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27|回复: 18

南怀瑾老师:佛教算不算是无神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1-2013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南怀瑾,《宗镜录略讲》第四十一到四十二章 
网址: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ZongJing/ZongJing41.html

若不执断常见性之人,则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无有生灭。

结论来了。他说假使此人智慧特别高,不执断见,也不执常见,断常二见,以现代话说,就是两种思想、观念。拿佛学观点看世界一切学问,譬如偏于唯物的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根本没有灵魂,就是机械作用,死了就没有了,干脆烧成灰做肥料。若说死后有来生,那你见鬼了;死后上天堂,谁看见了?那是宗教家哄人的,唯物思想多半是断见。常见呢?死了以后躺在那里睡觉,还是存在,睡了很久,有一天你会醒过来,接受上帝审判。认为生命永远存在属于常见,有许多宗教哲学属常见。常见的人是固定的了!上帝永远是上帝,老南就永远是老南,老李永远是老李,女的永远是女的,男的永远是男的。常见认为生命永远是一个形态。有些哲学、有些外道是这个理论。中国有“七世夫妻”的小说著作,怎么那么倒霉!那个男的永远是男的,女的永远是女的,七世如此。历史上说,宋徽宗诗、书、文学造诣深,是李后主变的。李后主何苦受这个罪?没有这个事。象这一类认为生命有固定形态的,都属于常见。

人类思想对生命来源的看法,大体归纳为这两类,不属于断见即属常见。无神论者即属断见,佛教界的同学尤其要注意,你们在佛教界少碰到,我与各个宗教有接触,其他宗教大师问我,佛学究竟是不是无神论!我说你听他们乱扯。外面一般学术界、哲学家也认为佛学是无神论,无神论谈空嘛!尤其是佛法不承认有个主宰。所以被一般人批驳为无神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你们大家在宗教团体中,择一天到晚阿弥陀佛,看不到听不见没有关系,在学术思想界刮起一股大风,外界已经把佛教打入无神论的范围,这是很严重的。我们关起门来当皇帝,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我就有这样伟大。你关起门来尽管玩,开门一看,外界对你的看法误解太深了!

无神论是断见。那么,有神论是常见。常见与断见在佛法的五见中都属邪见。所以研究佛学的同学们,比如比较宗教,要把各个宗教的哲学理论搞清楚。很多哲学基本理论都属于断常二见。那么,中国民间社会流行的宗教属于多神教,也可以说是万神教,厕所有茅神、床有床神、灶有灶神、摇篮有摇篮神,每一个都去送红包,全都送总归对了吧!这些都是民间的观念,也是常见的一种,对与不对,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在此不赘。

人的思想,不执断见即执常见,总要抓一个东西。好比一个人精神好、万事得意,绝不烧香拜佛。如果看相算命,学心理学的知道,此人有问题。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心思定了,忙都来不及,那有时间问命!如果我是算命的,有人来找我算命,我一定说:先生什么都好,只是最近有一点不如意,要不要算?要算,告诉你要失点小财,一定灵,给我五十块钱算命失点小财,不应验了吗?这个人如果没有问题,他便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什么都不信。有的人说,人都靠自己,算命卜卦是迷信。一旦他受了打击,他比谁都迷信,看到佛像,表面上跪不下来,怕人家笑,心里早已经拜了,这是一般人的心理。

所以,人天生都要抓一个东西,就是执著,不执断见就执常见。执是由第七识的我而来。真正的佛法,明心见性的本体是“非断非常”的。注意!一般人听到非断非常,就认为佛学是无神论,他把“非”字,下意识下了一个断语,认为“非”是“没有”。佛法说不是断也不是常,在因明方法就是“破”。

世界上的事,不落在断见就落在常见。他告诉你,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那是个什么见呢?他没有讲,如果他讲我这个是“中见”已经不对了!中见也可以说是常见,也可以说是断见。所以佛法有许多逻辑,其因明用得真是高明,“离四句绝百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你说这是什么?“即空”就是空嘛!“即有”就是有,他又来个“非空非有”,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就是能破。

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逻辑,能破(把一切不对的扫荡)以后,就是对的,对的在哪里?你自己去看。当然一切不对的拿完后,那个就是对的了。

所以他说,假使一个人不执断、常,已经明心见性了,那么也没有什么八识、七识、九识,什么识都不识。认得本体,“八识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实相”。实相是无相,假名叫它实相,这个才是不生不灭的真性。

《宗镜录》第四十四卷,从这里开始,讲到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生灭,一切法有生有死、有断有常,是跳动性、间隔性的。不生不灭,是讲宇宙万有形而上的本体,是永恒的,然而它不同于普通物质,不能以物质的概念来认识它,也不是我们平常意识的心。

这个道理在理解上并不困难,但要实证却太难太不容易。因为一提到不生不灭、永恒存在,人的下意识观念就会想象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
比如说一座大山,几百年、几千年好像都是那一座山。又好比一块石头,好像永远没有变动过。事实上,一座山也好、一块石头也好,随时都在变化中,山不断有尘土加上而变大,或其它原因而变小。如果把形而上的本体当成一个物体摆在那里不动,这在佛学上犯了观念上的错误,即所谓“常见”。

常见认为永远存在,象许多宗教讲宇宙万有的主宰,永远都是主宰、永远存在。有些宗教说人死了是休息,等到世界末日来临,人要复活接受主宰最后的审判,这种认为生命永远存在的看法就是“常见”。

另一种不属于宗教的观念,是科学上唯物哲学的论调,即佛学所谓的“断见”,这类论点认为人死了就没有了,一切事情过去就是过去,昨天一件事过去了就没有了;今天同样的事,不是昨天那件事,是两回事;明天的更不是今天的。“断同”认为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所谓“见”就是观念,一般讲到生灭的观念,研究佛学也好、哲学也好,或者讲普通做人的观念,我们自己反省,不断在断见或常见中争执,把思想搅乱了!

前两次提到釋迦牟尼佛与阿难“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的论辩。他们拿眼睛做比方,开眼见明,闭眼见暗,能见明见暗的并没有跟着明暗而变化,说明了能见之性真录不变,变化、生灭的只是现象;能使你生灭的那个并没有生灭。根据釋迦牟尼佛与阿难二人辩论的事实,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不错;能见明见暗的没有变动,也不错。然而我们可以提出一问题:这属于现有生命活着时候的情形,假定我们这个现有生命死了,眼睛也坏了,这个时候,它这个见性怎么样永恒存在?理论上有,事实上求证非常困难。我们上次讨论到此,现在还在这个范围,永明寿禅师继续引用解释:

如大智度论云: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为了说明八还辩见,能见与所见、生灭与不生灭的功能,他强调一个不生灭性,因此引用比佛晚七百年的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佛所说的记载谓之经;后世诸大菩萨的说法与文字记录谓之论。《大智度论》属于大般若宗,即所谓性宗,是有名的一部大论,大家念《心经》或《金刚经》,甚至于谈明心见性的理论,非读这本经典不可。我们先解释其原文。

“当知”,我们应当知道。“色”,一般的了解是颜色,除了佛法以外,世俗中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籍,差不多都用色代表男色或女色,指男人或女人的漂亮,这个说法太笼统狭隘。佛法所说的色有四个重点:显色、形色、有表色、无表色。显色指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形色:长短、方圆、大小。有表色:指事物的伸屈、旋转等现象。无表色:没有办法表达,比如物理学所说的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它真有物质可以拿到吗?没有,但是它有这个作用,科学上叫功能,它接近于抽象,没有形态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么一个作用,这都属于无表色,没有办法用一个实际的东西表示出来。红黄蓝赤黑、长短、方圆可以表示出来,无表色则没有办法表示。学科学的知道,能量可以用数据、数理表达,实际上却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东西。

以上是简单的分析,归纳起来都谓之色,严格分析的话还有很多。以现代观念来说,色代表了物质的东西,很多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都属于这个色。好了,这个观念我们了解了,现在再把它简化,什么是色?就是有一个东西,不管是具体或抽象的东西,你不要再分析什么是东西?说东是东、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那就糟了!

《大智度论》告诉我们,当我们知道有一个东西产生,“但是空生”,只是空生。“但书”在古文有时当否定词,例如法律条文有“但书”规定。《大智度论》的“但是”并非“但书”之意。当知色生时,只是空的生;当知色灭时,只是空的灭。这里有个问题,稍后讨论。我们先了解文字。“色灭时”,外面的东西,死亡、过去、没有了,也是空的灭。《大智度论》讲这四句话,以现代观念来说,当我们看一个东西“有”,是空的生出来,“没有”并不是真的没有,只是空的没有。这样解释不知了解了吗?似乎没有懂!

刚才说这里有个问题,一般看佛经,看到“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认为佛法讲一切是空的,空生空灭。在座有许多初学佛者,也有不少研究佛学多年者,我们反省,当看到佛经这类说法时,把这个“空”当成什么?我可以武断地说(也许并不武断),一般人下意识观念都把“空”当成没有,这是第一个错误观念。第二个错误,把“空”构成一个本体,有个空摆在那里。不管哪一种错误观念,把空当成没有,等于唯物论者的断见;下意识有个空的观念摆在那里,则落于常见。研究佛学或念佛经,尽管一天到晚空啊空地念,甚至民间流传的济公传,唱“天也空,地也空,生也空,死也空”,什么都空,一边念,一边讲对,很高兴!其实你根本不空,因为你很高兴,还是抓着一个东西。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佛经翻成中国文字非常困难。古代翻译与现代不同,现代人学了八、九和年乃至十年的英文,以为自己懂了英文,或者外国人到中国学三、五年中文,就认为自己懂了中文,其实不然。文字的了解同语言一样,很难!我们与最亲近的父母,彼此在言语沟通上都会产生误会,更何况又有文字语言的阻碍,想了解文字语言的本意太难了!因此,当初翻译佛经,非一人之力怕为,而是集中数百人、数千人,讨论数月后才确定句子,可是还是出了毛病。出什么毛病?“当知色生时,但是空生”,对这个“空”字,我们看佛经就容易发生前述的两个问题。

现在提醒青年同学研究佛学的注意,《大智度论》这四句话是讲“色”与“空”的分析,换句话说,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一粒种子从土地冒芽生长,“但是空生”,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佛经上对“空”字运用大致有三种观念:有时指物理世界虚空的空;有时代表形而上、抽象的、绝对的空无;有时代表本体的无中生有,有了以后,回到无的境界,本体的空。在某一种经典、某一词句上用法不同,理念理解就有不同。如果只以一个观念看佛经所有的空,同时理解成没有,那真变成闽南话“空空”了!

费了半天功夫,使大家一步步了解《大智度论》这几句话。当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物质生起存在时,“但是空生”。比如一粒种子,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果落,没有了吗?并非没有,因为种子还存在。“但是空灭”只是在虚空的境界中看到好像没有,这个后面则代表另一个生命的有。这就说明色相、一切境界的生灭变化,只是现象的变化,能使色相生灭变化的那个形而上的本体没有动过《大智度论》与佛经的高明在何处!它只告诉你,这一切的生灭都是空花,变化无常,它使我们了解这个,体会求证到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但是佛经上绝不那么说,说一切变化生灭是空花,而就在这空花以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体存在,这不是佛法。为什么不是佛法,佛法不会那么差劲,因为这种说法,容易使人在观念上,走入另一个狭谷,钻入牛角尖,认为有个东西,诱导有佛可成。

所以印度的因明(逻辑)除讲究能立外,更重能破,各种认识上的盲点都要破除。后来禅宗的教育法也是这样,你问一个问题,认为这样,他说不是的;你认为那样,他又说不是的;都把你破,四面八方都不是,“是的”在哪里?“是的”你去找!告诉你一个“是的”又变成“不是的”。这是他在教育上最高明的逻辑方法。所以能破,自然能建立一个东西。人的知识、智慧,建立一个东西,马上被建立的东西粘住了。佛法基本上叫你不执著,因为人喜欢去抓一个东西,认为有佛可成,有道可修。“如果说这里面进去什么都没有,那我进去干什么?用为着!”人会犯这样错误的观念。因此佛的教育法就是能破了,你去求证,这个不生灭你去找。

有一本书《中论》,也是龙树菩萨著的。又叫《中观论》,由佛法辩证空有的问题,而提出“中”,由因为空有相对落于一边。可是,建立一个中,中也变成边了,大家又死死抓住一个中观。后世修行批评人家修的不对,问他修什么?他说修中观的,中观对了吗?有中就落边了!比如一个东西有两边,两边都不对,那么中才对吗?有边与中,又是相对。所以建立一个名相很难!禅宗祖师有一句话:“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一个人如果说一句很对头的话,建立一个宗旨,完了!“千古系驴橛”,等于搭一个石椿子或木椿子。过去农业社会长途旅行,骑马或骑驴,途中休息,怕马跑掉,就搭个石椿或木椿拴马,从此以后,凡是经过此处休息的人,就把马拴在椿子上。所以,建立一个东西后,大家的观念就向那里头抓。等于刚才讲佛法谈空,大家学佛打坐拼命找空,这在理论上多冤枉!问他:“干什么打坐?”“想证空性。”“那你坐在这里干嘛?”“求空啊!”聪明人只好对他笑一笑!这不是背道而驰吗?空就是空,用那么大一个力量去找一个空,结果坐了半天都不空。中观的道理也是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陈颍霄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3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面没有一个永恒不灭的主宰,
但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永恒?)的实体存在?? 这还不是一样是"常见", 只是换另一种方式来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13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1-1-2013 03:21 PM
外面没有一个永恒不灭的主宰,
但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永恒?)的实体存在?? 这还不是一样是"常见", 只是换另 ...


如果是死抱住二元主义的思维方式,自然就跌入非黑即白,非有即无,非常即断的思想瓶颈之内,怎么想也是受缚于两极的其中一端。南老师已经说明了:“一般讲到生灭的观念,研究佛学也好、哲学也好,或者讲普通做人的观念,我们自己反省,不断在断见或常见中争执,把思想搅乱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要知道以上所谓的不生不灭的本体,必需是“离言说相”,“顿觉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可能证得的,你要是用一个分别意识去妄测猜度,那从根本来说,方法已经错了。所以那是一个无可言状、难以思议的见地境界,这个东西,除非实证,不能言喻,如人饮水,饮者自知。即便证悟的人,要是时不对机,也无法传达那真正的意境,更何况我这个门外者,只有资格列席旁听,实在没有能力释解师兄的疑问。

南无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1-1-2013 03:5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03: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1-1-2013 03:46 PM
如果是死抱住二元主义的思维方式,自然就跌入非黑即白,非有即无,非常即断的思想瓶颈之内,怎么想也是 ...

既然不懂讲这样多, 还是多余,
既然不能被语言来表达,  那讲也是多余.
既然是无记, 不需要发表不必要的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13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1-1-2013 03:58 PM
既然不懂讲这样多, 还是多余,
既然不能被语言来表达,  那讲也是多余.
既然是无记, 不需要发表不必要的 ...


无记是昏沉,如果还有昏沉的境界,就不可能是上文所述的真心了。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无以言状,师兄不想听,那么不听就是。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讲的是缘生法,教的是如何离贪断爱,对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2013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1-1-2013 04:12 PM
无记是昏沉,如果还有昏沉的境界,就不可能是上文所述的真心了。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无以言状,师兄不想听 ...

佛陀说的十二无记
不是你跟的那些大师的讲法的无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3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缘而起,那么其实佛教所说的第一因是如何构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3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r.chong 发表于 11-1-2013 06:46 PM
因缘而起,那么其实佛教所说的第一因是如何构成??

因缘法是没有第一因之说,第一因是”分别说““我见“,缘生法无常无我,何来第一因第二因呢,在现实中是看不到第一第二的,因为第一因只是一种我见的“观念“吧了,所以世界第一只是在某种特定的因缘状况底下是第一,当因缘转变了那么第一也会受影响而改变,所以我们常常只以“我见“来看世间,因缘已经改变了但我们的观念还常往在当初的第一第二之分别。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13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asaindah 发表于 11-1-2013 05:06 PM
佛陀讲的是缘生法,教的是如何离贪断爱,对不对?


佛陀说缘生法是没错,但是缘生法的观点只是说了一半,另一半还说了其性本空,完整的教义应该是“缘生性空”,缘起本身就是性空。

若从理论的立足点上来看,佛法的基本思想是「缘生性空」,也就是《心经》开头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空」字,是指宇宙人生无非由于五蕴的因缘假合,若见其性本空,便得解脱自在。这个空是不离有的,本性固然空,现象还是有,若悟即有即空,便得无碍自在。--《禅的世界》,圣严法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13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r.chong 发表于 11-1-2013 06:46 PM
因缘而起,那么其实佛教所说的第一因是如何构成??

以下是法师从缘生法的角度来回答第一因的问题。

我曾被一位居士问起:「师父,佛教说缘起,但缘起的头是什么?」我说:「缘起如环无端,名为无始。」这便是佛教对于人生宇宙起源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是不解答问题,而是最好不解答这个问题。此在阿含部的《箭喻经》中,曾经有人问起世间永恒、世间有边的问题,佛便不答,而说如人中了毒箭,拔箭要紧,不用追问造箭因缘。在《涅槃经》卷一九,也有「四不可说」的明训,那便是讨论诸法生与不生的问题:「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佛在《阿含经》中,只说:「此生故彼生,生老病死集。」「此灭故彼灭,生老病死灭。」但对生命源头之初的问题,不作解答。如果解答是出于什么,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如说有开始,那么,最初的开始又从何来?因此,佛教对生命的来源所给予「无始」的答案,是最有智慧的处理法。--《禅的世界》,圣严法师

另一方面若从法相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因只能存在比量的意识之中(分别意识),佛教对万法的认识,已经超越比量的世界。若从现量的境地而言,一切都是唯心的,南怀瑾老师引用楞严经解释说“诸所缘法,唯心所现”,乃至世界,一切精神世界、物理世界,皆是唯心所现。在这个唯心的现量境界,超越时空、方位、大小、内外、生灭、常断、净垢,也不存在分别的比量,更没有所谓第一因。由于超越分别意识所能及的高度,因此佛教一概不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这个现量境界只能亲自体证,不然诚如三师兄所见,说了其实还是白说。真的想知道宇宙时空的真相,必需依教奉行,亲身去修行实证;若是只想从旁捕捉它的影子,那就去读《楞严经》吧,也不妨参阅以下帖子。南无阿弥陀佛!


《楞严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85012&extra=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2-1-2013 12:27 A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mr.chong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1-2013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1-1-2013 05:58 PM
佛陀说的十二无记
不是你跟的那些大师的讲法的无记..


明白了,师兄说十二无记,应该就是印度佛教《俱舍论》所述的十四无记。阿弥陀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2-1-2013 12:29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04: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1-1-2013 11:08 PM
佛陀说缘生法是没错,但是缘生法的观点只是说了一半,另一半还说了其性本空,完整的教义应该是“缘生性 ...

对一半的观念是你自己讲的吧,总知只要见了缘生法就已经知道缘生法是无常无我了,当然是缘起性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13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asaindah 发表于 12-1-2013 04:34 AM
对一半的观念是你自己讲的吧,总知只要见了缘生法就已经知道缘生法是无常无我了,当然是缘起性空

谢谢指导,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2-1-2013 10:51 AM
谢谢指导,阿弥陀佛!

我真心的告诉你我不姓“刘”,我不姓“黄“,我不姓“陈“........不管怎样最后你也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是姓什么,对吗?
但你也会发现我并没骗你,所以从这比喻中到底什么是真的? 搞来搞去就是搞不出什么东东,对吗?
然后就有一批大师就自创一套说法,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空妙有,哗!多伟大呀,然后一棵棵的佛门毒药硬喂你吃下去...八万四千法门... 因为你有业碍所以看不到那个境界....福报不足....等等,唉!不毒死才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13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asaindah 发表于 12-1-2013 02:05 PM
我真心的告诉你我不姓“刘”,我不姓“黄“,我不姓“陈“........不管怎样最后你也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是姓 ...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2013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否定造物主,不是否定无神。山川大海,鬼鬼神神多得很。

无神论是后世佛教徒自己发明的,要怪就怪这些发明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13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相信天界里有众生,这些众生被称为天神,但这些天神不是所谓制造宇宙的神。 佛教不承认有所谓制造宇宙的万能神的存在因为所有现象是依着因缘条件下产生的缘生法,不是万能神所能控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13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天人吧,算是六道众生。
有神论是指崇拜超自然,以超自然为信仰中心,佛教明显不是,而是分析这些众生因缘相应。应该归类为自然论。
有没有神,不会影响自我中心立场,因为有神论者自我中心太重了,无神论也是一样。只有觉悟什么是大自然(法),才会放下自我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5-2024 02:18 PM , Processed in 0.097111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