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99|回复: 6

要精通行为的果报(vipàka)可能是很复杂的,如果只作短期观察,可能迷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2-2017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渥德尔(A.K. Warder)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Indian Buddhism)》,英文版1970年初版,1980年二版,中译版1995年


《中部》中有两种经 稍许告诉了我们一点这种果报学说...其中第一本经说到佛陀被问及为什么人们生活有很悬殊的境遇,优越的与恶劣的,命短的与寿长的,多病痛与无疾苦的,贫困与豪富的,聪明与愚蠢的,如此等等?他答复,这都是由于行为业报(karman),使众生如此分殊。再要求详细讲一下,他说,举个例吧,如果有个男人或女人杀生害命当猎人,他或她将投生悲惨,获恶运,堕恶趣,入地狱。或者即使不如此,他或她再生人世,也一定短命夭折。相反地情况是,一个人戒杀生,关怀一切有情的福利,他会重生天界,否则为人也会长寿。


一个人以残暴行为折磨其它众生,即使未使之丧命,他投胎转世即使不入地狱,就是再为人也会遭受厉害疾病折磨。反之,情况就相反了。相似的,心怀愤恚恶毒的果报就生得丑陋难看,反之就生得美貌丰采。嫉妒心(irsyà)导致低级投生,无嫉妒心就投生较高级地位。为人吝啬导致贫穷,慷慨好施投生富有。骄傲自大投生卑贱,反之,投生尊荣。一个人时常会晤沙门婆罗门请教善恶等问题,来世将会聪明智慧,若不如此,他就会脑力迟钝。

第二部经首先澄清这一点:身口意业是不是同等重要,或者仅有后者意义重大?(佛陀总是强调行的心理方面,即打算要做什么事情的意向、意图、意志,特别是与耆那教成对比,结果遭到误解,以为否认身业,口业的重要性。)所有这三者都是重要的,都会有乐、苦或无记(不苦不乐,亦苦亦乐)的果报,但要是有意识的、自愿的(sàücetanika,作意)。

它接着解释说,要精通行为的果报(vipàka)可能是很复杂的,如果只作短期观察,可能迷误。甚至一个杀生害命的也可能生于天界——由于做一件坏事情之前之后,还做了许多好事情——再则做了一件好事的人也可能人地狱。有些沙门婆罗门,佛陀说,误会了那样的例子,如是断定根本没有福业或善行的果报那样的事情。

轮回业报的全面机制,在三藏中并没有表白清楚。我们可以假定佛陀相信一个坏行为,例如伤害别人,同时也给行为者留下一定的影响。它可以使他在思想意识流中倾向于坏原则,一种继续不断的本性的堕落。这个堕落本性在临终时引他到分有应得的环境中去;它也是一种强烈的世间执着,也许因此使他倾向于(与神的轻灵世界相反的)最粗糙滞重的物质化的生存领域。善行对于作者会有与前面相反的影响,好象它是提升的力量,有助于离欲离缚达到不那么物质化的存在。

我们可以用《中部》中下列一段有趣的经文 来进一步阐明教导居士论天界的那段谈话。舍利弗得到消息,罗阅祇城有一位婆罗门居士很放逸(pramatta,放荡、轻忽):他利用(凭借)国王劫掠婆罗门家主,又利用后者劫掠国王(这是摩竭陀王国的一个有趣的侧面,似乎这位婆罗门是收税人)。经内说明他的前妻本有正信(也许是信仰佛法僧的优婆夷),但她已经故世,现在的夫人则不是的。

舍利弗会见婆罗门好象出于偶然,陪他过了一天,然后问他是否勤谨(apramatta)。婆罗门反问他又有什么办法,当他必须维持父母、妻子、儿女、奴隶、雇工,还要尽责任于朋友、亲戚、宾客、亡灵(他的祖先)、天神和国王,此外他还要照顾自己的身体。舍利弗问他,一个人不正直,不忠实(visama),但提出父母作托词,地狱的看守人会宽恕他吗?同样的提出这位婆罗门的任何其它借口为原因又行吗?婆罗门同意那种人一定会交付地狱,不管什么托词。舍利弗下结论最好是公平正直(sama):另外有方法供养双亲等等,那些方法是应当称赞的,无须做坏事。婆罗门对舍利弗的谈话表示首肯,如是别去。

后来有一回,这位婆罗门病重,自知将死,他致信舍利弗来看他。舍利弗发现他病情严重,和他讨论未来的可能:他宁愿何种命运,地狱、畜牲、人身或某种天界?婆罗门志在梵天世界(因为那里都是婆罗门,舍利弗这样想)。舍利弗告诉他,结合梵天的方法,要实行修习,以平等无量,无瞋恚等思想遍满全宇宙,认识一切众生都象自己一样(比丘除障的修行法,前面见过),以慈悲喜舍心弥漫于宇宙。婆罗门请舍利弗向佛陀转达敬意。比丘遂离去。不久之后,婆罗门去世,据经文说,他真的投生到梵天界。

这看起来似乎对于一个不老实的税收员也太便宜了;然而最终他还是可能得到不正直的果报,因为天界远不是最后的状态。也许他的心肠转变那么真切有效竟已消除了过去的卑劣,而他的无暴慈悲的禅定止观有足够力量克服一切残余痕迹。



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2-2017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对,一个师父说不一定是要行很多善来contra那个恶业。最重要是内心解缚贪嗔痴。好像那个央掘魔羅杀千人,但没有被杀一千次偿还因果,也没有救一千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17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佛陀时代 僧人真是很开明,就算人家志在婆罗门梵天,他们也是成全那个人走他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17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15-2-2017 02:12 PM
对对,一个师父说不一定是要行很多善来contra那个恶业。最重要是内心解缚贪嗔痴。好像那个央掘魔羅杀千人,但没有被杀一千次偿还因果,也没有救一千个人。

一个人做了不少恶行,临终之前还能接受善知识的忠告努力,提起正念,避免堕落,成功往生天道,其中必有宿业的善根。

如果是没有善根的人,临终即便遇到佛陀,也不会回心转念。所以因缘果报非常复杂,难以从一期的生命来透析某人的因缘业报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17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2-2017 02:58 P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15-2-2017 02:14 PM
其实佛陀时代 僧人真是很开明,就算人家志在婆罗门梵天,他们也是成全那个人走他的路。

对善根尚未成熟的人,佛教比丘不一定都教解脱法,假如一个人尚未做好领纳解脱法的准备,佛陀往往会求而其次,教其领悟世间善法,先求生天道或其他善道。

佛教不是不分对象,一味都要倡导解脱道,阿含经并没有这样的指示,如下就是一例:

如《中部》中有一本经 谈到罗阅祇的王子问一位新剃度的比丘什么是佛法。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详谈比丘的修行之道。王子说他所描述的比丘思想入定是不可能的。新比丘告诉佛陀此事,佛陀质问,还能期望任何其它结果吗?一个沉浸在爱欲中的王子听得进出家的事情,那才是不可能的。那么显然地,说法不能不加分别,应当限于可望领会的对象。所以对在家人甚至居士说法,应当着重德行和天界尽管这还是世间或轮回执着,只不过与地狱罪恶比较起来是相对的善。至多,修持这种相对的善行是一种准备功夫,使悟解最高的善更接近一点,以便有德行的在家人最终具有根柢可以听说全部佛法获取利益。————渥德尔(A.K. Warder)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Indian Buddhism)》,英文版1970年初版,1980年二版,中译版1995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17 05:3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所体会,在还没皈依佛陀,发愿往极乐净土之前。末学还在生意上还很贪利,口德也差等等。。。。。现在都把这恶习改掉了,有些还努力改着,也做布施尽点身为佛子的一分子。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6-2-2017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5-2-2017 02:51 PM
一个人做了不少恶行,临终之前还能接受善知识的忠告努力,提起正念,避免堕落,成功往生天道,其中必有宿业的善根。

如果是没有善根的人,临终即便遇到佛陀,也不会回心转念。所以因缘果报非常复杂,难以从一期 ...

是咯,很难看这一世的来断定。诚如 目健莲 尊者 都有 他的劫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4-2024 11:09 AM , Processed in 0.071462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