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777|回复: 455

耆那教,一位佛教徒必需了解的的宗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10-2010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6-10-2010 05:59 PM 编辑

耆那教是与佛教同个时代兴起的宗教,由一位身世与佛陀大同小异,甚至教戒与佛教有雷同的-大雄,尼干子所开创.

耆那教就是在佛教经典里所谓的六师外道中的"裸体外道".
耆那教用梵文记载经藏和传教.
耆那教相信业力轮回,相信业力需要完全净化才能解脱.
耆那教採用更严峻的戒律.
耆那教相信每个生命体有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因为被污染和业力才轮回.
耆那教坚持完全的素食,因为对所有的生命的尊重和坚持完全的慈爱主义.



http://www.jainworld.com/JWChi_simple/education/level1/lesson15.asp

基础编 -1 目录       

      
        

我们的信仰

  
a. 我们是耆那教徒。  
b. 耆那教是我们的宗教。.  
c. 玛哈维拉贵族是我们的始祖,艾娜她教我们宗教。  
d. 他没有任何情绪,象愤怒、自负、欺骗、贪婪。  
e. 我们听从教导。  
f. 我们不能杀伤有生命的东西。  
g. 我们从来不说慌。  
h. 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i. 我们要自我满足。  
j. 我们需要多少支配多少。  
k. 我们互相帮助。.  
l. 我们听从和尊重别人的关点。  
m. 我们是素食者,因此我们不能吃肉类、肉类、海鲜、家禽。  
n. 我们早晚说南無珈曼特罗  
o. 我们崇拜玛哈维拉,喜爱她。

        

  
a. 每天返复背诵南無珈曼特罗  
b. 对所有耆那朋友称呼"哉己呐哒."  
c. 尊重父母、老师和长辈。  
d. 尽量多去耆那中心。  
e. 尊重和尚和尼姑。  
f. 到耆那学校为基本。  
g. 学习我们的宗教,耆那教。  
h. 总是听从父母。  
i. 总是说真话。  
j. 总是吃素菜食物。  
k. 给饥饿的人吃素菜食物。  
l. 给非常贫穷的人衣物。  
m. 和朋友分享玩具和书籍。  
n. 到寺庙时,对把钱放进捐赠箱里。  
o. 友善对待所有的动物。  
p. 说话有礼貌,以免伤人。

不做

  
a. 不要杀伤人、动物、植物、小虫。  
b. 不要说慌。  
c. 不要说脏话。  
d. 不要生气。  
e. 不要做搬弄是非的人。  
f. 不要贪婪。  
g. 不要错过耆那学校。  
h. 不要错过任何帮助别人的机会。  
i. 不要随意摘花草。  
j. 未经允许不要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k. 不偷。  
l. 不要害怕向老师和长辈问问题。  
m. 不要买含有动物食品或者杀伤动物如食物、皮和丝类。


http://www.jainworld.com/JWChi_simple/education/level1/lesson07.asp

耆那教徒是素食者

  

吃青菜、瓜类、豆类、豌豆、西红市、水果、苦菜类.

  

教徒不能吃牛排、汉堡、热狗以及其它肉类。

  

教徒也不能吃蛋肉、火鸡以及其它家禽类。

  

教徒也不能吃海鲜、龙虾、牡蛎以及其它海鲜。

  

教徒保护所有有生命的东西。

  

教徒不碰粘有捕杀生命的食物。

  

教徒不能用暴力包括树木。

  

所以,教徒避免吃根类的青菜,例如:洋葱、甜菜、萝卜、马铃薯 。

  

教徒也不能喝啤酒、酒、威士忌酒以及其它含有酒精的东西。

  

教徒不能浪费食物。

  

教徒应穷人提供食物。

  

教徒斋戒某些宗教节日。

  

教徒应多喝煮沸的水。

  

教徒不能在日出和日落后吃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0-2010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2-10-2010 05:29 PM 编辑

但也有多学者觉的,若无那多元国际化的大乘佛教的掘起,那只剩下在南亚小区域型的南传佛教,那保守派的佛教和耆那教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南亚小区域的宗教罢了。

佛陀的智慧有别那时代的宗教,伟大之处在已重点在中道, 而大乘的空观支柱,其根本就是最彻底的发挥这中道要理。
龙树菩萨在《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这继承和改善了部派的缘起说,从只讲主观世界矛盾的偏向加以纠正,并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同时纳入缘起观察圈;不但要观见人空,也要观见法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05: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2-10-2010 11:21 PM 编辑

Jainism and Buddhism:  A Comparative Study  



JAINIS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徒如何区分佛教和耆那教的不同呢??
佛陀的法和大雄的法不同之处在那里??
那些后期佛教演变出来的思想,和原来的佛教有何不同??
那些后期佛教演变出来的思想,和原来的耆那教有何不同或相同之处??
种种的问号是值得想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10 06: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2-10-2010 07:10 PM 编辑

那我尝试回答

佛教徒如何区分佛教和耆那教的不同呢??

在已佛教有中道思想

佛陀的法和大雄的法不同之处在那里??

佛陀认为大雄的法是断见, 婆罗门是常见
佛陀认为正见因该是中道,不以常见和断见

那些后期佛教演变出来的思想,和原来的佛教有何不同??

大乘佛教的掘起,使佛教成功为人类的大哲教,是因为有能灵活智慧和慈悲的吸收各地不同的文化和原始宗教,把他们引导成佛教

那些后期佛教演变出来的思想,和原来的耆那教有何不同或相同之处??


要对佛法有确信, 众因缘法-因果法则是严厉和理性的,有诸天守护的正法, 从历史的眼观, 那跟对正法的佛教团体就会昌盛, 那背对正法的佛教团体就会自然末落。当然在佛教历史上, 我们看到各佛教学派是不断的互相辩证,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能不断的自我改造的来度不同时代和根性的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清池

你先把东西弄清楚,然后才来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2-10-2010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2-10-2010 08:18 PM 编辑

六師外道

在释迦时代的印度,佛陀认为, 主流社会信奉的仍是婆罗门/印度教婆罗门的六師是常见 ; 当时仍然有对吠陀学派批判的自由思想家,提倡否定吠陀权威的学说的外道是断见


外道亦作外教、外學,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稱其他教派的名詞。最早,這一名稱并不含有貶抑的意義。它的原意是說:‘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
佛教自稱內道,經典稱為內典,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
到了后世,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异見、邪說等意義,就成為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不過,這些外道的學說,確是充滿了邪說謬見。且看六師外道的理論:
一、富蘭那迦葉:他是一位無道德論者,他否認善惡和業報,他說:‘斫伐殘害,煮炙割切,惱亂眾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佚妄語,踰牆劫賊,放火焚燒,非為惡也;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瀰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於恆水南岸臠割一切眾生亦無有惡報,於恆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二、阿夷多翅舍欽婆羅:他是一位徹底的唯物論者,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迥論者,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說:受四大,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悉皆敗坏,諸根歸空。人若死時,床舁舉身,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為斷滅法。
三、婆浮陀伽旃延:他也是唯物論者、無因論者,否定善惡業報者。他說:一切眾生,身有七分,何等為七?地、水、火、風、苦、樂、壽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毁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鬚瀰山。不舍不作,猶如乳酪。各不诤訟,若苦若樂,若善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害。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命亦無害,何以故?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受,無說無德,無有念者,及以教者。
四、末伽梨拘舍梨:他是一位宿命論者,他認為人生苦樂不由因緣,唯為自然所產生。他說:人之善惡淨穢,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間無因果業報,非自體,非教作,非精進所致,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運、環境、天性可別為黑、青、紅、黃、白、純白等六,由此而受苦樂。賢愚不肖等、於歷八百四十劫盡有漏業,以業盡故,眾苦得盡自得解脫。這種謬論,佛陀批評它是用人發織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無用處,却給社會帶來迷惑與不安。這一派在當時又被稱為邪命派。以上四種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業報輪回者。尤其是富蘭那迦葉,他不僅否定業報因果,并且否定善惡,破坏社會道德秩序。奇怪的是,這種荒謬之見,在當時竟成為一種哲學理論,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也許這是對當時社會階級製度不平,婆羅門假冒為善的一種抗議吧!在迷失、混亂的時代,這種破坏道德秩序的言論反易於為人接受。另外兩種外道是:
五、散阇耶毘羅胝子:這是一位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他認為:善行惡行的果報,可說是有,可說是無,又可以說是有是無,也可以說非有非無。可說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詭辦論者。
六、尼乾陀若提子: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主張有因果業報,以修苦行為解脫方法。信徒鬚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耆那教的戒律嚴謹,信徒有强固的向心力,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外,與佛教并存的兩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清池

那你就说说佛教和耆那教有什么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10-2010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2-10-2010 11:32 PM 编辑

回三法印
那你就说说佛教和耆那教有什么不同...

如佛陀以琴弦之俞, 一边是太松, 一边是太紧,
如以一(松)到 九(紧) 来比

耆那教为九
提婆達多的伪佛教为八
南传佛教为七
佛陀时教的佛教为五
大乘佛教为四

婆罗为三


富蘭那迦葉外無道德論)为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清池


有何根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10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3-10-2010 07:20 AM 编辑

回三法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10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这贴是很好的交流研究帖
怎么突然冒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23-10-2010 12:47 AM 编辑

回复 12# 清池

这样很好...
不过几时有真理可论?? 难道文字就是真理??
只是一些看法和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10-2010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30-10-2010 04:39 PM 编辑

http://www.atmadharma.com/essence.html



Hu jananar chu, hu karnar nathi.
Jananaro janay che, kharekhar par janatu nathi.

I am a knower, I am not a doer.
The knower is being known, in reality non-self is not known.



耆那教的经典

Jaina Sutras, Part I
http://www.sacred-texts.com/jai/sbe22/index.htm


Jaina Sutras, Part II
http://www.sacred-texts.com/jai/sbe45/index.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0 06: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常识贴。


(posted by mob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0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耆那教的思想,如"真我",追求业力的"净化"等等的核心概念,佛教不是这样的教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0-2010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4-10-2010 03:58 PM 编辑

若要比较耆那教和佛教的发展史,有哪相像之处?
那他们的空衣派(或称天衣派)和白衣派的分裂史,倒有几分像上座部和大乘佛教的发展。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分流时间也是在公元前后,改革派是从延海的新城市和贸易中心当中出现,由于信徒的生活方式有了变化。。

耆那教是沙门思潮之一,他们反对祭祀杀生,反对吠陀权威和偶像崇拜,指责婆罗门不学无术、言行不一;认为一切吠陀和祭祀都不能使罪人解脱。他们与佛教一样也要求种姓平等,声称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界限是人为划分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公元前后,由于新的城市和贸易中心出现,耆那教徒也随之迁移分散;又由于教徒们对教祖的遗训解释不同,而逐渐分裂为白衣派和空衣派(或称天衣派)。白衣派穿象征廉洁的白衣,主张男女平等,宗教仪式限定在耆那教寺庙举行;后又分裂为穆尔底布札、斯特那迦瓦西和特罗般提三派。空衣派又称裸体派,主要流行于北印度。他们认为耆那教徒不应蓄私财,因此连衣服也不能有,只能以天为衣。该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的掸子,用以驱赶路上的小虫,以防伤害生灵。他们生活在寺庙或远离世人的住所,靠乞食为生,鄙视妇女,不许妇女参加社会活动;主张宗教活动除在耆那教寺庙举行外,也可借用印度教寺庙。后来该派又分裂为毗娑般提、达罗那般提和鸠摩那般提三派。白衣派和天衣派曾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主要分歧在于礼仪教规,而非教义和学说。
。。。
17世纪以后,在近代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耆那教又揭起改革的旗帜,出现了由多第毗阿领导的郎迦斯运动;18世纪又有维拉吉领导的斯特那迦瓦西派运动。他们主张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教义,并对后期奉大雄为偶像进行崇拜等现象进行了批判。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和科学传入印度后,以耆因为代表的耆那教改革家们,企图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来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概念。
目前,在印度约有教徒 300万人;白衣派流行于古吉拉特地区,空衣派流行于米索尔地区。大部分教徒是商人、工厂主和城市中的富裕居民。他们建立了几十个组织,如耆那教友谊协会、耆那教青年大会、世界耆那教传教会等,并修建了很多庙宇、道院、文化研究机构和学校,出版宣传教义的书刊。在国外也有不少组织,如英国有耆那教兄弟会,联邦德国有传播耆那教教义的图书馆。过去,在中国天津也有耆那教的传道组织。近年来印度耆那教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国际宗教会议,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影响。
http://baike.baidu.com/view/16337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0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后,由于新的城市和贸易中心出现,耆那教徒也随之迁移分散;又由于教徒们对教祖的遗训解释不同,而逐渐分裂为白衣派和空衣派(或称天衣派)。白衣派穿象征廉洁的白衣,主张男女平等,宗教仪式限定在耆那教寺庙举行;后又分裂为穆尔底布札、斯特那迦瓦西和特罗般提三派。空衣派又称裸体派,主要流行于北印度。他们认为耆那教徒不应蓄私财,因此连衣服也不能有,只能以天为衣。该派教徒手持孔雀毛作的掸子,用以驱赶路上的小虫,以防伤害生灵。他们生活在寺庙或远离世人的住所,靠乞食为生,鄙视妇女,不许妇女参加社会活动;主张宗教活动除在耆那教寺庙举行外,也可借用印度教寺庙。后来该派又分裂为毗娑般提、达罗那般提和鸠摩那般提三派。白衣派和天衣派曾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主要分歧在于礼仪教规,而非教义和学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0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4-10-2010 04:24 PM 编辑

回三法印,
我是说相像, 当然不一样的宗教,分流的内因不可能一模一样,外人难说清。
但从厉史实事来看,就因为有了白衣派的改革,耆那教徒方能从贸易,游走国际, 近代又用人道主义、博爱等观点解释耆那教的古老教义, 方能从母系方面的影响,而出了圣人甘地。

从佛教方面,当今大小乘/南北传互相承认,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家是认为在我们的基本佛理是一样的。不然早就分为两个不同的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0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至今, 从原先的学说到后期大乘由龙树和世亲所创的学说不只没相容, 而后期一些不知所以然经把佛陀所开示的法, 贬为不究竞的小法...
那这些后期佛法的佛性/法身和耆那教的本性/命是否异名同义???

-------本性是清净、圆满的
 "耆那教在宗教伦理观上,提出了漏入和系缚的理论,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其本性是清净、圆满的,但是非生命体的物质却常常形成一种障碍,掩盖着灵魂原有的光辉,使灵魂受着束缚。这种障碍称为业。他们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这种物质流入灵魂并附着于灵魂即为漏入。业有八类:智业遮盖灵魂的智慧;见业遮盖正确的直觉;受业遮盖灵魂的幸福,滋生苦乐;痴业遮盖正信,产生情欲;寿业决定生命的长短;名业决定身体的特质;种业决定种姓、国籍;遮业决定性力。这八种业是前生所定的(宿作因),它们系缚在灵魂上,要想解脱就得制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2:29 AM , Processed in 0.08833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