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fcc

《西方确指》(印光大师、淨空法师推荐的奇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2014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示陈定端曰。小人之为恶也。惟恐人知。君子之为善也。亦惟恐人知。汝当以君子慎道之心。而作佛事。更有偈曰。
 
勿贵人知  勿希天应  
恒一其心  必坚必正



白话翻译:

菩萨给陈定端开示说:“小人做了恶事,唯恐有人知道;君子做了善事,也是唯恐有人知道。你应当以君子谨慎求道、行道的心而作佛事。也有一首偈子送给你:

勿贵人知  勿希天应  
恒一其心  必坚必正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2014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示查定敏曰。汝未及弱冠。已知向 道。可 验夙因。今为汝命名曰敏。敏有聪勤妙捷四义。聪以除汝暗。勤以励汝怠。妙以开汝慧。捷以发汝废。汝当顾名思义。莫谓菩萨徒与尔一个字也。复示汝偈。
 
汝年正幼  当学孝弟  以是持身  毋惰其志




白话翻译:

菩萨给查定敏开示说:“你还没到弱冠之年(20岁),已经知道学佛,这就证明是有往世之因的。现在我给你起名为‘敏’。‘敏’有聪、勤、妙、捷四个意思:‘聪’能除你的昏暗,‘勤’能除你的懈怠,‘妙’能开你的智慧,‘捷’能达你的成就。看到名字就应该思维它的真义,不要认为菩萨只是给简单你一个字而已。再给你开示一首偈子:
 
   汝年正幼  当学孝弟(孝悌)  
   以是持身  毋惰其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是日陈大心后至。菩萨问曰。汝云何修持。答云。惟修净土。菩萨曰。舍此别无胜门矣。嘱汝一偈。
 
道无他说  唯心而已  
莲胎始成  专精勿二


白话翻译:

这一天,陈大心是后到的。菩萨问他说:“你是怎么修行的?”他回答说:“我只专修净土。”菩萨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好方法了。嘱咐你一首偈子:

道无他说  唯心而已  
莲胎始成  专精勿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菩萨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 好光明。徧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邱。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匄。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羣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则又为 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有偈四句。
 
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白话翻译

菩萨说:“净土法门,确是诸佛的心宗,人天的正道。你们现在虽然希求往生,但如果发愿不真切,就如同进入大海而没有获得宝珠,徒劳无益。我以往在晋明帝的时候,托生为贫苦的人,因为深受其苦,所以发大愿说:‘我因为往世的业,今生受这份苦报。如果我今天不能见到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净土,成就一切功德的话,我宁可不要这个身体和生命,也绝不会退转,不停息!”发了这个誓愿后,就在七天七夜内,专精忆念阿弥陀佛,终得心开,见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布十方世界;并且,在佛前亲身蒙佛授记;后来,到七十五岁坐化,直接往生到极乐世界。又其后,因为我救度众生的愿力深重,而再来到娑婆世界,随方显化,或者是比丘,或者是居士、国王、宰相、女人、屠夫、乞丐等等。或者暗地里、或者显明地、或者顺其势、或者逆其势,都随顺众生的根基,而开演佛法,化导群生。又因为修行仙道的众生,多半都未能了悟真如常性,而只是贪图长寿的欢乐,不思进取。我便显现仙人的样子,来拯救他们而不致继续沉沦 - 就如同我在唐僖宗年间所做的那件事一般。现在,我又来为你们指明正邪,阐扬净土法门的殊胜。你们应当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修行这个法门,必定不会耽误了自身。如果心志坚定,不用等到来世,现世就能现前见佛,就跟我那时在晋明帝年间一样。有四句偈送给你们:
  
少说一句话   多念一句佛  
打得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ethen1980 同修曾经介绍,末学读了一遍并做了笔记,真的获益良多。

这里随喜两位师兄的发心并推荐大家也去阅读。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014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或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嗔恨否。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嗔。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曰一钱虽微。见与则喜。有答以一钱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嗔者。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浊垢 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着。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甞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甞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那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断贪着。先从一钱之 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嗔。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盘。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碍。



白话翻译:

   有人问:“修行人怎么样才能不受贪欲的束缚而没有障碍?”

       菩萨说:“我现在由小向大、由外向内推论,加以解释,你们要好好理解:假设有人在这里,无缘无故抢了你一文钱,你生不生气呢?”

       那人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很少,被人抢去了还是会生气。”

       “那么现在有人没有任何缘由地给你一文钱,你会不会高兴呢?”

      那人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少,得到了还是会高兴。”

       另外有一个人回答说:“一文钱很少 - 得到了有什么好高兴的,被抢了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

       菩萨说:“你能要是真能这样,心早就清净了,何至于到今天还这么污浊、肮脏呢?!你们要知道,修行人要是不细密洗涤自己的心。那就会或者抓住‘有、得到’,或者抓住‘无、失去’- 处处都是执着,念念都是贪欲。这样一来,业力、妄想纷至沓来,一刻也不会停止。即使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心念依然在外,不能即刻归一。这都是因为你们无量劫来,没有发起哪怕一时一日远离贪欲的心啊!所以,这个贪欲从无始劫来,也未尝肯一时一日离开你们的心。由此身缠心缚,深入尘网。哪里能做到象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呢!所以,要想断贪欲,就先从‘给一文钱、夺一文钱’开始,作弃舍的观想:‘这一文钱本不是我的,夺走我不生气,给我我也不喜悦。’由此慢慢加深,哪怕百千万钱、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身肉骨髓,乃至过去、现在、未来的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盘 – 这一切的一切都跟一文钱没什么两样。如此下来,自然习气消亡,障碍永灭,渐渐得到清净,成就道品。你们应当这样修行,不要再停滞不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2014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继续。。。

真是好文章呀! 不看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7-2014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处念佛.jpg
南無阿彌陀佛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7-2014 07:0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7-2014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孟冬二日。为菩萨诞生之辰。众设供称寿。菩萨曰。汝等以何物寿我。皆曰。心以为供。菩萨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诚。本是无物。菩萨曰。既言无物。谁知至诚。能知诚者。定有处所。可得举示。云何无物。答曰。实无所得。菩萨曰。汝言无得。为是暂无。为决定无。众拟议未对。菩萨曰。无则决定无。有 则决定有。一涉纤疑。毫厘千里。当知汝等言诚言妄。说有道无。皆是起灭计较推详卜度之心。以是祝我。均无所益。听我妙偈。
 
   至真无二心  至真无量心  心非一切心
  一切性非心  除妄心不实  依真心强名
  真妄两不立  南无释迦尊  了心无处所
  方便福羣生
  
时诸弟子咸再拜愿更闻法要。菩萨曰。善哉善哉。汝等愿更闻法要。当诚解我语。善答我问。诸弟子。譬如有人谓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贵无比。是人闻言有志往否。咸曰愿往。菩萨曰。汝不识路径。当云何。咸曰有人指示。从之而行。菩萨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东。若不明辨竟从其言。则燕都远之又远矣。众曰。然 则如何。菩萨曰。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须向北而往。便可直达帝所。诸弟子。此人所指。有错谬否。咸稽首曰。无谬。菩萨曰。又譬如有人。欲登万仞之巅九层之顶。当如何教之。咸曰从卑至高。菩萨曰。然古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乃至最上一级。方为正说。若云一步便跨到最高 处。为浪语矣。又譬如有人。天子将命以官。诏是人曰。汝愿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云何上答。咸曰必愿为宰相。菩萨曰。然。又譬如有人。在于岐路。不知所从。有悯之者。指曰。是边极艰险。极曲折。不得便出头。是边极正大。极平坦。走去便得出头。其人受指。于此两边当走何路。咸曰。走正大。走平坦。菩萨曰。 善哉。善哉。尔等酬我所问。俱合正理。然尔等能明解我所喻否。咸再拜曰。唯垂开示。菩萨曰。善听。尔等向来虽有求道之心。而不识修行之要。趋向无据。如人欲往燕都。而不知路径者是。若遇邪师。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东向南者是。则其人虽终日行。而茫无归宿。何由觐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弥陀 净土。帝都也。信愿行三。勤加精进。终至往生。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期登上品。是愿为宰相。不愿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过燕都之人也。若尔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弃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贱也。背正大而求艰僻也。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墖顶。非尔所及矣。可胜悲痛哉。



白话翻译:

孟冬的第二天,是菩萨的寿辰。众人设供为菩萨祝寿。菩萨说:“你们用什么为我祝寿呢?”众人说:“我们用心来供养菩萨。”菩萨问:“心又是什么东西, 可以拿来上供吗?” 回答说:“只是一片至诚,本来什么东西也不是。”菩萨说:“既然说什么东西也不是,那知道‘至诚’的又是谁呢?!能知道‘诚’的那个东西,一定得有个处所,可以容纳。怎么会是什么东西都不是呢?!”众人回答说:“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得到。” 菩萨说:“你们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得到,是暂时没有呢,还是一定没有?” 众人正在讨论如何回答,菩萨说:“没有就是没有。有就一定有。若是起一丝一毫的疑惑,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要知道,你们现在说‘诚’言‘妄’,说‘有’道‘无’,这都是你们的那个生灭、计较、推测、度量的第六意识心。用这样的心来给我祝寿,是没什么益处的。你们听我的妙偈:

至真无二心  至真无量心  
心非一切心     一切性非心
除妄心不实  依真心强名
真妄两不立  南无释迦尊
了心无处所     方便福羣生 ”

   这时,诸位弟子都再礼拜菩萨,祈请开示法要。菩萨说:“善哉善哉。你们希求听闻法要,应当用心理解我的话,诚恳的回答我的问题。诸位弟子,譬如有一人对另外一个人说,燕京是帝王的都城,富贵无比。这另一个人听了,愿意去吗?” 众人都说:“愿意去。” 菩萨说:“不认识路,怎么办呢?” 众人回答说:“有人指示路径,听从他的话去走就行了。” 菩萨说:“这样不行。如果有人指示,说向南走或是向东走 ;而听者不能辨别,听从了他的话,那结果就是离燕都越走越远了。” 众人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菩萨说:“必须得有一个去过燕京的人,教导这个人说,你须要向北走,才可以直达帝都。诸位弟子,这个人所指示的,有错吗?” 众人都点头说:“没有错。”菩萨说:“又譬如有人,想要攀登万仞之巅,九层高塔的塔顶。应当怎样教导他呢?” 众人都说:“从低处向高处攀爬啊!” 菩萨说:“对了。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第一级开始到第二级,一步步向上攀爬,最后到达最上一级。这是正确的说法。如果说,一步便要跨到最高处。那是妄语、空谈了。又譬如有人。天子要封他官爵,便召这个人来,对他说,你愿意做宰相呢,还是愿意做个小吏?这个人会如何回答呢?” 众人都说:“那一定是愿意做宰相了。” 菩萨说:“对。又譬如有人,在岔路口,不知该怎么走了。有怜悯他的人,指示他说,这边很艰险,很曲折,不好走出去。这边很宽敞,很平坦,很容易走出去。这个人听后,他会选择那一条路走呢?” 众人都说:“走宽敞的,走平坦的。” 菩萨说:“ 善哉。善哉。你们的回答,都合乎正理。但你们能明白我所比喻的是什么吗?” 众人都再拜,说:“请菩萨开示。” 菩萨说:“你们虽然一直都有求道的心,却不知道修行的法要,想去修行而不知道方法。就如同有人想去燕京,却不知道路径一样。如果再遇到邪师,教给邪法;就如同燕都在北,他却指示向东、向南走一样。那么,这个受教导的人即使终日行走,总归茫茫然而找不到归宿。这样,怎么能觐见至尊、成就大道呢?!我给你们所开示的弥陀 净土,就是帝都啊!你们依照信(相信)、愿(发愿)、行(持名念佛)这三条准则,勤加精进,必得往生。这就是从第一级攀爬到最上一级、登至上品的方法,就是作宰相、而不作小吏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去修,就是走宽敞、平坦的大路,而不是走偏邪、曲折的小路。我就是去过燕京的人啊!如果你们不能深信我的话,就是放弃前往帝都而去偏远的地方;就是舍弃宰相的尊位,而去做卑贱的小吏;就是离开宽敞、平坦的大路而去走艰险、偏僻的小路;万仞之山巅,九层高塔的塔顶,那就不是你们所能抵达的了!那就太令人悲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17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4-2017 07:49 PM 编辑

原文:
眾欲積田為修行計。菩薩曰。汝等欲矢志同學。久聚不散。謝絕世故。於衣食所從。不復為求人計。故發此議。以我觀之。念頭雖好。然畢竟是貪戀塵勞。非清淨法。何以故。街頭一飯。塚間一宿。先佛道範。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則汝諸人終無修行之日矣。又若言自無其貲。將出自募化。更為不可。佛一代教。無此二字。蓋自末世不識禮義。不懼因果。不知廉恥之徒所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斷斷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諸人但執持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無常恒。是雖聚而實散。苟明此意。止應隨分隨時。莫去閒思預計。
菩薩又告眾曰。汝等慮身纏世網。念頭不得乾淨耶。我有一法。汝但發箇遠離求度之願。將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心。換卻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塵勞而覺路矣。

白话翻译:

眾人想要置辦田產,做為修行用的生計。

菩薩說:“你們為了要一直在一起修行,終生不散,并且謝絕一切世故,在衣食這方面,不再求人,所以有這個提議。我看,念頭雖然好,但畢竟是貪戀塵勞,不是清凈的做法。

為什么呢?街頭乞討一碗飯,墳地間睡一宿,這是先佛的道范。

如果必須有了田產才能修行,倘若置辦不成,那你們就沒有修行的一天了。

而且,如果說,自己沒有這筆錢,需要出去化緣,就更加不行了。佛的一代時教,沒有‘化緣’這兩個字。這是末世時期,不知道禮義,不畏懼因果,不知道廉恥的人所做的事情。

真修道人,生死的念頭迫切,是萬萬不會有這樣的念頭的。


更有一句話囑咐你們,你們這些人,只要執持正念,各各努力,這樣就是不聚而聚。

如果身心散逸,不持之以恒,這樣雖然聚在一起,而其實也跟散了一樣。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只應該隨時隨分,別去閑思預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5c8e6a0101kvs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4-2017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4-2017 07:51 PM 编辑
原文:


有問念佛不能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則根器最易成熟。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時達本於座下。忽戄然念數聲。菩薩曰。如是。如是。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請示法相。菩薩曰。諸弟子欲造相供養。積誠已久。合當顯示。但汝塵勞中。我妙明內。即今顯現。汝等不能見也。又我隨機感化。身相不一。今但從本起修。可畫作大比邱相。面如滿月形體豐偉。著袈裟坐蓮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要須莊嚴相好。不得潦草。諸人聞已。皆拱立思維如是法相。菩薩乃言。諸弟子。人人有箇覺明妙行。不即不離。在汝諸人摸索不著處。時時出現即今明白。更不須設像供養。願見於他日也。

有人問:“念佛不能達到一心,有什么辦法呢?”


菩薩說:“你只要息想定慮,徐徐的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的久了自然會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然而平時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這樣根器最容易成熟。如果強制的使心歸一,反而難以歸一。”這時,達本在座下,忽然念了幾聲。菩薩說:“如是,如是。”

諸位弟子想要造菩薩的像來供養,便請菩薩示現法相。

菩薩說:“諸位弟子要造相供養,這份誠心,已經醞釀很長時間了。本來應該顯示給你們的。但是,你們在塵勞中,我在妙明內,即使現在顯現,你們也不能見到。再說我隨機感化,沒有一定的身相。

現在,就從根本處修起,可以畫作大比丘相。面如滿月,形體豐偉。身著袈裟,坐在蓮花上。左手放在膝蓋上,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必須要莊嚴相好,不能潦草。”眾人聽后,都開始思維菩薩的法相。

菩薩便說:“諸位弟子,人人都有個覺明妙行,不即不離。在你們摸索不著的地方,時時都會出現。今天既然明白了,就不需要再設像供養,愿我們在將來的某一天相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17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4-2017 01:10 AM 编辑
原文:

查定宏因喪子。欲棄家為僧。菩薩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斷無益之事。絕無益之友。皈心大覺。願出迷途。挹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驅諸障緣。汝向畏祈壽保身。當注力於此。勿多言也。定宏乃問奉教持金剛經。但諸字句有不同者。當從何本。得無差謬。菩薩曰。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並無差謬。

沈天宇有疾。設供求示。菩薩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當息諸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念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汝今設供求示。不過望我有甚好方與汝。口訣傳汝。可愈汝疾。豈知。菩薩無是等虗偽之法。但此實實數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付汝一偈。

                                     病從己作  還由己除  

                                     攝心清淨  得常安樂

                                   堅久不變  同無量壽

白话翻译:


    查定宏因為喪子,想要出家為僧。


     菩薩說:“你不用想這事。這事你是做不來的。你只要端正自己的心念,端正自己的身行。斷絕無益的事,斷絕無益的朋友。把自己的心皈依大覺的佛陀,發愿離開迷途。讓佛法的波濤,滋潤那枯燥的心田。精誠地求佛加被,驅除一切障緣。你向來不向佛菩薩祈壽,今后要注意這方面。不用多說了。”


定宏便問,奉持金剛經,但不同的版本,字句有出入。應當以哪個版本為準。菩薩說:“金剛般若波羅密這七個字,并無差謬。”

     沈天宇有病了,便擺設供養,求菩薩開示。


     菩薩說:你現在雖然有病,但還沒到馬上就要死的程度。應當熄滅諸般牽掛,安心的端坐,思維身體的無常,心念的無常。所有的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地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凈。這樣,不只能治愈你今生的疾病。就是生死的病根,也能從此拔出來。


    你現在設供求開示,不過是希望我能有什么好的藥方給你,好的口訣傳你,可以治愈你的病。哪知道菩薩是沒有這些虛偽的方法的。就這實實在在的幾句話而已。你如果能信而且照著去做,那真是如同服用了上品的還丹妙藥一般。再送你一首偈子:

                                       病從己作  還由己除
  
                                       
攝心清凈  得常安樂

                                     堅久不變  同無量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5c8e6a0101kvs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5-2017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5-2017 12:47 AM 编辑

原文:

菩薩示達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極為有志。但你一肚皮砂鉛水火。本來面目。真空真淨等話。實實塞卻。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須將此一絡索。拋向東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卻□心。誤卻工夫矣。不如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也。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上。曰。能敬養。能為善。以無忘先德。菩薩曰。此雖孝而有限。惟能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但福及九祖。即歷劫冤親。俱蒙解脫。汝能專修淨土。是為大孝。

菩薩開示達本說你想要參究明白心地,很有志氣啊!但你一肚皮的砂鉛水火,已經把本來面目,真空真凈這些話,結結實實的堵塞住了。這樣怎么能做得到呢。你如果要做,就必須把這些垃圾,都拋向東洋大海才行。不然,只是浪費口舌心力,白費工夫而已。不如的的確確地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見性也在這句佛號上,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在這句佛號上,一舉而兩得,非常便宜啊!”

無朽問:“怎么樣上報祖父之恩?”


菩薩說:“世間所謂的孝,應該怎么做呢?”回答說:“能敬養父母尊長,能做善事,這樣就是不忘記先人之德。”

菩薩說:“這雖然是孝,然而很有限。只有能發大愿,修出世間法。如果道業成就,功德圓滿。豈止是福及九祖啊,就是歷劫以來的冤親債主,都能得到解脫。你能專修凈土,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5c8e6a0101kvs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8-2017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定茂問。持呪云何明心。云何究竟。菩薩曰。心不離呪。呪不離心。是持之義。汝當於一切時觀此呪體。與我心體是一是二。若云二者。云何心能持呪。呪能顯心。若云一者。云何忘則呪無。憶則呪有。則知此呪與心。離諸名相。畢竟空寂。是名究竟。若但持而不究竟。即無玅解。平等大慧云何顯發。平等大慧不現。何由照生死之昏迷。達三界之實際乎。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菩薩曰。汝一念佛。便云火發。何故汝終日向人說話。便沒一毫火起耶。當知此火。乃汝無量劫來。無明煩惱之所積聚。由汝今日信之不真。故念隨火起。火逐妄生。以燒汝法身慧命耳。昔牟尼世尊為大法故。於無量劫。捨身求道。所以得成無上寶王。今汝年力已衰。日夕勤行。猶嫌遲暮。尚乃戀著塵勞。希圖丹藥。以求延年益壽。汝不聞非非想天。尚有報盡。劫火洞燒。壞至三禪。況區區水火鉛汞假緣和合之法。而求其永無變滅耶。汝今聞我所言。當如夢初覺。如醉初醒。精修淨土。正念往生。彼世界之壽命。無窮無盡。成就法身。到一切智。非淺淺長生久視之術。可同日而論也。
  查定宏問。持呪時。多生恐怖。求示方便。菩薩曰。誰來怖汝。誰是受怖者。由汝夙生習氣不淨。故從微想中忽現此相耳。汝但精誠誦持。自當除滅。得如意意順。善能護伏煩惱。而造入玄微。何恐怖之有。

定茂問:“持咒怎樣能明心,怎樣能得究竟呢?”

菩薩說:“心不離咒,咒不離心,這就是持的意義。你應當在一切時刻,觀這個咒體與我的心體,是一還是二。

如果是一,那么為什么心能持誦咒,咒能顯現心呢;如果說是二,那么為什么忘了念咒就沒有了,想起來咒就又有了呢!

這樣就能知道,這個咒與心,是離開一切名相,畢竟空寂的。這就是究竟。

如果只是持咒而不究竟,就沒有妙解,平等的大慧怎么能顯發出來呢!平等的大慧不顯現,怎么能照醒生死的昏迷,達到三界的實際呢!

達本問:“出聲念佛,容易發火,默念可以嗎?”

菩薩說:“你一念佛,就說火發。為什么你終日向人說話,就沒有一毫火呢?要知道,這火是你無量劫來,無明煩惱所積聚的。

由于你現在信的不真,所以念頭隨著火起來。火隨著妄想生出來,焚燒你的法身慧命。往昔牟尼世尊,為求大法,在無量劫中,舍身求道。所以能成為無上的寶王。

現在,你年老氣衰,晝夜勤修還來不及呢,卻還在貪戀著塵勞,企圖用丹藥來延年益壽。你沒聽說非非想天的天人,還有報盡的一天。劫火洞燒的時候,能壞到三禪天。何況你那區區的水火鉛汞,假緣和合的東西,還想要求他永遠沒有變滅嗎!

你現在聽了我的話,應當如夢初覺,如醉初醒。精修凈土,正念往生。極樂世界的壽命,無窮無盡。能成就法身,到達一切智。不是那淺淺的長生久視的小法術可以同日而語的。”


查定宏問,持咒的時候,常會有恐怖的感覺,求菩薩開示。

菩薩說:“是誰令你恐怖呢?誰是受恐怖的人呢?由于你過去生中的習氣不凈,所以從微細的觀想中,會忽然出現這種現象。你只要精誠地誦持,自然會除滅的。能一切如意,心意和順,能降服種種煩惱,而證入微細玄妙的境界。哪里會有什么恐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7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陳定育為母疾致禱。問作何功德。可獲全愈。菩薩示偈曰。


 孝首萬德  孝貫三才  大哉孝行  人倫之師

 汝以好心  求愈母疾  汝當安適  念母痛楚

 汝食美味  念母減食  汝衣輕軟  念母膿血

 污其衣襟  露其胸脅  如是思維  夙夜靡處

 歸命大聖  精誠不二  力行眾善  仰答四恩

 願母福益  願母壽增  願母病愈  願母體康

 覺明菩薩  為汝依怙  苟如其言  無願不果


  定茂欲捨持呪而念佛請問。菩薩曰。汝欲捨持呪而念佛。一志專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為持齋好善之人。不得名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馳千里。必擇良馬。故念佛人先須具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為念佛人也。汝應善解此義。


  有年少僧四人進謁。菩薩曰。諸年少。眾生無始時來。因於恩愛。故成眷屬。而眷屬中父母於子。又為恩之至重。愛之至切。難割難捨。今爾等出家離俗。得為比邱。當知父母於爾。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應趁此壯年盛力。勤辦道業。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兩字。若復放逸懈怠。以致終身廢墜。是不孝中之不孝。為天地間極重罪人矣。當因吾語。猛生痛念。


  菩薩又示眾曰。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現前爾等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即使父母。不曾與得一錢也。還是父母生卻你身。故有今日。萬事身為大。身為本。從本而推。豈不是父母之恩。難言難盡。所以佛言。於父母邊出一高聲重語。尚獲罪無量。況今有甚於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諍。則是視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歡然順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決不得爭箇你非我是。做逆天背倫之人。
陳定育為了治療母疾,而向菩薩祈禱,問作什么功德,可以讓母親的病全愈。菩薩開示給他一首偈子:

 孝首萬德  孝貫三才  大哉孝行  人倫之師
 汝以好心  求愈母疾  汝當安適  念母痛楚
 汝食美味  念母減食  汝衣輕軟  念母膿血
 污其衣襟  露其胸脅  如是思維  夙夜靡處
 歸命大圣  精誠不二  力行眾善  仰答四恩
 愿母福益  愿母壽增  愿母病愈  愿母體康
 覺明菩薩  為汝依怙  茍如其言  無愿不果

( 偈子的大意是這樣的:孝是萬德之首,孝能通天徹地。孝行至大至廣,是一切倫常的指導。你以好心,求母親病愈。在你安逸舒適的時候,要想到母親的痛楚;在你吃美味的時候,要想到母親在節衣縮食;在你穿好衣服的時候,要想到母親生你的時候,膿血污染了她的衣服,胸肋也無所遮掩。這樣想得晝夜不安。只有歸命于佛,精誠不二,并努力地做一切善事,以報答天地、君主、父母、眾生之恩,并愿母親增福添壽,疾病康復,身體健康。覺明妙行菩薩是你們的依怙。按菩薩的話去做,一切所愿,都能成就。)

定茂想要舍棄持咒,轉而念佛,請示菩薩。

菩薩說:“你要舍棄持咒而念佛,一心專修,這樣最好。但你不知道法要,只能說是持齋好善的人,不能稱為念佛人。為什么這樣說呢?比如,要暢游大海,必須有大船;要馳騁千里,必須選擇良馬。所以念佛人,首先必須具備大手段。割絕牽纏,打開塵網。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離即離非,頓入如來大光明藏。這樣才能叫做正念念佛,才能叫做念佛人。你要好好理解這個含義啊!”

有四位年輕的僧人來拜謁菩薩。菩薩說:“諸位少年。眾生從無始劫來,因為恩愛,所以成為眷屬。而眷屬中,父母對于子女,又是恩情最重,關愛最切的,難割難舍。現在你們出家離俗,成為比丘。要知道,父母對你們,又有恩上之恩,不是言語能譬喻得了的。所以,應該趁年輕力壯的時候,勤辦道業。以報答父母最初割恩斷愛的一片苦心。這樣才無愧于出家這兩個字。如果放逸懈怠,以致于荒廢道業,退步墮落,這是不孝中的不孝,是天地間極重的罪人啊。聽了我的話,要生起猛烈的痛念啊!”

菩薩又開示眾人說:“諸位善男子,人的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的。現在你們的種種營謀,種種受用,即使父母沒有給你們一錢,也還是因為父母生了你這個身體,你才能有今天。萬事身為大,身為本。所以,從根本上推,父母之恩,難言難盡。所以佛說,在父母身邊,說話聲過高,話說的過重,都獲罪無量。何況現在有比這更甚的呢。如果說,父母有時蠻不講理,不得不與他爭論,這是把父母當做路人了。你只能歡喜地順受。父母自然會有感悟的一天。決對不能爭個你非我是,而做了逆天理,背人倫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7 08: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佛菩萨保佑您!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9-2017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光宝盒2 发表于 1-7-2014 06:07 PM
原文:





白话翻译:

《西方确指》序

    丁未年夏天,我顺路拜访雪山的方丈大师. 方丈拿出一本书给我看,说:"这是宝书啊!而且缘起十分奇特."

    原来明朝末年的时候,吴城有八位友人,一同修 ...
原来明朝末年的时候,吴城有八位友人,一同修习玄门,每天扶乩请仙...

众人于是按照他的指示做.之后,他便详细的为众人开示了念佛法门,让他们舍伪归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时,他才跟众人宣告了他与众人夙昔的因缘,以及他作为菩萨的名号,并且显现异香、天花,以及其他种种瑞相.这样,八个人就都舍弃了以往的邪修,归向正信


一開頭就摑了那些講"三教一家"的人一道耳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17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9-2017 11:30 PM 编辑

嗯!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学佛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印度人,泰国人或缅甸人,作为我们自己文化的根,中华传统文化里就包含了儒,释,道。

。。。。。。。。。。。。。。。。。。。。。。。。。。。。。。
《星雲禪話》三教一家

傅大士,又稱善慧大士,是南朝梁代時候著名的禪宗居士,與金陵寶誌公禪師並稱為「梁代二大士」。

在那個時代,像傅大士一樣出入佛、道、儒的人很多。有一天,傅大士身著出家人的袈裟,頭戴道士的帽子,腳穿著儒家的鞋子去見篤信佛教的梁武帝。

梁武帝見他一身奇異的打扮,問說:「你是和尚嗎?」傅大士指一指帽子。

梁武帝又問:「那麼你是道士嘍 ?」傅大士又指一指鞋子。

梁武帝再問:「既然你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那麼你是方內之士了?」大士接著又指一指袈裟。

梁武帝終於不耐煩地問:「你到底是那一家之人?」

傅大士於是作詩曰:「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

自古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都以儒、釋、道為所謂的「三教一家」。佛教裡有「五乘共法」,不但是「三教一家」,甚至佛教把基督教、回教等都納入到「五乘共法」裡面來。

儒家的「三綱五常」,比於佛教的「三皈五戒」,這是屬於「人乘」。回教、基督教的審判、升天、往生天國等思想,這就是佛教「天乘」中所講的三界二十八天,有忉利天、兜率天等等。道家講清靜、無為、出世的思想,這就等於佛教裡的緣覺聲聞乘的羅漢一般。

但是佛教不同於其它宗教的,除了緣覺、聲聞、天、人以外,它還有一個菩薩乘,意即要有入世的人天乘,再加上有出世的聲聞、緣覺乘,這才是佛教的整個宗要。

所以,佛教的五乘佛法就是五個次第,佛教賦予其它宗教一定的地位,但佛教者,是一切宗教之總和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9-2017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wmes 于 12-9-2017 12:11 AM 编辑
念弥陀 发表于 11-9-2017 11:26 PM
嗯!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学佛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印度人,泰国人或缅甸人,作为我们自己文化的根,中华传统文化里就包含了儒,释,道。

。。。。。。。。。。。。。。。。。。。。。。。。。。。。。。
《星 ...

也就是"佛教中國化",
我終於明白了,為何棄原有佛經不用而附選不知來歷的書本.

但是,佛有分印度佛,泰国佛,缅甸佛的嗎?
只有你們自己搞這種沒意思的劃分,跟一神教的某些白痴一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9-2017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9-2017 01:22 AM 编辑
hawmes 发表于 11-9-2017 11:57 PM
也就是"佛教中國化",
我終於明白了,為何棄原有佛經不用而附選不知來歷的書本.

但是,佛有分印度佛,泰国佛,缅甸佛的嗎?
只有你們自己搞這種沒意思的劃分,跟一神教的某些白痴一樣.

哈!这么说来阿弥陀佛也是印度佛,泰国佛,缅甸佛的啦!

嗯! 大大 很久都没出现在法音,琢磨一来就像要找人比划少林功夫样,地球很危险快回火星


六和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4-2024 03:44 AM , Processed in 0.07919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