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追风

【形意拳※※交流专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2-3-2006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1 2006008 的帖子

你有练心意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3-2006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1 2006008 的帖子

咱们这里有【心意六合拳※※交流專區】让你交流,心意六合拳和形意拳毕竟有别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形意拳筑基功:三体势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跟随恩师李春苓先生习武已有七年多了。其间,虽然经历许多艰难和曲折,但我坚持了下来。我想,以后也会坚持下去。
    几年来,先生把毕生所学对我倾囊相授,使我进步很快。近年来,我参加了几次比赛,又使我学习到许多实战技巧。可以说,每次修习李氏形意太极拳,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和体悟。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形意拳中的基础桩功——三体势。
    谈到形意拳,首先应该提到三体势,心意六合拳及形意拳老谱中称其为“子午桩”和“三才势”。李春苓先生为了突出“三体势”养生保健和功力训练的作用,把三体势分成高架、中架、低架三个阶段。    形意拳三体势采天地人三合之理,用以调整周身气血,以练内气、内力为主,正所谓“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以直养而无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合、气血两虚、气血失调引起的。所以,“养生保健”应该居首要位置。最初站三体势时,应该站高架,从松柔人手,配合形意拳独特的“调息法”,调整气血,增强体质,为进行下一步功法的深层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周易·辞系》中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语。形意拳三体势以此为原则,在站桩的同时采用“调息法”(一种独特的呼吸调整方法),力求身体气血充盈,调整内气、内力,调养五脏六腑,有健身祛病之功。“三体势”桩功虽然静立不动,但身体内部在内气、内力的作用下,做不间断而有规律的调整性运动,因此它是内动功法。所以站“三体势”时,外示安逸,内固精神,静如山岳,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正和拳理“静中触动动犹静”之理。
     下面,以左势为例,先简单叙述一下形意拳三体势的基本练法和对重点部位的要求。

一、起势:从无极变有极
    1.以混元桩起势,身体直立,两脚并拢,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右脚向右侧迈一步,两脚仍平行(图1)。双手自身前轻轻向上托起,平心静气(图2)。两脚尖略向左侧掰。右手向左前侧轻推(图3),左手随即自下向上,从右前臂内侧翻出,再向左侧轻轻推出(图4)。前脚与后脚在一条直线上,两脚与正前方成30~50度角,重心前三后七(即后腿占七成,前腿占三成,可以左右势互换)。
    2.两手臂在胸腹前,配合转体、拧腰、坐胯,成劈拳出势。
    3.站桩完毕后,以混元桩收势,同时配合“霸王举鼎”手法收功。


二、姿势要点
    1.头部:头颈正直,口唇微闭,牙齿微合,舌顶上腭,下颏微扣;以鼻呼吸,呼吸自然,目光平视极远处;两耳静听周围。此为虚领顶劲。
    2.上肢:两肩宜垂;前肩向内拗,后肩放松;双肘下坠;前臂微屈前伸,以食指领劲,与鼻同高,虎口撑圆。目光从前手虎口中穿过。后手手臂横贴胸肋部,微塌腕立掌;手指似钩,刚柔相济,力透指尖,手掌与前臂肘部平齐,护住胸口。
    3.躯干:含胸拔背,不偏不倚,拧腰坐胯,气沉丹田,腰如车轴,“正者是斜、斜者是正”。松沉拔长,尾闾中正,敛臀下坐。
    4.下肢:裹裆提肛,胯宜内含,两膝微内扣,双足十趾抓地。


    以上要点是每个练习形意拳三体势桩功者应该注意的。在练习中,应边练边检查,不断纠正错误。在采用高架站桩时,内外宜松,精神集中,前手指尖上对鼻尖,下对前脚尖,成“三尖相照”之势。外符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符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三合又形成六合之势。此为修习形意拳者的必经之路。


在这里,着重讲一下放松的一些要点。
    首先,放松是用意不用力,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即松不是懈。所谓放松,是要初学者消除拙力(僵劲),是要按照规矩用劲,是在意识的引导下适度用力完成动作。假以时日,就会产生一种轻灵又沉重、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容易形成正确的姿势,可以缓解紧张疲劳的情绪,便于宁神静气。
第二,呼吸顺畅,利于气沉丹田。
第三,全身适度放松,内含腾挪之意,才能节节贯通,劲整而意灵。
第四,气血循环无滞,是身体具有弹性。
第五,皮肤触觉和自身感觉灵敏,动作圆活顺遂。
第六,全身骨骼由于放松而自然下沉,加强下肢的支撑力。
第七,锻炼力量和速度。因为周身放松后,便于迅速蓄力并发力,动作自然毫不僵滞。


    在高架站桩纯熟之后,就可以加入暗劲进行中架和低架的训练,这两种站桩主要是为了增强腰、腿、胯部的力量。其中,低架尤其难练,它要求胯与膝平,大腿与小腿成90度角。这时,膝关节及大腿、小腿的负荷极大,前腿由于要保持身体平衡,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重量。

    具体的站桩时间,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在姿势正确的情况下,当然时间越长越好,运动量越大,功力提高越快。下盘功力的大小在技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中架、低架两种练法加大了运动量,为提高搏击技术打下深厚的基础。所以,只有下盘稳定的“静如山岳”,才会有动作灵敏的“动若江河”。
    古人说“功到自然成”,我们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明规矩而守规矩”,再向“神似”方向发展,才能“脱规矩而合规矩”,达到“神化”境界,进行下一步五行拳训练。


文 / 刘志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仲軒老人形意述真合集

李仲軒老人形意述真合集 全文包括李仲軒老前輩生前所發表的全部24篇文章和在李老去世後才得以發表的遺作五篇,以及唐家後人的一篇《唐傳形意八卦掌》,總計30篇。分為尚式形意、唐傳形意、薛顛象形術和李仲軒前輩遺作、形意拳相關文章五大類。
目錄
尚式形意
1.夜練形意--------------------------------------------------------3
2.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拳--------------------------------------------6
3.耳聞尚雲祥---尚雲祥、薛顛與李仲軒-------------------------------9
4.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1)------------------------------------12
5.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2)------------------------------------15
6.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3)------------------------------------18
7.尚式形意拳的形與意---------------------------------------------24
8.尚雲祥說“虎豹雷音”-------------------------------------------27

唐傳形意
9. 唐傳形意淵源談------------------------------------------------31
10.唐傳形意劈鑽二法----------------------------------------------35
11.唐維祿說打法--------------------------------------------------38
12.唐傳形意拳八卦掌----------------------------------------------40

薛顛傳象形術
13.“一個頭“見薛顛----------------------------------------------42
14.象形術淵源談--------------------------------------------------48
15.追憶“象形術” -----------------------------------------------52
16.象形術提要----------------------------------------------------56
17.象形術飛搖二法------------------------------------------------58
18.薛顛的雲法----------------------------------------------------61
19.薛顛的晃法----------------------------------------------------65
20.薛顛的旋法----------------------------------------------------69
21.讀者來信與回答------------------------------------------------73
22.從薛顛的點穴術談起--------------------------------------------74
23.薛顛之雞燕二形------------------------------------------------77
24.薛顛的馬形----------------------------------------------------81
25.薛顛的猴形----------------------------------------------------86

李仲軒前輩遺作
26.閉五行與六部劍 -----------------------------------------------90
27.形意拳還有秘訣 李仲軒先生-------------------------------------92
28.形意拳「入象」說(李仲軒先生遺作)----------------------------95
29.追憶李仲軒先--------------------------------------------------98
30.李仲軒說劍法-------------------------------------------------101

尚式形意
1.夜練形意拳                                                                              徐皓峰
   今年86歲的李仲軒老人是形意拳名家尚雲祥晚年所收弟子。尚雲祥的拳法被後人稱為尚式形意,其宗旨是以拳法為修養。
   曾有一個徒弟難以克服比武時的心神慌亂,聽到佛法中有“定力"之說,就向尚雲祥問起,尚雲祥說:“定力就是修養。"解釋練武先要神閒氣定,能夠心安,智慧自然升起,練拳貴在一個“靈"字,拳要越來越靈,心也要越來越靈。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
   李仲軒在拜師尚雲祥前,跟隨尚雲祥的師弟唐維祿學拳,唐維祿文化程度不高,人卻很文雅,平時總是懶洋洋的,拿著個茶壺一遛達能遛達一天,性子非常溫和。他教拳遵循古法,要在沒人的地方教,樹林裏都不行,必須周圍有牆,完全與外界隔離,不准第三雙眼看。這麼一個沒人的院子,不太好找,李仲軒想了半天覺得只有家族的祠堂合適,平時無人去,便在祠堂裏學拳。有一段時間,師徒兩人吃住都在祠堂。練的時候只能一人,連師傅也不能看的,有疑問了,才演示給師傅求指點,而且只許在晚上練。唐維祿說:“想在人前逞能,得在旮旯受罪。"後來唐維祿以前的徒弟總到祠堂來,李仲軒的家人便有了意見,唐維祿就不再來了,唐維祿家在農村,離寧河鎮有段距離,李仲軒便總是趕到唐維祿家學,有時十來里路一會兒便走到了,而且人越來越精神,覺得沒走夠。他把這種感受對唐維祿講了,唐維祿說:“形意拳又叫行意拳,有個行字,功夫正在兩條腿上。"然後給李仲軒講了個故事。唐維祿的師傅是李存義,李存義當國術館館長時,一天有個人背著口大鐵鍋來了,將鍋往地上—放,跳到鍋沿上打了套拳,可想其換步該有多快,腿功了得。他表演完後對李存義說:“不知李館長能不能做到?"李存義說:“此種技能接近雜技,得專門練,你的腿功如果真好,跟我比比賽跑怎樣?"兩人說好,相隔兩丈遠,一喊開始,那人就跑,如果跑出十步李存義仍未追上,就算李輸了。不料那人一起步,就被李存義推倒,好像倆人緊挨著似的,連續幾次都是如此,最終那人背著鐵鍋羞愧地走了。此人沒留下姓名,三十幾歲,被國術館學員們稱為“老小夥子"——有了這件事,國術館學員們知道了形意拳腿功厲害,就肯老老實實站樁了。唐維祿說:“你走遠路來學拳,走路也是練功夫。"李仲軒來得就更頻繁了,即便有時唐維祿不教什麼,也覺得來回走一趟,很是舒服。有時在寧河鎮裏突然就碰上唐維祿,原來是唐維祿來教徒弟了,兩人在大街上邊走邊聊,聊幾句唐維祿就回去了,十幾里路跟鄰居串門一般。李仲軒拜師尚雲祥後,詢問尚雲祥:“唐老師只讓我一個人練,不能讓人看見,說是古法,這是什麼道理?尚雲祥回答:“沒什麼道理,不搞得規矩大點,你們這幫小年輕人就不好好學了。"年輕人喜好神秘,李仲軒也覺得這麼練形意拳跟瞎子走路一樣,不在拳腿,而在全身,晚上更能體會這味道。一次尚雲祥帶著李仲軒去訪一個開武館的朋友,武館裏有許多學員在練武,李仲軒就小聲對尚雲祥說:“他們這樣練不出功夫來吧?"尚雲祥很嚴厲地瞪了李仲軒一眼,離開武館後,尚雲祥說:“這麼一幫人一塊練武,得真傳的徒弟就混在裏面。"李仲軒認為他們都沒正經練,問怎麼看出來的,尚雲祥說:“白天練拳,眼睛要有準星,形意拳總是一束一捉,食指尖和小指根來回翻轉,眼光不離食指、小指,全神貫注,這是白天練拳的方法。"李仲軒便省悟到晝練夜練的截然不同,白日練眼晚上養眼,都是提神的方法,形意拳的關鍵在於神氣。不過練拳的人喜歡看別人打拳,不見得在琢磨,如同寫書法的人喜歡看別人寫字,即便是看小孩寫字,見筆墨行在紙上,也覺得是一種享受。
   尚雲祥就很喜歡看徒弟練拳,練好練壞無所謂,他也不指點,看一會兒就覺得很高興。他自己從不在人前練拳,卻像京戲票友般,特別愛看人打太極拳、八卦掌。對於八卦掌,他年輕時得過八卦名家程廷華的親傳,可是即便是個剛練八卦的人,他也能一看就看上半天。尚雲祥在一次看李仲軒練拳時,興致很好,忽然說:“其實俗話裏就有練武的真訣。"他說武林裏有句取笑形意、太極、八卦姿勢的話,叫“太極如摸魚,八卦如推磨,形意如捉蝦"——說到這,尚雲祥就笑起來了,說我有別的解釋"。太極如摸魚,要如手探到水裏般,慢慢而移,太極推手正如摸魚般要用手“聽",練拳時也要有水中摸魚的勁,有這麼一點意念,就能練出功夫來了,八卦如推磨,除了向前推,還要推出向下的碾勁,八卦掌一邁步要有兩股勁,隨時轉化,明白了這兩股勁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數為何千變萬化——該說形意拳了,尚雲祥卻不說了。隔了幾天又看李仲軒打拳,李仲軒當時對古拳譜“消息全憑後腳蹬"有了領會,正在揣摩全身整體發力的技巧,打拳頻頻發力,很是剛猛,尚雲祥打斷他,說:“動手可以這樣,練拳不是這樣。"他說練形意拳時,要如捉蝦般,出手的時候很輕快,收手的時候,手上要帶著“東西"回來,這“輕出重收"四字便是練拳的口訣,千金不易。
   有一次尚雲祥看人練拳看得高興,兩手抱在額前,渾身左搖右晃,節奏上好像在跟著練拳的人一塊比劃。李仲軒就問他:“老師您在幹嘛?"尚雲祥答道:“練練熊形!"形意拳有十二形,從動物動作中象形取意而出的拳法,極為簡練,一式也就一兩個動作。在十二形外,還有一式為“熊鷹合形"。形意拳的所有招式都起源於它,但傳授時往往最後才教,也往往只說將“老鷹俯衝,狗熊人立"一俯一仰兩種動態連貫,個別拳師還有獨立的“熊形" “鷹形",其架式與合演中的熊鷹略有不同。李仲軒問:“您這也是熊形?"尚雲祥笑了,說:“我這個熊形與眾不同,好像狗熊靠在樹上蹭癢癢。"見李仲軒一臉詫異,又說:“你不是喜歡發力嗎?功夫上了後背才能真發力,有人來襲,狗熊蹭癢癢般渾身一顫,對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與唐維祿一樣,尚雲祥也是一散步就是一天,喜歡到繁華的地方去。李仲軒說:“唐老師喜歡到有樹有草的地方去。"尚雲祥說:“我有我的道理呀。"馬路上人很多,人人走的方向都不同,正好練“眼觀六路",而且視線打開了,心態也會隨之開闊,尚雲祥逛一圈繁華鬧市,心情反而會很輕鬆。
   尚雲祥晚年名氣已很大,比武來訪的人非常多,有時想睡個午覺都不行。一次李仲軒跟隨尚雲祥出門辦事,路上,看到兩三歲的孩子打鬧,尚雲祥就停下來看了半天,還蹲下來伸手逗小孩,李仲軒催促他不要耽誤時間,尚雲祥起身說:“我練拳一生,還不如這倆小孩。"很讓李仲軒莫名其妙。辦完事後,在回家的路上,尚雲祥說:“古人講,武者不祥。練武人太容易陷進是非中,還不如不學武,就算學了,也最好一輩子默默無聞,有一分名氣,便多一分煩惱。小孩想打就打,打完就沒事了,不是挺令人嚮往的嗎?"一拍李仲軒,說:“看來練拳就得晚上練,讓誰也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拳                                                   徐皓峰
   我不是武術界人士,所知不博,無法用別種派系的形意拳比較出何為尚式,我只能提供我所知道的尚雲祥拳術。
   我在1987年買過一本中華書店出版的《形意五行拳圖說》,我也是從那一年開始練形意拳的,當時是個初中小孩。教我練拳的老師名李仲軒,當時已71歲,會點穴按摩。當時曾問李老師是武當派還是少林派,他說是“尚雲祥的形意拳"。李仲軒老師當時天天晚上為西單的一個商店看店,便把我帶過去,在一片家用電器的空場中練拳。白天練拳較少,只在星期天的中午到宜武公園裏。其實每一次見面他幾乎都不教我什麼新的,只是在一旁看著我練。我有時賭氣地說:“你要再不教我,那跟我在家裏一個人練又有什麼區別?"他總是笑而不言。他後來對我說,現在的年輕人比他們那一代要嬌嫩,至十六歲骨骼仍未堅實,所以不要練得過勤,否則傷身。他那時說:“七八歲開始練童子功的,是學唱戲的。"李老師說他十幾歲時第一喜歡唱戲,第二喜歡練武。當時家在寧河,請了一位武師在家族的祠堂裏教拳。一次他練完拳後覺得渾身爽快,一高興便唱起了京戲,結果遭到武師的痛駡。說練武後連說話都不許,否則元氣奔瀉,人會早衰早亡的,更何況唱戲。那位武師名唐維祿,薛顛剛當國術館館長時,對於有的挑戰者因礙於輩份情面不好出手,有一兩次是唐維祿代為比武的。唐維祿以腿功著稱.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師兄尚雲祥。尚雲祥傳下的崩拳裏有一個類似于龍形的跳躍動作。一次唐維祿和尚雲祥一塊去看戲,時間晚了,倆人便抄沒人的胡同走,好施展腿功。唐維祿人高腿長,疾走在前,尚雲祥身材矮胖,落後幾步,以崩拳一躍就超了上來。唐維祿有一個李存義傳紿的藥方叫“五行膏",是比武受傷時救命用的,形意門中得此藥方者不多。唐維祿將那藥方傳給了李仲軒,讓他受了自己的全部傳承。但唐維祿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沒有名頭的鄉野武師,為了讓自己的徒弟能夠深造,便請求尚雲祥收他為徒。當時尚雲祥年事已高,所收的徒弟都有徒孫了,傳承已有兩三代,而他還未到20歲。對於唐維祿的請求,尚雲祥說,收徒可以,但李仲軒將來不要再收徒弟,否則我這門的年齡與輩份就亂了。
   李仲軒老師跟隨尚雲祥學藝的時間並不很長,是斷斷續續的兩年。據他說在拳術未成時,為謀生計去了上海,一直忙忙碌碌。尚雲祥謝世後,漸漸的便與武林少了來往。他當年對我說,之所以教我練拳,是覺得我學武的熱忱不會持續多久,就先暫且教教。現今回想起來,他的晚年極其落魄寂寞,可能只是想借著教小孩來給自己找點生活樂趣。我買的那本《形意拳五行圖說》的作者靳雲亭也是尚雲祥的學生。可李老師教的拳架和《形意拳五行圖說》影印照片上的姿勢相差很大,主要是沒有靳雲亭表現出來的那種左右撐開,上下兜裹的橫勁。他說先前唐維祿教的也是這股橫勁。唐維祿曾比喻:“如果和別人比試撞胳膊,他直著撞來,你在相撞的時候,將胳膊轉一下,他就會叫疼。"這是個力學原理,因為這樣一來,就不是相撞了,而是以一個抛物線打在對手的胳膊上,學會了這個抛物線,渾身都是拳頭。這種遍佈周身的抛物線,便是形意拳的橫勁。對於這一點,靳雲亭在照片上留下的影像可稱典範,明眼人一看便知有功夫。五行拳中橫拳是最難學的,唐維祿讓他從鑽拳和蛇形中去體會,慢慢地橫拳就會打了,進而對形意拳肩、臀、肘、膝的近身打法也能領會了,再學習十二形不需指點便能知其精髓。高深武術的學習肯定是有次第的,次第便是一通百通的途徑。據唐維祿講,薛顛平時以猴形來練功的,動作之變幻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手腳肩胯可以互換打法,這一奇技是練通了橫勁才能有的。由此可見橫勁是深入形意拳系統的基礎,也正如拳譜所言:“形意拳之母是五行,五行之母是一橫。"且李仲軒老師向尚雲祥學藝時,尚雲祥第一要改的便是他身上的這股橫勁,收斂了撐兜滾裹,只是簡單的一進一退,手的一伸一縮。而且練拳時兩個腳腕要180度彆扭地撇開,猶如將人紮在口袋裏,渾身使不出勁。只要一使勁便不由自主地摔倒,更無法拔背挺身。他跟尚雲祥學了一段時間後,渾身上下總覺得不順,一舉一動都變得困難,像小孩似地重新學走路,後來慢慢地走路的姿勢起了變化,和尚雲祥很像,溫溫吞吞的非常散漫,此時行拳便有了一種空空鬆鬆的自然感,對於《形意五行拳圖說》與李仲軒老師所教拳架的不同問題,可能是尚雲祥根據每個學生的基礎,糾偏扶正,所教的側重點有別。
   當時形意拳的五行拳、十二形拳都印了書,在武館裏公開傳授,要個別秘傳的是“熊鷹合形",據說連五行拳也是脫胎於它,是形意拳最古老的架勢。唐維祿教過他熊鷹合形,是一個擒拿動作:雙手運動幅度很大,學了很久也未得究竟。尚雲祥便說要教他熊鷹合形,一示範他發現和五行拳裏的劈拳沒什麼兩樣,尚雲祥解釋說:“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幹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了。"然後垂著手在院子裏走了一圈,身上並不見有什麼起伏。尚雲祥.又說:“不但要用軀幹,還要用軀幹裏面打劈拳。"李仲軒老師回憶當年學藝,對於尚雲祥"要練功,不要練拳"的話印象最深。去上海謀生前向尚雲祥告辭時,對尚雲祥說怕以後忙起來沒有時間練拳了,而且所住的群居環境練拳多有不便。尚雲祥囑咐他:“你要學會在腦子裏練拳,得閒時稍一比劃,功夫就上身了。"
   李仲軒老師晚年一直靠給西單商店守夜謀生。在1998冬天因為商店裏煤爐漏氣,從而煤氣中毒,一度全身癱瘓,口不能言,醫院診斷是大腦萎縮。他那時被運回門頭溝的老屋裏待死,然而四個月後竟然可以下床行走,語言和神志都恢復了清晰,只是從此體質明顯地虛弱。但作為一個72歲的老人能有如此的恢復力,不能不是一個奇蹟。他說這要感謝尚雲祥、唐維祿兩位師父在年輕時給了他一個好的身體底子。他剛能下床時,我去看他。他告訴我,尚雲祥的劍法從不外露,其實造詣極深,有時以劍來教拳。因為練拳不開悟的話,練到一定程度就練不下去了,尚雲祥就讓學生從劍法裏找感悟。為了說明這一道理,李仲軒老師當時扶著桌子站立,讓我拿一根筷子刺他。不管我從任何方向刺去,他總能用他手裏的筷子點在我的腕子上,後來忘了他是病人,我刺札的動作越來越快,但不管有多快他還是能打中我的手腕,而且他的動作還是慢慢的。我問他這以慢打快是什麼緣故,他說這就是形意拳走中門、占中路的道理。
   我向李仲軒老師學武術的時間只有一年,甚至連十二形尚未學會。以後正如他先前所料,我對拳術的熱忱不久便退了,以學習工作為藉口而荒廢了。我盡我所知介紹的尚雲祥教授法,其實只是尚式形意的片麟趾爪。李仲軒老師今年已經85歲了,不知何時便會謝世,我很希望他能收下一個真正習武的學生,保留住尚式形意的一份武學遺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耳聞尚雲祥---尚雲祥、薛顛與李仲軒
   自2000年12期發表了《我所知道的尚式形意》以來,收到讀者來信與來電,我非習武之人,對於許多武學上的問題無法回答,少年時教我形意拳的李仲軒老師又未在北京,我只能將李仲軒老師當年對我講的回憶下來,寫一寫我所耳聞的尚雲祥,以饗讀者。先簡要介紹一下李仲軒老師,他今年85歲,19歲拜師尚雲祥之前,隨尚雲祥的師弟唐維祿在寧河學拳,唐維祿講過尚雲祥結識了八卦掌名家程庭華,程很讚賞尚雲祥的天資,為了共求武學真理,便將八卦掌的口訣傳給了尚雲祥,後來尚雲祥將程派八卦掌傳給了幾個門人,程派八卦就在尚門中有了隱秘的一支。尚雲祥有腳裂磚石的絕技,日後又施展過幾回,從此便落下“鐵腳佛"的名號。但尚雲祥對這個稱呼很不喜,認為是“年輕時得的,只能嚇唬嚇唬外行。"李仲軒拜尚雲祥時,尚已是個老人了,慈眉善目非常平和,他先教站樁,名“渾元樁",就是兩腳平行站立,雙手胸前一抱。李仲軒隨唐維祿學過更為複雜吃勁的樁功.往往一站就一兩個小時,雙手一抱就太過簡單,以至於不知該在身體哪個部位吃勁。
   沒料到在尚雲祥面前站了一會後,尚雲祥說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話:“你抱過女人沒有?"但是這句令人大窘的話,卻使李仲軒隱隱約約有所感悟,渾身一鬆,尚雲祥說:“對了。"當時有許多形意拳師將五行、十二形的拳招拿來站樁,而尚雲祥只讓門人站“渾元樁",甚至連形意拳最基本的樁法“三體式"(就是劈拳的架勢)都不讓站,說過:“動靜有別"的話。李仲軒在寧河時,青年裏有一種遊戲叫“踢地球",就是將一個鐵球在腳底下搓著玩,像雜技一樣,十幾個人圍成一圈,傳到誰,誰便來一段技巧。當時李仲軒也把鐵球帶到北京,一次尚雲祥見到他玩“踢地球",便說這遊戲可以練身手,讓他每天玩玩自有好處,然後又說可以將鐵球握在手中,在胸前劃圓,眼神要跟上,能調周身氣血。李仲軒從此一手一個鐵球(右手18斤,左手17斤),先開始只是覺得手上會多一把力氣,不料每次練完都覺得雙腿柔膩膩的,不久後覺得兩腿像雙手一樣敏感,整個軀體有種“通透感"。後來知道這種功夫是形章拳內功之一,叫“圈手",古傳原本是空手的,只有尚雲祥加上了兩個鐵球。
   尚雲祥還有一種訓練叫“轉七星",就是在院子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曲線,釘上七個木樁,讓人繞著樁子打拳,打什麼拳他不管,就是讓門人體會群鬥時,四面八方來敵的處境,關鍵在步法。至於繞這七個樁子該用什麼步法,他也不管,甚至還說插樁子也可以不按照北斗七星,隨便什麼形狀都行。
  “轉七星"是形意拳自古就有的,李仲軒一次像練八卦掌似地將“七星"轉得又圓又平,尚雲祥就說:“練拳一驚一乍的不行。動手得一驚一乍。心裏要有數。"尚雲祥沒有一招一式地教過李仲軒程派八卦掌,因為拳路畢竟和形意不同,所以也不鼓勵李仲軒學,但常說起八卦掌。
   尚雲祥說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過磨的人都知道,要想將穀物磨得細膩,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股勁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圓、悠、遠",還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勁,這股另有的勁叫做“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這不是靠站樁就能站出來的,所以八卦門人不站樁,都是在運動中求“送、留"。
   尚雲祥以腿功著稱,但是對於腿部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訓練,或者像他人想像的什麼“運氣法",有腳裂磚石的奇能,是功到自然成。尚雲祥教授腿擊法時主要是傳授“十字拐",一種正面蹬踢的動作,還有就是燕形。尚式形意的燕形與別派不同,是一種腿擊法,連環的側踢,又名“二起腳"。有正有側,尚雲祥也就不多教了,除非門人有具體問題來問。李仲軒當年對於腿法的用勁感到很困惑,總覺得腿一踢,渾身的勁便不“整"了,而且覺得腿擊除了富有隱蔽性外,速度和靈活都比不上手.尚雲祥回答:“腿擊法是身法的發揮,所以練腿先練身。"尚雲祥說他師弟中,身法最好的是薛顛。當時武林中傳說,薛顛有一次表演,抬了條長凳放在中央,打第一拳時他在條凳的左邊,打第二拳時他已到了條凳的右邊,他是以極快的速度在瞬間鑽過條凳的,眼力稍差的人看不清他具體的動作。觀者皆震驚,這形同鬼魅的身法.交手時根本令人無法招架,有幾個想跟他比武的人就退了。
   薛顛的身材有一米八幾,氣質文靜,很像教書先生,是當時支撐形意拳門庭的重要人物,繼承師父李存義強調實戰的作派,一生公開比武。由於李存義、薛顛西代實戰的號召力,使得形意拳得到極大的推廣,在大城市中印書公開傳授。但由於公開的只是招法,形意拳的口訣是要面授口傳的,又由於人們比武求勝的心理,許多人學形意拳都是在學格鬥法,對於深一層的道理不求甚解。當時武林有“練形意拳招邪"的說法,因為許多練形意拳的拳師,一上年紀,腿腳就不好,甚至短壽,還有年輕小夥子練了幾個月形意拳,身體虧損得很厲害,神經衰弱、腎虛各種毛病都出來了。有人便認為是招邪了,但念經符咒都沒用,身體仍一天天壞下去。李仲軒當年曾問是何原因,尚雲祥解釋:形意拳是內家拳,練得是精氣神,練功的時候應該把精氣神含住,但很多拳師都在練打人,剮將精氣神提起來,一發勁都發出去了,還能不短命?不明白動靜有別,身體當然出毛病。"還說過:“俗話講`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學形意拳的都在學打死人,最終把自己打死了。"然後告訴李仲軒:打太極要帶點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帶點太極的含蓄。
   李仲軒老師講過,形意拳的練法、打法、演法(表演)的口訣都是不一樣的,但現在弄混亂了,用打法去練功,用演法去比武,這是當年形意拳普傳後留下的弊病,但按照舊的武林規矩,許多東西又是不能公開的,所以是個左右為難的問題,有待後來的人去解決。李仲軒老師對尚雲祥的記憶是:尚雲祥沒有一般練武人身上逼人的氣勢,但雙眼清亮,一舉一動都顯得悠然自得,令人自然升起崇敬之心。這種特殊的氣質,是因為他的拳法能涵養身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3-2006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1)                                       李仲軒講述 徐皓峰撰文
   稱形意拳為拳禪合一,大約是二十世紀十年代,形意拳進入大城市,叫響了這個說法。但形意拳遵循的是道家,想有進境,總要從「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上落實,禪是佛家,怎麼也有了關系?我的體會是,不是拳學,而是教學。老輩的拳師,像薛顛,孫祿堂那樣文武全才,功夫好文采也好的,畢竟是少數,但一代代傳人照樣教出來,是什麼道理?因為學拳講究悟性,不用給整套理論,給個話頭,一句話就悟進去了,什麼都能明白,這一點與禪宗相似。禪宗有句話叫「三藏十二部,曹溪一句亡」,佛經有百萬卷,但其中的意思六祖惠能一句話就表達清楚了,這句話叫口訣。
   比如我第一位師傅唐維祿,曾幾次代薛顛比武,應該說精於技擊。練拳並不等於比武,功夫好相當於一個人有家產,比武相當於會不會投資,從功夫好到善比武,還得要一番苦悟。唐師一天手裡抬著東西,身邊有人一個趔且,唐師沒法用手扶他,情急之下,用胯拱了他一下,那人沒摔倒,唐師也悟了,從此比武得心應手。薛顛是李存義事業的繼承者,李存義去世後,薛顛就任國術館館長,國術館有幾位名宿不服氣,算起來還是長輩,非要跟薛顛較量,薛顛只能推諉。因為只要一動手,不管輸贏,國術館都將大亂。
   這個死扣只能讓第三者去解。唐維祿說:「薛顛的武功高我數倍,您能不能先打敗我呢?」與一名宿約定私下比武。唐師對這類爭名的人很蔑視,穿著拖鞋去了,一招就分出了勝負,那幾位便不再鬧了。光有功夫還不夠,掌握了比武的竅門,方能有此效果。我的第二位師傅尚雲祥,是個所學非常雜的人,什麼拳他一看就明白底細,瞞不住他,有時用別的拳參照著講解形意。照理說,如果得不到口訣,光看看架勢,是明白不了的,但見了尚師,就知道世上的確有能「偷拳」的人。當然,這是他有了形意的一門深入,悟出來了,所以能觸類旁通。
   尚師一次跟我打趣:「什麼叫練拳練出來了?就是自己能創拳了。你給我編個口訣聽聽。」跟老輩人學,得連掏帶挖,我雖然創不出來,但為了引他教我,也編了一個,關於形意蛇形的:「背張腹緊,磨膝蓋;渾身腱子,蹭勁走。」他對我的評語是:「一點小體會,不是大東西。」講:「你瞧程廷華編得多好,別人都說,打人如親嘴,也就是窮追不捨的意思,他卻說,練拳如親嘴。」尚師解釋,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覺不同,練拳光練勁不行,身心得起變化,這個「練拳如親嘴」,把「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大道理一下子就說通了。
   尚雲祥曾用形意拳口訣與程廷華交換八卦掌口訣,發現最精粹處是相通的,因為有這一段因緣,照理,尚式形意與程派八卦的門人可以互稱兄弟。尚雲祥向幾個早期門人完整地教過程派八卦。我沒有傳承尚師的這一路武功,但他對我說過,一般人練八卦,都容易把八卦練「賊」了。其實八卦掌是雄赳赳的,關鍵要從「雙換掌」這一招裡練出來,因為這一招容易體會出「勁力周全」四字。尚師講,程廷華打八卦,勁力渾身鼓盪,感覺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動。大蟒蛇從頭到尾都蹭著勁,才能爬動得起來,這種威勢,又怎是打一拳踹一腳所能比?形意拳古傳歌訣中有一句「硬退硬進無遮攔」,說的就是這種勁力周全的威勢,不用掄膊打,只要一動就有很大的衝撞力,對手困不住你也防不住你,「硬」字是「斷然」之意。也有「硬打硬進無遮攔」得說法,「打」字不準確,照字面理解就把形意拳說低級了,顯得蠻橫,「硬」字也容易被誤解成胳膊拳頭硬,一邊挨打一邊進攻。「硬退硬進」就有道理,把「退」字放在前頭,因為形意拳看似剛猛,實則以「顧」法為根本。顧為退,能不被人降住,方能降人。
   老輩拳師多居鄉野,文化程度不高,所傳承的古歌訣多字詞粗陋,大致意思是不錯的,但無法一個字一個字的揣摩,一定得常年跟隨在他們身邊,從身教上學。他們也不太愛解釋古傳歌訣,只叫門人硬背下來去悟,但那些古歌訣不經點撥,是悟不出來的。脫離開那些歌訣,他們不經意說的話,才是自己真正的體會,非常真切,往往比古傳歌訣還要好。可惜門人沒有整理成文字的意識,產生出更鮮活的歌訣,只對古傳歌訣寶貝不得了,這是形意拳的「水土流失」。當然他們說話,也往往用自己最熟悉的方言來講。比如唐維祿,說打崩拳要「抽筋」。我是他徒弟,我明白,別人就難懂了,沒法傳播。像尚雲祥這樣能在形意拳中開了尚式一派,首先表明他注重實際,不為古傳歌訣所約束。其實古傳歌訣是怎麼來的?也不是先有歌訣,而是根據實際來的。學拳之悟,不是悟古歌訣,也不是悟老師的口訣,而是借著歌訣口訣,有了契機,悟出產生歌訣的東西。
   把握住了根本,自己編兩句口訣又算什麼難事,大海中濺起點水花而已。所以尚雲祥說,能創拳的人才是練出來的人-------這不是玩笑話。再舉一個讀者親自就可以印證的例子,明白了要勁力周全,功夫用雙換掌能練出來,用蛇形也能練出來。「只動不打」是程派八卦的練功口訣,「硬退硬進無遮攔」是形意的古歌訣,尚雲祥還有「練拳要學瞎子走路」的竅門,說瞎子走路身子前後都提著小心,從頭到腳都有反應,練拳不是練拳頭,而是全身敏感------- -千說萬說,都是一個道理,就看作徒弟的能應上哪句話的口味。以上對「拳禪合一」舉了點例子,不成條理,只望能稍稍說明。另,在武魂發表文章以來,受武術愛好者的來信來訪,有殷切者也有強求者,我沒有武術班也不為圖虛名,年老昏沉,無力授徒,還望見諒。我當年拜師尚雲祥,是以「學成後不收徒」為先決條件的,就讓我這一支衰落下去吧。但尚師的拳法不能衰,請諒解我目前只選擇以文會友的方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2)                                        李仲軒講述 徐皓峰撰文
   在上一期武魂上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猶有未盡,此次以樁功舉例。舊時候學武,總是講拳的多,說功的少。學到拳的是學生,學到功的是徒弟。學到形意的樁功很難,不願意傳,讓你一站,說點「放鬆」一類的話,就不管了。比如站渾元樁,都知道兩眼不是平視,要微微上瞟,但瞟什麼?瞟來作什麼?能回答出這兩個問題,才是李存義的徒弟,否則他老人家開國術館,一班一班教的學生很多。按照李存義的樁法,小腦、腎、性腺都得到開發。所謂「形意一年打死人」,不是說招法厲害,是說形意能令人短期內由弱變強,精力無窮,是體能厲害。還有一點,叫「傳徒先傳藥」。武家是有藥方的,有練功的有救命的,自稱是某某的徒弟,先得拿出幾張藥方。唐維祿便有李存義傳的「五行丹」作憑證,此藥化為膏質是一種用法,化為丹質又是一種用法。 收徒弟得有用。我所接觸的李存義的幾個徒弟,都不是嚴格意義上光大師門的人.
   唐維祿由於後天條件局限,還有性格使然,他可以暗中幫助師兄弟,自己卻不是獨領風騷的棟梁;尚雲祥有自己的路要走,在李存義的教法上別出新意,所傳不是李存義的原樣;可以說薛顛是李存義教出來的最「有用」的徒弟,坐鎮國術館,廣傳形意拳,可惜由於特殊緣故(以後另寫文講述),不用老師的名號。得到一個徒弟很難,總是這有缺點那有遺憾,但要真得到一個好的,門庭立刻就能興盛起來。有的時候師徒感情太好了,也不行。規矩越大越能教出徒弟來,人跟人關系一密切,就缺乏一教一學的那種刺激性了。拳不是講的,要靠刺激,少了這份敏感,就什麼都教不出來了。
   所謂「練武半輩子,一句話教給徒弟」,並沒有一句固定的話,指不定那句話刺激到他,一下就明白了,這就是禪吧?我從唐維祿門下轉投尚雲祥,並不是唐師沒本事教我,是我跟他太好了。我算富家子弟,容易驕狂懈怠,離開家一個人到北京來找尚雲祥,心情使然,就能學進東西了。尚雲祥有為師之道,教徒弟跟釣魚似的。咬不上他的鉤,他就嘻嘻哈哈,一點都不解釋,令人著急;咬上了他的鉤,他就狠勁一拽,一句話說透。我一直很感謝唐師的安排。老輩武師就是這樣,一旦認你作了徒弟,就只為你好,非常無私。
   我到了北京後,唐師還總來看我。他不坐火車,都是從寧河一晚上走來的,這份師恩太厚了。唐師腿功好,孫祿堂腿功好,由於兩人名字都有「祿」字,一度被稱為「二祿」。最終孫祿堂成名成家,唐維祿被世人遺忘,但孫祿堂的門下應該記得這一說法。
   孫祿堂的腿功,是新聞事件。他和一位要人坐敞篷汽車,逆風而行,車速很快。那人頭上戴著巴拿馬草帽,被風吹走。孫祿堂跳下車追到草帽後再追汽車,司機還沒意識到有人跳車,他就已經回到車上--------此事當時有幾家報紙報導。唐師要是有一件名動天下的事,也不會老死鄉野。不過光靠驚世駭俗也不行。孫祿堂文武全才,樣樣都好,的確是大家。一個練武的人,得什麼都會,方能有大用。唐師所傳的樁功,有一個要點,時常渾身抖一抖。傳說狗熊冬眠的時候,每隔幾天,它就自發性地渾身顫抖,否則僵滯不動,身體要有問題。同樣,站樁為什麼站不下去?就是缺這一抖。很細致很輕微地抖抖,就能夠享受樁功,養生了。另外,其實比武發力,也就是這麼一抖擻。如果有讀者從此受益,就向旁人傳一傳唐師的名吧。
   薛顛傳的樁功,一個練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極拳一般,很慢很沉著地張出,再很慢很沉著地縮回,帶動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氣息在丹田中來去。這個方法,可以壯陽,腎虛,滴漏的毛病都能治好。另外打拳也要這樣,出拳時肚子也微微頂一下,收拳時肚子微微斂一下,好像是第三個拳頭,多出了一個肚子,不局限在兩只手上,三點成面,勁就容易整了。還有一個方法,站樁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時,按摩一下尾椎,就會緩解。從尾椎一節一節脊椎骨頂上去,直到後腦,脊椎自然會反弓,腦袋自然會後仰,兩手自然會高抬,然後下巴向前一鉤,手按下,脊椎骨一節一節退下來。如此反復練習,會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條大龍,它有了勁力,比武時方能有「神變」。
   注意,這三個樁功都是動的,不過很慢很微,外人看不出來。薛顛說的好,樁功是「慢練」。這些都是入門的巧計,一練就會有效果,但畢竟屬於形意的基本功,練功夫的「功夫」,指的還不是這個。至於如何再向上練,薛顛和唐維祿都各有路數。
   尚雲祥把這些方法都跳開,站樁死站著不動,是錯誤的,但他就傳了一個不動的。一次我站樁,他問我:「你抱過女人沒有?」我就明白了。這個「抱」字,不是兩條胳膊使勁,而是抱進懷裡,整個身體都要迎上去。這是對站樁「拿勁」的比喻,拿住了這個勁,一站就能滋養人。 一天我站樁,尚雲祥說:「你給我這麼呆著!」這一個「呆」字,一下子就讓我站「進」去了(沒法形容,只能這麼說。後來他對我說:「你怎麼還在這呆著?走吧!」身體一下就「開」了。 形意是用身體「想」,開悟不是腦子明白,而是身體明白。與禪的「言下頓悟」相似,等身體有了悟性,聽到一句話就有反應,就像馬挨了一鞭子,體能立刻勃發出來了----尚式形意發揚的是這種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3-2006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 以尚式形意解「拳禪合一」(3)                                     李仲軒講述 徐皓峰撰文
  開武館,這是民國出現的形式。在這之前,中國民國要麼是禁武,要麼是拳團,就是操練一點實戰格鬥,目的也只是為了對付土匪,離武術的精深處較遠。凡是武師真傳的,人數一定不會很多,三五個人,才能忙得過來,教得透。 廣收門徒,往往就會出現「教拳的多,傳功的少;講招的多,傳理的少」的情況。其實,這不是武師們不實在,而是因為功、理是很「身體化」的東西,得身教方能體會得出,講則講不明白,靠著在練武場上喊幾句口訣,即便是古代秘傳真實不虛,做學生的也很難體會。 禪宗宣揚「以心傳心」,就是這個道理。要打到學生心裡去,一下子激發他,「以口傳口」是不行的。我們年輕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武術書,你們看了後,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總用「口令」來標示動作,或是標榜「可用於軍營練兵」。
   那時民族危機,國外侵略,武術界的口號叫「強國強種」,希望能為國出力,訓練部隊上陣殺敵,所以許多拳種在教授時一切趨於簡化,向往能一教七八百人,一蹴而就,速成。 我的老師尚雲祥(尚升,字雲祥),是個外柔內剛的人,處世精明,不受人騙,可同時又很理想主義。我認識他時,他已八十出頭,仍時常像青年一樣爆發很大熱情。他很愛國,盼望國家打勝仗,教形意拳時,企圖一說,聽的人轉身上戰場,就能用上。 形意拳傳說起源於岳飛,本就是南宋時代用來訓練士兵的。一定要讓形意拳在現代發揮軍事作用-----當時老一輩拳師都在動這份腦筋。練武術的都愛國,當時管武術叫「國術」。李存義說:「形意拳叫國術,就要保家衛國。」
   李存義本身就親自上戰場,當國術館館長時一直琢磨形意拳的軍體化和速成法。尚雲祥延續李存義的道路,接著向這方面嘗試,晚期所教的拳有了簡化的傾向。他這個「簡」不是簡化拳招,而是想,說一句話,片刻間便令人功夫上身。 後來發現不行,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智商悟性良莠不齊,內家拳的要點不在拳招,在於「神氣」------這種非常靈性的東西,不是動作,無法按照「口令」操習。而且簡化之後發現對人的悟性更高,學起來更難。訓練戰士,還不如按部就班,繁一點好。
   雖然此路不通,尚氏形意沒有成為「軍體拳」,卻從此形成了一種教學風格,拳理一語道破,發揮身教的刺激性。言教總是用眾多的比喻,搞修辭,讓人聽得津津有味,身教則乾脆俐落,一個眼神,比劃一下便令徒弟悟進去。學武還是要重身教,也正因為重身教,所以有些行為與禪相似。
   禪宗有「話頭」,就是突然一句話把人整個思維都打亂,就開悟了。這個「話頭」從書上看,沒有用,得真人和真人地衝突。尚式形意也有這種「給句話」,這句話本身可能有意義,可能也沒意義,就是為了刺激。 先舉一個有意義的。有一個跟日本人打過仗的軍官(忘記叫什麼,很有名的一個人),是個彪形大漢,會使雙刀,聽說尚雲祥研究一種能夠速成的拳術,就來拜訪。
   他是真正上過戰場、肉搏過的人,雖然只是粗通拳腳,但這種人反應極其敏捷,一般練武的人對付不了他的,這就是「上一次戰場,抵十年功夫」的道理。他一副生龍活虎的勁頭,周圍有什麼動靜,他脖子本能地一機靈,視線就對了上去,真跟野獸一般。 他為自己的反應能力很得意,說:「我這怎麼樣?」尚雲祥說:「很不一般。但你這,反應是反應,反擊是反擊,沒用呀!」他很不服氣,尚雲祥說:「我教給你一個反應和反擊在一塊的法子,好不好?」 尚雲祥就對他說了一句話。聽完了這句話,軍官就服了,說這個法子太好了,用到戰場上,孬種就成好漢了,非要每個月發尚雲祥一份軍餉,尚雲祥沒要。但那個軍官還真給尚雲祥發了三、四個月的軍餉,退回去又送來,最後一個月是從南方寄過來的,那軍官後來也許戰死了也許落魄了。至於那三、四個月的軍餉是軍官個人付的,還是國家部隊上給尚雲祥設了個編制,就不清楚了。 尚雲祥對軍官說的這句話,是有確切含義的,是個竅門。形意拳有練法、打法、演法(表演)三種變化,尚雲祥說的這句話屬於打法。一個軍人上了幾次戰場,對於實戰肯定比常人領悟得多,但形意拳的打法,是經過了近兩百年,幾代人,上萬次比武積累出來的經驗,比一個人幾次實戰的經驗肯定要高超,確實有道理,所以能讓那個軍官一下子就折服了。 也正是因為那軍官自身有體會,所以一點就透,說給練了十年形意拳的人,可能都沒這效果。不過形意拳的打法,屬於用,其中竅門說上十分鐘,就都說清楚了,不是功夫,只能說是技巧。有功夫上身,才是武術。光把形意拳的打法,用到戰場上,拼一會刺刀還管用,因為比敵人巧,但上戰場時間一長,就不是拼招了,而是拼體能,就必得有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如何讓功夫迅速上身,,一下子教會許多人?前輩拳師憂國憂民,是在很費心地想這個問題,不是造成個「速成」的幌子騙錢。我可以肯定地說,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沒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負欺負普通人,上不了台面。 尚式形意追求「功夫速成」,但也要慢慢地練。俗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練太極拳,要像煮中藥似的,讓藥性慢慢發揮,功夫最終才能有大的成就。形意拳猶如煉鋼似的,一開始要猛火急燒,把鐵礦雜質都去掉,所以得猛練。
   可是有沒有仔細想過,猛練,練的是什麼? 形意拳姿勢簡單,五行十二形,一個下午就能學會,為什麼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天資絕佳又正好處於16-24歲青春旺盛期的人,也要練上4個月)?肯定不是練姿勢,不是練打法,不是練發力。 形意五行拳的順序,是金木水火土,對應上劈崩鑽炮橫,為什麼首先要練劈拳?不會因為  它正好處於五行的第一位。為什麼剛練劈拳的時候,最好能三四百米一路打下去,要這麼開闊的空間?練好了劈拳,為什麼自發性地就會打虎形了? 練成劈拳後,按照五行的順序應該練崩拳了,但為什麼要接著練鑽拳?鑽拳的步法為什麼是螺旋前進?不從技擊,從健身的方面想想?崩拳的「崩」字怎麼解釋,就是一崩勁嗎?其實崩拳的妙處在於張馳。 炮拳總是雙臂一磕,只有出手沒有收手,練出兩條硬胳膊,胡亂一碰,別人就痛,的確可以「硬打硬進」,但炮拳就是練胳膊嗎?其實炮拳有隱蔽的收手,這才是炮拳所要練的精要。 橫拳有不可思議的境界,到什麼時候方能體會到? 上面這些問題,尚氏形意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這句話是有實在含義的。如果一個人練了很長時間的形意拳,但是不得法,一聽這句話,真是非常舒暢,的確感到好像在瞬間就長了功夫,但這只是在身上通了,身體感覺對了,以後就能自行進修了,但功夫還是得練才能出來。
   其實何止「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也要十年不出門。猛練,往往還沒一拳打死了人,就先把自己打死了,因為強盛很容易,但要小心「盛極而衰」。強盛了之後,不知調養,精氣神會江河奔流般地消耗,練武是強身,但往往練武之人會短壽,一過壯年衰老得厲害。 以前練武之人四處尋訪,就是要找名師解決這個「盛極而衰」的問題,所以練出功夫後,不知道還有這一檔子大事,光四處比武爭名聲,是自己毀自己。武術這東西是很系統的,就算你是一下悟進去的,還是要一點點練出來。否則只知有一,不知有二,只抬腳不邁步,是不行的。
   當然,一個人不用功,一輩子練不上檔次,就沒有這個危險,當個業餘愛好,是很快樂的。 形意拳是「煉拳」,修煉,要與精氣神發生作用,所以形意拳能變化人的氣質,將威武變文雅,將文雅變威武。拜老師,就是找個人能幫助自己由「練拳」過渡到「煉拳」,就不會「盛極而衰」了,永遠的生機勃勃。學拳重要的是身心愉快。
   武德為什麼重要?因為一個人有謙遜之心,他的拳一定能練得很好。一個好勇斗狠的人,往往頭腦都比較簡單,越來越來缺乏靈氣,,是練不出功夫的。這種人,老師也不會教的,說一句:「腦子什麼也別想啊。」就什麼也不管了,你也沒法責問,因為有「內家拳的要領是放鬆與自然」作幌子------這都是老師不願教的回避法,說些貌似有理的話,哄得你樂呵呵地走了。 武術的傳承是不講情面的,不是關係越好教得越多,許多拳師連自己兒子都不傳的,你的人品,連老師都贊成你,當然會教你了。練武是「孝」字為先,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沒有人會教他,每日要以「忠義禮智信」來衡量自己,忠誠,義氣,禮節,智慧,信用。
   一個人有了這種內在的修養,心思就會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師選徒弟,主要看他的氣質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說明他心理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可能患上了隱疾,眼光沒有一點慈悲,只會凶巴巴地瞪人,可能現在打架厲害,但看他將來,無不是患病而亡-------徒弟找師父也是這個標準。 想著用武術去欺負人幹壞事------太可笑了,折騰不了幾年,就把自己作死了。
   還有一種回避法,就是打出「窮文富武」的幌子。以前科舉,就是幾本書,哪都能借到,不用費錢,而練武得吃好喝好,把自己養好了,而且要提供老師的食宿,把老師供養好了,因為練武必須得身教,師徒最好一塊生活一段時間,所以費錢。 現在的體育運動員拿金牌,沒有物質基礎是不行的,圍著一個人,有教練、醫護多少人?每月的營養品有多少?居住條件有多好?嚴格來說,武術也要這樣,所以盡可以說,你的財力不夠,從而拒絕你。 古人的生活很清苦,功夫一樣練出來,不是不要營養,而是有個方法(形意拳的一些內功),不用花錢一樣得來,養不好身體是練不好拳的。練武的人得會吃,不是說當美食家,吃根黃瓜都像吃了根人參似的,小孩子長身體的時候,不就是這樣嗎?但男人一過四十,就不要強求自己的消化能力了,還是得食品精良。
   不過「窮文富武」是個幌子,老師真正看上你,沒有財力是不夠的,只有人品不行,舊時代的拳術名家都是自己貼錢養徒弟,什麼叫「入室弟子」?吃、住、穿、用,老師都包了。 所以求學,求是求不來的,不如好好地養身體,基本功上了檔次,做好自己這塊材料。尚式形意的特點,是「給句話」,多少人找尚雲祥,不奢望能拜師,就是求給看看,給句話。這句話,你程度不到,給了也沒用,引不起效果呀。徒弟處於緊要關頭,老師的話不管用,這是老師有問題。 尚式形意的速成法,就算解釋清楚了。一聽「速成」,就以為不用費心費力,不要資質、基礎,真能短期速成,這是錯誤的。 再說一個軍體拳的故事。中國的軍官知道尚雲祥在研究訓練軍隊的拳法,日本人也知道,日軍占領北京後,就找上了尚雲祥。日本人知道尚雲祥綽號叫「鐵腳佛」,日本人信佛,但跟中國不大一樣,好像是被砍了頭就不能去極樂世界,那時的日本人不怕死就怕被砍頭,所以拜佛就是求這個,隔著種族,他們的心理很讓我們費解。
   那時武術界稱呼個「佛」「仙」的很多,就是個江湖名號,沒什麼特別意思,而且尚雲祥對自己的這個名號,是很不喜歡的,但日本人一聽綽號有個「佛」字,就不一樣了,所以他們來是畢恭畢敬的。 他們要讓尚雲祥教拳,當時尚雲祥剛寫了本拳論,準備發表,他們就說要印刷成小冊子,在日軍中派發。尚雲祥一口拒絕,那本拳論也就不去發表了,藏了起來,幾十年過去,可能丟失了,沒傳下來。 日本人總來勸說,每次都很有禮貌,後來突然翻臉了,抓了尚雲祥幾個徒弟(好像是四個),他們都沒能回來。
   當時有一種說法,日本人抓他們,不是為了威脅尚雲祥,而是退而求其次,師父不教讓徒弟教。這四個人到了日本人的榻榻米上,腳下一用力,榻榻米都碎了。日本人覺得真是「鐵腳」,應該是尚雲祥的看家本領,就讓教這個。他們一教,傷筋震骨的,學的日本人,腿都出了毛病,嚴重的下肢癱瘓,一怒之下就把這四個人給害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那四個人給抓到日本本土去了,至於他們在日本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是尚雲祥研究軍體拳的典故,尚式形意風格的形成,除了拳術本身的自然發展,還有時代背景的激發,這一點是可供人深思玩味的。對於「拳禪合一」的口號,尚雲祥以自己的方式去實踐,有著「給句話」、「練拳」的具體路數。尚式形意的觀點、風格,還要尚門的後來者去印證發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 尚式形意拳的形與意                                          李仲軒講述 徐浩峰撰文
   我年輕時拜師尚雲祥學形意拳,許多年以後,聽說老師的拳法被人們尊為尚式形意。近來有武術愛好者來訪,詢問名為“尚式",憑的是哪些不同?一時竟找不出簡明辭彙作答。因為當年學拳只求有沒有進益,從未想過這一問題,師徒間閒聊很多,但不曾有尚老師將自己的拳法與別人對比的記憶。現今人們是如何將尚式形意與別種形意拳作區分,我幾十年一個庸碌閒人,對此毫不知情。根據當年在尚老師身邊的體會,尚式形意的形與意,只能授者身教,學者意會,如果勉強以文字描述,那麼形就是“無形",意就是“無意"。這不是老和尚打無聊機鋒,而是練武事實。 在形上講,有的武術愛好者,一聽到“尚式形意",首先認為在架勢上肯定有很大不同,糾纏在“前腳是直的還是歪的?後手是抱在腰前還是跟在肘後?"一類問題上。固然,之所以為尚式形意,招法上肯定有獨到處,但那不是關鍵,它是尚老師練武多年自然形成的,絕不是為了開一派,為了有別而有別。平衡勻稱是人體的本能,對老架勢改得再離譜,打多了也會像模像樣,如果這樣就算開一派,豈不成了玩笑? 尚老師的名言是“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不去探討架勢背後的道理,眼光局限在架勢裏,就是刻舟求劍。有人從力學角度分析尚式形意的架勢,認為改動作是為了發力更為合理,或是根據尚老師的體型,認為變招是為了適合矮胖人,此說或許有它的道理,可惜尚式形意用勁不用力,從力學上分析,是動錯了腦筋。
   從打法的角度去分析,如燕形,別派用的是肩,尚式用的是腿,打擊部位不同,當然姿勢不同。其實,尚式形意的一個燕形打出來,用用肩,又有何不可?它又不是拳擊,下鉤拳只能擊下巴,刺拳只能擊面。一個姿勢擺出來,從頭到腳都能打人,一個姿勢頂一百個姿勢用,這才是形意拳,否則光憑五行十二形那幾個姿勢,又怎麼能成為三大內家拳之一? 而且凡形意拳,一個姿勢都有練法、打法、演法三種變化,書本上沒有,只有拜師後,才能知道周全。書上所謂的固定套路,往往是打法、練法、演法混淆在一起,湊成一套,以它去比較尚式形意的異同,又如何能識別得清楚?比如有的拳譜上的劈拳起手式,是用後手摩擦前手小臂內側,此處有經絡,摩擦起來有健身作用,是練法之一;再如前臂高探平展,兩手慢慢回收,都是在健身,沒法用於比武的。要比較,得三法對三法地比,頗為繁複,本文就不作此工作了。
   那麼究竟尚雲祥“用勁不用力"的“勁"是何物?無法直接說清,只能借助於比喻。用力好比用一個指頭打人,用勁好比用整個拳頭打人---還是說不明白,只好再舉例:形意拳古譜上有一句赫赫有名的歌訣“消息全憑後腳蹬",如果理解成以蹬腳跟發力出拳,十個人練十個人會震得後腦生痛。至於能不能發出大力,的確能,因為拳擊運動員也是借助蹬後腳發力的,蹬後腳扭腰,這是發力最科學的法子。不過拳擊蹬的是後腳尖,不會震得後腦生痛。 拳譜上講的“消息",不是以後腳去蹬力,消息是關於勁的消息。正如經絡,西洋儀器在人體上找不出實據,勁也不能以肌肉的伸張來測度。後腿一蹬,大腿肌肉的力氣,利用人體的合理構造,通過關節,層層加重,傳導到拳頭上----這是力學,用它並不能確切說清武術。
   或解釋說,後足一蹬,能將整個身體的重量都集中到拳頭上—可以試試,算—個成年人的體重有兩百斤,用了此法,也不太可能打出一百斤的拳頭。一個五十斤的麻袋,從一米高的距離掉下來,擊打地面的力量會有五十斤。但一個兩百斤的人不能打出兩百斤的拳頭,正如人從一米高跳下,人體的關節構造,能將地面的反彈力疏散,所以不會受傷。當一個人妄圖以體重打人時,人體構造也能將力量分散,任你後腳猛蹬,也蹬不出太多東西。 而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人的體重就不會貶值,而且還能賺到加速度的便宜,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妙用如此,尚式形意當然要“用勁不用力"了。
   只有不用力才能練出勁,因為勁關係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於局部,揀芝麻而丟西瓜了。有武術愛好者見到拳譜上寫著“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便以為開始一定要練得剛猛,一練拳便頻頻發力,果然也有成效,打架厲害,聽到“形意一年打死人的"俗話,便以為練對了。其實那跟拳擊手打沙袋又有何區別?練一年拳擊也能打死人,好的拳擊手一拳有七十斤力量,七十斤打在人心口,當然能打死人。 其實拳譜上的明勁,明字除了明確,還有明白之意,是要入“體會勁",拳力增大是這一階段的必然效果,暗勁是要人由明轉暗,淡忘對勁的體會,讓其成為一種自然反應,化勁是收放自如。
   暗勁與化勁難以描述,只能勉強說一說明勁。練明勁有個巧方法,要在轉折處求之。五行拳不是練拳,而在練五種不同的勁,所以每一種拳的轉身姿勢都不同。轉身姿勢是為了勁而設立的,多練練轉身,對領悟勁有幫助。 以前有傳聞說,孫祿堂在教徒弟時,碰到了說勁難的問題,就用形意的勁比劃太極拳,以圖對徒弟有啟發,後來自己也覺得有趣,就此創立了孫式太極拳。不知此說是真是假,的確有練形意的人,見到孫式太極拳,所悟很多。 在練勁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神氣"的感受,此處不便多談,只有練者心知肚明瞭。如果從發力的角度講,肯定存在一種姿勢比另一種姿勢好。而尚式形意是用勁,勁練成後,一切架勢無可無不可,所以也就沒有“形'可言。
   至於意,造作意念,毀人不淺。以前的拳師由於沒有文化,在沒有得到名師指點的情況下,看到拳譜上的形容詞,就以為是口訣,如見到“四兩撥千斤",以為要在力學上取巧,有了賊心,就練不出功夫來了。現在有武術愛好者受氣功影響,打拳時,自作主張地加入好多意念,練樁功要“雙手捧起整個大海",大海有多重?這樣想,只能讓精神無故緊張,常此以往,會短壽的。 再如看到歌訣“遇敵好似火燒身"一句,不明白“火燒身"只是形容,不是狀態,假想渾身著火地比武,會令反應失常,不敗才怪。
   究竟何謂意?一個體操隊的小女孩,她翻跟頭不用多大力,也沒什麼意念,她靠得是練就的身體感覺,感覺一到,便翻成了一個跟頭。形意的意,類同於此,不是在腦海中幻想什麼畫面,所以意等於無意。 尚老師總是要求徒弟多讀書,說文化人學拳快,一個練武的要比一個書生還文質彬彬,才是真練武的。古書裏的上將軍,多是一副書生樣。練武的也一樣,一天到晚只知劍拔弩張,練不出上乘功夫。因為拳譜上許多意會的東西,文人一看便懂,武人反而難了。尚老師便是個很隨和的人,面若凝脂,皮膚非常之好,沒有一般練武人皺眉瞪眼的習慣動作。只是如果有人走到他身後,他扭頭瞥一眼,令人害怕。
   形意拳之意,比如畫家隨手畫畫,構圖筆墨並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筆便意趣盎然,這才是意境。它是先於形象,先於想像的,如下雨前,迎風而來的一點溼氣,似有非有。曉得意境如此,方能練尚式形意。 尚式形意的形與意,真是“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 尚雲祥說「虎豹雷音」                                            李仲軒講述 徐皓峰撰文
   古傳形意拳歌訣中,說可以通過發聲來長功夫,名為「虎豹雷音」。李仲軒先生是形意拳大師尚雲祥晚年所收弟子,拜師時19歲。由於與尚雲祥年齡相差過大,尚雲祥便囑咐他不要再收徒弟,以免亂了尚門形意的傳承輩份。李仲軒於尚師去世後一直默默潛修,今年已86高齡。晚歲心境更為緬懷尚師,便想將自己學藝的身證,寫成文字,豐富一下老師武學的流傳。此次談的是「虎豹雷音」。
   李仲軒在拜師尚雲祥前,跟隨尚雲祥師弟唐維祿在寧河學拳,受了唐維祿拳術、醫藥、道法(形意拳是內家拳,以道家為歸旨,所以有醫藥、內功)全部的傳承,是唐的傳衣缽弟子。唐師在口傳形意拳古歌訣時,有「虎豹雷音」一句,並沒有詳細解釋,李仲軒以為是對敵時大喝一聲,震撼敵人心神的作用,也就沒有多問。 之所以忽略.因為唐維祿在教拳時不許發聲。一次李仲軒練完拳趁著一股高興勁,唱了兩句京劇,被唐維祿一頓臭罵,危言說練拳就是練一口氣,一張口便白費了。而且精氣神都在這一口氣裡,不求化在體內,反而大口大口唱出去,是在玩命。由於唐維祿定下練拳不許說話的規矩,使得李仲軒對發聲有了成見,不會再多想。 李仲軒對唐老師的規矩十分信服。因為有切實體驗,形意拳練一會後就能感受到體內氣息蒸騰,隨意張口確有「洩氣」之感。至於如何將這口氣化在體內,唐維祿教授,練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轉悠幾圈自然會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氣爽,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習武要有練有化,收式與起式同樣重要,甚至練完後溜達的時間比練拳的時間還要長。 對於形意古歌訣,唐維祿是先整個說出來,令李仲軒背誦,在日後再分節講解。
    由於練武要靠實踐,程度到了方能有悟性,唐維祿有的講解十分清楚,有的講解李仲軒便聽不明白,似乎唐維祿也有難以說明之苦。到分節講解時,唐維祿說到「虎豹雷音」,李仲軒問:「是嚇人用的吧?」唐維祿連忙說不對,而是通過發聲來長功夫----這便與唐維祿「練拳不許說話」的規矩違背了,李仲軒就問是何道理,唐維祿說他的師父李存義有言「要想功夫深,需用『虎豹雷音』接引。」不過得功夫達到一定程度,方能有此妙用。李仲軒追唐維祿的話茬,說:「既然不是一聲怒吼,是個練功方法,練功方法總是具體的,還望老師說明。」
   唐維祿感到很是為難,想了一會,帶李仲軒到了寧河的一座寺廟裡。見左右無人,在院中懸鐘上輕輕敲了一下,懸鐘顫響。唐維祿讓李仲軒將手按在鐘面上,說:「就是這法子。」李仲軒仍然不解,唐維祿說:「李存義老師當初就是這麼傳給我『虎豹雷音』的,我沒有隱瞞你的,是你自己明白不了。」此事就此擱下。
   唐維祿為自己的徒弟能夠深造,後來讓李仲軒轉投尚雲祥門下,李仲軒因此從寧河到了北京。李仲軒家中在北京有親戚,當時由於時局紊亂,許多北京人南下遷居,所以北京有許多空房,房租空前的便宜。李仲軒在親戚家住了些天,便租了間房子,留在北京專門習武。
   由於脫離了寧河的大家族宅院式的生活,在北京胡同中與各色人等雜居;李仲軒對許多事都感到新鮮。當時胡同裡有一位姓「嚴」的先生,是賬房的會計,一手算盤打得十分高明,閒時在院子裡將馬扎一支,教左右的小孩打算盤,也將李仲軒吸引過來,就跟著學了,後來不料自己手的職業就是會計。當年玩一般學會的算盤竟成了終生吃飯的本事,不由得感慨人命運的因果奇巧。
   嚴先生教李仲軒算盤時,問道:「我原以為你們練武之人,總是手指粗粗,滿掌繭子,沒法打算盤,不料你的手指比女人還細,一個繭子都沒有。」李仲軒說:「我們內家拳不靠手硬打人。」當時唐維祿從寧河到北京看徒弟,躺在李仲軒租的房裡歇息,聽到嚴先生與李仲軒在院子裡說話,就笑瞇瞇地走出來,兩手一伸,說:「嚴先生,我的手也是一個繭子沒有。」 唐維祿在寧河鎮周邊的農村裡種地為生,可他的手不但沒繭子,而且很小,一點沒有重體力勞動的痕跡,嚴先生就感到更奇怪了。唐維祿說:「但我的手很有勁。」說完張手在院牆上一攥,便將婦女們綁晾衣繩的釘子拉了下來,然後不往原來的釘孔上插,而且錯開釘孔,手一擰,釘子就進了磚裡。嚴先生看得目瞪口呆,連說:「開眼開眼」。
   唐師父表演了這手功夫,使李仲軒對形意拳的內涵更為向往,急切地想在北京期間能有長進。但雖經過正式拜師,每次去尚雲祥家,尚雲祥並不教什麼,總是跟李仲軒閒聊,一副「來了個朋友」的樣子。李仲軒知道自己的拜入尚門,完全是唐維祿的撮合。尚雲祥雖對李仲軒有過觀察判斷,畢竟不太了解。他的閒聊,是在摸自己的性情。於是放開了,什麼話都跟尚雲祥說,先將這段時間當作去作客,相信有一天終會得到傳授。
   一日,在尚雲祥家時,尚雲祥有個朋友來訪。此人身體不太好,有胸悶頭暈的毛病,聽別人說讀經文可以去病,便請了本經日日讀誦。可經文難懂,一費心思,似乎胸悶得更厲害了,便來問尚雲祥有沒有健身的方法。 尚雲祥說:「練拳更加費心思,我看你這只是體虛,找正經大夫,吃藥慢慢調理,比什麼都好。」那人走後,尚雲祥跟李仲軒繼續聊天,聊了一會話題就轉到了那人身上。尚雲祥說:「其實有一個方法可以治病,正是讀書,不過要像小孩上私塾,不要管書上是什麼意思,囫圇吞棗地一口氣讀下去,只要書寫得朗朗上口,總會有益身心。但咱們成年人,不比小孩的元氣,大聲讀誦會傷肝,要哼著來讀,不必字字清楚,只要讀出音節的俯仰就行了。」
   李仲軒問:「這有什麼道理嗎?」尚雲祥答:「沒什麼道理,我看小孩們上學後,馬上就有了股振作之氣,對此自己亂琢磨的。』李仲軒又問:「為什麼不把這法子教給您那位朋友?」尚雲祥說:『那人生活不如意,精神萎靡,才令身體困頓,重要的是無思無想,不能再動什麼心思,我就不用這法子把惹他了。」 這話題一談也就過去了。幾日後,李仲軒忽然由讀書法想到,「虎豹雷音」會不會也在聲音上有一番玄妙?便去問尚雲祥,尚雲祥用一種很怪的眼神看了李仲軒一眼,說:「虎豹雷音不是練的,想著用它嚇敵,盡管去練,練多了傷腦,人會瘋癲失常的。」李仲軒問:「可唱戲的不也練大聲嗎?」尚雲祥:「晦!可他們不練拳呀。」 從此李仲軒再也不敢問虎豹雷音了。與尚雲祥彼此熟悉後,尚雲祥開始了傳授武功,所教與唐維祿有很大的不同。李仲軒心中奇怪,有時表現在臉上。尚雲祥察覺,笑道:「唐維祿所教就是我們師父李存義那一套,我教的是我這一套。」李仲軒連忙借這話頭,將唐維祿用敲鐘傳他虎豹雷音的事說了。尚雲祥聽完,說:「沒錯,李老師也是這麼教我的。」李仲軒說:「這是李存義那一套,你的那一套是什麼?」 尚雲祥大笑,說:「你這個徒弟真會挖東西。好,哪天打雷告訴你。」李仲軒以為尚雲祥是在用玩笑話敷衍,不過也一度天天盼著下雨,但多天沒下雨,尚雲祥也不再說什麼,只好專心練武,不去妄想了。
   那時尚雲祥鄰居家的貓生了窩小貓,有只小貓一個月了兩只耳朵還沒豎起來,跟小狗似的耷拉著耳朵。尚雲祥覺得它可愛,雖沒要來養,卻常抱來玩。一天李仲軒去尚雲祥家,見尚雲祥坐在院子裡用個小布條在逗貓,就坐在一旁。見李仲軒在等,尚雲祥逗了幾下便不逗了,將貓抱在懷裡,閉著眼捋著貓毛,似乎在出神。過了一會,忽然說:「你沒見過老虎豹子,我也沒見過,可貓你總見過吧?其實聰明人一聽『虎豹雷音』這名字,便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尚雲祥說,貓跟虎豹是一樣的,平時總哼著「嗯」的一股音響個不停。李仲軒從尚雲祥手中接過貓,果然聽到了貓的體內有「嗯」聲在輕微作響,而且抱貓的兩手上都有震動。尚雲祥解釋,練拳練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堅實,此時功夫要向身內走,就是要沁進五髒六腑。但這一步很難,就要用發聲來接引一下,聲音由內向外,勁力由外向內,裡應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
   尚雲祥最後總結:「所謂雷音也不是打雷的霹靂一聲,而是下雨前,天空中隱隱的雷音,似有似無,卻很深沉。」然後示范了哼「嗯、囑」兩個音。 離尚雲祥傳授虎豹雷音的時刻,現今已六十余年過去。李仲軒老人回憶當年的情景,打趣地說:「如果沒有一只耷耳朵貓,還真聽不到虎豹雷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太极小旋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4-3-2006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潇郎,你是不是很想学.但是你粘的很多空个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6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极小旋风 于 14-3-2006 05:27 PM 发表
潇郎,你是不是很想学.但是你粘的很多空个子.


啊?! 什么意思??? 空个子? 空格子? 没有空格子啊?

只要是真正有料的老师肯教,我就肯学喽~ 就像太极拳啊,八卦掌啊,来来去去就是学些皮毛,如果有个人专属师傅,天天教,天天学,哪该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06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7 潇郎 的帖子

哦~原来你懂太极拳和八卦掌啊?请问你是学哪派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06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只是理论上懂些皮毛,羞。。。
太极只是学了42式竞赛套路,想学陈式;八卦掌目前为止只是自学了基本步法,如有机会打算学程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3-2006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9 潇郎 的帖子

你在哪个地区啊?马来西亚好像都有程、梁、宫三派八卦掌可学呀。陈式太极拳也是流传得蛮广的。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15-3-2006 02:4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06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在马六甲,跟着精武的师傅学拳,但他贵人事忙,没时间仔细地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太极小旋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6-3-2006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他不是有一套八卦刀,对吗?

喔,格子,...没事没事,俺电脑见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3-2006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太极小旋风 于 16-3-2006 12:55 AM 发表
记得他不是有一套八卦刀,对吗?

喔,格子,...没事没事,俺电脑见鬼.


八卦刀没有八卦步???
而且我比较喜欢学拳了才学兵器。。。
而且我是向师兄学而已,知道啦,隔了1代,毕竟有些东西会不小心被filter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08:43 AM , Processed in 0.06395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