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704|回复: 11

回归大自然,一起去尼亚洞探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7-2016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feetjourney 于 23-7-2016 10:24 AM 编辑

虽身为马来西亚公民,但对砂拉越这个州属感觉这么熟悉却又陌生。打从上小学开始,地方研究课本上所介绍的东马都以“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热带硬木出口产地”、“原住民”等为标题,所以砂拉越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山林野外”,非常抱歉我用这个字眼来形容它,只因上个世纪的网络没那么发达呀!如果你是东马公民,请原谅我这般无知。来来来,先了解一下砂拉越景点(图片取自网络)。

当时,在汶莱工作的我碰上有连假,于是兴致勃勃约了朋友一起到邻近的美里(Miri)玩个3天2夜。这一切都是非常last minute的行程编排,首先要联系“霸王车”司机(在汶莱或美里都是这样称呼来回两地的包车司机),再来就是住宿安排及找包车司机到尼亚洞。在幸运之神眷顾下,找到了网上口碑极佳的Guest House,亲切的负责人Mrs. Lee允许我们当天抵达时才付款,而且还提供包车服务到尼亚洞呢!这为我们省下了很多麻烦。


3天2夜的推荐住宿:Dillenia Guesthouse

此次的主角是尼亚洞,上网找到的资料其实并不多。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反而是件好事耶!我们可以一步一脚印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但在出发之前,网上建议一定要带这些宝贝:帽子、雨衣、手套、手电筒、拖鞋、毛巾及驱蚊液(时间的关系,只能买到很colourful的宝贝)。这些宝贝要来干什么?请继续往下看。

整装待发,早上8点司机就来Guest House接我们了。贴心的他还为我们准备了饮料和面包,说是在洞穴里可以果腹。从市区到尼亚洞的车程约一个半小时,一路上司机都太“热情”了,不断地为我们介绍美里的故事及谈论政治纷争,一脸敷衍的我们,说着说着大家都装作睡着了(确实有点受不了滔滔不绝的他)。抵达尼亚洞,当然先在入口处来张合照。嘿嘿~你准备好跟我一起去探险了吗?

买了门票后,先是坐小船渡这条尼亚河,需要额外收费马币1块钱(单程)。船夫很幽默,说这里有鳄鱼出没,或许就在你左右。当我们心惊胆战地环顾四周时,突然一句“Ahmoi, sudah sampai”,全程不到2分钟就靠岸了。

沿着走廊上去,左右两旁是破旧不堪的小屋,估计在丰盛时期是个补给站兼交易站,提供所需品给进入洞里的采燕工人。再往前走就会看到全蓝色屋顶的马来高脚屋,这是家考古博物馆,但奇怪地当天居然没开门。据说,里面展览了有关尼亚洞的历史文物。

想要进入尼亚洞,需要走一段好长的路,指示牌写着3公里路,需时约45分钟(不包括拍照)。一开始走的都是柏油路,路上湿嗒嗒地,应该是下过场雨来。

一生中走进森林的次数五只手指头都数得完,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当然要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一场森林芬多精浴嘛!

而接下来走的就是由这些参差不齐的木条所建的栈道了。这些都是刚换不久的木条,那么肯定是因为途中看见工人正在施工。嗯,不错不错,这样就不至于导致年久失修的局面了。让人傻眼的是,这里还不时有摩托车驶过呢!天啊,哪来的摩托车呀?

一路上都是非常护眼的绿色森林,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而这庞大的森林是由河流森林及石灰岩森林组成的。每到一处都会有介绍牌让探访者深入了解这个地方。一开始走的是河流森林。

再慢慢进入石灰岩森林,隐约看见丛林后方的石灰岩。

走到累了,可以在小亭子里稍作休息。

继续往前走,惊见自然界艺术品。

嘿嘿~遇到最多的就是跟手掌一样长的鲜红色火车虫(马陆)啦!到处都见它们的踪影,总有一条在附近。

别忘了也要抬头望望头上的蓝天白云,再深深吸一口气摄取芬多精来调整身心均衡。

往前继续走,眼前就看见这个补给站。经营者都是住在附近的原住民,左方有条小路可通往原住民居住的地方,但路途甚远。原住民都是以摩托车代步,从外头把饮料拿到这里来卖,所以价格会比较贵。

经过补给站往前走,看到这个“侏罗纪”似的铁围,也就代表快进入尼亚洞的心脏地带了。

先来长知识吧!早在50年代以前,考古学家Tom Harrison及妻子Barbara在这里挖掘出了真人(Homo sapien) 头颅,推断尼亚洞在4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此,尼亚洞被列为世界著名的考古洞穴之一。随后在1974年,砂州政府更将尼亚洞及附近区域(总面积为3,102公顷)列为尼亚国家公园(Niah National Park)。除此之外,更为人熟悉的莫过于它便是闻名遐迩的原始燕窝产地。据说,这里是200万只褐雨燕及500万只蝙蝠的栖息地,而蝙蝠粪便也贡献很大,工人把粪便收集当成农作肥料。


首先抵达的洞穴是Trader's Cave。这里所找到的出土文物不多,眼前所看见的木架是以前采燕工人所筑起的“没屋顶小屋”。当时,适逢采燕季节,这里便充当他们的临时住所并一直延用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这里也是采燕工人交易的地方,他们以买卖或换取的方式跟城中人交易,故取名为Trader's Cave(贸易者之洞)。

虽然在Trader's Cave里也有燕窝,但属于劣质形,并没有商业价值。洞里的岩壁因地质风化的影响而形成今天的面貌,锯齿状钟乳石甚是壮观,这张照片给我的感觉仿佛张开口的鳄鱼。

从上面往下望,先看看巨大的溶洞,再看看底下的人类,两者的比例差距何其大。

穿过Trader's Cave,多走个几分钟,终于来到了The Great Cave。这里便是尼亚洞的主洞,一条条悬挂住的绳索便是采集燕窝所用的主要工具。说起这些绳索,仔细一看才发现有些是藤,有些则是由一根根的木桩衔接起来的。这些一条条的攀爬工具被牢牢地系在洞顶,估计采燕工人就是那样从地面攀登上去采燕的。若有幸能亲眼目睹采燕工作,那将会是多么难得的经验呀!

而在左边被围住的则是考古重地,闲人免进。

眼前的木梯是通往一个叫Padang的通道,看来是时候把准备好的宝贝派上用场了。

我们先是在小屋里稍作休息补充体力,装备好后就沿着栈道前往Padang,是个别有洞天的地方。回头一望,这个有超过60米高,宽250米的主洞犹如一个大框架,地面像是月球表面,形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难怪被称为世界上最壮观的洞穴入口之一。

小插曲(一):

一路上我们都是穿上雨衣继续往前走,结果引来了不少人的目光,我们都知道的,他们都在笑我们~天啊!恕我无胆量公开那张丑照,因为看起来就像Teletubbies那样,五颜六色的雨衣,丑死了。过后,发现一路上都没人穿得像我们那样,真想把那件丑死的雨衣脱了,但却怕被蝙蝠的便便沾上,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穿着它继续走。


言归正传,前往Padang的路上,阿摩尼亚气味越来越重,非常刺鼻,忍受不了的话还会被它呛到呢!沿途的扶手都有大大小小的粪便,一不小心就会中招,这时手套就发挥它的作用啦!漆黑的岩洞用手电筒照亮的时候还会发现有闪闪的小白光,难道是蝙蝠的眼睛?脑海中不断浮现探险电影里的片段,配合隐约听见的吱吱啾啾声,阴森恐怖的气息顿时交织在一起。还好,一路上都不时有几个人走过,心里也踏实了一点。Padang最美之处,就是从洞顶泻下来的阳光轴了。

阳光轴照亮岩洞的首要条件,就是天气要晴朗,而且最好是在中午,阴天的话就看不见了。

嗱~嗱~嗱~个人觉得下图的地点是当中最漂亮,也是阳光轴下泻最壮观的景点。阳光轴简直就像把大电筒,为探访者点亮四周的景物。千姿百态的岩石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出其优美的轮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让人叹为观止。站在这里围观的人也不少,大家都被这一幕吸引住了。这里也有个名堂,叫Lubang Hangus(烧焦洞)。

走过Padang之后,就会来到伸手不见五指的Moon Cave(月洞),也称Gan Kira。这里是完全漆黑一片的通道,这时手电筒才真正发挥其作用。一路上都不算难行,只要格外小心就好。Moon Cave是古人类的墓穴之一,考古学家曾在这里挖掘出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金属、石器、陶瓷器、犀鸟头骨碎片等。最骇人的是,这里发现的人类骸骨有些是没了头颅的,有些则是头上刺着铁矛的,那是争地盘的厮杀吗?突觉得寒风阵阵,还好这一段路也不算长......呼呼~这里是出口处,终于逃出生天了。

最后,要去的就是Painting Cave(彩绘洞)了,又是沿着栈道走,不过比起之前走的,这已算是仁慈,无需走那么远了。这里也是非常具考古价值的一个洞穴,即是尼亚人壁画及称为“死船”的古代棺木遗址。

Painting Cave比The Great Cave小一些,介绍牌讲述考古学家Barbara发现这里的时候被其宁静的氛围、墙上的壁画及地上的古代棺木感动了。许多文物也在此出土,大部分都已陈列在古晋的砂拉越博物馆了。

虽然Painting Cave距离Moon Cave有一小段距离,但或许对尼亚人来说,Painting Cave更能给予他们平静、放松的心情,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尼亚人会把这里当作安息之地。两者对比之后,我也非常认同此观点。Painting Cave光线充足,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Moon Cave则实在太阴森恐怖了。

来~来~来,这就是尼亚人所画的古代壁画了。照片是上世纪拍的,可猜测出画的是动物及昆虫,我看见蜻蜓、蜈蚣、甲虫,你呢?而那些红红色的颜料,据说是一种久不褪色的红色矿物来的。虽说它是久不褪色,但经历过了几千,甚至是几万年,加上后天环境影响,就别期望可以看见那么清晰的纹路了。

其实,除非你的眼力好得很,不然真的是什么都看不出来的。一来,长约30米的洞壁已经被围起来;二来,壁画因环境影响颜色已经淡了很多,肉眼确实很难看得清楚。据介绍,尼亚人的刻画里除了有动物、森林,也有人类,相信画的是猎人或战士。最引人入胜的则是那承载亡灵到死亡之土的长船,是尼亚人的信仰,这也是为什么这里挖掘出来的棺木是呈船形的。

在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壁画的时候突然哗啦啦下起大雨来了。哈哈~心里突然爽了一下,那些曾经笑我们穿着雨衣的人,现在可笑不出了吧?因为你们没雨衣呀!Painting Cave的另一个出口应该就是介绍里所说的船棺出土遗址。在尼亚人的信仰中,船棺能引渡亡魂到另一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所用的棺木都是以船型来打造的。本想下去看看,但下坡的路实在陡峭。基于缺乏那么一点点的勇气,加上友人也没多大意愿想去看(担心不吉利吧),我也放弃了。据说,那一处的岩壁还是可以看见一些船棺的,真的吗?真的吗?你若是去看了也来告诉我,帮我解惑一下吧!

参观了Painting Cave,就得原路返回。当时下着绵绵细雨,又得走3个小时的路程,真庆幸没一时之气把雨衣扔了,不然真的是欲哭无泪了啊!而那些没带雨衣的人,也只好在山洞里避雨了。还有还有,走到Padang的时候,阳光轴不~见~了!看吧,时机真的很重要。


小插曲(二):

从Padang出来后,右边有条小路,友人说可通到出口处,问说要不要尝试。一开始胆粗粗地我们就选择了这条路,但是越走就越发现不对劲。一来,沿路没见人;二来,阿摩尼亚气味太重让人难受;三来,沿着阶梯一直往上爬消耗了太多体力;四来,走了许久都未见出口,最终还是放弃了,选择原定路线回到乘船处。当时随口问了船夫,工作人员怎么确定入洞的探访者都出来了呢?船夫告知他们都有访客出入记录,除非访客由其他出口离开,还向我们抱怨大部分爱搞事的家伙都是华人(他无意冒犯,但有时候这些家伙真的让他们抓狂)。所以,要去尼亚洞的朋友们,最好遵守规则乖乖跟着原定路线走吧!


在尼亚洞花了整整6小时,加上3小时来回美里的车程,这一次探险之旅一共历史9小时。去了尼亚洞后有个小小感想:庆幸尼亚洞未像其他国内外洞穴一样用灯光来照亮,而是保留了其原始面貌。在网上曾读过一篇分享文,一位国外酸民说尼亚洞不值得花时间去参观,原因是缺乏美感、路途遥远、设施不全等负面评语。其实,这是非常见仁见智的观点,我倒是觉得尼亚洞有其特色,这一次也不枉此行。


尼亚洞具体路线:公园中心管理处—坐船—博物馆—栈道—Trader's Cave—栈道—The Great Cave—栈道—Padang—Moon Cave(Gan Kira)—栈道—Painting Cave


注意事项:

  • 一定要自备充足饮料及粮食。
  • 务必准备帽子、雨衣、雨伞、手套、手电筒、拖鞋、毛巾及驱蚊液。
  • 在买入门票后最好先上一趟厕所,里头没厕所。
  • 谨记沿着步道走就不会迷路。
  • 在Padang看见美景记得要捕捉美景,错过了就没了。


尼亚国家公园 Niah National Park

前往方式:
  • 包车(可向住宿负责人/当地旅行社询问,来回约RM240)
  • 自驾:从美里(Miri)或民都鲁(Bintulu)经公路都可前往公园。从美里驱车至峇都尼(Batu Niah)约需2小  时,民都鲁则要3小时。从峇都尼亚乘船很快即可抵达公园中心管理处。
  • 巴士(路途遥远又麻烦,不推荐)

开放时间:每天09:00am至05:30pm(公园中心管理处及博物馆/ 博物馆星期一闭馆)

入门票:RM 10

船票:09:00am至05:00pm 单程 RM1 / 05:00pm至07:00pm 单程 RM1.50

电话:+6082-246 575 / 775

电邮mtpbkch@tourism.gov.my

温馨提醒:由于网上所显示的开放时间不一,最好先打电话或发邮件询问。


文章来源:小脚丫大旅程
Instagram: @smallfeetjourne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7-2016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蛮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6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不错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6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6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自然真好,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6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7-2016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7-2016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其实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景点,需要慢慢去发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8-2016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16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16 1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是可以看到船棺的,过后怕给人破坏,现在已经放在古晋博物馆。
尼亚石洞也曾放过照明设施在里面,后来都给当地人破坏完了, 因为太亮燕子就不会飞回石洞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0-2016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ill哥 发表于 7-10-2016 12:15 PM
早期是可以看到船棺的,过后怕给人破坏,现在已经放在古晋博物馆。
尼亚石洞也曾放过照明设施在里面,后来都给当地人破坏完了, 因为太亮燕子就不会飞回石洞里。

原來如此,謝謝告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4-2024 06:30 AM , Processed in 0.07799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