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清风皓月

谈谈禅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011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011 12:49 PM 编辑

回复 35# WANAKA


  此为分别心呀。。。。
分别心落边,落对待。。。


但在借用各宗派的术语作教学就要理念分明,不可含糊不清了事,因为各家各派的祖庭都有他们自己千年以来维持的教育系统,
若你在教学上含糊乱用,事后学生在翻查复习时就会乱了套,与历代正统法藏,经论,古梵文的解释,和佛教词典的定义不同,再说人家各祖庭都会不承认你所说的法,说那是杂乱无章,那你和你的学生们就尴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2011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们全部没有人是阿罗汉,那么,
学佛也不过是限于道理而已。
也是画饼充饥。
步惊云奇侠 发表于 3-11-2011 12:33 PM


干吗又来自打嘴巴?
你也还未升天,你信教也限于道理,也是画饼充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播大乘菩萨道的教义,和善导人修菩萨道)才是最高最完美的佈施。--
菩萨还是无明凡夫不是証悟了道的解脱者如佛和阿罗汉, 所以传达佛和阿罗汉圣弟子的解脱道才真正的法施,

"涅槃是指心境,达到成佛的心境. " 这是错的.
(真正的南传长老没有人说涅槃是指心境)
涅槃不是指心境, 尚有心境不叫涅槃,
佛陀和阿罗汉的涅槃是世间人用想用猜, 所以佛陀当初成道时就感到这解脱法是深奥很难教导的才一度要放弃.

你不是很厉害找书的, 现在你能说说五十二階位的行法, 特性和証入的条件吗?? 以修习方法、内容、步骤与程序清楚的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011 01:48 PM 编辑

回复 43# 三法印


   
(传播大乘菩萨道的教义,和善导人修菩萨道)才是最高最完美的佈施。--
菩萨还是无明凡夫不是証悟了道的解脱者如佛和阿罗汉, 所以传达佛和阿罗汉圣弟子的解脱道才真正的法施,


修大乘教就是如说修行-根据佛陀在大乘法藏的经典如实的修行, 佛陀说修大乘菩萨道,法施就是最高最完美的佈施

你要传播罗汉道的法施,我们也乐见你去做,大家和而不同,我们不知道你的声闻道法,所以你自己去做,
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大乘菩萨道法-所以我们的法施就是大乘菩萨道



"涅槃是指心境,达到成佛的心境. " 这是错的.
(真正的南传长老没有人说涅槃是指心境)
涅槃不是指心境, 尚有心境不叫涅槃,
佛陀和阿罗汉的涅槃是世间人用想用猜, 所以佛陀当初成道时就感到这解脱法是深奥很难教导的才一度要放弃.


The Buddha described nirvāna as the perfect peace of the state of mind that is free from craving, anger, and other afflicting states (kilesas). This peace is achieved when the existing volitional formations which have been firmly established in the course of countless incarnations (as the bases for worldly activity) are pacified a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new ones eradicated. In nirvāṇa the deeply set roots of craving (Pali: tanha, raga, lobha) and aversion (Pali: dosa)—dispositions of the mind/brain apparatus considered in Buddhism the cause of human suffering (dukkha—the first noble truth according to the Buddha)—have been dissolved and uprooted. These underlying dispositions furthermore are the basis for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incarnation so their uprooting means that one is no longer subject to further rebirth in samsāra. In the Dhammapada, the Buddha says of nirvāna that it is "the highest happiness", an enduring, transcendental happiness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rom the limited, transitory happiness derived from impermanent things.

Nirvana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transcendental knowledge or bodhi a concept translated most commonly into English as 'enlightenment'. This knowledge is considered in terms of being fully awake to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 (see bodhi). One who possesses or abides in bodhi is called a buddha or arahant. The Buddha explain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the enlightened mind as a result of it having become "unconditioned" (asankhata) which is to say free from the conditions formerly obscuring it by the volitional formations. This ultimate state is described by the Buddha as "deathlessness" (Pali: amata or amāravati) and naturally accrues in the fullness of time to one having lived a life committed to the threefold training (Noble Eightfold Path). Such a life is concerned with performing wholesome actions (Pali: kusala kamma) with positive results and finally allows the cessation of the origination of worldly activities altogether with the attainment of nibbāna. Until then beings forever wander through the impermanent and suffering-generating realms of desire, form, and formlessness; collectively termed: samsāra.


哈哈,这连你南传长老的话都不信了,难道佛陀在古印度涅槃后的在世五十年是没有心境的吗?
这边南传的菩提长老说,
1。涅磐也是一种存在的法,(存在的法-可分两种,有为法,和无为法,涅磐是属无为法)
2。佛陀说我们人类存在的关点在于我们的心识

所以这两点的结论在于 涅磐作为存在的无为法,也是属于我们的心识的范围

Nibbana - By Bikkhu Bodhi:

The Buddha refers to Nibbana as a 'dhamma'. For example, he says "of all dhammas, conditioned or unconditioned, the most excellent dhamma, the supreme dhamma is, Nibbana". 'Dhamma' signifies actual realities, the existing realities as opposed to conceptual things.

Dhammas are of two types, conditioned and unconditioned.

A conditioned dhamma is an actuality which has come into being through causes or conditions, something which arises through the workings of various conditions. The conditioned dhammas are the five aggregates: material form, feeling,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The conditioned dhammas, do not remain static. They go through a ceaseless process of becoming. They arise, undergo transformation and fall away due to its conditionality.

However, the unconditioned dhamma is not produced by causes and conditions. It has the opposit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conditioned: it has no arising, no falling away and it undergoes no transformation. Nevertheless, it is an actuality, and the Buddha refers to Nibbana as an unconditioned Dhamma.

The element of Nibbana with residue remaining is the state of Nibbana attained by the arahat (the liberated one) in this present life. Namely, the extinction of greed, hatred and ignorance and of all other defilements. The residue that remains in the arhant is the five aggregates that constitute his present life individuality, the psycho - physical organism produced from the past life. Upon attainment of Nibbana, his body and mind continue until the end of the life span.

。。。considered as a whole, clearly establish that Nibbana is an actual reality and not the mere destruction of defilements or the cessation of existence. Nibbana is unconditioned, without any origination and is timeless

Mind - By Bikkhu Bodhi:
The Buddhist point of view is that the mind or consciousness is the core of our existence. All our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such as pain and pleasure, sorrow and happiness good and evil, life and death are not attributed to any external agency. They are the results of our own thoughts and their resultant action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清池

这些都是要用行动来实践的,不是自己单坐在那里就会实现的,而是要真正的走入群众做菩萨六度万善,才能自己亲自领会这些菩提大法的

這些是具體的實踐修習方法、內容、步驟與程序?
在實踐之前,你真的清楚來龍去脈?能了解及掌握這些方法的細節?
你清楚菩薩的那一個階位,和那一個禅觀銜接嗎?
有大乘禪修中心教授這些禪觀嗎?

1。煩惱即菩提 - 观众生所受苦的煩惱和在度众生所起煩惱(各魔障的升起)的过程中,自己的大菩提心自然会涌起,而得此大菩提. 也是因为自心识起了大菩提心(佛菩萨的心界)而呼醒了自身的佛性,也同时能感应到十方诸佛的大功德,大智慧,大无畏心,大力量。从而增加自己对救度众生的能力和力量。
2。生死即涅槃 - 在生死道上救度众生,善引他们入佛门,分解他们的痛苦,看他们起菩提心, 这过程的圆满六度就是涅槃心


涅槃是寂滅,不著生死兩邊,不是‘生死即涅槃’這種不二論。你玩不二論,人家婆羅門才是更正宗的不二論,不一不異比你說的更早了,你玩法身化身,那不是找死嗎,佛陀成了印度教vishnu的化身了。

不二論: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世間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諸法本無生滅

維基百科:不二論是印度哲學中吠陀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屬唯心主義思想。Advaita,字面解為非二元,是一種一元思想體系。Advaita主要指自我和完整(即梵)同一。第一個有系統整理不二論的哲學家是商羯羅。商羯羅將吠陀文獻及喬荼波陀所倡導的不二論理念整理出來。與部分奧義書導師及喬荼波陀一脈相承,商羯羅將不二論的理念(非二元的現實)詳細地加以說明。以下的箴言總結了他的哲學思想:梵是唯一真理,世界是幻象,梵與自我終究是沒有分別的。梵是唯一的、是全部、是唯一的真實。除此以外,包括宇宙、物質都是虛假的。物質世界只是梵轉化成的幻象。梵沒有性質、沒有形狀,是自有、絕對及不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悟之路 于 3-11-2011 11:40 PM 编辑

回复 44# 清池
轉貼:

佛法与不二论
  
近年来,上座部佛教面对的一个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传统的上座部止观禅与不二论的玄思传统间的冲突。“不二论”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统哲学“不二论吠檀多”与“大乘佛教”。面对这冲突的反应横跨两极:一极是激烈的对抗,另一极是各式各样的综合与混合。当中的对话变化多端,本文实无法解释所有相关的复杂与微妙问题,然而,我想以上座部佛教的经论立场来写,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贡献。  
  
我的第一个意见:一个禅修系统是不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任何一种可信的灵修系统,经常都是被发现在某一概念距阵之内,并用来解决或实现这概念距阵所解说的问题或目标。因此,把互不兼容的概念框架里的技巧合并起来,实在是危险的。虽然这种合并可以安抚一些偏爱实验或折衷主义人士,它的长期影响将带来一定的“认知失调”,且将回荡至内心深处和激起更大的混乱。  
  
我的第二个意见:各种 “不二论”的灵修传统并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诸种意见可说极之不同,且难免会被包含它们的哲学思想所污染。在吠檀多派的经典里,不二论是指最内层的‘我Atman’与‘梵Brahman’并无本质上的分别,而‘梵’又称作神圣的真实、或世界的本体。从最高实现的观点来看只有两点:一、只有一个最终的真实存在,那就是‘梵’与‘我’的合一;二、心灵修养的目标是要知道人自身的‘真我’是永恒的真实,那就是实在、意识与极乐。  
  
由于所有佛教派系均抗拒 ‘我’的观念,故此无人可以接受吠檀多派的不二论。从上座部佛教传统的角度看,任何寻求自我的举动,无论是‘常我’或是一个‘绝对的我、普遍的我’,将会被视为是一种错觉而被消除,或被视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产生于没有适当地了解具体经验的本性。  
  
根据巴利文经典,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五蕴统一体,每一蕴均有无常、苦与无我这三种烙印(基本特性)。任何有关此类瞬息万变、依赖因缘的五蕴现象所假设出来的‘我’,都会被视为‘身见’,此‘身见’正是系缚众生于生死轮回中的最根本的‘结’。佛教认为,获得解脱不能通过实现一个‘真我’或‘绝对的我’,而是通过消除对五蕴有关的最微细的自我意识,消除所有制造‘我’、‘我所’等想法、潜在的‘我慢’倾向等。  
  
大乘各派虽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坚持一个论点,那就是声称:生死轮回与涅槃、污染与清净、烦恼与智慧、迷与悟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分别的。但从上座部佛教的角度来看,这是荒诞不经的。对大乘来说,实现佛教修道所要达至的觉悟,正是要唤醒此不二论的观点。大乘否决传统的、对立的二元论,因为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由于缺乏任何内在的实质或本质,因此在共性之‘空’中,所有主流佛教所安立之各式各样明显相反的现象终于不谋而合:“诸法(现象)皆有一性,那就是‘空性’或 ‘无性’。”  
  
在巴利文的藏经中,并无发现佛陀的教导有赞成过任何形式的不二论。我想补充一点:也没有发现不二论的观点被含藏于佛语之中。同时,我亦不认为,有巴利文的经典提出过二元论,安立一个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假设,供给知识分子们去认同。我认为佛陀的教导特色,本质上是务实的,不是思辩的。  
  
虽然如此,我想进一步说明,这种务实主义也非全无哲学根据,而是以佛陀所觉悟到的、洞悉到的诸法实相为根据。相对于不二论系统,佛陀不是要发现隐藏于世间经验背后或下面的一个统一原则,相反地,它采用具体的现实生活经验,以当中混乱一片的差异与紧张为它的出发点与框架,从中试图诊断出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因此,佛教修道的指导原则不是最终的统一,而是灭绝苦痛,俾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困境。  
  
当我们如实地审查当下的经验时,我们会发现,它贯穿着许多极为重要的二元性,对灵修的追求上有深刻的含义。佛陀在巴利文经藏中教导我们,坚定不移地专注着这些相对现象,并且确认它们,才是忠实地寻找解脱智慧所必须的。正是这些对立的善与恶、苦与乐、智与痴的存在,使追求觉悟与解脱成为那么一个极其重要的关注。  
  
有为(受条件限制的)与无为(不受条件限制的)站在众多的对立面上:生死轮回是指不断的出生与死亡,在那里,一切皆是无常的,变易的,令人苦恼的;而作为最终解脱的涅槃状态是不生、不老与不死。在早期的文献里,虽然涅槃含有最终真实的意义,而非仅是一种道德或心理状态,但没有些微暗示过,此真实在某深层次中,与它示现的对立面 ——生死轮回有着形而上学的不可分辨性。  
  
与此相反,佛陀一再地教导,生死轮回是受贪嗔痴影响的痛苦境界,在轮回中,我们累积起来的眼泪远远超过所有的海洋;而涅槃是不可逆转之生死轮回的解脱,要实现就必须完全消除贪嗔痴与舍弃一切有为的存在。因此,上座部以轮回与涅槃的对立为全面追求解脱的出发点,更有甚者,它把这种对立作为达至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那正是超越轮回与实现解脱的涅槃。  
  
上座部与大乘还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大乘仅把轮回与涅槃的对立,视为专为钝根众生而设的初步教导,最终要由较高层次的实现不二论所替代;但上座部佛教并不同意,因为从巴利文的藏经来看,即使是佛陀与阿罗汉,他们的苦与苦的止息、轮回与涅槃等,仍然是不同的。  
  
追求灵修的人士仍在探索不同的玄思传统,他们普遍认为,最高的灵修教导必须安立一种形而上学的玄奥的统一,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觉悟的哲学基础。若以此假设为公理,他们自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据巴利文经藏的佛教,与伴之而来坚持对二元对立面作严肃的评估,是有缺陷的与暂时性的,有需要通过实现不二论来完成始得。对倾向此想的人士,以终极的统一来消除二元的对立面,自然觉得更为深刻与完整了。  


繼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1-2011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清池
然而,这种假设正是‘我想’挑战的。‘我想’宣称:参照佛陀的原本教义,那种深刻与完整不必以差别的代价来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间反思,已能表露无遗的那些二元的对立面与其多样性,就足可达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我想补充一点,此种坚持确认真正的二元对立面的教导,最终会比较令人满意。它比较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尽管它拒绝内心的渴望全面统一,它需要考虑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于现实。  
  
我之所以认为保存在上座部传统里的佛教,远远超过任何解决人类心灵困境的企图,是在于它的坚持现实而非坚持统一。佛法不是指导我们走向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在那里日常的紧张与压力可消融于形而上学的统一,或莫测高深的‘空’性之中。相反地,佛法指导我们面向现实作为最终的理解领域,以及如实地面对事物本身。  
  
首先,佛法为我们指出苦、集(苦因)、灭、道等四圣谛,作为如实的解脱宣言。佛陀宣称,这四个真理,是崇高的真理(圣谛),而导致它们的崇高,正因为它们是现实的、不离正道的与不变的。就因为不能如实地面对这些圣谛,我们便在生死轮回中流浪了这么久,也只有通达这些如实的真理,才能令人达致真正完美的灵修境界:一切苦恼的止息。  
  
继续下来,我打算讨论佛教中的圣法与不二论思想间的三个主要不同领域,这三个领域即佛教中之三学:戒、定、慧。有关戒律(美德)方面,两者的分别并非立即可见,因为两者在开始修习时,一般都会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它们的分别不是在开始,而是在后期,即在进阶时对戒律的功用有不同的评估方式。  
  
对于那些不二论系统,所有二元的对立面最终都会在实现不二、绝对、或本体时被超越,由于绝对包含并超越了所有的多样性,实现了它的人士即可泯灭‘好’与‘坏’、‘善’与‘恶’等之间的区别。不二论者认为,二元对立面的区别只适用于世俗谛的水平,并不适用于已达终极实现的水平,它们只对学员而非对熟练的行家有约束力。  
  
因此,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历史形态(特别是在印度教与佛教的密宗)中找到如下的不二论哲学特色:已觉悟的圣者行为是不受道德所规范的。圣者已超越所有世俗谛的‘好’与‘坏’的区别,他的行为自发于对终极的直觉,因此不再受道德规条所限,那些道德规条只对那些向着光明挣扎的人士有效而已,他的行为是一股难以捉摸的、难以理解的流动,从所谓“疯癫智慧”中流出。  
  
对于佛教圣法来说,道德与不道德的两种行为区别,是鲜明和清晰的,就算修道至最高境界,这种区别依然会存在,就如南传佛教《中部》第114经所言:“身体的行为有两部分:应修习部分与不应修习部分,两者是明显不同的。”佛教之完美圣者阿罗汉的行为,无论在精神上或字面上说,必然已体现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对他而言,奉持字面上的戒律是自发与自然的。佛陀说过,解脱者能依戒律生活,于微细的犯戒中看到危险,他不会故意违反道德戒律,也不会受到贪嗔痴或恐惧所驱使,而去胡作非为。  
  
在禅修或禅定上,我们又再发现不二论系统与圣法之间在外貌上的一个惊人差异。对于不二论系统来说,由于任何区别最终皆非真实,禅修目标当然就不会着重消除内心的烦恼与培养良善的心态了。这些不二论系统会说:烦恼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内在的实质,甚至说成是‘绝对统一’的不同示现,因此,进行任何消除烦恼的实践,都是徒劳无功的,就像逃避一只虚幻的恶魔,设法消除烦恼只会加强二元对立面的幻象而已。在不二论者心中波动着的禅修主题宣称:“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烦恼与超越的智慧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用激情才能消除激情。”  
  
在圣法之中,禅修实践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以一种清净心灵的过程来展开的。此过程从认知不善念的危险开始,这些不善念是我们的真正污染物,是我们需要降伏与消除的。培育对治它们的善念,才能彻底销毁这些污染性烦恼,达致完善的境界。整个过程皆需要明辨心念的善与恶、黑与白等质量,以及依赖努力和勤奋,就如《中部》第2经所言:“修行者不可容忍任何一个出现的不善念,要抛弃它,驱散它,取消它,废弃它。”又如《相应部》第46:40经所言:障碍是“盲目的原因,无明的原因,会破坏智慧,不利于涅槃。”禅修实践可排除内心的污垢,为销毁诸漏(烦恼)作出最好的准备。  
  
最后,在智慧的领域上,圣法与不二论系统又再各走极端。在不二论的系统里,智慧的任务是要突破多元化的外表,以发现他们的统一真实基础。有分别和多样性的具体现象,只不过是外表的状况而已,真正的实在是一个‘实在的绝对’,譬如大我、梵我、神性等。或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零,譬如空性、空的心性等。对这些不二论系统来说,只有达致根本的统一,即一切对立泯灭无余、一切分别烟消云散,解脱才会降临。  
  
而在圣法之中,智慧的目的是要如实地了知事物真相。因此,要如实地了知事物真相,智慧必须精确地尊重事物的特殊性。智慧不会干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存在,相反,它只会揭示诸法(各种现象)的共同特性,希望深入洞悉它们的性质与结构。它不是向着认同无所不包的一切方向移动,而是向着远离一切、脱离一切、放开一切的方向前进。智慧的培育,完全没有藉着把具体现象贬为外表来损害它们,也没有视它们为本体的开放窗口。相反,它审查与辨识,以了解事物的真相,如佛经所言:“什么是如实的了知?修行者会了知:那是色,那是色的生起与消失;那是受…想…行…识,识的生起与消失。当一位修行者看到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时,他就会远离痛苦,这便是清净之道。”  
  
灵修系统往往会受其喜爱的比喻与陈述的教义所影响。不二论系统有两个突出的比喻:一个是虚空,它包含一切,也同时渗透一切,但其本身却全无实体。另一个是海洋,在众多变幻莫测的波浪下面,海洋仍能保持其自身的特性。而圣法中所用的比喻则甚为多种多样,虽然如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敏锐的洞察力——它是一种对所有可见物的清楚而精确的全景视觉,洞察到每一事物。  
  
正如南传《中部》第39 经所言:“那好像在深山中的一个清澈、宁静的湖边站着,一个有良好视力的人会看到贝壳、砂砾、卵石,也会看到浅滩里的鱼游来游去和休息。他可能会想:‘这里有一个湖,它清澈、宁静,这里还有贝壳、砂砾、卵石,在这些浅滩中有些鱼在游来游去和休息。’一位比丘也会如实地理解到:‘这是苦,这是集,这是苦灭,这是导致苦灭之道。’当他如是知,如是见时,他的心便从烦恼中得到解脱,随着解脱,他知道自已经得到解脱。”   
  
  ——菩提尊者开示于2010年6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是一样"东西"会涅盘, 若有就是一个本体. 就是有一个本体在受苦, 有一本体在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2011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涅盘是五阴的灭尽!
后世的人要复杂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011 04:59 PM 编辑

回复 45# 觉悟之路


   
這些是具體的實踐修習方法、內容、步驟與程序?
在實踐之前,你真的清楚來龍去脈?能了解及掌握這些方法的細節?
你清楚菩薩的那一個階位,和那一個禅觀銜接嗎?
有大乘禪修中心教授這些禪觀嗎?


大乘的教法有 顿, 渐, 显,密,定,不定,别,圆,等不同的,

你要知道这菩萨的五十二階位是别教渐悟的修行法,理则隔历未融。(三谛不融为隔,次第而证为历。)
华严宗,法相宗是有依照此修行法
净土宗虽也在理上依照此修行法,但此修行是指在极乐世界之后的修行法

天台/法华家用的是圆教顿悟的修行法,以六即佛为茨第
禅宗是以通教顿悟的修行法,以见性成佛,牧牛图为茨第
密宗是以别教秘密悟的修行法,以即身成佛


涅槃是寂滅,不著生死兩邊,不是‘生死即涅槃’這種不二論。你玩不二論,人家婆羅門才是更正宗的不二論,不一不異比你說的更早了,你玩法身化身,那不是找死嗎,佛陀成了印度教vishnu的化身了。


不,印度教的不二论不能与大乘的不二论相比
当今印度教的不二论其实也是从大乘佛教那里借过来的,但不圆满

大乘的不二论是从中观空性为基础的,因为人空法空,万物才能不二,同等法性为基础。
所以才能佛,心,众生 没有分别,色与心不二,依正不二,色心不二,天台家讲十不二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觉悟之路

你要知道这菩萨的五十二階位是别教渐悟的修行法,理则隔历未融。(三谛不融为 ...
清池 发表于 3-11-2011 04:43 PM


呵呵,就知道你會這麽說。你這些慣用的小聰明,已經讓人視覺疲勞了,你來點新的好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5: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011 05:20 PM 编辑

回复 51# 觉悟之路


   
就知道你會這麽說。

不,大乘对  罗汉四果,菩萨五十二皆,六即佛,有这三者的参照图。

但你都没有把菩萨道次第论和摩柯止观细看好,就来看佛果?那我现在给你看台家的六即佛次第后(《天台四教仪》),你又能说什么了?

智者大师正是根据这样的譬喻以及余经所蕴义理,建立“六即佛”义:

一、有藏(亡珠)——理即佛

二、人指(示珠)——名字即佛

三、耘掘(镜显)——观行即佛

四、得近(见知)——相似即佛

五、藏开(证知)——分证(真)即佛

六、取用(了了)——究竟即佛

如是六即佛义,乃是由凡夫成就佛道的普遍性的轨道。

http://www.zgfxy.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禅师以前修过南传的禅法、中国的禅、密乘的禅,那它们之间的相同及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 其实这个像说你这个会了电脑以后,你不会因为说在古晋它比较不会,或者说现在叫你这样操作换一部电脑你又不会,你只要说机种的性质一看,你就会做。所以事实上这些禅法在基础方面来讲,都是有它的笼统性。所有的禅法你可以把他当成说像一个冰海一样,然后这个祖师禅就像冰山一样。但是这个冰山其实必须是底下的这些冰海才能够把它做出来,所以各个禅法他其实有笼统性。而且这些禅法不只这一些,还有日本的公案禅、韩国的公案禅。那日本的公案禅、韩国的公案禅又是中国禅宗的祖师禅,参公案那边传过去的,所以有他们的相同性。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有修四念处的你比较清楚,观呼吸来讲,那观呼吸一般四念处的观法他们大概都是会守住这个地方(禅师指着鼻子,然后指着腹部),要不然就守住这个…另么呢蝉相出现以后还必须要那能移动到心轮,而且在移动当中都能够稳定的不会散掉,不会有其他妄念干扰你,是靠着这些禅相来判断的。但是大乘禅法中修观呼吸的天台宗就有一个六妙门,六妙门的修法是先数吸,就修呼吸。但是中国北传的呼吸呢它是一数到十,南传有的从一数到一百,藏传可以从一直数、整天数不停的,就是你要数到比如说一秒钟我们通常一分钟大概有十二次到十六的呼吸,那假定有了禅定下去以后可以缩短到一分钟是四次到六次,甚至可以很高数到几乎变成是胎息,那这个观呼吸的部分呢,比如说数息以后再相随,相随的时候它就等于是观呼吸,是随着呼吸的进出。随着呼吸进出的观法呢这个时候有时候禅相并不是在这边,它会变成整个身体,这个呼吸变成想腹部一样。这个禅相是会因人而变,而且也因着你的修行方式而改变,那像这个就比较属于南传的观呼吸法。那在北传呢我们会把这个观呼吸应用在观吸完气以后停着,不能再吸了,那这个再转为呼气出来,那这个中间有一个空档。也就是吸气也是一种生,挺了就是一个灭,再呼气又一个生,那呼到不能呼,又一个灭,灭了以后又一个吸。那现在我们的修是专门修在这个灭的地方,你这个灭的地方我们是修全部的灭或修吸的灭,两样都修也可以,我们就这样修,修到最后会使这个吸气的时间长短跟呼气的时间呢会越来越短。比如说本来吸这个很长,呼也很长,灭是很短。慢慢这两个灭会扣搭,而呼跟吸会变的很短。到最后你根本就跟不到呼吸,整个就进入一个灭的地方,所以你就不会再修生灭法。那一般修观呼吸时他是在修生灭法,现在中国的禅宗修法就是要修不生不灭的地方。所以这个方法在显教的北传也很多人不会修,因为这种修法在中国的祖师里面(历代祖师)也很少人在修。但是我自己就是说在修行的过程中我自己发现了这个修法以后,我才又看到祖师禅给我们用这个方法修,所以这种方法变成我自己练出来的,特有的一个方法。

像中国禅宗,比如说楞严经的观音法门,就是修听声音的法门。这个就是祖师禅的变化,像观世音菩萨就是听海浪声,那入流亡所耳根圆通,那时中国的禅师有一位叫做无相案师,他是教人怎么修呢?他只要每次上去的时候他就会高声吟叹一声这个本师释伽摩尼佛,然后就停下来,那底下的人就听完他的声音就停了以后,那你就安住在这个声音里面灭了以后这个空挡,不让你产生第二个念接续你被打断的那个层面,不接到那个层面去,那由这个地方呢去明心见性,这个就是进入那个中间空挡的地方,是用这种方法修的。所以我学佛全部是在所有南传、藏传、北传的禅法方法下功夫,甚至日本的公案禅,韩国的公案禅我都去参学过

■ 佛弟子要修禅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基本上要俱足什么波罗密?

□ 这些都是一种比较浅显的前行。其实要修法只要一个宽广的心来接受就容易了,但假定你所学的都综合起来就会变得又很难。所以有时候越单纯的人来修就越快,像 我在千百家打禅定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她自结婚后常常被她的先生骂,骂得很烦恼,那她参禅就每次一参到“念佛是谁”时,她就说是我那个老公啦,这么苦这 么烦恼,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学问、知识,也只是拜拜的,结果她是第一个可以参到可以让她顿出这个身心状态的。所以这个有时候很难讲的,只要她很渴望解决她的 困难的这份心,那她就快了,假定没有这个样子就很难了。出离心是很重要的,但是这个出离心有的人会误解,有的人认为是到山上没有人的地方静静一个人修就是 出离心,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是要了脱生死,脱离一切烦恼痛苦,这份心才叫出离心。 一般人有时会认为有烦恼日子好过,但是他就不觉得说非要把它解决掉不可,那这样子的话他要修的力量就不会强。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会碰到有一些来参加的人, 他有一些病痛或一些不好的遭遇的时候,可能他修行的会很快,因为他的力量强。 心法是一样的,但是会用调顺你身心的方式给你达到,那经行的部份我有用南传的经行方式搭配这个北传的跑香方式,两样都有。那是山水禅,在台湾山水禅是我第 一个创,从1981年就开始创山水禅,都是在山岭,溪流中在修这个山水禅。教他们设法抛念头的方法,这个时候就加了南传、藏传、大圆满的还有看话禅的方 法。比如说一个人很烦恼,我就叫他到一个山区找一个步道,你就慢慢走,那这个走的时候你就要照顾脚下,就像南传的提,挪,踏的方式,但是我的提,挪,踏要 搭配它的呼吸,要把观呼吸搭配,提起来就是吸,呼,下去,这个就把南传的经行搭配观呼吸,然后又以大圆满的方式稳定气脉。接下来你就静下来。静下来就是用 北传的观心地法看着你这个无念的状态的心性。那等到发现你的念头要开始蠢蠢欲动,有一点忍不住,要开始胡思乱想的时候,你要开始走动,那是走动的时候,他 这个蠢动就会消下去,消下去是不是说没有啦,这走一段时间可能要是你的觉察力经行力不够,可能它又冒出来,冒出来又停着,又开始。像这个方法几乎就是南 传、藏传、北传的方法在里面。北传的祖师禅的禅法也很少人下功夫去修到有体验,或者有捉到诀窍的,他就讲不出所以然啦。其实你假定有这个经验以后,有这个 提问,你听到祖师讲的话,有脉络可寻的,也可以教导出一套方法。所以你看到现在为止我看过所有市面的资料,讲看话禅大概我们这里算是最清楚的。

慧門禪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心如何修呀?
再来。。修行修何心呀?
眼耳鼻舌身意是6根,6根要破呀,如何破呀?
WANAKA 发表于 3-11-2011 08:16 AM


我修的佛法沒有心。你修的佛法是心,你的層次比較高,承讓承讓。
吾性無識無須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11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修的佛法沒有心。你修的佛法是心,你的層次比較高,承讓承讓。
吾性無識無須破。
royallam 发表于 3-11-2011 07:19 PM



佛法没高低。。。。。。。
人人有佛性。。。。。。。

假如你没有心,现在还可以和我交流? 这是什么心? 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遗忘,这里还有一个学禅的。。
babylonandu 发表于 1-11-2011 01:28 PM



    那要喝茶参禅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不能明白,為什麼會有修空,修心。
佛法有這個法門嗎。
royallam 发表于 1-11-2011 10:33 PM



禅宗里,就直接了当教人见性,顿悟成佛。修空,修心是渐悟的法门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05: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清池


谢谢你!丰富了这一篇幅的资料。其实,在这之前,在我的认知方面,以为南传,北传,藏传,共为一起合成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因岁月深长而有了种种的学说,是这样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觉悟之路


    谢谢你!丰富了这篇幅的资料。在初步的认知上,觉得你对南传的次第修法比较有心得,可分享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1-2011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飞天神猪


    志趣相投,可参禅学道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5-2024 01:33 AM , Processed in 0.06631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