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19|回复: 3

三藏教法与正法久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2-2015 07: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bs.sutta.org/thread-8554-1-1.html
三藏教法与正法久住

2015年12月11日 觅寂尊者在马来西亚悉达林三藏研习营的讲稿。

各位贤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安。第三堂我们的主题是「三藏教法与正法久住」。这个主题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有四个部分:

1. 四大教法;
2. 正法与正法久住;
3. 正法住世五千年;
4. 正法灭没。

一、四大教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四大教法。

经藏的四大教法(Cattāro Mahāpadesā)

四大教法,巴利语「Cattāro Mahāpadesā」,意思是确认佛法的四大准则。在经律中,有两种四大教法:一个是出现在经藏《长部‧大品》的称为「经的四大教法」(Sutte cattāro mahāpadesā),第二个是出现在《律藏‧大品‧药犍度》的称为「犍度的四大教法」(Khandhake cattāro mahāpadesā)。犍度的四大教法为判断是否随顺于佛陀所许可的四种方法,属于律制的检验标准;经的四大教法,是佛陀在八十岁那年在财富城的阿难塔庙中所教导的,记载在《大般涅槃经》。

佛陀在此经中指出,如果有比库前来说,他亲自在1. 佛陀、2. 某个僧团、3. 某些通达经教的长老、4. 某位通达经教的长老那里听闻:「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佛陀)的教导。」你们不要轻易相信,而应记住其文句语言,再与经和律作比较,如果与经律不符,则应舍弃,假如符合经律才可接受。

佛陀之所以将它称为「四大教法」,是因为诵法的比库引用佛陀、僧团、长老等四类人所说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指四种判断佛法的方法。真正用来检验是否符合佛法的只有两个标准——经(sutte)和律(vinaye)。

四大教法 (Catumahāpadesā)的经文:

当时,世尊在般达村(Bhaṇḍagāma)随意居住之后,对具寿阿难说:「来,阿难,我们前往象村、芒果村、瞻部村、财富城。」

具寿阿难回答世尊说:「是的,尊者。」

于是,世尊与大比库僧团一起来到财富城并住下来。在那里,世尊住在财富城的阿难塔庙(ānande cetiye)。

在那里,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我将要说这四大教法,谛听,善作意,我要说了!」

那些比库回答世尊说:「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说:「诸比库,在此,假如有比库如此说:『贤友,我在世尊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该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 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这比库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这比库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一大教法。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如此说:『在某寺居住着有长老、领袖的僧团,我在该僧团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该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该僧团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该僧团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二大教法。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如此说:『在某寺居住着许多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那些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 』诸比库,对该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那些长老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那些长老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三大教法。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如此说:『在某寺居住着一位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该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该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该长老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该长老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四大教法。

D.2.187. (D.16; A.4:180)

在《长部注》里提到:当知在此还有这几种(方法):经的四大教法(Sutte cattāro mahāpadesā)、犍度的四大教法(Khandhake cattāro mahāpadesā)、四种问答(cattāri pañhabyākaraṇāni)、经典(suttaṃ)、随顺于经(suttānulomaṃ)、阿闍黎之说(ācariyavādo)、自己的意见(attanomati)、三次结集(tisso saṅgītiyo)。

此中,用「这是法,这是律」来判断法是这里的四大教法的标准。假如与此相符则应接受,否则即使他在叫喊也不应接受。

用「这是许可的,这是不许可的」来判断适不适合:「诸比库,凡是我未曾禁止:『这是不许可的。』假如它随顺不许可的,违背于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不许可的」等方法是《犍度》中所说的四大教法的标准。这些判断论记载于《普端严》中。在此,依所说的方式假如是随顺于许可的,它即是许可的,否则是不许可的。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应肯定回答之问、应分别回答之问、应反问回答之问、应搁置之问,这些称为四种问答(cattāri pañha- byākaraṇāni)。

此中,1. 假如问以:「眼无常吗?」,则应肯定地回答:「是的,无常。」对于耳等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是应肯定回答之问(ekaṃsabyākaraṇīyo pañho)。

2. 假如问以:「无常的是眼吗?」,则应这样分别地回答:「不只是眼,耳也无常,鼻也无常。」这是应分别回答之问(vibhajjabyākaraṇīyo pañho)。

3. 假如问以:「犹如眼,耳也一样;犹如耳,眼也一样吗?」则应反问:「你是从哪个角度来问的?」假如说:「我是从看的角度来问。」则应回答:「不是的。」假如说:「我是从无常的角度来问。」则应回答:「是的。」这是应反问回答之问(paṭipucchābyākaraṇīyo pañho)。

4. 假如问以:「命即是身吗?」等时,则应说:「世尊对此不作回答。」而置答,对这些问题不应作回答。这是应搁置之问(ṭhapanīyo pañho)。假如是用这些方式来问时,则用这四种回答来衡量。应这样来回答他的问题。

对于经典等,经典(Suttaṃ)名为收录进三次结集的三藏。

随顺于经(suttānulomaṃ)名为随顺于许可的。

阿闍黎之说(ācariyavādo)名为义注。

自己的意见(attanomati)名为用所掌握的方法、知识作为自己的观点。

其中,经典是无可否认的,假如否认它则等于否认佛陀。随顺于许可乃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而非其它。

阿闍黎之说也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而非其它。

但自己的意见是最弱的,它也只有符合经典时才能接受,而非其他。

五百结集、七百结集和一千结集为三次结集(Tisso saṅgītiyo)。即使是经典,也只能以三次结集所传来的为标准,其他应受责难的经典(gārayhasuttaṃ)则不应接受。当知收进那里应受责难的经典中的文句语言既没有收进于经,也不符合于律。

律藏的四大教法(Cattāro Mahāpadesā)

「诸比库,凡是我未曾禁止:『这是不许可的。』假如它随顺不许可的,违背于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不许可的。

诸比库,凡是我未曾禁止:『这是不许可的。』假如它随顺许可的,违背于不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许可的。

诸比库,凡是我未曾听许:『这是许可的。』假如它随顺不许可的,违背于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不许可的。

诸比库,凡是我未曾听许:『这是许可的。』假如它随顺许可的,违背于不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许可的。」(Mv.305)

这是《律藏‧犍度》中所说的四大教法。

二、正法久住

正法(saddhamma)可分为教理正法(pariyattisaddhamma)、行道正法(paṭipattisaddhamma)和体证正法(adhigamasaddhamma)三种 。

这三种正法是从教法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

1. 教理正法(pariyattisaddhamma),又称为教法正法:是指三藏圣典所含摄的所有佛陀言教(piṭakattayasaṅgahitaṃ sabbampi buddhavacanaṃ “pariyattisaddhammo” nāma.);有些注释书提到,连同三藏圣典的注释书也是属于教理正法的范围(tepiṭakaṃ buddhavacanaṃ sāṭṭhakathā pāḷi) 。

2. 行道正法(paṭipattisaddhamma),又称为修行正法:是指十三头陀支的德行、《律藏》十四犍度里的义务、八十二大行仪,以及戒、定和毘婆舍那〔观禅〕(Terasa dhutaguṇā, cuddasa khandhakavattāni, dveasīti mahāvattāni, sīlasamādhivipassanāti ayaṃ “paṭipattisaddhammo” nāma)。这些修行正法也就是含摄了戒、定、慧的八圣道分有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方法。对于出家比库而言,特别强调要把所有《律藏》里的大大小小义务与戒行都持得清净,并把那些想以少欲知足等德行来净化戒德的比库们更进一步地受持头陀支加进来解说而已,主要是在说明修习止观之时,要以清净的戒为基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戒、定、慧三学等能导向体证出世间法的禅修实践就是修行正法了。

3. 体证正法(adhigamasaddhamma),又称为证果正法:是指预流道等四种圣道、预流果等四种沙门果以及涅槃这九种出世间法称为体证正法(Cattāro ariyamaggā cattāri ca sāmaññaphalāni nibbānañcāti ayaṃ “adhigamasaddhammo” nāma.)。有些注释书提到,连同四无碍解、三明和六通也是属于体证正法的范围(Tattha adhigamoti cattāro maggā, cattāri phalāni, catasso paṭisambhidā, tisso vijjā, cha abhiññāti.) 。

我们想要正法久住,要了解只有在教理正法住世之时,行道正法才能存在,因为想要修道证果不能脱离三藏圣典,不能违背佛陀的教法;只有行道正法住世之时,体证正法才能存在,因为如果不依照戒、定、慧来禅修,脱离了行道的实践,就不可能体证任何的出世间法。这是大家所要注意的。

依律教来说,佛教里有五位持清净戒的比库很重要。就如刚才所说的,想要正法住世,不但要教理正法,也要有行道正法和体证正法。在三藏教法住世下,如果有五位持戒清净的比库,他们就能在佛法的边地使对教法有信心的良家之子出家受戒为比库;在满十位比库后,就能在佛法的中国使良家之子出家受戒为比库,满了二十位比库,就能使犯了僧初余的比库出罪,成为清净的比库。因此至少有四位不犯四根本戒的清净比库住世很重要,因为这能使正法住世。

我们跟大家讲述正法久住,是想要让大家了解正法的内容,进而依法奉行,来达到真正能实现正法久住的目的。此外,大家也才能了解正法的内容,不会被似是而非的言论所误导。

所谓「正法久住」,并不是只是呼呼口号而已,而是要身体奉行,这就是我们佛教徒的时代使命。

三、正法五千年

我们果德玛佛(Gotama Buddha)的正法可以运行、住立多久呢?五千年。在我们佛陀的教法当中,可以证得圣道圣果的时期一共有五千年,这正法运行、住世五千年是从可以证得圣道圣果的角度来说的。

这五千年的算法是从佛陀般涅槃的那天算起的,在斯里兰卡的某些森林道场,每天早课都要把这正法五千年已经过了多久,还剩余多久算出来、念诵出来。

《律藏》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阿难,假如女人没有〔不得〕在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中从在家而出家的话,阿难,梵行将得以久住,正法可以住立一千年。阿难,由于女人在如来所说的法与律中从在家而出家,阿难,现在梵行将无法久住了,阿难,现在正法将只住立五百年而已(Sace, ānanda, nālabhissa mātugāmo tathāgatappavedite dhammavinaye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jaṃ, ciraṭṭhitikaṃ, ānanda, brahmacariyaṃ abhavissa, vassasahassaṃ saddhammo tiṭṭheyya. Yato ca kho, ānanda, mātugāmo tathāgatappavedite dhammavinaye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ito, na dāni, ānanda, brahmacariyaṃ ciraṭṭhitikaṃ bhavissati. Pañceva dāni, ānanda, vassasatāni saddhammo ṭhassati.)。 」

原来正法是可以住世一千年的,但由于女众在佛陀的正法律中出家,所以正法只能住世五百年而已。但由于佛陀为比库尼预先制定了八敬法(aṭṭha garudhammā),又称为八尊师法,当比库尼奉行这八敬法时,正法又可恢复到住世一千年。

这正法可以住世一千年是指可以证得圣道圣果的角度来说的。

《律藏注》 解释说,住世一千年是指可以证得四无碍解智的漏尽阿拉汉而说的(paṭisambhidāpabhedappattakhīṇāsavavaseneva)。所以在这正法五千年当中,第一千年修行者最高可以在断除所有烦恼的同时,也证得四无碍解智。

第二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纯观行的漏尽阿拉汉时期(uttarimpi sukkhavipassakakhīṇāsavavasena vassasahassaṃ)。

第三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三果不还圣者的时期(anāgāmivasena vassasahassaṃ)。现在是佛陀般涅槃两千五百五十九年,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如果大家能够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习止观禅法的话,还有机会体证三果不还圣者。不还果是第三果圣者,由于已经断除了欲贪与瞋恚,不会再来投生欲界,所以称为不还圣者或不来圣者。

第四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二果一来圣者的时期(sakadāgāmivasena vassasahassaṃ)。

第五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初果预流圣者的时期(sotāpannavasena vassasahassaṃ)。这个时期想要断尽烦恼都很难,只能够证得初果的预流圣者。

在我们果德玛佛的教法期间,可以证得圣道圣果的时期一共有五千年,我们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在正法运行、住世五千年期间可以证到哪些圣道圣果的说法,在注释书间的导师们是有不同主张的,例如:

在《长部注》 里解释说,第一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四无碍解智阿拉汉的时期(paṭisambhidāpattehi vassasahassaṃ aṭṭhāsi)。

第二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六通阿拉汉的时期(chaḷabhiññehi vassasahassaṃ)。如果在那个时期证得阿拉汉果的话,有可能同时拥有六神通。

第三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的时期(tevijjehi vassasahassaṃ)。现在是佛陀般涅槃两千五百五十九年,所以在我们现在这个时期,如果依照这种说法,假如大家能够很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习的话,还有机会证得阿拉汉果,甚至还可以成为三明的阿拉汉。是哪三明呢?宿住随念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明,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

第四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纯观行阿拉汉的时期(sukkhavipassakehi vassasahassaṃ)。

第五千年是正法只剩下比库戒本的波提木叉时期(pātimokkhena vassasahassaṃ aṭṭhāsi)。

在《增支部注》 里解释说,从佛陀般涅槃后的第一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四无碍解智阿拉汉的时期(Buddhānañhi parinibbānato vassasahassameva paṭisambhidā nibbattetuṃ sakkonti)。

第二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六通阿拉汉的时期(tato paraṃ cha abhiññā)。

第三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的时期(tato tāpi nibbattetuṃ asakkontā tisso vijjā nibbattenti)。

第四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纯观行阿拉汉的时期(gacchante gacchante kāle tāpi nibbattetuṃ asakkontā sukkhavipassakā honti)。

第五千年是最高可以证得不来果、一来果和预流果的时期(Eteneva upāyena anāgāmino sakadāgāmino sotāpanna)。

《相应部注》 在解释《似正法经(Saddhammappatirūpakasuttaṃ,像法经)》时,并不是在解释正法运行、住世五千年,而是在解说正法的消灭:

最先觉悟的比库们可以证得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Paṭhamabodhiyañhi bhikkhū paṭisambhidāpattā ahesuṃ)。

到了无法证得四无碍解智之时,可以证得六通的阿拉汉(Atha kāle gacchante paṭisambhidā pāpuṇituṃ na sakkhiṃsu, chaḷabhiññā ahesuṃ)。

到了无法证得六通之时,可以证得三明的阿拉汉(tato cha abhiññā pattuṃ asakkontā tisso vijjā pāpuṇiṃsu)。

在《相应部注》作者的时代,他说,现在是无法证得三明的时代,只可以证得漏尽的阿拉汉(Idāni kāle gacchante tisso vijjā pāpuṇituṃ asakkontā āsavakkhayamattaṃ pāpuṇissanti)。

到了无法证得阿拉汉果之时,可以证得不来果(tampi asakkontā anāgāmiphalaṃ)。

到了无法证得不来果之时,可以证得一来果(tampi asakkontā sakadāgāmiphalaṃ)。

到了无法证得一来果之时,可以证得预流果(tampi asakkontā sotāpattiphalaṃ,)。

后来之时,就连预流果也无法证得了(gacchante kāle sotāpattiphalampi pattuṃ na sakkhissanti)。

四、正法的消失、灭没:

刚才我们有提过,只有在教理正法住世之时,行道正法才能存在;只有行道正法住世之时,体证正法才能存在。

在《增支部注》 里提到佛陀正法有五种消失、灭没(pañca antaradhānāni):体证灭没、行道灭没、教法灭没、出家相灭没和舍利灭没。

1. 体证灭没(adhigama-antaradhānaṃ):「体证」是指四圣道、四圣果、四无碍解智、六通和三明。就如刚才所讲的,从佛陀般涅槃后的第一千年是最高可以体证四无碍解智阿拉汉的时期,后来逐渐地衰退,到了佛陀般涅槃一千年后,就无法体证四无碍解智的阿拉汉了,只能证得六通的阿拉汉;后来连六通的阿拉汉也无法证得,只能证得三明的阿拉汉;后来连三明的阿拉汉也无法证得,只能证得纯观行(sukkhavipassakā)的阿拉汉;后来连纯观行的阿拉汉也无法证得,只能证得三果的不还圣者;后来连三果的不还圣者也无法证得,只能证得二果的一来圣者;后来连二果的一来圣者也无法证得,只能证得初果的预流圣者。只要还有人证得圣道圣果,体证就还没有灭没,但到连最后一位初果的预流圣者也去世时,那时体证就灭没了。这称为「体证灭没」。

四无碍解智(paṭisambhidā):1. 义无碍解智(atthappaṭisambhidā);2. 法无碍解智(dhammappaṭisambhidā);3. 辞无碍解智(niruttippaṭisambhidā);4. 应辩无碍解智(paṭibhānappaṭisambhidā):对上述三种无碍解智的无碍解智。

六神通(abhiññā):种种神变通(iddhi-vidha)、天耳通(dibba-sota)、他心通(ceto-pariya-ñāṇa)、宿住随念通(pubbe-nivāsānussati)、天眼通(dibba-cakkhu)和漏尽通(āsavakkhaya)。

三明 (vijjā):宿住随念明(pubbe-nivāsānussati)、天眼明(dibba-cakkhu)和漏尽明(āsavakkhaya)。

2. 行道灭没(paṭipatti-antaradhānaṃ):在正法时期佛弟子修习止观禅法还是可以成就的,但逐渐地连禅那、观禅(vipassanā)、圣道、圣果也无法证得了,但如果比库们至少还守护着四种遍净戒,那时行道并还没有灭没。后来之时,比库们想说:「即使我们精勤努力地持戒,把戒持得圆满,还是无法证得圣道、圣果,现在的人是无法体证、通达圣法了!」结果在诸多懈怠之下违犯了戒,比库们不互相指责,也不互相提醒,他们自己也不追悔,因此比库们就破了大大小小的戒。后来之时,比库们犯了心堕落(pācittiya)和粗罪(thullaccaya,偷兰遮),接着连重罪(garuka, 原指他胜罪和僧初余罪,在此是特指犯僧初余罪)也破了,只是守着四他胜法而已。即使有一百个或一千个比库还守着四他胜法,行道就还没有灭没;但到了最后一个比库的根本戒都破光或去世时,再也没有持戒的比库了,那时行道就灭没了。这称为「行道灭没」。

四种遍净戒(Catu-pārisuddhi-sīla):波提木叉律仪戒(pāṭimokkha-saṃvarasīla)、根律仪戒(indriyasaṃvarasīla)、活命遍净戒(ājīvapārisuddhisīla)和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īla)。

3. 教法灭没(pariyatti-antaradhānaṃ,教理灭没):「教理(pariyatti)」是指三藏佛语及其注释书。正法期间三藏佛语及其注释书还是能保存着的。后来之时,由于国王非法统治国家,因此大臣也行非法,人民百姓也跟着行非法。由于国王乃至百姓行非法,导致天无法适时下雨,因此农作物无法收成。由于缺乏农作物及食物,施主们无法好好地护持比库僧团食物等资生具;比库们由于缺乏食物等资生具而生活艰难,因此无法收摄弟子。后来之时,教法逐渐地衰败,比库们逐渐地无法忆持三藏的义理,只能忆持圣典。后来之时,连整部三藏圣典也无法忆持了,逐渐地到了教法灭没的时期。

三藏圣典中最先灭没的是《阿毗达摩藏(Abhidhammapiṭaka)》,灭没之时是从头(matthaka,头首)开始灭没的,《阿毗达摩藏》中最先灭没的是《发趣论(Paṭṭhāna)》,接着灭没的是《双论(Yamaka)》,接着灭没的是《论事(Kathāvatthu)》,接着灭没的是《人施设论(Puggalapaññatti)》,接着灭没的是《界论(Dhātukathā)》,接着灭没的是《分别论(Vidhaṅga)》,最后灭没的是《法集论(Dhammasaṅgaha; Dhammasaṅgaṇī)》。

《阿毗达摩藏》灭没之后,接着灭没的是《经藏(Suttantapiṭaka)》。在《经藏》中最先灭没的是《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增支部》是从十一法集先灭没的,接着灭没的是十法集,接着灭没的是九法集,接着灭没的是八法集,接着灭没的是七法集,接着灭没的是六法集,接着灭没的是五法集,最后灭没的是一法集。《增支部》灭没之后,接下来灭没的是《相应部(Saṃyuttanikāya)》。《相应部》是从〈大品(Mahāvaggo)〉先灭没的,接着灭没的是〈六处品(Saḷāyatanavaggo)〉,接着灭没的是〈蕴品(Khandhavaggo)〉,接着灭没的是〈因缘品(Nidānavaggo)〉,最后灭没的是〈有偈品(Sagāthāvaggo)〉。《相应部》灭没之后,接下来灭没的是《中部(Majjhimanikāya)》。《中部》是从〈后五十经(Uparipaṇṇāso)〉先灭没的,接着灭没的是〈中五十经(Majjhimapaṇṇāso)〉,最后灭没的是〈根本五十经(Mūlapaṇṇāso)〉。《中部》灭没之后,接下来灭没的是《长部(Dīghanikāya)》。《长部》是从〈巴提卡品(Pāthikavaggo)〉先灭没的,接着灭没的是〈大品(Mahāvaggo)〉,最后灭没的是〈戒蕴品(Sīlakkhandhavaggo)〉。当《长部》灭没时,《经藏》就灭没了。但当时比库们还能忆持《律藏(Vinayapiṭaka)》和《本生经(Jātaka)》。

当时有惭耻的比库会去忆持《律藏》,而想到没有经典可以讲说的人会去忆持《本生经》。后来之时,连《本生经》也无法忆持了,最先灭没的是《维山达拉本生经(Vessantarajātaka)》,接着逆着灭没的是《本那卡本生经(Puṇṇakajātaka)》,接着灭没的是《大那兰陀本生经(Mahānāradajātaka)》,最后灭没的是《无戏论本生经(Apaṇṇakajātaka)》。如此《本生经》灭没后,只剩忆持《律藏》而已了。

后来之时,连《律藏》也逐渐地灭没了。最先灭没的是《附随(parivāra)》,接着灭没的是《犍度(Khandhaka)》,接着灭没的是《比库尼分别(Bhikkhunivibhaṅga)》,接着灭没的是《大分别(Mahāvibhaṅga)》,但最后还保留着〈犍度〉里的〈布萨犍度(Uposathakkhandhaka)〉,这是指当时还保留着比库波提木叉,僧团还能进行诵戒布萨,而那时教法还不算灭没。即使人间还保存着一首四行的偈颂,教法也还不算灭没。但当有净信心的国王把装有一千个金币的钱袋放在大象的背上,派部下在城中击鼓通告说:「假如有人知道佛陀所开示的一首四行偈颂者,就可以来领取这一千个金币。」即使国王的部下游走整座城来通告,都没有一个人来领取这一千个金币。由于怕有人没有听到,于是国王的部下游走整座城三次来通告,也都没有一个人来领取这一千个金币,那时教法就灭没了。这称为「教法灭没」。

4. 出家相灭没(liṅga-antaradhānaṃ):「出家相」是指比库们披着袈裟,手拿着钵,行走时保持威仪与正知、正念。后来之时,比库们所披着袈裟,手所拿着钵,行走、静默时的威仪就无法那么使人产生净信心了。当比库们所持的钵就像尼干陀沙门所拿的葫芦钵(alābupatta,南瓜钵)一般放在肩膀上游行,那时出家相还不到灭没。后来之时,比库们把钵装到网袋里挂在肩膀上游行,袈裟并没有染成适当的颜色,而只是简单地染成淡淡的象牙色就到处游行。后来之时,袈裟连染也没有染了,只是在边缘或布片上作了点净就拿来使用了。

就如佛陀在《中部‧布施分别经》里向阿难尊者所说的:「阿难,未来将会有没有戒行的比库,他们只空有比库之名,披着袈裟。当指定想要布施给僧伽(Saṅgha)而布施给这些没有戒行的比库时,我说,即使这样的僧伽施,将会带来不可计数、不可计量的利益。 」即使比库们没有持清净戒,由于还披着袈裟,所以出家相还没有灭没,因为大家看到剃光头、披着袈裟的外形,大家就知道他是一位佛教的出家比库。

当体证灭没了,行道灭没了,教法也灭没了之时,出家相也会逐渐地灭没。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出家比库的生活将越来越艰难,接着连他们的袈裟也不披着了,只有在手臂或脖子上象征性的围着一条黄褐色的布而已。最后他们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出家人,而把袈裟丢弃在森林里,那时出家相就完全灭没了。这称为「出家相灭没」。

5. 舍利灭没(dhātu-antaradhānaṃ):我们的佛陀有三种般涅槃,即:烦恼般涅槃(kilesa-parinibbāna)、蕴般涅槃(khandha-parinibbāna)和舍利般涅槃(dhātuparinibbāna)。烦恼般涅槃是我们的菩萨在菩提迦耶的菩提座上断除所有烦恼证得阿拉汉的佛果时所经历的。而佛陀在拘尸那罗城(Kusinārā)大般涅槃时,称为蕴般涅槃,因为那时五蕴就不再生起了。而舍利般涅槃将会在未来发生。

佛陀在世时,佛陀本身受到人天的礼敬;佛陀般涅槃后,人们以佛像、佛陀的用品和佛陀的舍利三种象征物来代表佛陀接受人天的礼敬。

原本佛陀的舍利是安奉在梵天界、天界、龙宫和人间各处受到人天的礼敬、礼拜的。后来之时,人、天各处的佛陀舍利就无法在各处接受人天的礼敬、礼拜了。在佛教衰退之时,整个印度的佛舍利就会聚集在大塔(Mahācetiya)。后来,龙岛(Nāgadīpa)王处塔(Rājāyatanacetiya)的舍利会消失并出现在菩提伽耶的菩提场;接着龙宫(Nāgabhavana)、天界和梵天界的佛陀舍利也会消失并出现在菩提伽耶的菩提场,那时果德玛佛教法的舍利还不算灭没。直到所有人间、天界的佛陀舍利全都聚集在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场(Mahābodhimaṇḍa),当时将重现出圆满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寻身光等身形,以佛陀的身体形像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那时会像佛陀在世时展现双神变的那一天所显现的神变一般。当时没有任何人类来到那里,只有一万个轮围界的天神聚集在那里,哭泣着说:「今天十力世尊的舍利就要般涅槃了,从今以后世间将要变得完全黑暗了!」当时佛陀的舍利突然燃烧了起来,燃烧着佛陀舍利的火焰会升到梵天界,即使才芥子大小的舍利也都有各自一展火焰,然后佛陀舍利在辉耀的火焰中灭没了。在佛陀的舍利灭没时,我们果德玛佛的教法时期就结束了。当时聚集在那里天众将像当时佛陀般涅槃时一般,以天界的天香、花鬘、奏天乐等来礼敬、供养佛陀,以右绕三圈来表达对佛陀的礼敬后,说:「愿未来我们能见到佛世尊出现世间!」然后回到各自的天界去。这称为「舍利灭没」。

在这五种灭没中,教法灭没(pariyatti-antaradhānaṃ,教理灭没)是根本。如果教法灭没,行道也会灭没的;其实只有教法住世,行道才能住立。

古代在锡兰岛即将发生大灾难时,这个灾难称为「旃陀罗提舍的怖畏(Caṇḍālatissabhaya)」,帝释天王预知此事,恐怕教法灭失,于是化现成一位男子,变出一艘竹筏,对比库们说:「尊者们,大怖畏即将降临,天将无法适时降雨,比库们获得饮食等资生具将有困难,将无法很好地保持教法,请尊者们上船渡到对岸去来守护生命吧!尊者们,这艘竹筏的空间不够大家坐下来,请大家扶着木板站着乘船吧!到了那里就不会遇到灾难了。」当时有六十位比库为了保护三藏不愿意离开而守在那里,他们前往南马来亚山地区(Dakkhiṇamalayajanapada)只获得植物的地下茎、根和叶来维持生命,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来守护三藏与注释书,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大灾难才过去。

灾难过后,到对岸去避灾的七百位比库回到锡兰岛,回到卡拉村地区(Kallagāmajanapada)的曼陀罗园寺(Maṇḍalārāmavihāra),在与那六十位守护三藏与注释书的比库们见面后,比对下发现三藏与注释书的一个音节或一个字都没有任何的差错。

有人可能会引用《长部‧大般涅槃经》佛陀对善贤(Subhadda,须跋陀罗)所开示的:「善贤,在此,只要比库们能正安住(于八圣道分),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ime ca, subhadda, bhikkhū sammā vihareyyuṃ, asuñño loko arahantehi assā’ti)」的话来说,行道才是根本,教法并不重要。

如果没有教法如何能正确地修行呢?没有依法正确地修行,如何体证圣道圣果呢?因此我们要知道,如果教法灭没,行道也会灭没的;只有教法住世,行道才能住立。

因此,只要教法还保存着,教法就不会灭没。

当然,大家要知道,学佛是要依法来修行的,如果大家不依照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来修行,就会失去学佛的意义了!

如何使正法久住

今天我们跟大家讨论四大教法、正法与正法久住、正法可运行多久和正法的消灭,主要就是要让大家对佛陀的教法有所认识,进而努力使佛陀的正法得以久住。

佛陀的体证正法可以运行五千年,也就是说,现在是佛法的正法时期,只要佛弟子依法奉行,还有两千四百多年可以证得圣道圣果。

然而,我们要思考的一点是,我们距离佛陀时代已经经过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的善根是属于比较钝根型的,因此才没有因缘生在佛世,甚至在更早的时期修习并体证涅槃,所以我们是要更加努力修行才能解脱生死轮回的。

教理正法的消灭是从《阿毗达摩藏》最先灭没的,请大家看看吧!佛陀的教法是三藏圣典,但现代有许多学者及佛教徒,甚至是有名的出家人也开始在批评《阿毗达摩藏》了,他们认为《阿毗达摩藏》不是佛陀所宣说的,他们只承认有两藏而已,这不是教理正法消灭的前兆吗?

现代有许多出家人不研究也不相信注释书的解释内容,只凭自己的臆想来理解佛法,这是很危险的!

我们要了解,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正是他亲身所体验的。他把自己所亲身体证的修行方法向弟子们解说,希望弟子们依此方法来修行,也能体证四圣谛,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有时候我们自己阅读经典,如果没有阅读注释书的解释,经常会有误解的情形。而且只看经文的片断,也容易断章取义。大部分学者只重研究,对佛法是没有信心的;有些人虽然有信心,但思考方法却错误了,不知道佛法是用来修行以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如果佛教徒没有思考到这一点,只是盲目地相信他们的见解,殊不知是在帮倒忙,加速正法的消灭而已!

想要使正法久住,首先我们要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对佛教的修行方法有正确的了解。

当代佛教徒的使命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带来快乐;而究竟的目的则是为了体证涅槃,解脱生死轮回之苦。

在佛教里,我们的教主是果德玛佛,如今他已经般涅槃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三藏教法,由于过去圣僧团的努力,如今巴利三藏圣典也还很好地保存着。我们佛教的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是教团。

除了教主和三藏教法外,佛教教团的健全有三个要素:寺院道场、出家僧众和外护信徒。

1. 寺院道场:佛教寺院代表着我们佛教的表象之一,由于寺院的存在,出家僧众才有安住、修行、学习及弘法的地方,信众也得以前来听闻、学习佛法。

2. 出家僧众:出家僧众是佛陀之子,依佛出家,遵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来生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教法来修行。他们把身心奉献给佛教,既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也为了延续佛陀的教法慧命。只要他们能真正依佛陀的正法律来奉行,正法就有光辉的一天。

3. 外护信徒:外护信徒是在家的信众,也是护持佛教的人士。由于出家僧众不得接受及使用金钱,也不可以挖地和砍伐草木,所以并不适合亲自建造佛教寺院,这个责任就要落在在家信徒的身上了。如果没有在家信众的护持,出家僧众就无法安住、学习、修行并弘扬佛法了,所以在家居士要了解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使佛教发扬光大。

如何真正地使佛陀的正法久住呢?对出家比库来讲,有两件事是最为重要,也最能使正法久住的:第一是以持戒为基础精勤努力地修习止观禅法,使自己证得阿拉汉果;第二是有系统地把佛陀所教导的三藏圣典背起来。

当自己证得了阿拉汉果时,自己的戒、定、慧就圆满了,就能毫无差错地把佛陀的教法弘扬开来;当自己把三藏圣典背起来时,就能依佛陀的教说来弘扬佛法,而不是自己个人的见解。所以这两种是使佛陀的正法久住很有效的方法。

各位佛友,你们想要扮演什么角色呢?请好好地去思考思考吧!

如果你们想要出家,请好好地思考自己的发心是否正确;是不是发好心来出家的,有没有被权利、名闻、利养冲昏了头;自己所做所为对佛教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自己所做所为会使自己投生善趣,还是会让自己堕入恶道!

如果你们想要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来学习及护持佛教,也要学习如何使你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生命态度,正确的佛法观念;学习使自己现世获得快乐,来世获得快乐、比现世还好的生活方法,未来规划如何实践达到最究竟、胜义的快乐。

佛陀的教法真的是很好,请大家用心来学习,用心来体证。

在《本生经》和《长老偈》里提到:

Dhammo have rakkhati dhammacāriṃ,
dhammo suciṇṇo sukhamāvahāti.
Esānisaṃso dhamme suciṇṇe,
na duggatiṃ gacchati dhammacārī.

法实守护法行者,善行法者带来乐;
善行法有此功德,法行不堕于恶趣。

The Dhamma protects those who live by the Dhamma.
The Dhamma well-practiced brings happiness.
This is the reward when Dhamma is well-practiced:
One who lives by the Dhamma does not go to a bad destination.

(J.i,p.215; Thag.p.272,v.303; BuA.p.174.)

法确实会守护依法奉行的人,善法能带来快乐;善行法有这样的功德利益,依法奉行的人不会堕入恶道。

时间的关系,三藏研习营的课程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上午我们还有实时问答,到时候如果大家有相关问题,可以再提出来讨论。

祝大家平安快乐!

祝大家早证涅槃!

这篇是 觅寂尊者 2015年12月11日在马来西亚悉达林三藏研习营的讲稿,当时听众大约30位。

点评

+100分 (′∀`*) ~  发表于 18-12-2015 12:22 AM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荣耀归来123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6-2018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有谁那么超脑力能把巴利三藏全部背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18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5-2024 03:10 PM , Processed in 0.134762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