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991|回复: 0

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10-2017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
牟钟鉴 教授   
资料来源:中国道教协会网     


一、张继禹道长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我非常赞赏,我以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大师“新仙学”之后,道教理论上又一新的进展,虽然处在初创阶段,但它的前途是远大的,因为它能够发扬道教的优良优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道教焕发出新的生命。道教作为信仰,为道教界所关注;道教作为文化,则为全体中国人所关注。道教学界的朋友都诚心希望道教能在中国新时期健康发展,繁荣昌盛,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有待开发的资源难以计量。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道教和道教文化的研究受到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特别优先的关注和推动,形成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态势,人才辈出,成果累累,令人欣喜。道教要兴旺,除了教内人士的努力,还必须有一大批教外的朋友,他们看重道教,理解道教,研究道教。事实上,道教界的人士正在以开放的心态欢迎教外学者参与道教文化建设;道教学者也正在以诚恳的态度与道教界人士携手合作,信仰上又互相尊重。教内外的团结气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融洽友好,这是道教文化之福。当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不少的。长期以来,道教由于理论上缺少创新和活动上趋于保守,逐渐脱离时代,出现衰落和不断边缘化的趋势,令人担忧。目前虽然气象更新,走向复兴,仍然面临人才缺乏、教义脱离生活的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充分利用道教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勇于开拓进取,道教的衰而复兴是大有希望的。我在九十年代初写过一篇《道教精神略论》,为道教精神呐喊扬威。现在我想谈几点意见,以表示对“生活道教”理念的支持。

二、道教同所有宗教一样,都有超世的追求,它要摆脱世俗生活对人的各种束缚和痛苦,使人获得一种完满的幸福和自由。对道教来说,它的超世信仰便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神仙是一种超人,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利害;是非、得失,以及生老病死的困扰。在这个意义上,道教是非生活化的非现实化的,而是高于生活,超越生活,这正是它能吸引广大信众之所在。三、道教同所有宗教一样,它的组织与信众又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与社会各界发生各种联系,并且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制度相适应,以便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同时又必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引导人们通过修道,从现实出发走到得道的目标。因此道教又有入世的一面,具有现实的品格。四、同其他宗教不一样,道教不是通过否定现实人生而达到超越现实人生的目标,而是通过改良现实人生达到超凡成道;不是通过否定肉体达到灵魂得救,而是通过强固肉体、脱胎换骨,获得永生。所以道教的现实品格比一般宗教更为突出和强烈,这是它的传统。“生活道教”的提法,确能体现道教所特有的精神。 五、“生活道教”的含义,并非仅指道教要走近现实生活,或者使道教生活化、世俗化,而应理解成要使道教影响生活、改良生活、提高生活、推动生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大众的利益和社会进步服务。因此,它仍然要保持它的宗教理想,保持它的超越精神,保持它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只是它的超越精神不能脱离生活,恰恰只能在积极介入生活、改变生活中实现宗教的超越。所以把道教生活化理解为功利化是错误的,理解为随顺世俗也是错误的。六、我的理解,“生活道教”的内涵和特征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展和说明。


(一)从生命宗教的角度阐扬。道教是重生的宗教,它教导人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炼养生命,以证成大道。主张性命双修,形神抱一,生理生命与精神生命并重,以“生道合一”为修道的最高目标。而所谓“大道”,其本质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机,是永恒的生命能量。所谓“修道”就是使个体生命与大道一体化,从大道吸取生命的能量,在精神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在生理上实现生命质量的飞跃。由于重生,道教的养生文化最为发达。它不仅有一整套生命信仰、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理论,而且还有各色各样的炼养途径和方法,以便于实践和操作。现今流行的中医药学和确有实效的气功功法,其中相当数量出自道教养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整理和运用,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为民众身心的健康造大福。由于重生,道教必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反对滥杀动物、破坏树木,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参预社会环保事业,为切实改善我国的自然生态做出贡献。
  (二)从仙道内含人道的角度阐扬。道教历来主张应纳人道入仙道,先学做人,后学成仙,在人道的基础上证成仙道,所以修人道是修仙道的必要的基本条件,这就保证了仙道之路始终是健康正道,不至陷溺为诡异邪说。葛洪云:“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对俗》)。道教内丹功法以“性命双修”为指导原则,而修性的重要内容便是德性的修养,它不仅是丹功的基础,也贯串在整个修道的过程。而且道教向来主张功行两全,内修真功以长生,外修真行以济世,内外并重成为道教的优良传统。道教历史上的高道,之所以能振兴道业,影响社会,在民众中树立崇高威望,重要原因是他们关心社会,苦己利人、济困拔贫,为大众做了许多好事,所以得到社会的赞扬和支持。为了修道和救世,道教人士大力行善积德,开展救济事业,积极发展中医药学,治病救人,成为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这个优良传统应该加以发扬。


(三)从爱国爱族的角度阐扬。道教历来被视为一种治国安民之大术,其有为的道教领袖,也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者,从道教的角度反对战争和暴政,促进社会进步和安宁。例如全真七子之一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收敛杀戮之心,“以敬天爱民为本”,并且尽力救助困苦于战火中的难民,对于安定当时社会起了重要作用。道教历来热爱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在历史上政治分裂时期,道教同儒学和佛教一道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使中华民族作为文化的共同体始终没有分裂,从而为后来的政治统一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条件,它是有历史功绩的。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大师是一位爱国者,他在列强侵侮、国难当头的时候研究道教仙学,目的就是为了爱国强族,振奋民族精神,强壮国民体魄,把道教看成“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前中华全国道教会缘起》),“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德,即所以救国”(《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

陈撄宁大师开创了近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他的精神感人至深。今日香港、澳门回归,台湾尚有待和平统一,当此之时,道教文化应当并且已经成为两岸统一的一个重要思想渠道。台湾道教界的主流是爱国的,他们的根在大陆。两岸的道教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和平统一。香港道教界是爱国的,他们曾为香港的回归和大陆的建设做出过贡献,现在仍然为巩固香港的回归与清除香港殖民地文化继续在做贡献。


(四)从开放容纳的角度阐扬。道教具有老子所说的“容乃公,公乃全”的精神,因史上能够融纳诸说,兼综百家,在现实生活中最能与其他信仰或团体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事,这是它的优良传统。这使它比较容易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文化,并且不断吸收新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文化。中国儒、佛、道三家都有包纳宽厚的传统,而以道教的容量最大。故《道藏》兼收诸子百家及医学、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多学科作品,使《道藏》成为中国文化一大资源宝库。道教文化的影响因而也远远超出教徒的范围,遍及于各个文化领域和社会各阶层,这是道教的一个特点。这其中特别应当提到道教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今后要发扬这种吸收先进思想文化的传统,大力吸收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文化,使道教文化重新具有它的先进性。


(五)从道教的民间性上阐发。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古代民间信仰与道家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道教文化最具有草根性,与民间信仰接近,与民众文化交渗,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从消极的方面说,道教往往由于民间信仰的影响而发生粗俗杂乱的现象,甚至使自家面貌不清。从积极的方面说,道教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民间信仰走向正规和高层,又能丰富大众文化的内容,形成良性的互动。


(六)从神仙信仰新理解的角度阐扬。传统的神仙形象,一是长生不死,二是追迢自在,三是神通广大,现在相信的人不多了。应当对“神仙”的内涵作新的诠释,使人们觉得做神仙是可能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活神仙。我想神仙并不神秘,他是人修炼而成的,他应具有这样的特性: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而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的心境。能够做到以上五条,就可以称为活神仙。魏晋玄学家说得道者“应物而无累于物”,全真道高道说:“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他们已经指明所谓的神仙和长生不死,并不是指肉体能永生的人,而是指生活在高层次精神境界中的人,是不被异化、不失本性的人,是形神俱佳的人。这样的目标既是高明的,又是可能达到或部分达到的。所以应当象儒家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和佛教提倡“人皆可以成佛”的口号那样,道教是否也可提倡“人皆可以成仙”的口号,以便推动人的生命的优化。所诣“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的桃花源,人们只要努力建设,人间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不需要到天国去寻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8:53 AM , Processed in 0.08730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