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5|回复: 0

雷瓦达尊者 佛法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3-2019 08:3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瓦达尊者

与亲人分享佛法,但他们似乎只停留于门外,是我们所做不足?

问: 佛法是如此的殊胜!特别是今天,我们能有如此机会得以学习,并接触原始纯正的佛陀教法。因为,我们都是法的良善子民,我们得遇正法、我们以正法为皈依,法喜满溢。

我们试着和家人与亲戚分享我们的体验,然而,他们似乎只是停留于门外,不得而入。是否是,因为我们所作的不足?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使他们也能从中学习并体验正法?

尊者答: 你的问题源自于你的慈心(mettā)。慈心是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然而,我们务必要善巧地将慈心运用在自己与他人身上。

我们期望我们的亲朋好友能够听闻正法─初善、中善、后亦善的佛法。即便是如此,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极限,并且,也能同理他们的限度。

即使我们有很高的意愿,如果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我们的期望是无法实现。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做饶益他人之事时,我们应该要满意他人在每一个时间点,在能力所及的部份,然后辅助他们,渐次性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根据他们的意愿去帮助。

我们对他们的期望是一回事,他们能力所及是另一回事。于是,我们的考量不应该是建立在对他们的期望上,我们需要衡量到底他们能够做到多少?

假若我们抱着很高的期望去利益他人,我们会受到极大的痛苦!因此,当我们决定去做时,应当根据他们的能耐,而非是我们自己想要的。

所以,当我们为他人做一些事情时,无论多少,都应该向佛陀学习。否则,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就会受苦,因为我们正努力去完美自己和他人。

每天的清晨破晓前,佛陀都会入大悲定,用他的佛眼俯视世间,某些众生便会出现在他的佛眼内,他因此省察此人当下的情况,再考量此人未来的可能性。

有的时候,佛陀会看到某位众生,并了知此众生只需借由听闻一偈法的开示,便能皈依三宝,不论此众生在多远之处或位于多少哩路之外,只要是如此,佛陀一定会前往,为此人解释佛法,契合他的正法,使他能够皈依三宝。

这时, 佛陀不会授予更多的法;佛陀的教导是适度的。

佛陀一天五个时段的作息

慈心是依据他人的能耐,而非根据我们的期许。

有的时候,佛陀也会看到某位众生,他已准备好受持五戒的条件,无论此位众生在多少哩路之外,佛陀都会前往,并阐述正法,不会为了其他理由,只是为了让这位众生有机会受持五戒。

也有时候,佛陀看到某位众生,听闻正法后,可能成为入流者。满怀着无量慈悲,佛陀便会前往教授并阐述,适合契机于此众生的正法。这时,在听闻正法之后,这位众生便证悟第一道智与果智。

所以,佛陀的所行是根据众生的能力所及,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慈心并不是做我们自己想要做的事;慈心是根据他人的能力,而做饶益他人的事。

因此,你们都应该了解,如何在群体中施予真正的慈心。

我们都知道,朋友之间或是亲子间的冲突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双方不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来施予慈心。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要求子女们,顺从父母的心意;长者也要求幼者,顺从长者的心意。反之,我们应该时时考虑我们施予慈悲的对象,以及他们的能耐。

如果,你们真的想用正确的方法来施予慈心,那我想要提醒大家,我们之前已分享过的「接受的艺术」─你必须接受每一个人如实的状态。

基于此点,你应该知道如何饶益他人,你必需要先接受,原来如实的他们。

如此,你才能依据他们所能做的,而去有所作为。

唯有如此,双方面才能拥有快乐。

如果我们无法合理,并正确的施予慈心,我们将会为自己的努力而受苦。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抱着期待,而期待却是情绪抑郁的主要来源。

Sādhu ! Sādhu ! Sādhu !
善哉 !  善哉 !  善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12:56 AM , Processed in 0.05122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