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73|回复: 0

【中國武術】絕招不傳外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2-2018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武術】絕招不傳外人?




(視覺中國)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門派雛型成於唐宋之際,而主要門派則於明清相繼誕生。清末民初,因面對外侮,中國出現尚武風潮:但另一邊廂,文壇則出現一股從批評傳統國術文化、繼而質疑整個中國文化體系的論調。有人指責傳統武術實乃宗教迷信,亦有文人批評傳統武師秘藏「絕招」的陋習(見 《紙上談兵:淺說民初文人對武林的攻擊》)。今天【武備志】便想談談,「秘傳絕技」這種文化現象何以在近代誕生。

坊間傳統說法
  • 對於武術絕招秘而不傳,坊間素有幾種說法,例如:
  • 「教識徒弟無師父」。即師父教懂徒弟絕招後,徒弟反臉,甚至「爭食」;
  • 家族式武術,是傳家之寶,不能輕授外人;
  • 教好一個徒弟要花費多年時間,如果人人均教,哪能兼顧,所要要慎選傳人;
  • 若徒弟心術不正,學了絕招生事,師傅反惹麻煩。
上述解釋,有其合理處,尤其家族式武學只傳同族人,從歷史文化角度看亦算合理。以香港早期的客家流派為例,它們大部分的習者都為客家弟子(詳見《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但隨著時代變遷,近代多個門派就已經不是以家學承傳,而這種秘不外傳的觀念,其實要去到近代才成為討論,至少唐宋以前未曾有過這方面的文字論述。
而且,這與中國傳統文人所倡導「有教無類」、「以夏變夷」(指透過中華文化將蠻夷變為華夏)相違背。即使魏晉時代門弟之風森嚴,文人流行世襲經學傳統,但這亦是歷史上的短暫現像,南北朝晚期已經出現文化相授的情況。唐宋以後書院之風盛行,配合科舉、私學及官學的文教體系亦趨完善。由此可見,武學秘不外傳的觀念實與中國的教化傳統相抵觸。因此,【武備志】希望嘗試以其他時代因素解釋。

遠因:中國人的差序格局觀念
中國拳系有南北之分,中國自古以來即有很重的地域觀念。早於先秦兩漢,文獻已見古人有地域觀念,對某些地區的文武風氣亦有一定成見。如兩漢便以「山東出相,山西出將」來比喻兩地差異;南北朝時代甚至以貶稱來標籤不同地域民族,北方稱南方漢人為「島夷」,南方稱北方胡人為「索虜」,有學者甚至指漢人會以「臭胡」來形容胡人體味;及至隋唐之際,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已經成為了很多武裝化宗族的聚居地,從此民間便有了「山東豪傑」一說;安史之亂後,華北漢人大遷移,少數民族在華北建立政權,兩宋版圖由河北萎縮至江南一隅,漢人文化論述重提華夷之別,南北之分又暗藏華夷文武之分,即使漢人內部,亦有南北差異之觀念。
清代,本屬少數民族的滿洲人君臨漢人,但南北的文武之別卻依然沒變,滿人國防重心明顯在北方。始終北方靠近內陸,較易發生戰事。以清代武舉為例,清代立國267年,清代武狀元多數出身北方,剛好與文狀元的情況相反(南北文武狀元的分佈見下圖)。因此民國南京精武體育會創立時,聘請北方著名拳師南下傳授武藝,被視為大事,因自古以來南北觀念涇渭分明,此乃打破藩籬之舉。


費孝通
這種狀態或可以用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去解釋。古語有云:「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中國文化經常被詬病重私輕公。按照「 差序格局」理論,中國的人際格局,就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依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相對於西方社會,中國人以血緣族親優先、次則以地域同鄉優先,最後才談國家民族。基於這層親疏關係,才會衍生有武學秘傳,傳親不傳賢的陋習。

近因:政局動盪、人口生存壓力
由此便衍生了另一問題:清代以北武南文為時尚,何以清中葉以後武術門派大增,尤以南方武術獲得史無前例發展?原來這又與家學秘傳的觀念有關。
中國大多數門派,成於明清時期,而這段時間正是帝制社會下的文化「尾班車」,不同的學術都已經交流融合,社會便開始興起了追溯源流、分門別派之風,武術自不例外。
當然,影響武學文化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還是要數明清以來急速的人口增長。
中國在晚明時已有約2億人口,但明末清初戰亂令人口遽減。但清朝康雍乾三代承平百年,人口有清初1億,至乾隆時期突破2億,到鴉片戰爭前夕達4億,而這麼龐大人口,卻主要集中至華南一帶,因而衍生很多問題。

叫魂
首先,外來人口南下,產生了大量地方鬥紛。美國已故的孔飛力教授在其名著《叫魂》中,便以乾隆晚年發生於江南叫魂案為例,指出因為人口遽增,造成地區資源緊納,乾隆時代江南本屬富裕地帶,地方原籍人士會對乞丐、術士和僧侶這類遊走四方的外來人產生歧視和恐懼,將他們對本地人一些行為,理解為邪術落降;事實上,清代著名的太平天國之亂,亦源於著名的土客之爭,即南下的客家人,長期被主流社會邊緣化而出現的大型民變。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入侵,更使當時的中國人在地方上頓感生存壓力。若我們翻查地方文獻,清中葉以降,華南一帶特別多土客或各類型械鬥,地方官紳根本不能制止。

清代械鬥照片
上文曾述及中國傳統北武南文,但南方拳術在清代中葉大盛,如南拳五祖「洪、劉、蔡、李、莫」,他們都將源流上溯至清廷火燒少林寺,迫令北方僧人南下傳藝授武。這些傳說難辨真偽(起碼官方沒有火燒少林寺記錄),但時間卻與上述人口壓力出現的時間相若,因為在動盪時期,治安不靖,武術已變為維持生計的技藝,甚至是保命工具。
及至民國成立,中國政局卻始終動盪不安、亂事更是有增無減:軍閥混戰、南北戰爭……這種特殊的社會氛圍,令武術又變成了向當權者投身出仕的技能,北洋以至國民政府皆吸納過不少武人入仕或當教官,【武備志】介紹過的名家如孫祿堂等,都曾經入仕當官。這就令到武術在保命以外,又多了一層文化資本意義,拳師擇徒授藝自然要多上很多經濟考慮,秘傳之風便由此蔓延開去。某程度上,這亦屬人之常情。

斷魂槍
小結
早前,【武備志】曾拜訪一位年逾七十的宗師,他提及家父曾囑咐他不要把功夫教洋人,因為洋人體質已較華人健碩,若果學得功夫,將會更容易欺負國人,這遺訓完全是出於一種面對清末民初外侮頻盈所浮現的自保心態。慶幸時移勢易,老前輩認為現在反要將國粹發揚海外,連同武德授予洋人、傳揚中國文化。若武者能放下秘傳成見,當可令中國武術更上一層樓。


參考資料:
  • 傅樂成〈漢代的山東與山西〉,收入氏著《漢唐史論集》。
  • 陳寅恪《論隋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收入氏著《陳寅恪集》;又見陳寅恪〈狐臭與胡臭〉,收入氏著《寒柳堂集》。
  • 張琴 等著《清代武狀元分布與我國區域體育文化差異》,載《體育文化導刊》2009年1月期。
  • 費孝通:《鄉村中國》。
  • (美)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1854-18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3-2024 08:34 PM , Processed in 0.09771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