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73|回复: 3

慈师讲授五念门(大用在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2012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617(五月十六)

(一)大用在斯

违性世界必然成住坏空

昨天我们把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三种庄严中的地庄严与娑婆世界作了一个对比性的提示。我们娑婆世界的大地也好,土也好,尤其近百年的变化,对我们人类作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提示。我们人类面临着一个自我测试——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我们这个生活环境的水资源受到的破坏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人类的生存或是其他生命的生存要是没有水,那就会是一片死寂。现在水的问题是很严重了,地理环境也十分严重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有情与无情——有情面临着生老病死,这是没有办法的;无情面临着成住坏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所谓的没办法,就是它是必然的。这个必然性就在我们生活的空间的依正二报中成熟起来,我们在住与坏的阶段生存着,即使人类不去直接地破坏,其相续也是必然的。

现在的人群有时候会有过多的自责,好比说人类对资源过多的开采使用, 认为人类不太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这里面有自责的东西。实际在这个巨大的虚空的空间,我们这个地球是很小很小的一个空间,我们自身的作为也是十分小十分小的,就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作为也是十分有限的。像我们这个气候变暖,不单单是人类的作为,人类的作为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占很小一部分,但是我们会这样认为——我们人类这个群体这一百年来掠夺性的开采与疯狂的消费,给我们人类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可思议的颠覆,或者说带来了一些伤害。

有一年我去青岛的时候,大连一个油轮,可能是十万吨级以上的油轮发生了漏油,后面可能是爆炸了,整个沿海全部都是油。后来我去大连,虽然已经很长时间了,但那个味道很厉害,周边整个海岸都被油污染了,那是十分厉害的。像这一类的污染虽然可以污染一部分,但对整个沿海地带来说可能只是大连这一片。

我们人类自己的作为,小心或不小心地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好,破坏也好,在这个大环境中,即所谓的“住、坏”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就是说我们人类不可能侥幸地说——我们通过一个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个永恒的生存环境。在这个娑婆世界想得到一个永恒的安稳的环境,可能这个妄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为什么说它是妄想呢?因为我们这个器世间是违性所造作出来的,是大家的共业累积出来的一个违性世界,它就一定有“成住坏空”这样一个去向,这四个角度是必然的,不管你如何做,也可能把时间时空拉的长一些,也可能压缩的短一些,但我们的自然环境的成住坏空是必然的。

那我们现在只能说在这个“必然”中,尽量能做一些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自我的调整或者整合,但是必然为这个大环境所不许。这个不许是什么呢?——水劫火劫风劫一来,人类一点办法都没有,那跟战争没有关系,跟核武器也没有关系,所有的有情都要面对它的毁灭。这不是制造恐怖的,比如现在人们说要地震啊,人类有灾难啊,等等说法,这是很自然的一个业报的现实。一旦到坏劫,是必然会面对四大的散坏,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自然会散坏,因为我们的共业造就了这个世界,就是说生老病死的循环造就了成住坏空的依报。

我们对这个地方若没有认知,很多人对这个世界就抱有幻想,当然对生活的一些欲望抱有幻想。如果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会成住坏空,人会生老病死,很多人的妄想就会休息下来。若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有情与无情的现实,人的许多妄想热恼也就休息下来了。从长远的角度、真实的角度来审观,人那些无意义的想法与追求也可能会变得清凉起来,因为你知道是不必要的了。假设说地球到坏劫了,风劫一来,成为事实了,你还在那儿说你要发财也好,你要升官也好,你要感情也好,你要生儿育女也好,可能都没有意义。

我们主要是对大的环境,对时代大的因缘认知不够,所以说很多人那种自私的狭隘的、那种个体的贪欲的炽盛,在对这个大环境一点不了解的情况下,他就建立这个东西。那是一点儿都不坚固的,你费了很大的心血建立一个东西,可能瞬间就散坏了。因为人对大环境的规避,许多人不愿意了解,或者说就没有了解的机会,他就会设计自我生存的贪欲的小圈子,自私的小圈子,作为的小圈子,势力的小圈子,这个圈子是脱离现实的。为什么一再提醒大家注意这个大的环境趋势,大的时代的群体意识呢?若是不注意这个,我们就会迷失在个体的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愿望上,会迷失,或者说去执著。

菩萨们啊,我们这个时代真不是一个要学习积累知识的时代。在减劫中,现在人所有的作为,随便拿一个小孩的知识、作为都不得了。因为啥呢?你都用不完。你这一生学的很多东西你永远都用不上,因为学习知识过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像一个手机出来了,过去很多单位都取消了;现在一个飞机一起飞,过去很多运输的牛马都取消了。现在很多东西都在急速地变化,一个人发明以后,整个世界就公用共享它,所以很多人都会闲下来,但是大部分人还会想象去做一些什么事情,所以会拼命地去积累知识。现在在人群中,知识群体不断扩大,烦恼随着知识增加,因为知识增加和果报的不均衡,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失望、怨恨、对立、破坏意识,或者说背叛意识。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在拼命地学习,以求未来有一个大的好的果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为者。因为现在就失去了均衡,种子种下了,就不断地去作为,不断地去想象,不断地去修行,或者说学习某些东西,结果后面不对称的东西就更加炽盛,那个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说我们对大的环境有了认知,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小的贪欲也好,作为也好,它有没有成熟的环境?能不能成熟它?成熟它的意义何在?我们如果有这个认识了,那我们在这个世界就少一分热恼,少一分妄行妄为!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2012 07: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满足是顺性的缘起

违性的变异必然归于顺性的安稳

所以这个地理环境,对我们来说特别特别重要。极乐世界一宝二宝三宝,乃至说无量诸宝,随心称意,庄严具足,这是依性德而彰显,来印契众生的自性的功德或者说佛性的功德,那我们认知这个违性的环境——娑婆世界,其诸苦就是不足,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极乐世界是顺性世界,有诸乐,来自于满足顺性。一个是随顺性的,一个是违性的,违性是不足的结果。现在许多发心修行的人、学习的人,或者看似上进的人,多以不满足的心理去学习,去修行,结果会更加的怨恨和不足,会更加的迷失!因为什么呢?大环境会给你造就这样一个结果。

让我们来满足,并不是让我们麻木不仁,或者是一个自欺的心理,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若认知了性德的具足性,这种具足就能出生一切功德,从根源上来解决我们的不满、不足、苦这样一个业报,要不然我们会在枝叶上,在诸苦上,在这个违性的作为上,即在不满上去修行,以此作为缘起是很痛苦的。但是你看看现在所谓的修行人、学习人、发心人,没有是以满足的心去做缘起的,满足是顺性的缘起。

菩萨啊,缘起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你若认知不清楚,那你后面的作为就会陷入一个大的不堪收拾的结果上。诸苦都是来自于不满足,诸乐都是来自于满足。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最简单的观察——小孩子,幼儿的时间,一个巧克力,一个糖豆,一个新鞋子,一个新衣服,一个小玩具,可以使他很高兴地过很长时间。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举例说:有如空拳诳儿,或者黄叶止啼,拿一个树叶你说这是金片子,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什么呢?他容易满足。这个满足看着是很幼稚,但它有顺性的东西。现在我们的贪欲心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反而是枝叶上的问题,是一种贪的习惯,这种习惯是违性的。因为性本来是具足的,我们违背了性的作为,自己在造作的一个不满足,这样就会带来诸苦的结果。

所以这个世界是不满足的世界,极乐世界是一个随心满意的世界。这个满意就给我们带来了所谓的珍宝,什么东西都是珍宝,为什么呢?满意,具足。我们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满意,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勤奋作为,不断地去强化自我,强化环境,带来了很多苦。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这么多军队怎么办呢?这么多将军怎么办呢?突然让他们回家是不可能的,他就开始盖长城,使大量的军队、劳力有个消耗的地方。这是他统治者的心理状态,但老百姓就不以为然,说战争没有了,大家要好好地过日子了,应该去农耕,过男耕女织的日子,所以就有孟姜女哭长城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人的作为上,他们都知道男耕女织就是他们满意的东西。

我接触过很多农村的孩子,我问他们会不会种田。百分之九十的农村孩子是不会种田的。都是上一代人种,就是他们的父辈种,这一代不种了,为什么?不会。从开始上学他们的父母就有这样的想法——让我的孩子去城市,去大城市,走出农村,走出山沟,不要再耙这个地了,他们的父母开始不满意了,对土地、对种地不满意了,对自己的儿女再在这个土地上劳作不满意了。所以我在国内走动,发现大量的土地荒芜,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我们在广东开车走了几百公里,大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种上桉树,造纸浆那个桉树,它疯长,伐了还继续长,也不需要耕种了。到处都是桉树,上千公里都是桉树,没有农田了,极少有农田了。为什么呢?大家不满意了,不满意了就造成了什么呢?鸟没有了。鸟没有了,生物链就(断)了。因为桉树是不长虫子的,不长虫子就没有鸟,没有鸟其他的生命也就相应没有了,很多生物链都没有了,就形成了一个死地的林子。大片大片林子,但是没有动物,没有任何一个动物,为什么呢?它不可能生存。

我们知道这个环境就是不满意制造出来的,那以后没人种粮了,粮食从哪儿来呢?进口,那我们中国就大量地进口粮食。那别人要是不卖给你粮食了呢?那可能啥事都会出来。就是说我们这个不满意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父母不满意就改变子女的生活方式,这个改变还是不满带来的,这个变异的苦一定会跟着我们的,变异越频繁你的苦也就越多。你要了解它、觉悟它了,也可能是一个善巧;你不觉悟,这个变异给人催使的苦是很苦的。现在人的选择性是很苦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两个世界,我们去观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的目的,不是为了其他的,是要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要往生彼国?——因为彼国是必归之国,就如河水归海一样,是必然的。这个变异归于不变也是必然的。违性是变异无常的,这个变异必归于这种顺性的安稳。因为变异这个违性必然归于安稳,它是必然的。就像我们扔一个粉笔一样,它必然落到大地上,它不落也要落,它在上面飞得再久,它也会落到地上,它是必然的。
我们要看到这个必然了,那我们就不会把往生当做一个执著、一个业的东西了,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随顺,那样我们就说,哦!原来愿生不愿意生并不是一个费事的事情,所以彦琮法师那句话特别感人——“业深成易往”——你业再深,往生是没问题的,就像重物落的更快一样,这个没有问题的。因为安乐国土是个必归之地,是变异之必归。

娑婆世界就是个频繁变异的世界,我们的寿命这么短,就是因为变异的快。人生百年,很快就变了,那忉利天一日就过去了,一弹指顷就过去了。所以越长的生命,相对快乐、安稳的东西就多一些。我们看看蠓虫、蚂蚁、各种鸟兽,只有几年的生命,几个月的生命,几天的生命,一天的生命,我们感觉到很可怜,那忉利天看我们可怜不可怜呢?我们就像忉利天眼中的蠓虫,朝生暮死,忉利天的一日就是我们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蠓虫飞过来了,它是早上生的,飞了一天以后晚上就死掉了。实际人类就是忉利天眼中的蠓虫,我们自己可能还不以为是,还有很多伟大的抱负,这个没问题啊,你的抱负是什么呢?有意义没有意义呢?要是觉悟这个抱负,实在是很有意义的!若是想在世间上建立一个什么坚固的自我,那很快就没了。

我们这样一对比,那往生极乐世界不过是百川归海一样,只是早晚之说,所以觉悟者直归本家,就像河水直接回到大海;迷失者多几个弯曲,多一点执著,到哪个河流盘旋一下,到哪个湖,到哪个池塘多逗留一下,认为这就是“我”,结果大旱一来就把你干枯掉了,出现大的因缘你就没了,你是载负不了自己的,因为这个干枯是必然的。
所以极乐世界这个一宝二宝百宝随心称意,具足庄严,皆是顺性事,而我们这个世界都是违性事,一定要审视清楚!大方向审视清楚了,你对自己的作为就很容易选择了。要是这个抉择不清楚,小的选择是很困难的,斤斤计较是必然的。所以过去说分析问题要从大局着眼,那样你就方便了,人的心量拓宽了,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轻松了,空间就大了。因为我们一直拘泥在个体、群体、某个阶层的意识中,所以着手的机就特别小,就在一个小的机构、心智、得失作为中斤斤计较,人很痛苦,就是不大方。所以佛讲了很多大方的经典,有《大集部》、《方等部》、“大方广”这样的经典,为什么呢?是来拓宽众生心智的。

我们凡夫的心智基本上是小、慢、卑劣,很小很小的。很多疾病、灾难、对抗、伤害,都是来自于这个“小”,因为他没法真实地展示我们这个生存的巨大的空间与生命巨大的空间、心理巨大的空间,他没有去看过这个东西,只在狭隘的一些情绪化的东西、一些自己习惯化的东西、一些自己所知的东西中锁定了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把自己的生活意识锁定在一个习惯所知,锁定在自我这个很小的“小机”上来了,所以不大方。

放光寺门前有个“覃恩坊”,有人问那个“覃”字是什么意思。可能是这个时代感召的,这是放光寺古来以久的一个招牌。(覃,就是广大延续),就是希望我们发扬光大的意思。发扬什么呢?——恩。我们说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师长恩,佛恩。这个覃恩坊是现代建的,但这个坊名是古代人起的,古代放光寺有这个坊,坊就是个牌子。现在我们这种心理都很小,学佛人一定要从这儿(广大、延续)下手的,说发扬也好,发扬光大也好,他一定是从这里下手的,你要是越学越窄,越学越自私,越学越狭隘,你一定走错路了,背道而驰了。

所以覃恩坊的背面写了一个“大用在斯”,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真想成就,那你就在这个地方要关注——感恩、报恩。这不是强制提出来的东西,很现实、很具体的一个问题。做一个牌坊那就是一个教法啊,它要如实地提醒大家来认知我们的生命与生命的作为,以及作为的一个准确的方式。你修行也要有个方法啊,要有一个准确相应的方法,要不然你不能成就的,你的作为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也是为了让我们认知修行的一个准确的路子。“大用在斯”,这是过去的大白话,易懂之语。学佛人若关注这一点,你一定有个很得当、很准确的路子走,那样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经历也是一宝二宝三宝四宝,也能使我们称心如意,也能具足。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012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佛甚深功德海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14-1-2012 08:15 AM 编辑

欣厌对比中真发出离心

我们类比“欣厌”这两个世界:一个是顺性的、令人生喜的世界,能够满人的心愿;一个是逆性,让人厌倦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中,大家稍有一点健康,一点顺利,马上就会贪图这个世界,但是很快就又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劳作、家庭、感情,社会状态……,人很容易厌倦,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各取所需,人就会有很多的粘着,但一久就厌倦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存,一切作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厌倦。但你说我是个觉悟者、顺性的生活者,那就是极乐世界, 因为你顺性了,就生喜。而违性的作为,不管你做什么,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厌倦,就是个苦、忧。

顺性——令人生喜——满人心愿的世界——欣(向往)
逆性——让人厌倦——不满人心愿的世界——厌(出离)

所以我们要对比观察此二界——一个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的确是令人有厌倦厌弃,或者最终有出离心的地方。很多人是到大难来了,老啊、病啊、伤害来了,他就会有很强烈的厌倦感,有的人得绝症了,说哎呀,这个世界真是可厌恶的,实际还不是厌恶了,是没有路可走了。不厌倦咋办啊?他支持不了了。人一遇到违缘,这个厌倦、出离的心也会成熟,但你只要是违性的,其结果,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最后的厌倦与出离心。我们生老病死的相续过程中,这种心理会屡屡生起,经常会表现出来,即厌倦、忧伤,或者说在一个疑惑的状态下产生挣扎,想面对现实又不愿意面对,不愿意面对可它又是现实,不面对这个现实它表现出来了,面对它又不甘心这个现实,所以人就开始挣扎,渴望得到一个调整、一个转机。转机一来,一顺心,又开始贪著、染著这个世界。

早期我们来到这个寺庙的时候,就两间小房,中间有一个通道。那时候某师在这儿种过菜,后来我们来了以后,把这个地方的荆棘、树清掉了一些,慢慢把这个房子的一圈围起来了,开始就这一块儿地,很小很小的。每年也会来一群男孩子来出家,我问他们:你们来这儿干什么呢?大部分人说:这世界让人很厌倦,所以要出家。我说那你不能出家,他说为什么呢?我说你厌倦了才出家,你要喜欢了出家才好。大部分人是厌倦,对家庭、生活、婚姻、作为、工作等等产生了厌倦,就想改变个生活方式,就说出家吧,到山里住一住。早期我对这种人说:“你们不要出家,厌倦这一刻钟出家,出几天以后你又不厌倦了,你又回家了。”很多人不相信。我说行,你如果真是厌倦(世间)了,你待三年看看。结果没有一个待过三年的。这十几年了,我知道的,没有一个待过三年的,都是急急忙忙的,要么回家,要么受戒,反正是两个必须得选一个。很多人是到寺庙后对家里厌倦的那个劲泄完了,就说:哎呀,师父,现在开始想家了。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徘徊,这样徘来徘去,受到伤害了、压力了,承受不了了,就说我很厌倦,就要出离了,就发出离心了。但一到寺庙里待久了,也开始厌倦了,又有出离心了,然后回家了。实际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因为逆性中的心性没变,心所依没有变。心所依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不管你到寺庙也好,在世俗也好,你心地的所依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你在家烦了,就到寺庙出家什么的,结果又烦了,就又回家了,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心念所依的问题。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避开了这种违性的外缘,它都是顺性而显,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增上缘,顺性增上,所以我们往生彼国,处处都是增上,皆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所以一切碍中自得无碍。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碍中无碍”在某个阶段、某一时刻,有善知识,有团体,有教法提携你,是可以的,稍微一放松,你就开始放逸了,你又开始没有增上缘了,所以说在这娑婆世界要是行碍中无碍的法则,那真是了不起。

所以世尊说这个娑婆世界是堪忍界,其他菩萨所不许,即不许来这个世间,为什么呢?就怕他们堕落。所以不退转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在此世界甚为方便,很多大菩萨要成佛时在这个世界体验体验,这个世界是成佛要体验的,不成佛不要体验,你随便一体验就堕落了。这个世界不好体验的,一体验就迷了。

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很厉害啊,但差一点就迷在这个世界。要不是他那三个伙伴脑袋被削掉了,他也不想出家。他是佛再来啊!——妙云相如来,从他的无垢国土乘着不可思议的法轮来到这个世界,但一投胎一转世,就开始做外道。他出世的时候是梵志,他有三个同参道友,一个比一个糟糕——不是,一个比一个有本事,看过他的传记都知道。他们把世间的技巧都学完了,做完了,认为这世间没啥意思了,就找一个什么药都会配的药师给他们配了隐身药,那个药一抹到身上就看不到了,然后去皇宫里做非法事,使得很多后宫嫔妃怀孕。皇帝就问这些谋士这是什么人所为,谋士说:有两种可能,一是鬼神所为,一是隐身人所为。怎么对付他呢?有两种方式:要是鬼神,则用咒术咒之;要是隐身人,以灰制之。就在各个要道铺上薄薄的一层灰,要是没有足迹,那是鬼神所为,可以用咒术咒杀它;要是有足迹,就是隐身人所为,就用刀兵杀它。他们又老一套进去了,人一看有足迹,一二三四个人,这些兵将都涌出来了,乱砍乱杀了,三个伙伴都被杀掉了。龙树菩萨很聪明,他就跟着王跑,因为没有人在王跟前,对王怎么也要有点距离,人家怎么也砍不到他。但他这时候发愿了,就说:这个五欲甚可恶,丧人性命,我若能安全出离于王宫,必行沙门之梵行。他立这样一个誓,所以他就一直跟着皇帝走来走去,(大家)一看砍死了三个,再也找不到了。他就跑出去了,然后就出家了。你说要不是这三个菩萨来教育他,够呛。你看还是佛陀应化啊,还是这个德性,我们敢应化吗?不应就化了。

佛在世的时候,依佛力住持故,令他方的大菩萨到这个世界不至于迷失,所以各随世尊,辅佐世尊示现教化方便,但是世尊灭后,世尊多有不许。很多人读过《妙华莲华经》,他方菩萨来说:世尊啊,你要取灭了,我们从他方世界来此世界度化此浊恶世界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成就菩提。世尊说:止止,莫须说。他们又说,世尊说:止止,不要说。为什么呢?不允许他们来。当然有“从地涌出品”,那是以后的话了,大家一往生就都从地涌出来了,为什么呢?往生彼国的所有有情都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有“从地涌出品”,大家都快涌出来了。

极乐世界观十方无碍,这个无碍,就是无染著,皆是增上,若清净缘,若浊缘,虽是浊缘,如镜中物,毕竟无所污染。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看到浊缘往往就会污染。上一次有一个禅定功夫很好的出家师父专门来跟我说,给我提了个建议,前几天一个禅定功夫比较好的居士专门来给我提建议,说:法师啊,你这一次不能再染着这个病那个病了,要小心,这个世界可不是那个样子了。我说小心什么呢?他给我提出来几条,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的病啊、难啊都很有力量的,很容易把你打倒。提示一下,我说大概知道。

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呢,你看菩萨戒中制定了远诸恶人恶缘,顺诸善人善缘,多结于法缘。菩萨戒是这样定的,那在他方世界就不能这样定了,因为他方世界没有恶缘,可能也不需要菩萨戒。你可以读一读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菩萨戒,要是恶国土,你是不准去的;要有八难之地,你是菩萨也不能乱闯;要是恶人恶事不能去闯,为什么呢?保护菩萨行为。虽然你要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诸善缘等等,但戒律中还是说恶地、恶行之处你是不允许去的,战争之地你是不允许去的。我们这个世间,恶缘就会减弱我们善的道德,所以远诸恶友,亲近善知识,在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从大的角度来说,娑婆世界这种逆性的共业已经造成了一个依报的事实,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尽量远诸恶缘,亲近善缘,各作增上。
你不相信你可以去做观察,一个疾病很深重的人,你跟他坐在一起,不需要做换位的修法,你就心平气和地感知感知你们俩共有的这个因缘,大部分人的忍受力都不够。好比说对方烦恼很炽盛的时候,你心里很平静地跟他坐一会儿以后,他那个炽盛的烦恼一展现出来,就要把你给吃掉,很多人也就忍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顺性的究竟安住的亲证力不够,所以多会随着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我们说不念自业他业共业,唯依念佛作为增上方便呢?若是你遇到违缘了,遇到对方恶性的心理疾病了,那你就念佛、念法、念七觉知,用种种法的善巧回应对方,或者供养对方,那会皆大欢喜的,就会给你给对方带来真正的利益,增加了一次熏修的机会、念佛的机会。但是你要是念对方的业,往往我们承受不了,我们暗自观察就行了。你若真正遇到一个很善良、很有法益、心地很明亮的人,跟他坐在一起,你心里有很烦躁的东西也逐渐会清凉下来,为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传感性很强。所以我们愿生彼国啊,我们的整个大环境全部都是增上的,佛力住持故,得不退转。我们往生彼国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不退转这样一个事实。


赞佛甚深功德海

极乐世界这个“观十方无碍”,是观一切善恶二趣,各得方便。因为我们往生彼国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也不是为成佛而成佛,实是为了完成我们无始以来的种种因缘所产生的相续。很多人认为往生以后就没事干了,成佛以后就没事干了,或者说到极乐世界就天天去游玩去了,我告诉你,你在极乐世界游玩的时间你都成就了,为什么呢?虽然有诸乐,但皆无染著,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悲智善巧,就是说你在游玩生活的状态下就会成就,并不是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人一放逸一玩乐那就堕落了。彦琮法师说极乐世界“乐多不废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极乐世界所有的快乐不是染著的快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快乐,除了觉悟、顺性的认知,所有的快乐都是染著的,很容易一染就沉沦,就迷失。

极乐世界的“地庄严功德成就”,就是来载负我们,使我们从往生一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皆是一如的法则,所以此大地,即指安稳成就之处,不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成住坏空;而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思维意识,或者说菩萨声闻的思维意识,观察不到它的成住坏空,它是顺性的久远,次于泥洹之道,其功德利益寿量用我们的这种有限的思维状态是思维不了的。

佛在经典上有很多比喻,像目犍连这样神通第一的大弟子,有千千万万无数个,大家坐在一起“悉共计校”,计校这个地方的寿命,世界的寿命,人民的寿命,大家在一起算,从开始一直到他们取灭也算不完。这个“次于泥洹”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个说法,就是说他不取于涅槃,他是成佛之地,但他次于泥洹,接近泥洹。泥洹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可算的,是无量之无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德予以众生的方便可以说是有量的无量,这个有量的无量是对众生份中、菩萨份中、声闻份中,这个增上是不可思议的。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012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彼光明相应故,随顺彼光明故,是为赞佛

我们对这两个“无量”要有认知。我们一般说“无量寿”这个“无量”一共有两种:一个的确是无量之无量,是顺性安立,就是不可称量,你没法称量,就是你不可举,不可言说,言说没有用;一个是有量之无量,是对众生、声闻、独觉、菩萨,为什么要区分开来呢?这个有量之无量是以报德而显差别,提它干什么呢?最主要是我们要知道一个是顺性的,一个是顺性修持的差异,这个(有量之无量)是可以顺性修持的,顺性修持是由浅到深的,第五个就是佛陀了。为什么作这种差别呢?实际就是我们凡夫的心里是极有限量的,心量十分小,我们生活的空间太小太小了。如《华严经》中讲,行位住位这些菩萨们都可以分身到他方佛国度化众生,又比如入地菩萨,就可以分身到百亿国土,以佛身度化众生,那是个什么心量呢?你能分几个身?最多分两个身:一个见见别人,一个见见自己,我们再也没有身了。我们凡夫的意识心量是十分窄小的,这就是所谓依报所显现的差别,因为诸佛世尊是顺性展示的一个无量,是有始无终,那么这个究竟、这个法性的无量,是无以安立言说的,用任何言说都是没办法比喻的。像我们所有的量,声闻马上就能知道,但是我们不能知道声闻的量;声闻的量独觉可以知道,但独觉的量声闻是不知道的;这些大菩萨的量独觉是不会知道的,但菩萨能了解他们;世尊能了解一切众生,大家只能回归与随顺,要不然是没法了解的。

《无量寿经》讲“无量”是最多的,一一国土,一一言说,一一作为,一一事相皆有无量义与功德。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每一个事情的发生,每一个事情的认知也都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在彼国的参照中,就比较容易认识得清楚。所以对这个“无量”有一个认知了,我们再来看诸佛世尊的作为,那我们就会有随顺的赞叹,不随顺就谈不上赞叹。我们说“赞佛甚深功德海”,在随顺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了,那你去赞美他,就像你跳到大海里面了,在海水的托负下,感觉到大海的浩瀚与力量了,你就会赞美大海;但你站在岸上的赞美,都来得不真切,因为你没有触摸到水,不知道它的力量所在。

我有一个战友,他们去海边游泳,看到海浪过来了,就迎着海浪冲进去了,结果被海浪卷进去了,他再出来一看水面,心里产生了巨大的恐怖,什么恐怖呢?一眼望不到边,说这个海啊真不可思议!我说那时候是真赞美,为什么呢?身在其中才谈的上赞美,你站在海边喊:海啊,真伟大!没有用,太浮漂了,没有感觉。所以我们要知道佛的智慧功德,就要入佛智海,要用佛的教法海给我们一个洗涤,一个冲击,一个呼唤,对我们有个震撼,那才能知道赞佛是什么。


我们在学第二念门的时候,说怎么赞佛呢?——与彼光明相应故,随顺彼光明故,是为赞佛。若没有相应,你没法赞的,你赞什么啊?你想象中的那个赞,谁也不听,没有实际的力量。我们知道这个无量的功德了——一一事相皆有无量的功德,一一事相皆接引无量众生,成就无量众生,那这样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一草一木任何一个描写,都会由衷地去体验它,去碰触它的实质内涵,即顺性的功德,具足无量的胜缘,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使我们成就。

就像世尊在说波罗提木叉这个戒的时候,他告诉诸比丘:诸比丘啊,汝于我戒法中,各个保解脱。像我们这一生中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戒,或者说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有一条戒你能坚守住,就像在大海上,突然遇到大海飘荡,无尽的业海把你飘荡,但是来了一条船,这条船是什么呢?就是你守的那一条戒,你若上船,这条戒就可以使你度到彼岸。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无量的功德,你能缘一个功德、一个事相,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像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这十七种庄严功德中,你在任何业缘下,能记住一一庄严,一一妙相,你能做随顺,都能使你成就往生之大利!你能一一的随顺,一一的关注,都得使你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大家若有认知了,就比较容易念佛忆佛。


(二)每天念十声阿弥陀佛
因为我们修行忆佛念佛,许多人跟我提出来“一念”的问题,说这个一念,念念就疲了,实际没问题,你念“一念”疲了,可以念“十念”,它就不疲了。开始说一天念一声就满意了,我告诉你,现在你得念“十念”了。因为啥呢?随着我们讲来讲去,那要十念了,不十念就不真诚了,那就出事情了。

我们现在要用这种作意圆满的心去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你可以去体会体会了,在一天中,你可以用一次念十声,也可以把它分成几个段落,好比说早中晚,初夜中夜后夜,在每个段落里念十声,或者念一声,或者念两声,这样你看一看,你生命的主题就有了。
我现在就是希望大家生活中有个忆佛念佛的主题。前几天讲一声,现在讲十声了,对不起,以后要求还多呢,现在开始要求念十声了,这十声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因为我们有一声的基础了,念十声就不困难了。但这十声一定要思维清晰了再去念。这个思维我们称为忆佛,你在这个忆佛中清晰了、明了了,再念一声佛,念十声佛。或者说思维清晰了念一声佛,休息一下,我再思维清晰了,我再念一声佛,这样念十声,你看看是个什么效果。这是个不是功课的功课,希望大家把念佛当作生活的主题。在一天之中,能这样清晰地念十声佛,你会感觉这一天的念佛就很丰满。

放心,我不会要求一百声,这个“十声”大家不体会可能是很困难的,因为“十声”在许多经典上都是有提的,说“乃至一念十念”,说十念的比较多,说一念的比较少,因为一念的根性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十念的根性是普遍都是的,所以我们从普遍的角度来提醒大家一天能念十声佛。

一日念十声阿弥陀佛,这是最简单的要求了,你可以去实践的,过去你要是实践过“一声念佛”的方法,现在念十声,你会感觉这一天就很丰满,什么叫丰满呢?因为以前一天念一声你就感到很满足,现在念十声,你就感觉哎呀,很胀了,很有力量。可以去实践啊。那你说我念两声,讨价还价也没有问题,念两声也可以的,但是你一天念十声,你会感觉到不可思议的变化,这是事业的变化,这个变化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是我有意识的作为的一个变化。

一天念十声佛,实际严格的说,念熟了最多五分钟,不熟悉的人十分钟也用不完,八九分钟做完了。那我们一天拿出八九分钟的时间来体会这个充满,法喜充满,或者真实充满,或者说这个满意的念佛方式,我们体会体会,那对我们这一日的加持,就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启发——内在的启发。

因为这个实践是不可取代的。你有妄想烦恼或者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天,有人给我打电话说:师父,哪一天半夜以来了,很烦,因为啥呢?以前老说半夜起来要念念佛什么的,现在感到无所事事啊,念佛一点兴趣都没有。做事没有兴趣,为什么呢?他就没有做过真诚的一念。如果做过真诚的一念,我在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去念他十声,我们一天中经常有这种很无聊的时间,很无聊的空间,很没有味道,很没有意思,你就拿这个空间去忆佛念佛,用十念,你体会体会。

方法我们是讲过了,但是你要用这个东西去启发你内在的喜悦,或者是内在的充盈,这个内在,只有自己去实践,别人取代不了的。这个内在的启发是我们自己心灵的一个激活也好,一个震动也好,你把你这个喜悦激活了,不要去浪费自己的时间,麻木不仁的。大概我们的人生中都有某个阶段的一种无聊、无奈,感到很无聊,所以人就去睡觉啊,无所事事啊,就去昏沉啊,或者说就想办法去打发这个时间,那你就去念一下“十声佛”。

作业:一日念十声阿弥陀佛。(用一声念佛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5-2024 10:27 PM , Processed in 0.05780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