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harani

学佛久了性格是不是会变得反人类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2-2014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lpsfeel 发表于 21-2-2014 01:58 PM
我早上给儿子二令吉,给女儿二令吉,
中午回来,儿子剩一令吉,因为一令吉他买了零食,女儿剩一令吉五仙 ...

有的,因为儿子前世吃零食不够,导致他多花了50角钱,女儿前世念会计的,因此省下多50角...大概上人会这样答你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alpsfeel + 2 谢谢分享 哈哈 上人的智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14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祖說 :-

沒有 "煩惱 "的地方 , 佛法肯定是練不成.

所以 ,融入人群 ,才是修心的關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4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ubera81 发表于 21-2-2014 02:08 AM
废话少说。。。

第一,你知道你前世欠过多少人吗?

誰说唸佛就是要了解因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4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走入思想誤區了,要知道修行也有分入世跟避世的,入世也就在紅塵打滾鍛鍊一顆看破真我的佛心智慧,避世也就遠離人群在人際罕有的地方,減少面對人世間的種種誘惑煩惱追求真我的智慧,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不管你是做飛機去美國還是搭航空母艦去火星,都是一樣的道理,全在你自己適合那條路明心見性,我佛慈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逍遙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4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過其實因果論我也感覺有點疑惑,比如前世有人欠我因果,今生他必須以血肉來還債,這時今世的我轉去吃齋,他不就欠我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那假如我去吃他,他又對我感到怨恨,我又要還給他,他又欠我,我又還他,不就沒完沒了求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4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usupapaya说了
你的不完整

你学佛的目标是什么呢
有了目标 却用错了方法
就会变成怪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2-2014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布飘扬 发表于 21-2-2014 02:01 AM
那是嗜那教的业力观,照着这样的业力观,无始以来所累积的恶业必需用无尽的来世受无尽的苦来“偿还”,这 ...

这种说法 好像有点问题
如果它能成立 目犍連尊者就不会被暗杀了

坏了因果论 就没涅槃了
阿罗汉圣者 只要是在六道中
因缘成熟 还是要依业受报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4 05:5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ubera81 发表于 21-2-2014 01:06 PM
那我问你。。一对夫妻有三位儿子。父母都将所有的东西平分给三个孩子。30年后。为何三个儿子的命运都不一 ...

朋友,业力是自己造自己担的,不是父母给予的,也不仅仅是前世而已,现世才是影响最大的,而且,相对于追悔前世的业,不如省思今世所做,过去的已经过去,当下如何面对、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佛教的缘起法里,业力只是世间运作的一部分,还有大自然其它物理、生理的运作,和业没有必然的关系。内心的苦乐,才是与业息息相关的。

业力果报也是复杂多因多缘的,不是简单的一因一果。业还有定业、不定业、异熟业,引业、轻业、重业种种分别,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厘清的,所以佛陀说:“缘起甚深。”佛弟子不必花时间去猜度一切因缘,即使有宿命通也不一定可以理解。所以,佛陀不教导佛弟子追悔不能知的过去,而是把握当下。

无论如何,造善业感召善报,造恶业感召恶报;乐因感召乐果;苦因感召苦果,这是基本可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2014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布飘扬 发表于 21-2-2014 05:51 PM
朋友,业力是自己造自己担的,不是父母给予的,也不仅仅是前世而已,现世才是影响最大的,而且,相对于追 ...

我是说就算你有智慧,佛教里有身份。这都是你自己的修行。但是你以前欠别人的东西。你还是欠着别人东西。还是要亲手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14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逍遙 发表于 21-2-2014 05:35 PM
这种说法 好像有点问题
如果它能成立 目犍連尊者就不会被暗杀了

只要还未入无余涅槃,就要受报,目犍连尊者也是在世时受报,如果已经证入无余涅槃(即生命终结),则五蕴四大消散,到时,依附五蕴而存在的业力,就像树木的影子一般,随这树木被燃尽而不复存在。

当然,只要我们还有生命、还在轮回,就无法逃脱业力的追随,就像树木的影子不会离开树木一般。

这是来自阿含经的解释。



庄江春《阿含经故事选》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1005&open=_blank&tj=0&hot=0

070.惒破错误的恶业报应论
  有一次,佛陀来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与随从的弟子们一同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精舍中。
  这天午后,尼拘律园来了一位外道尼乾子的门徒,名叫惒破的释迦族人,在精舍内闲游,正好在讲堂遇见了因故与比丘们集会的尊者大目揵连。双方一番问讯寒暄后,尊者大目揵连起了一个话题:
  「惒破!如果有比丘善加守护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也远离了贪爱无明,亦即明已生起,您认为这样的比丘,还会有杂染往生来世吗?」
  「大德!依我之见,不论这一生的修行成就如何,任何人如果还留有前世尚未报应的不善业,那么,还会因此而往生来世。」
  这时,佛陀正好结束当日午后的禅坐,前来讲堂。大家见到佛陀来了,都起来迎接,谈话因而暂时中断。待佛陀询问他们谈话的内容后,就接下了这个话题。不过,由于惒破是尼乾子外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所以,佛陀要求惒破在探讨问题时,要以该质疑的就质疑,该澄清的就澄清,合理的就接受的态度进行。惒破欣然同意了,于是,佛陀开始问:
  「惒破!一切由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贪爱无明所发动的杂染执着与苦迫烦热,如果没有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贪爱无明的发动,就不存在了,不是吗?不再从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与贪爱无明发动新的业力,旧有的业力习性,也都在明触的正觉下消除不起,这是智者止息烦恼的方式。惒破!这样的人,您认为还会有引发来生的杂染因缘吗?」
  「大德!这样是不会的。」惒破回答。
  「惒破!这样心正解脱的比丘,是一直安住在六善住处的。哪六处呢?就是在六根接触境界;亦即在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意念时,都能保持在不喜不忧、正念正知、不执着的明触状态。这样的解脱者,无明已尽,明已生起,自己清清楚楚地明白,这是最后身了,身坏命终后,不会再有下一生的接续了,当下一切觉受到此止息,成为清凉;究竟彻底地冷却、寂静了。
  惒破!这就像树的影子,是因为树的存在才会有的。如果有人以利斧把树根全部砍断,连根挖起,分段切开,再削成细木片曝晒风干,然后丢到火里烧成灰烬,最后灰烬或随风飘散,或倒入水中。惒破!你认为如何?到了这个时候,树影还存在吗?树影因树而有,树被砍了、切了,烧成灰烬,那树影从此就断绝了其存在的因缘,寂灭不生了是吗?」
  这时,惒破顿时豁然开朗,才知道自己过去对尼乾子的恭敬信从,是多么的无知,不禁赞叹佛陀是明目人,像是黑暗中的明灯,迷路人的指引者,而愿意终生归依三宝,为在家佛弟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经》、《中阿含第一二惒破经》。
  二、明是无明的相对,无明的消除,即是明的升起。无明是什么?简要来说,无明就是一种以我见、我执、我爱为主,不知不觉的冲动与执着。
  三、在惒破原来的观念中,业力一旦形成,就一定要经由报应才会消失,而且,只要还有尚未报应的业力,就会继续流转生死。这是当时六师外道之一,苦行者尼乾子的错误思想。他们主张苦行可以发出热力,将业催熟,使其早日报应完毕,以结束生死流转。这与佛法依于缘起,找到我执、我爱为生死流转的真正原因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错误的观念决定了错误的修行方法,而错误的修行方法,哪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呢!
  四、什么是明触正觉?佛陀说,这是解脱者熄灭烦恼杂染的方式,值得我们关注。比对后段所说的「六善住处」,显然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根、境、识、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恼苦」中,「触」的这一环(《杂阿含第二一八经》、《相应部第三五相应第一○六经》等)。一般人在眼见、耳闻、鼻嗅……等认识境界时,都没办法不为无明所左右,这样的认识,就是「无明触」。继无明触而发展的,是爱、取、有、忧悲恼苦,业报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故事中,佛陀说的「由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贪爱无明所发动的杂染执着与苦迫烦热」,也就是说,业力、业报,是透过贪爱无明发动的身、语、意来展现的,其重要关键就是无明触。而解脱的圣者,无明已离,明已升起,六根认识六境时,都是「明触」,也就没有后续爱、取、有、忧悲恼苦的发展,这样,引生苦迫与杂染的根源断除了,苦迫与杂染自然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业力与业报有什么意义呢?佛陀以树与树影的例子作说明,真是巧妙的譬喻啊!
  五、以影子的相随来形容业报,在《阿含经》中也还出现过,如《杂阿含第一二三三经》说:「唯有罪福业,若人已作者,是则己之有,彼则常持去,生死未曾舍,如影之随形。」这是说,无明未离的众生,业力与业报,并不会因为生死而中断,正如影子的相随,只要因缘一具足,报应即刻展现。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1-2-2014 09:4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2-2014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在人群之中,也不在人群之中。所謂大隱隱於市,別把它當作是二元對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布飘扬 发表于 21-2-2014 09:41 PM
只要还未入无余涅槃,就要受报,目犍连尊者也是在世时受报,如果已经证入无余涅槃(即生命终结),则五蕴 ...

五蕴,色灭,感受灭,思想灭,行为灭,意识灭,还成了什么,一个没有的存在?空?

相信很多人都害怕这个状态,尤其是情欲重的人,甚至会联想到这是自我毁灭的一种。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贱猪头 + 2 这是 “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ubera81 发表于 21-2-2014 06:06 PM
我是说就算你有智慧,佛教里有身份。这都是你自己的修行。但是你以前欠别人的东西。你还是欠着别人东西。 ...

若阿罗汉给了我一些东西,阿罗汉是世上最尊贵者,那我岂不是无量世都还不完?

但是这样说也不对,阿罗汉最终五蕴灭尽,我又欠谁呢?

若相反来说,我供养阿罗汉一些食物,阿罗汉会亏欠我吗?以后他入涅盘了,那又是什么情况?

请好好深思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贱猪头 + 2 这是 “想”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布飘扬 发表于 21-2-2014 05:51 PM
朋友,业力是自己造自己担的,不是父母给予的,也不仅仅是前世而已,现世才是影响最大的,而且,相对于追 ...
在佛教的缘起法里,业力只是世间运作的一部分,还有大自然其它物理、生理的运作,和业没有必然的关系。内心的苦乐,才是与业息息相关的。

我不赞同,这世间小至微尘,大至须弥山都是由业力而造成的,色法是没有独立于业力而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4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harani 发表于 24-2-2014 02:33 PM
我不赞同,这世间小至微尘,大至须弥山都是由业力而造成的,色法是没有独立于业力而存在的。




摘录自:
那烂陀长老《佛陀与佛法》(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学愚法师译)
http://dhamma.sutta.org/books/juewuzhilu/18.htm


   非一切依业

   业力是产生形形色色不等的主要原因。虽然佛教把这些不等差异归结于业的运作规律,但是,并不主张所有一切皆为业的作用。业力之说固然极为重要,但是,它只不过是佛教哲学所阐述的二十四种因缘(paccaya)之一。(9)
   佛陀驳斥了‘一切苦乐无记之受皆由前业所定’的错误观点,他说:
   “若如此,因前业,人们将行凶、偷盗、邪淫、妄语、谤语、绮语,贪、嗔、邪见,那么,把前业作为根本因素,他们既没有希望,也没有能力,更没有必要奉行或戒除这等事情。”
   这段至关重要的经文反驳了一切物质现象和思想皆来源于过去业力的学说。如果说,我们现在的生命完全由过去行为所造作或控制,那么,业的学说就与宿命论,前生注定论,或命中注定论等同无异了。一个人将没有自由来造就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果真如此,意识的自由将会成为一种荒谬之谈,生命象一台彻头彻尾的机械器具。我们是由操纵、主宰我们命运的万能上帝所创造,或者说,我们是由不可抗拒的业力构造,它独立运作,不受我们任何自由行为影响。它注定了我们的命运,掌管我们的生命过程。从根本上说,这两种学说是一模一样的,所不同的仅是上帝和业两个用词的不同,一方可轻而易举地被另一方所代替。因为这两种力量的最终运作方法都是相等的。
   这是宿命论说,不是佛教的业力学。

   五次第运作规律

   根据佛教,在物质和精神领域,有五种秩序和运作方法(nlyamas)。(11)
   1.Utu--niyama--季节次第。无机物质的秩序,即风雨的季节现象,有规律的季节先后秩序,季节性变化等,刮风下雨的原因,热量的特性等,都归纳到这一类中。
   2.Bija--niyama--种子次第。菌体或种子次第(有机物质秩序),稻种生稻谷,甜味由柑和蜜,以及其它一些水果的特别成份而来。细胞和基因的科学理论以及双胞胎相貌相似也许能归类在此。
   3.Kamma—n5yama--业次第。行为因果秩序,即善恶之行产生相应的善恶业。
   正如水流其平面,同样的,一旦机缘成熟,如是业决定生如是果,但它不是以报答,或惩罚的形式出现,而是在它们中间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如同太阳和月亮各行其道,自然而又必然。这就是业的果报原则。
   在业业相聚的本身,也有连续相接的原则。
   丰富的经历,多样的个性,知识的积累等都不可磨灭地在去旧存新的意识中留下烙印。所有这些经历和性格在生生世世中迁移不息。或许由于时间的关系,正如在儿童时代一样,它们也许会被遗忘。神童或有特异功能的孩子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就能言说多种不同的语言,这些是业力相续原则上值得重视的例证。
   4.Dhamma--niyama--法次第。法规,即菩萨最后一生中诞生时的自然现象,万有引力,以及其它同样的自然法规,善美的原因等,这些也许能放在这一类中。
   5.Citta--niyama--意识或精神次第,即意识思惟过程、意识的形成、心念的力,包括心的感应、心的超越、往事的忆想、心的预感、神奇的听力和超人的视力,他心通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心智方面的现象。
   每一思想或心理现象都可以用此包罗万象的五种次第或运作方式来加以说明。此五种次第本身就是一种规律。业力之说只是这其中的一种,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它们无须有制定规律者。
   在此五种次第中。有机物质次第,无机物质次第,以及自然规律的次第多多少少有一点机械的形式,虽然它们也可能被人类的天才创造力和心力驾驭。例如,火焰一般都燃烧,至冷则结冰,但是,有人平安无恙地在烈火上行走,或赤身裸体地在喜玛拉雅山的冰天雪地里参禅打坐。
   园艺家用鲜花和水果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瑜伽师腾云驾雾。心理规律也同样是机械的。但是,佛教的修习目的在于以正确的见解和纯洁的意念把握住自心。业力的规律相当程度上说也是自行其事,当业的力量极其强大时,人对其必然结果也只能束手无策,即使他想加以改变。但是,此正确的知见和善美的意念在很大程度上能成就和规化未来。持续不断的善业能消除化解恶业的果报。
   业的规律当然是相当错综复杂,只有佛陀才能圆满地明白其运作。佛教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彻底地消除业的存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业的果报(kamma--vipaka)为四不可思议之一。(12)


   [注]
   (1)巴利语-kamma;梵语-Karma。
   (2)《生命之流》,第16页。
   (3)“有关莎士比亚”,英格萦弥写道:“他的父母皆不会听或写,他生长在一个无知的小村庄里。”    (4)“人类的不平等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自然和教育。”J.B.S.哈尔Y,《人类的不平等》,第23页。
   (5)《中部》,第三品,第135经,《鹦鹉经》,第202页。那先比丘回答了那兰陀王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参见沃沦,《佛教在传译中》,第214页。
   (6)《佛陀的教法》,第191页。
   (7)《长部》,第三品,第三十经,第142页。
   (8)第65页;《阐述》,第一卷,第87-88页。
   (9)见《哲学概要》,第191-192页;那兰陀长老,《阿毗达磨手册》,第367。
   (10)《增支部》,第一品,第173页;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157页。
   (11)《Abhidhammavatara》,第54页;C.A.F.罗斯戴维斯,《佛教》,第119页。
   (12)见英译《增支部》,第二品,第90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4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harani 发表于 24-2-2014 02:26 PM
五蕴,色灭,感受灭,思想灭,行为灭,意识灭,还成了什么,一个没有的存在?空?

相信很多人都害怕这 ...

首先,只要当下还有意识,就不是“意识灭”;如果真的已经“意识灭”,那也就无所谓的害怕了。



很多人听到“空”、“无”就害怕,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无”和“有”当做是两件对立的事,却没注意到“有”、“无”是一体两面:“有”的生起是“无”的灭去;“有”的灭去则是“无”的生起。

因为我们常执着于某一种状态,当变化来临时,就只会注意到原有状态的“灭去”,却没注意到新状态的“生起”,所以自以为“失去”了旧有,却没注意到新状态的“获得”。

所以,当“自我执取”灭去时,其实就是“无我正见”的生起;

当“无明”及“爱染”灭去时,就是“明”及“舍慧”的生起;

当“贪”灭去时,贪的另一面“嗔”也就随之灭去;一切恐惧、担心、害怕等等“嗔”的细微表现,也将随之灭去;

当“自我执见”灭去时,所有一切“我失去”、“我不喜欢”、“我害怕”的附属烦恼也将随之灭去;

当一切“烦恼苦迫”灭去时,就是一切“寂静安乐”的生起;

当“五蕴轮回”终结时,就是“解脱”目标的达成。

如果,我们能如实看到“无”其实只是“有”的另一种表现,那么,我们还需要执取、担心、害怕、抗拒“无”或“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布飘扬 发表于 24-2-2014 03:45 PM


摘录自:
那烂陀长老《佛陀与佛法》(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学愚法师译)

这篇文章并没有否认世间的形成是独立于业力。

世间的形成是离不开业力,这是佛教的观点,这说法并不代表就是宿命论。

宿命论的意思是指无论你如何修行,都不能改变业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2014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harani 发表于 24-2-2014 09:58 PM
这篇文章并没有否认世间的形成是独立于业力。

世间的形成是离不开业力,这是佛教的观点,这说法并不代 ...

如果从“五蕴即世间”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一名众生所体验的事物都离不开五蕴的运作。一名众生苦乐的生灭都在业力的作用范围之中。

不过,如果从离开五蕴、非生物的角度来看,在没有生命的世界及空间里,物质形态依然有自身的运作法则,这些并不需要业力来维持,但基本上,这些也就和佛陀的“掌中之叶”——知苦及灭苦之道无关了。

所以,无论我们认为业力的范围有多大,我们都只能观察与我们的五蕴生命相关的业,在我们观察范围之外的,也就没有太多意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因为业力而生到这个世界上。

将来又会因为涅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2014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越大,名利心就越重,烦恼也越多。为什么?

伤心让我憔悴,痛苦让我苍老,惆怅让我疲惫,愁绪让我消瘦。

活着也许真的很累,面临我们的是无奈,伤痛。苦难和坎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6-2024 01:14 AM , Processed in 0.61205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