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min99

入胎识不是六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9-2018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7-9-2018 12:48 PM 编辑

潇潇洒洒走一回。

~故事续篇~

【明,有,生,捨,行】

话说佛陀看完了一本造车原理的书,
全部都明白,懂完那本书的内容后,


造了很多很多很多的车,
从今往后,人人都有能力升为 车主。


后来,有的人将自己的车改良成一辆很大很大很大的车,
从今往后,世世代代,生生死死,衣食住行 都在里面解决。


再后来,有的人上了车 又 下了车,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后来的后来,有的人?将他人留下的车改造成一辆超级声控,能随心所欲,来去自如的车,
从今往后,世世代代的人类,无需懂得驾驶,也无需道路,只需念念一句 Mari mari home ,就能在各星球之间,back to the Future 来来又去去,去了又回来




完结篇~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9-2018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27-9-2018 06:57 P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26-9-2018 09:10 PM
謝謝解答,不過不是很理解,詳細讀慢慢去領悟。


救命呀!16#有兩隻大臭蟲爬出來了呀!
還好已經用青字消滅了它!變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8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_-) 发表于 27-9-2018 01:04 AM
首先要懂为什么佛陀会说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解说轮回?还是苦的来源?还是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是针对个人,还是全部六道众生,还是三世或两世?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某天,佛陀坐在大树下,想下想下
为何人会 ...

你的解釋讓我更了解一些。

十二因缘: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過去:  1.無明、 2.行、
現在: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未來: 11.生、 ----------------------------------------------------------- 12.老死

未來只標示 { 11.生、12.老死 }, 其實 未來 也是要 經歷 {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

現在 的  {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 其實也就是現在的  { 生 到 老死 }

所以 3-10 這個組合是 zoom in 來看, 它的 zoom out 也是 生 到 老死。

11-12 這個組合 是 zoom out, 把它 zoom in 也是  {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

取於方便,現在世用 zoom in 來說 3-10, 未來世用  zoom out 來說 11-12。 這樣,又詳細又不會拉得太長。

而, { 無明 和 行 }  就是 {  3-10 } 或 { 11-12 } 的結果也是下一個  {  3-10 } 或 { 11-12 } 的 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8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27-9-2018 06:55 PM
救命呀!16#有兩隻大臭蟲爬出來了呀!
還好已經用青字消滅了它!變成灰了!

你又在講臭蟲啦

臭蟲是軟件設計界的正規術語, 臭蟲不是軟件設計師故意犯錯,而是在復雜的情況之下出現意想不到的錯誤,修復錯誤的工作叫着“除臭蟲”。
軟件界說臭蟲從來不是指責設計師犯錯,而是軟件有了錯誤需要修改,絕對是對事不對人,所以我才借用 臭蟲 這個術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8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27-9-2018 06:55 PM
救命呀!16#有兩隻大臭蟲爬出來了呀!
還好已經用青字消滅了它!變成灰了!

其實你修改之後我還是看不明白。  

--------------

六識 是 5.(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緣於 6.觸 再緣於 7.受 再緣於 8.愛 再緣於 9.取 那樣的 緣 而有【有】,因有【有】而有【生】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生六識】。
六識 是因 5.(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緣於 4.名色 而 有 之識,名為六識。(3.識包括有六種識)。


--------------

要【生六識】就要 5.(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緣於 6.觸 再緣於 7.受 再緣於 8.愛 再緣於 9.取 那樣的 緣 而有【有】,因有【有】而有【生】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生六識】。
生六識 是  5.(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緣於 4.名色 而 有 之識,六處以 識為緣而有 生六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9-2018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有一個問題,既然已經有了十二因緣,爲什麼還需要十因緣? 就只是爲了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沒有其他原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9-2018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邊有個圖, 我不知道是那一種學派的, 或者是全部學派? 不是討論這個。 我注意到的是 “如來本體” 是跳出 十二因緣的, 這點才是我要說的重點。

如果 “如來本體” 是跳出 十二因緣的, 那麼, 把 3.識 當着是 不生不滅的主體就出現重疊了。 就是說, 既然把 “如來本體” 跳出 十二因緣, 爲什麼還把它說爲 不生不滅的 3.識?

整個 十二因緣 應該是生滅相的, 3.識 也應該是 生滅相 才對, 而不是不生不滅。 所以, 在這點上 南傳 把 3.識 解釋爲 業識 比較合理。

如果你有需要那個不生不滅的, 它應該是跳出 十二因緣才對, 就是這張圖所畫的, 而整個 十二因緣就是 “或許你所需要的那個不生不滅” 在 無明運作, 而不是 3.識 是那個 不生不滅。  3.識還是 生滅相的, 它只是統合了之前的六識以及無明的行, 所以, 稱它爲 業識 是更加 合適過 稱它爲 不生不滅的各種 Superman 名稱。


Superman 已經在外面了,裏面不太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8 05: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7-9-2018 09:36 PM
你的解釋讓我更了解一些。

十二因缘: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處、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過去:  1.無明、 2.行、
現在:  3.識、 4.名色、 5.六處、 6 ...

很多书籍,大师,都喜欢用时间(前世,今生,来世)来规划和说明十二因缘。
虽说可以那么说,但是。。不是绝对对。
因为。。
不是所有今生所造的因,在下一世结果。有些因,会在今世就结果。
不是所有今生所造的因,在下一世结果。有些因,是在下下一世才结果。都是要聚合足够条件才结果。
不是所有所造的因,是你认为会有果的因。
不是所有果,都是你认为是前世造的果。
所以,时间来衡量十二因缘,是无法绝对准确。


十二因缘还有很多隐藏的东西,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悟到。
比如“多,少”与及“流程”,来解说。


【多,少】
例如,
你对赚钱采取身,口,意的“行”多了,赚钱的“识”知识就多了,你赚钱的“识”多了,你自然能拥有更多的财物“色”,有钱买“六入”才能感受更多的“触”
相反
赚钱的身,口,意的“行”少了,赚钱的“识”知识就少了,你赚钱的“识”少了,你能拥有的财物“色”变少,自然“六入”给予的感受“触”就变少。
又或者
你对坐禅的“行”多了,对坐禅的“识”经验自然多,经验多自然提升“名”心的领悟,有心的领悟多了“六入”所给予你的“触”感自然多。


【流程】
例如
你对赚钱的“识”多了,未必会做出很多赚钱的“行”。
你有很多的财务“色”,未必你都懂赚钱的“识”
你“六入”感受过,未必是你拥有那些财务“色”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细说,但我不太想写太多,比如
【成分】,
一个人不是绝对100%无明,还没修到解脱也不是100%明。
名色为何两个“名”和“色”放在一起。
【状况】
解脱者的“行”,轮回者的“取”
【条件】等等很多的东西,在实修中会慢慢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9-2018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7-9-2018 10:03 PM
你又在講臭蟲啦  。

臭蟲是軟件設計界的正規術語, 臭蟲不是軟件設計師故意犯錯,而是在復雜的情況之下出現意想不到的錯誤,修復錯誤的工作叫着“除臭蟲”。
軟件界說臭蟲從來不是指責設計師犯錯,而是軟件 ...


真抱歉!可能是我的玩笑過了頭,讓你誤解了!不好意思啊!
我知道臭蟲的含義,我也不是剛剛才到這裡來,自然知道你平時對事不對人的作風,我的確是希望而且也不介意任何人指出我寫錯的地方,畢竟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不知道的錯誤,不然將永遠蒙查查的錯下去,所以我才說【臭蟲在那裡?】這個遊戲,我挺喜歡!哈哈!歡迎繼續找!沒其他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8 10: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7-9-2018 10:12 PM
其實你修改之後我還是看不明白。  

--------------

六識 是 5.(眼、耳、鼻、舌、身、意)六處 緣於 6.觸 再緣於 7.受 再緣於 8.愛 再緣於 9.取 那樣的 緣 而有【有】,因有【有】而有【生】也就是(眼、 ...


看了你現在的回复,才知道原來你想知道的是三世因緣【相】的解答,而我說的卻是離 煩惱苦 的十二因緣【意】之形成,牛頭不對馬嘴,目的和方向都不一樣,看不明白是很正常的。
再說,19 # 說的 問題來了 前面那些十二因緣的解釋的確是比起我的回答 更清楚和容易明白的多,這是事實!

老實說自從昨天更改了之後,隱約覺得還有點不妥,但是卻不知問題在哪?
現在我才察覺到我已經犯下了佛陀所說的 思量一切、在一切中思量、從一切思量 答案,然後回答你的問題,而不是像19 #  一樣以佛陀教導的十二因緣的解釋來回答你,還好你看不明白,不然當你睜開眼,發覺已經身在阿姆斯特丹,那我就罪大了!在這裡向你說聲 抱歉!對不起! 差點就誤了你的路程,也造成我的苦惱。

現在明白了問題之所在,覺得應該遵循佛陀的教導
  證知一切為一切,證知一切為一切後,不思量一切、不在一切中思量、不從一切思量、不思量『一切是我的』而不歡喜一切,那是什麼原因呢?像這樣,已知:『歡喜是苦的根。』後,『以有[為緣]而有生,對已生者來說有老死。』
  有煩惱應該以見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自制捨斷;有煩惱應該以受用捨斷;有煩惱應該以忍受捨斷;有煩惱應該以迴避捨斷;有煩惱應該以除去捨斷;有煩惱應該以修習捨斷。
所以決定要下車【返】回去打醬油了。

在下車之前,奉勸你和搖頭貓,當你們決定繼續的往前進時,有時間不妨停一停,喝杯茶,吃個包,看看身邊四周的花花草草,感受一下鳥語花香,也許會有所領悟。
如不明白,可以再看看我 6 # 之回复最後那段。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上車容易下車難,谷哥也下車了,能不能理解或要不要下車,一切都要靠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9-2018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補充一些

   谷哥下車,是要轉站上另一輛車。
   路人下車,只是為了能更仔細的觀賞和理解車內與車外的性能和功能和去打醬油時可以隨時隨地的 喝杯茶,吃個包,看看身邊四周的花花草草,感受一下鳥語花香,如此而已。

知了,
易了,
不在 意 是不是 有沒有,
有 是 有,
有的 是 沒有,
沒有 是 沒有,
沒有的 是 沒有
沒有 其實是 有,
一切 緣於 取捨,
該有的自然會有,
不該有的自然沒有,
沒有 是 沒有,
有的 還是 會有。

佛陀說
    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非無者,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
    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是為正見。
    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如是乃正見。《因缘相应》

   【捨、離】是 戒,戒具足後 再 抽出 心 使轉向 智與見,
   以 正確之慧【知】捨、離“我”之識 以不執取而證得“無我”上妙特質,
   不思量,再以 正確之慧【知】不再有輪迴這樣的狀態 而 離苦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8 11:1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齐识而还。

经文前提先说“缘识而有名色,然后缘名色而有识”
所以,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两者(识和名色)是互持而立,如同两只芦苇互持而立。

十缘起和十二缘起或二十三缘起都是一样的,里面的六识和入胎识都是同意思,都属于六识,也属于芦苇,需要与名色互持而立才能被缘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8 11:2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27-9-2018 10:49 PM
這邊有個圖, 我不知道是那一種學派的, 或者是全部學派? 不是討論這個。 我注意到的是 “如來本體” 是跳出 十二因緣的, 這點才是我要說的重點。

如果 “如來本體” 是跳出 十二因緣的, 那麼, 把 3. ...

不是所有佛教学派认同“本体”。
所以,十二缘起也被各自解释成两种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8 11:3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28-9-2018 01:47 PM
補充一些

   谷哥下車,是要轉站上另一輛車。
   路人下車,只是為了能更仔細的觀賞和理解車內與車外的性能和功能和去打醬油時可以隨時隨地的 喝杯茶,吃個包,看看身邊四周的花花草草,感受一 ...

不说”无“,是害怕那些习惯了”有“的人误解成”从有变无而演变成了断“。

请看三师的经文。。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2018 11:4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和行都属于识和名色的范围。

众生是凭空而出现的。也就是识和名色互持而立。
出现之后还没遇见佛法的时候,就不明白自己是空,也不明白欲貪会带来苦,所以我们说他无明。
无明缘行,这里的行是身口意三行,注意这时候已经有身体了。
不要把十二缘起和十缘起误解为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0-2018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发表于 20-10-2018 11:19 PM
齐识而还。

经文前提先说“缘识而有名色,然后缘名色而有识”
所以,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这两者(识和名色)是互持而立,如同两只芦苇互持而立。

十缘起和十二缘起或二十三缘起都是一样的,里面的六识和入 ...


简单来说
无论是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或是
【證知一切為一切後,不思量一切、不在一切中思量、不從一切思量。】
都只是后人 自立之【文字】

佛陀教导我们
不要只是推论,
不要只在表面,
只需理解【当中】之含义就行了!
如果能够理解,
就知道这两者【含义】是一样的。

而佛陀所說之“法”
都是 有根有据的,
问题是

能不能 辨别与理解 和 懂不懂得 取舍。

懂得 辨别与取舍的人
自然能 顺藤摸 而得到“果”。

无法 辨别与取舍的人
抓住个 前人用藤条制作之绳圈 就盲目不停的 向前或往后追寻【最终的答案是不是有没有】,
自然得不到预期中佛陀所说之“果”,
反而滋生出许多自己定义的 各式各样的【答案】。

  一个人(上车才能)證知一切為一切後,對一切的渴愛滅盡、離貪、滅、捨棄、斷念,知:『歡喜是苦的根。』,知『以有[為緣]而有生』。
以一切渴愛的滅盡、離貪、滅、捨棄、斷念(下车) 而 現正覺無上遍正覺。《中部1經》

  凡夫不知:『歡喜是苦的根。』, 不知『以有[為緣]而有生』。
他 認知一切為一切後,(不知上车容易下车难而继续拥抱)思量一切、在一切中思量、思量『一切是我的』而歡喜一切,欢喜從一切思量【是不是 、有没有】而不知『以有[為緣]而有生』。
一个人之“识”
以“有”為緣 而有“生”,
一个人
以“有”【思量 是不是 、有没有】 為緣 而有“生”【什么什么】,
一个人
只要“有”【欢喜~什么】為緣 就能有“生”【結果是什么什么】,
结果
十缘起、二十三缘起、入胎识、中阴身、如来藏、本我。。等等。。等等。。。什么什么【结果】都能“生”得出来。

一个凡夫
只需 “有”【欢喜的~什么】為緣
就能有“生”【什么什么之結果】,【答案】没完没了!
只是凡夫都无法明白这些【结果】只不过是符合他自己的意愿之【答案】罢了。

  而佛陀說
(一個人)(佛陀所說之“法”)所教誡的那樣實行時,
不久,他將(會)親自知道、親自看見:這樣,確實有從束縛正確地解脫者,即:從無明的束縛。
猶如愚鈍仰臥的幼兒,會以頸部為第五綁被用線綁的綁著,隨著他的長大,諸根逐漸圓熟,那些束縛會脫離,
他會知道:『我已自由。』不再有束縛。《中部48經》

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 顺着藤(佛陀所說之“法”)(实行时)
他將會得到 每个人都能【知道:『我已自由。』不再有束縛。】这样之 “果”。

之所以说
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證知一切為一切後,不思量一切、不在一切中思量、不從一切思量。
只是为了让凡夫明白
识可而止 而已!
可是,人們往往都是【想】得太多了!

佛陀說
   說“一切為有,”此乃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非無者,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
    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是為正見。
    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如是乃正見。《因缘相应》
也是要人明白 识可而止 而已!

一个人
识【捨、離】,
识【捨、離】是 戒,
识【捨、離】是 戒 而止。

识【捨、離】是 戒,
   戒具足後 (从“识”)再 抽出 心 (下车)使轉向 智與見(不再执著“识”是不是有没有【捨、離】)
   以 正確之慧(只是)【知】捨、離“我”之識 以不執取(不執取只是不執取而已,别想太多)而證得“無我”上妙特質,
   不思量,再以 正確之慧【知】不再有輪迴這樣的狀態 而 離苦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0-2018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发表于 20-10-2018 11:45 PM
无明和行都属于识和名色的范围。

众生是凭空而出现的。也就是识和名色互持而立。
出现之后还没遇见佛法的时候,就不明白自己是空,也不明白欲貪会带来苦,所以我们说他无明。
无明缘行,这里的行是身口意三行, ...


佛陀不说
凭空而出现

只会说
有因有缘 而有 有。

无明也不能以【空】来 安立,
佛陀是以
十二因缘
『以 取 而有 有』,
『以 取灭 而有 灭』,
(既然 取已灭了 而 有 自然也就灭了,灭了 就是 无。)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集者、則此世間為非無者,
    依正慧以如實觀世間之滅者,則此世間為非有者,
去理解 无明 之“有”与“无”。

佛陀是说
智慧起,无明灭。
以 “有”与“灭”来 安立 无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7:46 AM , Processed in 0.06404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