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444|回复: 9

《法显时代的斯里兰卡佛教》(中斯佛教文化交流特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1-2017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宋立道



公元409 年(东晋义熙五年) ,法显从恒河口的多摩梨帝登船,经14 日抵楞伽岛,登岸即狮子国。此国时值大名王(Mahanama , 406-428 在位)统治。《佛国记》对于这个国家的地理方位、气候植被及历史发展都有简要介绍[1]: "其国本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 (地理)、"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气候植被) , "其国本无人民,止有鬼神及龙居之。诸国商人共市易,市易时鬼神不自现身,但出宝物,题其价直,商人则依价置直取物。因商人来、往、住故,诸国人闻其土乐,悉亦复来,于是遂成大国。"这一段讲述了古代斯里兰卡的土著人种、历史和经济。商业使兰卡成为东西方海道上的明珠,远至罗马、阿拉伯半岛都有商人来贾(《佛国记》中捉到的"萨薄商人"就指阿拉伯人) 。《记》中说狮子国的农业,因为地广人稀,可以随意耕植,他称为"田种随人,无有时节" 。法显来到狮子国的王都阿努拉达普罗,他称王城中"屋宇严丽,巷陌平整",俨然繁华都市。


一、法显时代的斯里兰卡重要佛寺


(1)  "于王城北迹上起大塔……塔边复起一僧伽蓝,名无畏山,有五千僧。"(无畏山寺)

(2) " 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皆七宝作。"(兰卡最早的佛牙寺,当时应属无畏山寺系统;今天的佛牙寺在康提,属大寺系统)


(3) "无畏精舍东西(四)十里,有一山 。 山中有精舍,号跋提,可有二千僧 。 "(跋提寺/支提寺/袄园寺)


(4) " 城北七里有一精舍,名摩词毗词罗。有三千僧住。"



二、各种信仰崇拜的类型


当时狮子国中,除了信奉贤劫佛释迦牟尼,从《佛国记》可以了解到佛教信仰还有以下状况:


(1) "王净修梵行, 城内人信敬之情亦笃。"(普遍的佛教信仰) 此外,经常有天堂僧来狮子国弘法一一"法显在此国, 闻天堂道人于高座上诵经。"在五世纪时的兰卡,这是平常可见的景观。外来僧人仍然多以心记口诵的方式携来佛经[2]。比法显晚来数年的觉音(或曰佛音、佛鸣)长老,住在大寺研究、整理、翻译佛教经典。法显本人则驻锡于元畏山寺。


(2) "其国前王,遗使中国,取贝多树子,于佛殿旁种之…… 树下起精舍,中有坐像,道俗敬仰无倦。"(菩提树崇拜)

(3) "(佛)以神足力, 一足摄王城北, 一足摄山顶,两迹相去十五由延。于王城北迹上起(大塔及无畏山寺) , 此处的"迹"就是佛足迹。(佛足迹崇拜)


(4) "摩词毗词罗……有一高德……疑是罗汉…当阁维时王及国人四众咸集, 以华香供养……阁维已,收捡取骨,即以起塔。"( 罗汉崇拜、佛塔崇拜)


(5) "无畏山精舍……僧中有一大德,名达摩瞿谛,其国人民皆共宗仰。"(祖师大德崇拜)


(6) "法显在此国,闻天堂道人于高座诵经…弥勒出世, 初转法轮时先度释迦遗法弟子、出家人,及受三版五戒斋法供养三宝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缘者。"(可能已有弥勒信仰)



三、法显当时兰卡首都的佛教生活


(1) "城中.. .. ..四衙道( 头) 皆作说法堂。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铺设高座,道俗四众皆集昕法。" [3]( 在家信徒行六斋日。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2) "城中又起佛齿精舍……精舍至斋日则开门户,礼敬如法。"(平时的佛牙供养)


(3) "佛齿常以三月中出之。未出十日,王庄校大象,使一辩说人……唱言……却后十日…… 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 烧香然灯,种种法事, 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 。(一年一度的佛牙节供养)



四、佛教塔寺的经济生活


(1) 所有寺院都有田产收入作为宗教活动的开销。"王笃信佛法,欲为众僧作新精舍,先设大会,饭食僧。供养已,乃先上好牛一双,金银宝物庄校角上。作好金犁,王自耕倾四边,然后割给民户、田宅,书以铁券。自是已后,代代相承,无敢废易。"据《大史》说,当初摩晒陀长者从印度来兰卡布教建立第一座佛寺一一大寺的时候,就已经有天爱帝须王就施舍了土地作为大寺的庙产( ~ 大史》中多次提及) 。法显时代的寺院土地规模不清楚,但近代斯里兰卡佛教寺院仅在康提一地领有的土地规模就相当惊人。5世纪时的兰卡已经有佛教寺院经济,这是没有问题的。


(2) 佛教僧众的日常饮食则来自王家和民众的供养。平时僧人每天行乞是佛陀在世时就有的传统。从法显所记看"其国人云:都可六万僧,悉有众食。王别于城内供五六千人众食。篝者则持本(钵)往取,随器所容,皆满而还。"狮子国的僧人大约六万,都是国人供养。而首都的王室贵族和城中居民日常也有施食等供养。仅仅王家的定点施食,每日供养的就有五六千僧。


(3) 寺院除了在佛教的节期可以得到大量布施, 常日里可以得到信众的供养,因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有的寺院库藏富可敌国,甚至令王家生出偷盗之心。法显这么说佛牙寺"其国立治已来,无有饥荒丧乱,众僧库藏多有珍宝无价摩尼。其王入僧库游观即生贪心欲压取。"



五、法显当时斯里兰卡佛教派别



法显大师游学西土,游心大小乘经学,熟悉佛教诸毗尼。他从斯里兰卡携归的11 部经典,其中有6 部(62 卷)是在南京道场寺,与天空禅师佛驮跋陀罗共同译出的。这六部是《大般泥洹》、《方等泥洹经》、《摩诃僧抵律》、《僧祇比丘戒本》、《杂阿毗昙心论》、《杂藏经) [4]。法显明言从斯里兰卡带回的经典,有《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弥沙塞律》、《杂藏经》,属于有部和化地部经典。研究者往往会问:既然两千多年来斯里兰卡一直是上座部佛教的故乡,为什么法显大师取回来的佛经,竟然没有上座部的呢?

笔者认为, 此问题应这样看:那个时代佛教的总体衰落和部派相互分立,势必取消某一派别独大的可能性。斯里兰卡的佛教,从理论上讲,在根本上座部在印度本土差不多消失殆尽以后,却奇迹般地在公元前3 世纪传来并不绝如缕地生存下来的。但到公元前89年以无畏山寺建立为标志,原先兰卡岛上暗流形式的非上座部思潮都有抬头。从公元前1 世纪到公元第11 世纪大寺传统也都失去了主流地位。在那之后只是由于帕拉卡马跋护一世王(Parakkamabahu 1, 1153-1186) 的护持,上座部得以复兴,原先的三大寺,其中两家被该王取缔,唯以大寺派的上座部为正统。我们今天看到的"纯正" 而独尊的上座部就是从那以后的千余年中发展起来的,虽然它的源头可以回溯至公元前三世纪时:当时摩咽陀长老从摩揭陀国带去的上座部佛教。

(1) 首先,5 世纪初的斯里兰卡,佛教一方面总体衰落, 一方面是诸宗诸部派并存。彼时的大寺,刚刚经历"法难"才过去五、六十年[5],尚未缓过气来。倒是法显住修的无畏山寺,相对而言,人多势众,诸学并存。法显在兰卡的抄经背景,就是这种多元宗派的环境。

(2) 其次,法显为何没有取回上座部系经典的问题,应该从两面看:主观方面看,法显大师首先关心的是律藏经典;客观方面,从经典存在状况看,并无太多可选择性。《佛国记》显示,从天竺到兰卡,当时并未有多少现成的经典。法显在印度游历30 余国,其记行中仅一处提到佛寺有佛经,即摩竭提国的摩词衍寺。值得寻味的是,法显先未在此抄经,而是在他离开该寺,兜了一圈,二度回该寺时才抄的经[6]。再从兰卡方面看,法显曾在狮子国王城路遇"天堂道人居高座诵经" 他向那人取经但被告知"此无经本,我止口诵耳。"

研究者认为,在公元5 世纪时的斯里兰卡,尽管上座部佛教在兰卡岛上已经存在八百年,但所谓正统的上座部巴利语经藏当时未必已经形成[7]也未必对外开放。法显当时的大寺应有上座部基本经典[8],但刚刚经历法难,流失的僧人回来不久,三藏教典多半残缺,至于巴利论藏,更是有待来日一一觉音上座要再过几年,才从印度来大寺做翻译工作呢。

(3) 法显在兰卡,是在无畏山寺挂单。他同大寺似乎没有关系。当时的兰卡,正值大名王在位(403-431 或410-432) 。该王也是支持无畏山寺派的[9]。从《大史》反映的情况看,这一时期,大寺政治地位不如无畏山寺。其次,这一时期,兰卡佛教是大小乘都在流行,大乘方面有空、有二宗,以及密宗存在;还有从根本上座部发展出来的诸多部派。当时的无畏山寺容纳多种佛教思潮。尤其重要的是,那个时代,各个佛教派别并无明显的宗派意识,更不会相互对立、势同水火。各部派之间,甚至大小乘之间,同居共处于同一个寺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法显没有说到兰卡僧伽有大小乘或部派的门户之见。再晚二百年玄类提到楞伽岛上有"大乘上座部"僧人。这些大乘僧人仍是上座部僧团的一部分。有学者认为[10],研究显示,此时的大乘与小乘并未泾渭分明,更未"分河而饮" 。他们依同样的戒法出家,遵守同样的布萨日半月诵戒,起居饮食修行共于一起。此时及以后很久,大乘思潮都只是观念上的,而非制度的,许多有大乘思潮的比丘,并未脱离原来的部派。当时的大乘僧,还是从小乘中的戒师受戒的。

基于以上的情况,法显从兰卡取回弥沙塞经典等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我们的问题不是问何以法显大师没有携回上座部经典而应该是透过他携归的经典,可以看出当时兰卡有哪些佛教思潮流行呢?

古代斯里兰卡,上座部传统从未中断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成为定于一尊的圣教,还是公元12 世纪的事。今天的史料,是公元第二千纪中间不断再加编篡的结果。哪怕是《岛史》(3-4 世纪)与《大史》(5世纪)写成很早,但它们在那以后的很长时期中,仍然是具有开放性的。《佛国记》中记载的古代斯里兰卡佛教状况,虽然简略,但却是真实可靠而生动的同时代的记录,值得作为今人的我们认真地思索与考较。


【注释】

[1] 所有引文,凡未特别标明皆出自《佛国记》。

[2]
这位天竺道人唱诵的似乎是弥勒下生一类的经类。法显要求抄录此经,但他说没有写本。因此,法显这里所写的这一段“弥勒经”,完全是凭记忆后记下的。笔者这里要说的是:当时兰卡社会上经常可以见到外国僧人。

[3] 斋日,为在家佛教徒持八关斋,谨慎身心,反省行为并行善事之精进日。太阴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精进日,即称六斋日。于此六日,出家比丘亦集合一处行布萨。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于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间,观察人间善恶。亦有以每月之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san 日为斋日,称四斋日。


[4] 六部当中,僧祐撰《出三藏记集》时,《方等泥洹经》、《僧祇比丘戒本》《杂阿毗昙心论》就已经?失了的。保存下来的《大般泥洹》、《摩诃僧祇律》、《杂藏经》中,只有《杂藏经》梵本得自兰卡。


[5] 大军王(334-361)在位时,印度僧伽密陀来无畏山。该王宠信僧伽密陀,支持他而排斥大寺派,甚至下令断绝对大寺的供养。大寺比丘一度被迫逃离,史载其九年间沦为空寺。大寺被毁的第十年,大军王臣下兴并抗议,该王方允许大寺比丘归来。其后五六百年间,大寺所说一蹶不振。从《佛国记》上看,法显在那时,只是淡淡提及一句大寺,似乎都没有去朝礼过。


[6] “从波罗捺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相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步,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祇洹精舍传具(真)本......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所行者也,亦皆师师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


[7] 参见“On the very idea of Pali Canon” by Steven Collins, Source: Journal of the Pali Text Society 15 (1990): 89-126. 该氏在文中说:“巴利语经典并不等同于早期佛教。因为这部经藏的编纂是一个部派(斯里兰卡的大寺派)僧人欲证明其正统的手段。巴利三藏的形成是整个公元第一千年中的事。”


[8] 比法显晚几年来到狮子国的觉音大师就驻锡于大寺。并在这里把斯里兰卡的(恐怕主要是大寺中耆学们的僧伽罗语的)论释之书,尽悉翻译成巴利语,收入巴利三藏。


[9] 西元前一世纪,伐陀伽摩尼王(Vattagamani)建无畏山寺,献给大寺的摩诃帝须(Mahatissa)长老。后长老被大寺摈出,其率门人到无畏山寺住修,与大寺分立。此后,锡兰佛教遂分成二派——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又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条所载(《大正藏》51.934a):“佛教至后二百余年,各擅专门,分成二部,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斥大乘习小教;二曰阿跋邪祇厘住部,学兼二乘,弘演三藏。”大寺派专学小乘,无畏山则大小二乘兼学。两派对立。四世纪初,倾向无畏山寺派的大军王(Mahasena)曾大肆破坏大寺,后因宰相眉伽槃那跋耶(Meghavannabhaya)举兵劝谏,王乃谢罪,重建大寺。两寺的对立持续了整个第一千年,直到十二世纪末,帕拉卡摩尼护王一世(Parakramabahu I)时,他取缔无畏山及祇多林两派,以大寺为唯一正统。大寺自己的寺志说这是“整顿僧伽,重归统一”。


[10] Heinz Bechert, Notes on the Formation of Buddhist Sects and Origins of Mahayana, Source: Cultural Department of the Embassy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ed.) (1973) German Scholars on India. New Delhi and Chowkhamba, pp. 6-18.





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合十。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xiaoguo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11-2017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寺派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一味的上座會分裂成mahatissa的無畏山? 為什麼印度中土對巴利三藏完全默默無聞,法顯大師沒提, 連後到的玄奘大師也沒有提(因為動亂的緣故,玄奘沒進到斯裡蘭卡但是有跟那邊的比丘交流). 在兩派開始交戰幾百年的時間到覺音尊者的到來,我對這段時間一直很有興趣,但是資料一直很少,很難找.

似乎後期由於某些緣故, 大寺派近乎滅亡, 人民都不理會了..法顯大師也應該不會去上座部求法, 一來有些菩薩戒是不允許大乘人學習聲聞的, 二來巴利語也不懂,所以法顯大師沒有去求巴利律藏是合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17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14-11-2017 10:17 PM
大寺派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一味的上座會分裂成mahatissa的無畏山? 為什麼印度中土對巴利三藏完全默默無聞,法顯大師沒提, 連後到的玄奘大師也沒有提(因為動亂的緣故,玄奘沒進到斯裡蘭卡但是有跟那邊的比丘 ...

关于兰卡大寺派的分裂,末学目前也未有读到详细的资料,如有读到,再发上来分享。

但是末学在维基百科《上座部佛教》一页读到以下的资料:

至西元前一世纪,因为斯里兰卡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教典散失,由罗揭多与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这是巴利文三藏最早的起源。南传佛教称此为第四次结集。在此同时,阿拔耶王(公元前44年~前17年)在无畏山修建了新的寺院,摩诃帝须率领大寺中的五百名僧侣前往住持,斯里兰卡佛教于是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派两支。后部份无畏山僧侣移往达古那山寺居住,以萨伽罗为领袖,另立一派,叫萨伽利耶派。至摩诃舍那王建立祇陀林寺,由萨伽罗派的古哄帝须住持,此派于是又被称为祗陀林派,与无畏山派、大寺派并立为斯里兰卡佛教的三大派系。这些僧侣以僧伽罗文写作了许多的义疏,但是大部份都没有流传到后世。...西元五世纪前后,北印度菩提伽耶的觉音到达僧伽罗国首都阿努拉达补拉,进入大寺学习三藏经典。他将僧伽罗文义疏译成巴利文,并且以巴利文写作了许多注释。觉音所秉承的主要都是大寺派的观点,他写作的《清净道论》,对于南传佛教有很大的影响,而《善见律毗婆沙》也在南北朝的南齐时被汉译传至中国。在这段时间中,大寺派僧人又写作了《岛史》,来记录斯里兰卡早期的佛教发展。《岛史》及其后的《大史》是记录斯里兰卡及南传佛教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此后,大寺派僧人逐渐取得优势。————维基百科《上座部佛教》

如果根据上述资料(可惜维基没有把资料来源详细列明),南传佛教是西元前一世纪的时候才开始以“僧伽罗”文把经典记载下来,也就是南传第四次结集。

然后直到公元五世纪前后,觉音尊者等才将论典从僧伽罗文翻译成巴利文。

可见南传经典并不是一开始就用巴利文来记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1-2017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14-11-2017 10:17 PM
大寺派那段時間到底發生什麼事? 為什麼一味的上座會分裂成mahatissa的無畏山? 為什麼印度中土對巴利三藏完全默默無聞,法顯大師沒提, 連後到的玄奘大師也沒有提(因為動亂的緣故,玄奘沒進到斯裡蘭卡但是有跟那邊的比丘 ...

人家给我的,不懂有没有你要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316053.html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無畏山
http://dhamma.sutta.org/books/sabdmyl/sbdngyyl-020.htm

诸行无常:
历史... 参考就好~

苦:很多时候实相和犯罪证据,
在第三者眼中,出入是很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1-2017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的资料中,维基百科说南传三藏,最初是以僧伽罗文字写在贝叶上成书,这点末学不明白为何如此,为何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知的是用巴利文呢?

接着从研究巴利文圣典的邓殿臣教授的文章中,终于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原来以前的巴利文只有口语,没有文字。所以第三次集合以后传入斯里兰卡的时候只有口诵版,并没有文字。然后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上座部佛教才在第四次结集的时候,将口口相传的经藏,以接近巴利文的僧伽罗文字记录下来。

后来这套经藏传到其他国家时,缅甸就用缅甸的文字、泰国用泰国文字来记录这些巴利圣典。

至于梵文在古印度是类似文言文,巴利文则是口语话的俗语。难怪用梵语记录的佛典,适合用中国的文言文翻译,而巴利文的内容则是比较简明易懂。

南传上座部较早把圣典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印度大陆的梵文系经典,却继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去,较迟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有些甚至到公元后几个世纪,才用梵文记录下来,或是有天竺的僧人到中国以口诵的方式弘扬出来,再以中文记录下来。

以下一些资料仅供大家参考。合十。

实事求是地讲,佛教的传入不是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是在佛陀涅槃两百多年以后,阿育王在世的时候举行第三次结集以后传入斯里兰卡的,大约是公元前248年。上次讲的第三次结集以后派了9个使团,以阿育王的儿子玛亨德为首的第九个使团到斯里兰卡去传教。据说佛陀在世时曾经说过,我的教法能够在十四国盛行。所以阿育王非常重视,他派他的儿子玛亨德,后来又派他的女儿僧伽密达到斯里兰卡传教。这也记载得很清楚,是哪一年哪一日,我们推算是公元前248或247年波松月,相当于6、7月份,月圆的那一天到的斯里兰卡。他们一行7人,玛亨德为首,玛亨德当时32岁,戒腊已经十几年了,他是20岁受的具足戒,是位饱学长老,学问很深,是目犍连子帝须的弟子,是律藏的传人。他带着整套的巴利三藏到了兰卡岛。当然不是说带着巴利三藏的整套书,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是完全靠记忆,他们能背诵,都是巴利语,因为佛陀在世时讲经就用的这种语言。之后佛教才在斯里兰卡传播开来。————邓殿臣教授讲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传布和发展

斯里兰卡面积虽小,但它却是一个佛教文化大国。公元前1世纪在该国中部小镇玛得勒的阿卢寺举行了佛教史上第4次大结集,将一向口口相传从未见诸于文字的巴利三藏及其注疏三藏的经传记录成书,著成了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公元5世纪,印度的佛教大师觉音来到兰卡大寺从事著述,著造出大量的巴利经传,使上座部经典臻于完备。这套巴利语经典保留下来并传播到缅、泰、柬、老诸国,成为这些国家共同尊奉的圣典。————《斯里兰卡佛教纪实》,节选自邓殿臣教授、赵桐撰《佛国纪实》


当时斯里兰卡用的是僧伽罗语,僧伽罗语和巴利语是很相近的,玛亨德来了以后很快就学会了僧伽罗语,他用僧伽罗语来讲经。同时斯里兰卡的僧人也学巴利语,这样就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说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教非常顺利的,一次性的,直接的传入了斯里兰卡,没有经过什么别的地方。不象我们中国佛教,是经过中亚,翻译后传入的,佛经中有许多中亚西域佛教的痕迹。————邓殿臣教授讲南传佛教、南传佛教的传布和发展

中国是有《巴利三藏》的,就在西双版纳德宏地区。他们和南传各个国家一样,所使用的也是一部《巴利三藏》,巴利语的三藏经,使用的字母是他们的傣字、傣文。巴利语这样很古老的经典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斯里兰卡用僧伽罗字,缅甸用缅甸文字,泰国用泰国文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同胞就用傣文字写巴利语。傣族地区的高僧也懂巴利语,讲经也讲巴利语的经典。————邓殿臣教授,《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文献》

问:梵文和巴利文的关系?答:是这样子。印度原来有吠陀语。在公元前六世纪、七世纪那个时候,印度的语言书面语和口头语或者叫笔语和口语,区别很大,或说文言文和白话文,梵语就是文言文,婆罗门用的语言,就是上层用的语言,比较严谨,比较书面化的语言,这叫梵语。梵是什么意思?就是雅语,高雅的雅,就是经过加工整理,语法非常严谨,非常精确的一种语言。另外一种就是俗语,老百姓口头用的语言叫做俗语,当时印度语言有这种区别,就是上层使用的梵语和下层、普通讲话使用的俗语,区别很大。巴利语属于俗语。 ————邓殿臣,《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文献》

释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时候,印度光邦国就有十六、七个,邦国也混乱,语言也比较混乱。释迦牟尼主张的语言政策,是一种任意性的政策。用什么语言宣讲佛法呀?用你自己的语言,能听懂什么语言就用什么语言。你用什么语言讲得好就用什么语言讲。语言比较混乱,但是总的来说是一种俗语叫(Prāketa),或者叫摩揭陀语,就是巴利语。可以这样说吧,流传到现在的巴利语,如果不说完全是释迦牟尼使用的语言,也是十分接近的。有些话呢可能释迦牟尼就是这么说的,整个的话就是那么说的。巴利语梁启超先生叫做佛陀的语录,即不是说每句语都是佛陀说的,也是可信性最大,最值得我们学。我说的原始性就是这个道理。————邓殿臣,《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文献》

公元前6世纪前后,印度摩揭陀(māgadha)一带的语言有文雅、通俗之分。文雅者称为“梵语”(Sanskruta),通俗者称为“俗语”(prākruta)。佛陀讲经说法使用的是一种俗语。后来将佛陀使用的这种俗语称为“巴利语”(pāli)。维阇耶及其700随从来岛前后,岛上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称为“僧伽罗语”的这种语言,应属于俗语类,与同属于俗语的巴利语是“亲兄弟”。自维阇耶以后的2500多年,僧伽罗语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时至今日,僧、巴两种语言仍极为相似,两者之间仍保持着“亲兄弟”的关系。————邓殿臣,《佛教与僧伽罗民族文化》

佛教文化传入兰卡的主要载体是一套完整的巴利三藏,这套三藏是在公元前3世纪第三次结集时定型的。它刚一定型,就由玛亨德等传入斯里兰卡。无论在印度还是在兰卡,那时称为巴利三藏的这套佛经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口头念诵之中,还没有见诸于文字。保持和传承,也全靠口授心记,师徒相承...自公元前6世纪佛陀创建僧团制订戒律,口授佛法之后,戒律条文和所讲经论均未记为文字。公元前3世纪传入兰卡的,就是这样一部没有文字的佛经。传入之后,仍以口授心记、师徒相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世纪初兰卡发生内战、饥荒,百姓们在死亡线上挣扎,无力供养僧人。比丘们虽忍饥挨饿、体力哀竭,但信行不减,日日读经修练。他们以往背诵经文总是正襟危坐,高声唱诵;而今体力不支,只好身靠沙袋,小声细语。这种情况使大德长老们意识到形势危机,他们想,一旦那些持诵经文的长老饿死或病死,不能把所持之经授予弟子,佛教之传承岂不有中断的危险!将佛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长老们为使佛法久住,决心把巴利三藏记为文字,以经书的形式保持流传下去。于是,他们在一位地方长官的护持下,在兰卡中部小镇玛德拉(mātale)举行了佛教史上第4次大结集。参加结集的500高僧皆为善持经文,断除烦恼,取得了罗汉果位的大长老。他们把律、经、论集体唱诵一遍之后,把巴利三藏和解释三藏的“经传”(Atthakathā)用僧伽罗字刻记在一种特制的叶片上,经过了3年又3个月的艰苦工作,写成了卷帙浩繁的“贝叶经典”,亦即我们常说的“贝叶经”。“贝叶”是“Patra”一词的汉译略称,全称应为“贝多罗”,意为“树叶、叶片”。当时使用的是一种棕榈叶片,这种叶片性质极韧,据说比纸张更为保持长久。————邓殿臣,《佛教与僧伽罗民族文化》

我们知道,后来兴起的梵语佛典成书较晚,直到公元3、4世纪印度、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仍无本可依,皆沿袭口头诵出的传统。其它宗教经典更不必说。第二,记为书文,著成典籍,自然会比口头流传更加真实可靠,保存长久。早期佛教文化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多赖于这次结集。————邓殿臣,《佛教与僧伽罗民族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17 09:2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16-11-2017 09:52 PM
人家给我的,不懂有没有你要的~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Wisdom/31316053.html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無畏山
http://dhamma.sutta.org/books/sabdmyl/sbdngyyl-020.htm ...

谢谢分享。这让我多了解了一些佛教历史。
由此可见,虽然说上座部比较严格坚守戒律,上座部与大众部原始还是用一样的经典。直到二世纪后大乘才在大众部中成形。这也与龙树的时间点上符合。
在现今充满谎言与虚假的新媒体下,历史的确须要在不同与较可信赖的来源上查询求证。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11-2017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顶 发表于 18-11-2017 09:23 AM
谢谢分享。这让我多了解了一些佛教历史。
由此可见,虽然说上座部比较严格坚守戒律,上座部与大众部原始还是用一样的经典。直到二世纪后大乘才在大众部中成形。这也与龙树的时间点上符合。
在现今充满谎言与虚假 ...

嗯...
根据上面的个人看法哦~

1.上座部与大众部本来就是,
从一个原始佛教分出来的,
原始用的当然是大同小异的故事啦~

2.
a)话说大寺派如果
比较「严格坚守戒律」的话~

就不会和无畏山派,
发生那么多纷纷扰扰了~

b)大众部的形成,代表的
应该不是大乘的形成;
而是几个「大乘」
「群众」「部派」的成形。

c)这和无畏山的大乘众,
原本从大寺山跑出来(同经典 ),
然后分成几个大小乘部派同理...

3.在现今充满谎言与虚假的新媒体下,
历史的确须要在不同与较可信赖的来源上查询求证。

a)我印象中...
只要八(戒)的频因(律)修好(戒清净)
容易—>正定、正念(心清净)
进入—>正见(见清净)

b)古今中外的新旧媒体,
只要是开发性质的,
都不可能充满谎言与虚假啦~

(心无常)

即使是学术学者的论文,
经济系/法律系/文学系/
历史系/哲学系。。。
(法无我)
大家摸象的观点都会不同~
(无明)

其实大象自我介绍时...
可能也是充满谎言与虚假的啦~
(妄想)


~愿八戒赐福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1-2017 11:2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顶 于 18-11-2017 12:35 PM 编辑
子房学韬 发表于 18-11-2017 10:29 AM
嗯...
根据上面的个人看法哦~

1.上座部与大众部本来就是,
从一个原始佛教分出来的,
原始用的当然是大同小异的故事啦~

2.
a)话说大寺派如果
比较「严格坚守戒律」的话~

就不会和无畏山派,
...


据我的理解,与无畏派虽有所偏差,不过所依的经典还是一样。认为这是多数人认同的;
1)上座部与大众部原始是依同样的经典。
2)大众部直到二世纪才开始有大乘思想的形成。也与龙树时间点吻合。上座部坚持原点所以才形成分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11-2017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9-11-2017 05:58 PM 编辑

這些早就看過了.看這些時要知道它的時空背景. 這些都是從大史,島史,善見律毘婆沙來的.是有大寺後好幾百年(大概800年)由大寺僧人記錄的.  如果看到這些就亂下結論的人, 一定是一偏概全之流, 這類人一定會到處去爭吵.為什麼? 因為腦裡的知識有太大的疏漏. 但是自己卻以為有根有據. 譬如認為大乘是由大眾部所出就是不及格的說法.
事實上西方學者對錫蘭巴利文文獻所呈現的證據最初的反應便非常負面。1879年Herman Oldenberg便說:僧伽羅的摩哂陀(Mahindra)故事可能含有一些歷史真實性的根源,但此根源卻被一些捏造的外衣包圍,其結果,在摩哂陀的傳統中不可能有其他的信仰。這些看來都不可信,有許多都是造出來的故事,為了就是要製造這個島上的一個佛教制度的歷史根源與最著名的人物阿育王連接。Herman Oldenberg不是普通的學者。他曾翻譯過錫蘭《島史》及其他巴利文著作.

偉大的柏拉圖認為知識是種form, 原色也是form, 但是中國字對知識的定義不就是[了知六識]嗎?   六識就是心. 真正知識不在外面,不在辯論, 不在高低, 了知自己的心的人才是真正有知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17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19-11-2017 06:07 PM 编辑
谷成 发表于 16-11-2017 11:38 PM
2楼的资料中,维基百科说南传三藏,最初是以僧伽罗文字写在贝叶上成书,这点末学不明白为何如此,为何不是像我们以往所知的是用巴利文呢?

接着从研究巴利文圣典的邓殿臣教授的文章中,终于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原 ...

巴利文早就失傳了. 剩下口語. 但有學者指出佛陀說的magdha語不一定是巴利語.  巴利佛教說阿育王是巴利三藏的最大功臣,但是我們卻發現最著名的阿育王各地的石柱,卻沒有一個是以巴利語寫下的. 法顯到無畏山住的時候, 得到的也是梵文化地部的彌沙塞律(五分律),和長阿含,雜阿含. 這都不是巴利三藏. 要知道雖說無畏山是上座大乘派, 據說他們的戒律還是和大寺一樣的.   什麼是「大乘上座部」,季羡林先生在他的<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一文中有很詳盡精到的論述,原文可以參看。季先生的結論是:所謂「大乘上座部」,是「受大乘影響的小乘上座部」。季先生還引用 Louis de La Vallee Poussin 的話說,「這指的是遵守小乘上座部的律,而又採用大乘某一些教義的寺廟」。季先生認為,「這比較接近事實」。這也就是說,就大乘上座部的僧團而言,他們執行的律,仍然是上座部的律,他們的「法統」,仍然是上座部的「法統」,而且「戒行貞潔,定慧凝明,儀範可師,濟濟如也。」但同時他們又接受了大乘的學說,這就是為什麼玄奘把他們稱為「大乘上座部」,而在義凈的記載中仍然是講「師子洲并皆上座,而大眾斥焉」的原因。換句話說,「大乘上座部」就可以看作是部派中的大乘,或者也可以被稱為「上座部大乘」,兩個名稱形略異而實相同。「四部之中,大乘小乘區分不定」這句話,在此可以找到一個注腳。 王邦維校注,《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頁71-72並見,季羡林,《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
所以我反而比較傾向是覺音尊者的到來,才把巴利三藏弘揚開來, sri lanka巴利三藏在覺音之前的情形向來都沒有資料. 這是公元400多年後的事情了, 而有趣的是達摩禪師也是這個時間到達中國,而一花開五葉.

而你文中說的佛陀一腳踏的山, 就是禪宗楞伽經, (據說是達摩祖師的師父大慧編) 開頭說的楞伽山上楞伽城, 就是現在我們說的ADAM,s peak.亞當山標高2243公尺,位於寶石城拉坦普納(Ratnapura)的北方20公里處,是哈通( Hortton)高原的邊陲,也是一座獨立山,四周是空蕩的高原,天氣晴朗時,印度洋上經過蘭卡海岸線的船隻,都還可以看到它。 它之所以會成為著名朝聖地,相傳是佛祖 釋迦牟尼曾經來過這裡,禪坐並留下足印,所以蘭卡人也稱這座山為「Sri Pada」(神聖足印山)。 對於這個足印,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說法,印度教認為 佛祖是毗濕奴(Vishnu)神的化身,這裡是毗濕奴神足跡所至 ; 基督教(含天主教)認為這足印是聖.湯瑪士神的 ; 而伊斯蘭教的說法則是聖者 亞當的足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而法顯在亞當山的山腳就留下一個著名的法顯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4-2024 01:00 PM , Processed in 0.06557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