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7-2020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8-2020 04:25 PM 编辑


普賢行願品~普贤行愿品偈颂



第五「成無礙行」
,無礙行就是事事無礙,這個修行是到家了,達圓滿了。


「謂得旨亡詮,故不可守。亡詮由教,故不可捨。是故於教生無捨無守行。」教就是經典教理,對教理不執著也不捨,不執著教也不捨教,不即不離。

為什麼呢?全都是自性顯現之物,這是成無礙行。

後面是總結,「今此雖開為十法行」,十法行是總綱領。

記住!就是講十大願王,就是要依教修行。

「但是眾緣資成,正助相兼,總曰受持修習。全依此者,可為圓因,精勤不退,皆證滿果。」滿果就是無上菩提,滿果到那裡證呢?到西方極樂世界證。換句話這個滿果就是講上品上生,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這是圓果。

這一段的註解我只跟諸位講到此地,我們再讀下面經文。

給諸位這兩種本子的註解都非常重要,自己回去要細細地去讀、去研究,同學們在一起可以互相討論。


請看經文「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諸位要記住這個誦字是十法行裡面的一種,十法行有一條,其餘九條都具足,你不要望文生義,誦此願,我天天念就行了。

你天天念,走出門來還是處處都有障礙,你要曉得一就是十,十就是一,隨便舉出那一種都要曉得,依照十法行修十大願王,那你就是無有障礙了。

真的無論在順逆境界當中,待人接物沒有障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有障礙,一定是你做得不圓滿,或者是你修行有欠缺才會產生障礙。

第二是比喻,「如空中月出於雲翳」,這是舉無障礙的意思。


「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皆供養。」這些這都是真實的,眾生對你供養是你自己所修的福報;因為你肯供養別人,這是修因,別人願意供養你是果報,有因有果。

我們自己不肯供養別人,得到別人的幫助很困難,人家幫助你都是有因果的。

我們用什麼巧妙手段欺騙而得到人家來供養的,後頭果報無窮,禍患無窮!

那就是經上常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很可怕,自己要多想一想。

我用不正當的手段,尤其是學佛出了家了,像十法行前面那四種搞名聞利養,享受五欲六塵,用種種非法不正當手段欺騙一切眾生,得到供養來了。

好,供養愈多,你這一生享受了,死了之後以後是變畜生、變牛變馬還債,一個一個還;即使還清楚了,幾時才能夠脫畜生道?這事情麻煩,太麻煩了,所以這種供養真是得不償失,決定不能要,寧願餓死我也不幹這事情。

我餓死能生天,我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能欠眾生的債,這個不得了。


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透徹這個道理,他不幹這事情;他還幹這事情,他對這道理沒透徹,事實真相沒看清楚,以為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話是唱高調,這是教人要老實,我不上他的當。

自以為聰明,其實上了大當,凡是自以為聰明,師自愚心的沒有不墮落的。

墮落了惡道,墮地獄、變餓鬼,受盡了苦之後,還要變畜生還債;債不還完,你修道的修行當中障礙重重,魔障就這麼來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8-2020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下面經文「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大丈夫是指佛,這是等流。

意思是說明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十大願王的人,真正照這個去修,照這個去做的人,這個人不久就像普賢菩薩一樣,也入了普賢菩薩一類了、一流的人物了。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麼他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

所以念佛我們想想要不要修十大願王呢?如果不修十大願王,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行!

凡聖同居土。你依照這個去修,用十大願王來念佛,華嚴經的法門就是這個法門,在心行上完全是十大願王,以十大願王修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上品上生,確確實實提高了往生的品位。

所以古大德很多念佛人以這一卷經作為日課,道理也就是在此地。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這就是沒有能夠往生的,他照這個法門去修,為什麼不往生呢?往生的意念不親切,他就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的條件就在信願,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非常清楚,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堅定的信願;品位高下,那在持名之深淺,也就是十大願王做的多少。

如果是信願沒有,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依照十大願王去修行,你將來果報在人天,享人天福報,這是異熟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這講作用,必定有這個作用,現在世間法弱魔強,妖魔鬼怪太多了,如何能辨別呢?

你心裡面有十大願王,你所接觸的人、你所接觸的環境,與你這十大願王不相應,那就是魔境、那就是惡友,你自自然然能夠辨別。

而那些惡人見到你的時候,他跟你話不投機、意見不合,他當然遠離你而去,這是一定道理的。

所以降伏外道有兩種,第一個先降伏自心的外道,你自己心裡面不會為外道所動搖,是降伏你自心外道。


你自己修行得力了,你能夠感動外道、能夠令他回頭、能夠令他改過,你只要修行真正把成果拿出來給他看,他自己用了幾十年功夫沒有成就,你的幾年工夫有成就了,他覺悟了。

他最先開始學的時候不相信,他不以為你那個是真的;你的修成了,他也修他沒有修成,他才曉得還是你對,我算了,我要改行了,我跟你學了,他就回頭,一定要拿出成果來才能夠教化外道。

再看下面經文,「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這是離煩惱的果報,修十大願王是修智慧心,是修清淨心,心地清淨,智慧增長,煩惱當然消除了。

不但煩惱消除了,罪業也滅掉了,有資格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這不要還債的。

為什麼有資格呢?他來供養他得福,因為你是世間第一殊勝福田,他供養你他得福,你是一個真正有道行、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夠消受得了,道理在此地。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_-)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9-2020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9-2020 10:01 PM 编辑

再看末後這一段,這是最殊勝的果報了。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諸根就是講我們身體,身體會腐爛,腐爛就是敗壞,所以身體是不堅固之物。

如果人神識離開身體了,身體幾個小時就變壞了,就有臭氣放出來了,就開始腐化了,幾天統統都化掉了、都壞掉了,身體是不堅固之物。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親屬也是短暫地相聚,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到來生這些關係統統都沒有了,緣聚緣散,只是短暫相聚而已,要明白這個道理。

短暫相聚要好聚,不要做怨家對頭,不與一切眾生結怨仇,菩薩第一個條件。

如果眾生討厭我、恨我,我看他來了,我就躲避起來,他心裡歡喜了。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行菩薩道,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

他喜歡接近我,我就跟他接近;他不喜歡,我躲他,他心裡歡喜,總而言之叫眾生心裡歡喜,這才是菩薩。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不管你有多少財富,你有多大的勢力,你一死了全都沒有了。


「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你一樣也帶不走,沒有一樣你能帶走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

你要是一定說這個是我的,你是迷惑顛倒,你要執著守住這個東西,守不住啊!

死了沒有辦法守,你連身、屍體都守不住,他還要腐爛,你有那一樣東西能守住,那個是你的?

其實你更應當覺悟你每天晚上都小死一次,你睡著了,你想想那個時候什麼東西是你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

你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抬走了,你都不曉得,每一天晚上是小死一番,你都不警覺。

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世間是一切隨緣,緣聚緣散;曉得我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你要知道所有權決定沒有,暫時使用而已。

我一睜開眼睛,暫時這些東西都是我使用的,我受用的,我有這個享受,決定沒有所有權;包括這個身體,身體也是我的使用,我使用它,這身體不是我所有的,我沒有所有權。

我如果有所有權,我叫這個身體千年萬歲永遠不壞,那我才有所有權。

身體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平常還有疾病,到時候還有老死,這身體不是我的,不是的,暫時使用它,沒有所有權。
連身的所有權都沒有,何況身外之物!

一定要覺悟,覺悟之後心開意解,你煩惱就沒有了,你生活就愉快了,真正能得樂了。

苦那裡來?不知道沒有所有權,偏偏以為有所有權,偏偏執著有所有權,無量無邊的煩惱、苦惱都來了,罪業都跟著來了。

曉得沒有所有權,得失的觀念就淡薄了,很淡很淡;得到很好,我就受用;沒有也好,我不受用,反正都不是自己的,與自己都不相干。

可是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得去的,「唯此願王不相捨離」,為什麼?它是無漏業。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這一部經最重要的宗旨,也是這一部經最後的結果,所以華嚴經就是講的彌陀淨土。

佛在什麼時候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最初講經就勸我們了,你要記住啊!


我剛才跟諸位說過真正的善知識,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必定是選最殊勝的法門,也是拿最殊勝的法門來供養眾生、供養大家,這是真心。

佛成佛了,他在一切法裡面,他一定有個最殊勝的法門,他成佛了、成就了,他今天要把這個最殊勝的法門拿出來供養給我們,什麼法門呢?

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了,修十大願王,為什麼修的?為求西方淨土而修的,修十大願王目標就是要想求生西方淨土,註解裡面諸位細細去看。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0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底下這一段,不但生淨土,而且是上品上生,「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是上品上生,所以上品上生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花就開了,就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見阿彌陀佛是見報身佛。

通常像我們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或者方便有餘土,都是見到化身的阿彌陀佛,不是報身。

因為你生在蓮花裡面,佛很委曲要入你的蓮花,在你蓮花裡頭化身來教你,因為你花沒開你出不來,只好他到裡面來教你。

可是蓮花很大,你不要一看到蓮花,哎呀!蓮花那麼小,我在那裡頭,很可憐的樣子。

你看經上講的蓮花最小的一由旬,最小的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造五逆十惡的,那個蓮花小。

小,我們看起來也很大,一由旬是直徑,四十里,那麼大的蓮花,比我們台北市大得多了。

這麼大的蓮花,這是最小的,大的蓮花經上講的有七由旬,比我們的地球還大。

我們地球放在蓮花裡頭那是太小了,放在蓮花葉子裡頭大概像小玻璃珠一樣,你想想看那個大蓮花多大。

所以我們今天要爭的是什麼呢?這是講比喻的話。

凡事不能夠爭,真正要爭要到西方世界爭要大蓮花,我們跟你比,我的蓮花比你大,爭這個;不要搞世間爭,世間名聞利養你一樣帶不去,你就是爭到全世界的總統了,你到死的時候還是一樣帶不去。


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蓮花,那真正是自己的,那沒有話說的,所以要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時間,爭取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爭取這個大蓮花。

花開見佛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是理一心不亂,見到阿彌陀佛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就是太多太多了。

有許多人也是沒法子,他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十萬億佛國土大概很不容易到;彌勒菩薩很近,就在我們第四層天,娑婆世界在欲界天第四層,這個大概好去,於是乎修彌勒法門,要想親近彌勒菩薩,其實他弄錯了!

修彌勒法門要修唯心識定,唯心識定不容易修,唯心識定修不成功就去不了。

所以要想親近彌勒菩薩有近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裡去了,彌勒菩薩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個佛教大學,他在那裡教唯識,他是唯識老師。

所以你要到那裡去了,老師,我們到你那裡去參觀參觀好不好?老師一定很歡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近路一起去了,捷徑啊!

要想到兜率天彌勒淨土有近路,穩穩當當去了,而且去得非常自在。

所以生西方淨土就是生諸佛淨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這是上品上生,不是上品上生,不是蒙佛授記的。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他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這是教化眾生,你就有這個能力了,花開見佛的時候就有這個能力,到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你就可以去幫功他,你要去度脫他。應以什麼身去教化,你就現什麼身相去教化,跟普門品講的觀自在菩薩一模一樣,諸佛菩薩的能力,你統統都得到了。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講究竟成佛。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20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10-2020 09:17 PM 编辑

這一段看起來是用八相成道來表法,其實不是的,這是成圓教究竟佛果。

因為圓教究竟佛果不可思議,不能說,用藏教八相成道來代表。

因為藏教八相成道的意思在前面一段,就是士用報這一段,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增上報就曉得他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的佛果。

那麼我們從華嚴經上就得到一個結論,十方三世所有的菩薩,我們今天修行不管你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到那一個世界,你將來要想成就最上的佛果,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在華嚴經上得到一個證明。

所以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說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最後要想成圓教佛都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西方極樂世界不莊嚴,怎麼能叫十方那些諸佛菩薩統統到那裡去往生?

你們好好地想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才曉得什麼禪,什麼密,他們成了佛還要往生西方。

我們為什麼不直接了當直生,何必去拐彎抹角吃那些苦頭,幹那些冤枉事,最後還是要去的。

所以你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成就了,將來以後他們學別的法門拐彎抹角,好久好久才到,你看到他,我等你等了好久了,你怎麼才來?他見到你,慚愧慚愧!沒話說了,知道太慚愧了。


選擇法門重要啊!太重要了!

今天我們的講座到此地圓滿,這七天常住雖然沒有好的東西供養你,但是法供養為最,我們是以最殊勝的法供養諸位同修。

諸位同修要信得過,那你真正是有大福報;如果信不過,那麼信得過的人往生了,信不過的人後去的時候,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你怎麼到這個時候才來呀!

那麼信不過的人也只好我很慚愧,沒話說了。

好,我們下課。

http://book.bfnn.org/books/0652.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20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七卷)

淨空老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七十二面,「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這一行是結集經的人為我們敘說說偈的儀式,爾時是長行文講完的時候,那麼普賢菩薩非常地慈悲,又以偈頌將前面的大意為我們重說一遍,這個偈頌叫重頌。

為什麼前面既然已經講完了,後面還要再說一遍呢?這個意思註子裡頭有,註子裡面一共說了有八種,頌有八種。

在宗密大師的疏鈔裡面給我們說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此地註解裡面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就是這幾個意思。

我們依照他的註子這幾條來說一說,因為這都是屬於佛學常識,將來我們讀經或者是研究註疏會常常遇到的。


第一種叫「孤起頌」,孤起頌是長行文裡頭沒有講到的,前面沒有講到,這多半是補充前面所講的不足,前面講的不夠圓滿,後面再用偈頌來補充,多半是這種情形。

第二種是「重頌」,重頌也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為後來未聞」,因為佛菩薩講經的道場跟學校上課不一樣,學校上課聽眾學生是固定的,到時候他就得來;佛教裡頭講經聽眾沒有一定,有先來的有後到的。

先來的不錯,從頭都聽完了,那麼從當中來的、後來的,前面所說的東西都沒有聽到,所以佛很慈悲,為了後來的這些同學,當然不能像前面詳細地把前頭所有東西都說一遍,但是把前面所講的綱領、重要的地方,用偈頌的體裁再重複地略說一說,使後來的同學也能夠聽到完整的經義,這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了,這是第二個意思。

那麼第三個意思「複頌」,複也是有重複的意思,可是用意不一樣。


這是從頭就來聽的也許他的精神沒有集中、沒有注意、粗心大意,所以雖然聽了還是沒有能夠理解,沒有能夠悟入,那麼佛菩薩再用重頌的方法再說一遍,加深他的印象。

所以它與一般教學的確是不一樣,總是希望大家能夠理解而悟入,這是第三種叫複頌。

第四「廣頌」,這跟孤起頌不一樣,孤起頌是前面完全沒有講到的,廣頌是前面講到了,但是講得很簡略,所以用偈頌再把它詳細說明,長行文簡略,偈頌詳細。

像前面的重頌、複頌,大概是長行文說得詳細,偈頌簡單,彼此互相補充。
第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長行文已經講得非常詳細了,所以偈頌就很簡單,往往一句就是前面一大段的經文。

第六「結頌」,結是總結前面所說的意趣的意思,「為受持人便記憶故」。

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這些開示,如果我們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那你怎麼個修法呢?

修行無論是那一個法門,我們從總綱領上來講就是要用觀照禪家講觀照,教下也要講觀照,乃至於念佛的人如果不用觀照的功夫,你那一句佛號也不得力,這是決定不能少的。

觀照一定要能記得經文,什麼叫觀照呢?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如果這些文記不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來提醒自己?但是散文長,不容易記住,所以後面再用偈頌,把前面的意思歸納在偈頌裡。

偈頌押韻容易背誦,而且在從前可以譜上曲可以唱,換一句話說,都是歌詞可以演奏的,這就很便於記憶了。

能夠把意思都能記得住,就可以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當中,把我們生活裡面種種的毛病把它改正過來,所以偈頌有這種利益在裡面。

第七「超頌,長文在後,頌在前故」,我們底下講的偈頌不屬於這一類,因為長行文在前,偈頌在後。

第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後故。」偈頌一共有這八類。

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是幫助後來的聽眾,另外一種要我們必須要把它記住,因此偈頌就非常重要了,這八種意思我們在後面偈頌裡面都能夠看得出來。


http://book.bfnn.org/books/0653.htm

http://book.bfnn.org/article/0627.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11-2020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看下面經文,「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是一首,偈頌句法非常整齊,此地統統是七言頌,四句就是一首。

「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註解把偈頌裡面的段落大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諸位自己可以去看,我們在長行文這些地方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

前面兩句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空間來講是廣大而無邊際,諸位看經文並不是指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地球,而是十方世界,十方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

我們禮敬的是誰呢?經文字字都重要,三世,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還有未來世。

一切人師子就是佛,師子是比喻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百獸之王,所以佛經裡頭常常將獅子比喻作佛,人中之獅子,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

可是諸位要記住他講三世佛,過去佛我們知道,像佛經裡面,我們今年年初拜了千佛懺,千佛懺有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我們看到了,這只是佛給我們說的娑婆世界,我們這一個階段。


而在華嚴經以及圓覺經,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切眾生,什麼叫眾生?

生是生起的現象,現象就生起,眾是說眾緣和合,就是一個現象的生起不是單純的,有許許多多的條件、許許多多的因緣,它才會現出相來,所以這叫眾生。

因此眾生這兩個字絕對不是很多的人在一塊,這叫眾生,不是這個意思。

我們這一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佛經裡面講四大、五蘊,眾緣和合,這身相現出來了,所以一切有情的身分都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

植物、礦物,無情的這些眾生,它還是眾生,因為它也是眾緣和合的,沒有眾緣和合,它也生不起來。

所以眾生的本意是包括了一切的現象,世出世間一切現象,華嚴裡面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為什麼說眾生本來是佛呢?本來成佛呢?這與性相就有關係了,凡是相都是性變的。


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一切現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本經;我們這部經也是唯識學家根本經的一種,唯識一共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是六經之一。

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我們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二性,只是檢別上,這是動物,那是植物、礦物,有這個分別,其實性是一個,動物的性與植物、礦物,完全相同,一心無二性。

所以講性就叫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法唯心所現,心能現,識能變。

是心知本體,本體有現相的功能;講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能夠變換現象,所以一切法都不離心。

這一句真正的意思實在就是儒家禮記的頭一句,無不敬,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常修恭敬。

怎麼個恭敬法呢?跟對佛的恭敬完全一樣,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現在看到佛菩薩用恭敬心;看到一般人,心裡就不高興了,這是毛病,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這就叫修行。


你要問修行從那裡修起?從這裡開始,從修禮敬開始。

回家去第一個要孝敬父母,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在學校裡面我們禮敬師長,慢慢把禮敬擴大到你的親戚朋友,乃至於到一切眾生。

不但擴大到一切有情眾生,還要擴大到無情眾生,華嚴經裡面說得很妙,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在一個修行人眼睛當中都是佛,那都是佛,我們都要恭敬。

怎麼恭敬法呢?是不是見到這些桌椅板凳也去給他磕三個頭?那你就錯了,所以你要懂得禮節,你一定要懂得。

我們對於桌椅板凳怎樣恭敬它呢?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的,這就是對它的禮敬。

桌上陳設擺一本書,書一定也擺得整整齊齊,放得很凌亂,這就是不敬,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整個佛法建立在恭敬心的基礎上,這跟儒家沒有兩樣,我們展開禮記第一句也是講這個,真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是從這裡做起,從做起。


http://book.bfnn.org/books/0653.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江心影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20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尤其是華嚴經,華嚴在佛法叫根本法,一切的經論都是華嚴的眷屬,華嚴是根本,那是枝葉,你看大藏經有那麼多統統是華嚴的枝葉。

華嚴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十大綱領,換一句話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不管你修那一宗、修那一派、修那一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原則。

那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要修正我們自己的毛病呢?

真的,因為我們毛病就是犯了一個大不敬,我們的禮敬是有對象的;人家是沒有分別的,一切恭敬,平等地恭敬,清淨地恭敬。

雖然一切恭敬,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以什麼來表達我們的敬意呢?底下一句就說了,我以清淨身語意,所以什麼才叫真正地恭敬呢?清淨心、清淨身、清淨的語,三業清淨,這就是真正地恭敬。

對於三世諸佛,你在這裡拜一拜,全都拜到了,全都禮拜到了,一個都不漏。

你們想想為什麼?因為清淨心沒有界線,清淨心是真心,真心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界線,所以一禮就是一切禮,一敬一切敬。

我們今天能力做不到是我們心起心動念,這一動念,心就有分別了,一有分別就有了界線,有界線,那個範圍就很窄小;所以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我們做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

所以我們中國文字實實在在是了不起,諸位一定要珍重,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像我們這樣的文字,我們的文字裡頭有很學問


你看你心裡面一動念頭,動念頭叫,心裡頭有個相了,一動念就有相了,就現了相,可見得相是心變現的,唯心所現。

那麼一起分別就是思,思,你看心上畫了格子了,畫了界線了,一分別就有界線出來了,你的心量就不能夠涵蓋全體。

所以佛在一切經裡常常教導我們離分別心、離執著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真心就顯露了,真心的顯露、真心的起用就叫做禮敬,就是禮敬。

所以要曉得這個意思,要認真去修學,這就是修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從那裡修?從禮敬上修,所以這是多麼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2-2020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為什麼要對他恭敬?問你,你想不想見性?你不想見性那就算了,你不要跟他恭敬;你要想見性,那你就必須要對一切眾生都要恭敬。

你念佛想不想得一心?想得一心,對人又不恭敬,你怎麼能得一心?

所以敬是從一裡面生出來的,你有了分別、有了執著,你就是三心二意了,三心二意就不敬了,一心才叫做敬。

底下一句就講這個境界了,一切遍禮盡無餘,我剛才跟諸位說了,這個話說的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統統都禮敬到了,一個不漏。

問題就是在清淨身、語、意,身語意三業到清淨,給諸位說念念都是禮敬。

不是說一看到禮敬,哦!我要在那裡拜佛,那你就錯了!清淨心就是禮敬,不在形式。

形式的禮佛是初學的,特別對於業障重的,所以拜佛是修行的一種方法,一天拜三千拜,修什麼呢?修清淨身語意,就修這個,目的就是修這個。

拜佛也是懺悔,懺除我們過去對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不敬的罪業,用這個方法來修行。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要清淨,心要空,不能有東西,心要一念不生,本來無一物嘛!


身依照儀式來做,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真正是養生之道,最好的養生的方法。

身體是機器,機器一定要動,不動就生銹了,這是一種常識。

去年我到國外去,我們這裡講經次數少了,我們這裡同修就不曉得,電梯把它停了一部不動了,不動就生銹了,回來之後要大用,機器一定要動啊!

所以身要運動,我們常常用的俗語,中國人的俗語,活動,什麼叫活呢?動就活了,不動就死了,所以我們舉辦一切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動。

心呢?心不能動,心要靜。

因為身是有,心是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確實是有,為什麼有說它空呢?因為它沒有形相、沒有即相、沒有方所,你找不到。

找不到,它又真有,你看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七處徵心,都被釋迦牟尼佛駁倒了,究竟心在那裡?心是有而沒有即相。

所以佛法裡表法用來表法,那個圓心,你們想想它很抽象的,但它有,它決定不是沒有。


你能找得到嗎?找不到,決定找不到。

圓外面周,有,它有相,你能夠找到,心找不到。

所以我們心是空靈,心是空,它就靈了;心要是有了東西就不靈了。

我們現在心裡拉拉雜雜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太多了,所以心不靈了。

你要把心裡拉雜東西統統清除掉,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心就靈了,無量的智慧就生起來了,所以煩惱愈少的人,智慧愈多;煩惱愈多的人,智慧愈少,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禮敬是一種修行的好方法,所以古來很多大德專門修這個方法,他也不念經,也不念佛,也不念咒,一天拜三千拜,有很多就這樣拜佛,拜個兩、三年,他開悟了,大徹大悔。

好像是民國初年的時候,我那個時候受戒,道源老和尚給我們講了個故事,好像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裡頭有,名字我一下忘掉了,我們華藏會訊還曾經轉刊過。


人家叫曬蠟燭的師父,這個人是拜佛開悟的,是一個非常的老實人,所以老實難得啦!

老實人遇到真正善知識決定有成就,就怕不老實。

他在寺廟裡面做香燈師,就是專門管蠟燭燒香的。

別的法師跟他開玩笑,夏天六月天,熱天,香燈師,人家都曬書、曬衣服,你那些蠟燭都要搬出去曬一曬,不然的話蠟燭要長霉了。

他真老實,就把蠟燭統統搬去了,這一曬曬化了。

老和尚看到這個樣子也不好說他,實際上也是挖苦他,你智慧太大了,你應該去學講經去學做法事。

以後老和尚就叫他在越王寺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他悟了,他也沒有念過書,他能作詩,他能作偈子,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非常欣賞,所以就是修清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21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首偈子裡面是講我們修這個法門的憑藉,普賢行願威神力,普賢,諸位要曉得自己是普賢,只要來照這個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因為它叫普賢行門,你照這個方法修,你就是普賢菩薩了,你是一個初發心的普賢菩薩。

華藏世界真的還有一位等覺普賢菩薩,而這位普賢菩薩也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與他就相應了,你照這個法門修,為什麼?他也是學這個法門的,心心相印,他的神力在無形當中可以加持你,能夠得感應道交。

為什麼呢?我們初學的普賢跟等覺的普賢,以及十方世界所有修學普賢法門的這些人,都能夠起感應道交,這個力量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修行的憑藉。

下面就起作用了,普現一切如來前,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們自己的身相在禮佛。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每一個身都禮無量無邊的佛,無量無邊的身,每一個身又禮無量無邊的佛,這完全是華嚴境界重重無盡。

這一些絕非神話,都是事實,它的原理就是心現識變,心是功能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所以能現這種相。

更深一層廣義的意思我們更要懂得,就是我們以清淨心與整個世界,與十方三世情與無情,世出世間融成一體了,這也是講的禮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21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下面第二願,這也是兩首,第二願是稱讚如來。

十大願第一願是根本,沒有禮敬決定沒有稱讚;你沒有個敬心,那你的稱讚,人也是口是心非,不是出於真誠,所以第一願是根本。

曉得第一願是根本,你也就能夠明白整個佛法所修的無非是禮敬而已呀!

禮記展開,無不敬而己!一部禮記講的什麼?就是講的禮敬而已。

一部華嚴經修的是什麼?禮敬諸佛而已。

只要你把禮敬做到了,後面十條條條都圓滿,你出言一定是讚嘆,你待人接物一定是供養,沒有話說的。

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學禮敬,你才曉得禮敬之重要。

禮敬是性德,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起了貢高我慢,把性德失掉了,今天來學佛無非是恢復我們的性德而已。


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第一首,第一首是說我們稱讚的對象,對象之廣大跟前面講的沒有兩樣,但是文章有變化,言詞不同顯示文章之美,同樣的境界。

一塵,塵是微塵,佛經裡面講的微塵,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現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我們不曉得能不能看得到。

佛經裡面講的塵用許多比喻來講,先講牛毛塵,牛毛比較粗,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可以停留在牛毛的尖端上不會掉下去,這就很小了,從這個說起。

那麼把牛毛塵分成七分,就是七分之一,就是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得多了。

羊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塵,兔毛更小、更細。

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通行無礙,我們曉得水有密度,它當中還是有空隙,它可以在空隙當中游離、行動,沒有障礙。

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密度很大,但是在顯微鏡底下看還是有空隙,它能夠在空隙跑來跑去,沒有障礙,這我們肉眼決定看不到了。

金塵再分成七分之一,這才叫微塵,不是我們肉眾能看到,佛說阿羅漢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塵,阿羅漢能力比我們大得太多了。


微塵還不是最小的,它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然後再分為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就不能分了,這也有另外一個別號叫鄰虛塵,它跟虛空是界線了,沒有法子分。

佛眼能夠看到極微之微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

一塵一微塵,一微塵之中有微塵數的諸佛,這個塵數是怎麼講呢?講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這個數子沒有法子想像,無法想像。

我們把地球磨成微塵,我們都沒有辦法想像,何況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彷彿我們現在所講的銀河系,這個數量無量無邊。

這一句你看它的境界多麼廣大,一塵裡面有塵數佛,而每一尊佛又有菩薩海會圍繞,菩薩就更多了。

“ 無盡法界塵亦然 ” ,無盡法界裡頭每一粒微塵裡頭統統是這個境界。

所以過去有一些人不信佛當然他不敬佛,但是他看了佛經,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釋迦牟尼佛很會說大話,他說的大話我們連作夢都夢不到,確確實實如此,其實我們作夢真夢不到。

佛何以能說得出來呢?是他親證的境界,他境界就是如此。

佛何嘗說過大話呢?沒有。

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他所說的不增不減,言語與事實完全相應。

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子體會,所以這一品經的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就是彌陀淨土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樁事情,名詞用的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


深信諸佛皆充滿,這兩個字要緊了,小註裡頭也是這麼說法,為什麼呢?不是我們的境界,可是我們憑什麼相信呢?何況能深信不疑呢?憑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佛不妄語。

這個境界是佛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信的是聖言量,我們相信聖人之言絕不欺騙我們;不是我們的現量境界,也不是我們能夠推理能推算得出來的,這都做不到的。

所以一切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邏輯辯證法的推理都是有限度的,都有極限的。

這是完全超越,在這種境界裡面一切的數學、一切的理則學、邏輯辯證法統統用不上。

這樁事情在過去,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辦大專講座的時候,那時候方老師還在,我曾經一度到他家裡去想請他給我們同學講因明學,方老師就告訴我沒有用處;他那個時候正在讀華嚴,它是對於初級的佛法能幫得上一點忙、有用處,高級的佛法完全用不著,真的,在華嚴裡面統統用不上。


所以我們相信佛絕對不妄語,我們要深信真正的境界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剛經裡面常說的諸法實相,那一個講金剛經能夠把實相講得這麼清楚,這就是諸法實相。為佛與大菩薩親證。

http://book.bfnn.org/books/06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21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2-2021 10:04 PM 编辑

後面這一首就講我們讚嘆了,「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這兩句就是講讚嘆,讚嘆當然是用言辭、是用音聲。

可是這種讚嘆,我們一聽到讚嘆一定就想到音樂、歌唱,用這些言詞來讚佛,這種相的確很粗,我們初學的人都能理解。

如果講到真正深入我們又沒法子懂了,真正講到這個境界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音聲全是讚佛,一切的言詞沒有一樣不妙,這我們就聽不懂了。

罵人、吵架,也是嗎?也是。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理解,諸位要讀楞嚴經,念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你要有心得你就會體會到了。

我們今天聽的聲音,有悅耳的、有討厭的、噪音討厭的,我們用什麼聽?用分別心聽,用意識去聽,用心意識,所以我們所聽的是聲塵。

菩薩們用什麼聽?離心意識,一切音聲海裡、一切言詞海裡,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他完全用清淨心

清淨心在耳根上叫聞性,聞性所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這叫真正的讚嘆。

所以吵嘴打架也是讚嘆,這個妙不可言,我們要修的就是這個,你要懂得,修稱讚是從這個地方修,我們才能夠入得了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入得進去。

否則的話一天到晚唱歌讚嘆佛菩薩,佛菩薩還是佛菩薩,我們凡夫還是凡夫,不相干嘛!


你的讚嘆將來讚嘆之後,你也變成了佛菩薩,這樣才行。

所以他對於音聲沒有選擇的、沒有分別的,對於言詞也沒有選擇的,所以才叫妙言,有選擇就不妙了,沒有選擇才妙。

一切音聲言詞都是從法性流出來,還歸法性,所以平常我們講會聽的人開悟,見性了。

為什麼?他用聞性聞聲性,用見性見色性。

雖然在六根上我們說他是六種性,在六塵上也說六種性,其實性是一個,決定無二性,這才叫做修稱讚這個法門,才叫修這個願。

我們在長行文裡面一再跟諸位提到這個修行叫歷事鍊心,歷是經歷,經歷一切的境界,在這裡鍊什麼呢?

鍊自己的清淨心,這是在音聲上鍊自己的清淨心;前面禮敬是在一切現象上、一切人物、事相上鍊清淨心,禮敬就是清淨,讚嘆也是清淨,後面這八條條條都是講清淨,你在這裡面修清淨心。

http://book.bfnn.org/books/06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2-2021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2-2021 10:14 PM 编辑

所以這個法門叫大不思議法門,維摩經稱小不思議法門,這是大不思議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它能夠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包不了它,境界太大了;修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處處都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處處都是教給我們修一心不亂。

再看下面一句,「盡於未來一切劫」,這講時間。

所以修行的時間不是說我們有一個階段,沒有間斷的;我們講修學有期限,它沒有期限的,修學過程當中沒有期限,修行圓滿之後也沒有期限,所以佛菩薩才圓證三不退。

如果有個期限,那麼換句話說就有一個終結的時候,有始就有終,這個法門無始也無終。

你們諸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提出的要領,修清淨心,清淨心有始終嗎?沒有啊!

清淨心裡頭那裡有始終?所以唯識裡面告訴我們,方分時分都是不相應行法,方分是講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時間講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這個事情呢?

有這個事情,事是有,但是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具體的事實,是個抽象概念而已啊!

而我們把這種抽象概念誤會了,把它當作真的,真有這個東西,其實沒有!

能夠把這一關突破了,就打破了時空,這才是究竟解脫。


所以清淨心裡面沒有十方、沒有三世,所以才這麼個說法,盡於未來一切劫。


這種說法對我們粗心的人來說是莫大的勉勵,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要不斷地精進努力,不能懈怠,不能退轉。

「 讚佛甚深功德海 」,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讚嘆不盡。

你要想多知道一些,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差不多有半卷的經文,普賢菩薩讚佛功德,那就講得非常詳細了,一共有一百多首偈,那說得詳細,這是第二講稱讚。

第三段講供養願,「頌第三願」,在這一願裡面有三首偈子,也就是十二句,請看經文「 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首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這一首是說明供養具,就是你供養的東西,當然我們能供養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此地也就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要一樣一樣說,說不盡的。

但是這幾樣你要體會它的意思,華嚴處處都有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就是死在文字上了,你要能體會到真實義。

http://book.bfnn.org/books/06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21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2021 10:12 PM 编辑

第一句講花鬘,鬘是花穿起來,穿成一環,古印度的人很喜歡用花鬘套在脖子上,因為佛經是在古印度講的,所以裡面有許許多多是當時的風俗。
最勝就是最好的。

妙花,不是普通的花,普通的花裡如果加上表法的意思在裡頭,它就妙了。

我們的佛前也供花,你們諸位看到了,有的人看到妙,有的沒有看到妙,妙與不妙隨心所轉,也是隨你心裡變現的。

佛前面為什麼供花呢?開花之後就結果,花在先,果在後,佛就拿這個來比喻修行,修行就好比是開花,將來就一定證果。

所以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行,花開得茂盛,修行殊勝,我有殊勝的修行,將來一定有殊勝的果報。

所以我們供佛菩薩面前花與果,諸位要知道它代表這個意思的,佛菩薩也不要看這個花,也不要吃這個果,他不需要的;花與果都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花表六度萬行,在本經裡面就是代表十波羅密、十大願王,你要看到這個,哦!我要修普賢十願,我要修菩薩十度。


通常經上講六度,華嚴經把般若又展開來,一共成為十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六度之前五度;那麼第六是般若,它從般若裡面再分開出來,後面有方便、有願、有力、有智,那麼般若波羅密是代表根本智,後面這四種叫後得智。

如果講六度,後面的後得智跟根本智是一個,統統在般若波羅密裡頭,細說展開來再分作方便、願、力、智,這是華嚴經常常講的十波羅密,你要修這個。

見到花就提醒我們自己要修行,不要把它忘掉了,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

我們在外面看到花代不代表這個意思呢?山上看的野花又如何呢?給諸位說統統代表這個意思,甚至於家裡畫的畫,彩畫,只要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行。

不是光看到佛面前的,哦!它代表六度、代表十度、代表十願;出了佛堂,外面花統統就忘掉了,這沒有用處啊!這沒有法子啊!

也是如此,佛前面供果代表菩薩涅槃,我們修淨土的人最起碼的是要往生淨土,這是果報,代表這些。

所以一見到馬上就想到我們修行目標是求證果,那麼在任何地方,不管見到什麼果都要作如是觀,要提起自己修證的警覺,所以這個花鬘就妙了,這個供果也就妙了。

你不懂這個意思,妙就沒有了,所以妙這一字就是它能夠提起你的覺觀,妙在這個地方。否則的話你看到經文你要想供佛,找花供佛就找勝妙的花,到那去找去?你怎麼找也找不到。


你曉得這個意思了,隨手捻來沒有一樣不妙。

伎樂就是歌舞音樂,佛法在小乘法裡面是禁止的,歌舞音樂是不能去觀聽的,聽了犯戒的;大乘法裡面不但不犯戒,還要唱歌跳舞來供養佛。

你們看看敦皇的壁畫,現在在台灣也看到不少,釋迦牟尼佛跟大眾講經說法,天女在那裡奏樂唱歌在讚嘆,他是這個境界啊!

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非常地活潑,真正是離苦得樂。

雖然這些伎樂供養,佛菩薩心決定清淨。

我們那個修小乘的人為什麼不可以呢?因為他煩惱太重了,那個心怎麼清淨都清淨不了,天天去看跳舞唱歌,他心怎麼能得清淨嘛!他不夠資格。

真正到清淨不染了,在這種境界裡面完全不染是真清淨,這才是真正的取用,只有樂沒有苦。


如果心地染著,樂裡頭有苦,樂叫壞苦,苦苦、壞苦、行苦,他有苦。


以清淨心來演奏、來聽聞,跟前面講了無不是明心見性,所以我們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佛是真富貴,佛是真自在,佛是真快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學佛。

如果學佛,個個都學得苦不堪言,我們學這個幹什麼?誰願意學它。

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此地一定要明瞭,這是很高的境界,所以華嚴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那麼我們普通人見到這種情形不要見怪,高水準的確確實實是如此。

所以佛法講的境界,境界都是對程度不夠的人;譬如在學校念書,大學生唱歌跳舞,學校不禁止,小學生行不行呢?不行,小學生一定不可以,那要去唱歌跳舞了,一定要受嚴重的處分。

為什麼?不夠程度嘛!華嚴經是大學生的經典,大學生的境界。

塗香,因為它後頭還有很多香,塗香是塗在身上的,像我們現在一般用的香水一類的,是塗在身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21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傘蓋,這也是供養具裡面一種,也是表法的,傘遮陰的,好像我們在太陽底下打傘,傘遮陰的。

蓋是遮塵的,蓋是寶蓋,室內都可以用,遮灰塵的。

那麼它取的意思我們就曉得了,心地要清涼,要一塵不染,它表這個意思。

所以在供養具裡面,在台灣我們很少看到,在大陸的寺院,佛殿裡面有,旁邊有傘,像中國古式的那種傘,佛的頂上有寶蓋,這些都是教學的作用。

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具,我們講教具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就差一點了,其實通通是教具。

它是叫你看到之後,心裡馬上就警覺到,看到,我心裡要清涼;看到,我要一塵不染。

所以佛法在幾千年前的教學就用藝術來表達,實在是高明啊!

我們今天講東西方教學方法進步,比起佛法差得遠了。

它用藝術來表達,時時刻刻提醒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身之所觸,時時刻刻提醒你自己要修覺正淨。

如是最勝莊嚴具,如是就是像上面所講的種種,數量就太多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21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供養諸如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些供養具不是佛要的,此地它又用如來了,你看沒有用佛了,文字就變了;文字變了當然意思也變了,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前面用佛,後頭又用如來,這就講不通了。

也如同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凡是稱佛都是從相上講,凡講如來都從性上講,從本性上說。

我以供養諸如來,這是供養自己的真如本性,時時刻刻要提到,為什麼說供養自性就是供養如來呢?經典、課誦本裡頭都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來就是法身。

前面也說得很清楚,清淨心裡面沒有隔礙、沒有障礙、沒有間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如來,真如本性啊!

稱性那有不普供的道理呢?那有不遍供的道理呢?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它的字換了一個名詞又有一番很深的意趣在裡面。

文實在講句句意思都非常地豐富,愈看愈有味道,你明白這個意思,經才百讀不厭;你不曉得這個意思,念得枯燥無味,就念不下去了。


你要曉得這裡頭的意趣,絕對能生無量的歡喜心,你會覺得讀經才是人生真正的享受。

那麼第二首,「 最勝衣服最勝香 」,衣服是表忍辱波羅密,衣服也表禮。

我們有喜慶要穿上禮服,衣服代表禮,所以說禮服,它代表忍辱,遮羞啊!表這個意思,所以叫忍辱衣。

最勝香,香代表性,香表戒定,佛門讚頌裡面有戒定真香,香的種類很多,有末香,就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都叫末香,燒香,凡是燃燒這一類的都叫做燒香,檀香也是粉末,但它燒的。

前面曾經說過塗香,分這幾大類。

燈燭是代表光明的、代表智慧的。

那麼我們知道這個意思了,日光、月光、星宿光,以及一切燈光都是表自性的般若光明,見到光明要曉得我們要修心地、修心地清淨光明,與日月燈明也能合而為一。

「 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這是比喻,一一燈、一一燭都像妙高山,就是須彌山一樣,這是比喻。

「 我悉供養諸如來 」,這兩首都是說的供養具,供養具裡頭特別要知道它表法的意趣。

實實在在我們歸納起來,講行願是能供養,但是必定要對於經義要有殊勝的理解,然後它的境界才能與自己相應,才能得到修十大願的真正的功德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次再講。

普賢行願品講記(第二十七卷)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3-2021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念未能方念佛.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3-2021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径中捷径.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3-2021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罪苦痴儿逃逝去.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21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念弥陀念六趣.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05:45 AM , Processed in 0.06059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