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39|回复: 16

全球变暖 是人为灾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2007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合国本月2日发表报告说,有99%可能性全球会持续变暖,并将带来越来越频繁、激烈的天灾,包括强风暴雨、洪灾、干旱、热浪、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岛屿和沿岸陆地等。在今后数百年间“全球变暖”将是人类社会需面对的最大风险。

  该报告也证实,全球变暖元凶“非常可能”就是人类,90%以上是和人类使用矿物燃料(石油和煤等)有关。

  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将引发难民潮,在2000年“气候难民”已有2500万人,到本世纪末料将攀升至2亿人,成为“这一代人最严重的人道危机”,并引发各种经济问题,成为国际、社群之间发生冲突的潜在因素。

  本月2日,由世界130多国25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在巴黎一个180国高官出席的国际气候会议上,发表了该专家小组最新的(第四次)世界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节录。报告的全文将会在今年5月间发表。

  IPCC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成立的一个世界气象专家组织,该组织在相隔6年后发表的最新报告说,全球持续变暖的可能性已是99%,可以预期世界各地每年的温暖日子越来越多,寒冷的日子越来越少。

  报告指出,全球变暖“非常可能”(即90%以上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尤其是人类使用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使地表辐射热不能散发,是最主要原因。而上次(2001年)报告则只评估全球变暖“有可能”(66%以上可能性)和人类活动有关。而全球飓风和热带气旋自1970年以来风力加大,“多半”也是人为的气候暖化因素造成。

  IPCC说,近10年间,全球变暖加快了20%,是500年来变暖速度最快的10年。人类活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即使能在本世纪末停止,也将继续为祸1000多年。专家估计,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65万年来最高的。

  专家预测称,今后数百年间,地球气候将走向两极化,强风暴雨带来的洪灾、热浪带来的干旱都将更为频繁。到本世纪末,北极的海冰在夏季可能“几乎完全”消失。世界气温到本世纪末将会上升摄氏1.8度至4度,这将促使海平面上升28至58厘米,可预期许多岛屿将被淹没,沿海陆地也将逐渐沉入海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2-2007 1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日来临的各种先兆

世界各国主要媒体的记者纷纷对这份报告的预测做了延伸报道。一些报道指出,世界一些地区近年已开始感受到末日即将来临的各种先兆。
  《印度时报》引述英迪拉甘地发展研究所的最新报告说,全球变暖首先可能直接导致洪水频发、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报告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2%,降水量减少7%,印度稻米产量就可能减少15%到42%,小麦产量将减少3.4%。同时,气候变暖若使海平面上升1米,印度将有5764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710万居民将被迫迁移。此外,在2006年夏天,印度西部常年干旱的拉贾斯坦邦沙漠连降暴雨,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与此同时,平达日冰川以及恒河上游的根戈德里冰川正加速萎缩,这些冰川是南亚次大陆数条主要河流的水源。估计印度有5亿人口的净水供应是来自这些河流。

  此外,澳洲近年遭遇的长年干旱、暴风雨、林火等天灾、美国新奥尔良遭遇的卡特里娜风灾、南太平岛国的陆沉,都成为媒体报道中不断引述的例子。

  专家指出,下一波的“气候难民”可能首先来自太平洋岛国、非洲或地中海环区。他们之中有的是被迫逃离洪水淹没的家园或龟裂的农田,有的则是逃避惨遭摧毁的经济。到本世纪末,这类“气候难民”可能增加8倍至2亿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7 1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变暖论”被指“危言耸听”

这次发表的只是21页的节录,而且在报告发表前经过113国的政府代表过目,可说是几乎每个字都取得一定的共识。报告仅指出全球暖化的趋势,并没有告诉各国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执笔的世界顶尖气候专家也认为其措辞和统计数字可能过于保守。

  但是,日前英美有一些专栏作家已开始撰文指责记者们对全球变暖的报道太过“片面”和“危言耸听”。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杰科比本月7日发表文章说,在科学界,关于全球变暖以及各种天灾是否由人类活动造成,抑或天然现象如太阳的辐照度和磁场才是主因(因为没有人类及大气层温室效应的火星据称也在暖化);今后暖化是否会加剧;是否会因此造成更多天灾等等,科学家们其实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例如汉堡大学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的董事会成员托尔就强调,全球暖化有利也有弊,短期而言,利更大于弊。和托尔同一派的科学家也指出,如果大气没有温室效应,地球没有暖化,人类文明就不会发展至今日地步。

  此外,伦敦大学气候物理学教授温格汉也指出,虽然有人引述2002年南极以北一片3250平方公里的海上冰架崩裂入海35天溶化了,作为全球暖化加速的证据,但他收集的卫星数据却显示,在南极的其他地区,有同样多的冰雪厚度增加的反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7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政界领袖
作出正面反应

  世界主要政治领袖普遍对IPCC的最新报告作出正面反应。

  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报告出台后立刻提议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升格,甚至应该考虑制定罚则。至今,规划署的参与者主要是各国环境部长,在各国的内阁地位通常不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本月5日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年会上说,所有国家都将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但非洲、一些发展中的小岛国和其他地区的穷人,却将承受最多危害,尽管他们对全球变暖应负的责任最少”。

  联合国官员表示,希望一些国家,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美国,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更多努力。因为暖化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  

  在IPCC报告发表前几天,美国民意调查已显示人民关注全球暖化问题,众院议长佩洛西已宣布,众院首要议题是全球变暖。两党有意参选总统的人士也说这是下任总统的最迫切议题。报告发表后,美国众议院立刻对布什发动攻势,众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小组的民主党籍委员马基说:“有些人还认为无法确定全球变暖的责任归属,但联合国最新报告已提供了科学证据。”  

  白宫则在报告发表后4小时内发表声明,强调布什上任6年来已编了209亿美元(320亿新元)的预算,用来辅助和气候相关的科技研发计划。

  连一向对地球暖化问题持怀疑态度的布什总统都表示,应对全球变暖提高警惕。

  美国是二氧化碳首要排放国,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四分之一;电厂和车辆是罪魁祸首。因此,美国政界的正面反应让许多人感到欣慰。

 不过,一些环保运动人士警告说,不要对美国国会抱太高期望,因为任何议案都要先获两党席次差距极小的参议院同意,即使参议院通过了,一向倾向于保护石油工业利益的布什总统也可能行使否决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7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大亨设奖金四千万元 寻找二氧化碳‘抽吸机’

(伦敦美联电)英国大亨布兰森星期五向全球顶尖科学家提出挑战:研究出将温室气体从空气中抽吸出来的技术,便可获得2500万美元(3834万新元)奖金。
  布兰森说,这项挑战形同17世纪一项寻求准确估计经度的方式以彻底改革航海技术的比赛。当年的比赛要到60年后才产生得奖者。 

  布兰森强调:“地球没办法等上60年。我们需要每个有能力找出答案的人,从今天起就集思广益……人类制造了这个问题,因此必须由人类想办法去解决。”

  布兰森希望有人能研制出一部在实际生活中可行的机器,把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抽吸出来。其倡议获得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支持。

  许多科学家和权威性地球暖化科研组织“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都说,这个概念是有可能落实的,问题在于成本。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工程学教授基思说:“这没什么神奇的,全部只是关乎成本……过去50年来已经有人在干这事……我办公室里的植物也在干这事。”

  基思本人拥有一项大气层捕碳技术的临时性专利,并有自信能以每吨300美元的价格捕捉二氧化碳。他说,如果布兰森不计成本,他现在就能达到要求。

  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上周在巴黎发表报告告诫世人:全球暖化问题将持续好几百年,百年后的地球将和现在有天壤之别。

  该组织早在前年便断定,若大量采用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全世界抗防地球暖化的工作有高达一半的成效将来自这项技术,关键是要把被捕捉到的气体储存在地底,而地质储存技术的潜能应该能够抵销高昂的成本。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气候学教授韦弗指出,最关键的是,一旦捕捉到二氧化碳,必须确保它永远呆在地底;油井将是适当的储存处,而且符合逻辑,因为空气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原本就出自这些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2007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平面上升 专家预测2030年珠三角4成被淹没

广州讯)中央社消息,广州有科学家警告,假如气候持续变暖,使得海平面逐年上升,到了2030年,珠江三角洲将有四成二的面积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包括广州。

  据香港《东方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科学家花了八年时间,做了一项「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专案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海平面逐年上升,从一九九零年到二零三零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大约是每年五公厘,最高可上升三十公分。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黄镇国指出,海水上升将使得四成二面积低於海平面的地区,以及部份排水困难而易涝的面积扩大,同时咸潮入侵距离增大,广州也在这个危险的范围之内。

  他表示,海平面上升可能会加重洪水灾害,同时风暴潮灾害也将加剧。

  此外,海平面上升对城市排水系统可构成较大威胁。现在广州排水系统的基准高度是二点七五公尺,可是这个高度现在已经无法被满足,需要抬高高度,不然污水就没有办法排出。

  黄镇国表示,对广东而言,气候变暖导致的最坏的情形就是气候大乱,对现有的生态系统、工农业生产、人居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2-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好.....
因为功课上要用到....
我想请问一下,你有没有说明最近这几年的“平均温度变化”的图呢?
而且....可以再放多点跟温室效应有关的新闻/报导吗?
若有英文版的新闻就最好啦....中文的也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蔡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5-2-2007 1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上的:

去Internation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www.ipcc.ch看看吧。有中文版,英文版的

或者到UNFCCC去,http://unfccc.int/essential_back ... n_kit/items/305.php

或者David Suzuki Foundation去:
http://www.davidsuzuki.org/Climate_Change/

如果要一些马来西亚的或者东南亚的,可以到CETDEM去看一下:
http://www.cetdem.org.my/climate_change/climatenews.html

希望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3-2007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变暖威胁不亚于战争

联合国综合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并不亚于战争。他希望美国政府和国会针对全球变暖展开的“积极辩论”,能够促使华盛顿在防止全球变暖的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潘基文在联合国大会堂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中学生发表演讲时说,他将在同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八国集团领袖会面时,针对气候危机的课题集中进行讨论。

  潘基文说:“联合国的工作主要仍会集中在预防和结束冲突。不过,战争对所有人类和地球构成的威胁,其实同气候危机和全球变暖不相上下。”

  他指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环境的变化、旱灾和沿岸地区泛滥成灾以及农耕地的流失所带来的巨变,可能会成为战争与冲突的主要导火线。”

  潘基文说,各国需要一个更为协调的国际环境管理制度,他希望美国可以在《京都议定书》于2012年到期后,领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

  刚在今年1月1日上任的潘基文誓言,气候变化将是他5年任期内须处理的要务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3-2007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师 于 3-3-2007 02:47 PM 发表
联合国综合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并不亚于战争。他希望美国政府和国会针对全球变暖展开的“积极辩论”,能够促使华盛顿在防止全球变暖的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潘基文在联合国大会 ...



我认为人类影响的是60%, 宇宙星系影响的磁暴能量伤害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07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perDog 于 3-3-2007 04:40 PM 发表



我认为人类影响的是60%, 宇宙星系影响的磁暴能量伤害40%.


宇宙星系影响的磁暴能量是什么来的!!
有报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07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edwind 于 4-3-2007 01:34 PM 发表


宇宙星系影响的磁暴能量是什么来的!!
有报道吗??



Magnetic-storm 磁暴
一种由星球恒星或星系所产生的强大磁场。
会对地球造成天气,电压,通讯等等破坏的一种宇宙灾害。


磁暴天灾预报系统:http://www.geomag.ac.cn/onlinedata/data1_index.asp


[ 本帖最后由 superDog 于 4-3-2007 05: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07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蔡 于 25-2-2007 12:57 PM 发表
给楼上的:

去International Panel of Climate Change,www.ipcc.ch看看吧。有中文版,英文版的

或者到UNFCCC去,http://unfccc.int/essential_back ... mlpdf/climate_chang ...




非常感谢哦....
真的感激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07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perDog 于 3-3-2007 04:40 PM 发表



我认为人类影响的是60%, 宇宙星系影响的磁暴能量伤害40%.

可不可以举出,让我信服的数据?

可不可以举出,让我信服的数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07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发现,这个世纪所发生的灾难,是上个世纪的1.5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4-2007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低洼之国”创奇迹 治水成功可借镜


● 苏玉兰
  地球升温,海平面跟着上升,地势低的沿海地区随时可能面临没顶之灾。

  四面环海、只比海拔高约两米的新加坡对此非常关注,内阁资政李光耀上周访问澳洲时,便提到“已同荷兰方面联系,向他们请教如何建造堤坝”。

  全国土地面积有三分之一位于海平面以下的风车之国,究竟有何经验可让新加坡借鉴?美国报章与杂志《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驻荷兰记者及其他多份国际报刊揭示了荷兰与水抗争的奋斗史。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尔机场(Schiphol Airport)是欧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不过,你或许不知道,这个机场的所在地以前是个湖泊,机场的跑道也比海平面低了4.5米。

  实际上,荷兰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另外三分之一若没有良好的堤坝系统,也会因为地势过低而经常出现水患。荷兰1600万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填海地段,高达七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这些地段的城市、工业和温室农业所创造的。

  数百年来,荷兰一直依靠堤坝和泵站来捍卫自己的土地,与洪水对抗。自1000年至1953年,荷兰共发生了111场严重水患。荷兰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依靠人力建起了一道30公里的拦海大坝。不过,这样的努力仍然无法阻挡大海的蹂躏。

  1953年,来自北海的一股强劲海潮席卷荷兰海岸,汹涌的洪水吞噬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夺走1800多条人命。荷兰人并没有因此而畏缩,他们斥资150亿美元(约228亿新元),展开了长达40年的新防洪计划“三角洲工程”。荷兰国内所有的堤坝全都加高加固,这些堤坝将荷兰的海岸线缩短了大约700多公里,并成功把低洼地区与北海隔绝开来。

  不过,这一浩大工程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在1997年竣工的可移动式钢铁大坝“马斯兰特阻浪闸”(Maeslant Barrier),它的闸门与巨大桁架相当于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横置于河面上。在正常天气情况下,阻浪闸会开启闸门让船只航行;遇上恶劣天气潮水高涨的时候,这道以电脑控制的闸门则会自动关闭360米宽的水道,将潮水阻挡在外。

  目前,由堤坝、泵站和防潮闸门建构而成的主要防洪堤线长达3500公里;由水道和盆地的堤坝、存水池和围堰组成的二级防线,更是长达1万4000公里。一直到上个世纪为止,荷兰仍对他们斥资数百亿美元建造的堤坝、水道和高科技防潮闸门引以为傲,并认为这套完善的防洪系统足以保护荷兰免受洪水的侵害。
然而,这场与大自然的斗争并没那么容易取得胜利。欧洲环境署提供的数据显示,自1900年以来,北欧的平均降雨量增加了40%;气候学家也指出,全球暖化使得欧洲出现酷热夏季,干旱的气候可能导致荷兰的一些土坝爆裂或是出现其他结构问题。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预测,荷兰的降雨量可能在本世纪上升高达25%,进而促使海平面上升43英寸(约1.09米)。
  环球气候的变化迫使荷兰不得不改变策略。荷兰瓦赫宁恩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气候与水位学教授卡巴特说:“我们一向与水抗争,不过现在我们必须从建造更多、更大的堤坝和其他防洪设施等‘硬’方法,转移到与水共存的软策略。”

  荷兰已定下50年大计,要拨出48万公顷的土地来调节河水和海水的自然流动,让流经荷兰的三大河流:莱茵河、默兹河和瓦尔河涌出的河水排到北海去。除了挖掘更多水道,他们也开始“弃田还海”,让围海而造的圩田重新成为北海的一部分,并将堤坝夷平,让路给河水。这么一来,当河水因为冬天雪融或下雨而暴涨时,广袤的土地随即成为天然的缓冲区,让汹涌的洪水有奔流的空间,进而降低堤坝崩塌的风险。

  荷兰水资源伙伴组织(NWP)董事经理索蒙说:“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把土地还给大海。一直和水抗争是没用的。”

  除此之外,荷兰也委托建筑公司建造水上住宅区。这类位于马斯博默尔(Maasbommel)的“两栖住屋”并不是建造在土地上,而是在一个平台。它的底部由钢柱支撑,其中空的混凝土基座就好像船体,会在潮水上升时飘离钢柱,漂浮在水面上。为了防止房子漂走,房子的两侧还有两条钢制的停泊杆让房子上下移动,一旦水位下降,房子也会跟着回到地面。每栋房子底层都安装了可移动式的聚氯乙烯(PVC)管道,让电线、煤气和饮用水管也能随着潮水移动。

120平米两栖屋

售50至60万新元

  一栋大约120平方米的“两栖住屋”售价高达25万至30万欧元(约50万至60万新元),比传统住屋贵得多。不过,负责承建这个水上住宅区的杜拉弗美尔(Dura Vermeer)认为,在未来50年,荷兰可能有四成的建筑物得建造在水面上。

  大禹治水13年,荷兰与水的抗争则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从与海争地,到把土地还给大海;从试图驯服不羁的大海,到与大海共存,荷兰人以创意打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防洪系统。这也难怪荷兰人能够骄傲地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则创造了荷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4-2007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500顶尖科学家得出结论 全球气温再升2度 30%生物可能绝种

联合国报告预测,气温上升所造成的问题将在本世纪对地球产生广泛影响。若全球平均气温比80、90年代上升2个摄氏度,将有近30%的生物面临绝种的威胁。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IPCC)主席拉金德拉昨天宣布,各国外交官和撰写报告的科学家在经过漫长、激烈的辩论后,终于对该份报告达成协议。

  拉金德拉在会议结束后告诉在场的记者,专家小组已达成协议,而这是一个疲累、复杂的过程。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2500名世界顶尖气候科学家花了6年的时间,撰写这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他们聚集在布鲁塞尔,要将该研究报告提炼为约21页的摘要,希望能够协助决策者拟定有效措施,应对气温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在会议上,一些科学家反对官方谈判代表对定稿所做的修改,不过最后还是同意妥协。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则誓言不再参加议会。

  其中一名科学家说,连同他在内,许多参与研究报告的作者将退出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由于会议内容必须保密,因此这名科学家选择匿名。

  在会议中,美国、中国和沙地阿拉伯是提出最多异议的国家,他们主要是希望能够淡化一些灾难发生的必然性。

  在美国的坚持下,起稿者删除了有关“北美预料将经历严重的经济破坏,生态系统、社会和文化也将非常混乱”的段落。

  一匿名的西方与会者透露,沙地阿拉伯坚持删除的图表,显示了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所会造成的影响;中国方面,则对专家小组“深信”区域气温改变将影响许多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法表示异议。

  不过,该与会者强调,人们不应该被误导,摘要应该保留所有严厉的警告。他表示,所有的数据都在主要的报告里,而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讯息。

为期5天的闭门会议在与会者同意删除一个主要图表的部分内容,以及对主要文告所持有的信心水平进行争论时达到高潮。被删除部分内容的图表突出了当气温每上升一个摄氏度,所将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定稿后的报告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因人为二氧化碳污染所造成全球气温上升问题的最明确、最全面科学报告。报告预测,若全球气温比80、90年代的平均气温上升2个摄氏度,将有多达30%的生物面临绝种危机,各个地区的环境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例如,目前降雨量不足的地区将更干旱,这将导致粮食不足和疾病的问题更严重,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居住在这些地区的穷苦居民。

  除了面对水源不足的危机,全球也将面对更多洪灾、暴风雨和海岸线遭侵蚀的威胁。若平均气温上升3个摄氏度,在喜马拉雅山上全长不到4公里的冰川将会完全溶化。这肯定会导致洪灾和土崩,而之后,源自冰川的河流则会逐渐干涸。

  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成立于1988年,负责为气温变化进行即时、公正的评估。来自各国的与会者包括顶尖科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其他领域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小组所提呈的报告仍有待全体大会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4-2024 08:43 AM , Processed in 0.07606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