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chew2293

卡通版弟子规 (另外分享佛教视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6-2011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6-2011 11:38 AM 编辑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二    譬喻品第三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这一品是第三品,叫‘譬喻品’,譬喻即诗经上说的‘比’体。诗经上有‘赋’、‘比’、‘兴’体;譬喻即‘比’体。因道理深奥,入难以明白,故举出一个比喻,使人容易明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乃起坐合掌,瞻仰佛之尊严,而对佛说:‘我在世尊面前,身口心意皆欢喜。以前我在方等会上及般若会上,也未曾听过如此妙法。现在我听佛说如此妙法,看见这一切大菩萨,蒙佛授记作佛,而有所感触,心怀悲伤,感慨于未行如来授记,失却佛慈悲无量之智慧知见。世尊!我以往独处于山林树下,用功打坐。因山林寂静,故一坐就是数天,坐到疲倦便起坐散步,经行于山林树下之间。每每自忖:我等声间菩萨都得法性,为何如来不教大乘法而用小乘法度我等呢?是否如来对我等小乘人不慈悲呢?我们就常打这样的妄想。可是,回光返照后而知,此是我等之过咎。我等小乘人根薄慧浅,难发度生愿心,所以纵佛说大乘法,我等亦不能接受,此乃我们自己的根基陋劣之过。’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所以我等声闻人,听佛说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因缘,必以大乘法修行,才可得度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位。正觉与凡夫不同,凡夫所行所作都是糊涂而不自觉。正觉,犹未到觉他的程度。觉他与二乘不同,二乘人只得正觉而未得正等。‘正等’是大乘菩萨——等觉菩萨。妙觉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未得妙觉位。若把一分生相无明破尽,则能得妙觉。等觉是有上士,佛是无上士。

‘欲证无上正等正觉’——佛之果位,必以大乘菩萨法,才可得度脱。我等声闻人不明佛以方便法教化众生,常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应病予药。我们初闻佛说四谛法及十二因缘而信受,用功修行得证果。世尊!我从方等法会到现在,从日至夜,每自克责。何谓日夜呢?‘夜’即未开悟以前,犹如在夜间;开悟以后就如阳光普照而在‘日’中。若以小乘与大乘菩萨相比,则小乘如‘夜’,大乘菩萨如‘日’,故曰‘终日竟夜’。‘每自克责’:克是自己对治自己,即儒教所说克己的功夫。颜渊问孔子何以得‘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天理是为仁。颜渊又问如何克己复礼呢?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谓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不往观之。不但不看亦不听,如有人说是非,则不听。不合乎道理的话则不说,不合乎道理的事则不做。视、听、言、动皆合乎礼,则为克己复礼。舍利弗,常克制自己而不放逸。如‘好食’,不任意乱吃东西,‘好惰’,则克制自己少睡觉多办事等。欲学佛法,必须发勇猛心,不怕困难,凡是成功的人,皆有克制功夫。香港有一位法师——寿冶法师(现在纽约光明寺任住持),他以往在五台山上闭关,以血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每字大约有二立方寸大。大方广佛华严经有八十多卷,共有几十万字,他能用血写这部经,可见他有克己的功夫。他(未出家前是铁匠)认得字不多,自出家后发心学习,现在写得一手好字,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修苦行大德。

舍利弗尊者继续说,而今学习佛法,听法华经的妙法,断一切疑惑,身意皆泰然。‘泰然’即清净自得,‘快得安隐’,即快乐而安隐。今日才知我真正是佛子,是从佛口所生,从佛法化生,得到佛法性。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2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6-2011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halwin大大,吾就知有人看了净空法师的开示定会有这一问的!
哈哈!所以特地把印祖的开示贴过来和净空法师的开示一一相应!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機,以作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前方便。
若根機稍深,則為說四諦十二因緣,令其斷見思惑,證聲聞緣覺之二乘果。

然你所问的问题,吾自认不是大通家,答不了你!见谅!

吾对大乘法比较相应,今因缘具足见闻一佛乘而受持!

念弥陀 发表于 8-6-2011 02:49 AM


印祖并没有说到以儒道取代所谓的小乘。
佛陀开始的善生经,吉祥经这些就是人天乘的法门,而且到最后都是引向三宝的,也就是印祖说的‘以作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前方便’
现在的佛教徒以弟子规当成佛学的基础,大力向佛教徒推广,置佛教中诸多人天乘的经典不理,是本末倒置。

所谓的小乘就是二乘,若说儒道能取代小乘,那么儒道就必有‘四諦十二因緣,令其斷見思惑,證聲聞緣覺之二乘’。儒家的至圣先师难道是阿罗汉?

大乘法也不可能没有所谓的小乘法。所谓的小乘法- 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你不可能不知这些而说自己是大乘行者,或者说你不可能舍弃这些又同时说自己是大乘人。弥陀经是大乘经,里面有什么?


    wu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alpsfeel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1 02:34 AM 编辑

mahalwin大大,其实你要的答案,净空法师已说的一清二楚了,如果从头再细心看一遍的话!

儒是一,道也是一,佛也是一,三是多,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多不二。

學儒的人,他讀佛經、他學老莊,他都學;學道的人,這些道長們,他念四書五經,他也讀佛經,他都­通;學佛的人,在過去學佛,決定有四書五經的基礎,有《老子》、《莊子》的基礎,才能入大乘。特別是唐朝中葉以後,學佛的人不再學小乘,用儒跟道來代替小乘。

中国是以儒、以道做基础,所以不用小乘。儒跟道确实不亚于小乘。因此我们今天学佛不能成就,就是儒也没有、道也没有、小乘也没有,直接就入大乘,所以非常困难。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佛法也是以孝親尊師為根本,儒跟佛是同一個根。

在中國講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在佛法裡面講,三皈五戒、十善業道。

學佛要從《弟子規》學起,佛法的根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儒跟道是佛的根,沒有儒沒有道佛的根就沒有了,你學佛就不能成就了。

學儒,成聖成賢;學道,成神、成仙,神仙;學佛,成佛成菩薩,統統有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的善生经,吉祥经很好,《弟子規》也不错,能做到流布利益广大众生更好!

《弟子規》不限用于在佛教徒里,其他宗教也可读诵,看现今社会道德沦落,黑心商品层出不穷,人心病了!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教导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孔子教学,讲四门教育: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教育首重德行教育,而《弟子规》是最好的德行教育课本,这个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家教是最重要的扎根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根本作用。没有家教的小孩,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就。小孩在三岁以前离不开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 小孩都在模仿与记忆,以母亲的仪表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叫母仪母教。如果父母自己不自尊、不严格要求自己,你的小孩将向你学习什么呢?所以真正要让家庭教育有很好的进展,必须从家长开始提升。

《易经》里有一句话“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孩子小时候就要给他培植正确处事待人的态度,养他的浩然正气,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你把小孩教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为什么呢?因为祖国的未来就在孩子的手里,如果孩子没有德行,那么将来必定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孩子如果是有才无德那是危险品、毒品。《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习性就不一样了。因为人受的教育不同、受的熏染不同,在社会里受不良风气的熏染,他就变成坏人了,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变成好人了。所以,我们要坚信品学兼优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以圣贤之道来作为教育孩子的指导方针,通过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让小孩能在一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末年,印光大师住在普陀山,当时定海知县礼请大师讲经弘法,大师因为家乡口音很重,语言上有隔阂,于是派一位法师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师不讲佛经,而讲一般的世间善书,这是用心良苦。

《太上感应篇》也是佛法。况且《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字字句句都是讲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家教学的根本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离开五戒十善,就是行邪道。五戒十善要讲得圆满、讲得实在,《感应篇》与《阴骘文》是好教材。尤其在现前社会,印光大师非常清楚这个世间有动乱、有灾难,要想挽救灾难,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唤醒一切众生觉悟,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是感应的真理。

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收藏很多印光大师创办的弘化社出版的书籍。其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与《了凡四训》,弘化社印得最多,数量超过三百万册以上,这是印祖挽救灾难的苦心,这是真实智慧。

印祖用这三本书籍,来弥补我们戒行之不足。最重要的是善心、善语、善行,《感应篇》最后的结论也是如此。心善、言善、行善,就得善神保佑,在净土宗来讲,念佛决定能往生。

其实没人置佛教中诸多人天乘的经典不理,是见有高低,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实一切法不出于自性外而得,迷时是世间法,悟时是佛法!

如说是本末倒置,那印祖提倡和印《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与《了凡四训》是什么?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12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1 02:50 AM 编辑

摘自 《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

答:儒道先宗皆是菩萨。示劣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阚泽曰。若将孔老二家。比校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

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事老君者。则飞符走印。炼石烧金。施醮祭之腥膻。习神仙之诳诞。入孔门者。志乖淳朴。意尚浮华。骋鹦鹉之狂才。擅蜘蛛之小巧。此皆违背先德。自失本宗。斯人不谤。焉显其深。下士不笑。宁成其道。是以佛法如海。无所不包。至理犹空。何门不入。众哲冥会千圣交归。真俗齐行愚智一照。开俗谛也则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绍。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惟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敷真谛也则是非双泯。能所俱空。收万像为一真。会三乘归圆极。非二谛之所齐。岂百家之所及。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070.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0-6-2011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6-2011 01:58 PM 编辑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皆菩萨应化》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八曰宣化上人講於金佛聖寺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http://club.fjdh.com/?uid-20014-action-viewspace-itemid-1538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1 02:55 AM 编辑

儒佛本体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34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6-2011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在《佛藏经》里面告诉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

吾把这段文显示出来了,你没去留意吧了!

佛法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佛法与世法的分别在于心,不在于法,法本身没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分。若我们心中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世间法,即使学《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为什么?出不了三界。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都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哪一法不是佛法?《净空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1 03:10 AM 编辑

《佛说阿弥陀经》是对大智舍利弗所说,是释迦世尊慈悯悲天,观时应机,无问而自说,然而也对未法众生慈悲到极点!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陀在《佛说阿弥陀经》里一一再三的听嘱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六方佛共赞叹,此人真善友!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再者从这段经文,我们知道佛陀是念佛成佛的!


莲宗四祖。亲见文殊。示以念佛

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纲。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341.htm#a232

净土十要问答撷录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2/134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11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1 03:14 AM 编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暗 不能开导于他路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如是妙法幸听闻 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心得解脱。四十亿菩萨,于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并现种种希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1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与宗教无关

弟子规 1


弟子规 2


弟子规 3


弟子规 4


弟子 ...
chew2293 发表于 31-5-2011 07:01 AM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1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对佛教有兴趣的话,看了那么多文绉绉的解说,还是进回教好。(至少什麽都不懂还是可以娶四个老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1 1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对佛教有兴趣的话,看了那么多文绉绉的解说,还是进回教好。(至少什麽都不懂还是可以娶四个老婆!)
deepthroat 发表于 11-6-2011 11:13 PM

娶四个老婆原因??享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6-2011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享艳福嘛,倒不一定。 享土著特权比较实在点! (不过我们已经离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6-2011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享艳福嘛,倒不一定。 享土著特权比较实在点! (不过我们已经离体了)
deepthroat 发表于 12-6-2011 11:13 PM

哈哈。。虽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土著特权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最重要就是老老实实做工,赚钱,过生活。。。
做回自己本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6-2011 0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1-6-2011 01:57 PM 编辑


净宗学会 - 悟行法师读诵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则 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则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 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 力 学 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6-2011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淨空法師:孔子集大成,就是把古老的傳說用文字記載流傳給後世

上古時代沒有文字記載,有了文字,印度人不重視歷史,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年月日記載得清清楚楚。印度人不搞這些,印度人重視開悟,不重視歷史,所以我們能信得過。中國傳統文化絕對不止五千年,因為中國文字的發明才四千五百年,黃帝時候發明文字。在文字沒有發明之前,傳說。

黃帝以前有神農氏,再前有伏羲氏,傳說當中神農到黃帝五百年,伏羲到神農又是五百年,就是一千年。我們講中國傳統五千年文化,講到伏羲神農,上面還有。

孔子集大成,就是把古老的傳說用文字記載流傳給後世,所以我們相信《論語》裡面許多話不是孔子說的。孔子他老人家講,他一生「述而不作」,述是所說的是別人的,古聖先賢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信而好古」,對那些傳說,他相信,他喜歡。所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絕不是他那個時候才有的,我們有理由相信,總得一萬年以上。

古人傳下來的東西,精簡,你才好記,才不會變質。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這個很容易傳的,不會傳錯,千萬年一直一直傳下來。五常,常道,永遠不能變更的,這是道,五個字,「仁、義、禮、智、信」。這都是沒有文字之前世世代代傳下來的。

四維是「禮義廉恥」,四個字;八德,八個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特色,中國文化的精神。發展到現在,《四庫全書》乾隆時代編的,這個典籍世世代代累積下來,你去看,無論看哪一個人的著書,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我們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把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全部概括了,沒有能超過其外的。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十集)
http://cn.pllc.cn/Category_449/index.aspx?46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11 0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淨空法師法語:要給兒女做好榜樣

1 我們這個時代,社會動亂、人情淡薄、世道衰微,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問題的根本出在教育。諸位要曉得,今天家庭教育沒有了,學校教育也沒有了,現在的學校教的是什麼?教的是科技,是一種技術的訓練,不是教育。

2 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教導你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妻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君臣關係、朋友關係,是把這些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都能懂,你就會做人了,今天學校裏頭沒有這個教育了。

3 我常常跟同學們說,家庭的美滿、社會的繁榮、國家安定、世界和平,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中國兩千多年歷代帝王改朝換代,不敢違背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始終不變,他就是曉得教育的重要性。

4 教學裏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作父母的有責任!父母是不是真正的愛護子女,要看他是不是善教兒女。怎麼樣教導?自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要給兒女做好榜樣。

5 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個人受好教育是從他出生那天起。他眼睛一張開,就要叫他見一切善法、聞一切善法,給他紮根。兒女在幼年的時候,天天看著父母,父母一舉一動影響他的身心,所以中國儒家的教育,從胎教開始。

6 母親懷孕,就不能夠打妄想,心地要清淨,這個對於小孩的身心影響很大。如果母親懷孕時常常發脾氣,這個小孩以後就變成問題兒童;如果母親充滿愛心,這個小孩將來是仁慈的人。

7 母親懷孕的時候,飲食舉止要格外留意,不可以放逸;小孩出生之後,自己更加要嚴格地約束自己,給小孩做好榜樣,這叫真正愛護子女。

8 現在年輕人不懂得這些事情,不但他不懂,他的父母也不懂,可能到他的祖父母也不懂,大概能懂的,是高祖父母以上的,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

http://big5.xuefo.net/show1_7444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6-2011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聆聽來自恆河的聲音 - 黃杏怡【真善美的旋律】

自恆河的另一岸傳來悠悠的海潮聲
起伏的海潮編成智慧的旋律
就此旋律滲入衆生的生命裏
自恆河的另一岸飄來片片的菩提葉
片片的菩提哼成慈悲的歌聲
就此歌聲喚醒無數無明的衆生
恆河啊恆河
穿梭多少無常歲月
泯滅芸芸衆生的煩惱
恆河啊恆河
這寡恩少義的世界裏
就讓你琮琤的流聲淨化人生
自恆河的另一岸送來朵朵的蓮花
瓣瓣的蓮花譜成清淨的音符
就此音符傳遍娑婆世界每一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6:37 AM , Processed in 0.08659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