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55|回复: 3

認識道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11-2017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認識道教
談到道教,我們必須要了解什麼是宗教。宗教的起源在於「原民文化」時代所起,初始,較有智慧者以許多方式對周遭生活環境的變化、人類生命生活的變化做解釋分析,雖然這些解釋不一定合邏輯,但是對於原民生活卻也起了安定安撫的作用以教民、以化民,使人心有所歸、性有所屬、情有所寄,進而安定社會,福利蒼生,傳遞文化,保全民族的一種思想和行為。所以,奧地利的卡勒季教授更認為:「一個民族的形成,不必淵源於同一始祖,而是信奉同一宗教。」都足以說明宗教的重要性。在人類的初民時期,宗教思想和活動就已存在了,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和進步,宗教的制度和形態,隨著時代演進而趨於完美,對人類的精神文明,提供了最大的貢獻,而宗教化民成俗的力量,也是超越於其他文化和物質的。
宗教的構成必須具有幾個基本條件:教義、經典、儀式、倫理、組織、神秘。教義是對世事的看法和主張,以及對教徒的禁忌和規戒;經典是智慧者所遺的記載、言行、教法和典範;儀式(也稱科儀)是神人溝通媒介的禮儀、程序和方法;倫理是神人關係的規範和宗教的道德標準;組織則是為遂行宗教整體事務的教會,和修道闡教單位個體共組的教團。以上的要件必須是自有和獨立的,而不是抄襲和拼裝的,質言之,不具獨立要件的宗教個體,就不是獨立的宗教,充其量僅得視為某一宗教的宗派或旁支。很多人曲解我國的憲法,認為「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就是「人民有創設宗教的自由」,甚至准許「人」為「神」「選教」[選神職] 而導致了宗教上的空前混亂,增加了宗教界無盡困擾。
宗教顯之於眾的是寺廟和教堂,而傳之於世的則是教義和經典,傳承宗教的人就是宗教徒。宗教徒必須接受宗教教育,受到宗教的培植,經過入教的儀式過程,而肩負宗教上的責任。其中重要的傳道者則為宗教師,宗教師則必屬德行兼優的社會典範。傳道士,修道人,神媒靈媒及伙居修士均應具有宗教徒身份之神職人員,否則即為信教士。
道教是我國唯一的固有宗教,也是華人世界的生活文化,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世稱黃老之學。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主宰天地,造化宇宙,是自然法則及一切真理,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都是說明這個道是「先天大道」「道在天地之先」,而演繹成先天大道偉大造化的宗教,就是道教。
道教是衍化先天道的精義,教人學道、修道、行道而達清淨無為,天人合一,至善至美至真境界的我國唯一固有及本土的宗教。由於道教流佈既久且廣,宗派亦多,支流則難以勝計,而市井遊閑之輩托名道教者,更不知凡幾,亦係道教蒙謗的原因之一。
道教倡導崇德報本,故云:「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冶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所以道教的家庭都同時設有神龕及祖先牌位,或是天地君親師牌位,必須拜神同時敬祖,是道教與其他外來宗教所不同的最大特色,也充分表示了道教對家、國及民族的向心和認同。因此,道教所歸納的中心教義,就是:「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而要求信者奉行「忠、孝、仁、信、和、順」的行持六訣,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的修身五箴。
道教的弘揚,目的有四:一、說神之法--闡揚真理,旨在宏道傳教,淨化人性,以安定社會。二、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天地是生之本,繼續生存即不可無天地;君師是治之本,教治之功,是發展生存的動力;祖宗是類之本,保存生存,功在祖先。三、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律己則修持戒律,進功修德,冀得真道;度人則仰體天心,利物濟世,亦即外功也。所謂內功外德、內外雙修意即指此。四、續神之德--組織教會,旨在發揮力量,成為推展道教,保衛國家,延續民族的動力。以上四大目的,亦即是道教徒立志、立言、立德、立功的四大抱負。
道教係屬多神教,神仙係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道教之神分為先天、後天二大類,最高之神為三清道祖,所以道教徒又稱三清弟子,玉皇則係掌權者。由人進修成神者有「神、仙」二大類。仙人係修道大成,具自在無礙之神通者;而神係人祀「有功德與民者」。故神之本義云:「才智技能超絕者」、「有功德于民者祀,唯聰明正直者神。」易經繫辭:「陰陽不測之謂神。」大載禮天圓篇:「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11-2017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認識道藏
所謂「道藏」就是歷代道人、道家、士人、有識者結合中國歷代朝廷(從唐代起)將中國歷代所傳之經典傳記逐一的累積並收藏在一起而稱為「道藏」。而後為了方便「尋找、瀏覽、閱讀、收藏、引用」便將這些龐大複雜多元的經典傳記作有系統的給於分類、分部、分冊而更加完善。簡言之「道藏」就似一座典藏豐富多元的圖書館。
道藏所收集的經典傳記文檢等等內容多元豐富,除道教經書、道教科儀儀規戒律、易象星宿、天文地理、道教五術之外,還收有一些「諸子百家」著作,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社會歷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民情風俗、國民心理等等重要資料,是華人世界重要的生活文化寶貴資產。而道教、道家、道學者更視「道藏」為規鎳、聖典,是所有典法、術門、儀規等等行持的依據,所以又稱「道藏」為「道教之憲法」。
這些書籍的收集彙整工作從唐朝年代就已開始,唐朝時期所收集的這些書籍通稱為「三洞瓊綱」或是稱「開元道藏」。此後各朝代的收集彙整工作從未中斷,有些和道教相關的文獻典籍或許未收入道藏系統,但實際上亦視為道藏的一部份,而彌補了道藏中所沒有的內容。
各朝代所彙整之「道藏名稱」如下:
唐代:三洞瓊綱/開元道藏
北宋:大宋天宮道藏/雲笈七籤/萬壽道藏
南宋:瓊章寶藏
金代:大金玄都寶藏
元代:玄都寶藏
明代: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
清代:道藏輯要
民國:道藏精華錄
當代:道藏精華(1956至1979年)
莊林續道藏(1975年)
藏外道書(1992年)
中華續道藏(1999年)
敦煌道藏(1999年)
道書集成(1999年)
中華道藏(2004年)
其中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所收集彙整編撰的道藏稱為「正統道藏」。因為是在正統年間彙集完成,所以稱為正統道藏。
在此僅以「正統道藏」的編輯分類分部方式簡介如下。
其區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
所謂「三洞」:指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每部分十二類)
洞真部以《上清經》為主,號稱上乘
洞玄部以《靈寶經》為主,號稱中乘
洞神部以《三皇經》為主,號稱下乘
所謂「四輔」:太清部、太平部、太玄部、正一部。
太玄部是洞真之輔、太平部是洞玄之輔、太清部是洞神之輔。正一部是總輔上述六部,遍陳三乘。
所謂「十二類」
(一)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
(二)神符類:指龍章鳳篆之文,靈跡符書之字。
(三)玉訣類:指對道書的注釋疏義。
(四)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象為主的經籍。
(五)譜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及功德 名位的道經。
(六)戒律類:指戒規、科律類經書及功過格。
(七)威儀類:指齋醮及科儀一類經籍。
(八)方法類:指修真養性及設壇祭煉方法一類道書。
(九)眾術類:指外丹及數術類道書。
(十)記傳類:指仙真傳記碑銘及道觀志書。
(十一)讚頌類:指唱頌神靈的經書。
(十二)章表類:指齋醮所上章奏、青詞等。
現代更有許多「熱心的有識之士」正努力的、不求回報的在作道藏的彙整收集出版工作,使得這些龐大珍貴的經典書籍得以重見天日、傳承使用,讓後學們有機會認識這些博大精深的道學精華,對道教學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要誠摯的感謝所有「熱心人士」的辛苦付出。
道藏俗稱「道教憲法」,可惜未能在道教界(尤其是道教宮廟)廣為流傳使用,有時在道教宮廟竟難以見到相關系列的道教經典書籍,就算偶有見到卻是拼湊而成(山寨版),有些更拿佛教經書充數,這些都是因為「道藏未能弘揚」之故,造成道教教義、道教學術經典逐漸沒落。
想要振興道教教義學術,只能期待「道教界」「道學者」或是「道教宮廟執事者」有必要多研讀道藏,才能夠「有所本」,依此「本」來行持於道教宮廟的教化、禮儀、門規、法典、儀規等等。據「本」才能夠行塑「核心教義」、唯「本」才足以凝聚「道門共識」,進而達成「有廟有教、有教可弘、弘而揚之」的「道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1-2017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認識道教科儀

科儀就是「形式」或是「儀式」,透過某種形式以述求(祈求)某種事。而科儀的核心,以「經典」為本,輔以許多的意像(視覺所見)而成。科是動作的一種,也可以解釋為流程,依據一定的程序進行之,既所謂的「照本宣科」。儀為典章制度所制訂的禮節程式,既所謂的「行禮如儀」,基本上分為:
法式:例如持令、法索、法尺、鐵仗、法劍等等法具的行持;變神存神、暗咒的行持。禮式:持簡朝香,搖擺禮、三台禮、朝貢禮(二十四朝貢禮)、跪叩禮、接駕禮等等。儀式:科儀科目、如啟師科儀、請聖科儀、蕩穢科儀、大表科儀、聖誕科儀、賽達科儀等等

道教道場法事的規則程序,不同的法事有著不同的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準則作道場叫做「依科闡事」就是俗話說的「照本宣科」,也通稱為「底本」或「科儀本」,把做某種法事的底本稱為「某某科儀」如開壇法事的底本叫「開壇科儀」請聖法事叫「請聖科儀」揚旛宣榜稱為「揚旛科儀」等等。

構成道教科儀的兩大要素:經典記傳 + 像意:「經典為根」以道藏(俗稱道教的憲法)中的經懺、列傳、文檢(疏文)等等,通常以「唱、詠、念」的方式呈現。「像意為本」(肢體語言)含法服、步罡、指法、印法、書諱、氣動、步虛、繞壇、朝禮行香、壇場布置、方位、意像等等(溝通的媒介)。「口念」(唱)、手動、腳步、目轉(目運)、身轉、體動、鼻呼(吸)、齒叩(咬牙切齒)
道教(徒)繼承民族文化,除了「道教儀規」外加入了許多「民間信仰」和「風俗」而發展出多用途的齋醮科儀:大則:為國祝禱、禳解災疫、祈晴禱雨(為大環境的);小則:安宅鎮土、禳災解厄、祈福祝壽、度亡生方、安神定爐以及台灣道廟最常見的法事如:朝真禮聖、安龍謝虎、祈安禮斗、普渡荐拔、祇禳燈儀(如點燈)、聖誕科儀等等。

大凡「人所希求的事」多用齋醮祈禱之法行之。現行齋醮科儀基本上是「沿襲明代整理的醮儀」,但也不是照搬下來,而是根據「各派、各地域的習俗」而大同小異。正一道場法事地區性更大些;全真道場法事科儀在全國十方都大致相同,但也有些小異;閭山道場則融合了正一、全真、靈寶、與佛教之瑜枷等。所以,在同一法事的作法上甲地和乙地有不同處是不足為奇的。

何謂道教科儀法師
道教科儀法師的職責主要是「儀式的執行者」,是宇宙天地與人、神鬼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媒介),而媒介的核心主要是「意境」「以意化境」或是「以境化意」那麼藉由經典文字,咒語、指法、步罡、書諱、氣動、壇場擺設(含方位、顏色、器具、法具、法服)形成多方位溝通的媒介。

道教法師應有的職能類似司儀、主席的角色,基本條件要瞭解「何種科儀」需要「何種經典」;「何種法會」需要「何種法壇」?「如何佈置」?以及「執行儀式的流程」等基本功。所以道教的「科儀法師」僅是「科儀的執行者」,而且分門別類,簡言之是分科的,不同科別做不同工作內容,並非外界的認知以為法師什麼都懂,他不一定懂風水地理,而懂風水地理者不一定會施作科儀,會爬刀梯者也不一定會執行科儀,很會執行科儀者不一定有膽識爬刀梯,更非能通靈或是治病。

所以,道教法師應著重「藏書的研讀」與「常識性知識」的吸收。任何法事的執行能述之源頭(根源)、依據為何?方不致積非成是或是是非非。當然更要學習謙卑、自省、願意與人分享、讚揚別人的態度,更要學會保重自己、尊重別人的態度和形象的維護。

高功法師需要集文化藝術於一體:
高功或是法師是集道教文化藝術戲劇於一體的,懂得基礎樂器;音樂的旋律(具節奏感),看懂文學經典,能夠吟詩、懂得雕刻和色彩藝術、辨知方位、基本黏貼藝術,古時還需能寫一手的毛筆字、略有武術基礎等等修為,這些修為是想要學習科儀者必要的認知。

古時是要透過道長的推薦至宮觀學習,並且住在裡面從打雜開始,慢慢的學習,經過一段時日的學習後,經由宮觀的考察,認為品德才華具備,已達道教徒應有的修持後,再推薦去參與應檢(考試)通過檢定後再擇期至祖庭奏職並謁祖,經過這些冗長的過程後,才算成為了道教徒或是執法法師。所以大陸江南有句名諺:十年出十個狀元;十年卻僅出一個道士。顯見培養一個稱職法師的難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1-2017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認識經懺--經懺所為何來?
佛道教的經典(懺)多如牛毛,那麼到底這些經典在說些什麼呢?這些經典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些教徒(或是經懺的作者)說這些經典的來源是「上天所賜、所言」;也有說是「神祇所降」、「神靈所啟示」,我想這些應該都是言過其實吧?基本上這些經典的創作者應該都是「很有智慧」、「很有見解」者,有其「時代背景」的「許多因素」而著作,這些因素有些是生活環境的困頓、難以釋懷的不公不義、天地星象變化的不知所以然、沒有答案的生老病死,沒有答案的宇宙世界來源與去處、有些則是不容於朝廷、不容於仕途、反之,則是為了朝廷的正當性合理化而著作,最多的經典著作者則是針對「人性、人心、人身」作了非常透徹細緻的分析描述,當然還有許多許多的因素?

這些經典的創作者蘊含著一個動機,那就是在「合理化自己」,他盡力的「用經典解釋經典」作為圓滿論述,因為他深恐信徒有所猶豫或是不信,所以用「合理化」來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使其成為忠實的信徒。假如這個合理化解釋仍然無法使你信服,他最後的說法則是你必須「領悟」、「意境法」、「深刻體會」「生活實踐」「心領神會」「磨練法」「天機」等等等一大推說法〈理由〉,假如還是講不通,乾脆不跟你講的也有。有了這些基本認知後再來談談經懺之所為?

依據很多人的說法經為仙聖所傳、懺為後閒所輯,經乃修行之徑路、入道之階梯;懺乃悔也,懺除過往之罪愆、祈求將來之福祉。簡言之,經與懺的目的是:
一、對宇宙大地來源的論述(描述)
二、對人身、人心、人性的解析(迷失、迷惘、領悟)
三、對先賢、仙真的尊崇讚揚
四、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啟發
五、對環境生活事物起變化時的應對方式
六、對無形神鬼的懼怕和無知

道教最古老、最尊崇與代表性的經典是「黃帝陰符經」「黃庭經」。黃帝陰符經據傳是唐朝年代杜光庭授黃帝所撰,黃庭經為太上老君授於顓頊,此二經是道教最尊崇之作。唐朝時杜光廷(廣成子)道人,依據張道陵天師所制訂之典儀戒條(符籙齋醮科儀)再行編輯成「黃籙、金籙、玉籙」使得齋醮科儀的分類更加完備。以此分類:(僅是列舉部分、並非全部)
金籙:修真養性用(出世之門):
黃帝陰符經、太上黃庭經、太上老君常清靜經、玉皇心印經、玉皇胎息經、太上赤書玉訣經、玉清胎元內養經、上清金匱玉鏡修真指玄經
玉籙:修身度世、祈安植福(入世之門):
(一)修身養性:道德經、南華經、文始經、通玄經、至寶真經、瑯○寶卷
(二)植福延壽(對人的祈福):
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南斗延壽度人經、東斗主算護命經、西斗記名護身經、中斗大魁保命經、斗姥心經、玉皇本行集經、太上三元無量壽經、三官應感妙經、洪恩靈濟真君妙經、消災護命經、清微禮斗真經、正一朝天三八謝罪懺、太上朝天謝罪懺、太上禳災延壽懺、玉皇宥罪賜福懺、紫微延壽懺、呂祖無極寶懺
(三)祈安禳災、辭瘟求雨(對大地、環境的變化應對):
文昌大洞仙經、太上洞淵神咒經、太上禳災度厄經、太上洞淵護命消災經、元始大雨龍王經、靈寶消禳火災經、太上辭瘟神咒經、元始殄滅蟲蝗經、太上養蠶營種經、太上朝天千真十軸法懺、九天應元玉樞懺、三元消愆滅罪懺
黃籙:度鬼悼亡應用經懺:
太上三十六部真經、先天斛食濟煉幽科、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太上拔亡度世經、元始升天得道經、靈寶十方救苦拔罪經、九天生神玉章經、太上拔亡度世昇仙經、太乙救苦護身經、靈寶三塗五苦拔罪經、元始濟度血湖經、元始酆都滅罪經、太上九幽拔罪經、太上解冤拔罪經、玄天上帝報父母重恩經、酆都十王拔罪經、太上九幽拔罪法懺、雷文滅罪寶懺、五嶽拔度寶懺、雷霆玉樞宥罪懺、玉皇宥罪拔度懺、青玄救苦寶懺、九天生神滅罪懺、三元滅罪水懺、真武報恩寶懺、太清拔罪升天寶懺、太上靈寶十方應號天尊懺、太上救苦拔度血湖懺
後天仙真列傳:天上聖母經、關聖帝君真經、保生大帝真經等等、三山國王真經、祖師、王爺真經等等,這些道教經典絕大多數都收藏在「道藏」裡。

有些經典於今看來有些許「破綻」或是「不合邏輯」,不過那也無妨,就把他當成古典文學欣賞吧?畢竟宗教的形成「元素」裡「神秘」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所以有些是不能用「邏輯」去思考的。現代有些經典的出現都是抄襲(山寨)拼裝而成,也不知是從何而來??例如道教經懺中的「聖號或是諱號」竟然加入了「南無............菩薩」,真是不倫不類;有些明明是「後天仙真」卻加入了「先天聖真」的「述聖字詞」,還真是亂鬥一通呢?
附註:道藏所藏經典很多,請參閱本網站之(道教學術專欄)之道藏簡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4-2024 06:14 PM , Processed in 0.06590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