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729|回复: 31

佛法与不二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6-2016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與不二論
菩提比丘著    梁國雄居士譯    V1.2.1  2014-12-11
      近年來,上座部佛教要面對的其中一個最具挑戰性問題,是傳統的上座部內觀禪(Vipassanā Meditation)與不二論的玄思傳統(Non-dualistic Contemplative Tradition)間的衝突。“不二論”的最佳代表是(印度正統哲學)“不二論吠檀多(Advaita Vedanta)”與“大乘佛教”。面對這衝突的反應橫跨兩極:一極是激烈的對抗,另一極是各式各樣的綜合與混合。當中的對話變化多端,本文實無法解釋所有相關的複雜與微妙問題,然而,我想以上座部的經論立場來寫,希望可以提供些微貢獻。

      我的第一個意見:一個禪修系統是不會構成一門獨立學科的。任何一種可信的靈修系統,經常都是被發現在某一概念距陣(Conceptual matrix)之內,並用來解決或實現這概念距陣所解說的問題或目標。因此,把互不相容的概念框架裡的技巧合併起來,實在是危險的。雖然這種合併可以安撫一些偏愛實驗或折衷主義人士,它的長期影響將帶來一定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且將迴盪至內心深處和激起更大的混亂。

      我的第二個意見:各種“不二論”的靈修傳統並非互相一致,相反地,所包含的諸種意見可說極之不同,且難免會被包含它們的哲學思想所污染。

      在吠檀多派的經典裡,不二論是指最內層的「我(Atman)」與「梵(Brahman)」並無本質上的分別,而「梵」又稱作神聖的真實、或世界的本體。從最高實現(The highest realization)的觀點來看只有兩點:
(一) 只有一個最終的真實存在 ── 那就是「梵」與「我」的合一;
(二) 心靈修養的目標是要知道人自身的「真我」是永恆的真實,那就是實在(Being)、意識(Awareness)與極樂(Bliss)。
由於所有佛教派系均抗拒「我」的觀念,故此無人可以接受吠檀多派的不二論。從上座部傳統的角度看,任何尋求自我的舉動,無論是「常我」或是一個「絕對的、普遍的我」,將會被視為是一種錯覺而被消除,或被視為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錯誤,產生於沒有適當地瞭解具體經驗的本性。根據巴利文經典,個人只不過是一個複雜的五蘊統一體,每一蘊均有無常、苦與無我等三種烙印(基本特性)。任何有關此類瞬息萬變、依賴因緣的五蘊現象所假設出來的「我」,都會被視為「身見(Sakkayaditthi)」,此「身見」正是繫縛眾生於生死輪迴中的最根本的「結」。佛教認為,獲得解脫不能通過實現一個「真我」或「絕對的我」,而是通過消除對五蘊有關的最微細的自我意識,消除所有製造「我」、「我所」等想法、潛在的「我慢」傾向等。

      大乘各派雖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堅持一個論點,那就是聲稱:生死輪迴與涅槃、污染與清淨、迷與悟等從根本上說是沒有分別的。但從上座部的角度來看,這是荒誕不經的。對大乘來說,實現佛教修道所要達至的覺悟,正是要喚醒此不二論的觀點。大乘否決傳統的、對立的二元論,因為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由於缺乏任何內在的實質或本質,因此在共性之「空」中,所有主流佛教所安立之各式各樣明顯相反的現象終於不謀而合:“諸法(現象)皆有一性(One nature),那就是「空性或無性(No-nature)」。”

      在巴利文的藏經中,並無發現佛陀的教導有贊成過任何形式的不二論;我想補充一點:也沒有發現不二論的觀點被含藏於佛語之中。同時,我亦不認為有巴利文的經典提出過二元論,安立一個形而上學的二元論假設,供給知識分子們去認同。我認為佛陀的教導特色,本質上是務實的(Pragmatic),不是思辯的(Speculative)。雖然如此,我想進一步說明,這種務實主義也非全無哲學根據,而是以佛陀所覺悟到的、洞悉到的諸法實相為根據。相對於不二論系統,佛陀不是要發現隱藏於世間經驗背後或下面的一個統一原則,相反地,它採用具體的現實生活經驗,以當中混亂一片的差異與緊張為它的出發點與框架,從中試圖診斷出人類生存的核心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因此,佛教修道的指導原則不是最終的統一,而是滅絕苦痛,俾能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困境。

      當我們如實地審查當下的經驗時,我們會發現,它貫穿著許多極為重要的二元性,對靈修的追求上有深刻的含義。佛陀在巴利文經藏中教導我們,堅定不移地專注著這些相對現象,並且確認它們,才是忠實地尋找解脫智慧所必須的。正是這些對立(善與惡、苦與樂、智與癡)的存在,使追求覺悟與解脫成為那麼一個極其重要的關注。

      有為(受條件限制的)與無為(不受條件限制的)站在眾多的對立面上:生死輪迴(Samsara)指不斷的出生與死亡,在那裡,一切皆是無常的,變易的,令人苦惱的;而作為最終解脫的涅槃狀態是不生、不老與不死。在早期的文獻裡,雖然涅槃含有最終真實的意義,而非僅是一種道德或心理狀態,但沒有些微暗示過,此真實在某深層次中,與它示現的對立面 ── 生死輪迴有著形而上學的不可分辨性。與此相反,佛陀一再教導,生死輪迴是受貪瞋癡影響的痛苦境界,在輪迴中,我們累積起來的眼淚遠遠超過所有的海洋;而涅槃是不可逆轉之生死輪迴的解脫,要實現就必須完全消除貪瞋癡與捨棄一切有為的存在(conditioned existence)。

      因此,上座部以輪迴與涅槃的對立為全面追求解脫的出發點,更有甚者,它把這種對立作為達至最終目標的決定因素,那正是超越輪迴與實現解脫的涅槃。上座部與大乘還有一點顯著的不同:大乘僅把輪迴與涅槃的對立視為專為鈍根眾生而設的初步教導,最終要由較高層次的實現不二論所替代;但上座部並不同意,因為,從巴利文的藏經來看,即使是佛陀與阿羅漢,他們的苦與苦的止息、輪迴與涅槃等仍然是不同的。

      追求靈修的人士仍在探索不同的玄思傳統,他們普遍認為,最高的靈修教導必須安立一種形而上學的(玄奧的)統一,作為追求最終目標 ── 覺悟的哲學基礎。若以此假設為公理,他們自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根據巴利文經藏的佛教,與伴之而來之堅持對二元的對立面作嚴肅的評估,是有缺陷的與暫時性的,有需要通過實現不二論來完成始得。對傾向此想的人士,以終極的統一來消除二元的對立面,自然覺得更為深刻與完整了。

      然而,這種假設正是我想挑戰的。我想宣稱:參照佛陀的原本教義,那種深刻與完整不必以差別的代價來取得,就以成熟的世間反思,已能表露無遺的那些二元的對立面與其多樣性,就足可達至最高尚的成就了。此外,我想補充一點,此種堅持確認真正的二元對立面的教導,最終會比較令人滿意。它比較令人滿意的原因是,儘管它拒絕內心的渴望全面統一,它需要考慮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要保持立足於現實。

      我之所以認為保存在上座部傳統裡的佛教,遠遠超過任何解決人類心靈困境的企圖,是在於它的堅持現實而非統一。佛法不是指導我們走向一個無所不包的絕對,在那裡日常的緊張與壓力可消融於形而上學的統一,或莫測高深的「空」性之中。相反地,它指導我們面向現實作為最終的理解領域,以及如實地面對事物本身。首先,它為我們指出苦、集(苦因)、滅、道等四聖諦,作為如實的解脫宣言。佛陀宣稱,這四個真理,是崇高的真理(聖諦),而導致它們的崇高,正因為它們是現實的、不離正道的與不變的。就因為不能如實地面對這些聖諦,我們便在生死輪迴中流浪了這麼久,也只有通達這些如實的真理,才能令人達致真正完美的靈修境界:一切苦惱的止息。

      繼續下來,我打算討論佛教中的「聖法(Ariyan Dhamma)」與不二論思想間的三個主要不同領域,這三個領域即佛教中之三學:戒(美德)、定、慧。

      有關戒律(美德)方面,兩者的分別並非立即可見,因為兩者在開始修習時一般都會強調戒律的重要性。它們的分別不是在開始,而是在後期,即在進階時對戒律的功用有不同的評估方式。對於那些不二論系統,所有二元的對立面最終都會在實現不二、絕對、或本體時被超越,由於絕對包含並超越了所有的多樣性(Diversity),實現了它的人士即可泯滅「好」與「壞」、「善」與「惡」等之間的區別。不二論者認為,二元對立面的區別只適用於世俗諦的水平,並不適用於已達終極實現的水平,它們只對學員,而非對熟練的行家有約束力。因此,我們可以在他們的歷史形態(特別是在印度教與佛教的密宗)中找到如下的不二論哲學特色:已覺悟的聖者行為是不受道德所規範的。聖者已超越所有世俗諦的「好」與「壞」的區別,他的行為自發於對終極的直覺,因此不再受道德規條所限,那些道德規條只對那些向著光明掙扎的人士有效而已,他的行為是一股難以捉摸的、難以理解的流動,從所謂“瘋癲智慧(Crazy Wisdom)”中流出。

      對於聖法來說,道德與不道德的兩種行為區別,是鮮明和清晰的,就算修道至最高境界,這種區別依然會存在,就如南傳中部第114經(MN 114)所言:“身體的行為有兩部分:應修習部分與不應修習部分,兩者是明顯不同的。”佛教之完美聖者阿羅漢的行為,無論在精神上或字面上說,必然已體現了最高的道德標準,對他而言,奉持字面上的戒律是自發與自然的。佛陀說過,解脫者能依戒律生活,於微細的犯戒中看到危險,他不會故意違反道德戒律,也不會受貪瞋癡或恐懼所驅使而胡作非為的。

      在禪修或禪定上,我們又再發現不二論系統與聖法之間在外貌上的一個驚人差異。對於不二論系統來說,由於任何區別最終皆非真實,禪修目標當然就不會著重消除內心的煩惱與培養良善的心態了。這些系統會說:煩惱只是虛有其表,沒有內在的實質,甚至說成是絕對的不同示現,因此,進行任何消除煩惱的實踐,都是徒勞無功的,就像逃避一隻虛幻的惡魔,設法消除煩惱只會加強二元對立面的幻象而已。在不二論者心中波動著的禪修主題宣稱:「沒有污染,也沒有清淨」;「煩惱與超越的智慧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有用激情才能消除激情」。

      在聖法之中,禪修實踐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以一種清淨心靈的過程來展開的。此過程從認知不善念的危險開始,這些不善念是我們的真正污染物,是我們需要降伏與消除的。培育對治它們的善念,才能徹底銷毀這些污染性煩惱,達致完善的境界。整個過程皆需要明辨心念的善與惡、黑與白等品質,以及依賴努力和勤奮,就如南傳中部第2經(MN 2)所言:“修行者不可容忍任何一個出現的不善念,要拋棄它,驅散它,取消它,廢棄它“。又如南傳相應部第46:40經(SN 46:40)所言:障礙是“盲目的原因,無明的原因,會破壞智慧,不利於涅槃”。實踐禪修可排除心內的污垢,為銷毀諸漏(煩惱)作出最好的準備。

      最後,在智慧的領域上,聖法與不二論系統又再各走極端。在不二論系統裡,智慧的任務是要突破多元化的外表,以發現他們的統一真實基礎。有分別和多樣性的具體現象,只不過是外表的狀況而已,真正的實在是一個實在的絕對(大我、梵、神性等),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零(空性、空的心性等)。對這些系統來說,只有達致根本的統一,即一切對立泯滅無餘、一切分別煙消雲散,解脫才會降臨。

      在聖法之中,智慧的目的是要如實地了知事物真相。因此,要如實地了知事物真相,智慧必須精確地尊重事物的特殊性。智慧不會干預多樣性與多元化的存在,相反,它只會揭示諸法(各種現象)的共同特性,希望深入洞悉它們的性質與結構。它不是向著認同無所不包的一切(All)方向移動,而是向著遠離一切、脫離一切、放開一切的方向前進。智慧的培育,完全沒有藉著把具體現象貶為外表來損害它們,也沒有視它們為本體的開放窗口。相反,它審查與辨識,以了解事物的真相,如佛經所言:“什麼是如實的了知?行者會了知:那是色,那是色的生起與消失;那是受 … ;想 … ;行 … 識,識的生起與消失。”“當一位行者看到「諸行無常,諸行苦,諸法無我」時,他就會遠離痛苦,這便是清淨之道。”

      靈修系統往往會受其喜愛的比喻與陳述的教義所影響。不二論系統有兩個突出的比喻:一個是虛空(Space),它包含一切,也同時滲透一切,但其本身卻全無實體。另一個是海洋(Ocean),在眾多變幻莫測的波浪下面,海洋仍能保持其自身的特性。聖法中所用的比喻則甚為多種多樣,雖然如此,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敏銳的洞察力」 ── 它是一種對所有可見物的清楚而精確的全景視覺,洞察到每一事物,如南傳中部第39經(MN 39)所言:“那好像在深山中的一個清澈、寧靜的湖邊站著,一個有良好視力的人會看到貝殼、砂礫、卵石,也會看到淺灘裡的魚游來游去和休息。他可能會想:'這裡有一個湖,它清澈、寧靜,這裡還有貝殼、砂礫、卵石,在這些淺灘中有些魚在游來游去和休息。' 一位比丘也會如實地理解到:'這是苦,這是集(苦因),這是苦滅,這是導致苦滅之道。' 當他如是知,如是見時,他的心便從煩惱中得到解脫,隨著解脫,他知道自已經得到解脫。“(MN 39)。         【完】

【譯者附錄】

1. 原文名稱與作者:Dhamma and Non-duality By Bhikkhu Bodhi
        (1) http://www.vipassanadhura.com/nonduality.html
        (2)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 ... i/bps-essay_27.html
        (3) Dhamma and Non-duality-A Theravadan Point of View _ Metta Refuge.htm
            〔(3) 的作者是 Steven Goodheart。文章後面有 Bhikkhu Bodhi's comment。〕

2.  不二論(Non-duality):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不二論(Advaita Vedanta)是印度哲學中吠陀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屬唯心主義思想。 Advaita,字面解非二元,是一種一元思想體系。Advaita主要指自我(Atman)和完整(Brahman,即梵)同一。第一個有系統整理不二論的哲學家是商羯羅(Adi Shankara)。商羯羅將吠陀文獻及喬荼波陀(Gaudapada)所倡導的不二論理念整理出來。與部分奧義書導師及喬荼波陀一脈相承,商羯羅將不二論的理念(非二元的現實)詳細地加以說明。以下的箴言總結了他的哲學思想:
    ◆ 梵是唯一真理,世界是幻象,梵與自我終究是沒有分別的。
    ◆ 梵是唯一的、是全部、是唯一的真實。除此以外,包括宇宙、物質都是虛假的。物質世界只是梵轉化成的幻象。梵沒有性質、沒有形狀,是自有、絕對及不滅。


http://bemindful.weebly.com/203152786133287199812010835542.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外道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6-2016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不二論(Non-duality):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不二論(Advaita Vedanta)是印度哲學中吠陀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屬唯心主義思想。 Advaita,字面解非二元,是一種一元思想體系。Advaita主要指自我(Atman)和完整(Brahman,即梵)同一。第一個有系統整理不二論的哲學家是商羯羅(Adi Shankara)。商羯羅將吠陀文獻及喬荼波陀(Gaudapada)所倡導的不二論理念整理出來。與部分奧義書導師及喬荼波陀一脈相承,商羯羅將不二論的理念(非二元的現實)詳細地加以說明。以下的箴言總結了他的哲學思想:
     ◆ 梵是唯一真理,世界是幻象,梵與自我終究是沒有分別的。
     ◆ 梵是唯一的、是全部、是唯一的真實。除此以外,包括宇宙、物質都是虛假的。物質世界只是梵轉化成的幻象。梵沒有性質、沒有形狀,是自有、絕對及不滅。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的不二论,首创于商羯罗(788年-820年),他所主张的不二,是指自我和梵的合一。

龙树菩萨在《中观》中谈到的不二,是指没有无二边之见,中亦不立,为教化众生,强名为中。根本没有提到什么合一,更不可能提到梵我的合一。而且龙树菩萨大概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如果说他受到后来商羯罗所主张的不二论的影响,从年代考据史上来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再说大乘的不二论也不是来自龙树,在更早之前的维摩诘经已经提到了不二这个词了。维摩诘经约在西元100年前后,开始在印度流传。在西元183年,由支谦首次汉译。但是维摩诘经所谓的不二法门是指「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这里面,那里有什么梵我合一的主张?

所以商羯罗所提倡的不二论根本就是同名不同义,因为后来的商羯罗推出了一个同名异义的“不二论”,然后换上新的内容和概念,接着大家就人云亦云,渐渐误解是大乘佛教被印度教的学说渗透变质,这些以讹传讹的事情,大乘佛教徒也是觉得很无奈,但是三宝子弟依教奉行,是以平常心和忍耐心去看待这些议论。

假如情况允许的话,我们这些三宝子弟,也会引经据典来做些说明。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和与人诤说辩论。跟传统的上座部佛教一样,我们更维护六和净的共修基础,特别是戒和同修、口和无诤、身和同住这几条。因为佛法修行,不能只是理论上的诤论,更重要的是身口意的修行。现代离佛已远,真正要做到见和同解、意和同悅,恐怕是不容易了,即使在同一个教派地下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在言语上做到和谐,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那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就不会妨碍大家同台吃饭,各自修行。

以上的以下的资料分享,仅供纠正和参考目的。谢谢楼主的文章分享,末学合十。



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中,文殊师利菩萨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转问维摩诘对于不二法门的看法,维摩诘居士竟然「默然无言」。文殊因此赞歎:「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可知真正的禅法,即是不二法门,也当无话可说。--《禅的世界》,圣严法师著

《中论》亦名《中观论》或《正观论》,其内容是在说明中道观的真理,因此从所诠得名,所以称为《中观论》。如果从能观而言,此“观”是一种中道正观,因此亦名《正观论》。“中”是正确真实之义,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二边。“中”又是正而不偏,是中正不邪之义,即是中道实相。“观”是用智慧观察体悟,即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相,不观有无颠倒的实相慧。“观”又是观行、思量义,即观诸法实相,以观心而行于正法。“论”是言论、文字,了别之义,即说明诸法实相,中道义的经论等语言文字。故“中观论”者是龙树菩萨解释佛经而引导众生悟入诸法实相的言论文字。如昙影大师言:“问答析征,所以为论”。僧叡亦云:“以论为称者尽其言”,故名为《中论》。又古德云:“言辩于口,观称其心”故名为《中观》。——理净法师 ,中国佛学院副教授,龙树《中论》思想述义

...即本来是对偏病而说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本来非偏非中,为教化众生,强名为中,故名为绝待中...即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于有无二边之见,故说非有非无之中...——理净法师 ,中国佛学院副教授,龙树《中论》思想述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6-2016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各派雖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堅持一個論點,那就是聲稱:生死輪迴與涅槃、污染與清淨、迷與悟等從根本上說是沒有分別的。但從上座部的角度來看,這是荒誕不經的。對大乘來說,實現佛教修道所要達至的覺悟,正是要喚醒此不二論的觀點。"---大乘的不二论

对正统佛教, 生死輪迴與涅槃是对立的, 也不可逆转, 就如佛陀給的比喻, 从牛奶转变成奶酥, 乳酪的过程后是不可逆转的. 所以那些所谓的佛的倒驾慈行入轮回, 阿罗汉的弃小归大入菩萨道根本是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16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4-6-2016 05:23 PM
"大乘各派雖有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要堅持一個論點,那就是聲稱:生死輪迴與涅槃、污染與清淨、迷與悟等從根本上說是沒有分別的。但從上座部的角度來看,這是荒誕不經的。對大乘來說,實現佛教修道所要達至的覺悟, ...

从圣人内证角度(第一义)来叙述佛法实义,以及圣人教导凡夫如何修行的角度,来说明佛法的时候,内容是会有差别的。大乘很多内容是触及内证的第一义说,其实根本上也没有违背四谛。以下是南传论藏中类似的言论,仅供参考:

一切四谛,依第一义说,因无受(苦)者,作(烦恼)者,入灭者及行(道)者之故,当知(四谛)是空。所以这样说:

  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
  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
  有灭而无入灭者,
  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

————觉音尊者(Buddhaghosa)著,译者叶均,《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第十六:说根谛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20-6-2016 10:32 AM 编辑

有人说商羯羅的老师的不二思想也是受到早期大乘的影响,才慢慢有不二论的。
如果不二论是佛教本身创的,而不是印度教的,那么你们可以接受吗?
梵就是好像儒家、道家的大道。天人合一和梵我合一是不是很像呢。还有其他宗教传统都是这样的,例如犹太教卡巴拉讲阿因索夫,都是讲有本体的。本体是很形而上的,超越形象物质的。
就是原始佛法没有讲本体,其实是真的很特别。
没有本体这个问题我很难接受,(至今还是保持探索而不下定论的心态),
我觉得有本体,但本体是恒动恒变无自性。。我暂时可以接受这个。
觉得龙树的不二的确是有讲本体,如果没有讲本体,应该不会说“不一不异”  “不常不断”  。。。觉得这就是讲本体。没有本体,不可能万象森罗会因为意识和贪欲而聚合在一起。好像一个真空的空间里面不可能会有灰尘吧。。而且,存在是很确实的(虽然它无常变幻无自性)。
有一点,一个修行人成功涅磐解脱了,外面的存在还是一样纷纷绕绕啊,行星依然运行。
我们睡觉完全无梦的时候,外面7-11还是在营业,嘛嘛档还是很多人。
人间的恒动是一个不争事实,就算世界末日了,宇宙还是有无边无际的星球,就算星球都灭了,还是有宇宙这个空洞的空间,有黑洞。还有既然没有本体,但又会有轮回这样的东西,我也不能接受。把这个 “宇宙万有”否定掉,你不觉得真理就少了一大块吗。
如果我们不解脱,那么我们就会永远轮回?对吗。 如果没有本体,那又为什么可能永远轮回呢?
所以,说没有本体的话,我是还不能接受。愚昧的我比较相应本体论。
原始佛法太奇妙了。各宗教什么主义都是证到有本体。就是原始佛法没有,依我卑微的智慧;我觉得我应该去体会其他所有圣人都认同的本体论,再去破这个原始佛教独家智慧也不迟。
毕竟,佛陀还讲了两样他留笔的东西:
i 涅磐不可说
ii 他老说的只是手中之沙数而非恒河沙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二论,我比较有体验的是 “不常不断” 
我的存在就是那样,好像有个恒常的自我,又好像没有。我的性格从小到大有变动,但那自我感隐约在。你不可说它存在,也不可说它不存在。
其实,所谓梵我合一,天人合一,我觉得是不错的东西。如果你悟到你就是宇宙本体的一分子,那么也没有生死了。也不畏惧生死了。对我而言,这是很高了。 
听说佛陀本身,也是证了这个大我意识,到了那么高的境界,才舍去这个境界。好像我这种初级修行人,却要直接迈向佛陀的最终境界,算不算是少走了很多生命旅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6-2016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不二论的“不异不一”,佛教有著名的水与波论,华严有金狮子论。商羯罗有泥与陶器论。
说真的,很难看出有什么不同。但我可以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0-6-2016 10:30 AM
有人说商羯羅的老师的不二思想也是受到早期大乘的影响,才慢慢有不二论的。
如果不二论是佛教本身创的,而不是印度教的,那么你们可以接受吗?
梵就是好像儒家、道家的大道。天人合一和梵我合一是不是很像呢。还 ...

講本體容易落入我見, 我執很難斷除. 說梵我合一都還是有我在, 而且是我大到宇宙那麼大, 這很糟糕.
無本體令人抓不到浮木, 無可靠無可依茫茫無所從. 無本體不符合人的思考, 會令人另生所執點, 取於空無的我, 這樣, 連自己也不覺察的隱形人出現, 這也很糟糕.

本體論和無本體論都是用, 哪個用得好就用哪個, 兩個都沒差別. 不要帶去梵我的大大大, 不要帶去空無的我我我, 不要錯了方向就可以了.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Quest716 + 5 hmm...you dao li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6-2016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20-6-2016 10:47 AM
不二论,我比较有体验的是 “不常不断” 
我的存在就是那样,好像有个恒常的自我,又好像没有。我的性格从小到大有变动,但那自我感隐约在。你不可说它存在,也不可说它不存在。
其实,所谓梵我合一,天人合一, ...

從凡人直接跳入無本體或許很艱難, 從凡人入本體再入無本體或許比較容易. 因為無本體不符合人的思維, 不過, 一旦接觸過本體的梵我就容易明白了.
佛陀本身是修外道法的, 佛陀很多弟子都是外道高手, 因為都是外道高手, 從本體再入無本體, 所以他們聽無本體的佛法很快就開悟.

開悟的佛陀弟子好像是外道出身的比較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20-6-2016 04:57 PM 编辑

不二論不是佛陀所說,我以前也是這樣著了道上當,以為這是緣起知見,自己拜讀了龍樹的中論,當時自己如獲至寶,豁然開朗,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緣起,但是後來發覺不對勁,為甚麼我會有疑惑,對輪迴的本體產生疑惑,到底有沒有本質的一個我?龍樹不二論玩到最後就跑了一個如來藏出來,一個大我因為要符合無常三法印,又要本體,又要無常,結果自己陷入了知見的繫縛,自己被這種見綁而不自知。我在疑惑當中,但是我想一個知緣起者為甚麼還會有這種疑惑,這個現象是不對的。

後來當我理解十二因緣,原來這是一種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而有我見生,龍樹的不二論竟然是讓我掉入我見泥沼當中的元兇。不二論不能導致"明","正覺"這是我的經驗,當然有人可能會不認同,可能說我不夠格,中觀這種遊戲是給高級玩家學的,不適合初學者。

716網友的經驗好像都是思辨性,喜歡思辨的的行者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這種問題一定是沒有出路的,就好像十四無記問題,只會陷入我不敢說是痛苦泥沼之中,但是陷入這種泥沼之中,那個人就會有疑,就像你現在的狀況之中。最後跟你分享一則經文,或許能夠給你一些啓發也說不定。

他這樣不如理作意:『我過去世存在嗎?我過去世不存在嗎?我過去世是什麼呢?我過去世的情形如何呢?我過去世曾經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我未來世存在嗎?我未來世不存在嗎?我未來世會是什麼呢?我未來世的情形如何呢?我未來世會是什麼,[以後]又變成什麼?』或者,他現在內心對現在世有疑惑:『我存在嗎?我不存在嗎?我是什麼?我的情形如何?這眾生從何而來,將往何去?』
  當他這麼不如理作意時,六種見的某個見生起:『有我的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沒有我的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我就以真我認知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我就以真我認知無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或者,『我就以無真我認知真我』之見會真實、堅固地生起,抑或有這樣的見:『這個說話的、能感受之我的真我到處經驗善、惡業的果報,而這個我的真我是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它將正如等同常恆那樣存續。』比丘們!這惡見被稱為:叢林之見;荒漠之見;歪曲之見;動搖之見;束縛之見。比丘們!被見之束縛所束縛,未受教導的一般人不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釋放,我說:『他不從苦被釋放。』

  “他這樣不如理思維: ‘我過去存在嗎?’  ‘我過去不存在嗎?’  ‘我過去是什麼呢?’  ‘我過去是怎麼樣的呢?’  ‘什麼行為會影響我的過去呢?’  ‘我將來存在嗎?’  ‘我將來不存在嗎?’  ‘我將來是什麼呢?’  ‘我將來是怎麼樣的呢?’  ‘什麼行為會影響我的將來呢?’  ‘現在有我嗎?’  ‘現在沒有我嗎?’  ‘現在的我是什麼呢?’  ‘現在的我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眾生從哪裏到來現在呢?’  ‘他來生又會去哪裏呢?’
  “因為不如理思維,他會生起六種見的其中之一,並視之為真諦而確立在心中: ‘我之中有一個我。’  ‘我之中沒有我。’  ‘從我之中認知到有一個我。’  ‘從我之中認知到沒有我。’  ‘從沒有我之中認知到有一個我。’  ‘有一個我在說話,在受各種善惡業的果報;這個我是常恆、牢固、持久、不變、一直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些稱為見的去處、見的密林、見的荒野、見的表演場所、見的角力場所、見的結縛。受見的結縛所束縛,不聞法義的凡夫不能從生、老、死、憂、悲、苦、惱、哀之中解脫出來,不能解脫苦。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7 收起 理由
Quest716 + 2 谢谢分享
外道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6-2016 07:47 P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20-6-2016 10:30 AM
有人说商羯羅的老师的不二思想也是受到早期大乘的影响,才慢慢有不二论的。
如果不二论是佛教本身创的,而不是印度教的,那么你们可以接受吗?
我觉得有本体,但本体是恒动恒变无自性。。我暂时可以接受这个。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赖耶识(阿陀那識)是妄心,是能变,能变的是虚妄,所生的一切万法也是恒动恒变无自性滴。

不二论,我比较有体验的是 “不常不断” 

「不断不常」,我们阿赖耶识就是不断不常,断常是邪见、外道见。阿赖耶识是怎么样?相似相续,相像而继续。不断不常的道理就在这里,一个东西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相似而已,它不是常。譬如电影,上一片与下一片的胶片,相似而已。

阿赖耶识它老在变,有东西来,它又多一点;这一刹那跟前一刹那相似,这一生跟那一生相似。增加一些东西,或修行拔除掉一些种子,全是相似,既然是相似,它就不是常,就不落入常见。它是相续,譬如电影它一片一片老接著,就不断了。

所以阿赖耶识就不断不常;既然阿赖耶识不断不常,那它所显现的相也就不断不常。《念老大德》


如果我们不解脱,那么我们就会永远轮回?对吗。 如果没有本体,那又为什么可能永远轮回呢?

嗯!不是本体在轮回,是无明业识才有六道轮回,就像我们做梦里时有山河大地,人事物环境,但我们的身体是不动,没有在梦里舞动吧。

然而不是说有一个本体东西在那里轮回,或要修证出一个什么本体来解脱,但它是无形无相,好比色里胶青,水中盐味,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唯证方知。

因此佛所以出世的大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让大家明白自己的本妙明心,只需去除掉烦恼习气带来的污垢,恢复自性本有的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4-6-2016 03:11 PM
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的不二论,首创于商羯罗(788年-820年),他所主张的不二,是指自我和梵的合一。

龙树菩萨在《中观》中谈到的不二,是指没有无二边之见,中亦不立,为教化众生,强名为中。根本没有 ...

龍樹菩薩的《中觀》, 在哪裡可以找到能夠令人明白的解說?
我不要那種一棟樓的經卷, 我要那種一篇文章就可以令人大約明白的, 有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0-6-2016 07:44 PM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赖耶识(阿陀那識)是妄心,是能变,能变的是虚妄,所生的一切万法也是恒动恒变无自性滴。[/backco ...

什麼是不常不斷? @_@  永恆的避嫌解釋?

阿陀那識就不常不斷, 阿陀那識就是永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6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部,大象足跡比喻大經  MN28莊春江居士譯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28.htm

他這麼了知:『這五取蘊的會合、集合、結合確實是這樣。又,這被世尊所說:「凡見緣起者則見法;凡見法者則見緣起。」而這五取蘊即是緣所生的。凡對於這五取蘊的欲、依住、隨從、取著,那是苦集;凡對於這五取蘊的欲貪的調伏、欲貪的捨斷,那是苦滅。』學友們!在這裡,那位比丘確實做了很多。


“So evaṃ pajānāti– ‘evañhi kira imesaṃ pañcannaṃ upādānakkhandhānaṃ saṅgaho sannipāto samavāyo hoti. Vuttaṃ kho panetaṃ bhagavatā– ‘yo paṭiccasamuppādaṃ passati so dhammaṃ passati; yo dhammaṃ passati so paṭiccasamuppādaṃ passatīti. Paṭiccasamuppannā kho panime yadidaṃ pañcupādānakkhandhā. Yo imesu pañcasu upādānakkhandhesu chando ālayo anunayo ajjhosānaṃ so dukkhasamudayo. Yo imesu pañcasu upādānakkhandhesu chandarāgavinayo chandarāgappahānaṃ, so dukkhanirodho’ti. Ettāvatāpi kho, āvuso, bhikkhuno bahukataṃ hoti.

欲、依住、隨從、取著」(chando ālayo anunayo ajjhosāna&#7747,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想要、放縱、嗜好與握住」(The desire, indulgence, inclination, and holding)。按:「依住」(ālayo),另譯為「阿賴耶(音譯);執著;愛著;所執處(窟;宅;依處;藏)」,另參看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p.25。

凡對於這五取蘊的欲、依住、隨從、取著,那是苦集 chando ālayo anunayo ajjhosānaṃ
alaya alaya alaya , 苦集 苦集 苦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6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0-6-2016 09:29 PM
龍樹菩薩的《中觀》, 在哪裡可以找到能夠令人明白的解說?
我不要那種一棟樓的經卷, 我要那種一篇文章就可以令人大約明白的, 有嗎?


.

中观是菩萨实际的修行内证,而不是书生的纸上谈兵,所谓空假中三观,先证空才能破见思惑,然后才能出假对治尘沙惑,最后才是中观来破除无明惑。这是菩萨修观的三个次第。我们连初参都没有,甚至连观都还观不起来,念头也止不住,最根本的基础的都没有,就要去辩论中观实在太远了。所以约略知道就好,那些不是读读书就可以真的明白的,即使读了以为能明白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实义,因为我们的程度还没到。合十。

十住——发心住:“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善男子指的是十信位的菩萨,以真方便,他大开圆解以后称性起修,以空假中三种智慧的方便成就了十信的功德。进一步,心精发晖,因为他前面的智慧又加上禅定,又加上菩萨三聚净戒的帮助,所以使令他的心精,他空假中三观的智慧,发晖增长广大,十用涉入,依止十信所成就戒定慧的功德,涉入于初住的本位。前面的十信是修智慧、修禅定、修菩萨的戒法,这时候用十信里面所累积戒定慧的功德,慢慢的涉入初住的本位,而圆满成就一心真如,名发心住。发什么心呢?发起一念的清净心,也就是说他整个无明黑暗当中,他出现了一丝的光明,正式的破一品的无明,就是发心住。心精发晖指的是空假中三观,他以空观来破见思惑成就般若德,以假观来破尘沙惑成就解脱德,中观破无明惑成就法身德,空假中三观转三障而为三德。————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4 收起 理由
蝗虫 + 1 自己提中观又一堆借口,虚伪就是虚伪。
外道 + 3 謝謝回復. 很難懂.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6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0-6-2016 09:29 PM
龍樹菩薩的《中觀》, 在哪裡可以找到能夠令人明白的解說?
我不要那種一棟樓的經卷, 我要那種一篇文章就可以令人大約明白的, 有嗎?


.


看他的回复,你已经完败

你还是趁早举白旗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外道 + 3 要找個菩薩才問得到了.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6-2016 08: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一书, 黄心川/龙达瑞德<<大梵与自我--商羯罗研究>>
经他和一些研究者研究,不二论的是佛教本身出来的,后来商羯罗的老师受到启发,把它融在别教中,再被商羯罗用来辨倒佛教。所以说是印度教佛化?不是佛教婆罗门化?

anyway, 他研究指出, 商羯罗的不二论,重点在有。佛教的不二论,重点在空,不注重在本体。
在清末明初,直接有本书,叫做<<宇宙萬有本體論>>,余定熙居士写的。毫不畏忌承认本体论。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152&cid=39
本体论或许也有它的好处吧。

我曾想过,本体论在社会层面上,是很好的一样东西,它可以用来贯穿所有宗教(当然,除了原始佛教),如果弘扬宇宙本体论,可以彻底打破各个宗教的各执己见,破解宗教师的政治目的,天下从此太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6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弥陀 发表于 20-6-2016 07:44 PM
《解深密經》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赖耶识(阿陀那識)是妄心,是能变,能变的是虚妄,所生的一切万法也是恒动恒变无自性滴。[/backco ...

谢谢分享 _/\_

有一个问题,什么是常见??  本体论属于常见吗?  这个问题是关键。

因为,我问过几个人,他么说:

“常见,就是说误以为小明死了之后,是一个叫小明的灵魂”  这个叫常见。

而本体论属于常见吗? 这个好像难说。

另外,常见,和 “寿者相” 是否又一样呢。 这些名词如果搞不清楚。讨论是很容易混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6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uest716 于 21-6-2016 09:33 A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20-6-2016 02:19 PM
從凡人直接跳入無本體或許很艱難, 從凡人入本體再入無本體或許比較容易. 因為無本體不符合人的思維, 不過, 一旦接觸過本體的梵我就容易明白了.
佛陀本身是修外道法的, 佛陀很多弟子都是外道高手, 因為都是外道高 ...

我没有把自己立场定位成南传北传,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一旦有了宗教派别,就会产生conflictof interest, 所看到的事物,或许就会因为对某宗教派别的感情,而影响他看见真理的全面。就像盲目民联支持者不会看到国阵的丝毫好处;盲目国阵人也不会看到在野党的监视作用。

有和无的问题,我参究了几年。。
有些人觉得我这是知性头脑上的玩意儿,但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很重要,他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命观。如果一切毕竟空(有和无分开的),那么世界的东西都是没有什么价值了。如果一切是本体的显现,那么,每一个日出,每一杯茶,每一天每一秒,就是真理的显现,生命一切都变成很有意义了。
我有一个妄想:
空和有,我会怎么去相容呢?
或许,空-----就像一个进入究竟涅磐的开悟者,由于自我意识寂灭,所以没有一个看者,当然,证到的是毕竟空。好像一块冰块熔入水,冰块融化后不可能再知道自己已经融化,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水了。
------或许就是,另一个开悟者,看这个开悟者的状态。就看到这个开悟者自我消融,融入了宇宙的神秘存在。
就像一个小孩,看到冰块融了,融入水,他的说法就是:有一个冰块,融化,进了水。 而冰块其实和水一样的。
前者,是经验者本身的角度,自我消融,所以看不到任何现象了。
后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描述,所以看到有冰块融入水的现象。
只是以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6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21-6-2016 02:15 P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21-6-2016 09:28 AM
我没有把自己立场定位成南传北传,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一旦有了宗教派别,就会产生conflictof interest, 所看到的事物,或许就会因为对某宗教派别的感情,而影响他看见真理的全面。就像盲目民联支持者不会看 ...


請容許我問你一些實際的問題,佛陀說法應該是解決實際的問題,佛陀說我只說苦與苦滅之道

我想問,妳的這種本體論,有無論是否有助與滅除貪嗔痴,有助與苦的止息?

你是否相信輪迴?你現在是否有貪嗔痴?

如果你相信輪迴,你有貪嗔痴,那麼妳的這些見解如何幫助你滅除你的貪嗔痴,讓你從苦中得到解脫。

你的輪迴觀相似只看到人天,沒有看到三惡道啊!

這個應該是人類實際的問題,你現在是人類,人類現在的壽命最多百余歲

你現在或許30-40歲,等到你即將死亡的時候,你如何避免自己掉入三惡道?這是實際的問題

如果你掉入了三惡道,妳的這些本體論,有無論你是否還記得,這些見解又如何幫助到你?

或許你這一生非常幸運能夠生於人天,但是妳的這些見解是否可以幫助你永遠的生於人天,不墮惡道?

如果你不幸,墮入惡道妳的日子即將是黑暗的,你是否還會記得這些本體論,有無論?這些論又如何幫助你的?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不真、虛假、不確、不實地誹謗我: ‘喬答摩沙門是斷滅論者。他宣說斷滅的法義,毀滅的法義,沒有眾生存在的法義。’
  “比丘們,我不是那些沙門婆羅門所說的那樣,我不是那樣說的。比丘們,從以前到現在,我都只是宣說苦和苦的息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4-2024 09:11 PM , Processed in 0.110477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