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追风

【形意拳※※交流专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006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关于形意内家拳之内的论述 四

(二)气
  1.什么是内气
  气的含义十分广泛,也是非常复杂的,就人身之中的气来讲,有呼吸于口鼻之间的天空大气,有运行在血脉之中的营气,有运行在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卫气,有运行在脾脏之中的充气,有运行在胃腑之中的胃气,有行于上焦之间的宗气,有达于中焦之间的中气,也有行于下焦之间的元阳、元阴气等等,总起来讲,可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内气和外气。
  内气,又叫真气、元气、正气、纯阳之气。内功法中所讲的内气,并非指的口鼻呼吸之气。但在求得内气中,无论是采用腹式、胸式、胎式、顺式、逆式或文或武等呼吸方法,终不能脱离“呼吸”二字。
  在《黄帝内经·素问》的《上古天真论》篇中道:“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显然所指的并非呼吸之气。
  当内功通过特定的练功方法和呼吸方法,使意念进入极静的状态,“犹如扁舟泛巨海,又似木鸡植中庭”时,就会产生天一之真气,是为“无中生有”“静极生动”。这也是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
  随着练功的不断坚持和深造,下丹田华池之间,自然会产生一种热的感觉。初时总是忽有忽无,久而久之,热感渐增渐长,而且逐渐得以巩固,这种热感,就是所求的内气。
  2.内气的产生
  真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气,但是由于人在后天的生活、劳动中,必然要消耗一部分真气,因此就需要及时地给予足够的补充。但是,能不能给予及时的、足够的补充,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办得到的了,有条件者(包括饮食、起居、环境、情绪、呼吸、功法等),就能够补充得及时而充足。但条件差的,就补充得不及时、不充分,这样就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强弱虚实、壮衰勇怯的差别。元气亏者则少神多病、虚弱衰怯,元气充盈者则神采奕奕、强实壮勇。所以说真气的盈亏,是人生命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人身中真气的产生和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秉承了父母双方的真气,这种气在祖国医学中叫做先天之气。先天为肾,故又称之为肾气。二是当人出生之后,离开了娘胎,走上了独立生活以后,主要地是依赖由饮食物中所含的精微物质(也就是高级营养品——醍醐)与口鼻吸入脏腑中的天空之大气(主要是吸取氧气部分),经过二者的合并与化合之后,所产生出来的真气,这种真气属于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属于脾,脾主运化,它是一个运输部门,当由胃肠把吸收来的营养物质中的精华之气,统归到脾脏之后,脾脏又会把它运送到全身所需要营养的部位,并补充先天真气的消耗,所以在人出生以后,维持生命的唯一途径,就是用后天之气,充养先天之气。
  既然后天之气是从水谷饮食物中的精微营养物质与天空之大气得以化合以后所产生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在内功法中,又要去改变常人的呼吸方法呢?
  一般来讲通过肺式呼吸法(即普通的习惯呼吸法),同样能够产生一定数量的真气。但是由于肺式呼吸对所吸入的大气,在人体内部所循行的距离比较短,只能够限于出入活动在肺至口鼻之间,因而使吸入的大气中的氧气,与五脏六腑及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化合的机会较少,不能把已经吸入的氧气加以充分地利用,所以也就很容易使已经吸入的部分氧气,复经口鼻而排出。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多病的人来讲,肺部的呼吸吞吐量本来就小,加上大气在身体内运行的距离较短,就会形成呼吸短促,短促的呼吸就更难以充分地把吸入的氧气完全利用起来,因而真气产生的效率也就非常低,久而久之,就必然导致真气入不敷出的亏损局面,如果长期不能扭亏增盈,使真气得以足够补充的话,势必出现未老先衰等不健之症。因此,要改善人体中的气质,首要的就是改变常人的呼吸方法,即由肺式呼吸改变为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法能够使吸入体内的大气增长运行距离,使吸入的大量氧气与五脏六腑和三焦中的水谷精气,发生混合和化合的机会增多、增长,把吸入的氧气充分地利用起来。而且在内家功法中的呼吸要领,是要求逐步达到:细、长、匀、慢,用意念将吸入之大气导引深沉于下丹田之中;另外当大气沉入丹田之后,最好能够稍停留一会儿(但决不可硬憋气),这些方法和要领,都是为了增多和加长氧气与水谷精气的化合机会,以便更多地产生一些真气来补充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所消耗的部分。
  拳经中云:“人身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而终离不开呼吸二字。”然而,究竟怎样呼吸才能有利于真气的多产多生,以及怎样使用意念导引气血循行人体中的经络血脉等等,则成为一种神秘之术,一直成为佛家和道家所守密的内传术,一般人是难以得其真传的,就连形意拳中所采用的道家部分功法,前辈们也多是守口如瓶,不轻易传人的,正如拳经所说的:“祖师留下的真妙术,得艺不可妄传人”,即使在众徒之中,也不过传之一二。
  形意拳对内功法的运用过程是在无极、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三才的基本桩法中进行锻炼的,即:由无极而入静,由虚无含一气而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而循行①,由三才而贯通②,由拳术而运用③。以上内功的桩法,既是形意拳的基本桩法,又是形意拳中最根本的桩法,但是由于
  ①两仪即阴阳。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督脉为阳,任脉为阴。
  ②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才,同时也指上、中、下和人体中的头、手、足。
  ③“由拳术而运用,”是形意内家拳之本质,“气不至则力不达”,故在出拳伸掌时,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过去老师们多保守,致使后人在练习桩法时茫然不解其意,因而使不少学者误认为站桩是走过场,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被忽视了。
  拳经云:“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矣”。所以在练功时,必须是心神安定,全身放松,不思不想,无物无我,好似木鸡植中庭,又若扁舟泛巨海,使大脑完全宁静下来,这就是入静的功夫,也就是“无极”。
  当入静至极,则生有极,是谓之“无中生有”。这时丹田之中开始有些气感,这在形意拳的内功法中,叫做“虚无无极含一气。”
  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功夫的不断深造,并使用“意守丹田”的功法,会逐渐使呼吸之气深沉于丹田,而且会感到愈练内气愈充实圆满,以致产生热感,这在形意功法中即称之为“太极”。
  当丹田产生了热感以后,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而采用“舍气从脉”和“神气合一”的方法,使意念缓缓舍离丹田,而引领热气行循于血脉之中,由丹田入毛际到会阴,过谷道,达长强,通夹脊,过玉枕,而到达精髓之海——脑海(即泥丸宫)。而后又由气化成液,再复由上丹田,过上鹊桥,达中丹田土釜黄庭,是谓小周天炼精化气的功夫。这种连通任督二脉的功法,在形意拳中的桩功里,叫做“两仪”。
  由小周天再进而练至大周天,即连通头、手、足中的奇经八脉,在形意拳中即为之“三体势”桩法。
  以上就是形意桩法中对内功运用的大概过程,真气也就是通过这些过程逐步求得其充盈和贯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006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关于形意内家拳之内的论述 五

3.内气的功用
  气的作用,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气的功用之大,乃是难以估量和计算的。从自然界来讲,万物之生发、展放、运动、成长、变化,直至消亡的全部过程,可以说都是由气的作用所决定的(当然也不能排除液体和固体本身的作用),所以祖国医学认为:“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
  真气是人的生命之本,真气存则生命在,真气充则生命旺,真气亏则生命衰,真气绝则生命亡。因此说真气对人和一切动物、植物的生死存亡、壮衰勇怯、强弱虚实和生发、展放、收缩、消亡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气体、液体、固体这三体组成的。在人来讲,同样脱离不开这三体。人的身体本为固体,人体之所以能够运动和生存,就是因为有了液体的滋养灌溉、气体的劲力催动之故,才能使人保持着生命活力。如果身体一旦离开了气体,液体也就会停止流动,活动的身体也就会变为僵尸。所以说气在人体中是为血液之帅,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凝。人体中无论是五脏六腑、肌肉皮肤、经筋骨骼等,都是依赖气的催动而运动的,又都是依赖血液、津液、精气的营养、滋润而成长发育的,若是离开了这些营养物质的滋润灌溉,人体就会随之而干枯、萎缩、消亡,就好象是树木离开了肥水的灌溉一样,必然要枯死。但是,血液、津液之所以能够在人体中周流不息、洋洋流动、循环不止、转相灌溉,又皆是气之功能所为,甚至水道的通利,汗液的排泄等等,无一不是气的功能所致。
  真气在形意拳中的功用,不外乎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修饰其内,使血气精液充盈贯通全体经络、四肢百骸,滋养各部,从而达到年虽迈而气不衰、形虽朽而精不枯的日的。然而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必须首健其本,抓住真气这个主要矛盾,身体才能得以强壮,才能益寿延年。我们知道,在任何事物的变化中,内因乃是变化的根据,而外因则是变化的条件,真气不能充盈有余,身体也就不可能强壮坚实。形意拳老前辈李洛能(飞羽)先生,在拳经遗著中把这种培元壮体、洁内华外的功夫总结为“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由此可见,内气对人身的作用之大,是绝不可忽视的。
  二是为了用之于战。作为武术中的气功来讲,它与佛教、道教求气的目的不同。武术中之所以要练气功,除了以上所说的壮其气而强其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树我中华民族之气节,扬我中华武术之威望,防之于身,用之于战。所以说练拳必须练功,练功必须练气。气衰则劲力不充,且难以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之内,暴发出巨大的寸劲。拳经云:“以拳之运用,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听之不闻,视之不见,循环不已,周流不息,充周其间,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至此,拳内真意,真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所以,拳术中的气功,不但对身体的素质可以起到促进改变的作用,而且在攻防技击中既可以把气充实在某一处(或某一部位)增加对外界冲击力量的抗衡,又可以使内气贯注于梢节、中节或根节上,集中和增大打击对方时的力量,能够在一刹那之间由于内气的急剧转动和聚集,发出强大的暴发力。因此,衡量一个内家拳者内功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内暴发出最大的劲力。
  另外,在拳术中要使两个以上的动作在暴发劲中连结在一起,并能够一气呵成,同样是离不开气的功能的。古拳经中云:“一本可散万株,万株咸归一本,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有五脏筋骨,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动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均为气之功能所为。
  4.内气与外气的区别
  内气与外气,若就其广泛的意义来讲,同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没有区别内外的基点和界线,而笼统地讲内气、外气,是很难区别清楚的。
  内外之气,在形意拳中概略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指五脏六腑在维持自身活动中所流行的气,这种气我们把它叫做“内气”,而由口鼻呼吸之天空的大气,我们把它叫做“外气”;二是指在身体内运行的营气和卫气,由于营气是流行在血脉之中的气,因此我们称它为“内气”,而卫气是流行于血脉之外、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气,所以我们称它为“外气”。
  营气,就是在内功法中所指“以意领气”的气,在祖国医学中讲:“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所以营气就是循环在奇经八脉、流注在十二经络中的气。
  所谓“营”,就是富有营养的意思,营气在血脉中流注,一方面有供给全身各部对气质营养需要的滋养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气为血之帅”之故,所以营气在脉中有改变血液流向、流速和促进血液吐故纳新、加速新陈代谢循环的作用。
  卫气,在《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讲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说明了卫气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捍卫表皮、抵御外侵、温暖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司汗毛孔开合的,它是一种雄厚强悍的气。卫气充盈的人,不但不易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蚀,而且可使肌肉成强发达,增加人的气力。由于卫气是循行于血脉之外的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为外气。
  先师董秀生先生在拳经遗著中讲道:“气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魂魄也、阴阳也。”“魂气灵明,魄气浑厚。”又云:“神人(即出家人)不以体魄用事,故养魂而弃魄,愚夫只知有身,故养魄而弃魂。圣贤重魂轻魄,故以魂制魄;勇士重魄轻魂,故以魄制魂,此养气之大别也。”所谓魂气,就是流行于脉中之营气,培营气主要是为了求其柔化灵明的,也是拳中真劲的发源之本;所谓魄气,就是流行于血脉之外的卫气,培卫气主要是为了求其力刚浑厚的,也是拳术中本力的发源之本。所以说,在形意拳中所讲的内外之气,就是指的营气与卫气。
  那么,形意拳究竟是养的哪一种气,是养魂气还是养魄气呢?对于这个问题,董秀生先生在其遗著中讲的非常透彻,言道:“形意拳是否是弃魄而养魂呢,是否是弃魂而养魄呢?此皆非形意拳养气之道。形意以身体为运动,故不能舍魄以养魂。……苟舍魂而养魄,复不能尽形意之能事,……形意之生克变化,赖以神其用者也,形意之实内充外,赖以壮其劲者也,轻魂则变化不灵,轻魄则实力不厚,必魂魄并重,乃尽形意养气之要功也。”因此,形意拳之所以要求具备刚柔相济、阴阳并重,也正是由于形意拳是内外兼修的拳术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6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关于形意内家拳之内的论述 六

(三)劲
  1.内劲的产生
  所谓内劲,就是内家拳中通常所讲的真劲。我们在上面内气中已经说过,内气是内劲(真劲)的发源之本,因此说真劲就是由于真气、血液这两种流体,在人体经络血脉中的流行运动中产生出来的。人体中的血液和津液,都是在气的率领和催动下进行流动的,流则必动,动则真劲生,这是自然的道理。
  练习内家拳的人,平时之所以非常注重气沉丹田,就是为了培养真气、真劲的,当真气产生、增多、充盈、循行,并贯通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之后,就能够任意带领和催动血液在人体的经络血脉中“伸缩往来,洋洋流动,周流不息,循环不已,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至此,真意、真劲诚于中”。下丹田是“炼精化气”的场所,当真气由丹田循行于任督二脉,同时又纵横联络,贯注到上肢的两手和下肢的两足时,通于下肢经络的营气和血液,不但可以使下肢得到营养和滋润,而且可使两腿和足掌(主要指涌泉穴的周围)的内劲增大,这是气血流行贯注的结果。通于下肢肌肉皮肤间的卫气,不但有捍卫表里、温暖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的作用,而且可以促使下肢的肌肉发达和力气增大;循于上肢经络血脉中的营气和血液,除营养滋润各部外,同样有着增大上肢内劲的作用。过去通常所说的“气自丹田吐,拳力注掌心”(或称“拳力注神门”,此处的“力”改为“劲”更确切些),就是指在手厥阴肝经和手少阴心经中所运行的气血而言。贯注于上肢中的卫气,其作用与贯注到下肢中的作用相同,一样能够促使上肢肌肉成强,肌峰隆起。
  另外,在练拳中有时是要发放劲力的(即暴发劲、抖劲、寸劲、掸劲、颤劲),发劲时同样离不开“气自丹田吐”。丹田中已化生的真气,经过经络血脉运送到了全身各部,同时还有大量的卫气循行于肌肉皮肤之间,最后所剩之气,即成为废气(或叫二氧化碳气),复经口鼻呼吸之道吐出,这就是气随声发的浊气。
  但是发劲,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实战的运用中,都应当有所克制,不宜发放过多过频。过多地发放暴发劲力,也会造成自身气力的大量消耗而气馁力竭。尤其是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发放暴发劲力的次数应适当地因人而控制。暴发劲力,绝不是说不可以练习,不练习怎么能去掌握它呢,而是说应随着四季的变化和自身的体质恰当地掌握。从四季来讲,应遵循春发、夏放、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练习。如春天是植物萌生的时期,尤其是初春,天气还比较寒冷,故不宜发劲过猛过大;夏季是植物生长茂盛的时期,人体各部经络也都处于舒展状态,这时在练拳过程中适当地多暴发几次劲力是可以的;秋季是植物成熟的时期,尤其是到深秋季节,气候开始寒冷了,人身的经络也因冷而收束,所以在这个时期则不宜过多地发放暴发劲力;冬季是植物闭藏的时期,人体各部的经筋骨骼、肌肉皮肤,均处于收敛状态,所以这个时期,绝不适宜发放暴发力,尤其是梢节的突然暴发力是最容易拉伤韧带、损伤肌肉的。
  另外,这里顺便讲一讲关于气随声发的问题,气随声发指的是上面所说的在暴发劲力的时候,为了助以劲力的发放,所以要伴以声气,但这并不是说每一动、每一势在发劲时都要伴随以大声呼喊。大声呼喊固然可以助发劲力,但如果呼喊频繁,则会导致气弱劲衰,致使运动时间大大缩短,无疑对人体是有害无益的。练拳的第一目的就是要培气养气,使身体健壮,如果呼喊频繁,就会增大气与力的消耗,消耗愈大,自然对身体害处愈多。如果不懂得培元养气之法,长久下去不但经过武术锻炼不能使身体健壮起来,相反会使身体逐渐消弱。所以有必要提醒学者注意!
  从气体和液体在经络血脉的流动中所产生出来的内劲,也有阴阳、刚柔之别。当内气尚不充盈,气血贯通的程度还不够、流速较慢、欲速而不能时,所产生的内劲也小,且偏于柔软;内气虽充盈,且运用自如,但在意念的控制下。犹如静风中的游云缓慢地运动时,发出来的内劲同样也小,但它却偏于柔韧。所以这两种情况所发出来的内劲,都属于柔劲,不过前一种是力大于劲,后一种是劲大于力。在内气充盈、贯通的情况下,如果用意念所导引的气血流速,就好象是急风暴雨一样急速迅猛,那么所发出来的内劲也就至大至刚,即所谓积柔成刚①。所以刚柔之劲与气血的流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也是成正比的。
  柔劲主偏于韧性,刚劲主偏于弹性。例如,我们所熟悉的球类运动,当给球体里面充进少量的气体时,气体分子所集积的数量也少,而空间较大,所以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较慢,每个分子对容器内壁的撞击次数和力量,也就既少又小,因而球所产生的内劲也就既柔又韧,弹性不足;当给球充足气以后,球里的气体分子数量巨增,撞击容器内壁的次数增多,且因内压增大而使气体分子运动的速度增加,所以每个分子对内壁的撞击力量和次数也就加大、增多,球内的劲也就由柔而刚,故弹性有余而韧性不足了。形意拳之所以要求魂魄并修、刚柔相济,也就是要使韧性、弹性兼备,随时而变化,随心而所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6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关于形意内家拳之内的论述 七

2.内劲的功用
  内劲在形意拳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同时在攻防技击
  ①这里所说的“刚”,只是就其内气(营气)而言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脱离不开卫气中的力气,内外二气相合为一才能在一刹那间迸发出“刚中之急,急中之刚”的抖、绝、颤、脆劲力。的运用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主要是由于内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气始生于一,终分为二,即魂魄也,阴阳也”,“魂气灵明,魄气浑厚”,魂气属阴,魄气属阳,营气属魂为阴,卫气属魄为阳,劲生于魂气(营气)为阴为内,力生于魄气为阳为外。内劲的特点具有圆、活、灵、巧、弹、韧、刚、柔之特性,外力则具有浑、厚、刚、猛、僵、直、呆、滞之特性,二者虽是一对孪生兄弟,然其特性又各有差异。
  对于劲与力之间区别的探讨,将在后文中加以专述,现只就内劲的特性和功用加以说明:
  所谓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内气和内劲在人体内的转动,就好象是用内气和内劲凝结成的球体一样,总是在人体之内的上下、左右、前后不断地沿着圆的轨道进行往来变化,从而使身体的重心和中心也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移,让对方难以捉摸我方之重心的变换;二是说人的肢体在运动中,无论是出拳入掌,还是转身踢足,都要围绕着一个圆或圆弧来进行运动,而且在每一个圆的运动中,又都是存在着大、小两个圆(或圆弧)的运动。例如:练习劈拳的动作,在向前劈出时,手是循圆形的上弧线向前运动的,这个圆弧的本身,就是一个整圆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整圆的二分之一),向回抓领时,手又是循圆形的下弧线领回来的。这样劈拳之手在一出一入、一阳一阴、一伸一缩、一开一合的过程中,划出了一个完整的圆形运动轨迹。前臂的尺桡二骨,也同时做螺旋形的拧转,从而又形成了一个小圆弧的运动。
  再如,两足在前进的运动中,当后足变前足时,从离开地面至足踵落地时的这一段运行过程,足是循行着一个大的圆弧运动的,当足踵着地后继而落足掌、足趾时,从足尖至足踵,又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圆弧的运动。
  大圆和小圆的运动,就好象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一样,不但有围绕太阳公转的大圆,而且在公转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地球本身自转的小圆①。形意拳中多强调“顺乎自然”,其中公转和自转、大圆和小圆的运动,就是顺乎自然中的一个含义②,所以学者决不可以把“顺乎自然”这句话,误解为自己想怎么练就怎么练,须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理。
  在形意拳中之所以十分重视圆的运动,其意义和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圆中出灵巧,“动则变,变则化”,变化敏捷而莫测,动转迅速而灵活,足以改变人身中固有的僵、滞、呆、板的拙力和笨劲,使其逐渐成为圆、活、灵、巧的妙劲妙力。
  二是可以从小圆的拧转之中,求得速度和劲力的增大。因为自转的本身,不但是一个圆的运动,而且可以产生出一个圆心,成为向前冲击时的中心点。所以在自转的小圆中,
  ①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即三百六十五天,地球每自转一周为一昼夜,即二十四小时。在形意拳的内功法中,大周天循环法是根据公转的道理而得名。小周天功法是根据自转的原理而得名。在拳术的运用上来讲,公转的大圆主要是求其四肢开展、伸筋拔力和扩大各关节部位的活动范围,使气贯梢节、力达手足;自转的小圆,主要是求变化敏捷、转动灵巧、进攻迅速、事半功倍之巧。当功深圆满之后,尽可能使公转的大圆缩小,这就是“先练开展,后求收缩”,圆越小,进攻的运行距离也就越短,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少。自转小圆的转动越迅速,所发出来的劲也就越大。
  ②“顺乎自然”,除了所说的大圆与小圆、公转与自转以外,练拳时还应遵循四时气候之变化,按照春发、夏放、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决定劲力发放的大小及三节部位的运用。另外,练功时也应遵循春天面向东(东为木,属肝),夏天面向南(南为火,属心),秋天面向西(西为金,属肺),冬天面向北(北为水,属肾),长夏为中、为土、属脾之理。这些都属顺乎自然之范畴。既可以产生一定的速度,又可以增大劲力,转速和前进的速度越快,所产生的劲力(包括离心力和冲击力)也就越大。如果转动的速度和向前运动的速度越慢,那么它所产生出来的劲力和冲击力也就越小。所以说速度和它所产生的劲力是成正比的。在形意、太极、八卦等内家拳中,多很重视螺旋劲(或称拧劲、麻花劲),也正是由于“拳打滚斗之力”的缘故。滚者,即拧转也。
  三是圆在拳术的攻防技击中有着无穷的妙用。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凡是转的本身,即存有阴阳互易的变化过程,而阴阳的开合变化,乃是形意拳在攻防技击中奥妙产生的关键。因此,在拳经中讲:“拳之大意,重在阴阳”,也就是这个道理。
  阴阳的互易和变化,实质上讲的就是一个圆或圆弧的运动。例如在出拳攻击对方时,要把手心向上的阳拳转为手心向下的阴拳,或是拳眼向上的半阴半阳拳(立拳)都必须是通过前臂和腕部拧转一百八十度或九十度才能完成。拧转的距离越长,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所以用同样的转速,一百八十度的转动,就不如九十度的转动到得快。假如把尺桡二骨拧转九十度的圆,再缩小一半,那么就变成了四十五度的圆(如拳在脐腰间时,拳心为向内下方的四十五度,打出后拧转四十五度成立拳),而四十五度的运转时间,又比九十度圆的运转时间缩短了一半,所以四十五度到达终点的时间,就比九十度到达终点的时间也就快了一倍。因此,在内家拳中的圆的运动(包括公转的大圆和自转的小圆),就必须是从求大圆开始,逐步把运动中的圆缩小到中圆、小圆。
  所谓活,就是说在练习或运用时,不论是体内体外,都要没有一点僵滞之劲气、没有一点呆板之迹象,内气要随身而洋洋流动,内劲要应势而转移变迁,身要随机而应变,步要随势而进退,内外相合如一。气如浮云不断移动,劲(力)如流水不断变化,身如车轴不断转动,手如车轮不断运转,步如狸猫进退敏捷等等,总要上下内外,无圆不有,无活不有,就象江河大浪,起伏因势而自如,运动滔滔而不绝。所以说阴阳互易之圆的运动,不象动画片那样见棱见角,才谓之活。如果能够练到“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的境界,也就进入了炉火纯青的上乘功夫了。因此,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就必须逐步求得:气动如游云,连绵不断;劲动如弹簧,有柔有刚;身动如车轴,迅速中正;手动如车轮,圆而无角;足动如猫行,轻灵敏捷;体动如翻浪,不停不息。但是,不论是求其身活、手活还是步活,都是从阴阳的互易变化中求得的,都是从圆或圆弧的运动中求得的,没有阴阳的互易也就没有圆的产生,没有圆的运动也就谈不上活,没有活也就不会有灵,没有灵,巧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活从圆中来,灵从活中得,巧从灵中出,互相间是有着密切关联的。
  所谓灵,就是说在练习或运用中,手眼身法步,意气劲力功,变化要敏捷,动转要迅速,闪展要快,腾挪要轻。但是,这里所说的灵,绝无丝毫飘浮空虚之意,而是圆中之灵,实中之灵,柔中之灵,刚中之灵。无圆则滞,无实则虚,无柔则僵,无刚则软。现在有不少初学形意拳的人,在练习中多偏于追求灵活快速,而忽视了对底功的锻炼和培养,所以从外表上乍一看,似乎是挺灵便,然而实际上这是虚中之灵、空中之灵,并非实中之灵。一旦与人搭手,只要对方稍放一点劲,自己就变化不灵了。这就是说平时只注重了花架子的练习,而缺乏对功夫的锻炼,因而在运用时,就显得自己“萍草无根”难以抵御了。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谚语说得非常好,道破了拳术的根底。所以我们在练拳时,要注重对功夫的锻炼,不要单纯地追求花架子。“打铁先得本身硬”,要首先把功夫练到自己身上①,然后才谈得到运用于人。否则,就象打铁一样,自己连大锤都抡不起来,又怎么能去打铁呢。所以说求活必须求圆,求灵必须求实。虚中之灵为之浮灵,实中之灵方为真灵。
  所谓巧,就是指变化中的方法和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我们所讲的“武术”,是由“武”和“术”两个部分组成的。“武”是培养和锻炼功夫,也是为了改变人体素质的,所以武为筑基壮体之道,并非克敌制胜之法。道经中有句话,叫做“道真窍不真,修道枉劳神”,拳术中也有一句谚语,叫做“练拳不学艺,磨破铁鞋白费力”说明了修道之人不是背会了道经就能够延年益寿,而必须是得到了真传,知窍、知诀、知妙,才能真正精通道术。武术也同此理,不但要学会练武,更要明了其“术”。术者,技也、艺也、法也。诸如:“天地交合云遮月,二人相战蔽日光”,”上打咽喉下撩阴,妙处就在一塌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打人如亲嘴,打人如吃奶”,“一门丢二门进,明暗均在肋胸心”等等,以及尺寸、角度、劲节、步型、步法、十四打法、十六练法和擒拿术中的怀中抱月、怀抱鲤鱼、金丝缠腕、白马扣蹄、手挥琵琶、单手插花等等,都属于克敌制胜之法,是武术中的艺术、技巧。
  无论采用何种打法或擒拿法,终离不开横、顺、立、斜和四正四斜之法,而四正和四斜之法,又都脱离不开圆的运动,而圆的运动又离不开阴阳的互易变化,故阴阳之易乃诸法之
  ①所谓功夫,指的是内家之功夫,非僵滞迟纯之笨功夫。母也。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1-2006 11:07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6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关于形意内家拳之内的论述 八

3.对内劲与外力区别的探讨
  关于劲和力,在我们生活的习惯中,似乎并无什么区别,所以常常把劲当做力来表示,把力也当成劲来使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劲和力是不能够互换使用的,例如,“马力”、“力学”,“力量”等,就不能把它们叫做“马劲”、“劲学”、“劲量”;又如,“劲头”、“干劲”等,也不能把它们叫成“力头?”、“干力”。再如,我们在练习内家拳(尤为太极拳)时,老师总是强调学生不可用力,但不能说成是不要用劲。形意拳也是如此,是重在意念、意识,而不可专重其力。我们再深究一下,形意拳之所以注重意的锻炼,正是为了“以意领气”,气行则血行,故内劲出矣。因此形意拳重在意念运动的实质,还是要培养内劲的增大(当然也并不否定对外力的锻炼)。从上述一些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劲与力是有所区别的。
  当然,单纯地从如何叫法上,还并不能完全说明劲和力的区别,而且也绝不是说劲、力的区别,只限于在叫法上。
  内劲与外力,营气和卫气,都是从“气”中所产生出来的一对孪生兄弟,有时是很难分辨清楚的。例如在内家拳术中的出拳和入掌中,既不可能没有劲,也不可能没有力,那么促使拳、掌出入的究竟是属于劲呢,还是属于力呢?这确实是一个难以检验和难以分辨清楚的问题。我认为劲与力之间既有着互相区别的一面,又有着互相关联的一面。
  所以说劲、力之间有着互相关联的一面,就是说人在后天的成长发育中,劲和力是从人体中的气血、津液、营养、滋润中所产生出来的,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共同互为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每当伸拳出掌时,虽为发劲,但其中也隐寓着力的因素,在发力中,又存有劲的成分,所以很难绝对地划分清哪个是劲,哪个是力。这种互相交织掺杂、混淆不清,又互为作用的部分,就是劲、力之间互相关联的一面。
  所以说劲、力之间又有相互区别的一面,就是说由于每个人,在后天的生活、劳动、爱好、实践中,都不尽然相同,所求的劲、力也就不同,因而在追求劲、力的方法上,也就各有所异。如果我们再仔细地探索一下的话,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是向皮肤之内、分肉之间的卫气中发展,一个是向血脉循环的营气中追求。所以我们要区别劲、力,就只有从它们之间混淆不清的这个基点上开始分道扬镳之后,各自所形成的个性方面来加以区别。下面列举五个方面的区别与表现。
  (1)内劲是隐于内的,是视而不见的;外力则是显形于外,是显而易见的。
  从内劲与外力在人体的表面现象来看,藏内劲再大的人,从外表上是不容易观察到的;而力气大的人,则在肌体外表上多呈现肌肉群峰(肌肉非常发达)。例如,举重运动员或健美运动员只要将臂一屈,马上就会隆起很高的肌峰,给人以力大雄悍的感觉,容易被人观察到。
  作者曾在北京见到一位八旬上下的老者,其面如童颜,皮无绉纹,皮肤细嫩,手指尖尖,从外表上看来好象手无缚鸡之力,然而在搭手之间,老者的体态面容虽然与常无异,但其内劲之大却令人难以抵御,才知老者并非等闲之辈。由此可见,出于呼吸之间、一气之中的真劲,不但是转动圆活灵巧、往来变化迅速敏捷,而且是不易被人所发现的,乃“真人不露像”,实为内家之纯青功夫。而单纯注重求力者,则肌肉发达,外露雄悍刚强之态,用力时不但肌峰群起,而且面部的表情也容易显露。
  (2)内劲具有圆活灵巧、弹抖柔韧的特性,而外力则具有僵直呆滞、浑厚雄悍的特点。
  单纯求力者,尽管肌肉非常发达,有一身浑厚慓悍的力气,但这种力多直出直入,在全身各部的转换运用中,缺乏灵活性,因此对于三节的互换运用,也就迟钝不活,所以多为拙笨之力;而内劲则由于既有柔而刚的特点,又有韧而弹的特性,而且它在人体中的变化,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意识的导引、内气的转换而不断转移的,所以内劲在运用中,是圆活灵巧、变化多端的,并有不易捉摸之妙。
  内劲中的弹抖柔韧特性,好比是钢丝弹簧或皮筋一样,当拉长它的时候,其柔韧性较强,在发放它的时候,弹抖性又比较大;外力则好比是一截尚未经过精炼的生铁棍棒一般,虽然它有浑厚强硬的优点,但却又有僵脆易折之缺陷。
  (3)内劲有外示安然,暗含刚强,内提精神,暗藏杀机之妙;外力则有外视凶猛,腹中空虚,粗筋暴肌,神色易露之像。
  练内家拳的人,凡练至精、气、神、劲、意五者充实并合而为一,得心应手,意、气、功、法自然相合并用之时,便能在阴阳互易之间,动静所感之际,将千斤拙力化为乌有,这就是形意拳中所讲的“领进落空”、“以巧破千斤”之妙用。
  “内提精神”,就是说体内的精气神劲,在意念的导引之下,不但是充实盈盛,而且可以随意运用,就好象箭在弦上、弓张满月、伺机待发一般,可以随意而至、随意而变、随意而发。“暗藏杀机”,就是说神不外泄,意不外露,使对方难以捉摸我方之意图,就象拳经中所说的那样:“见之如妇,岂知如虎”,“静似书生,动如猛虎”。俗话所说的“表面笑嘻嘻,暗中藏杀机”,也是这个意思。“粗筋暴肌”,就是说从体表是容易看到的经筋粗暴、肌肉峰起、力大雄厚,然而又显僵直之像。“腹中空虚”,是说单纯注重求力者,平时不重视丹田气的锻炼,真阴不退,纯阳不增,清浊之气混合难分,故不能吐尽,新不能纳满,因而气也就始终不能清净归根。
  (4)内劲有用之不完,取之不竭之长处;外力则有一发则尽,易于中断之缺点。
  前面已经说过,内劲是产生于经络血脉中所流行的氛血,然而气血在人体之中的流行,始终是如同游云行走一般,总是连续不断、周流不息的,因此内劲的运用,也同样是连绵不断、步步深入、愈发愈大,即使是在发放爆发劲力时,丹田之气也仍然是“抱七撑三”,尚存后备之劲气,不致于在爆发后气散劲竭;而外力在运用时,则是一发则尽,无后续之力,所以容易中断。这是由于劲有弹性,力无弹性(相对而言)之故。
  (5)内劲主生于血脉间的营气之中,外力主生于筋腱间的卫气之中。而肌肉、骨骼,乃是劲、力发放时的共同依托。
  人体中的骨骼和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壮的人,支撑的力量也就大,劲力的发挥也就充分。反过来讲,骨骼和关节细小的人,支撑的力量也就小,所发挥的劲力也就弱。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中讲:“骨为干”,就是说“干”有支撑的作用,所以我们多把它称为骨架,就象古时建造房屋时所用的木质大梁、椽子、顶柱一样,起“支”和“架”的作用。
  关于肌肉的作用,在《黄帝内经。灵枢》的经脉篇中认为是:“肉为墙”,是保护人体经筋、血脉、经络、骨骼的墙。因为人体的肌肉本身,就具有一定弹性和伸缩的特殊性能,所以它在攻防技击中,主要是起着减震、缓冲和滑动的作用。当然,肌肉、骨骼在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下,是具有生命力的,而房屋的墙,则是没有生命力的。古代医学中之所以把肉比做墙,是从它起着保卫和防护作用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比喻的。
  关于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其质地坚韧、柔软而滑溜,它生存在人体的皮肤之内、分肉之间,是一种带有白色兼青色的带状或片状物体,是连接肌肉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既有伸缩又富于弹性的特性,因此人体的四肢之所以能够伸缩,五指之所以能够开合,两足能够履行,两腿能够跳跃,筋腱的伸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内家拳中所爆发的弹抖劲力,除了气血、骨骼、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汉者,奇男也,利害而威武也。萃者,集也,聚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以及在《黄帝内经·灵枢》中言道:“筋为刚”,都是讲筋的作用的,而且也足以说明了人的力,是来源于筋和腱之中的卫气。所以说筋腱和卫气不但是四肢伸缩动转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生处(当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长弹性,仍是气血所营养的结果)。
  以上为了说明劲与力之间的区别,列举了一些表现形式,并引证了一些医学理论,加以粗浅的探讨,非敢评议内外拳术两家之长短,因为在拳术之中,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不是截然分割的,练内家拳绝不是只求内而不求外,或只用劲而不用力;练外家拳也绝不是只求外而不求内,或只用力而不用劲的。所以内外两家拳术对于劲与力、营和卫的培养和锻炼,都是在其互相交错中为之运用的,只不过是二者对气、劲、力的锻炼方法、追求的方式上各有所异,对劲力、营卫所求的侧重面不同而已。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以劲力来讲,虽然说在劲力二者比较下,劲比力要圆活灵巧些,但是劲与劲比较也有笨劲巧劲之别。所以如果单纯追求劲的增大,而不求内劲与体用的结合运用,那么这种单纯的追求结果,也会导致劲的僵拙。反过来说,拙力通过一定的锻炼方法,并与体用相结合,同样会易拙为巧,变笨为灵。
  另外,劲与力如果做时间和耐久比较的话,内功纯青的人即使是三年五年不练拳,他的内功不会减少的太多。而一位锻炼有素的健美运动员或是举重运动员,隔上三至五年不锻炼的话,不但力量明显会下降,而且原有的肌肉隆峰也会大减或消失。这是因为练内功的人,虽然不练拳了,但他仍然在练气,所以只要内气充盈,他的劲就不会有明显的大减大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6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关于形意内家拳之内的论述 九

(四)精
  所谓精,就是精华,是人体水谷物中最纯粹、最有营养价值的精微物质。在形意拳的术语中,又把这种精微物质称为“醍醐”。所谓“醍醐贯顶”,就是要把最精微的高级营养品,贯注于脑海,脑海有余则能使目明脑聪。
  精,在人体之中包括两种精:一种是元精,来源于父母双方的媾合之精,谓之先天精和元精;另一种是后天之精,它来源于饮食物中的高级营养品,就是以上所讲的“醍醐”。
  后天之精,是由饮食物入胃以后,经过胃、肠的消化(分解)和吸收生成的。在道家丹经《大成捷要》中云:下丹田华池,乃为藏精之所,其上下各有一窍,上通内肾,下通外肾。所以说下丹田乃是“炼精化气”之处。
  生殖系统的精,是由先天之元精与后天水谷之精,互相结合后生成的。不论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不论是元精还是生殖系统的精,都是人身中的高级营养物质,而先天之精又是依赖于后天之精不断给予给养和补充的。先天之精属肾,后天之精为脾(脾主运化),这就是后天养先天的道理。
  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醍醐贯顶”也好,“还精补脑”也好,并不是指的生殖系统的精,而是指从水谷物中所提取出来的精。那么,为什么在练功中又要强调节制性生活呢?上面已经说过,生殖方面的精,是在先天之元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的结合后转化成的(在外肾——睾丸),如果在练功中性生活过多,生殖精也就自然要增多排泄量,若要得到一定数量的补充,就必然要使先天精和后天精增大消耗,如果条件、饮食、环境、情绪、起居,以及五脏六腑等不能与之相适应的话,是难以得到及时和充足的补充,因此就会增多元精、元气的亏损,造成人的精力不足,怠倦少神,所以对身体、对练功来讲,都是有损而无益的,因而必须加以节制。
  (五)神
  所谓神,是指心神、神态、神气、精神和无神。
  神是听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人身之神,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凭人的意念能够产生的,必须有产生它的物质基础。
  神的来源与产生有两个方面:一是神的来源与人的生命一样,是来源于父母双方精气的媾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元神;二是人出生以后,依赖于水谷精气的滋养来生成。在《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篇中讲:“……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由此可见,神的来源与产生,必须首先是精足气盛,如果精衰气亏,神也就随之而散减。
  神虽然听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够看出来。拳经中说:“有神在目”,就是说人身之神,主要是通过两只眼睛来表现的。另外,从人的皮肤、面色、光泽和劲力、体态等方面,也同样能够看出一个人的神是否旺盛。凡精气旺盛的人,神气也就表现得饱满十足,眼神有光,皮肤润泽,劲力充沛;凡是精气衰退的人,也就目无神光,皮肤枯燥,面无光泽。所以说精气是决定一个人神气盛衰的物质基础。例如一个久病不愈,饮食巨减或接近死亡的人,他的目光必然是迟疑呆滞,神散难聚(主指瞳孔),目无光采,神气耗竭,皮枯肤朽,干燥无润,这些都说明了是由于精气的巨衰而使得神气减弱。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形与神俱”,都是人生命存亡的重要征象。因此说神与人的形体,是一刻也不能分离的,人的生命存在一日,神必存在一日,若人的精绝、气断、神灭,人的生命也就必然随之而消亡。
  以上所说的意、精、气、神、劲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内家拳(指形意拳)中所求之内的含义和范围,是形意拳锻炼之宗旨,更是强身健体之本。但是,要求得精、气、神的充盈健旺,除了掌握内家功法和外形拳术的锻炼以外,还必须同时注意解决好环境、情绪、卫生、饮食等多方面的问题,诸方面的因素配合得好,内功功法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如果是环境不安宁,空气不新鲜,情绪不舒畅,卫生条件很坏,饮食又不注意饥饱、不讲究营养价值的搭配,那么就是内功功法掌握得再好,练的时间再长,也不过是维持一定水平而已,欲得精进,则是非常困难的。过去人们常说:“穷文富武”,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武术运动员,在剧烈或持久的运动中,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热量(也就是精气),而要使消耗的部分得到补充给养,就必须注意饮食的营养,才能保证精气不亏。而且通过内功和运动,加速了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循环加快了,才能在一耗一补中使得身体康健,这就是在消耗中得以促进循环,在营养中得以补充给养,在锻炼中得以强健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2006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 (上)

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术中的三步练法,是形意拳内功法的根本法则。形意拳之所以又称为气功拳(或内功拳),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第一层功夫,谓之炼精化气,也就是小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谓之两仪;第二层功夫,谓之炼气化神,也就是大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体势(或三才势);第三层功夫,谓之化神还虚,在形意拳中也就是有规但不必再专循于规,有意而不必再专着于意,进入了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阶段。
  现将三层功夫的练法、要求、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一)炼精化气
  这步功夫在道家来讲,是分为六个步骤来进行锻炼的。
  第一步谓之"炼己"。这是道家金丹术中最基本的功法,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功法。炼己,就是要摆好姿势,放松身体各部位,排除杂念,使思想保持安静,让大脑皮层得以充分地静养和休息,这步功夫实际上就是锻炼在意识控制下的"入静"。因为这步功夫是道家必须首先求练的,所以说炼己是最基本的功夫。如果这步功夫不能真正做到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思想安静,而是心猿意马、浑身拘束、杂念纷飞,那么以后的各步功夫均难以求得,因此说炼己又是最根本的功夫。
  第二步为"调药"。具体的要求就是一念归中,意守丹田,使呼吸调息入细、引短为长、易促为匀、易浅入深,为的是将口鼻吸入的天空大气,能够深深地归纳于下丹田之中,与人体中的水谷精气充分地混合,并发生化合作用,从而产生出真气来。所说的"药",就是精、气,因为精、气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精气充则身强体健,精气通则可除治疾病,所以称之为药。
  第三步是"产药"。通过上述两步功夫的持久锻炼之后,就会逐渐地在丹田中产生一种热的感觉。这种热感在开始时,总是若有若无,似有似无,而且是有热感时少,无热感时多。对于这种现象,学者不必着急,只要继续坚持正确的练功方法,随着练功的不断深入,热感也就会随之愈来愈明显,最后即会产生一种滚动和下行之感,这就是"药"(真气)产生的结果。
  第四步是"采药"。就是说在真气产生、充盈的情况下,下丹田中一旦有了热感的时候,就要含气从脉,用意念的导引,将热感引入任脉,沿毛际下行直至会阴,当这股热感之气经会阴通过谷道(即肛门)时,多有欲出虚恭(放屁)的感觉,这时为了不使真气通过出虚恭而漏掉,就必须在每当真气通过谷道(道家术语中叫做"下鹊桥")时,将谷道微微向内提吸,使热气能够顺利通过下鹊桥,由任脉之终而接入督脉之始,并使这种热感之气继续沿督脉上行过夹脊(辘轳关)、通玉枕(铁壁关)而达于脑宫精髓之海。引气上行督脉(谓之通三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迫使热感之气能够沿督上行,必要时就需要加强意念的导引和运用武火的方法,这在道家术语中谓之"火逼金行"。
  呼吸之法,分为"文火"与"武火"两种。《大成捷要》中云:"入手功夫,每当半夜子时以后,虚极静笃,天然醒觉,一阳来时,外肾兴起之时,元精吐露,外药发生之际,即当行调药之功,运动风吹火炼之玄机。夫风者呼吸之气,火者虚灵之神,文者无为之风火,武者有为之风火。盖无为之文风文火,用在调外药前后两头,而有为之武风武火,用在调外药元精正旺之时也。盖真气动时最易下流顺出,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宫气穴之中,主照统摄,真气即下行,而化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风助火,以火销金,而元精必不能复化为元气,归宿坤炉本宫之中矣。然用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必须提起精神,目光窥定,一意不散,万缘皆空,鼓动巽风,扇开炉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炼之神功。……借呼吸之机,以为采取烹炼之旨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文火即是无为之风火,不可加强意念的作用,而是要在开始和最后这两头微微以意眸之,呼吸须持细、长、匀、慢,故称为文风文火,又叫沐浴。武火与文火相反,乃是有为之风火,也就是当外药归炉勃阳尽缩之时,须鼓动巽风(呼吸),扇开炉焰,加强意念的作用,并采取吸、舐、撮、闭四字,即鼻中吸气以接先天,舌舐上腭以迎甘露,紧撮谷道内中上提,闭目上机回光返照。就好象是壶在炉上,加风添火,使水变为蒸气一般。但武火只是用于烹炼之时,烹炼之后,仍须以文火沐浴温养。
  第五步谓之"封炉"。《大成捷要》中云:药既皈炉,须用真意封固(封固者,闭塞耳、目、口三关),停息以伏神气(停息者,非闭息也,是不行采药鼓嘘之法),将神气随呼入,俱伏于气穴,略停一息之倾,盘旋于丹田之上,然后再用意率领元气自坤腹逆上乾顶。所以于封炉之中,仍要继续用紧撮谷道(也谓身根不漏)、鼻吸莫呼(也谓鼻根不漏)、舌舐上腭(也谓舌根不漏)目不外视(谓眼根不漏)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谓之"炼药"。就是呼吸并用,升则有心,降则有意,吸谓采取,呼为烹炼,使元精尽化为元气而由坤腹逆上于乾顶,再成甘露而降落口中,随觉随咽,送下重楼,复归宿于中宫(中丹田)。
  以上六个步骤的练习过程连接起来,即为"小周天"的功法。这些功法,在形意拳的运用中,并不是原原本本地移用了上述道家练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这六个步骤,而是结合了形意拳的特点,把道家的内功法巧妙地运用在基本桩法中的"无极势"、"虚无含一气"、"太极势"、"两仪势"之中的,其具体练法是:
  (1)无极势
  所谓无,就是没有的意思。极,是指极度、极点、顶点的意思。无极在形意中的内功桩法里,目的主要是求其入静的。
  入静的功夫前面已经说过,它既是一项气功中的基本功法,同时也是气功中的一项根本功法。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处理事务,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思考的本身即属于"识神"用事,唯有在入静的状态下,才属于"元神"用事。识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的活动;元神,则具有对人体、尤其是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所以,每当入静以后,才能使紧张活动的大脑皮层得到最佳状态的静养和调节,恢复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即使是静养三五分钟,也会使疲劳得以有效的消除。形意拳经中云:"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源。舍动言静,其实也枯,离静言动,其实也枵(xiāo,音哮。空虚的意思)。然静为动之源,而运动者,必先致力于静,如是则气内充,而力外溢也。形意者,以气行事,而不动姿势,实为入门之初步,健体清源之道也。"说明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劳动中要想精力充沛,耐久不乏,就必须首先得到安静舒适的休息,休息对劳动而言,即谓之静,所以说不会休息也就不会劳动。
  无极势的练法是(如图一):两足跟并齐,两足尖各向外分四十五度。头要正,项要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低后仰,身体自然直立,胸微内含,两臂贴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不可挺胸拔腹,全身肌肉、关节、筋经等,都要极度地放松,不可有丝毫着力用劲之处,两眼微闭,牙齿轻扣,要排除一切思想杂念,要无思无虑、无形无像、无物无我、浑浑沌沌、空空洞洞、无所向意、毫无所求、一气浑沦,使大脑思维系统完全处于茫茫无知之中,"茫若扁舟泛巨海,静似木鸡植中庭"。而要达到思想上的安静,首先必须做到心静,心静下来了,才能使神安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自觉清静,清静则无感有物,无物则能使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才能归根,这就是无极桩法之妙用。
  另外,在练习无极功中,也可以采用三元桩(又称浑元桩)的站法,即:两足与肩同宽而平行,两腿微屈,两手于脐前环抱,指尖相对,手心向内,两臂成圆形(抱球状),含胸塌腰,头正项直,二目微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自然呼吸,使思想真正安静下来,大脑得以充分地静养与休息。(其它要求均与无极势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06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 (中)

  (2)虚无含一气
  虚无含一气,是在无极势真正练好之后所产生的真一之气。无中可以生有,当无极入静至顶点时,则会自然产生有极,这就是在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以后,即要向它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在无极发展到顶点时,就会产生一线生机,这就是"虚无含一气"。
  所谓"虚无",就是说从无极刚刚开始生有极时所生的一点真一之气,就象云烟一般,若有若无,忽存忽消,虚虚似有,又似无有。初练功者,当偶尔在丹田中产生了一些微热感时,很快又会变成无有,这是从无到有的自然发展过程,不必急于求成,仍应安下心来继续练功。这时可以微微着意于丹田,既不要着意过重(因为过重则助,助则生力,力则生滞,滞则难通,就容易使自然流行之气受到压抑),又不可以毫不在意(不用意则忘,忘则散,散则不易团聚,且使流行之气无所依托),因此需要略加意于下丹田,使所生之真一之气,不致散乱而逐渐归结于根。
  (3)太极势
  太,是过或很的意思,如太重,也可以说是过重或很重。极,是极度、顶点的意思。
  通过上述无极和虚无含一气这段功夫的持久锻炼之后,气质逐步地改变,真气也随着培养起来了,而且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功夫的不断深入,丹田中的真气,也就会由少而积多,由增生到充盈。精盈则气充,气充则精盈,这也就是"精满化气,气满生精"的医学道理。精不能离气,气不能离精,精气充盈,真气乃生,真气的充盈,才会在丹田有愈来愈明显的热感,直到丹田中似有浓云翻滚之时,即为太极功夫成也。
  太极势的练法,是在无极势和虚无含一气的基础上,半面向左转,使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踵对右足胫骨处,左足顺,右足尖外撇四十五度,两臂仍下垂,两手置于丹田处,掌心向下,手指相对(如图二),掌根向下塌劲,谷道向内提吸,舌舐上腭(上牙齿的根部),二目平视前方,并着意于丹田,呼吸仍须自然,且要细、长、匀、慢,吸气时要随意深纳于下丹田。
  (4)两仪势
  所谓两仪,就是阴阳。这里所说的阴阳,是指真气所循行的经脉路线而言。阴,指的是任脉。阳,指的是督脉。关于任督二脉的起止划分,内功法中所指的任督与医学上所指的任督起止点略有差异。医学上讲任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穴;督脉起于齿交,止于长强穴。但在形意内功法中却是将上丹田印堂穴至会阴穴作为任脉,把长强穴至泥丸宫(或称脑宫)作为督脉来锻炼的。
  两仪势是在太极势的基础上,用意念将下丹田中的热感之气,导引下行于毛际,并达于两便之间的会阴穴之后,再由任脉之端,接入督脉之始,上通三关(指督脉上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而达于脑宫,这是通督之脉径。然后复由脑宫下行,经过上鹊桥(口鼻之间),达中丹田土釜黄庭。
  所以在形意拳中两仪势的动法,就是"小周天"的功法。小周天的气血循环,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功夫,因而被形意拳老前辈认为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纯阳,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的重要功法。
  "性命双修"一语,原出于道经。心为性之源,肾为命之蒂,练心为修性,练肾为修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故谓之性命双修。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督脉能够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能够总任一身之阴经,所以称为"阴脉之海"。
  真气在任督二脉的循环过程中,一般地来讲,通三田容易,通三关较难。三田在任,三关在督。上丹田泥丸,位于眉心入内三寸,其穴在印堂,乃藏神之处,故言上丹田主炼神还虚之地,在道为炼天元大丹之所;中丹田土釜,位于心下脐上之正中,主炼气化神之处,在道为炼地元神丹之所;下丹田华池,位于脐后肾前之正中稍下一寸二分处,主炼精化气之所,在道为炼人元金丹之处。
  督脉三关,系指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尾闾位于尾巴骨端,"其关通内肾之窍,上行乃是一条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黄河,此阳气上升之路"(见《大成捷要·关窍秘诀》篇)。真气通过尾闾关(即由会阴至长强穴间的下鹊桥)时,最容易通过出虚恭而使真气底漏;第二关为夹脊关,又称辘轳关,位于两肘平行线与督脉垂直线的交点处,这一关也比较容易通过;第三关为玉枕关,比较难打通,因此一直被佛、道、拳三界誉为"铁壁关"。
  打通玉枕关的具体辅助办法有三条:一是用意念将百会穴向上领起(在内家拳中叫做"虚领"),因为百会穴向上提起后,会使督脉舒展;二是助以武火,用意将真气继续向上逼行(也谓"火逼金行"),以便使用真气本身的冲力催开铁壁而使真气达于脑宫;三是用意将耳后高骨(又称完骨)向上提起,这是帮助打通玉枕关最为有效的办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或是三法并用,都必须紧撮谷道,正如拳经中所讲"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是通督之要诀。
  当任脉三田、督脉三关全部打通以后,就能在一念之中、呼吸之间引真气循环一周,这就说明小周天的功夫已开始练成了。"打开二六连环锁"之后,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功夫--炼精化气。
  当小周天循环以后,口中的津液也必然会随之而增多,这时切不可随便将它吐掉,要随时将它咽下,并随着意念的导引,仿佛把它送入中丹田之中。这在道家术语中称之为"玉液还丹",所以要十分珍惜口中所生的津液。
  按现代科学来讲,将口中津液咽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起到润滑咽喉的作用,运动中不致感到口干舌燥;其二,口中的津液入胃以后,对于吃进胄里的食物,能够起到软化和分解的作用,有助于肠胃的消化;其三,有利于用意念将吸入之天空大气,导引深纳于下丹田之中。
  两仪势的练法,是在太极势的基础上,两足跟向外扭动,足掌踏地,五趾抓地,两腿屈膝下蹲,右大腿与小腿之间约成一百二十度左右,两胯平均向内扣劲,腰部要有塌劲,两肩要有扣劲和沉劲,两手均向上提,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均为阴手),右手的中指与左手的食指相叠合(如图三),头顶百会要上领,前额天庭要前顶,项部要竖直,下颏微向内收,舌舐上腭,二目平视,身不可前俯后仰,也不可左歪右斜,心中要平定,呼吸要深长,出入要自然,空胸实腹,水重火轻,不可努气、憋气于胸中。每当吸气时,要用意念导引真气由会阴过长强循督脉上行达于脑宫;每当呼气时,要用意念导引,沿任脉下行归于下丹田气海(谓顺式呼吸法)。
  以上所述是形意拳的第一步功夫一炼精化气的锻炼程序和方法,望学   图三者能够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越阶而行,要"守住一心行正道",切不可固执强谬、自以为是。
  另外,在练功之前,必须将大小便排净,因为二便存于膀胱和大肠内,对于气的深沉和积蓄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会加大膀胱和大肠、直肠的负担,因此一定要将它排净。
  (二)炼气化神
  炼气化神,是在炼精化气基础上的进一步练法,也就是大周天的功夫。这步功夫,是在形意拳中的三体势桩法中进行锻炼的。下丹田炼精化气,中丹田炼气化神,上丹田炼神还虚,故在炼气化神中应着意于中丹田。
  所谓大周天,在自然界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个大周天的循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为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大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天(闰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小周天为一昼一夜。从形意拳的内功法来讲,小周天的功夫是连通任督二脉,大周天的功夫则是要连通奇经八脉或十二经络的。三体势桩法,正是为了连贯打通十二经络或奇经八脉的。
  三体势,也有人把它称做三才势。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者。在天为上,在地为下,在人为中,故又指上、中、下而言;三体,大家通常习惯地解释为头、手、足,或上、中、下。这种说法虽说不错,但单用头、手、足或上、中、下来解释三体,还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未及其本的,它只讲了三体中的一体(即固体),而其它两个流体则尚未提及,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完善、不全面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气体、液体、固体这三部分组成的,因此我们讲三体,就不能单纯用头手足或上中下来解释了。头手足是用来代表整个身体的,是气体和液体所流注贯通的部位,所以它只能代表固体,而不能代表气体和液体。
  我们在形意拳中所讲的三体,除了上中下、头手足以外,更主要的是讲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固体对人身而言,是由肌肉、骨骼、皮肤、经筋、五脏、六腑等共同组成的;液体在人身来讲,主要是指精液、血液、津液,它们在人体中起着灌溉、营养、滋长的作用,就象是树木离不开肥水一样,活人的身体之所以能够生长并且不腐,就是由于液体的不断流动和营养灌溉的结果;气体,尤其是人身中的真气,是人的生命之本、运动之源,所以固体能够运动,人体能够动转、行走、跑跳,以及液体之所以能够流动循环,都是气的作用。因此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使气体和液体在人体中按照十二经络或奇经八脉来循行,从而使人体得以健壮。
  所谓"奇经",是同十二经络之"正经"相对而言的,故称之为"奇"。八脉,指的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硚脉、阴硚脉、阳维脉、阴维脉,统称八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006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 (下)

  任脉,在形意拳中的内功法里是起于脑宫(即上丹田泥丸宫),出于印堂,行经中丹田,止于会阴。督脉,在形意内功法中,是起于会阴,过谷道,出长强,经夹脊,通玉枕,而止于脑宫。冲脉,起于咽喉,循前胸,过小腹,而止于脊里。带脉,在功法中有两种循行方法,一种是从脐中起,而后由左向后、向右或由右向后、向左环绕一周复归于脐中;另一种循行法是起于脐中,而后同时分左右两侧,向命门流注。阳硚脉,起于足跟外侧(申脉,仆参),沿外踝上行,经胻骨之后,上大腿外侧,循居髎,经胁肋后,从臑俞上肩,沿颈上挟口角,会与承泣,再上沿足太阳经上额,合于足少阳于风池。阴硚脉,起于然骨之后(照海),上行内踝上部,直上大腿内侧后缘,至前阴上胸到缺盆,结于喉旁人迎之前,达目内毗,与阳硚脉相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跟,上出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循胁助后上肩(天髎、肩井),上顶,会督脉的哑门、风府,入风池沿少阳经,上头循额,终于眉上阳白。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沿大腿内侧上行,入腹,与足太阴脾经会于侧腹(府舍,大横,腹哀),与足厥阴肝经会于胁肋(期门),循胸入乳,与任脉会于颈部之天突、廉泉。
  十二经络的流通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复归手太阴肺经。
  在形意拳中,对于经脉的气血流注运用,并不是把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络分割开来运用,而是互相穿插、互相连贯在一起运用的。例如在劈拳中,除主要运用督脉(谓之发放阳劲)和任脉(谓之发放阴劲)以外,在左右两个上肢来讲,主要运用的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下肢来讲,主要运用的是足太阴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阳硚、阴硚、阳维、阴维。
  所以,只要气血在体内的上中下,头手足全部贯通以后,即为大周天的功夫成矣,才能在运用时达到随心所欲,既能够提得起,又能够放得下,既能够储入,也能够发出。可见大周天的功夫对形意拳的运用,乃是十分重要的。
  (三)化神还虚
  前面所说的炼精化气和炼气化神两层功夫,都脱离不开意念的导引,待练到第三步化神还虚的功夫时,因为经过上述两层功夫的长时间煅炼,有了较深的基础,所以就没有必要再专门着重于意念的导引了。就好象人们走陌生的路一样,开始在不认路的情况下,需要有人领路,走熟了以后,便可以自己独来独往了。气血在人体中按照规定的路线流注也是这样,当气血全部贯通了,而且能够随心所欲时,只要在伸拳、出掌、发劲时,气血自然就会在无意之中而至,这在形意拳中即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功夫。
  以上就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做了一些介绍。除了三层功夫以外,还有三种练法和三级进序。三种练法,指的是明劲的练法、暗劲的练法和化劲的练法;三级进序,指的是易骨、易筋、易髓。
  明劲,又叫做刚劲、整劲、绝劲、脆劲、抖劲,在太极拳中把它称之为颤劲。明劲在发放运用上,又有尺劲和寸劲的区别,尺劲的发放距离较长,寸劲的发放距离较短,尺劲的发放距离如是一尺的话,那么寸劲的发放距离即在三寸至五寸之间。所以在内家拳中就是要追求和锻炼寸劲,因为在运用中,尺劲和寸劲不仅在劲力上有差别,而且在运用的速度上更有差别,下面我们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明劲中的尺劲,由于它从发放开始至运动的终点为止,整个运动过程的距离较长,所以花费的时间也就较多,因此对方很容易及早地发现我方的进攻意图,有了采取破解措施的准备时间;尺劲在发放过程中,由于自始至终含的劲力都比较大,所以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要应付突然变化,就显得僵滞呆板了,而且尺劲在通过尺距离的运动中,必然要消耗掉一部分,所以它在到达终点时,要比发出时减少好多。
  而内功较深、爆发力较强的内家拳师对于劲力的运用则是舍远而求近,弃尺而得寸的,其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距离内,爆发出最大的抖绝劲力来。我们知道,发放劲力的距离愈短,到达目标的速度也就愈快。速度愈快,对方的防御和变化的难度也就愈大,所以形意拳要追求寸劲,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要在最短的距离间,发出最大的爆发劲力来,却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经过长久的锻炼才能够求得。所以初级的明劲功夫,得到的只是尺劲,而不是寸劲。尺劲阶段,还属于僵滞之刚,而不属于柔中之刚,待练到柔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的寸劲时,方为柔中之刚。但无论是尺劲还是寸劲,都要逐步掌握和运用好意、气、劲、力的同一发放,使气体、液体、固体三者在一瞬间能够配合无隙,发挥出整体最大的功效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明劲的初级锻炼过程,也是易骨的过程,是为了"壮基筑体",增强全身各部关节和骨骼的支撑力量,以及增大各关节的活动范围,特别是四肢的梢节,无论是采用手打或足打,都需要有较大的对抗力量,否则就会在技击运动中因撞击对方而造成自己损伤。所以明劲既是初步的练法(指尺劲),也是最终在实战中运用的劲节(指寸劲)。
  明劲在运用上主于进攻,暗劲在运用上主于克制,化劲在运用上主于领化。明劲、暗劲、化劲三种不同练法的主要区别是:明劲在于手,暗劲在于肘,化劲在于身。虽然在打法中不尽然是只限于手,尚有肘打、肩打、膝打、胯打、头打、足打和尾闾打,但在明劲的初级功夫中,必须首先将气劲力通达于梢节之手足。
  明劲(指寸劲)并不是孤立地运用的,而是要同暗劲或化劲相互配合使用,或用暗劲先克制住对方,而后紧接着转换为明劲攻之,或用化劲破解对方(又称"以巧破千斤"),然后急转刚进,攻击对方。所以此时明劲的运用,并不是贯穿进攻动作的始终,而只是用于到达目标前的一刹那间,因此称之为寸劲。过去形意拳先辈们常常用"电闪"、"雷鸣"来形容劲力的发放和运用,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速度、角度、距离、时间和力量,说得具体一些,就是爆发劲力的速度愈快,冲击力也就愈大;进攻对方的距离愈近,愈容易给对方增大防御和破解的困难;时间愈短,进攻愈易见效。关于角度问题,身体的转换,手的起落,前臂的拧转必须是构成九十度(即四十五度加四十五度),或者是拧转四十五度。时间问题,是一个劲力爆发的火候问题,既不能爆发得过早,也不能过晚。过早则会使爆发劲未触其身,且难收其效;过晚又会形成尺寸已过。所以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爆发劲力的效果。一定要细心体会和掌握"近在眼前一寸中"这个火候,才能爆发出如同电闪雷鸣般的急中之刚,而且是始之有谋,终之有效。
  明劲是练合求刚,暗劲是练活求柔,化劲是练灵求巧。合,是上下内外气、液、固三体相合为一,要体现出一个"整"字来。刚,是要爆发出急中之刚(急中之刚谓之真刚)、刚中之急(刚中之急谓之真急),才为"汉如冰之清"的急刚劲,活,是圆活不滞,变化莫测。柔,是劲似抽丝,连绵不断,外柔内刚或内柔外刚,刚柔相济,不僵不直,沾缠粘随。灵,是转动迅速,变化灵敏,进退自如,吞吐随身。巧,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不动则已,动则成圆,因此形意拳中有"以巧破千斤"之说。
  暗劲,顾名思义,是一种暗藏的劲,也是柔中含刚的韧劲。暗劲在形意拳中,主要是暗藏在肘上。肘是上肢的中节,中节为藏劲之所、变化之处,"中节空则节节空"(此话虽系指腰,然上肢也不例外),所以练习形意拳必须注意沉肘。沉中之灵为真灵,浮中之灵为飘灵,是不堪一击的。因而在练习第二步暗劲功夫时,必须把劲真正藏集于肘上。
  暗劲的锻炼过程,是一个长筋腾膜、练筋入槽的锻炼过程,是为了使韧带伸长和增大韧性,所以暗劲的锻炼过程,也就是易筋的过程。暗劲在形意拳的运用中,主要是为了克制对方和感触对方劲的来龙去脉,所以暗劲是在顾法中常常使用的劲节。
  化劲,是一种顺从对方劲力往来的领化劲,它主要是锻炼内劲、内气的转换灵巧,在运用上它有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彼柔我刚、彼刚我柔之妙用,这在形意拳中也是易髓的过程。
  化劲在练习时,无论是进退起落,伸缩开合,吞吐翻转,其走步换势都要如猫似猿,轻灵敏捷,周身动转要如同水之翻浪,连绵不断,无僵无滞,要体现出运动如流水,源源不竭,动转似球滚,圆活无滞的形象来。
  化劲是易髓的过程。髓有精髓和骨髓之分。精髓主要的功用是补脑,骨髓的主要功用是充骨。脑为精髓之海,脑海有余才能使人增进聪明智慧。骨髓充盈才能使人体的骨骼坚实而不枯。
  这里所讲的易髓,主要指精髓而言,补充大脑的精髓充足了,骨髓也就自然能够充盈旺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6 0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尚派形意一代英豪——忆技击大师杨俊秀先生

在尚武成风的沈阳城,提起“杨俊秀”三个字,武术界几乎无人不晓。 “这老爷子份儿大,功力纯,特别能打”、“这老爷子脾气最急,跟你聊不上三两句,就一定要拉着你过手”、“这老爷子是东北拳王辛健侯门下最具实力的代表人物哦”——自从12岁开始习武以来,关于杨先生这样那样的传闻就经常吹入我耳中——

杨先生曾被日本人抓过劳工,可他趁日本人不备,操起一根大杆子,一个“撑杆跳”翻墙而去。杨先生平时总端着一个150斤的石锁练功,有时还把石锁套在脚上当拖鞋穿,练习趟劲。杨先生指力甚强,能抠住墙上的裂缝身体倒立贴在壁上,称“倒贴皮猴”。杨先生给人当胸一拳,人不向后倒反而向前栽跟头。杨先生遇到出口不逊之人,就说“让我看看你吃的什么饭”,一下就把人打得胆汁都吐出来了。杨先生对大连两个来比武的人说:“咱先比比拳头硬不硬吧”,回身照粉壁墙上捣了两拳,二人盯着墙上出现的两个大洞愣了片刻,撒腿就跑……

我当初习武就为追求技击,自然对杨先生如雷贯耳的轶事神往不已,希望有一天能得到杨先生指点。终于,幸运来了——1979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期间,在一次市武协理事会上,我提出了请杨俊秀、胡星五等老武术家“出山”授艺的建议,得到与会同仁一致赞同。就这样,武协安排杨先生在东北大学北侧的市少年宫设班教授散手。说是公开教学,参加的二、三十名学员基本都是市武协成员和当时在沈阳颇有影响的武林人士。我就是在这时候正式结识杨先生的——

杨先生貌不惊人,但双目如电,脸瘦身壮,大约身高178公分、体重80 公斤,穿一身蓝布工作服,手掌粗大,掌心部位能有一寸半厚,说起话来粗声大气。“来,你们先感觉感觉,看能不能把我这胳膊扛直喽!”说着站个三体式,让人向下搬住手腕,用肩抵住肘部向上猛扛。结果接连四、五人,个个累得面红耳赤,再看杨先生前臂微微坠肘形成的浅弧,始终没有一丝变化。后来杨先生兴起,就听鼻子里“嗯”的一声,突然一沉,扛他的人“扑通”一下就坐在地上了。杨先生又让大家来钻裆,看能不能把他站的架子扛散了,结果一圈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上去一试的。教散手时,杨先生说“学打得在打中学”,要求大家挨个跟他过招。众人依次上前任意进攻,不管什么招数来,杨先生都是左手一招右手当胸斜劈一掌,不大一会儿十几个人就全萎在地上了,不少人事后个把月了还感到胸闷气短、呼吸不畅。那一次,我明明看清了杨先生的“一定之规”,却也没躲过去,前胸实实地挨了一掌。当时顿感内脏翻腾,后背骨痛欲裂,但我挺住了没有倒下。杨先生很认真地打量了我一眼——没想到就是这一掌,结下了我们的师徒之缘。时隔不久,一天,我正在恩师王庆斋家聊螳螂拳,杨先生来了。杨先生和王先生都是1947年东北第二次国术擂台赛名列前茅的优胜者,都获得了银盾奖牌。杨先生功力大,王先生身法快,二人互相钦慕以致私交甚笃,杨先生跟王先生有时称“师叔”,有时叫“大哥”。那天杨先生就说:“大哥,德玉素质不错,我教教他如何?”王先生当即应允:“这是好事哦,艺不压身么!”就这样,我开始跟杨先生学习尚派形意拳。

杨先生出生于1914年农历6月24日,河北仁邱人,18岁随赵克礼习武,1938年来到沈阳,拜辛健侯为师。赵、辛皆为尚云祥先生高徒,特别是辛健侯先生曾在1931年东北第一次国术擂台赛上获得冠军,素有“东北拳王”之誉。在两位高师指点下,杨先生精研尚派形意20多年,期间又得到黄柏年、刘锦卿、薛亭勋、靳云亭等人指点,功力深厚,尤善猴形杂式,并对八卦、太极亦有较深造诣。
王庆斋先生教拳讲究“艺不上门”,必须要弟子到他拳坊学习,而杨先生不在乎这些,骑着个旧自行车各公园转悠,走到哪儿教到哪儿。我跟杨先生学拳从没在公园进行过,或在杨先生家或在我家,一呆就是一个星期天。杨先生没有子女,跟老伴住在皇寺广场两洞桥附近的一个平房。解放前杨先生当过警察,解放后就只靠当瓦匠谋生,家中很是简陋,没有像样的家具,只有一个炕柜,柜中珍藏着尚云祥先生照片和董海川先生画像。墙上挂着一杆鸡蛋粗细的大枪,枪杆又黑又红,又亮又光,这么一杆大枪在杨先生手中却能变成活蛇一般轻快、面条一般柔软。杨先生平时对弟子很凶,吼着口令集体教练,对我却始终很和气,手把手地“吃小灶”,这也许因我在辽沈武术界已小有名气,更也许是冲着王庆斋先生面子吧。每次我去杨先生家都进门行礼,口称老师,杨先生则喊“老伴儿,备菜备酒,兄弟来啦!”我急忙更正,杨先生就哈哈一笑,说“江湖无辈,投缘就好。”杨先生不饮酒,但饭量很大,二两半的馒头一顿得吃四个,满口的假牙,吃饭时候却偏偏不喜欢戴,用牙花子“嘎崩”“嘎崩”地嚼花生米,让人叹为观止。

杨先生是从站三体式开始教我的,从1979年秋到1980年底,整整指导我站了一年多三体式。杨先生教的三体式是双重中平架子,前手立掌,讲究“顶、扣、圆、敏、抱、垂、曲、挺”八字诀,各有隐奥,如“顶”字诀就要求“三顶”:头上顶、指前顶、膝前顶。传授的三体式口诀是“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为了让我弄明白站桩时身体的情形,杨先生就光脚演示足趾如何抓地,有时还脱去上衣让我细摸胸背,感觉内气的游动,有时兴起,杨先生就一运气,腹部凸出个鼓包东游西窜,我用手去按却怎么也追不上,这时杨先生就笑,讲:“浑元一气周身游,灵根一动意中求”。杨先生的三体式见效很快,两年后,我参加辽宁省武术锦标赛的75公斤以上级别太极推手比赛,首场就连得16分,接着过关斩将直至夺冠,双脚几乎都没挪窝儿。别人都纳闷我什么时候下的太极功夫,只有我心里清楚,这桩功和整劲正是那一整年苦练三体式的回报哦!

1981年起,我开始陆续学习鹰捉、五行拳、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连环和四把。杨先生字写得很漂亮,教一趟拳就给我写一个拳谱。杨先生对套路不甚讲究,但对劲法、用法十分强调:教鹰捉强调练刚劲,讲“闪碑力”,发力要“吞三吐七”,即吞半口气吐半口气;教趟步强调前脚直进不回撤,以求趟劲迅猛,着人拔根;教崩拳强调后手代替前手撕扯打出,螺拳下扣,追求透力。尚派形意尤重崩拳练习,杨先生也教得格外用心。示范崩拳时,杨先生手放在离沙包一寸远处骤然发力,沙包并不摇晃荡起,而是“腾”地一震,出现个拳大的凹坑。1982年,我到北京参加电影《武林志》的拍摄(扮演何大海)。当时剧组没有武打设计,需要演员自己安排武打动作,我就把杨先生的崩拳动作放到何大海打擂那场重头戏中。当时,担任影片武术顾问的马礼堂先生看了很感兴趣,还专门对我进行了一番指点(此细节亦见《燕市奇人马礼堂》一文有载)。电影《武林志》在沈阳举行首映式那天,王庆斋先生不在,我就邀请李振明先生和杨俊秀先生两位老师同往当时沈阳最大的光陆电影院。李先生走在前面,大步流星径直来到观众席第一排中间坐下,等着看电影。杨先生却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地跟着我走上了主席台。得知是我的老师,主持人只好安排杨先生主席台落座。那天我演练了形意拳五行连环加四把,博得全场阵阵掌声。杨先生很开心,事后讲:“德玉果然不错,才学了两年多,就能弘扬师门啦!”

作为辽宁武术挖掘代表,杨先生应邀出席了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第二年4月,辽宁省武术工作会议在营口举行,杨先生在大会表演了五行进退连环拳、十二轰锤和武穆十三枪。杨先生常讲打拳要“尾骨上提,头上顶,脚下踩,身如金刚”,从杨先生演练的拳械看,确有金刚般威猛,难怪全场彩声不断。杨先生长期练习易筋经、铁布衫,肋骨密实得几乎摸不出缝隙来,整个胸廓呈塔形向外斜张着,身材魁梧,坐在那里也是上身笔挺,含胸拔背,下颚内收,比别人高出半头,确也颇像个庙里的金刚。
杨先生平日不争不吵,但最看不惯练武的人自吹自擂和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当年如果社会上有人说尚派形意拳闲话,基本不用辛健侯出面,杨先生知道就跑去了,打倒了就回来。解放后,杨先生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在北京拍电影期间,赶上杨先生来观摩全国首届散打比赛,我和辽阳市武术队教练周玉山一起把杨先生接到宾馆。刚坐下我俩就被惊出一身冷汗:对面房间师徒四人在聊天,声音很大,讲自己的形意拳如何如何正宗,如何如何厉害。杨先生见了就说:“你俩先坐会儿,我过去看看。”去了没几分钟,四个壮汉全趴地上了。杨先生似乎还很不尽兴,边往回走边摇头:“这么不经打,还吹嘘个啥!”——当时我们真担心惹出什么治安方面的麻烦,这可是在首都呀!还有一次,杨先生在劳动公园见一个姓肖的拳师摆弄大枪夸耀功夫,就上前说:“这样的枪能练功么!”接过枪来一个劈枪,枪杆断成了三截。

杨先生没别的嗜好,唯以技击为乐,平时木讷少言,一谈武术就心痒难耐了。1983年夏天,湖北江汉大学武术教授、全运会剑术冠军安天荣来沈阳看我。安是我在北京结识的好友,善长密宗、八极,身体壮健,亦好技击,于是我就领他拜访杨先生。进门坐了没有5分钟,杨先生就站起来要和安切磋。结果安被杨先生多次击倒,其中一次杨先生接手后并没有打,只用八卦步三两转就把安转了个跟头。第二天,我又带他拜访了王庆斋先生,受到了王先生热情款待,饭后安提出要见识王先生的青萍剑法,王先生谦虚一番才跟安动手,比试中用竹剑多次点中安的手腕。事后安说:“你这两个老师都够厉害的,但脾气可相差不少啊!”沈阳的索玉峰善用八卦的乌龙绞柱技法,杨先生就说“那你绞我一下看看”,结果被杨先生一下抛出3米多远。

杨先生与人动手很少缠斗,往往一招即告完事大吉。有时一下鹰捉就把人打倒不起,也有时一个骀形把人凌空端起,有时一个燕形将人斜身挑起。一次,在杨先生家里,沈阳摔跤界的夏英久与杨先生切磋,被杨一个劈拳打得从屋内撞门飞出,砸塌了院子里的煤坯棚子,倒陷在煤坯堆中,半年之后还感胸口不适。我的一个姓于的朋友,体壮如牛,被杨先生一个野马分鬃就仰面飞出一丈多远。练关西拳的赵某,体重200多斤,被杨先生一个虎托就轻松打躺下了……在我印象里,唯一没被杨先生打倒的是人称“双刀李”的李朝君,他跟杨先生比试的时候,围着杨先生2米多远,“噼噼啪啪”一个劲地地摔拍劈穿,就是不进圈子,杨先生当然也就够不着他了,最后大家哈哈一笑了事。

杨先生的很多弟子都是跟他因“打”结缘的。省摔跤冠军曹宝林要跟杨先生学拳,但提出得先弄倒他才行。杨先生就说:“来吧”,趁曹抢把之际,后发先至,一把抓在他腋下,曹疼得倒在地上。曹不服,杨先生就说:“这次你抓我”,等曹在杨先生腋下抓实后,杨先生胸肌一缩一顶,曹又倒地,这下才甘心学艺。由于杨先生四处“结缘”,尚派形意在辽沈的传人中,以杨先生弟子最多。杨先生在沈阳八一公园等地亲传弟子数百人,主要传人吴怀忠、刘仁忠、杨明侠、张守杰、徐福全、苏成海、张守阳、田家琦、田新、白宝玉、马俊、李刚、夏正平、石君国等人,至今仍习练不辍。

有一个阶段事务缠身,我很少见到杨先生,像易筋经、形意三十六手和武穆十三枪等很多精湛技艺都没顾得上学。1983年10月,我去外地参加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拍摄(担任武打设计),临行前去跟杨先生道别时,大吃一惊:杨先生卧病在床,往日满面红光如今面色暗黄,过去饭量很大,如今食不下咽,只有脾气还那么大,身边服侍的徐福全、马俊等师弟仍时不时被杨先生吼上两句。见我一个劲安慰,杨先生拉着我的手就讲:“咱们爷俩的缘分要尽了。内家拳多亡于气上,我气性大,早晚也得内电爆炸,治也没用,救人救不了命啊。今后你们练拳要多讲养才是呀!”直到我忍泪告辞,杨先生还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愿放开——后来获悉,我走后一个多月,杨先生告别了人间,享年70岁。

杨先生走了,给众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忆。21年过去了,“杨俊秀”三个字始终在人们口中传颂着。2003年我拜在杨先生的师弟、辛健侯的长子辛延海先生门下,研习尚派形意拳之余,师徒间还经常谈起杨先生的事迹。

李德玉简介:李德玉,1942年出生,辽宁大连人。12岁开始习武,先后从师李振明、王庆斋、郝斌、杨俊秀、辛延海学习通背、燕青、摔跤、螳螂、形意拳等。曾主演电影《武林志》,现任中国刑警学院擒拿格斗高级教练,辽宁省武协委员,辽宁省螳螂拳研究会副主席,沈阳市武协副主席,沈阳市太极拳研究会副主席,沈阳市武术推广中心散打部主任、烟台国际螳螂拳联谊会理事等,国家武术一级裁判,武术七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6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薛传五行拳

当初我刚随高老先生习拳时,所传各拳均以慢炼为宗。当时高老已年过七旬,我以为他是年纪过大,身体不支,所以示范时才如此缓慢。也因为年龄相差过大,老先生说:“咱爷俩是只传艺,没传承;以师徒相授,无师徒名份。”

  因为我父亲说:“你高大爷得到孙存周,韩慕侠不少好东西。孙,韩二人是后起之秀,老辈都承认。要珍惜!”而且高老传的慢炼并非轻松,很吃功夫的,虽然炼慢,但出功极快,我也就照此炼下去了。后来有孙式和张占魁的后系朋友问我,我就说是炼这两支的。

  等教到葆真八卦的四身和龙摆尾时,老先生的演示确如行云流水,极尽游龙飞升,飘忽不定之能。我这才知道原来高老的身法是如此变幻莫测,也验证了家父的话。但当问到炼形意为何不象别人一样刚猛发力,慢炼能否打人时,高先生只是笑而不语。跟老辈学拳,这份苦得忍。

  幸遇薛派武学传人张恩师是我的福分。至此才知道世面上的形意拳都是以打法当炼法,用演法当打法。结果非但在比武中无法取胜,更是到晚年百病皆出,徒劳一生,终无所获,悔之晚矣!形意是炼好了养人,终生收益;练不好伤人,后患无穷。薛颠受过异人相传,在灵空师处得到升华,五行十二形都与李存义,李振邦大异。但无论如何变,都离不开九要(二十四法)。很多人拳架不正,就是八要没有齐备,如此就不会长功。又因为形意细活小手特多,一个劈拳,张师就给我教了一年,也整整校了一年。高老首先教我的是孙氏劈拳,也是将近一年时间。我当时还小,心性未定,以为是不教东西就跟父亲说了。过两天我炼完拳,老先生说:“忠民,劈拳是基础,把他炼好了,一式对式式对。有你父亲,大爷不会亏待你。”

  薛传形意有五行桩法,是配备五行拳的。一行一个桩,劈拳不是“三体式”,是另有一套。据传郭云深关门弟子,深县西马庄李振山因赡养郭晚年至送终,得此五行桩,并传给其亲属。

  形意拳的气法是门内密传,与桩法一样都是躲在门后炼的东西。李仲轩老先生炼至内气腾然即是得益于此。劲法是炼形意必炼的东西,没他不能比武,李老在文中曾披露一二。我曾经给一山西形意传人演练过一次,他说:“没见过,这不是形意的东西。”形意是炼打分家,出功夫靠炼功架,炼小手,而比武就得求脆,求快。练形意要变几次劲才能知道什么是形意拳。

  比武要在转瞬间完成。张师在跟林师爷之前是学朱家形意的。朱殿琛是“朱家四杰”的叔叔,用祖传中医与“定兴三力”李星阶换艺。

  林师爷是天津人,后北迁齐市。见张师练功刻苦,尊师谦逊就要教他。张师的朱家形意师兄对我说:“你师父有东西,他自己玩了几年,把东西改了,和我们不一样。此后与人动手眨眼间对方就倒了。”因薛颠的事,林师爷不让张师提学拳的事,更不能提薛颠。我算是张师的关门弟子,因其父与家父是至交,故我平日称张师为兄长,也因这层关系,张师才决定将薛派武学只传给我一人。

  薛传形意五行拳还有功法和打法。林师爷的东西程序性很强,浑圆桩也不是一上来就能站,要经过几步才行。站完浑圆桩要炼圈手,但还不能直接炼,中间需要一个功法接引。

  “占先手”是薛颠的独特打法,在形意门中可谓“独树一帜”,比武省时省力,一个“巧”字就解决了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6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形意老人李静轩老师


李老师现年99岁,师从李向左(人称黑白鹞子),其师爷是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的李镜斋。李老练拳60余年,从未间断,深得形意拳真谛。近百岁的年纪仍每天习拳一至二个小时,每周六周日便到居家十余里外的济南四里山形意拳辅导站教拳、习拳达四小时之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6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4 ahpin_2000 的帖子

咦,这帖洒家在#60已经贴了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6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4-1-2006 01:31 PM 发表
咦,这帖洒家在#60已经贴了咯~。


哦!我不懂,对不起啊!只是转帖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06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3-2006 08: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形意拳的整体力与分争力

形意拳的练法有“刚”、“柔”两重风格,无论哪种练法都要“求”得整体力。所谓整体力,就是每一动身体各部位配合的非常默契,劲力从脚底反到手梢(或者其它部位)时节节贯穿,做到不丢力,不散劲。要达到“整体力”的标准,分争力是体认的方法之一(或者说是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后面详述)。有了整体的感觉后,再继续加功,方能随心所欲的应用,任一动,只要碰上,就能找着对方力点,而对方摸不着我的力点,(或硬或软,其感觉不出来)。

求整劲的方法,依我看来,不外乎动静两种,动中求整比较快,在练拳中体会整体力,或者在动态的桩功中体会出整劲来,大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即能体会出来,再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就能随心所欲的试力。这种方法得到的整劲好处是周身筋骨活开,手脚动作灵活。缺点是沉重力不够,身体不能全整,间架结构不稳定,容易被人打散间架,常通过步法或者动作来补足整劲。形意拳人多以此练法开始入门。
建议初学者以此为主。

静中求整,即是通过站桩来求整劲,一般站是浑圆桩(太极拳里有太极桩)或者慢练拳来求得,这种方法上功比较慢,而且周身关节、筋肉还是不易活开,我想这大家都能想明白,不活动筋肉怎么能灵,骨节怎么能活?这种方法得到的整体力是身体每一处都是整的,间架稳定,让人有无从进手的感觉。缺点是动作不灵活,而且容易让人找到力点(通过变劲或换劲),别人找到力点时,一动你,你就象一根树棍似的,是整个一个被打出去了,初学者把握不好就练成了大力士了(感觉非常有劲,而且是一个整体,被人一动,就站不稳)。练太极拳大多以此入门。

建议初学者应以第一法为主,第二法为辅,上功还是比较快的,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体会到赢人的感觉,这样可以使自己继续坚持练下去。还有可以事半功倍。若是以桩功入手,效果相对来说不太明显,得功慢,这时学者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尤其是年轻人),甚至可能会放弃武术。若能合理搭配时间,效果会更明显。

多说一句,还是以前的老话,无极桩不是练拳功的,是养功的,告诉初学者练这个,就是害人。形意拳里没有无极桩,太极拳里有无极桩,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说:“很多形意拳前辈的书里都是从无极开始写起的!”我解释为:前辈写书是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才有无极、太极之说,无极就是练拳的起势,双手上起就是太极,然后变成三体,无极是为了说明形意拳理论体系的完整,而没有人在站着不动谓练拳的(能解释的说法是在养气,练内功,但这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初学者应该做的是活筋骨、去拙力,改变身体的,这才是形意正道。等达到一定层次,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练点别的。还有一点说明就是整体力不是拳术的核心东西,而是内家拳最基本的入门体认之一。

形意拳是一种朴素的拳法,只有通过明师指点加汗水(苦练)和自己的投入(悟性),才能达到前人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老师在授徒时常讲:“前手打人,后手使劲”,这句话是对形意拳中两手分争力的形象描述。分争力是形意拳的特色,每一位形意拳爱好者在练拳时都会注意自己的“分争力”是否到位。“分争力”有两手分争、两腿分争和腰胯间的分争等。下面我就以这三处分争解释一下锻炼过程中的注意问题,其它的读者可在练习过程中自悟。

两手分争主要是指双手一前一后的劲,即前手回带,后手打出,要做到“出手不空回”,并且两手在运行时要有加速度才能将分争力体现出来。两腿分争主要是前腿的趟劲和后腿的蹬劲,当后脚一蹬的瞬间将身体启动起来并借助于前腿的趟劲将身子送出去,前脚落地要踩落,将前脚刹住(此劲称为“刹车劲”),后脚跟上时两腿成分争力定式。腰胯间的分争主要是两胯分争,尚派形意拳要求站三体式桩时拧腰顺胯,其中顺胯就是两胯之间的分争,两胯前后成“一”字才是顺胯,顺胯的同时要求后膝里扣,形成尚派形意拳独有的“夹剪腿”;只有保持“夹剪腿”,才能使两腿不散劲,只有这样,才可能“硬打硬进无遮拦”。练好分争力的前提是“六合”,尤其是外三合,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强调的就是“六合”,“六合”是外三合和内三合,“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不仅定式要“合”动态发力也要“合”。“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对分争力的体认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静态体认主要是站三体式桩,前手前伸,通过虎口撑圆,肩肘下沉来抻出“三星”来(腕星“、肘星”、肩星),后手下按,沉肩坠肘,两手前后分争,将后背撑圆,劲得以整(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可将后背练圆,脊背添平,达到前人所说的“力有脊发”)。两腿前后蹬地,体会前后腿之间的撑力。动态体认方法省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3-2006 08: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形意拳“整勁”如何修練

  形意一門,博大精深,古往今來,無數名家巨擘,終其一生刻苦磨煉,為形意拳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我輩后學,有幸習得此藝,雖未窺其門徑,但愿盡已微薄之力,將師承技藝以及自己的點滴心得奉獻于眾,所述不當之處,還望同道予以斧正。
  形意拳的“整勁”上身,可以說是入門階段的一個重要過程,這一過程對于今后技藝的提高尤為重要。沒有這一過程,迅猛剛實的爆發勁就練不出來,形意拳諸多技法的發力和技巧則更加難以領悟。
  如果用詳盡的語言來給“整勁”定義,讀者可能難于理解,但如果我們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就容易得多了。當我們蹲在地上,用火點燃一只爆竹后,爆竹突然爆炸,在心中一驚的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600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0-3-2006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意拳是实战性最强的中国武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600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0-3-2006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学的朋友们,请看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600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0-3-2006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7:08 AM , Processed in 0.05825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