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追风

【形意拳※※交流专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8-2005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拳的抖大杆子

抖大杆子是形意拳中一种训练方法,由形意枪法演变而来。久练可使丹田气力充足,全身劲力均整,增长爆发力对于提高拳术水平有很大帮助。  
  抖杆子所用的杆子叫白蜡杆,系产于山东一带的白蜡树的枝条,长而不弯,且柔韧坚实不易断裂,直到如今尚没有可替代之物。选材时以光滑少节笔直为佳,外面一层蜡质不可刮去。长度为八尺至一丈二尺,依各人身材高矮、力量大小而定。粗细以手握杆尾端满把为宜。  
  这种杆子五、六尺长的容易买到,土产商店里就有出售,但七尺以上长的因运输不便却很难买到,解放前一根一丈多长的好杆子要卖到几十块大洋的。此物把玩日久,其色可变鲜红,时间越久颜色越深。在某种意义上说,杆子就是一个人功夫高低的标志。  
  抖杆子虽然脱胎于枪法,但仍然属于枪法范畴,只不过将枪法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作为一种强化枪法训练和增长内劲的方法而已。因此,抖杆子的招法远没有枪法多,仅有类似于外家枪法中拦、拿、扎的缠、拿、崩三法,但又绝不同于外家枪法。外家枪法多用双臂直力,而形意枪法乃螺旋之力,从身到杆无处不螺旋,练至纯熟可使杆身如银蛇出洞,柔若藤条,全身之力由杆尾传至杆首,坚逾铁石。直可谓,柔中有刚、刚中蕴柔。  
  下面将本人所学形意拳大师李存义先生的抖杆法收录如下:  
  1)起势:取三才步法侧身站立,左足前右足后,步幅可以稍大一些,以舒适为宜。右手持杆尾端于右侧腰际,左手持杆身置于腹前一尺左右处。两手心左右相对,两肘稍弯,目视杆头前方。  
  2)缠法:接起势,右手自左向下至右划弧,使右手心翻转向下,手背向上。左手自右向上至左的划弧,使左手心翻转向上,手背向下。同时,杆头向左划一圆圈。重心归于右腿,目视杆头前方。
用法:当敌人兵器击来之际,用杆向左上方拨挑。如敌有备后撤,则趁机顺敌之势向右挑开,运用得当可将敌人兵器挑飞。杆头运行轨迹为圆形,切忌使用直力横拨。  
  3)拿法:接上式,与缠法刚好相反。右手翻至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左手翻至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杆头向右划一圆圈,有向下按的含力,重心分于两腿之间,两大腿内侧有夹力,如骑马之式,目视杆头。  
  用法:当敌人兵器击来之际,用杆子向右拨开并向下按住,阻止敌人后撤(时间相当短促),然后马上反击。如敌人击来力小,则可用爆发力直接震掉敌器。运行轨迹必须走圆形,使杆身从上翻转砸下。  
  4)崩法:即刺或扎枪,乃形意五行枪法中的崩枪。  
  接上式不停,重心移向前腿,形成前七后三之势。腰向左转,上体由斜转正。右手随腰身转运之势持杆向前刺出,左手可随身形稍有移动,但幅度不可过大。左手托住杆身,使杆子能顺利滑出滑和即可。  
  用法:此法枪法中的中平枪法(杆子装上枪头就是大枪),可刺敌人喉、胸、肩等部位。  
  5)崩法之后,重心后移,右手回抽,顺势再使缠法,缠之后再使拿,拿之后再使崩,如此反复循环练习,如欲收势,可在崩法之后收杆即可。  
  演练时需有螺旋之整力,使杆身拧转而出,拧转而入,成灵蛇抖动之状,日久功深可以感觉到丹田气随杆子的走势一起转动,所谓抖杆子的“抖”字即因此而得名。注意:切忌使用直力,否则只是双臂之力,杆身无抖动之状,则流于外家枪法之列,毫无内家抖杆子的作用。尤其是崩法与拿法之间不可有丝毫停顿,必须在拿法似完没完之际,借其探转之力向前刺出。刺出时全身之力由脚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背,由背而肩,由肩而手,再由手而杆的传至杆头。  
  以上缠拿崩三法是抖杆子的最基础练法,看似容易,实则奥妙无穷。学者需日夜揣摩,勤加苦练方可有成。  
  另外,还有双人对扎杆法,师传称作“划大杆子”,实际上是枪法对练,需在单人练法(即抖大杆子)纯熟之后,在专人指导下才能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8-2005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心意六合拳的抖大杆

  抖大杆是心意六合拳古传训练功法,就是用即长又重的大杆子来做发力动作。要想把大杆抖得流畅、轻松。必须做到全身协调用力,从脚、腿、腰、肩、臂、腕形成正确的用力次序。抖大杆的最终目的是用大杆子的抖动来带动身体做出由“根节”到“梢节”的整体贯通力。
  当用力将大杆挥动,在发力停止时,由于大杆本身的弹性,会出现“折反”抖颤,而“折反”抖颤会带动身体不由自主地做“回弹式”发力。这种发力并不是用思维可以控制的,而是在大杆的带动下发出的。
  购置大杆(请进入网上购物中心)。

  下面介绍几种最基本的大杆抖法:
  一、劈抖:左式站立,左手在上持杆,将大杆挥至左侧上方,腰胯左转。然后左手发力向下劈击,右手向后向上用力猛提杆尾,形成上、下争力。劈至腰部高度时骤然停止,使大杆向右下方抖颤。腰胯右转,以身带手。如此反复练习(图1、2、3)。
  二、挑抖:右式站立,右手在前持杆。右手向上猛然发力将大杆挑起,同时左手下按,形成争力。腰胯上下互争,协同发力。反复练习(图4、5)。
  三、拦抖:左式站立,左手持杆逆时针向内、向上、向外提旋,右手持杆尾向外、向下按旋,腰胯带动身体向左旋。反复练习(图6、7)。
  四、拿抖:左式站立,左手持杆顺时针向上、向内、向下按旋,右手顺时针向内、向下、向外提旋,腰胯右转,协同身体发力。反复练习(图8、9)。
  五、内扫抖:双手于腹前水平握持大杆,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向右前方水平发力抖动,右手向左后方平拉,形成争力,腰胯短促向右发力。反复练习(图10、11)。
  六、外扫抖:左手在前握持大杆,向左前方水平发力抖动,右手向右前方推动杆尾,形成争力。腰胯左转,协同发力。反复练习(图12、13)。
  训练要点:
  (1)每个发力动作反复练习,直到充分体会劲力的变化,而且能协调、流畅地做好每一个发力抖法,再把各个发力动作穿插在一起练习。
  (2)前、后手握把姿势应互换练习。即左手、左脚在前练完,再换成右手、右脚在前姿势练习。
  (3)练习必须在体力充沛时进行,不可过度训练。一旦体力不支,应马上停止训练。训练前应做一些热身训练。
  (4)发力抖击时,应同时配合短促呼气。以气助力配合抖动发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05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意拳”与“形意拳”

  “心”、“形”之争由来已久;纵观形意拳源流.明末清初山西永济(古蒲州)人姬际可创心意六合拳,传曹继武,再传戴龙邦.又名为“戴氏祖传心意拳”,后传至李洛能,始以“形意拳”名之。

  姬氏创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作理,以”六合”为法,故名“心意六合拳”;至李洛能,认为该拳有象形取意的特点,“以形取意,以意向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兼有“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等原因,故更名为形意拳。此皆为流传过程中,因门人弟子习练与理解的不同而造成,有文化环境原因,也有人文地域之故:如在姬氏家乡,仍有习练该拳者,但名字却为“姬可拳”,也有的地方仍称为“心意拳”或“六合拳”。   

  但就师传及本人理解,此仅为名异而实同,“心意拳”、“形意拳” 是学练该拳不同阶段的划分。“形意拳”是练习该拳的第一步,是入门练习明劲阶段。模仿动物动作,仿其动作之意,如“寒鸡雪行之步、虎之扑食之勇、 龙之搜骨之能……。,此为“象形取意,以意向形.形随意转,意自形生”。由动物之形悟己之动作之态,故需明规矩、合规矩,一招一势取意于动物之能,也即。习武先找形”之意。   

  这一阶段主要着重于形意拳套路练习,把握动作尺度、出手高低、节奏、气势、风格,该柔则柔.该刚则刚,随高就低,和顺自然。以进退连环为例,提水势站上风,我反手露肘于膝齐,拳面置于大腿面,取意为对方拿腕,我反手以另一手拉其腕脱肘,同时进步原肘反击;起手撩阴,出掌与阴齐,劲在掌根,然后握拳左滚成立拳,方为撩阴。若仅撩出.以为劲在手掌,则有偷工减料之嫌。而以为仅此一手使为撩阴掌也不对,我观比赛及好多出版的光盘,包括一些行家在练此拳时.其撩阴掌也多为仅仅一掌撩出或演变为过渡动作.缺少了武术的攻防含义.无形也就无意,难以体现形意真意。搂手炮打气门,拳与丹田齐,一马三箭击正胸,大步进,小步退,动作宜刚猛.取意为“勇往直前,一马紧追不放松,打倒还嫌慢”之意。若小步进,大步退,则难以追赶上对方。白鹤亮翅两边分,柔起刚落,上步炮拳宜拉大架势,凶猛,牵马变则宜柔落刚起.取意为柔化刚发.鹰熊形大步跟上,动作柔顺。转身则“千金摆头百年功,狸猫上树倒转身”;笔者在参加2001年首届中国山西“古城庆宝杯”形意拳国际邀请赛暨山西省第二十届传统武术锦标赛时.发现有大部分人在此处无“千金摆头”这一动作,有以定步崩拳代替的,更多的则是随意虚晃一下,转身变为狸猫上树。尽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无“形”难有“意”.不能很好地理解散手“千金摆头”之意。带来的后果是套路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丢失了武术的精华,即其用法,同时也不能很好地向“心意拳”方向过渡。
   
  如此一趟拳节奏分明,刚柔并用,呼吸畅通,劲力顺达,神形皆备。   在订好形意拳的基础后,一举一动、一招一势合规中矩.伸手投足,规矩已成,则进入该拳的第二步练习,即心意拳练习,此为暗劲、化劲功夫,此阶段主要着重于散手的自我练习,可单练、对练、散练(一对多散手)。心想而动作出,取意象形,以己意合动作之意,动作之意暗合动物之意,以心练拳,取意攻防,也即为形意拳的自动功法;故曰“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如一人练心意拳时,眼前无人思有人,独自与一假想敌散手,意想对方上步崩拳击我.我收足虚步,用分心肘挪化对方崩拳之势,顺势进步崩拳反击。此即太谷“撕扒”(散手之俗称)术的“吃啥还啥”之说,也渭之“你给我吃馒头,我给你吃馒头”,即你用什么动作手法订我,我则用该动作反击。再想对方突用牵马变,先压劈我崩拳之臂,再勾挑起钻拳,而我则高不搬,低不拦,顺其钻拳来势上挑以化解来势,对方则反手鹰把拿我,我再反手拿其腕,以千斤摆头脱手后上步劈拳……如此,动作由心发,以心练拳,彼来我注,克化对方,艺无止境,以此修炼法来提高自己的应战能力和散手水平:练至熟时,举手之间可化对方来势,攻对方于无形之间。当年车二师傅无意间抖擞神力订翻突袭其腰的武士就是一例。
   
  心意拳练至化境,“形(心)无形(心),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无形无意也无相,无声无息,无他无我,此为炉火纯青之功夫,世所罕见.非笔力所能描述。故心意拳、形意拳之争并无多大意义,二者殊途同归,名异而实同,有形异而无本质之别。在实际练习时,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所谓形意拳,是李洛能为区别于祁县戴氏心意拳而名之,门人练时,仍由形意拳人手,外练套路,是明劲功夫;进而练心意拳,主练内意,以心练拳,着重于动作的技击含义、散手练习,是暗劲、化劲功夫:言“形意”而弃“心意”之说是错误的,将使学者难以理解形意拳中大量丰富多彩的散手动作是如何练出来的,技击攻防的心境是如何形成的.武术中克己制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离“形”之“心意拳”也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形”难有“象”;如借“心”、”形”之争去断章取义.故意分门别家,各立门户.闭门造车,妄自尊大,更是有违先人造拳、传拳之良苦用心.既不利于武术的良性发展,也有害于本人、本门的技艺水平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5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派车式形意拳的练功经验----车向前

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体技艺都强调一个“练”字。车式形意拳的故乡——山西省太谷县的老百姓把武术界称为“拳头行”、“练拳的”。这个“拳”该如何“练”呢?其中大有学问。一百多年来,车式形意拳在练拳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写出来与武林朋友交流,供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参考。


练拳的意义


  车式形意的练拳经验,首先是充分认识坚持练拳和科学练拳在武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1.练拳的不练拳也就没拳了。坚持练拳是武术活动的基础。练拳作为锻炼身体、增强素质、训练技艺、提高自卫技击本领的途径,聪明人也得用笨办法,一天一天地练,一把一把地练。师父们常用太谷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刘艺兰的话勉励弟子:“一天不练,自家知道;十天不练,行家知道;百天不练,大家知道。”那些见过世面、独当一面的武师,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出来的。即使民间武术健身活动,“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益在科学,乐在竞赛,功在普及”,也是每个环节都离不了“练”字。不练就没武术了。

2.拳好还得练好,瞎练不如不练。健身基础上的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先师们告诫弟子,习武首先要选择好的拳种。然而学到好的拳种还得有科学的练法。李洛能形意拳是代代出人才的优秀拳种,但反腿练坏的大有人在。科学的练法必须以健身心、长功力、得技艺,三者相统一为检验标准。把身体练霈了也就不能技击了。武术界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


练拳的目的


练拳的内容和方法,是由练拳的目的决定的。车式形意拳习练的目的可分为三个层次:根本目的、具体目的、直接目的。

1.健身长寿,自卫技击。健身和自卫是人类的永恒需求,也是练武的根本目的。练拳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要达到健身与技击的完美结合,凡对健身有害的歪门邪道,对技击无用的花拳绣腿和硬功,先师们一律禁止演练。练拳伤身,习武挨打,是丢人的。

2.内外畅通,吐纳平衡;保护自己,制服对方。这是车式形意拳的基本原则。也是体现武术特点的具体目的。人体是一个系统,时刻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交换。要思想通、情绪通、经络通、气血通、水谷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同时做到“新陈代谢,吐纳平衡”;且牢记“适可而止”,“过犹不及”。这样才能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先师们判断练拳方法优劣的根据。

武术的自卫技击是两个人的“战争”。毛主席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原则。”这话完全适用于武术。车式形意拳的每个招式和技击组合,都是防护和攻击相结合的,即“一动五个字,破顾防攻走”。先师们告诫弟子:只练打人,只想打人,是打不了高手的。

3.稳合灵准巧快力,占调让转化进打。这是车式形意拳对“功夫”的理解,也是练拳的直接目的。“稳”:身稳、心稳;“合”: 上下、左右、前后、我彼,八方相合;“灵”:反应和动作灵敏;“准”:动作到位准确,灵敏不准确就会乱;“巧”:技术、战术、艺术;“快”:速度;“力”:劲力、耐力。“占”:占位,肩、肘、手、胯、膝、脚都得占好位;“调”:调动,指挥对方;“让”:让开、不顶;“转”:旋转;“化”:化解对方来招;“进”:上步进身;“打”:攻击对方。以上十四个字是一个整体。练拳从自卫技击的角度讲,就是为了熟练地掌握运用这十四个字。


练拳内容


练拳的内容是先师们常讲的一个话题。车式形意拳根据习武的目的主张“五练”:练柔韧、练套路、练单招、练散打、练辅助功法。

1.练柔韧。在人的身体素质中,反应、力量、速度、平衡是武术的基本功。而对体育“更强、更高、更远、更准、更美”的要求,都建立在柔韧的基础上。柔韧是必须单独锻炼的。每天打拳,先练柔韧;活腰、揉腿、压腿、踢腿。即使没时间练拳,也要练柔韧。拳谚曰:“练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练拳不练腿,一辈子胡日鬼”(练腿不只是柔韧,但它是基础)。可见腰腿软活的重要性。

2.练套路。套路是拳术的物质载体。一个门派的拳架、拳法、拳艺、拳理是通过套路体现的,也是通过套路传播的。先师们教导弟子:“学文要读课本,习武要练套路。”并劝告:“学套路不可贪多,练套路不搞展览。”学套路如果只是业余所好、本人使用,学几个基本的就可以了,练套路每天练两三个就行了。学会的套路几天轮流练一遍,不可每天都“展览”一遍。拳谚云:“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一招鲜,吃遍天”。反之则“贪多咬不烂”;“样样通,样样松”。当然,对武术专业人员就另当别论了。

3.练单招。从套路中选择那些常用的、得劲的、上功的招式进行单招演练。练单招主要是为了长功力。先师们常用郭云深练崩拳的故事勉励弟子:“成习惯的常练,长功力的苦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是功力(武)与运用功力的技术、战术、艺术(术)相结合的。选择三五个单招,一天至少练一千次。这既是笨功,又是捷径。

4.练散打。散打,在太谷叫“撕扒”,是武术在技击实战中的运用。“散”是相对于规范化的招式套路而言的。先师们说:“上午学拳下午用”;“一巧破千斤”;“练拳不学艺,一辈子没出息”。练散打是为了学习、掌握、提高技艺。首先,(1)把套路拆开,打破原来的连接顺序,变成一个个单招;(2)把单招拆开,如钻拳拆开是一挑、一按、一打;(3)把暗藏的亮出来,如炮拳暗藏一个打鬓捶;(4)把变化的用起来,如三体式一变就是一个扑面掌。然后再组成一个个技击组合,开展散打练习。先师们强调,必须是练车式形意拳散打,练套路和练散打高度统一。拳谚云:“练时无人似有人。”一个人也可以练散打;两个人、多个人“撕扒”就更有意思了。那些“撕扒出来”的武师,步入老年雄风犹在,掌握的技击组合多是原因之一。

5.练辅助功法。这主要是用来健身的。武术技击是以健身为基础的,练拳对健身是有巨大裨益的。但是任何一个拳种都不能满足健身的全部要求。因此先师们主张在主要练车式形意的同时,还练若干辅助功法:(1)让儿童、少年玩长拳,中老年走八卦、摸太极;(2)按摩从头到脚的主要经络和穴位;(3)操作民间传统的保健功法:梳头、转睛、搓耳、叩齿、鼓腮、提肛、抱水泡脚等;(4)练神(心境)、形(姿势、动作)、意(意念)、气(呼吸)相结合的健身气功。这些对经络、气血、水谷的畅通和内脏的运动大有好处。当然,这些辅助功法不属于车式形意拳,也不是人人必须练的,但练之大有益处。在健身方面需要四个字:防、练、养、治。以上所说的仅是一个“练”字。其他三个字,一是“防”:防止病菌、毒害、寒暑、铁石等外来侵袭和恶劣情绪的刺激;二是“养”;饮食、起居、劳作、娱乐诸方面有德、有守、有度、有序;三是“治”:发现伤病及时治疗。只有四字相结合才能健康长寿。


练拳的时间


应该练的和必须练的内容那么多,而学习、劳动、工作、生活那么忙,该怎样挤时间练拳呢?

1.爱得痴迷,就有时间。一个人对某一事物酷爱到痴迷的程度,成为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乃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会不惜时间,不惜力气、不惜钱财,甚至不惜生命去追求。练武也是这样。车师们人绝大多数练拳是业余所好。当数几位保镖护院或当教练的。也是开始业余练拳,后来功大艺高了才成为专业人员以武谋生。由于对武术的痴迷,先师们“拳不离身”、“脑不忘拳”,把练拳生活化了。如今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要部分了,但一边看一边就可以练柔韧或辅助功法;读书写字累了,就起来活动一下腰腿,打百十下单招或站三、五分钟三体式;劳动干活也可以运用拳术的姿势、劲力、协调、节奏、呼吸,这也是一种锻炼。许多练拳得益的人,不到歌厅,不进舞场,不玩棋牌,不泡酒吧,业余时间除做家务外,主要用来练拳。从中不仅增强了身心健康,提高了自卫技击本领,而且获得了极大的精神快乐。

2.三五分钟,大功告成。在小农经济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早一晚练拳。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竞争激烈,劳作紧张,对许多中、青、少年人来说,一天拿出完整而固定的一小时练拳也困难。但是,一天拿出10个三分钟或五分钟甚至10个十分钟却是容易的。三、五分钟,场地允许可练一个套路;没场地就练单招。“拳打卧牛之地”,一分钟打30~40下,五分钟就是150~200下。一天打1000下不成问题。别小看这三五分钟,如加上节假日一天练一两个小时,坚持下去积以时日就会大功告成。

(未完)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3-9-2005 08: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5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拳很多派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05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多啦,比起螳螂拳还少……。形意拳只是分河北和山西两派,而山西的主要流派是车式和宋式。河北的也是有数派,但有特别注明门户的是孙式和尚式。另外,有些人也将心意六合拳包括进去,他们分为河南马式和山西戴式两派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9-2005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车式形意拳的练功经验(中)----车向前

练拳的要领

怎样练拳行功呢?车式形意拳没有高难度动作,男女老少都能学,能都做得来。但是要熟练、准确、习惯地掌握动作的到位、姿势、协调、劲力、节奏、用意、呼吸、神态就不容易了。这是个大课题。先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与练拳目的相一致的练拳要领,体现了车式形意拳的独特风格。

1.拳好师好,学好练好。练拳先得会拳,会拳就得学拳。古代讲“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一开始只是教与学,过几年才正式确认师徒关系。又讲“一处投师,百处学艺”。选择优秀拳种,拜认高明师父,学到体现健身和技击规律的套路,是练拳的前提。先师们教拳,每个招式都要使弟子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教会练,更要教会用。明白了用法才能掌握好练法,才能提高习武的兴趣。学会练好了第一招,才开始教第二招。学拳容易改拳难,千万别吃“夹生饭”。师教徒学都要态度认真,道理明白,操作准确,运用得法,这才能为练拳打好基础。俗云“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师父还是个门外汉,徒弟再刻苦修炼也难成正果。只教拳架不讲拳理,只学练法不会用法,此乃拳之一病(本文陆续提到的拳之三十四种病,是指练车式形意拳而言的。特此说明,以免误会)。

2.三体一式,贯彻始终。先师们练拳、教拳、用拳不讲三顶、三扣、三圆、三毒、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因为它们散乱,难以有序掌握操作。车式形意拳从头到脚的姿势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坐腕带手、平拳虚指、撑指凹掌、尾闾中正、满腰敛臀、提肛裹胯、屈膝弯腿、平脚扣趾(重心所在一脚扣趾)、不丁不八、守中单重、低势大架、以腰为轴、虎步运行、神态自然、目视对方、八方相合、劲远意长。这些姿势要求多数体现在三体式中。车式形意的三体式分为两种:桩功三体式和动功三体式。在练拳和技击时,必须始终保持三体式所体现的姿势要求。不是“万法出于三体式”,而是“万法不离三体式”。姿势不明确、不准确,或者在练和用的过程中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练起来会走样,用起来遇到高手则会挨打。此乃拳之二病。

3.形与意合,练用一致。由动作和动作的到位、姿势、协调、劲力、节奏所构成的外部形意和健身、技击的内在用意高度一致,是车式形意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由习武目的决定的练拳原则。我们不讲“心与意合”,而是特别强调“形与意合”。因为那个“心”与“意”如何合,说不明白,做不出来;合与不合不能检验。我们讲的“形”则看得见、摸得着;讲的“意”也不是指思维、意念,而是指用意。“形”与“意”在时间和空间中合与不合,是能操作,可检验的。只要伸手,便知对不对。先师们要求练拳时的一举一动都要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那些闲招、废招、病招,练它是浪费生命。特别是在技击时,“一秒内、一寸间”决定胜负,千万注意别把长功的、得劲的、常用的正招练得走了样,成了闲、废、病招。不从实战出发,形意不合,练用脱节,乃拳之三病。

4.满身是拳,综合锻炼。车式形意自卫技击使用“八拳”:肩、肘、前臂、手、胯、膝、小腿、脚(“头”是不用的,它是“司令部”,不上战场)。在练拳时这些部件左右两边都要练到;不只练单招,更要综合练习。这样身体可得到多方面锻炼,使用起来才能手法、身法、步法协调配合,做到“满身是拳”,“连环技发源地”。“孤军演练”、“孤军作战”、“孤军深入”,是拳之四病。

5.低势大架,守中单重。关于车式形意在练拳和技击时的这方面要求,具体来说是,“低势”:身势一般低本人一头。“大架”:因身势低,两脚前后间距较大;两臂能伸多长伸多长,只是不能直。“守中”:扭身调膀45º,两臂左右宜窄,“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两脚不丁不八,前后脚45º。“单重”:两手发力,一大一小;两脚定步,一虚一实;重心所在一脚,扣趾。这样,低势身稳,架式变大,出招有力;大架舒展,变化空间大,用拳近且快;守中护住自身,中心距四周最近;单重则稳当又灵活。练拳和技击时,直腿挺胸,拳之五病;直臂或缩肘,拳之六病;手脚四散,拳之七病;双重,拳之八病。

6.八方相合,两手连环。车式形意拳在演练和技击时,要求前后、左右、上下、我彼之间八方相合,形成协调、整劲。而“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只是上下两方相合;“三尖相对”:鼻尖、指尖、脚尖相对,也只是站三体式桩功时才能保持,动作起来就“相对”不了。在“八方相合”中,最重要的是“两手连环”,“前手后手,只差一手”,叫“铁三角、连环手”。这是一个活动的“阵地”。八方不合,两手分离,拳之九病。

7.尾闾中正,满腰敛臀。车式形意在练拳与技击时,要求“虚灵顶劲”,“头上顶着一碗水”;“尾闾中正”,重心所在一脚与胯、肩垂直一线。这利于稳,便于转。特别是“满腰敛臀”、“提肛裹胯”非常关键。“满腰”犹如纸扇之轴,没有它扇就散架了,就使全身分为上下两截、左右两半了,什么“八方相合”、“一动皆动”、“连环技法”、“劲整力猛”也就没有了。“前栽猫腰,传授不高”,拳之十病;“饿腰”、“蹶臀”,拳之十一病。

8.轻走稳踩,虎步运行。拳谚云:“先看一步走,后看一伸手”;“手打三分,脚打七分”。车式形意以步为根,走肯时轻走稳踩,如虎猫行。我们不走鸡步,走的是虎步。先师们常讲:“手手不离鹰把,步步不离虎步。”虎步的基本步式是:一测步、二上步、三跟步。虎步灵活、快速、多变。走步猛力蹬地,拳之十二病;上步磨胫停顿,拳之十三病;跟步后脚拔跟,拳之十四病。

9.以腰为轴,一动皆动。练拳和技击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从哪里始动?腰!以腰为轴,腰是全身的中心和枢纽。不是“消息全凭后足蹬”,而是“意命源头在腰际”。以腰为轴表现为动作和劲力的源头与线路是:腰→肩→肘→手;腰→胯→膝→脚。腰是劲力的“大本营”,“身如一张弓,力从腰处生”。不是脚→膝→胯→肩→肘→手。否则就成“一根棍”了。腰不动而四肢动,拳之十五病;全身一根直棍,拳之十六病。

10.劲韧力猛,柔线刚点。车式形意拳的劲与力既联系又区别,力未发为劲,劲发出为力。在表现上,劲要柔韧,力要爆发;在运用上,柔韧成线,刚爆一点。“用意不用力”或“有刚没有柔”,拳之十七病。

11.动若陀螺,不顶不丢。先师们常用儿童玩的“捻拨儿”(陀螺)比喻圆劲直力的相互变换,“圆周”“切线”,圆直相联,彼来我转,不顶不丢。这在练拳特别是练散打时,要在步法、身法、拳法上体现出来。不动如山,能抗击打,拳之十八病;硬碰直进,只打不顾,拳之十九病;闪展腾挪,丢掉对方,拳之二十病。

12.击拳打掌,劲远意长。车式形意要求练拳时意、气、血、力达四梢。“四梢”不是指舌头(肉梢)、牙齿(骨梢)、头发(血梢)、指甲(筋梢),而是指双手、两脚,而且在意念上要“一拳击出,千里之外”。将劲力把在肩肘,则拳之二十一病。

13.劲力到位,节奏分明。车式形意打拳如写字:练套路如写楷书,练散打如写草书。楷书不得潦草,草书要有章法。练套路和散打都要严肃认真,动作劲力到位。在节奏上要一把一把地练。一招和一个组合内要快、猛,两招和两个组合间要慢、止。快慢相间,动静相合,刚柔相济,把拳打得有气势、有章法,打出中华武术的美感来。杨式太极拳、形意拳、少林长拳,代表着三种节奏。敷衍潦草,到不了位,拳之二十二病;追求急速、养不住气,二十三病;慢条斯理、有气无力,二十四病。

14.气与力合,腹逆呼吸。车式形意要求打拳时必须气与力合,力爆发时腹逆呼吸畅胞实腹。一般向内蓄劲时吸气,向外发力时呼气;转换时吸气,定势时呼气。吸气时收腹,呼气时实腹;与平时腹部吸气外突,呼气放松相反。这与劳动的出猛力是一致的,人人都可以做实验。凡是人体使用爆发力,都得气劲合,腹连呼吸。当然,弄不好会“努伤”(炸肺,细胞表面好只不过。难道“病从口入”就不吃东西了吗?没有做到畅胞实腹)。自然呼吸,拳之二十五病;憋气喘气,二十六病。

15.神态自然,目视对方。拳谚云:“练时无人似有人。”先师位练拳,显示出一种以我为主,敢打必胜的气慨和神清气爽、怡悦快乐的神色。两目直视对方,动作认真精细,志在必取。惊慌紧张,手忙脚乱,拳之二十七病;满不在乎,吊儿郎当,二十八病;东张西望,眼随手转,二十九病;咬牙瞪眼,口喊鼻哼,三十病。

16.坚持锻炼,镇腹为度。

17.打出风韵,使人愉悦。

18.年龄不饶人,老中青少不相同。一个人从少年练拳到老年,每个招式的到位、姿势、协调、用意、呼吸、神态要保持不变。但是劲力、节奏却不应相同。先师们常讲:年龄不饶人是个规律。车式形意主张一个人练拳,儿童少年时玩长拳,青年时打形意,中年时走八卦,老年时摸太极。如果只练形意拳,则应儿童少年活泼,青年刚猛,中年舒韧,老年柔化,决不可一种劲力、节奏练一辈子。一个劲力节奏练到老,拳之三十一病。

19.以武会友,学习交流。江湖上说的“真人不露相”,是指真正有学问有本事的人,谦恭不张狂,平易不高傲,简朴不铺张,而不是说练拳习武不与人切磋交流。“闭门修炼”是成不了“真人”的。太谷车师门人一直是围绕核心群体活动的。先师们把拳术叫成是“顽皮拳”。练拳的人在一起,不论本门和外门,都要“以武会友”,练练拳,交交手。河北深州郭云深千里赴太谷,与车永宏较艺,传为武林美谈;1924年夏天,河北孙禄堂来山西,在太原受到热烈欢迎;去介休拜访在晋军教拳的宋世荣,没到太谷与李复祯、布学宽动手比武,至今令人遗憾。“君子动口不动手”,以口(吃酒肉、说闲话、搬是非)会“友”,拳之三十四病。

20.德智体技,全面发展。车师及其门人,守地在家,劳动谋生,不是身居山林的僧道。练拳习武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用门规、武德来规范门人的行为,正确处理武林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先师们把练拳变成育人,武德、智慧、体能、技艺全面发展,使习武练拳成为一个准行业,故太谷百姓称练武的为“拳头行”。特别是讲义气:恩义、信义、正义、仗义,是武德的核心,是拳头行的主要标志。太谷县政法委负责人说:太谷社会治安较好,与练拳的人多有关。只教拳不育人,拳之三十五病;没义气,丧武德,三十六病。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3-9-2005 07:5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9-2005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车式形意拳的练功经验(下)----车向前

车式形意拳在练拳方面的若干禁忌,存在于车永宏及其历代门人的武术活动中,是其练拳经验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禁忌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和理论问题,需要写出专门文章来论述。本文作为经验之谈,只在事实上作一些简要介绍,以说明车式形意拳的特占。至于别人怎么练、怎么讲、怎么用,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尊重人家的选择;只说自己,不论他人。


车式形意拳的练拳禁忌包括八个方面:

1.不讲束绑身手的五行拳相生相克,内应五脏,外通五官。五行拳(劈、崩、钻、炮、横)相生相克,内应五肘,外通五官,似乎已成为形意拳的“经典”之论。例如崩拳,别的拳种叫直拳、冲拳,是所有拳种中都有的招式,也是所有的人打架时最常用、得用、实用的招式。郭云深的崩拳名震武林,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崩拳以外,没听说别的招式“打遍天下无对手”。先师们讲崩拳的特点和优点是:简易、直冲、占中、快速、连发、多变。然而在一些书上却是这样写崩拳的:开头一句“崩拳属术”。由此引出“木生火克土,崩生炮克横”;“金克木,劈克崩”;“内应肝,外通目”;“在体为筋,守窍于夹脊”;“方位为正东”;“八卦为震卦”;“是专门锻炼肝脏的拳术”。其他劈、钻、炮、横拳也是依此路数演绎。车式形意拳是不讲这些的。因为实践证明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没有必然的联系,在练拳和技击时会束绑人的智慧和身手。

2.不信没有实例、难以检验的丹道之言。我1950年学拳,到80年代才知道形意界还有另一“经典”,叫“三种练法、“三步功夫”、“三层道理”、“三级呼吸”。什么“明劲在手,易骨,练精化气,口鼻呼吸”;“暗劲在肘,易筋,练气化神,丹田呼吸”;“化劲在身,易髓,练神还虚,皮毛呼吸”。90年代又知还有最高境界:练虚合道,全知全能,几千年中华武林到此境界的只有一人。太谷车式形意拳先师们不讲这些,深州郭云深门人(李振山——郭子坤——冯志坤、宋广印、李士英——吴书茂、李彦利)也不讲这些,耿继善弟子赵振尧门人(北京杨绍虞教授,武汉张惠安——喻崇林)也不讲这些。这些说法源于道家修炼内丹之术,用来阐释形意拳找汪以实例证明。别说必然联系的普遍现象,就是偶然的孤证也找不到一个活人实例。因为没有哪一位真正练武的人,明劲与暗劲,化劲与打劲是分开的;没有哪一位坚持科学练拳的人,不是身体内外同时起变化的;也没有哪一位活着的人,“化气”、“化神”、“还虚”、“合道”是能够检验出来的;更没有哪一位“大师”可以封住口鼻用丹田或皮毛呼吸的。所以先师们不讲它,弟子们不信它。

3.不练脱离外形技击使用的内功。形意界还流行一种说法,什么形意拳是“内功拳”,主要是炼“内意”、“内神”、“内精”、“内气”、“内丹”、“内劲”、“内功”的。“内功四经”(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也成了“经典”。车式形意拳不讲这些。先师们认为,形意拳是内外同练,内外兼修的。坚持科学练拳,人体内外的各个组成要素,所有器官及其系统都能得到锻炼,功能都可得到增强,而这是统一实现于练拳过程中的,也是能够检验出来的。例如,与人交手只几个回合,十几分钟就出现心慌、气喘、汗流、肌肉颤抖,说明体内的器官、系统与其功能存在问题。这是自己可以感觉出来,别人也可以看出来的,更是可以经仪器检查用数据统计出来的。车式形意拳讲的“内”,是与“外”高度统一的,是具体的。多少年来,“重内轻外”、“重意弃形”的各种说法听到不少,人也见过不少。先师们告诫弟子,轻视外形,脱离外形去练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功,技击上出不来真正的高手,也不见得能够健康长寿,还容易把人练得出家当僧道。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4.不追求特异功能。在江湖传说和武侠小说中,有许多功法据说可以使人获得刀枪不入、力举千斤、飞檐走壁、稳如泰山甚至意念致动、长生不老等特异功能。对此,先师位总是一笑置之,不以为然。因为在历史上李洛能离晋归冀后,太谷武术界车永宏第一,李复祯第二,成为山西形意拳以至全省武林的中心。先师及后人会见过江湖各种人物,功夫虽然千奇百怪,但直到今天也没见过一位有特异功能的人。车永宏及其门人没有特异功能。所传车师“美人挂画”,是说他“打人如掘土”,可以把人发出去抛向半空;不是说他能“立地拔葱”般贴在墙上。特异功能有没有?即使有,也如一国一个皇帝。若人人去追求特异功能,就会与人人非当皇帝不可一样,神经错乱,天下大乱。还是练咱的车式形意拳吧。

5.不能练累。先师们主张,练拳不仅累了不练,而且不能练累。身体疲劳时不练,精神疲劳了(如在忧郁、悲伤、愤怒、亢奋时)也不练。特别是练拳时不能练累。经常把人练得筋疲力尽,则提起练拳就会发愁、生厌。长期大运动量锻炼,即使摸太极拳也会生出伤病来。学练车式形意拳是个“技术活儿”,不仅要长力气,求熟练,更要找巧劲,得技艺。这就要求不仅要肢体运动,更要用大脑思考;不仅要练单招、套路,更要练散打。总之,从中体会、掌握、运用健身与技击的规律是第一位的。

6.不练硬功。先师位禁止弟子练打沙袋、举石锁、撞树木一类的硬功。因为它对健身有害,对技击无用。(1)硬功可以增强击打力和抗击打力,但不能提高技艺。技击是力与力的运用;要害是“咱能打上他,不能让他打上咱”。所以力是必要的,但人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力的运用,即用力的技术、战术、艺术是无止境的,是技击取胜的关键。西班牙斗牛,牛力大于人力,但人“以巧取胜”。凡是有实战经历的人都晓得,越是“打得利索,赢得漂亮,越是不用多大的力”。能够把爹娘给的、饮食来的、练拳长的力集中用上就够了。练硬功会颠倒劲力与技艺的关系,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以力取胜”之路,把用武之术的武术变成武力,把以巧取胜的技击变成以力对抗的搏击。(2)练硬功长力快,练一天长一寸。但人到中年就练不动硬功了,而只要停止练十天,所生之力就开始消失。习武打拳应该是一天得到的一辈子有用,养小更养老。而练硬功只是一时有用,这就浪费时间了。(3)俗话说“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年轻人练硬功,身体还能受得了。但年龄不饶人,到老年病就出来了。武林有多少人功夫练成了身体却练病了,甚至把命也练没了。(4)练硬功,凭蛮力,与高手较技用不上,打不胜,因为人家是“以巧取胜”、“四两克千斤”;而打一般人则容易造成伤残,有损武德。这就是车式形意拳“禁硬功”的原因。

7.不长时间练静功。静功,指一种姿势静止不动,如桩功;也指停止思维或意守一处。桩功是需要站的。“练拳不站桩,一辈子瞎晃荡”。尤其是三体式桩功,集中体现了形意拳主要的姿势要求。“万法不离三体式”,“三体式站好了,就成功一半了”。但是站桩的时间要短,次数可多。一次站三、五分钟,最多十分钟,一天可站两、三次。如果一站就是一个时辰,不仅少了宝贵的练拳时间,还会使腿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受损伤。许多人“功成了腿坏了”,长时间站桩是原因之一。至于停止思维或意守一处,也只是练健身气功时意念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点,只须几秒、十几秒即可。如果长时间那样,对健康长寿没有益处。

8.不走丢失形意传统风格的演练长拳化、拳理神秘化之路。李洛能形意拳是以形与意合、简朴实用、健身技击、老少皆宜为特征的。然而形意界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演练长拳化。动作与名称是形意的,但是练起来在姿势、协调、劲力、节奏上则长拳化了,搞得“长拳不长拳形意不形意”。这种练法在擂台散打表现为力量对抗型。一种是拳理神秘化。把道家、佛家、儒家、医家的东西生搬硬套到形意拳中来,把形意拳搞成宗教,神秘化了。神秘化在锻炼上表现为内功型。这两种倾向早已有之,于今为烈。车永宏、李复祯、布学宽在世时,这两种倾向在车师们人中根本吃不开,没市场。1980年以来,形意界这两种倾向泛滥。对此,老一辈师父们告诫弟子:一定要保持车式形意拳简朴实用,以巧取胜的独特风格。牢记我们传统的或新创的招式套路,没有高难花样动作,男女老少都能做得来;我们的拳理,有实例、能操作、可检验,看得见,摸得着,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我们的技击,属于实用技术,以巧取胜,上午学了下午就能用得上;我们历代的代表人物,七、八十岁雄风犹在,与人交手仍能打赢。事实证明,车师们人中有谁丢失了这些本质特征,走上演练长拳化、拳理神秘化之路,他身上的车式形意拳就消亡了。

以上所写车式形意拳的练拳经验,是我从先师们练拳、用拳、教拳、讲拳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我几十年学练车式形意拳的体会。中华武林形势在变。到21世纪,重视传统,重视民间,重视科学,重视实用,重视健身,重视技击将成中外武术运动的主流。车式形意拳必将在中国和世界武林百花齐放、百家争雄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发展。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3-9-2005 07:5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9-2005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9-2005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印虎论太极与形意

柳印虎,河北故城人。曾习形意、八卦多年,在首届国术国考上获中等。不久即与胡凤山、曹晏海一起拜在孙老门下。柳身体矮胖,尤喜太极拳术并得孙氏八卦剑之传。柳从孙老学习数月后,即有长足进阶。一次,柳与中央国术馆的少林门科长马裕甫公开比剑。马裕甫是首届国术国考最优等获得者,功夫颇硬。比试时,双方都用竹剑,且都带上头盔、护具,头盔配有用钢丝制成的面罩。一交手,柳印虎剑随身变,其剑法、劲势均占上风,马裕甫难以招架。交手未几,马裕甫已身中数剑,不觉恼羞成怒,遂弃手中之剑,一手攥住柳刺来的竹剑,另一手去揪柳印虎的面具,欲将柳掼倒在地,双方纠缠恶斗一团。杨松山见状,急忙上去劝解,将两人分开,遂比试作罢,然高低已分,从此柳印虎善剑,为同人所识。

  柳笃于太极拳,为了潜心研究,心无旁鹜,未参加浙江和上海的国术大赛。柳从孙老习太极三年,是同期弟子中对孙氏太极拳学得最专的一个,故颇有心得。有人问:"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是否就是要用意识打人?"柳认为既是也不是。言其是,盖不仅太极拳,任何一种拳练到高深处,都是意气形之统一,意到、气至、形随、劲发。言其不是,盖修习太极拳时,所谓用意不用力,不是指上述那个意思,而是指要用意随彼、调身于己。用意随彼,目的是调己之身,以使彼劲走空或失中,同时使已劲合机、中整。并非是用意主动打彼,而是据彼意,调整好自己,彼不失中,我亦无意打彼,而是接定彼劲与彼洽合,不即不离。彼若失中,而我中整,则接入彼劲,用其所失,僵则用其僵,偏则用其偏,滞则用其滞,彼重去之则急,彼轻去之则缓也,此方为太极拳之用意不用力也。故练习太极推手,其要并非是将彼推倒,如此,则与摔跤无异矣。练太极推手,其要全在于知彼意、调己身,使二者协调如一而己。一旦练之有成,则与彼一搭手,即能知彼有何不顺,一问一应,即刻为我所用。若彼技高于我,一搭手,顿觉彼四下皆空,便知自己暴露于彼无遗矣。若功夫相当或相差不远,摸着彼劲并非全空,而是若有若无,于是需倍加谨慎全神贯注于彼,以洽合彼意,此乃是太极推手之意义也,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

  又有人问:"摔跤与推手有何不同?"柳印虎说:"摔跤是无论使用何法,以将人摔倒为能事,求的是个胜负结果。而推手不过是个修习听彼劲、调己身之方法,求的是个作用道理,故意义不同。但摔跤至上乘,同样是以巧胜人,以听劲调身为妙。而推手有成,也同样能摔得人出。故而,初,两者手段不同,理法似异,至上乘则相通。然虽曰相通,其异犹存,摔跤总是主动欺身,而推手总要劲随彼意。高低成败存乎于当事者,与修习何种技术无关。令人多推崇太极推手,盖此能健养身性,渐悟天道,且致雅精密,引人入理,非唯技击术耳。若以为推手乃跌入之捷径,则必自误其身矣。如馆中之马承智、袁伟,皆以善跤称著,当今海内善太极者,除禄堂夫子外,何人能胜之?以马兄之体魄,即使所用不在道理,我亦难胜,所谓功大不讲理也。而太极推手,非求功大力伟以跌扑对手为能事,乃是研究互相作用之道理耳,故要只用其意不用其力,亦无撕搂顶抱之用耳。"

  柳印虎除随孙老习太极拳外,与孙存周、孙振岱、陈健侯等亦多有交流,论及推手入径之法时,柳印虎说:"与孙夫子推手时,浑然不觉其法,只觉自身气血随夫子之意,时而自耳侧直冲而上似欲冲出头顶,时而又直落而下身体如坠深渊,自己全然无法把持,用意也罢、用力也罢,皆无助于事,身体似已不属于自己。此为禄堂夫子之推手,乃造极之用也,然绝非常人所能企及。至若寻常之推手,以余之经验,不过随彼调身而己。?"随彼之要,一曰敷,二曰穿,三曰摧。敷者,盖也,无论彼如何变化,我总要通过彼之来劲掌握彼之重心,使彼之重心变化不离我手。若一旦彼之重心脱出我手,我即陷于被动也。穿者,串彼之身也。摧者,重心顺彼劲瞬间平动也。随彼劲,并非全随彼劲,若全随彼意,则必被彼放出矣。随彼劲,要敷彼身、串彼中、摧彼根。比如,若彼之重心前动,我之劲随亦彼向前,然要串其重心,向其前足尖前一寸至三寸之地面处走劲。走劲之瞬有如用线串住其重心顺其向前之势往此处接。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劲及时转换重心,则必前栽,至若是一寸,还是三寸,则视当时情势而定。然而,向前最多不可超出三寸,否则极易被彼借势进肘或反夺我中。少亦不能少于一寸,否则,彼若脚趾有力,则仍不至前栽。在此范围之内,彼进,则必栽。撑,则无支点,亦必栽。彼唯有抢先转换重心。若转换不及,我劲顺之一摧,彼心栽无疑。若彼重心后动,我之劲虽顺其意向后,但我之意要串住其重心,并向其后足跟外沿至其后三寸之地面处走按劲。此时彼若不能解脱我之串中,则其重心必转换不及,我略往前一摧其根,敷必后跌矣,所胃走劲不出三寸。敷、穿、摧言之为三,用之只在一践一裹之中。总之,推手第一要知彼之重心,然后需知如何随彼而动,该往何处走劲。同时要使自己之重心不为人知。一旦重心被人串上,则必陷于被动矣。

  "调身之要,一曰整,二曰顺,三曰进。整,即整劲也,身体无论怎样变化调整,总要寓以整劲而不失。顺,通顺也,即重心转换圆活无方、劲势变化通达无碍。我顺,则我易知彼之重心而不为彼所知。彼顺,则彼知我知。若要'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需要'顺'字上下功夫。修习之道可从走架、推手中求之。进,对进也。如彼劲左来,我重心潜换于右,左随彼,而右进。彼劲右来,我重心潜换于左,右随彼,而左进。彼击我上,我重心下潜,上随下进。彼击我下,我重心侧转(不可上浮),下随上进。总要随化随进,二者同步。进即是化,化即是进也。二者不可分也。进则要进彼之中,串彼之重心也。"

  时有人论拳曰:"形意刚,太极柔,柔能克刚,故太极比形意高妙也。"柳印虎闻之,颇不以为然。柳说:"刚分整、拙,柔分真、伪。拙刚易出,练力便可得之。整刚难求,若无真人传授内外合一之妙,怕是终生未可得也。形意初成于刚,刚至贯通则达柔,何以判之不如太极耶?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侪辈中仅见振川、振岱二兄能臻此境。曾则兄亦近于此。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柳印虎又说:"刚柔互济可生奇劲。如震抖之劲,即顺、截二劲合一所生。振岱兄于此劲甚妙。他震你头,你即头昏眼黑。他震你胸,你即心颤血乱。他震你周身,你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劲,第一,自身整劲出得要快。第二,对彼之劲听得要灵。第三,认彼骨缝认得要切。用时,先顺摧彼劲,即刻以整劲截之。前后只是一瞬,两手一抖而己。欲震其头,先要顺摧其重心,继而以截劲向其颈椎骨缝处走。欲震其胸,截劲要走彼腰椎骨缝处。劲打不到彼脊椎骨缝处,震劲不生。总之,顺不离其重心,截不离其椎缝。上下一线贯穿,如抖绳子一般。然此震劲不可劝用,盖此劲伤人深矣。若施以重手,可使彼脊椎骨节错位,乃至伤彼中枢神经,彼即废矣。慎乎之。"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4-9-2005 02:3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9-2005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氏形意功法演示单操手(影片)

由宋氏形意第五代传人刘洪先生演示。本片演示了一些基本功单操手,为了方便朋友们欣赏,故意放慢了速度,未做任何效果处理,完全纪实。基本体现了本门功夫练用合一的特点,练时为练法,用时为用法。练用结合,事半功倍,训练不与实用脱节。

http://www.cchere.net/images/video/127y8rxa.mov

[ 本帖最后由 ahpin_2000 于 16-9-2005 09:5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9-2005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氏形意功法演示 (一) 单操手(影片)

由宋氏形意第五代传人刘洪先生演示。本片演示了一些基本功单操手,为了方便朋友们欣赏,故意放慢了速度,未做任何效果处理,完全纪实。基本体现了本门功夫练用合一的特点,练时为练法,用时为用法。练用结合,事半功倍,训练不与实用脱节。

http://www.cchere.net/images/video/127y8rxa.mov229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9-2005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车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韩福昌老先生

在哈尔滨武术界,知道韩福昌的人可能不多,但如果提起练形意拳的韩师傅,恐怕大多数人,特别是老辈人都会连连点头,交口称赞。如果常去儿童公园,就有机会见到这位白发苍苍,但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可亲可敬的老人。韩先生师从于车氏形意拳名师杨永蔚先生,是中国山西车氏形意拳第四代传人。老先生原籍山东掖县,自由好武,解放前迁到哈尔滨居住,依旧练武不辍,并因此结识了李占魁、梁文连、孙德兴等一批武友。1949年末,为了学到更精的技艺,韩先生与李占魁、梁文连、孙德兴一起,将车毅斋先生嫡传弟子樊永庆先生的高徒、一代名师杨永蔚先生邀请到哈尔滨,在道里区兆麟街租房开设了哈尔滨市健康武术馆(即哈尔滨市第四武术馆),由杨先生任馆长传授中国山西车氏形意拳术。韩先生等师兄弟四人也从此正式递贴拜在杨老师门下,长随身侧苦练正宗车氏形意拳技。后来由于来学者越来越多,租的房子不够用,韩先生又在西四道街和中央大街交会处租了一处半地下室,打下木墙壁,从此武场就正式定下来了。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韩先生不分昼夜勤学苦练,有时半夜三更还在大街上练习揣摩,进步很快,受到老师的赞扬和师兄弟们的称赞,成为老师的得意弟子。韩老先生拳法精湛,枪、棍之术尤精,见过之人莫不交口称赞。这不仅是因为韩先生特别钟爱枪术、棍术,其中还有一段故事。韩先生年轻时,有几次借回山东老家探亲之机,去山东形意拳名震一方人称“铁枪林”的林老师开设的武馆去拜访求学,可每次都被拒之门外。因此,当韩先生拜在杨老师门下后,特别对练习枪术暗下了一番极深的苦功。之后,韩先生再次回到山东老家时,又到“铁枪林”的武馆去拜访。林老师听说是杨永蔚老先生的弟子来拜访,立即率弟子们出门迎接,迎入武馆请坐上茶。在磋商技艺时,韩老先生讲了理论后,下场演练了一套针锋相对的车氏形意六合大枪,在演练中林老师连连点头,众弟子鸦雀无声,练到妙处掌声雷动。擅使铁枪的林老师赞道:“好!真是名师出高徒!”并谦虚道:“我就不献丑了吧。”因此没下场练。临别时,双方紧紧握手恋恋不舍,林老师殷切叮嘱韩先生再探亲时千万再来。后来林老师有三个弟子来哈尔滨拜访韩先生学艺。
韩先生不仅拳法高超,而且理论精通。如车氏形意拳十三套对拳,不但全会而且精练,并能够把一招一势练法、用法细微之处讲解得清清楚楚,无人能比。老先生年轻时学东西快、记忆力强,学到、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现在虽然93岁高龄了,仍然精力充沛,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精神头不减当年。老先生现在几乎风雨无阻,坚持每天必到儿童公园锻炼,或奔波于兆麟公园、江沿、市政府广场等处,看望师弟孙德兴先生、杨玉成先生(杨永蔚老师的长子)和一些老朋友,有时帮助指导他们的弟子练功或讲解理论。韩老先生一来大家都愿意围在他的周围听他讲解拳理、拳法和武林掌故,上班时间到了或有事也不舍得离去。有时老先生边讲边练,吸引得不是练拳的也围拢来。韩老先生一讲起拳或练起拳来立刻精神抖擞,练拳刚柔相济,练到妙处呼呼生风,练后面不改色气不燥,雄厚的功力、精彩的演练赢得了在场观众的赞赏和掌声。有时老先生向年轻人示范对拳,也不见老先生使劲或加快动作,即让年轻人缩手缩脚,都说碰到老先生的胳膊就像碰到铁棒似的,让人不敢伸手。
韩老先生一生中为练好拳吃了不少苦,可苦中有乐,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好功夫。更加值得钦佩的是,韩老先生人品高尚,心胸开阔,处处与人为善,乐于成人之美。韩先生尊师重道。当年,韩先生师兄弟四人一起把杨永蔚先生请到哈尔滨成立武馆时,韩先生多出钱多出力,付出辛苦极多,师弟们一致推为功劳第一。后来杨老师卧病直至仙逝,韩先生一直服侍左右,并全力帮助杨老师家眷操办杨老师后事。韩先生对年轻人有着发自内心的关爱,在民间业余时几十年如一日,不收礼、不吃请,义务传授了众多弟子,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为武术界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韩先生不仅教人技艺不保守,还鼓励自己的弟子多访多学。二十年前,他就将已尽得自己真传的得意弟子武兴盛送到师弟孙德兴先生处继续深造,现武兴盛先生是孙德兴先生的掌门弟子,师弟们的功夫不少都是他代师传授。
让我们衷心感谢韩老先生为传播中华传统武术而作出的贡献,并为有韩老先生这样可钦可敬的武林长者而自豪,韩老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9-2005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开不到......好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5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5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氏形意之求劲六喻


宋氏形意的内功、劲力可以说是形意拳诸般功夫里的奇葩,诸多形意先贤在宋世荣先生处得到指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拳学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存义、孙禄堂二位先生。但宋门劲的威力究竟如何?它的产生机理又是怎样的?近百年来知之者秘不授人,不知者妄加揣测,致使真传不彰,谬言不绝。世人皆知宋氏绝学以《内功四经》贯穿始终,而内功内劲,无形无相,往往被传的玄而又玄,似乎离开玄学就不能练内功。
今有宋氏明师吴炳文先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用“大白话”和日常能够看见的现象来给晚辈解释种种神奇的内劲效果,而且在他的指导下,几个年轻小辈也具备了一定的内劲。笔者忝列其中,不敢私密其珍,今将吴老平时对我们的启示整理如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
1、出手如同链子锤。很多朋友都认为内家练法松柔无力,养生尚可,技击效果不佳,甚至自作聪明的添上了很多“功法”,追求力量或硬度,殊不知南辕北辙,离内劲越来越远。宋氏形意在五行拳之前要打下劈掌,要求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这么说也许有的人还想象不出这种劲力的效果。笔者试举一例,有一种简易暗器,就是用根绳子系个二两沉的小铁锁,当甩手流星使——不少“江湖打斗术”的研究者都很推崇它。宋氏形意习练者经过内功锻炼,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此劲出自易筋易骨之功,一旦练出,终身不退。张贵良先生临终前几小时,给弟子们最后一次讲拳试劲,一掌撂下,大弟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功夫)的胳膊当时就抬不起来了。下劈掌修炼本极容易,只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可惜习武之人往往好打,爱抡胳膊,总想发力。殊不知上肢三节有一点发僵之处,则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锤,所练皆非,故此关反而最难过,慎之慎之!
2、后背起伏如蹭痒
后背是整体力传递之中很重要的一环,形意门里有句口诀:“前手打人,后背使劲”,尚云祥先生讲得很生动,“就是狗熊在树上蹭痒的劲”,《内功四经》和太极拳诀里也提到“贴背”。从生理结构上讲,乃是脊椎立柱之后,斜方肌、背阔肌均匀的向两侧展开,并向前束裹,厚实如熊膀,形成“圆背”,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间架圆整,保证了根节(腰胯)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发力点)。但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时还要保持抱圆之形,所发之力尚为冲撞力,方向性明显,平直而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锻炼背部筋肉(俗称两膀扇儿)、肋部筋肉的开合之功,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达到“骨动肉不拘”,开如弓崩弦断,合如兽夹咬闭,为发惊弹冷炸之力打下基础。发力时以腰胯为轮盘,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上下相错,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所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到这时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发挥。
3、丹田抖擞如同金鸡抖翎
丹田是人体总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绝之劲是各种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擞催动后背翻浪,如滔滔浪涌,连绵不绝,又干脆利索得象金鸡抖翎,猛虎宗身。这样即使被对方缠抱得很死,也一样能发出冷脆的爆发劲,少林拳讲“千金难买机灵颤”就是此义。正因为丹田抖擞是内家拳看家的宝贝之一,所以历来只见用法,不见练法,而且“丹田”一词,源于道家,很多人把它与玄学相附会,编出各种奇妙的理论,于拳术实修毫无意义。其实构成拳术运动中所谓“丹田”的就是腰、腹、裆、胯。李旭洲先生详细记述了它们的关系及应用中的开合、蓄发、虚实等变化之法。只有具备了开合功、抖绝劲,在实战中,才能发挥粘连绵随,大胆进身,做到“打人如亲嘴”,诚如李旭洲先生在笔记中记载“武当拳之长处,愈进身则愈得势,若退至圈边,为他种拳术之长处得以发挥也”。
4、腰脊拧弹滚翻如同弹簧
李旭洲先生所传形意,每一式俱含八卦、太极之理法,其表现在于举手投足都由腰轴的转动和划圆而产生,故对腰脊的要求极高,不但要强壮似虎,更要变转如龙。李先生记载道“太极拳动作每一种开合即由卷放而成,卷放至于极点即是蓄发。蓄发之枢机在脊,非以脊做蓄发之领导,则不能全身均蓄发。”李传三体式在传统斜中寓正式的整劲基础上,将腰转四十五度,成正三体式,身正胯斜,空胸紧背,腰椎如弹簧发条般拧上劲。在所传拳架中也有独特的龙形劈拳,势如龙行浪中,蜿蜒游动而整劲不失,“辗转合身不停步,束展二字一命亡”,把形意的龙形三折身练功、技击之妙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形意与八卦合一,内家拳“鹰熊龙虎”四相的奥义也尽在其中了。
5、发劲时骨架接如斗榫,
6、劲走螺旋如同冲击钻
以上局部功夫具备之后,还需明全身各大关节的接骨斗榫之法,在发劲时形成刚体效果,保证腰胯抖擞之力没有多余损耗的传至发力点,即常说的“龟尾转抖”之劲,这才是宋氏形意的抖绝劲。大致过程是,腰胯的抖转形成脊椎的拧转蓄劲,脊椎一蓄即发,那种螺旋、弹抖的力量,沿着骨架传递到梢节,形成类似于冲击钻的穿透性杀伤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9-2005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拳的“蓄、放”

形意拳的“蓄、放”
2005年7月27日10:48  中华武术  


有很多形意拳爱好者和同好们,经常一起探讨研究形意拳劲的“蓄放”是如何习练上身的,这是古今形意拳爱好者一致追寻的形意拳妙谛。这个问题很难用一篇文章或几篇文章讲清楚,即使能讲明道理,又只是个人粗浅的理解和体会,待到同好们将“蓄放”劲习练上身,还需要有一个理解消化、习练的过程。而且,最好是请明拳理、功夫深、技艺精、窍要明的老师来指导方可实现。
    笔者习练形意拳十余年终不知形意拳有什么劲,与其他拳种有什么不同。一次在与一名学过擒敌拳的同事戏耍时,这同事用连环脚攻击我的头部,我用形意拳的猿猴纵山和白猿献桃去拦击对方
进攻的脚。对方的脚快劲猛,将我的右臂踢破,渗出鲜血,自己只得败下阵来。这样的事情自己多次遇到,和人交手时,都是用平常人简单的条件反射的招术及笨力去和对手争斗。
    自从有幸和李宏老师学尚派形意拳后,感觉走进了形意拳的新天地。平时看师兄们在一起试劲、过招,师兄弟们所用的打法,不是把对方放出三四步远,就是令对方一下子跌倒在地。他们练的拳,别具特色,迅猛刚实,在一层楼体育教室练拳,在五层楼都听见“哈哈”的响声。师兄弟们并不是身材魁梧的东北大汉,但能发出如此大的威力,真是令人望而生畏。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形意的真谛。
    又经过十几年的苦练,精心钻研,自己的形意拳技艺有了新的飞跃。尤其是在师爷李文彬老先生的点化指教下,恍然大悟,对形意举的理论理解一下子上了新台阶。和李宏老师学习形意拳三年
以后,我遇到了一位原来曾经教过我太极拳推手的同好。他功夫颇深,在教我推手的几年中,我无论用刚劲、柔劲都对他无济于事,可若他放劲每每都得手。有一次和我一起推手试劲对,我的手和他的手一搭,我便身体一缩,用了个蓄而不发的横劲,两臂一绷,有意不按推手的规矩转动双臂,想看他是如何来化我的形意拳的劲。哪知道他往左化不开,往右化不动,而我用形意拳放劲的方法,全身放松向外猛地放劲,却把他放出三四步远,撞在身后的大树上,他脱口说出:“好大的劲呀!”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自己在形意拳技艺上略知一点形意拳理及形意拳意,向着形意拳的殿堂又迈进一大步。
    形意拳的关键就是强调“劲”,要想掌握形意拳的这种“劲”,就要排除一切蓄意识的杂念,在轻松自然中去追求形意拳的迅猛刚实的爆发劲。轻松自然是前提、是准备,是“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迅猛刚实则是我们精心钻研埋头苦练日思夜想的结果,是习练形意拳所追求的目的,即是“放”。“蓄”即是蓄劲,蓄劲的过程是人的身体内外组织器官吸收能量的过程,将这些能力在瞬间释放于体外,这个过程是“放”的过程。人们都知道澳大利亚的袋鼠,在奔跑时全靠后腿的跳跃向前,在起跳时袋鼠将身体的能量释放出去,将身体弹至空中。由空中到落地期间,袋鼠迅速收缩身体的各部组织器官,待落地后再进行能量释放,把身体弹向空中。袋鼠跑动的全过程就是蓄能和放能的过程。我们要吸收学习袋鼠的这个特长,并运用在形意拳的习练之中,加速我们对形意拳技艺的理解和掌握。
    形意拳的前辈们之所以将心意拳演变发展为形意拳,其用意就是使形意拳这门传统武术,由外形升华到内意的修练,即“象其形、取其意”,其中“其”即是动物,故此发明了形意十二形拳,这十二形就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捕食和相互争斗的技法而提炼出来的。其中蛇形的盘蛇式、鹞子束
身等都是在练蓄劲,相对蛇形的灵蛇拨草、鹞子入林等又都是习练放劲的,从而看出能否掌握蓄劲,这是习练形意拳的关键。轻松自然进蓄劲的过程,就要有意识地收缩身体,使意内敛,气下沉,呼吸自然。待到发劲时,则丹四省气,劲气随意达到所需要的肢体,实现放劲的目的。
    有的前辈们把蓄劲的过程比作“缩”。就是把整个人体的骨结间的距离用意极力缩少,把筋缩短到极限,就像在奔跑的袋鼠的两条腿,离地时它的筋鹰、肌肉、骨骼一起伸长,瞬间疾速发劲。通过这种方式把蓄劲释放出来,将身体弹纵出去;再重复蓄劲的过程,然后再放劲,如此循环往复地跳跃,袋鼠蓄劲越多,放劲越大、跑跳越远。也就是,缩得越紧、蓄劲越多,放劲越大。
    这“缩”“放”不是动作的缩小、身体的缩成一团,那就失去了形意拳头顶、项竖的要求。气不顺达,气力不能收发,还容易练出低头、猫腰、驼背的毛病。俗话说:“低头猫腰艺不高。”“缩”不失形意拳的基本人体要求,它不是人体四肢的“就合”或往一起蹲、团、缩,那样练不出关节、筋射肌肉的开放。
    形意拳大师李仲轩老先生常讲:劲要往骨头里练,只有从骨头里发出的劲才是形意拳的真功。我理解这也是在阐述形意拳的蓄劲和放劲,也是李仲轩老先生的毕生心得。难怪形意拳大师尚云样老前辈与人交手时两省如同铁棍一样,触人即飞。真可谓:蓄劲内外合一处,放劲意在骨中出。两臂坚硬如铁杆,打放自如似走路。
    在形意拳中要掌握专劲、放劲,就要从站“三体式”桩功开始进行磨练在掌握三体式桩功的众多理论基础上,着重对三体式内在的暗劲进行训练,即能掌遍蓄劲的方法。其实,形意拳的前辈和拳经早就有蓄放劲之说,用形意拳的三体式技功的要求进行训练,练出的就是八面劲,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想蓄就蓄想放就放、沾哪哪有的形意拳真劲。笔者将自己习练蓄功的体会归纳并重新整理,在此与武友们进行交流。
    1、下额与脖子夹。通过下额与脖子的夹,使丹田之气下沉,劲整并顺达,能唤起人体的内在精、气、神,有助于劲上顶,使头发惊起血轮速转,并达到拳经所说的“惊四梢”的要求。
    2、两臂夹:通过两臂夹使前管和后臂产生裹劲,沉肩坠肘的劲增大,助长前臂离身体距离远,但八面支撑劲倍增,同时还磨练出“前手打人,后手发劲”的阴阳之劲。
    3、两腿夹:形意拳三体式桩功,两腿别具一格的夹劲更具有独到之处。在拧腰、顺胯,使两胯前后在一条线上,并使后膝里扣,膝尖朝前,使腿的夹剪劲得逞。两腿的夹劲对形意桩功和下肢技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臂与腿夹:通过上肢沉肩坠肘和里裹的互夹,下肢前顶后蹬的夹剪劲和丹田沉气拧腰顺胯,使上肢和下肢相对之处(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形成夹功。这样用意磨练会使上下肢的劲较整,向外放的劲大,达到“沾哪哪发”“上下相合”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承,弹性力练成。
    5、臂与身夹:向外伸出的手掌,掌心回收,手指的力向前顶,臂往回夹,则沉臂坠肘的劲稳固,后臂与身夹会使前臂的劲得以充分发挥,拳经云“拳打一阴反一阳”,其道理就在于此。
    在注重五夹的基础之上,站好形意桩功为掌握蓄放的劲已经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继而展要加强五行拳十二形拳及其他传统套路的习练,使在桩功里所掌握的蓄放劲,得以灵活自如地用于实战中,以体现出形意拳特有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想丐就蓄、想放即放、蓄放随意的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5 1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派车式形意拳宗师

车永宏先生,字毅斋,山西太谷人氏,武功精绝,为李洛能之首徒。因排行第二,故人称车二师父,据传,车先生生得阔膀细腰,一看就是练武的身子,其为人宽厚仁爱,弟子众多,民间称其这通天教主,是讲其能有教无类。另外山西民间还有一名俗语,叫有艺无艺,车二师父的徒弟。可见末得其真传的记名弟子也不少。足见其在山西的影响。

车氏所传与其师李洛能所传架子不同,其身法紧凑底沉。重顾法,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前脚内扣护裆。所谓末曾开手先打顾。身法手法较河北严密。练时要先打展劲。身子下底放长,脚踩发劲,在求长,求展,发刚劲,以迅速求得整劲。爆发力。将劲合整。在刚劲有一定功夫后,要把架子宿小,身子松开,劲往里收,以求小巧柔化,这也就是河北形意所讲得明劲,暗劲阶段。再通过用心苦练,将功夫练通,以达一手一手如同空发的化劲阶段。

车氏的功夫以小巧柔化见长,这个可以从其两次主要的武术交流中看出。河北郭云深先生,武功精绝,以崩拳见长,曾两次来访山西,第一次来山西时曾与车氏进行过技击交流。据老拳师们讲,当时郭以崩拳联珠进击,车以鼍形柔化,当郭将车逼到死角时,以崩拳进击,车柔化后以迂回步绕至郭身后,轻拍郭肩以示意,使郭大为叹服,郭曾语人日。吾山西车师兄,技臻化境,真神妙莫测之手也。另一次为下榻其徒孙乔锦堂天津商号时与日人剑道高手比试。乔为山西巨富。今著名旅游景点乔家大院便是其家族资产。

当时日人与中国武术家比试,所向披糜。后与车氏比,车也是以柔化之法胜之。这在车氏墓志铭中有记载。日人欲师事之。被车以中华绝一传外人拒绝。可见车当时赢得很精彩,只是小胜,是不能服得日人的。

车先生弟子众多,然后功夫最好的有四个,己故的杨吉生先生的老师李发春便是其一,李人称连成师父,功架出众,同门是悍有出其右者。杨为其关门弟子。
然而在其众弟子中,功夫最好的要数李复贞,李小字长友。为车氏的首徒。笔者曾问过好几个见过李的老拳师。据其所言,李生得瘦小精悍。嗜好大烟,终身未娶。与人交手比武出手狠毒,伤人不少。腿法异常历害。据言李一下场。脸色剧变。眼神特别吓人。使人望之便觉心寒。更不要说比手了。

有一外地名家来访。提出要与李比手。一下场。其人便扑面打来,李只缩身一退。飞起一脚,身法异常快捷。正中心口。其人当场倒下,咳嗽两声便吐出血来。后来其他人用门板将其抬入屋内炕上,这是其中一位老先生亲眼所见。其时李己六十多岁。现在流传的车氏对练五踩六捶中有一式,上手要下势伏身探下手的脚,下手起脚躲过后回踢。便是李与一通臂名家比武后所吸收的通臂拳法中的招式。李即以起脚回踢其面胜之。后加入此拳中。有人言李与宋世荣先生交流时曾踢伤宋,此事笔者也听过,足见李出手狠辣。

太谷从车开始,同门及其他门派来访交流者不断。车故后有李复贞,李故后有布学宽。布故后有张永义。孙德宜。来往交流不断。这几位先生故后便再也没有艺能服众,领袖一时的人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5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咦~怎么这两天阿宾转些山西派宋式形意拳的资料上来,难道你在跟王老师学形意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9-2005 1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帖!河北尚派形意拳宗师尚云祥外号铁足佛可不是套的,一个劈拳脚下板石也给他踏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2:17 AM , Processed in 0.08056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