1-2011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1-2011 12:57 PM 编辑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
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

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

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

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

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

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

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

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

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

‘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即现前。

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

此话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

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

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的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

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

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有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

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11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12-2011 01:40 AM 编辑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
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像,一想就错了。

例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著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

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

真如自性起作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带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作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

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

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象。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

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

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

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

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

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1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12-2011 05:50 PM 编辑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

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

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

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

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

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

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

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

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灭,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

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

凡夫著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

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

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

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


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12-2011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12-2011 05:35 PM 编辑



‘不垢不净’,染著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

‘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

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

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

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

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

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

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

们说增减是从上说的,说不增不减是从上说的。

是空相烦恼是空相,菩提也是空相。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

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2011 0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12-2011 02:49 AM 编辑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

禅家有一句话说的好:‘诸见脱落,独露真常。’就是这个境界。

另外可以从一个比喻体会,真空实相如摩尼宝珠,当作本体,十二处十八界视为宝珠所现的光与色,因其能现许多不同光彩,所以为贵。

宝珠之体是不变的。也不因色现而生,亦不因色不现而灭。其体如如不动,色相有生有灭,体无生灭。

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意思完全相同。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2-2011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12-2011 02:13 AM 编辑



本经一开始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无色,亦无受想行识,亦无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乃至意识界。
这些都是法相,是讲法性法性上无此等虚妄相。

六祖在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又说:‘本来无一物’,说明自性本体,清净无为,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即是此事,凡夫之迷亦迷此事。

蕴处界这些现象,迷了时候才有。为什么有迷?为什么迷了就有这些现象?此乃严肃问题。

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世尊提出此一问题,世尊有很巧妙的答覆,诸位如欲知其详,请查阅楞严经第四卷经文。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2/1332.htm

明了即开悟,否则仍在无明壳中。一定要自悟,如被别人说破,就把自己的悟门关闭了,以后很难开悟。

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然大悟,此教学方法之善巧。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Gap_Gezz + 5 ”真正善知识不会把问题说破,他会诱导你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2011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12-2011 01:33 AM 编辑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如此肯定的说,即等于此经所说:是故空中无色,无五蕴,无十二处十八界。

相是有,性是无,性中既无,相有也不是真有,此关键之所在。

以第一句作一说明,空中无色今天所讲的物质,物质在感觉上是有,是假有、幻有、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真有就有妨碍。细心观察,不难得到真相。

真有,理与事,事与事,皆有妨碍。看电影,银幕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现出画面,并无染著。为银幕,没有生灭、染净、增减,而画面则有生灭。

明白之后,心地清净,叫作开悟。心中不再有妄想、执著、取舍、得失,离开一切虚妄的妄想执著,恢复自性的本体,自性是本来有的,所以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此即佛之知见,念佛人如明白这个道理入此知见,即是经上所说的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

可知事实真相对念佛人说非常重要,若是明了就是明心见性。

心是相,即诸法,诸法是心变的,阿赖耶变的。

即此地讲的自性的本体。性是本体,心是作用,见性即明心了。

明心见性之后,不再有妄想执著,凡圣的见解也都没有了,说性说相,皆不可得,何况诸法,本来无一物,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现象现前,清清楚楚,此人即是佛菩萨。

有人说,既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又何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应知佛果地所证境界,根性利的人可以体会而不易证得。

虽能体会而烦恼习气未能剧断,在一切境缘幻象中,还会起心动念,仍有可能堕入轮回

不但凡夫,连大菩萨都怕堕落,于是华严会上大菩萨们都发愿求生西方,如此看来,焉能轻视净土法门。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2012 02:36 AM 编辑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

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

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十二条循环不息,形成三世轮回现象。

前二条属过去世,无明是,因无明而引起的一切作业是

有过去之因缘才有今生之果报。从识到受,这五条是今生果报。

十二因缘中所说的无明非大乘经中所说的根本无明,而是枝末无明。

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枝末无明破了只能断见思烦恼,证小乘辟支佛果。

无明是迷惑,有错误思想见解,才有错误的行为。

行即造业,造业必受报,受报必来投胎,投胎即是十二因缘第三个识,识俗称灵魂

他来投胎,真正因缘是无明与行,父母属增上缘,投胎要找有缘的父母,子女与父母之因缘不出四类,报恩、报仇、讨债、还债,有这种恩怨债务才生在一家。

投胎之后在一两星期之内,什么都说不上,给他一个名字叫名色,名是说他有精神,色是说他是物质,以父精母血为身体,此刻尚未长成人的形状,世人谓之胎盘

在母腹中逐渐长大,眼耳鼻等逐渐形成,名为六入,即是胎儿

是由母体出生,与外面世界接触。初生婴儿二三岁以前,只有触,没有受。

当其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时即是有苦乐之感觉,必生爱憎,故受缘爱有爱必有取舍,故爱缘取因妄取故即成业有。

此爱、取、有三条是今生的因,有今生之业因,必有来生之果报,故有缘生,生缘老死。

此是十二因缘运行之过程。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12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1-2012 01:57 AM 编辑



昔日农村儿童往往到七八岁时还能保持天真,只有触而无受,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今天一两岁的小孩即能察言观色,已丧失了天真,很可怜。

佛说投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业,引导众生到什么地方投生,过去生中曾修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堂。

同样是人而生活享受遭遇迥不相同,属于满业。

最重要的是今世修行,对爱、取、有特加防范,若先由爱上断,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反过来叫‘还灭论’,为何有老死,因有生,为何有生,因有行业,一项一项往上推,十二条中如有一项断掉,轮回就没有了。

我们今生能下手修行的只剩三条——爱、取、有,只要断一个,六道轮回就解决了。

生死业因即是,爱不重不生娑婆

贪爱五欲六尘,贪爱名闻利养,什么人能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就超越六道,永脱轮回。

如不能在爱上断,在上断也行。对一切法不取不舍,不舍是顺受,不取是不造业。随缘了旧业,不更造新殃。

至于从上断,只有诸大菩萨再来人,与众生合光同尘。

如众所周知的济公活佛,不拘小节,不守清规,不守戒律,好像爱取有都有,其实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乃上上乘真实工夫。

凡夫只能在爱取上下功夫,爱取有是无量劫来的习气。

今天初闻佛法,了解事实真相,而境界现前,毛病习气又来了,见到顺逆境界又生爱恶之心,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念头一起来,要紧的是觉悟,用一句‘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念头就对了。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12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2012 12:43 AM 编辑



四谛是‘苦集灭道’,此四字亦说两重因果。


是现在果报,是过去的业因,是修行人未来证得的果报,是现在修学的因缘。

简言之,谛是确有其事,佛说三界皆苦,三苦八苦,此处不必细表,初学的人往往不以为然,因世间快乐事很多,为何说是苦呢?世间乐事可以变成苦,谓之坏苦苦事不会变成乐,可见乐不是真的。

要紧的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来作人,轮转六道。

观察的透彻,人生为酬业而来,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受苦果,这是事实真相。

看他人享受,自己受罪,认为上帝佛菩萨不公平。

存这种思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更造恶业,一定要对因果律深信不疑,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改造自己的命运,但这不是彻底解决之道。

这样作今生来世可能得大福报,但不能保证生生不造罪业,如福报享尽,恶报又现前,必堕三涂,要根本解决,必须超越轮回。

修道证果,灭,灭烦恼,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轮回。

四谛中最重要的是修道,修出离生死轮回之道。

佛在经论中说了许多修行法门,门门皆可成佛。

我们每人根性不同,迷悟、习气、染污亦异,如选择的法门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学,耗费精力而得不到效果。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2 12: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1-2012 12:48 AM 编辑




我们现在虽然对于般若经论有相当理解,切莫自满,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能否断除,在日常生活中,财色名食睡,见色闻声,能否不动心,幻相现前,如有一丝毫爱恶之心,就不能出离三界。

任何法门必须断烦恼才能超越轮回,唯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伏著烦恼,即可出离三界,伏比断容易。

文殊普贤华严会上教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采用这个法门,可知选此法门乃真有智慧,是上上乘顶尖人物的选择。

修净土法门,不但自己能成就,而且还要劝有缘的同参道友,在一生中圆满完成佛道。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2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1-2012 01:45 AM 编辑


五蕴是因众生迷色法轻,迷心法重。


五蕴包括色法一、心法四。


十二处恰好相反,眼耳鼻舌身色法,色声香味触法色法,色法十一条意根心法只一条这是对色迷的重,对心迷的轻的人说的。

还有一种人,色心迷的都重说十八界,六识是心法,六根中之意根是心法,其余五根是色法六尘是色法。

在十八界中色法讲了十一个,心法讲了七个。


说法是应机而说,活活泼泼,实无定法可说。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012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1-2012 01:52 PM 编辑



【无智亦无得。】


智是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证之理亦不可得。

能观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此义很深,凡是熟读楞严之人,多少能体会其义。

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世尊提出一个问题,即无明到底从那里来的?

世尊对他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一语道破。

有智即无明之根本,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理,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没有了。

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

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

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作法,即分别执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

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著,便可一切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

但是空也不能执著,空也不存,此说到究竟处。

智得也是缘生之法,亦无自性,亦不可得。下面经文显示般若修学之大用。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2012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2012 01:22 AM 编辑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所得故。此句总结前面所说,一切法相不可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切修学的方法四谛十二因缘,智与得均不可得,身心世界万缘放下,妄情尽了,真就显了。

挂碍即牵挂,有我执起烦恼障,烦恼障障性,心不清净,不自在,不解脱,造业轮转。

有法执起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达性相,纵然断了见思,出三界,因有法执,也只能屈属于小乘,不能成佛,所以障大涅槃谓之碍。

一切众生错认了四大、六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执著我见我所,于是才有六道轮回。

菩萨依究竟圆满的智慧,依般若波罗蜜多看清楚事实,心中无有障碍,不再有妄想执著。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功夫又进一层。

世间人最大的恐怖是生死,远离恐怖即是了断生死出三界。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2-2012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2-2012 01:22 AM 编辑



生死轮回之由来,一切经论中说之最详。确因迷惑颠倒,造善恶因,感得三界果报。

凡夫不知此事实真相,恐怖心时时刻刻萦怀于心中。

华严说恐怖有十八种之多,不必一一细表,般若经中说的很明白,离开我法二执即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颠倒是无明、是错乱。

经中说四种颠倒,常乐我净。

凡夫不知世间无常,亦不知世间的乐是苦因贪图乐受自然生起三毒烦恼。

乐不如苦,教我们以苦为师,在苦闷时,易于警觉,时刻想出离

若迷在爱欲中,愈迷愈深,难以自拔。

凡夫执著身体为我,不知其为四大假合,四大亦空不可得。

凡夫身心都是污染,自己并不觉得。

现在人心污染比从前不知道严重多少倍,心中充满人我是非,贪嗔痴慢,此之谓颠倒。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颠倒(梵语viparyasa),是指凡夫未得正见,有四种颠倒妄想,略称四倒,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的四种谬见。】

【常颠倒(梵语nitya-viparyasa)、乐颠倒(梵语sukha-viparyasa)、我颠倒(梵语atma-viparyasa)、净颠倒(梵语suci-viparyasa),就是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计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凡夫若能化四倒为正见,即可转凡入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2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2012 12:33 AM 编辑



梦境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其根源是五蕴色蕴是坚固的妄想,受蕴是虚明的妄想,想蕴是融通的妄想,行蕴是幽隐的妄想,识蕴是颠倒的妄想。

楞严卷十中说的很清楚。凡是有妄想的人皆有梦,梦的现象亦有种种不同。日有所思,夜必有梦。另一种是无始习气,也有鬼神来托梦的。

远离颠倒梦想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究竟是圆满佛果所证,菩萨虽不圆满而能分证。

涅槃是梵语,最常见的翻作,四谛中苦集灭道之灭。灭是灭烦恼

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不究竟,称为‘偏真涅槃’。

大乘菩萨所证,不但见思断了,尘沙断了,无明也破掉几分,称为‘究竟涅槃’。

从初住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品品分证,如来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得到的。

此名词又翻为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

圆是性德圆满开显了,佛说圆教初住菩萨只破一品无明,其作用即与如来果地上相仿佛。

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的修学方法,证入圆教初住,即可随类化身,在诸佛刹海,普度众生,可知究竟涅槃有圆寂的意思。

功德圆满谓之大涅槃。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从初住到等觉位,菩萨位已圆满了。

再往上去,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处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事实,菩萨依般若智慧能证到等觉,一切诸佛也是依般若智慧证到无上菩提,无怪乎佛说般若二十二年。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2 12: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2012 12:54 AM 编辑



佛法修学是戒定慧,
般若是慧,常言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般若要从定中得到,般若不在经里,不在佛的言语中,亦不在思维想像中。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给我们一个启示,看经听法‘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心缘是思想研究,不可想,一想就落到意识中。

如不用心意识,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般若才现前,此理很深。

菩萨知道诸法空相,故能远离妄想执著,以清净心照见诸法实相,自然契入究竟涅槃。

再进一步说,真正平等觉知诸法的真相,彻底究竟明了,这能明了的即是无上般若智慧。

不得已说了这一个名词,其实性相之中都没有名言。不过用这些名相作一个引导,由此契入真实。

称它为智,上称它为觉。果达到极处,加一个‘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此为尊重不翻。

正是无有一丝毫偏邪,等是与一切诸佛所证的平等,双照二边,转八识成四智,证法空而悟真如。是法性,是法相。

古德为了使人容易理解起见,常用金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真心,器比作法相。

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一如,故称真如,此诸佛如来真正清净的觉悟。

如此一切诸法的实相(真相)完全觉了,称之为菩提

古德有一简单解释,完全了解(证悟)契入,证得真如、实际、法性的道理,可以说证得法界事实真相,为其建立一个名称谓之菩提,此名相之由来。

又说不可破坏,不可分别,谓之菩提。又说:法真如性,无颠倒性,亦谓之菩提。

从种种解释,体会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的精义,佛是以般若而证得佛果。

由此可知般若精髓,解悟尚且不易,证悟更难。

正因其难,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作增上缘,叫我们到那里去修学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圆满智慧,如何能不退转?定功尚且有退,唯有真实智慧才能达到不退转,古德说的好,西方最殊胜的缘就是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有他们关怀照顾,决定可以圆证大菩提。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02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6:22 AM , Processed in 0.08385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