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jacelynx

大家来对对看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06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ude 于 26-4-2006 10:24 PM 发表
流芳百世
遗臭万年

井然有序
水止无波

指鹿为马
移花接木

固若金汤
稳如泰山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伶牙利齿
眼明手快

惨!给你对了下联,我却必须找其他不同的下联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4-2006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联给猪头兄捷足先登了,我只好用其他成语来对吧。。呵呵。

上联:流芳百世
下联:风靡一时
      名噪一时

上联:井然有序
下联:杂乱无章

上联:指鹿为马
下联:说黄道黑
      詈夷为跖
      李代桃僵
      束蒲为脯
      营蝇斐锦

上联:固若金汤
下联:坚如盘石
      浩如烟海
      辨如悬河
            
上联:精雕细刻
下联:量凿正枘

上联:雪中送炭
下联:火上加油

上联:伶牙利齿
下联:笨嘴拙舌
      钝口拙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06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想到一个:

上联:指鹿为马
下联:偷龙转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06 07: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elonmun 于 28-4-2006 01:32 AM 发表
下联给猪头兄捷足先登了,我只好用其他成语来对吧。。呵呵。
上联:井然有序
下联:杂乱无章

上联:伶牙利齿
下联:笨嘴拙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4-2006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指鹿为马

固若金汤

还有两个,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平江不肖生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4-5-2006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f 于 29-4-2006 07:36 PM 发表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指鹿为马
固若金汤
还有两个,加油!

其实成语毕竟有限,那还有其他成语可作对呢?

以下这两个,其实已经相当对称了:
固若金汤 - 稳如泰山,坚如盘石

至于“指鹿为马”就很难再找其他成语来对了。
我是delonmun。。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5-2006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平江不肖生 于 4-5-2006 02:54 PM 发表

其实成语毕竟有限,那还有其他成语可作对呢?

以下这两个,其实已经相当对称了:
固若金汤 - 稳如泰山,坚如盘石

至于“指鹿为马”就很难再找其他成语来对了。
我是delonmun。。呵 ...


文兄的成语排山倒海、倾箱倒箧,滔滔不绝,令人拍案叫绝,惊叫连连、望尘莫及。
可这对子意思要相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6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指鹿为马......指桑骂槐......也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5-2006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一古 于 14-5-2006 01:01 AM 发表
指鹿为马......指桑骂槐......也不对......


不对,要相对,相反的成语。
对正奖励一分!加油!



[ 本帖最后由 if 于 14-5-2006 01:3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5-2006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 (四言联)

缩短何谓对联
1、对联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2、对联应具备的特点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的种类约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述怀联、行业联、励志联....)等。
4、对联的文字可以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5、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不过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我想以下几点是最起码的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言外之意的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最起码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应当得到遵守,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文字又不能重覆
五、尽可能不要去使用一些低俗的词汇,使整个联的意趣遭到损害。

例子
柳(仄声)-  桃(平声)  
  
风-

点-

百-

大-

无-

年-

山-

海-

花-

绿-


[ 本帖最后由 if 于 27-5-2006 01:3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联:固若金汤
下联:稳如泰山(相和)
下联:危如累卵(相对)

其实稳如泰山在字面艺术和文艺性已经相符了呀~

上联:指鹿为马
下联:认贼作父
下联:点石成金
下联:雕弓天狼

呵呵呵~~
有点怪怪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if + 2 对上啦~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人们在创作楹联时,常常将叠字运用于联语创作的方法,就是叠字法。用叠字法作楹联,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下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再看下联: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下联: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顶真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下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宝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析字



镶嵌

    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创作目的和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人们在写作楹联时,经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镶嵌法是联语创作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颇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因其用处较多,人们愿知难而进。古来颇多佳作传世。

    一、镶嵌联的使用范围及其基本内容

    镶嵌联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现撷取数例,以现一斑。

    1.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此联描绘了“大寒”和“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象,上联镶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农事节气,下联镶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农时节日,别有一番情趣。

    2.镶嵌姓字

    鱼游万孔秋江冷;
    柏成林丛夏岳高。

  此联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全部是用姓字镶嵌而成。

    3.镶嵌序数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联以一至十的序数镶入上联,以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联,把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绩纳入一副楹联之中,实在高妙。

    4.镶嵌方位

    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放;
    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在镶嵌序数联中我们已经欣赏到“方位联”之妙,而这一副纯是方位之对。传说旧时张、李两考生在炎夏苦读,暑热难当,乃共食一瓜,张生出上联,描绘自己吃瓜的情态;李生一时难以对上,后展书触情,回敬下联,描绘自己读书的情景,以供笑乐。联语对仗工整,堪称佳作。

    5.镶嵌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该联镶嵌了十多种药名,借药名以叙事抒情,风雅别致,诙谐多趣。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0 收起 理由
仁子杰 + 100 感谢Dude网友担当文坛状元赛的评审。在此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转贴~

6.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相传为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李绍仿的状元所写,联中镶嵌了自顺治至嘉庆历朝的年号,上下相连,颇显才气。

    7.镶嵌名称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该联真实地记述了1944年的一段历史事实,上联镶入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业等地名,下联嵌入向华(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夏威(桂系将领)、云淞(桂林卫戍司令韦云淞)、龙光(驻防钦州、防城一线的邓龙光)、健生(白崇禧)等人名,将日寇南进时广西省政府一搬再搬的地点和国民党将领一败再败的狼狈相清晰地勾勒出来,对仗工整,切中时弊,嘲讽怒骂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8.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用相同的偏旁部首镶嵌于楹联之中,其局限性很大,但一旦写作成功,则趣味性浓郁。这副楹联的上下联偏旁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常被人们称作绝对。

    二、镶嵌联制作的基本形式

    镶嵌联的格式很多,主要有整嵌、横嵌、竖嵌等十二种,举例分述如下:

    1.整镶

    所谓整镶,移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一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如: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仕;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这是章太炎先生目睹袁世凯篡政后,对辛亥革命党人残酷镇压而深表愤慨之作。全联别出心裁,交错纵横地整镶了六个人的名字,把最为典型的历史事件穿插在楹联之中,构思精巧,使袁世凯之面目暴露无遗。

    2.横嵌

    所谓横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如:

    王师岂无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宝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抗战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仅不抗日,反而把枪口对着八路军。有一文人志士,用横嵌的方法,把他们二人的名字拆开嵌入联中,给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3.竖嵌

    所谓竖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分拆开后,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竖嵌的样式颇多,简单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种。有的地方考虑楹联与律诗和诗钟的某种联系,根据所镶嵌的字在上下联中的位置情况,细分为13个格,并借助动物形体部位,将有的格予以十分形象生动的命名。运用这些格式,将竖嵌联制作的浑然天成,不着痕迹,方为上乘佳作。

    ●鹤顶格

    鹤顶格又称“冠头格”、“凤顶格”、“丹顶格”、“顶头格”、“藏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于上下联语开头的格式。运用鹤顶格能使所镶嵌的文字突出显眼,故此较后面诸格更为人们所常用。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这是清初时有人写的一副楹联,当时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作者有意在这副联语之首镶嵌“明”、“清”两字,一褒一贬,显而易见。

    ●燕颔格

    燕颔格是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二字的位置。如:

    修竹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
    小轩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

  刘竹轩任反动县长时,因其生活荒淫,作恶多端,日积民愤,某文人将其名“竹轩”分别镶嵌于上下联第二字的位置,用语直切地痛加揭露贬斥之。

    ●鸢肩格

    鸢肩格将所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的第三字。如:

    调将翠黛眉偷画;
    吟到荷花口有香。

  这是某位文人为一名叫“翠荷”的女子所题楹联,作者将其名字巧嵌于上下联的第三字,语显新奇。

    ●蜂腰格

    蜂腰格是将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中间的一种镶嵌格式,其具体字数随联语字数不同而不同。如:

    莫学芙蓉空有面;
    应笑芬芳发自心。

  这是1940年郭沫若写给侄媳魏蓉芳的楹联。联语巧嵌“蓉芳”二字,并富有哲理。

    ●鹤膝格

    鹤膝格又称作鹤尾格,是指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五字的一种格式。如:

    鸭摸螺蛳张瘪口;
    狗咬皮条扬偏头。

  这副楹联表面上是描写鸭吃田螺和狗咬皮条的形态,实为张、杨二人互相戏谑而作的联语,上联嵌张,下联嵌杨(杨扬同音),互相打趣、斗智。

    ●凫胫格

    凫胫格,又叫雁翎格,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的第六字。如:

    泗水文章流紫水;
    尼山木铎振荆山。

  太平天国首领之一冯云山筹划起义时,曾在广西桂平紫荆山以教私塾为掩护,他运用凫胫格的形式将“紫荆”二字嵌于联中,并将这副楹联书写在孔子牌位两旁,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雁足格

    雁足格,又谓之“藏尾格”、“凤尾格”、“脱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末尾的一种格式。它也比较突出显眼,运用者颇多。如:

    士不忘丧其元;
    公胡为改其度。

  李元度系曾国藩的部将,屡为太平军所击败。在衢州一役,李军伤亡惨重,有人将其名嵌于联尾,作此联以嘲讽之。

    ●魁斗格

    所谓魁斗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首和下联的联尾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小楼一夜听春雨;
    姐妹花开月月红。

  此联既暗隐人名“小红”于联中,又描绘了春天多雨、百花繁茂的景象,颇具情趣。

    ●蝉联格

    蝉联格与魁斗格相反,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尾和下联的联首。如:

    香如兰蕙温如玉;
    云想衣裳花想容。

  此联镶人名“玉云”于联尾联首,虽系相赠之戏作,但比喻、手法的巧用,使联语颇富浪漫色彩。

    ●云泥格

    所谓云泥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镶嵌于上联的第二字和下联的倒数第二字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饮酒愿人容我醉;
    怡情与子赏花开。

  此联一说饮酒,一道赏花,“酒、花”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更能加深读者对联意的理解。

    ●碎锦格

    与上所述诸格顺序镶嵌不同,碎锦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不拘次序地镶嵌在上下联的适当位置中,且上下联镶嵌的字,也不一定要相对或相等。如:

    四壁图书三尽剑;
    半月行李一张琴。

该联交叉镶嵌“张三李四”,不愧碎锦格之佳作。

    ●晦明格

    所谓晦明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在上联暗示,下联明嵌;或者上联明嵌,下联暗示的一种镶嵌格式。如刘振威先生所作一联:

    携酒与鱼游赤壁;
    随蜂伴蝶赏东篱。

  上联明嵌一“酒”字,下联借“蜂”、“蝶”、“东篱”隐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上述诸联除单独运用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比如蔡锷将军赠“小凤仙”一联,便合用了“鹤膝格”与“雁足格”:

    有美一人凤兮凤;
    与卿同梦仙乎仙。

  竖镶除了上述种种格式外,还有一种插嵌,是将多个要镶嵌的字,有规则插入联语之中,像前面所举的镶嵌年号联就是典型的一例。

    4.递嵌

    所谓递嵌,是指将一个名称顺次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之名合起来才成系统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楹联顺次递嵌“民国总统”,针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做了窃国大总统,骂他不是个东西。

    5.省嵌

    所谓省嵌,就是将一个名词的主要部分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博济群伦挺身为民主,惊传凶讯增悲痛;
    发扬正义飞楫载和平,岂意黑茶赋招魂。

  1946年4月8日,博古、叶挺、邓发、王若飞等一行13人由重庆回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噩耗传来,全国震悼,该联是八路军西安情报处的同志写的一副楹联,联中的“博、挺、发、飞”分别为上述四人名之省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叠嵌

    所谓叠嵌,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在这副楹联中,“春秋”交叉重叠共用,它一作“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一作书名《春秋传》中的“春秋”;“北西”同理,一作方位中的“北西”,一作杂剧剧名《北西厢》中的“北西”,《北西厢》即《西厢记》,因后来李日华作《南西厢记》,便有人称王实甫所作为《北西厢》。

    7.暗嵌

    所谓暗嵌,是指将所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披:口大欺天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士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而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联语使吴省钦的劣迹昭然若揭,声名狼迹,引起全城轰动。

    8.对嵌

  所谓对嵌,是指在上下联中均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上面所列举的嵌名联皆是,不再重复。

    9.单嵌

    顾名思义,单嵌就是只在上联或下联中镶嵌名称。如:

    人自玉堂来,吏亦称仙原不俗;
    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这副楹联传为林则徐赠到云南富民县作官者叶某的,联语仅在下联中镶嵌“富”、“民”二字,以扣合县名。

    10.顺嵌

    所谓顺嵌,是指将名称从右到左(对联右为上联)、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西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两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这是黄州苏东坡纪念馆二赋堂前圆柱上所悬黄兴撰写的楹联,联中顺次镶嵌着“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古今对比,气势不凡。

    11.反嵌

    所谓反嵌,是指将名称不按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次序镶嵌,而是反序镶嵌。如:

    一丛人影三弓地;
    四面和风二月天。

  这副楹联中镶嵌“天地人”和“一二三四”,只有借助倒读、反读才能读出所镶嵌的文字。

    12.综合嵌

    综合镶嵌,就是几种镶嵌方式的综合运用。比如: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楹联综合运用了整嵌和竖嵌两种方式,在整嵌了四个文豪大名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兼用了竖嵌中的“鹤顶格”和“凤尾格”,在联首和联尾嵌入了“韩江酒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加减

    由于某种需要,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这种作联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时常出现,所撰楹联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

    1.加字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到的春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此联两次加字,实属不易。用加减法制作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

    2.加笔划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内容便大相径庭,父子俩也只有自叹倒霉而已。

    3.减字

    楹联的针对性楹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丧联“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将上下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类似这样加减字词的故事,在民间广有流传。

翻造

    将别人创作的楹联作某些必要的改动,用以表达自己写作楹联的主旨的楹联创作方法称作翻造法。用翻造法写作的楹联尽管只改动几个字,但能另具新意,这种写作方法常被人们所运用。

    请看下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河南南阳岗诸葛武侯祠大殿门前两旁的一副楹联,上联歌颂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品格;下联为诸葛亮早年隐居地是襄阳、南阳之争而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在参观武侯祠等古迹时,看到了这副楹联,易数字而成一副新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功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该联寓意新颖,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堪称翻造联之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看一联: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明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无辜被杀,临刑前写了这副楹联以示不畏强暴。1916年李大钊书赠杨子惠一副楹联,乃是翻造此联而成: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该联仅易一字,却足以抒己志,又勉友人奋发向上,新意顿生。

隐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这种制联方法称作隐如。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的意思是说不容许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醉乡”,这里指的是指用酒制成的醉蟹。整联的意思即是:帝国主义分子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帝国主义分子敢在中国久住下去而横行霸道,其下场必然和醉蟹一样死路一条。此联既隐含了两种事物,合起来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爱国主义的佳作。

    用隐如法制作的对联虽与谜联相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用制谜法制作对联,乃以依物制联,是将谜面对联化,实际上就是用对联形式制作的谜语;而用隐如法制作对联,乃是以联喻物,是将所要描写的事物暗藏于联中,使人们通过联想对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缺如

    缺如联,也称隐语、漏字,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所缺之字的谐音上去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加上横批所缺“东西”二字,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全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是可以的。

    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  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歧义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下,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这就是利用两读法所制作的楹联。这种楹联不很常见,但构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以产生其它格式的楹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请持下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允明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允明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允明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

    传说祝允明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祝允明写楼联。祝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设问

    以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是作联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或上联提出问题,下联做答;或上下联均为设问,不与回答,便于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用“问”与“答”的形式作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便于表达联意和创作主旨。常见的设问法有如下几种形式:

    1.设问作答

    请看下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上联以自怨自艾、自嗟自叹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迷信的本质,嘲笑了信神信鬼的愚昧行为,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妙趣横生。很显然,这样的写作方式比平铺直叙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2.设问求答

    请看梁启超答对张之洞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梁启超在武昌讲学时,坐镇武昌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以“礼贤下士”的客套话出上联设问求答,锋芒显露,咄咄逼人。对此,梁启超不卑不亢,避其锋芒,含蓄作答,以柔克刚,真不愧联坛高手。

    3.设问不答

    请看下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该联相传为石达开所作,上下联全是反诘语气,诙谐风趣,虽没有明确作答,然其乐观豪迈、气势凛然的联语本身就寓答案于其中了。

    再看董其昌题杭州西飞来峰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反问

    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这种制联方法叫反问法。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

    请看邓小平同志为士兵所撰联: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此联采用流水对,仅十字,并在联中嵌“列宁”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远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作者运用了否定句询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为反问句式的另一种。

    再看下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下面这副对联也属此种形式:

    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赃官!

    另一种形式则是用肯定的询问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许德衍挽陶行知联:

    教育做合一,若干年来,倡导生活教育,身体力行,论功岂止武训第二;
    智仁勇兼备,胜利前后,呼号和平民主,赴汤蹈火,说死实与李闻为三。

  此联紧扣逝者事迹,所引对比人物十分贴切。此句联属反对,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反问法与设问法有相通之处,不同的是一为正面提问,一为反问,故也有人将二法合为一法,通称“设问法”。

双关

    双关法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次之分。双关的形式主要有谐音、借义两种。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1.谐音

    谐音法就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别具情趣。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有如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欣赏这样的楹联,谐趣无穷。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又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2.借义

    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不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发人深思。如: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这是在竹器店中常见到的一副联语。联中的“虚心”、“劲节”既言竹器,也喻人的品格德行,联语简洁却富于哲理。又如:

    龙井泉多奇味;
    武夷茶发异香。

  这是一副茶叶店联,其中的“龙井”、“武夷”既是地名又是茶名,既描绘了龙井、武夷两地的特点,又指明了店中名茶,使人见而思饮。再如:

    稻粱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这是一副应答联,有人出上联讽刺老师,联中“杂种”、“先生”语意双关,问得可谓尖酸刻薄;但“先生”不急不恼,以“正经”、“老子”的双层语意,堂而皇之地回敬了讽刺者,可谓妙语天成。

同音



转类

    转类法又称多音法或异音法,它与同音、谐音等方法利用汉字同音异字不同,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如果不懂读法,很难理解联意。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构成联句。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对该联的读法,方舟认为共有十种,有的则认为更多,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两种: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如此一读,其景自现,它将天与云的变化规律高度概括,使水与云的景观跃然纸上:碧冥沧海,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长空,常常云涌云消。再将孟姜女望夫哭长城的故事加以联想,岂不令人感慨万千。与此联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联在我国很多,像福州罗星塔联、江西赣南梅江畔古庙联、浙江温州江心寺联、四川长宁朝云庙联等,足见此联影响之大之广。

    有一副豆芽店门联,比上一副楹联更加奇特,其联云: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对此,有人如此解读:上联第一、三、五、六字读“cháng,经常”,第二、四、七字读“zhǎng,生长”,下联则正好相反,上下联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经常长,越长越大的意思。

    上述两联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汉字通假字的特点。再看下面一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喜欢读书,等到年老喜欢读书之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飞白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为“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作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在制联方法中,同样有这种技巧,通过飞白手法,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请看下联:

    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某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那人听后,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辈,于是登门求见。二人见面一谈,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韩先生,后来韩中了进士。韩以“《春秋》三传有公羊”为对句,对得很妙。公羊是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谷梁赤。三传是指《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那位学士将错就错地将“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飞白法,下联以“公羊”对“母狗”更是妙语惊人。

    再看一联:

    一代奇书镜花录;
    千秋名士杜林胡。

  传说文革期间,有一个半文盲被派到某图书馆担任驻馆代表。此人将《镜花缘》误读为《镜花録》,还有一次,其人领导学习《反杜林论》,杜林是十九世纪德国一位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说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人们在批判他时,常有“杜林胡说什么”一语。这位驻馆代表听不懂,误以为“杜林胡”是一位中国的什么人,便大声说“杜林胡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该拉出去枪毙!”于是有人以此为题,撰成上面一联。这副对联先录其错读,后录其错断并加以嘲讽,用的正是飞白手法。

回文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回文法楹联写作极不容易,写好就更不容易,不过一旦写好了,就能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用回文法制作的楹联常见的有两种格式:

    一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对称回文。在回文法楹联中,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前门出租车租出门前。

    我爱邻居邻爱我;
    水傍鱼活鱼傍水。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称回文中,还有一种谐音回文,其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谐音回文中,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二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这种楹联顺读倒读往往会产生联意上的不同。如: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这副写景楹联把春风吹拂红花送来阵阵花香、细雨滋润春树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绘的很细腻生动。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天连碧树春滋雨;
    地满红香花送风。

  联意则变成了蓝天连碧树,春景润春雨;大地红香满,花儿随风舞。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春雨春风中送来的阵阵清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5-2006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品

    列品法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只将几种事物和谐地列举出来,不加任何渲染,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悠远的艺术空间。

    请看浙江莫干山十二生肖公园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联列十二地支,下联列十二种动物,此外不加一字一语,干净利索,自然出奇。

    再看清代窦垿所撰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列举杜、范、滕、吕四人史事,“五言绝唱”,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乐”二字,“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岳阳)时的政绩,“三过必醉”指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岳阳醉酒的轶事;下联列洞庭湖等四处风景特征应对,上下数百年,纵横上千里,使读者对岳阳楼这一千古名楼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堪称联中佳对。

    列品与排比、分总两种制联方法有相似之处,其异同点参排比、分总法简介。

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制联方法称作排比法。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运用排比法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

    请看李联芳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残阳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作。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再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的桂林小广寒楼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楼,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篇遐想,弄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上联写桂林之胜景,“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八个排比句式衬托得其风光无与伦比;下联叙桂林的名胜,“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令人向往,引人入胜。全联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借景抒情,颂今怀古,对仗工整,文采斐然,堪称佳构。

    排比法与列品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相关、相似事物的罗列。所不同的是,排比法要求各分句间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既可以说是当句对的进一步扩展,也可以看作是列品法的特殊形式。

分总

    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有分述有总述的制联方法称为分总法。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法主要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攽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攽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取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辟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请看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后总式。上联先列松、竹、梅,再以文人雅称“岁寒三友”总之;下联亦然,桃、李、杏在初春相继开花,且有红、白、粉等不同颜色,古人常以之代春,故曰“春暖一家”。

    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也属此类: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嫌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又称连环法,此联即为九连环,环环相扣,节奏紧凑,音调铿锵,回环跌宕,气势宏大,可谓波澜壮阔,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制作这种对联,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致,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也应当采用偏正结构。

组串

    组串,或称串组,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用组串法制作的对联,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城市名。但其更深层的意思,上联是中国胜利地打败了日本(这里捷克转义为克敌),下联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就用三个国名和三个城市名,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1982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堪称组串佳对。

    再看由词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美丽卷。

集引

    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的意思。楹联创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句、词句、文章佳句、成语、格言以及书名、刊名、影视名等,运用在自己楹联之中,“活”用前人佳句,构成新的意境。比如大家经常见到这样一副春联:

    飞雪迎春到;
    风雨送春归。

    该联就是集引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而成。集引联有的全联皆是摘引他人词语,像上联就是;有的联中部分摘引他人词语,如“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上联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佳句,下联乃作者董必武自撰;还有的将集引的内容简化压缩后用于联语之中,如“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上联之“后乐先忧”与下联之“昔闻今上”,乃分别简化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而来。

    用集引法制作楹联,可供集引的内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等等,试举数例于下:

    梅花欢喜漫天雪;
    玉宇澄清万里埃。(集毛泽东诗句)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集毛泽东词句)

    沧海横流,云蒸霞蔚;
    春风得意,人寿年丰。(集成语)

    十分货物十分价;
    一寸光阴一寸金。(集俗语)

    《中华少年》《探索》《大自然》;
    《风流一代》《追求》《健与美》。(集刊名)

    《马兰花》《苦菜花》《白莲花》《蒙根花》《五朵金花》《战地黄花》《生活的浪花》《繁花似锦》;
    《雁荡山》《杜鹃山》《六盘山》《火焰山》《雪海银山》《万水千山》《沸腾的群山》《江山多娇》。(集电影名)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集中药名)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集花卉名)

用典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

    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

    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足智多谋,计谋迭出。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衬托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为衬托法,或映衬法。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正衬的日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再看孙中山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惋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

    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体,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又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再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湖南醴陵红拂墓有一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原为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代人。

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等事物的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 “当”拟小锣声, “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以上二联是模拟人物、器物之声,下面一联则是模拟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绘态

    绘态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再看一副于谦反讥和尚联:

    三丫成鼓架;
    一秃似擂槌。

  传说明代于谦自幼聪慧。一天,一过路的和尚见了在门口游玩的于谦,摸着他头上的小爪髻,出上联逗他。没想到于谦却马上以下联进行反讥。全联对于谦爪髻、和尚秃头的描绘可谓维妙维肖,但于谦的下联却未免有点刻薄。

假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岳飞墓有一联这样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杭州岳飞墓前题此联悬挂,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制联方法称为比拟法。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运用比拟法,可以使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比拟法有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与文学修辞方法一样,拟人法也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从而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如下面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2.拟物

    与拟人法相反,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下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比喻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

    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

    2.隐喻

    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夸张

    与比喻一样,夸张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将其巧妙地夸大或缩小,以造成一种奇观效果,如运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言过其实”的语言,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的制联方法就是夸张法。夸张可分两种,一种是把所要表达的事物从性质、状态、数量等方面直接夸大或缩小,类似的描写叫做单纯夸张;另一种是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夸张法,称作间接夸张。

    请看下联: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酒店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这在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真实的,因为这正是夸张的效果,通过夸张,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尽情地表现出来了,其效果必“三碗不过岗”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看一副名胜联: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潮”与“骑”、“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利用“千骑急”和“万山来”之气势,来形容“潮”之涨落之势,在艺术表现上仍给的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再如下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还有的对联运用借代、比拟等形式进行夸张,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运用夸张务比做到合乎情理才会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对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06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位

    换位法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 “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舞,却使黎民百姓膏血全枯;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卑劣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五十五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偏旁

    所谓偏旁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虎门有一副对联: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再请看下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谈谐,令人发笑。

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反语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 “净”、 “丑”、 “末”、“耍手”、 “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5:40 PM , Processed in 0.07920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