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ktin_268

風向,海流,地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2-2007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global warming这个主题特别有兴趣
楼主是否可以再提供更多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1月的平均氣溫創新高紀錄
摘錄自2007年2月9日中央社東京報導


日本氣象廳9日發表的統計指出,2007年1月全球的平均氣溫和1971年至2000年的30年間平均溫度相比,升高攝氏0.45度,創1891年開始統計以來1月平均溫度的最高紀錄,2006年12月全球的平均氣溫也創新高紀錄。日本1月的平均溫度和2000年為止的過去30年間平均溫度相比則升高攝氏1.44度,創1898年開始統計以來的第四高紀錄,僅次于1989年1月平均溫度升高攝氏2.09度所創的最高紀錄,一九七二年的攝氏1.65度和2000年的攝氏1.46度。


日氣象廳統計的平均溫度是把陸地地表附近的氣溫和海面水溫加以平均而得。就長期性來觀察,全球1月的月平均溫度每100年升高攝氏0.73度,日本1月的月平均溫度則每100年升高1.02度。氣象廳指出,造成全球1月平均氣溫創最高紀錄的主要原因包括:二氧化碳的增加造成地球的溫暖化,聖嬰現象的出現以及北極圈周期性釋出或儲存寒氣的「北極振動」在1月居於儲存期造成寒氣難下。



全球變暖 32億人將缺水
摘錄自2007年1月31日廣州日報報導


「上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11億~32億人缺水、高山的積雪即將融化……」30日媒體曝光的聯合國原定於2007年4月發表的一份氣候報告的部分內容。據報道,這份報告側重分析全球變暖的後果,其中,報告指出,氣溫上升將令中國和澳大利亞面臨嚴重缺水的困境。


2月2日,聯合國即將在巴黎發佈迄今為止最嚴厲的氣候警告,報告預測,從人類工業時代開始到2100年,全球氣溫的上升幅度將為2~4.2攝氏度,最理想的氣溫上升預測是3攝氏度。草案指出,由於氣溫升高,到本世紀末的2080年,全球將有11億到32億人口面臨缺水,有2億到6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700萬戶沿海家庭將面臨水災威脅。


草案起草人博爾曼博士指出,非洲和孟加拉等貧困國家將成為受全球氣溫升高的最大受害者,因面對全球變暖帶來水災和乾旱等問題,這些國家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報告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分析澳大利亞的遭遇。人類居住的最乾旱的一片大陸,氣溫升高的負面影響正在加速體現,情況要比全球其他地區要嚴重——澳大利亞目前正遭遇百年不遇、甚至千年不遇的乾旱。
全球暖化效應 加勒比海與中美洲未來夏季將更乾燥
ENS美國,洛杉磯報導;謝芳怡編譯;莫聞審校


美國國家科學院在18日出版的刊物中發表一篇研究報告,撰稿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科學家指出,到21世紀中期,全球暖化效應將讓部分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地區的夏季變得更乾燥。雖然該地區已經遭逢嚴重乾旱問題,但到了21世紀末,該地區的夏季降雨量將再減少20%以上。



Global Warming Means Drier Summers for Caribbean, Central America


LOS ANGELES, California, April 17, 2006 (ENS)


Global warming will bring a summer drying trend to parts of theCaribbean and Central America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UCLAatmospheric scientists will report in the April 18 issue of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lready struggling with drought,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the region will experience a decrease insummer rainfall of 20 percent or more.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6/2006-04-17-04.asp




溫室效應 菲國國土逐漸縮小
摘錄自2007年2月8日中央社馬尼拉報導


菲律賓氣象局指出,全球持續暖化,菲律賓低窪地區及島嶼被不斷上升的海水蠶食,國土面積正逐漸縮小。胡安尼洛將海平面上升歸因於全球變暖,南北極冰山溶化,她呼籲工業國家及迅速發展中的中國,減少製造二氧化碳,嚴格遵守京都議定書,制止溫室效繼續加劇。


菲律賓氣象局官員胡安尼洛在一場每週例行論壇中表示,在1961年到2003年這段期間,菲律賓群島周遭海平面每年以1.8公厘的速度上升。依據氣象局一份研究,呂宋島的納沃塔斯、馬拉汶、黎加實備市、甲美地省和民答那峨島的納卯市等沿海地區,已於1970到1999年之間被海水侵蝕了15公厘。


由千島之國美譽的菲律賓,在海水低潮時可見7108座島嶼,其中一座在漲潮時完全消失,另五千多座明顯縮小,如果海平面繼續上升,不消十年時間,將有更多島嶼會被淹沒。







不要以為全球暖化與你我無關
作者:廖桂賢(華盛頓大學博士生、地景及都市設計師)


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在巴黎發表最近的一份研究結果。這個由世界各地首屈一指的氣候科學家所組成的小組終於肯定的指出:人類活動是導致1950年來全球氣溫上升、暖化的主因。


這個結論當然不意外,許多關心環境議題的人也許早就這麼認定了。但這個新聞為什麼這麼引人注目?在全球暖化這個議題中,過去科學家大部分傾向抱持比較保守的態度,也就是說,即使許多統計資料和數據似乎顯示人類行為,尤其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和地球平均溫度的節節高昇呈現正相關,但因為長期氣候變遷的因子複雜,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短期間所觀察到的氣候變異,不能代表長期趨勢。在氣候學中,時間的尺度極為重要,即使對人類而言漫長的五、六十年,甚至一個世紀,在氣候研究中相對上是短暫的時間向度,因此,即使過去一個世紀、甚至工業革命以來,氣象資料顯示全球氣溫有慢慢上升的趨勢,同時間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激增,科學家仍是遲遲不願將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直接劃上等號。直到昨天,科學家們終於有足夠的信心確認了這個等號。

紐約時報以頭條來報導這個消息,所附的圖片令人怵目驚心。全球氣溫上升可以說對極圈產生最立即嚴重的影響,冰帽大面積的溶化,使得以此為棲息地的生物受到嚴重威脅,尤其是北極熊。北極熊利用覆冰在極圈裡遷徙移動找尋食物,然而極地的冰帽漸漸融化,許多北極熊被困在四周的冰都溶化的孤島上動彈不得,當腳下的冰孤島也慢慢融化,他們的命運就是活生生的溺死。有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這部片的人可能會記得,片中就有這樣一個動畫片段,動畫是動畫,一隻卡通北極熊死了就算了,現實情況卻是,無數的北極熊因為這樣活活溺死或餓死。


北極熊以及極圈的冰看起來也許跟我們的生活無關,尤其是遠是亞熱帶的台灣,但事實是,如果北極熊因為這樣滅絕了,人類大概也沒有多久好日子可以過。地球上各個環境元素環環相扣,北極熊賴以移動的極地冰帽溶化的結果就是直接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以及島國有直接的衝擊和最不利的影響,島國的台灣人能不關切這個議題嗎?


海平面如果就這樣慢慢上升,我們就慢慢的遷移到高處去也就算了,但事情沒有那麼容易,氣候變遷另外一個效應是造成全球降雨的異常,乾旱和暴雨這樣的極端現象會越來越頻繁,在大部分的區域,濕的地方越濕,乾的地方越乾,而且各種過去定義為「天然災害」的現象,例如颱風、颶風、以及其他氣候災害的威力會越來越強大。


聽起來人類好像無望、等著毀滅。不盡然如此,科學家還是認為,假如我們及早採取行動,還是有藥救。但是,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與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很可能既不是具有呼風喚雨能力的政治領袖、又不是可以向各國提供解決方案的權威科學家,小小螺絲丁的我們能做什麼?
我一直相信,全球暖化這件事,不是只是那些具有改變世界能力的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雖然作為一個小小的空間設計專業者,卻關心這個全球尺度的議題,因為,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專業和生活上盡一份力。對於空間專業者而言,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所規劃設計的都市、地景、建築等環境,無論尺度大小,能夠為環境的改善進到什麼樣的力量?我們在形式材料等美學的選擇上,功能的提供上,對環境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營造的過程的設計、完工後的空間使用模式又能不能產生最小的負面氣候效應?甚至產生正向的氣候和環境效果?


同樣的,從事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即使和環境、生態、和氣候看起來毫無相關的領域:會計師、律師、業務員、計程車司機、油漆工人、電腦工程師、雜貨店老闆等等…..無論你從事哪一種行業,在工作上多多少少需要作許多決定,看似與環境不直接相關的決定,例如要開車還是走路去洽公?影印雙面還是單面、彩色或黑白?要買哪種材料進哪種貨?這些專業決定背後都有環境成本,都會影響環境及氣候。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深刻的思考這些問題,大家的集體力量就會產生改變。
所以,不要以為全球暖化與你我無關,你我可以惡化這個現象,也絕對可以改善這個現象!
想要多瞭解全球暖化,
最快的方式是抽空去看「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這部紀錄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2007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有努力,地球還是有希望的。
正如照片中的大地,佈滿了無限的生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07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幾百萬年前,人類第一次見到高聳的濃密森林,以為那是神明居住的神聖堡壘、有著不可探知的神祕力量而心懷畏懼,直到人類學會了用火,利用林木資源改變了生活型態,森林的存在成為豐饒資源的象徵。

         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傳說中,廣大的森林是神明的領土,有位君主為了「征服神明」而開始大舉破壞森林後,王國出現天災人禍而遭到滅亡。文明的版圖在人類自大地藐視自然、征服森林後,逐漸顯露衰敗跡象。

         4千年前就達到工藝技術極致,建造出金字塔和人面獅身的埃及文明,現在只剩下埋沒於黃砂中的斷壁殘垣;繁華絢爛的希臘文明和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都在人們將周遭的森林破壞殆盡之時消失蹤跡。古代都市文明的沒落與人類對生活環境的破壞有著巧妙的應和。

森林面積迅速消失
        地球的森林面積逐年減少,目前已減少到39億公頃,跌破40億公頃的關卡。據報導指出,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全球消失的森林總面積約有9千5百萬公頃,其中多數發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開發中國家。
  2000年之後的森林面積消失速度為每年約730萬公頃,原始林的面積更是急速地下降,以嚴密的生態學觀點來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幾乎已經沒有原始林,即使是位屬北方針葉林區的加拿大等區域也難得見到原生林。日本的研究報告更提出一個驚人的事實——日本國內的落葉喬木林中,僅有0.06%為原生林。
  亞馬遜河流域是全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擁有極其豐富的林木資源,但因為經濟發展所需,使得森林面積遭到大量砍伐,據官方統計數字指出,目前已有17%的林木面積消失,由巴西環保團體估計的數字甚至高達47%。實地造訪亞馬遜河流域就會發現,原本枝葉高大茂密、底層幾乎暗不見天日的原始熱帶雨林地區,現已變成了廣大的牧場及大豆田,這些都是為了提供家畜養殖的飼料而開發的。原因在於發現牛海綿狀腦病(即BSE狂牛症)係因攝食含有致病因子的肉骨粉導致後,摻有肉骨粉的飼料已乏人問津,業者紛紛改以大豆作為高蛋白飼料。
  但因日本及EU不接受經遺傳基因改良的大豆產品,巴西生產的非基因改良大豆就成為市場上的新寵兒。大豆田的開發多以1千公頃為單位,所需面積十分廣大,再加上全面機械化的砍伐技術,樹齡300年的巨木只需30分鐘就應聲倒地,熱帶雨林消失的速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天災?人災?
        2004年底發生的南亞海嘯死傷慘重,造成至少23萬人死亡的數字讓人餘悸猶存。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與各國的調察團在災難過後,紛紛進入災區深入調查,發現在沿海紅樹林木茂密的地區所發生的災情,與其他地區相較之下,輕微許多,因此得出結論:南亞海嘯災情慘重的原因可能與紅樹林的大量破壞有關。
  以生態學觀點來看,紅樹林是絕佳的防波堤,根部錯綜複雜的交集非常適合魚蝦繁衍產卵。因此,許多養殖業者為了提高產量,大量砍伐紅樹林地作為養殖地。在過去的30年裡,泰國境內的紅樹林已有87%遭到破壞,僅有少數的13%保留下來,鄰近的印度沿岸的紅樹林地也只有碩果僅存的15%。
         目前,東南亞地區的養殖漁業提供了全球食用蝦消費量的9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消費的外食產業供應了便宜且穩定的食用蝦。以個人末端食用者的角度,我們也許不曾意識到大眾對魚蝦的需求,加速東南亞沿海紅樹林帶的破壞,也間接加劇了南亞海嘯的災情。
      經濟發展與森林破壞
        自古以來,隨處可見木材資源,在人類生活的各種場景中提供許多方便、舒適之處,不論是食衣住行都少不了它。現今的工商業社會,人們為了便利,每天在外食產業中大量消費免洗筷,其數量的龐大令人難以想像。以日本為例,每年消費250億雙免洗筷,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兩百雙的免洗筷,台灣的外食人口每年使用的免洗筷總數也高達50億雙。
  20年前,日本國內使用的免洗筷約有半數以上來自國產,現在卻有9成以上仰賴中國進口。1998年,中國的長江流域地區發生災情慘重的水患,有2億以上的人口受到影響。中國政府認為水源地區的濫墾濫伐加重此次的災情,因此明令禁止沿岸流域的非法盜採。同時期,中國境內的經濟開始高度發展,建材需求告急,為了配合內需,自西伯利亞及東南亞等地進口大量木材成為趨勢。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間,中國的木材進口量提高了6倍之多。
           1994年,中國占全球木材進口的總量約為全球第7位,但在近幾年已超越美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木材進口國。東南亞等地因受此高度需求的影響,違法的濫墾濫伐極為嚴重,甚至有報導指出,近年來印尼常見的洪水和土石坍方與過度的林木採伐有極大關聯。
  生長在西伯利亞地區的林木稱為寒林,季節為夏季苦短、冬季寒冷漫長,雖然最高溫30度和最低溫負70度的年溫差近100度,長時間的低溫使得蒸發散熱量不高、土壤性酸,分解植物落葉的速度因而緩慢。土壤的形成速度慢,肥沃度也相對偏低,營養多固定在地表淺薄的表土層中,所以林木的生長速度緩慢。即使是高度只有2、3公尺高的樹木,也需要花上30年時間才能長成。
  而且,西伯利亞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比我們所熟知的二氧化碳更要高上20倍,一但失去表層的林木,空氣中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會加速溫室效應而造成惡性循環。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高度木材需求,不但在無形中削弱了地球原有的自然復原能力,更使得整體環境惡化的腳步變快。
       在此,呼籲每一位讀者:尊重綠色森林,愛護林木資源。平日多重複利用廢紙,做好資源回收,隨身自備環保筷,參與植樹運動等,因為及時開始行動,就能讓地球永保青綠。
   






文字來源:正因文化

[ 本帖最后由 ktin_268 于 26-7-2008 03: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4-2007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ommok很像都是转帖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08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气候带

大自然像一位技艺稿超的化妆师,根据海洋气候东西纬向分布的相似性,以及海洋气团和气候锋区的活动范围,将世界大洋从赤道到两极精心梳理成几个东西环绕、南北相间的气候带。自赤道向两极,气候带分别为赤道海洋气候带、热带海洋气候带、副热带海洋气候带、温带海洋气候带、寒带海洋气候带和极地海洋气候带。各个气候带之间温湿有别、风云不同,这便成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气候特色。
  赤道海洋气候带位于赤道南北纬10度之间,是赤道海洋控制的地带。这里大部分是广阔的海洋,太阳辐射源最强,有空气以受热后的上升运动为主,水平风力微弱,长年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形成相对稳定的气候带。这种气候带没有季节之分,终年热而潮湿,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变动;常年多雨多雷暴,年总降雨量1000~3000毫米;降雨多出现在午后及夜间,以阵性降雨为主。在太平洋,年均气温26℃以上,东部气温低,降水少,西部气温高,降水多,在大西洋,年均气温在25℃~26℃;在印度洋,赤道海区属季风气候,冬半年盛行简装东北季风,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风速较大,云量多,降水量充沛。
  热带海洋气候带在副热带高压带向赤道一侧的信风带的位置上,是热带海洋气团盛行的地带。这里是热带气旋生成和活动的海区,有大量对流云组成的热带云团,形状像爆玉米花,直径400~1000千米,常出现大风和暴雨;但这里常年盛行的风向还是东向信风,风力也比较稳定。大洋东部位于信风的背风面,有冷海流经过,气温不很高,雾多,湿度大,但降水很少,近岸有沙漠;大洋西部处于信风迎风面,多暖海流经过,气温高,湿度大,夏季降水多。在太平洋,夏季气温为26℃~24℃,冬季为26℃~20℃;东部(秘鲁沿海)年雨量仅100~150毫米,而中部及西部较多,夏威夷群岛中的考爱岛,年雨量达12000毫米。
  副热带海洋气候带在热带海洋气候带和温带海洋气候带之间,是信风带和西负带交替控制的地带。该气候带夏季受热带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风力不大;冬季受极地气团影响,多风暴天气,风速较大,降水较多。大洋东部夏季天气干燥、凉爽;冬季盛行西风,温和多雨,经常出现锋面和气旋。大洋西部多为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冷,季节变化明显。
  温带海洋气候带是中纬度海洋季节变化比较显著的地带,和西风带的位置相当,位于副热带海洋气候带和寒带海洋气候带之间,由热带海洋气团、极地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变性而形成。 这里终年盛行西风,风力强劲;气温变化和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四季分明;全年湿润,降水较多,气旋活动频繁。大洋西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东部冬暖夏凉,湿度较大,降水量较多。

寒带海洋气候带在温带海洋气候带和极地海洋气候带之间,属高纬度海洋气候带,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大陆气团以及温带海洋气团影响。该气候带冬季寒冷,在北半球气温低于0℃;夏季凉爽,部分地区气温为0℃~10℃,常年盛行东风,降水量较少,年均仅120毫米左右。
  极地海洋气候带在地理极点至极圈附近的海洋区域。主要指北冰洋及南极洲大陆边缘洋面地区的气候。这里是地球海洋中温度最低的区域,冬半年为极夜,海面强烈冷却降温,大部分地区为永冻冰雪;夏半年为极昼,从太阳辐射到热量主要用于冰雪融化,气温也不高。北极海区冬季受冷高压控制,盛行东风,天气晴朗,1月份平均气温为-32℃;夏季常有低压活动,风向不定,天空多被层状云覆盖,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年降水量约200毫米。南极腹地气温比北极低,年平均为-57.3℃,沿海和南极圈附近平均为-10℃,年降水量120毫米,气旋活动频繁;从南极大陆中部冷高压滑向四周沿海的气流形成著名的“下吹风”,南风风速极大,年平均15~20米/秒(7~8级),在沿海外围转为偏东风。









馬爾代夫靠近赤道,屬海洋性氣候。

資料:
http://mail.hlgs.hlc.edu.tw/
http://a0.att.hoodong.com/
http://www.oceancentury.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5-2024 01:17 AM , Processed in 0.0474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