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2008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观点是,清朝封闭思维与极权专政是对一个文明整体上的摧残,导致文明的严重倒退。所谓的倒退,不是单体的自我倒退,而是与西方列强相比。
西方漢學界認為中國在唐朝以後就沒有什麼新的發展,此外,清朝之前的時代也有所謂的封閉思维與集權專政。所以,如果按照你的說法,那麼這個不是清朝的問題,而是整個宋代以來的問題。
此外,你的文明的嚴重倒退的說法,是怎樣來界定何者為文明?
同时,我们也绝不可以拿清朝被西方列强教训得的烂头焦额后,才开始的洋务运动和现代化军事改革来为清朝粉饰,你所说的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王国维等都是清末著名维新人物。但因为前期的过度封闭,洋务运动到最后也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以失败收场。清朝末年和明朝末年是有些相似的,在重重的摔了个跤,他们意识到西方列强的强大和本身的落后,开始改革开放。
每個時代都有所謂的變革發生,例如明代的一條鞭法等稅務改革。可是,觸發改革的原因各個時代都有些不同。清代末年所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局面,整個世界已經經歷一個很大的變化。如果明代繼續延續到那個時候,相信要做的東西也沒有什麼不同。
不过,明朝末年众多士大夫在蓬勃的中西交流,已经意识到西学东渐的重要性。林则徐贵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影响力带动晚清的开放改革甚至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你的觀念之中首先認為當時的西方一定是好的,但實際上當時兩者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此外,強烈分化東西方是容易進行比較,但是也容易落入框框之中。
嗯…簡單說,你的思維具有所謂的殖民主義色彩,建議你去看看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等著作,有可能可以幫你消消毒。﹝笑﹞
明代士大夫的中西交流實際上只是限於一小批人而已,所以請問你的「眾多」之說的數據是怎樣推算出來的呢?
此外有看過郭廷以的《近代中國史綱》或者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嗎?
建議去閱讀,你應該就可以了解,林則徐是否真的認識到世界,以及當時的人是怎樣想的。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300年前,明朝晚年的徐光启,黄羲之,顾炎武,王夫之已经意识到旧制度的瓶颈,了解到西方的先进,踏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由此可见,中国走了一个大圈,一个很‘无谓(广东话)’的大圈。原因何在?答案在满清。
黃羲之、顧炎武和王夫之已經意識到舊制度的瓶頸,瞭解到西方的先進?他們的確有發現之前時代的問題,這個可以從他們的著作中得知。但是了解西方的先進?請問你說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證據來支持說你真的看到他們說西方真的好?而且他們意識到西方是怎樣的?這是我頭一遭聽到有人這樣說,我還真好奇呢。
此外,知識分子意識到,不代表整個社會。這點要分清楚。看看各個國家的各個時代,很多知識份子發現了問題,而且也提出解決方法,但是這不代表國家和社會真的會聽他們的話,按照他們的方法去做。因此,你說答案在滿清,這是不成立的。
另外,《四库全书》编纂15年,抄写古人经典共3461种书目,79039卷,与此同时毁改古人经典共2855种书目,十多万卷。也就是说“四库全书”这项面子工程是把全国的古书抄写一半,再毁改一半,这对中国文化是贡献还是破坏??唉。。。也算破坏的同时有一点贡献吧,但是如果拿一字不删,全数收录,不厌浩繁的‘永乐大典’来比较的话。。。被篡改的历史文献在考察研究上价值性大减,它已经没有了ORIGINALITY。
還是大學部學生的時候,教授就有提醒說《四庫全書》的局限,但是同時《四庫全書》也是進入國學的途徑。可是,為何後人會知道它的問題?這是因為當時還有其他的文獻可以參照,甚至也有人編了禁書目錄等等。這些方法,都對於保存古籍做了很大的幫助。﹝這些方法和宋代以來的出版業發達有關,大量印刷使得很多東西都被保留下來﹞
從你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你忽略了民間學者的力量了。
不过,我认同你所说的当时的明朝有现在的美国的影子。永乐派郑和下西洋的原意就是利用大明帝国的富足强盛,以儒家思想影响世界,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的大同世界,不过在过程中绝不主动侵犯别国,占领别国的土地。
但是郑和下西洋下的过程中的确有用到武力,如你所说的与小国交战,SRI LANKA与JAVA等地都发生了战役, 其实遇到主动进攻的国家难道不以武力反抗? 遇到海盗难道不以武力对抗? 这个世界,如果光靠说就能感动敌人,我看我们要读的世界历史,只有几面厚。
如果我是小国君主,面对大国的强大军队,但如果只是有意来个友好协定的,自然会欢迎,除非他以武力侵犯,我则会拼死抵抗,以死殉国。广东话有一句,鬼叫人地强?
再来,永乐准备那么强大的军队,也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必需明白郑和面对的西洋是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地方,一个浪涛汹涌,生死未知的领域,不准备强大的军队,难道真的准备几艘SAMPAN去深海送死?[/quote]
對於不服者採用暴力,原來不叫做主動侵犯。﹝筆記﹞
此外,當時的海盜是由誰定義的?﹝笑﹞
當時中國已經有人涉足海外,並非對於那些地方不了解。如果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劍橋出版的劍橋東南亞史,多了解一下他們當時的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