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28|回复: 0

真龙天子的医疗与保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3-2011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屈春海
    如果皇帝患病医治无效,以致死亡,就是所谓的“龙驭上宾”,御医及其相关人员就要受到处分。
    清朝太医院,御医的医事活动,无论在宫中,或在宫外,凡是经过他们诊治的人,都有专门的档案纪录诊治情况,如《脉案》、《病源》、《用药底簿》等等。这些档案类似今天的病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清代宫廷医案,总数约有四万件。但是这些病案一直被深藏宫中,究竟皇帝、皇后及其妃嫔等怎样看病,御医又如何为他们施药护理,等等,一向是神秘莫测的。
    这些档案的内容包括皇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太监、宫女以及部分王公大臣的原始诊病记录、配方密本、御药房的各项记录,皇帝有关医案的朱批,等等。皇帝或皇后起居注及历朝实录、内务府抄件、历朝名臣文集笔记,也大量记载着皇帝及宫中重要人物的治病过程。同治皇帝患天花,从发病到病死,二十六天记录成册,无任何遗漏。如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医案中详细记录了御医李德立等共同会诊“外用熨洗”法为同治皇帝进行治疗。所开出的药方是:“木香一两,当归一两,肉桂五钱,生附子五钱,川贝五钱,草乌五钱,苍术五钱,断龙骨五钱,白芷一两,山甲五钱灸,乳香一两,透骨草一两。”效果如何,我们姑且不去管它。
    按清宫的规定,给皇帝看病的御医都由御药房太监带领,先给皇帝问过圣安,然后才能把脉、问病、开方,开好的药方,要与太监一同去御药房取药,药方的内容和御医、太监的姓名,都要记录在案,并抄写所开药方的药性、治疗方法,并署上御医、太监的名字,进呈皇帝御览。然后登记入册,并由专人保管,作为凭证,以备查考。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抄给军机大臣一份。”这些药方大多都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务府、军机处等档案全宗中。
    不仅如此,如果皇帝患病医治无效,以致死亡,就是所谓的“龙驭上宾”,御医及其相关人员就要受到处分。如同治皇帝死后,奉慈安、慈禧皇太后懿旨:“上月大行皇帝天花,李德立等未能力图保护,厥咎甚重。太医院左院判李德立、右院判庄守和,均着即行革职,带罪当差。钦此。”后来光绪帝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也受到同样的处分。这使御医和相关人员一直在谨小慎微、担心害怕的心态中工作。不过,处分毕竟是例行公事,没过多久,受过处分的御医又照样行医了。
    御医为皇帝看病的处方用药、御医姓名,都要一一登记入册,建立专门的《万岁爷用药底簿》,以备查考。
    说起皇帝吃药,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煎调御药,必须由太医院御医与太监在御药房一同相互监督。两服药和为一服,因为药煎好以后,要分为两杯,一杯由主治御医先尝,后院判、内监也得分别尝试,确认没有问题,另一杯才能进奉皇帝服用。如果配制药品不依照原方,及未开明药名品味分量或虽开而遗漏舛错的都将以“大不敬”论罪。乾隆五年(1740)以后,为了方便起见,各宫都设有药房,改由内臣负责煎药,就连皇帝也不在御药房煎药。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是这样描述的: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宫的药房煎药。永和宫是端康太妃(瑾妃)住的地方,她的药房比其他太妃宫里的药房设备都好,是继承了隆裕太后的。
    御医为皇帝看病的处方用药、御医姓名,都要一一登记入册,建立专门的《万岁爷用药底簿》以备查考。皇太后、太妃、皇后、妃嫔,就连宫中太监、宫女等,有病诊治,也是如此,只不过一般不立个人专册,而是以某宫若干人共为一册。但也有例外,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连英就建有个人专册。
    御用药材的采买主要来自北京一些药商,这样就更为方便、快捷。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北京同仁堂就是供奉宫中御药的重要商号。
    清王朝的宫廷用药十分庞杂。除皇帝、妃嫔等外,还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等,总计万人以上,这些人的医疗保健用药量已经很大,再加上皇帝随时赏赐群臣和急用的药品,其需求量更是十分惊人。而且对药材的品质要求非常讲究,要求如此严格的这么多药材,又从哪里来呢?
    当然,皇帝要采购多少好药材也不是一件难事。为了确保药材的数量与质量,清廷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凡是出产药材的各省,每年必须按规定由药商给皇宫进送药材,并且在这些省区安排专门的官员承办。如康熙十三年(1674)浙江布政使陈秉直就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办理宫中药材。
    各省督抚大吏,为了讨好皇上,将当地一些上乘药材,每年按例向宫中进贡,如云南的茯苓,广东的桔红,四川的冬虫夏草等等。此外,辽宁、吉林等地山中产参,全部被清廷所控制,不得随意私挖。入山采参,要经户部发给信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许可证,否则按违法论处。可想而知,平民百姓有病哪能用上好药。
    御用药材的采买主要来自北京一些药商,这样就更为方便、快捷。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北京同仁堂就是供奉宫中御药的重要商号。《上谕档》记载,雍正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御药房需用药料和代制内廷所需各种中成药。”并规定每三个月进药一次不得有误,历年如此,直至清末近二百年。每次进药情况都有详细记载,如道光二十年(1841)同仁堂药商张大镛,七月至九月承办的御药有一百一十七种,重二百一十六斤十二两八钱;十月至十二月,又进一百五十种,重二百五十二斤七两。同仁堂不仅供应御药房生药,后来它的丸散膏丹配方,也被抄录宫中。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保存有光绪十一年(1885)《同仁堂丸散膏丹配方》一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4-2024 02:02 PM , Processed in 0.0593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